一种人防门锁紧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269120发布日期:2020-09-18 19:12阅读:343来源:国知局
一种人防门锁紧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人防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人防门锁紧结构。

技术背景

人民防空是政府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防备敌人空中袭击、消除后果采取的措施和行动,简称人防。它同要地防空、野战防空共同组成国土防空体系,是现代国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防工程”是人民防空工程,也叫人防工事,是指为保障战时人员与物资掩蔽、人民防空指挥、医疗救护而单独修建的地下防护建筑,以及结合地面建筑修建的战时可用于防空的地下室。

人防门是人民防护工程出入口的门,为了确保人防门的防护效果,人防门的重量通常非常大,启闭都需要比较大的力度,同理,人防门在启闭过程中,惯性大造成的碰撞危害也比较大,为此,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人防门锁紧结构,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防止人防门在开启状态发生移动,进而造成碰撞。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人防门锁紧结构,包括螺杆、套设于所述螺杆外的螺杆套、以及与所述螺杆配合的锁套;所述螺杆套固定于人防门扇的下部;所述锁套预埋于地面。

优选的,所述螺杆套固定于开启状态的人防门上朝向人防墙的侧面。

优选的,所述锁套包括焊接固定的底板和套件;所述套件上形成有正对于所述螺杆的套孔。

优选的,在所述底板的底面形成有钢筋勾;所述钢筋勾与地面内的浇筑钢筋相勾连。

优选的,所述底板以及部分套件浇筑于地面内。

由上可知,应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得到以下有益效果:通过螺杆与锁套配合,能够将人防门锁紧在锁套处,进而避免人防门发生移动,降低碰撞风险。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的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人防门锁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人防门的重量通常非常大,启闭都需要比较大的力度,同理,人防门在启闭过程中,惯性大造成的碰撞危害也比较大,为此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如图1所示,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人防门锁紧结构,包括螺杆20、套设于螺杆20外的螺杆套30、以及与螺杆20配合的锁套40。

其中螺杆套30固定于人防门扇的下部;锁套40预埋于地面。

并且,为了避免与人防门10之间发生碰撞,螺杆套30固定于开启状态的人防门10上朝向人防墙的侧面。

由于人防门10的重量大,需要稳固的锁紧结构,为此,本实施例提供的锁套40包括焊接固定的底板41和套件42,其中套件42上形成有正对于螺杆20的套孔。

具体的,在底板41的底面形成有钢筋勾43,钢筋勾43与地面内的浇筑钢筋相勾连。底板41以及部分套件42浇筑于地面内。上述结构确保了锁套40的稳固性。

人防门在开启状态时,手动将螺杆旋转至锁套上,通过螺杆与锁套配合,能够将人防门锁紧在锁套处,进而避免人防门发生移动,降低碰撞风险。

以上所述的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该技术方案保护范围的限定。任何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该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人防门锁紧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螺杆、套设于所述螺杆外的螺杆套、以及与所述螺杆配合的锁套;所述螺杆套固定于人防门扇的下部;所述锁套预埋于地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防门锁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杆套固定于开启状态的人防门上朝向人防墙的侧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人防门锁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套包括焊接固定的底板和套件;所述套件上形成有正对于所述螺杆的套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人防门锁紧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底板的底面形成有钢筋勾;所述钢筋勾与地面内的浇筑钢筋相勾连。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人防门锁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以及部分套件浇筑于地面内。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人防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人防门锁紧结构,包括螺杆、套设于所述螺杆外的螺杆套、以及与所述螺杆配合的锁套;所述螺杆套固定于人防门扇的下部;所述锁套预埋于地面。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人防门锁紧结构,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防止人防门在开启状态发生移动,进而造成碰撞。

技术研发人员:甘晓明;高围;吴澄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市绿金人防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12.20
技术公布日:2020.09.1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