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运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278261发布日期:2020-09-18 20:37阅读:88来源:国知局
自动运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织加工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自动运领装置。



背景技术:

在对衣服进行生产时往往需要进行多次裁剪。为了满足人们对于服饰的要求,会对衣服进行特定形状或图形的设计。例如:在设计衬衣时,对衬衣的衣领进行特定形状的设计。但是,在对衣领进行设计时需要工作人员按照模具的特定形状进行手动裁剪,从而使得衣领的裁剪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自动材料装置,能够提高衣领的裁剪效率。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自动运领装置,包括:加工模具、裁剪机构、路径处理机构与移动机构,所述加工模具用于放置布料,所述加工模具上设有裁剪轨道,所述移动机构与所述加工模具相连,所述裁剪轨道信息录入所述路径处理机构,且所述移动机构与所述路径处理机构电性连接,所述裁剪机构用于对所述加工模具上的布料进行裁剪。

上述自动运领装置在使用时,首先根据客户或衣服款型的需要确定所述加工模具上的裁剪轨道。然后,将所述裁剪轨道的路径信息导入到路径处理机构中,此时,路径处理机构会带动移动机构按照该裁剪轨道的路径进行移动,即加工模具会在移动机构的带动下相对于所述裁剪机构进行移动。裁剪机构会按照特定的频率对加工模具上的布料进行裁剪,直至所述移动机构完成裁剪轨道路径的移动,则完成了对加工模具上的布料加工。相较于通过工作人员对衣领进行裁剪,上述自动运领装置能够实现自动裁剪,从而提高了衣领的裁剪效率。

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所述加工模具包括第一磁吸件、第二磁吸件、第一安装板与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的一侧与所述第二安装板的一侧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磁吸件装设在所述第一安装板上,所述第二磁吸件装设在所述第二安装板上,所述第一磁吸件与所述第二磁吸件磁吸配合。

自动运领装置还包括加工台,所述移动机构包括承载板、驱动板与第一驱动件,所述驱动板可活动地装设在所述加工台上,所述第一驱动件用于带动所述驱动板进行移动,所述承载板与所述驱动板可拆卸连接,所述加工模具装设在所述承载板上。

自动运领装置还包括脱模件,所述脱模件装设在所述驱动板上,且所述承载板通过所述脱模件与所述驱动板可拆卸连接。

所述布料夹设在所述第一安装板与所述第二安装板之间,所述第一安装板可拆卸地装设在所述承载板上,所述第二安装板与所述裁剪机构相对应,且所述第二安装板上设有所述裁剪轨道。

所述裁剪机构装设在所述加工台上,所述裁剪机构包括裁剪件与第二驱动件,所述裁剪件的端部设有裁剪针,所述第二驱动件与所述裁剪件相连,且所述第二驱动件带动所述裁剪针进行升降移动。

自动运领装置还包括压脚件,所述压脚件装设在所述裁剪件上,且所述压脚件与所述裁剪针相对应。

所述裁剪机构还包括辅助支架,所述第二驱动件装设在所述加工台上,所述裁剪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驱动件相连,所述裁剪针装设在所述裁剪件的另一端,所述辅助支架装设在所述加工台上,且所述辅助支架的一端与所述裁剪件相连。

自动运领装置还包括吸风件与孔板,所述承载板上开设有通风孔,所述孔板与所述承载板间隔设置,所述孔板上的开孔与所述通风孔相连通,且所述吸风件与所述承载板分别位于所述孔板的两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自动运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加工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加工模具,110、裁剪轨道,120、第一磁吸件,130、第二磁吸件,140、第一安装板,150、第二安装板,200、裁剪机构,210、裁剪件,211、裁剪针,220、第二驱动件,230、辅助支架,300、移动机构,310、承载板,320、驱动板,330、脱模件,400、加工台,500、孔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第二”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名称的区分。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一种自动运领装置,包括:加工模具100、裁剪机构200、路径处理机构与移动机构300,所述加工模具100用于放置布料,所述加工模具100上设有裁剪轨道110,所述裁剪机构200通过所述移动机构300与所述加工模具100移动配合,所述裁剪轨道110信息录入所述路径处理机构,且所述移动机构300与所述路径处理机构电性连接,所述裁剪机构200用于对所述加工模具100上的布料进行裁剪。

上述自动运领装置在使用时,首先根据客户或衣服款型的需要确定所述加工模具100上的裁剪轨道110。然后,将所述裁剪轨道110的路径信息导入到路径处理机构中,此时,路径处理机构会带动移动机构300按照该裁剪轨道110的路径进行移动,即加工模具100会在移动机构300的带动下相对于所述裁剪机构200进行移动。裁剪机构200会按照特定的频率对加工模具100上的布料进行裁剪,直至所述移动机构300完成裁剪轨道110路径的移动,则完成了对加工模具100上的布料加工。相较于通过工作人员对衣领进行裁剪,上述自动运领装置能够实现自动裁剪,从而提高了衣领的裁剪效率。

具体地,所述路径处理机构可以是plc处理器或编程处理器。在加工生产过程中,由于衣服的款式或种类较多,在对衣服衣领进行裁剪时需要有多种不同的对应形状。因此,可以在所述路径处理机构中事先存入多条裁剪轨道110的路径信息,即在对布料(衣领)进行裁剪时,直接从路径处理机构中选择出对应的路径信息即可。上述实施方式使得自动运领装置能够更加方便的应对不同形状的裁剪要求。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所述移动机构300带动所述加工模具100相对于所述裁剪机构200进行移动。即移动机构300会围绕所述裁剪机构200的裁剪端带动所述加工模具100按照特定裁剪轨道110进行移动。这仅仅是其中一个实施例,例如:还可以通过所述移动机构300带动所述裁剪机构200相对于所述加工模具100进行移动,即移动机构300会围绕所述加工模具100带动所述裁剪机构200的裁剪端按照特定裁剪轨道110进行移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移动机构300为二维移动机构300,即所述移动机构300能够带动所述加工模具100进行平面二维移动。因此,所述加工模具100为平板状模具。在加工模具100上放置布料时,能够保证布料与加工模具100的表面相互贴合。此时,裁剪机构200的裁剪升降方向与所述加工模具100的板面相垂直。上述实施方式能够有效降低裁剪机构200与加工模具100之间的加工误差,从而保证了自动运领装置对于布料进行二维裁剪的效果。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工模具100包括第一磁吸件120、第二磁吸件130、第一安装板140与第二安装板150,所述第一安装板140的一侧与所述第二安装板150的一侧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磁吸件120装设在所述第一安装板140上,所述第二磁吸件130装设在所述第二安装板150上,所述第一磁吸件120与所述第二磁吸件130磁吸配合。所述布料夹设在所述第一安装板140与所述第二安装板150之间,所述第一安装板140可拆卸地装设在所述承载板310上,所述第二安装板150与所述裁剪机构200相对应,且所述第二安装板150上设有所述裁剪轨道110。具体地,所述第一磁吸件120与所述第二磁吸件130为磁铁或吸铁皮(指具有磁吸效果的柔性材料)。所述第一磁吸件120嵌套在所述第一安装板140的内部,所述第二磁吸件130嵌套在所述第二安装板150的内部。上述这种实施方式在第一安装板140与第二安装板150相互扣合后,能够避免所述第一安装板140与所述第二安装板150之间出现缝隙,从而避免了布料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板140与所述第二安装板150之间后出现位移。

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布料所加工的形状往往会有棱角或拐角的部位。因此,所述第一磁吸件120与所述第二磁吸件130可以是多个,即多个所述第一磁吸件120在所述第一安装板140上围绕所述目标布料进行间隔设置。所述第一磁吸件120嵌套在所述第一安装板140上后,及所述第二磁吸件130嵌套在所述第二安装板150上后。可以将第一磁吸件120的端部凸出于所述第一安装板140,且所述第一磁吸件120凸出的高度小于或等于所述布料的厚度。上述这种实施方式一方面避免了第一磁吸件120凸出高度过高导致第一安装板140与第二安装板150扣合后出现缝隙;另一方面利用第一磁吸件120能够对布料整体进行限位,避免布料在第一安装板140与第二安装板150之间出现移动。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二安装板150朝向所述第一安装板140的一面设有与所述布料形状相对应的压垫,在所述第二安装板150朝向所述裁剪机构200的一面设有与所述布料形状相对应的硬性护垫或金属护垫,且所述压垫与所述金属护垫相对应。所述裁剪轨道110贯穿所述压垫、第二安装板150及金属护垫。上述这种实施方式一方面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二安装板150与布料的贴合固定效果。

另一方面当移动机构300或裁剪机构200出现工作误差时,能够避免裁剪机构200对于布料的其他部位进行裁剪,即避免了布料报废。例如:当移动机构300或裁剪机构200出现误差,此时裁剪机构200的裁剪端会打到金属护垫上,并不会穿过第二安装板150作用到布料上。即在出现误差情况时,在本实施例中,布料只会出现部分区域未按照特定的裁剪轨道110进行裁剪,并不会出现布料的其他部位出现意外裁剪的情况(一般出现其他部位意外裁剪的情况,布料将直接报废)。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只需将该布料再次放回自动运领装置上进行裁剪即可得到特定形状的布料,从而避免了布料的报废。

考虑到所述第一安装板140与所述第二安装板150相互贴合后具有一定的吸附力。因此,为了便于第一安装板140与第二安装板150的拆卸,可以在所述第一安装板140或第二安装板150上的外表面加装提拉片或提拉环。

如图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自动运领装置还包括加工台400。所述移动机构300包括承载板310、驱动板320与第一驱动件,所述驱动板320可活动地装设在所述加工台400上,所述第一驱动件用于带动所述驱动板320进行移动,所述承载板310与所述驱动板320可拆卸连接,所述加工模具100装设在所述承载板310上。具体地,所述第一驱动件为电机或气缸。所述驱动板320在所述加工台400的支撑下,使得驱动板320的移动更加平缓。进一步地,可以在所述承载板310上设置夹扣或胶条。当在所述承载板310上设置夹扣时,所述夹扣能够与所述加工模具100夹持配合,从而实现承载板310对于加工模具100的夹持固定。

如图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自动运领装置还包括脱模件330,所述脱模件330装设在所述驱动板320上,且所述承载板310通过所述脱模件330与所述驱动板320可拆卸连接。具体地,所述脱模件330为脱模器或脱模机。有时根据加工要求需要更换承载板310,在本实施例中,只需控制脱模件330即可实现承载板310与驱动板320的连接与拆卸,即操作十分方便。

如图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裁剪机构200装设在所述加工台400上,所述裁剪机构200包括裁剪件210与第二驱动件220,所述裁剪件210的端部设有裁剪针211,所述第二驱动件220与所述裁剪件210相连,且所述第二驱动件220带动所述裁剪针211进行升降移动。具体地,所述裁剪件210为壳体或盒体。所述第二驱动件220为气缸或伺服电机。将所述裁剪机构200装设在所述加工台400上,从而能够降低第二驱动件220工作过程中的抖动对于裁剪针211升降移动的影响。

在一个实施例中,自动运领装置还包括压脚件。所述压脚件装设在所述裁剪件210上,且所述压脚件与所述裁剪针211相对应。具体地,所述压脚件为压板或压片。在所述裁剪针211进行升降移动时,所述压脚件会对所述裁剪针211起到限位作用,从而避免裁剪针211在升降移动中出现较大的移位偏差。

在一个实施例中,自动运领装置还包括遮挡件。所述遮挡件可活动地装设在所述裁剪件210上,且所述遮挡件与所述裁剪针211相对应。具体地,所述遮挡件为透明挡板或透明挡片。可以在所述裁剪件210的端部加设转轴或转动座。所述遮挡件通过所述转轴或转动座与所述裁剪件210转动配合。工作人员在使用自动运领装置时,工作人员根据自己所处的加工位转动所述遮挡件,从而避免了裁剪针211意外掉落或弹出误伤工作人员。

如图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裁剪机构200还包括辅助支架230,所述第二驱动件220装设在所述加工台400上,所述裁剪件210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驱动件220相连,所述裁剪针211装设在所述裁剪件210的另一端,所述辅助支架230装设在所述加工台400上,且所述辅助支架230的一端与所述裁剪件210相连。具体地,考虑到所述裁剪件210与所述第二驱动件220连接后,所述裁剪件210架空在所述加工台400的上方,因此,通过辅助支架230对裁剪件210的另一端进行辅助支撑,从而有效地避免自动运领装置在工作时裁剪件210相对于加工台400出现较大的晃动,即保证了自动运领装置的裁剪精度。

如图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自动运领装置还包括吸风件与孔板500。所述承载板310上开设有通风孔,所述孔板500与所述承载板310间隔设置,所述孔板500上的开孔与所述通风孔相连通,且所述吸风件与所述承载板310分别位于所述孔板500的两侧。具体地,所述吸风件为吸风机或吸风器。在对加工模具100上的布料进行裁剪加工时,通过吸风件进行抽风,从而使得位于加工模具100内部的布料能够更加有效地吸附(贴附)在所述加工模具100上,同时也避免了布料在裁剪过程中出现走样或变形(褶皱)的情况。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