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修用角度可调式移动躺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103697发布日期:2020-11-27 13:24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修用角度可调式移动躺板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移动躺板,尤其涉及一种汽修用角度可调式移动躺板。



背景技术:

汽车修理为消除故障和故障隐患,恢复汽车总成规定的技术状况或工作能力,对损伤的零部件和总成进行修复或更换的作业总称。目的是补偿和恢复有形磨损,延长汽车的使用寿命。汽车修理包括故障诊断、拆卸、清洗、鉴定、修理、更换、装配、磨合、调试、涂装等基本作业,并严格执行有关汽车修理工艺规范、汽车修理质量检查评定等国家和行业标准,汽车的车底需要进行维修时,都需要工作人员移动至车底下方进行维修,通常工作人员都是通过可滑动的躺板移动至车底下方。

现有移动躺板,如专利公告号为cn207326953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汽车底盘维修用可移动躺板,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上端两侧均固定连接有l型侧板,底板的下端安装有两组万向滚轮,所述底板的上端位于两个l型侧板之间设置有气垫,所述气垫的一端连接有进气管,所述气垫的另一端连接有出气管,所述出气管的一端依次贯穿另一个l型侧板的竖板和横板,所述气垫的上方设置有升降板,两个l型侧板上竖板的内侧边均开设有限位滑道,所述升降板的两端分别位于两个限位滑道内,两个l型侧板上横板的中部均开设有矩形槽,矩形槽内均固定安装有一个无盖工具箱。本发明操作非常的方便,更加方便了维修人员的维修工作,节省了维修人员的体力,提高了维修效率,实用性强,上述专利存在以下不足:不能根据工作人员的需求调节头部靠的位置,导致人们的头部需要一直悬着,时间一长,人的颈部容易酸痛影响后续工作。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不能根据工作人员的需求调节头部靠的位置,导致人们的头部需要一直悬着,时间一长,人的颈部容易酸痛影响后续工作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根据需求调节头部靠的位置,使人的头部能够靠着,避免了颈部酸痛影响后续工作的汽修用角度可调式移动躺板。

技术方案为:一种汽修用角度可调式移动躺板,包括有:u型底板,所述u型底板一侧对称式的开有通孔,其两侧之间转动式的连接有驱动杆;转杆,所述转杆间隔转动式的连接于所述u型底板一侧,其两端都固接有轮子;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转动式的连接于所述u型底板内两侧之间;摆动板,所述摆动板固接于所述第一转轴上,其与所述u型底板配合,且所述摆动板远离所述第一转轴的一侧间隔开有三条导向孔;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间隔连接于远离所述转杆与所述第一转轴的所述摆动板一侧;活动板,所述活动板固接于远离所述摆动板的全部所述第一弹簧尾端之间,其朝向所述转杆的一侧间隔固接有锯齿条,所述锯齿条位于所述导向孔内;驱动机构,安装于远离所述摆动板且靠近所述通孔的所述u型底板一侧与中间的所述转杆之间,其与所述驱动杆接触配合,用于提供动力;摆动机构,安装于所述u型底板内两侧之间,其与所述导向孔和所述驱动机构接触配合,用于使所述摆动板向上摆动。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驱动机构包括有:滑块,所述滑块对称式的滑动式放置于靠近所述通孔的所述u型底板一侧;横板,所述横板固接于朝向所述摆动机构的所述滑块一侧;滑动齿条,所述滑动齿条滑动式的穿接于所述横板中部,其与靠近所述转杆的所述驱动杆端部接触配合;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对称式的连接于靠近所述u型底板的所述滑动齿条内一侧与所述横板内部之间;活动齿条,所述活动齿条固接于远离所述滑块的所述横板一侧,其与所述摆动机构接触配合;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对称式的固定套装于中间的所述第一转轴上,其与所述滑动齿条配合。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摆动机构包括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转动式的连接于远离所述通孔的所述u型底板内两侧之间;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对称式的固定套装于所述第二转轴上,其与所述活动齿条啮合;连杆,所述连杆间隔固接于远离所述通孔的所述第二转轴一侧,其数量为三根,且所述连杆与所述导向孔相对应;锯齿块,所述锯齿块滑动式的放置于所述导向孔内,其与所述锯齿条配合,且所述锯齿块远离所述摆动板的端部与远离所述第二转轴的所述连杆端部转动式连接。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还包括有卡紧机构,卡紧机构包括有:异形杆,所述异形杆对称式的滑动式穿接于靠近所述通孔且远离所述横板的所述u型底板内一侧,其远离所述连杆的端部位于所述通孔内;棘块,所述棘块固接于朝向所述连杆的两根所述异形杆端部之间;棘轮,所述棘轮固定套装于所述第一转轴中部周向,其与所述棘块啮合;第四弹簧,所述第四弹簧对称式的连接于靠近所述摆动板的所述通孔一侧与远离所述棘块的所述异形杆一侧之间;摆动块,所述摆动块铰接于远离所述滑动齿条的所述驱动杆端部;滑套,所述滑套滑动式的套装于所述摆动块上;接触杆,所述接触杆固定穿接于所述滑套一侧中部,其朝向所述横板的端部与所述驱动杆接触配合,且所述接触杆与所述异形杆配合;橡胶球,所述橡胶球固接于远离所述横板的所述接触杆端部;第三弹簧,所述第三弹簧连接于朝向所述驱动杆的所述橡胶球一侧与远离所述横板的所述摆动块端部之间。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还包括有:靠枕,所述靠枕固接于远离所述摆动块与所述转杆的所述摆动板一侧。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还包括有:橡胶板,所述橡胶板固接于靠近所述通孔的所述u型底板外一侧与远离所述靠枕的所述摆动板一侧之间。

有益效果是:

1、通过躺在u型底板与摆动板上,用脚推动本装置向左移动,再拉动驱动杆反转使得滑动齿条与第一齿轮啮合,摆动板也就向上摆动,摆动板摆动至合适的位置,松开驱动杆,滑动齿条与第一齿轮脱离,摆动板停止摆动,工作人员的头部可靠在摆动板上,如此,人的头部无需一直悬着,避免颈部酸痛影响后续工作。

2、通过卡紧机构的作用,能进一步的将摆动板固定,如此,可使得摆动板更加的稳固的对工作人员头部与背部进行支撑。

3、通过靠枕的作用,工作人员的头部可靠在靠枕上,如此,可使得工作人员的头部靠的更加舒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c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d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中:1...u型底板,2...转杆,3...轮子,4...摆动板,5...活动板,6...通孔,7...驱动杆,8...第一转轴,9...锯齿条,10...导向孔,11...第一弹簧,12...驱动机构,121...横板,122...活动齿条,123...滑动齿条,124...滑块,125...第一齿轮,126...第二弹簧,13...摆动机构,131...第二转轴,132...第二齿轮,133...连杆,134...锯齿块,14...卡紧机构,141...摆动块,142...滑套,143...接触杆,144...橡胶球,145...异形杆,146...第三弹簧,147...第四弹簧,148...棘块,149...棘轮,15...靠枕,16...橡胶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1

一种汽修用角度可调式移动躺板,如图1-图4所示,包括有u型底板1、转杆2、轮子3、摆动板4、活动板5、驱动杆7、第一转轴8、锯齿条9、第一弹簧11、驱动机构12和摆动机构13,u型底板1内前后两侧面右侧中部之间转动式的连接有第一转轴8,第一转轴8上固接有摆动板4,摆动板4与u型底板1接触配合,摆动板4左部均匀间隔的开有三条导向孔10,摆动板4顶部左侧均匀间隔的连接有第一弹簧11,全部第一弹簧11尾端之间固接有活动板5,活动板5底部均匀间隔的固接有三条锯齿条9,锯齿条9位于导向孔10内与其配合,u型底板1右部前后对称开有通孔6,通孔6前后两侧上部之间转动式的连接有驱动杆7,u型底板1底部均匀间隔的转动式连接有三根转杆2,转杆2前后两端都固接有轮子3,中间第一转轴8与u型底板1底部右侧之间设有驱动机构12,驱动机构12与驱动杆7底端接触配合,u型底板1内前后两侧面左部之间设有摆动机构13,摆动机构13位于导向孔10内与锯齿条9配合。

驱动机构12包括有横板121、活动齿条122、滑动齿条123、滑块124、第一齿轮125和第二弹簧126,u型底板1底部右侧前后对称滑动式设有滑块124,滑块124位于通孔6右侧,滑块124左侧面下部固接有横板121,横板121中部滑动式的穿接有滑动齿条123,滑动齿条123与驱动杆7底端接触配合,滑动齿条123左端固接有活动齿条122,活动齿条122与摆动机构13接触配合,滑动齿条123内顶部左右两侧与横板121内部之间连接有第二弹簧126,中间的第一转轴8前后两部周向都固接有与滑动齿条123配合的第一齿轮125,第一齿轮125位于滑动齿条123正下方。

摆动机构13包括有第二转轴131、第二齿轮132、连杆133和锯齿块134,导向孔10内滑动式的设有锯齿块134,锯齿块134与锯齿条9配合,u型底板1内前后两侧面左侧下部之间转动式的连接有第二转轴131,第二转轴131前后两部周向都固接有第二齿轮132,第二齿轮132与活动齿条122啮合,第二转轴131左侧均匀间隔的固接有三根连杆133,连杆133左端与锯齿块134底端转动式连接。

首先工作人员躺在u型底板1与摆动板4之间,再用脚通过轮子3推动u型底板1向左移动,u型底板1向左移动带动轮子3反转,轮子3反转带动转杆2反转,当工作人员移动至车底时,拉动驱动杆7反转,驱动杆7反转与驱动机构12接触,驱动杆7带动驱动机构12向下移动至合适的位置时,停止拉动驱动杆7反转,中间的转杆2反转带动驱动机构12向左移动,驱动机构12向左移动带动摆动机构13运作,摆动机构13运作带动摆动板4向上摆动,摆动板4向上摆动至合适的角度时,松开驱动杆7,驱动机构12向上移动复位,同时还带动驱动杆7正转复位,驱动机构12不带动摆动机构13运作,此时,工作人员用背推动活动板5向下移动,第一弹簧11压缩,活动板5向下移动带动锯齿条9向下移动,锯齿条9向下移动与摆动机构13接触,锯齿条9将摆动机构13固定,摆动板4也就被摆动机构13限位不能向下摆动,工作人员的人也就可以靠在摆动板4上对车底进行维修。当车底维修完成后,使得背部将活动板5松开,因第一弹簧11的作用,活动板5向上移动带动锯齿条9向上移动复位,锯齿条9复位与摆动机构13脱离,人再用背部推动摆动板4向下摆动复位,摆动板4复位带动摆动机构13复位,摆动机构13复位带动驱动机构12向右移动复位,即可用脚通过轮子3推动u型底板1向右移动,使得工作人员移动至车底外,工作人员再从u型底板1上起来。如此,人的头部无需自己用力抬起一直悬着,避免了头部长时间的悬着导致颈部酸痛。

当工作人员躺在u型底板1与摆动板4上,且工作人员移动至车底时,中间的第一转轴8反转带动第一齿轮125反转,工作人员拉动驱动杆7反转,驱动杆7反转与滑动齿条123向下移动,第二弹簧126压缩,滑动齿条123向下移动与第一齿轮125啮合时,第一齿轮125反转带动滑动齿条123向左移动,滑动齿条123向左移动带动横板121向左移动,横板121向左移动带动活动齿条122向左移动,活动齿条122向左移动带动摆动机构13运作,摆动机构13带动摆动板4向上摆动,摆动板4向上摆动至合适工作人员靠的位置时,松开驱动杆7,因第二弹簧126的作用,滑动齿条123向上移动复位带动驱动杆7正转复位,滑动齿条123与第一齿轮125脱离,此时,工作人员用背部推动活动板5向下移动,也就使得锯齿条9与摆动机构13接触将摆动板4固定,工作人员的头部可靠在摆动板4上对车底进行维修。当车底维修完成后,使得背部与活动板5脱离,活动板5带动锯齿条9向上移动复位,工作人员即可用背部带动摆动板4向下摆动复位,摆动板4复位带动摆动机构13复位,摆动机构13复位带动活动齿条122向右移动,活动齿条122向右移动带动横板121向右移动复位,横板121复位带动滑动齿条123向右移动复位。

当工作人员拉动驱动杆7反转带动滑动齿条123与第一齿轮125啮合时,活动齿条122向左移动带动第二齿轮132正转,第二齿轮132正转带动第二转轴131正转,第二转轴131正转带动连杆133正转,连杆133正转通过锯齿块134带动摆动板4向上摆动,摆动板4向上摆动至合适工作人员使用的角度时,松开驱动杆7,滑动齿条123复位带动驱动杆7复位,滑动齿条123与第一齿轮125脱离,活动齿条122停止带动第二齿轮132正转,摆动板4也就停止向上摆动,工作人员用背部通过活动板5带动锯齿条9向下移动,锯齿条9向下移动与锯齿块134啮合,锯齿条9将锯齿块134固定,锯齿条9与锯齿块134配合将摆动板4固定,工作人员可靠在摆动板4上对车底进行维修。当车底维修完成后,松开活动板5使得锯齿条9复位,锯齿条9复位与锯齿块134脱离,再通过背部带动摆动板4向下摆动复位,摆动板4向下摆动通过锯齿块134带动连杆133反转,连杆133反转带动第二转轴131反转,第二转轴131反转带动第二齿轮132反转,第二齿轮132反转带动活动齿条122向右移动复位。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之上,如图1、图2、图5和图6所示,还包括有卡紧机构14,卡紧机构14包括有摆动块141、滑套142、接触杆143、橡胶球144、异形杆145、第三弹簧146、第四弹簧147、棘块148和棘轮149,u型底板1内右侧面上部前后两侧都滑动式的穿接有异形杆145,异形杆145右端位于通孔6内,前后两侧异形杆145左端之间固接有棘块148,第一转轴8中部周向固接有棘轮149,棘轮149与棘块148啮合,异形杆145右部与通孔6左侧面上部之间连接有两根第四弹簧147,驱动杆7顶端铰接有摆动块141,摆动块141上滑动式的套有滑套142,滑套142左部中间固定穿接有与异形杆145配合的接触杆143,接触杆143顶端固接有橡胶球144,橡胶球144底部与摆动块141顶端之间连接有第三弹簧146,接触杆143下部与驱动杆7左侧接触配合。

当工作人员移动至车底时,工作人员拉动橡胶球144向左摆动,橡胶球144向左摆动带动接触杆143向左摆动,接触杆143向左摆动带动驱动杆7反转,驱动杆7反转带动滑动齿条123向下移动与第一齿轮125啮合,也就使得摆动板4向上摆动,摆动板4向上摆动带动第一转轴8正转,第一转轴8正转带动棘轮149正转,棘轮149正转在棘块148上滑动,当摆动板4向上摆动至合适的位置时,松开橡胶球144,滑动齿条123复位带动驱动杆7正转复位,驱动杆7复位通过接触杆143带动橡胶球144向右摆动复位,摆动板4停止向上摆动,棘块148与棘轮149配合将第一转轴8固定,也就进一步的对摆动板4进行固定。当车底维修完成后,拉动橡胶球144向上移动,第三弹簧146拉伸,橡胶球144向上移动带动接触杆143向上移动,接触杆143向上移动与驱动杆7脱离,停止拉动橡胶球144向上移动,拉动橡胶球144向左摆动,橡胶球144向左摆动通过摆动块141与滑套142带动接触杆143向左摆动,接触杆143向左摆动与异形杆145接触时,接触杆143带动异形杆145向左移动,第四弹簧147压缩,异形杆145向左移动带动棘块148向左移动,棘块148向左移动与棘轮149脱离,停止拉动橡胶球144向左摆动,工作人员即可通过背部带动摆动板4向下摆动复位,摆动板4复位后,拉动橡胶球144向右摆动带动接触杆143向右摆动与异形杆145脱离,再松开橡胶球144,因第三弹簧146的作用,橡胶球144向下移动带动接触杆143向下移动复位,同时,因第四弹簧147的作用,异形杆145向右移动复位带动棘块148向右移动复位,棘块148再次与棘轮149啮合。如此,可进一步的将摆动板4固定,使其更加稳固。

实施例3

在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基础之上,如图1所示,还包括有靠枕15,摆动板4顶部左侧固接有靠枕15。

还包括有橡胶板16,u型底板1顶部中间与摆动板4顶部右侧之间固接有橡胶板16。

当工作人员靠在摆动板4上时,工作人员的头部靠在靠枕15上。如此,可使得工作人员的头部靠的更加舒服。

当摆动板4向上摆动时,摆动板4还带动橡胶板16左部向上摆动,进而摆动板4摆动至合适的位置停止摆动时,橡胶板16也就停止摆动,橡胶板16将摆动板4与u型底板1之间的缝隙挡住。当摆动板4复位时,摆动板4带动橡胶板16左部向下摆动复位。如此,可避免工作人员的衣服掉落至摆动板4与u型底板1之前的缝隙中被夹住。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