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门限位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854358发布日期:2021-07-13 15:42阅读:85来源:国知局
车门限位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门限位机构,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模拟的车门限位机构。



背景技术:

在实际的车辆中,在开启或关闭车门时,车门能够围绕车门轴在确定的角度范围内进行转动或保持在某个确定的角度位置中。基于此,在车门的可靠性试验中,需要对车门的不同开度或角度位置进行测试。而在现如今所使用的用于模拟测试的车门模型中,车门往往配属有门轴螺栓,车门的开度是固定的,不能够对特定开度下的车门进行模拟或测试。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以如下任务为基础,即提供一种能够实现确定的角度的车门限位机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提出的车门限位机构,具有中心轴以及第一基座和第二基座,其中,所述第一基座和第二基座设置在所述中心轴上,所述第一基座固定地与车门框连接,所述第二基座与车门连接并且能够围绕所述中心轴进行转动,其中,所述车门限位机构还具有角度调节装置,所述角度调节装置与所述第一基座和第二基座连接,借助于所述角度调节装置,所述第二基座相对于所述第一基座能够以确定的角度进行转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提出的车门限位机构,所述角度调节装置能够包括有第一调节板和第二调节板,所述第一调节板固定在第一基座处并且所述第二调节板固定在所述第二基座处,所述第二调节板相对于所述第一调节板能够绕所述中心轴进行转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提出的车门限位机构,所述第二调节板具有用于插接到所述中心轴上的中心孔并且围绕所述中心孔分布地布置有多个钻孔,相应地在第一调节板上布置有钻孔,将所述第二调节板的钻孔与所述第一调节板的钻孔对齐借助于插接件来实现所述第二基座相对于所述第一基座的角度的固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提出的车门限位机构,在所述第二调节板的钻孔处还能够设置有刻度,用于直接显示所述第一基座相对于所述第二基座的角度的大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提出的车门限位机构,所述第一调节板借助于螺纹紧固件固定在所述第一基座处,所述第二调节板借助于螺纹紧固件固定在所述第二基座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提出的车门限位机构,所述第一调节板以插接的方式固定在所述第一基座处,所述第二调节板以插接的方式固定在所述第二基座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提出的车门限位机构,所述第一调节板和所述第二调节板在远离中心轴的一端处设置有突出部,相应地在所述第一基座和所述第二基座上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突出部的凹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提出的车门限位机构,在所述中心轴的端部处构造有螺纹,以用于防止所述车门限位机构的部件沿所述中心轴的轴向方向进行运动。

根据

本技术:
的车门限位机构,在对车门进行模拟试验时能够实现多个确定的车门开度并且能够固定所述车门开度。

附图说明

参考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更详细地进行说明,其中:

图1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的车门限位机构;

图2示出根据图1的车门限位机构的另外的图示;

图3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门限位机构的第一调节板;

图4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门限位机构的第二调节板。

具体实施方式

容易理解,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不变更本实用新型实质精神的条件下,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可以提出可相互替换的多种结构方式以及实现方式。因此,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以及附图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示例性说明,而不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的全部或者视为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定或限制。

在本说明书中提到或者可能提到的上、下、左、右、前、后、正面、背面、顶部、底部等方位用语是相对于各附图中所示的构造进行定义的,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因此有可能会根据其所处不同位置、不同使用状态而进行相应地变化。所以,也不应当将这些或者其他的方位用语解释为限制性用语。

根据图1和2,车门限位机构包括有第一基座1、第二基座2、中心轴3和角度调节装置4,其中,第一基座1固定在车门框处,也就是说与固定不动的车体连接在一起,而第二基座2与车门连接并且在打开或关闭车门时能够与车门一起绕中心轴3(也可称为车门轴)进行转动。第一基座1和第二基座2套装在所述中心轴3处,并且在所述中心轴3的两个端部处构造有螺纹,借助于螺母来防止在其处的第一基座1、第二基座2以及角度调节装置4沿中心轴3的轴向方向,在此为竖直方向发生移动(参见图2)。在打开或关闭车门时,第二基座2相对于第一基座1,也就是说车门相对于车门框能够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转动。

为了在模拟试验中实现所期望的车门开度,第二基座2相对于第一基座1绕中心轴3以一定的角度转动,车门限位机构还具有角度调节装置4。角度调节装置4包括有薄板形地构造的第一调节板41和第二调节板42,这两个调节板分别具有中心孔411、421,借助于所述中心孔相应地套装在中心轴3上。另一方面,第一调节板41固定在第一基座1处并且第二调节板42固定在第二基座2处。第二调节板42在第二基座2的带动下能够绕中心轴3进行转动。

可选地,第一调节板41和第二调节板42能够通过任意的方式固定在第一基座1或第二基座2处,例如借助于螺纹紧固件来进行固定。

考虑到在车门转动过程中,第一调节板41与第一基座1以及第二调节板42与第二基座2之间仅仅存在有沿转动方向的相对运动趋势,因此其还能够通过插接的方式进行固定。具体地,结合图3和4,在所述第一调节板41和第二调节板42的远离中心轴的一端处设置有突出部413、423,相应地在第一基座1和第二基座2的顶部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突出部的形状配合的凹槽,通过相应的突出部与凹槽的形状配合来实现固定。

另外,在第二调节板42上关于其中心孔421分布地,可选均匀分布地布置有多个钻孔422,在第一调节板41上相应地布置有钻孔412,例如仅仅一个钻孔。借助于插接件、例如插销将第一调节板41和第二调节板42的钻孔对齐并且固定在一起来实现确定的车门开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实现了对车门开度的锁止。在设置车门开度的过程中,使第二基座2和第二调节板42转动一定的位置,待第一调节板的钻孔412与第二调节板的钻孔422重合时,利用插销将两者固定在一起,在此,车门开度能够通过第二调节板的钻孔422的位置计算出来。换言之,所述钻孔422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表示能够实现的确定的车门开度的数量。其中,钻孔422的数量根据需要来进行选择,在附图中所示出的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七个钻孔。

可选地,在第二调节板42的钻孔处能够设置有刻度(未示出),借助于所述刻度操作人员能够直接读出车门开度,即第一基座1相对于第二基座2的角度的大小。

应当理解的是,所有以上的实施例都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对以上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出的各种改型或变形都应在本实用新型的法律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车门限位机构,具有中心轴以及第一基座和第二基座,其中,所述第一基座和第二基座设置在所述中心轴上,所述第一基座固定地与车门框连接,所述第二基座与车门连接并且能够围绕所述中心轴进行转动,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门限位机构还具有角度调节装置,所述角度调节装置与所述第一基座和第二基座连接,借助于所述角度调节装置,所述第二基座相对于所述第一基座能够以确定的角度进行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限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度调节装置能够包括有第一调节板和第二调节板,所述第一调节板固定在第一基座处并且所述第二调节板固定在所述第二基座处,所述第二调节板相对于所述第一调节板能够绕所述中心轴进行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门限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调节板具有用于插接到所述中心轴上的中心孔并且围绕所述中心孔分布地布置有多个钻孔,相应地在第一调节板上布置有钻孔,将所述第二调节板的钻孔与所述第一调节板的钻孔对齐借助于插接件来实现所述第二基座相对于所述第一基座的角度的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门限位机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调节板的钻孔处还能够设置有刻度,用于直接显示所述第一基座相对于所述第二基座的角度的大小。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门限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节板借助于螺纹紧固件固定在所述第一基座处,所述第二调节板借助于螺纹紧固件固定在所述第二基座处。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门限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节板以插接的方式固定在所述第一基座处,所述第二调节板以插接的方式固定在所述第二基座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门限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节板和所述第二调节板在远离中心轴的一端处设置有突出部,相应地在所述第一基座和所述第二基座上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突出部的凹槽。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限位机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中心轴的端部处构造有螺纹,以用于防止所述车门限位机构的部件沿所述中心轴的轴向方向进行运动。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门限位机构,具有中心轴以及第一基座和第二基座,其中,所述第一基座和第二基座设置在所述中心轴上,所述第一基座固定地与车门框连接,所述第二基座与车门连接并且能够围绕所述中心轴进行转动,其中,所述车门限位机构还具有角度调节装置,所述角度调节装置与所述第一基座和第二基座连接,借助于所述角度调节装置,所述第二基座相对于所述第一基座能够以确定的角度进行转动。根据本申请的车门限位机构,在对车门进行模拟试验时能够实现多个确定的车门开度并且能够固定所述车门开度。

技术研发人员:杨清华;杨亮亮;赵震宇;姚骥;刘希召;钱施豪;张杨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9.15
技术公布日:2021.07.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