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PET膜裁切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411091发布日期:2021-08-27 10:44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一种PET膜裁切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pet膜加工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pet膜裁切机构。



背景技术:

pet薄膜是一种性能比较全面的包装薄膜。其透明性好,有光泽;具有良好的气密性和保香性;防潮性中等,在低温下透湿率下降。pet薄膜的机械性能优良,其强韧性是所有热塑性塑料中最好的,抗张强度和抗冲击强度比一般薄膜高得多;且挺力好,尺寸稳定,广泛应用于印刷、纸袋等二次加工过程中。

pet膜在生产加工后需要将其卷制从而便于pet膜的存储与运输,使用时一般是将卷制好的pet膜搬运至裁剪机构上进行裁剪后贴附在相应的产品上。现有的pet膜切刀机构,在贴膜良率,稳定性及故障率等几个方面有所欠缺,故障率高,产品良率较低,降低了生产效率;而针对不良品进行的后续工作,提高了生产成本,这不符合现代化工业生产要求。因此,需要提高其送膜及切膜稳定性,改善其贴膜效果,提高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pet膜裁切机构,其可提高切膜质量和稳定性,切口更加平整。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pet膜裁切机构,包括底座、与所述底座相连接的裁切结构及送膜结构,所述裁切结构包括切刀和与所述切刀相连接切刀驱动件,所述切刀驱动件控制所述切刀移动,所述底座包括刀座和横梁,所述横梁位于所述刀座的上方,所述切刀与水平面存在倾斜夹角;所述切刀可以沿所述刀座的下端面伸出,实现裁切操作。

上述pet膜裁切机构的切刀倾斜向上,与刀座之间不易产生空隙,配合更顺畅,可以更加快速地实现pet膜裁切;切刀裁切pet膜时,切刀向刀座方向移动,切刀倾斜下刀,增大给进量,pet膜切口更加光滑平整。

优选地,所述倾斜夹角为10~15°。

具体地,所述裁切结构还包括与所述切刀驱动件相连的连接块,所述连接块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底座上,所述切刀的沿切刀移动方向上的一端通过螺栓与所述连接块连接,另一端通过顶丝与所述连接块连接,所述螺栓上设置有弹簧,使切刀与水平面形成倾斜夹角,且可在一定夹角范围内弹性移动。

优选的,所述切刀倾斜向上。切刀刀口呈上翘角度,且切刀与切刀驱动件弹性连接,可以进一步保证切刀刀口始终与刀座下端面接触,不会产生缝隙,裁切更顺畅,同时可避免pet膜卡在切刀与刀座下端面之间。

优选的,所述切刀位于所述刀座的下方,切刀位于下方,切刀调整和维修更加方便。

具体地,所述切刀驱动件为气缸或电动缸。

进一步,所述切刀的刀口两端设有导向板,所述导向板延伸至所述刀座下方。导向板的设置便于切刀的调节,使切刀刀口与刀座配合无间隙,不过盈,保证高效裁切且切刀不会与底座相撞。

进一步,在靠近切刀的位置设有吹气装置,所述吹气装置的出气口方向与所述切刀的刀口方向一致。切刀完成一次裁切动作后,吹气装置启动向切刀刀口方向吹气,切刀完全退回后,吹气停止,可以防止切刀在退回时,将pet膜带离基座面,粘附在切刀上,导致送膜故障。

具体地,所述送膜结构位于送膜方向上所述切刀的一侧,所述送膜结构包括夹膜板、夹膜气缸及送膜气缸,所述夹膜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夹膜板和第二夹膜板,所述夹膜气缸控制所述第一夹膜板和所述第二夹膜板的相互靠近或相互分离,所述送膜气缸驱动所述夹膜板沿膜的延伸方向往复移动。优选的,所述夹膜气缸与所述送膜气缸的推杆相连接,所述第一夹膜板与所述送膜气缸的推杆连接,所述第二夹膜板与所述夹膜气缸的推杆连接。所述夹膜气缸控制夹膜板的夹紧和打开,所述送膜气缸控制夹膜板移动。

进一步,所述夹膜板的上端设有pet膜限位块,限位块使上方的pet膜更加顺利地进入两块夹膜板之间,送膜过程更加顺畅。

上述pet膜裁切机构工作时,pet膜从装置上方输送至送膜结构,夹膜气缸伸出控制夹膜板夹住pet膜,送膜气缸伸出,控制夹膜板将pet膜往下送出;夹膜气缸退回,夹膜板打开,送膜气缸退回,夹膜气缸伸出,夹膜板再次夹住pet膜,气缸伸出,带动切刀将pet膜切断。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pet膜裁切机构,切刀与刀座设有倾斜夹角,切刀倾斜伸出裁切,切断阻力减小,pet膜切口更加光滑平整;切刀设置导向板,刀口和底座可以配合无间隙,切膜更加高质高效;切刀加装吹气装置,切刀退回时不会粘连pet膜,增强裁切操作稳定性,提高裁切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pet膜裁切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pet膜裁切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切刀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切刀与切刀驱动件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图5沿b-b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说明:1-底座、11-刀座、12-横梁、13-连接板、14-连接大板、21-切刀、22-切刀驱动件、211-导向板、212-螺栓、213-顶丝、214-连接块、31-夹膜板、311-第一夹膜板、312-第二夹膜板、32-夹膜气缸、33-送膜气缸、331-连接板、332-送料孔、4-限位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为了叙述方便,下文中所称的“上”“下”“左”“右”与附图本身的上、下、左、右方向一致,但不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起限定作用。

如图1和2所示,一种pet膜裁切机构,包括底座1、裁切结构及送膜结构,所述裁切结构包括切刀21和切刀驱动件22,所述底座1包括刀座11和横梁12,所述切刀21与水平面存在倾斜夹角;所述切刀21和所述刀座11相互配合,实现裁切操作。所述刀座11垂直设置,位于所述切刀21刀口的前端。本实施例的刀座11和横梁12为分体式结构,所述刀座11与所述横梁12通过螺栓垂直连接,所述横梁的中部是中空的,即横梁上具有镂空部,pet膜可穿过镂空部向下输送。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刀座和横梁也可以是一体式结构。所述刀座11与所述横梁12的连接处设有连接板13,通过连接板13进一步加固,将底座1固定为一体,送膜更加顺畅,裁切操作更加稳定。所述底座1的上方连接设置有连接大板14,可以使裁切装置更加稳固。本实施例的切刀驱动件设置于横梁12上,所述切刀驱动件22为电动缸,所述电动缸为常规的电动缸,即包括滑槽、推杆。所述切刀21位于所述刀座11的下方,切刀21位于下方,切刀21调整和维修更加方便。切刀驱动件22位于切刀21上方。

如图3所示,所述切刀21的刀口两端设有导向板211,导向板211从切刀前端(刀口所在的一端)向前延伸突出于切刀,所述导向板211延伸至所述刀座11下方,导向板的上表面与刀座的裁切端面(在切刀移动裁切过程中刀座的与切刀相对的表面为裁切端面)相接触,从而可以防止切刀在靠进刀座的移动过程中与刀座相撞,导致切不断膜。

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切刀21与水平面之间的倾斜夹角为10~15°。所述切刀21前沿通过螺栓212与连接块214连接,所述连接块214与所述切刀驱动件22的推杆连接,切刀驱动件22驱动连接块214在横梁12上往复移动;切刀21后沿通过顶丝213与所述连接块连接,所述螺栓212上套设有弹簧,使切刀21与所述连接块之间弹性连接并与水平面形成倾斜夹角,且可在一定夹角范围内弹性移动。通过向上旋紧螺栓212和顶丝213,可以减小倾斜夹角,反之,可以增大倾斜夹角。所述切刀21倾斜向上。切刀21刀口呈上翘状态,且切刀21与连接块214弹性连接,可以保证切刀21刀口始终与刀座11下端面相切且又不会相撞,不会产生缝隙,裁切更顺畅,同时可避免pet膜卡在切刀21与刀座11下端面之间。

在靠近切刀21的位置设有吹气装置。本实施例中的吹气装置为出口朝向切刀21刀口方向的气管,气管连接气源。切刀21完成一次裁切动作后,吹气装置启动向切刀21刀口方向吹气,切刀21完全退回后,吹气停止,可以防止切刀21在退回时,将pet膜带离基座面,粘附在切刀21上,导致送膜故障。

本实施例的送膜结构设置于横梁12上,所述送膜结构包括送膜气缸33、夹膜板31及夹膜气缸32;所述送膜气缸33和所述夹膜气缸32都是常规的气缸,即包括滑槽和推杆。所述送膜气缸33垂直设置,所述送膜气缸33连接固定于所述连接大板14的上方,所述夹膜板31包括第一夹膜板311和第二夹膜板312;所述送膜气缸33的下部设有连接板331,所述连接板331与所述送膜气缸33的推杆相连接,所述连接板331上设有送料孔332,所述第一夹膜板311固定于所述连接板331的送料孔332内;所述夹膜气缸32水平设置,所述夹膜气缸32与所述连接板331相连接,所述第二夹膜板312与所述夹膜气缸32的推杆连接。所述夹膜气缸32可以控制所述第二夹膜板312在水平面内前后移动,从而控制夹膜板31的夹紧和打开;所述送膜气缸33控制夹膜板31上下移动。所述夹膜板31的上端设有pet膜限位块4,限位块4使上方的pet膜更加顺利地进入两块夹膜板31之间,送膜过程更加顺畅。

上述pet膜裁切机构工作时,pet膜从装置上方输送至送膜结构,夹膜气缸32伸出控制夹膜板31夹住pet膜,送膜气缸33伸出,控制夹膜板31将pet膜往下送出;夹膜气缸32退回,夹膜板31打开,送膜气缸33退回,夹膜气缸32伸出,夹膜板31再次夹住pet膜,气缸伸出,带动切刀21将pet膜切断。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pet膜裁切机构,切刀21与刀座11设有倾斜夹角,切刀21倾斜伸出裁切,增大给进量,切断阻力减小,pet膜切口更加光滑平整;切刀21倾斜向上,与刀座11之间不易产生空隙,配合更顺畅,可以更加快速地实现pet膜裁切;切刀21设置导向板211,刀口和底座1可以配合无间隙,切膜更加高质高效;切刀21加装吹气装置,切刀21退回时不会粘连pet膜,增强裁切操作稳定性,提高裁切效率。

上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面所描述的内容。在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作出的各种变化,仍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