滤芯的拆出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148526发布日期:2021-08-06 12:39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滤芯的拆出工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工具技术领域,涉及滤芯的拆出工具。



背景技术:

换热器是目前在电厂中广泛应用的设备,它是能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的换人设备,常用作其余设备的冷却使用。为了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一般会采用海水或江水等作为冷却水水源供换热器使用。但是海水或江水的水质较差,含有较多的泥沙和杂质,因此会采用电动滤水器来对海水或江水中的杂质进行过滤以避免造成换热器内部的堵塞。其中,电动滤水器包括外壳、设置于外壳内的滤芯座以及若干呈圆筒状的滤芯,滤芯座包括上端板和下端板,滤芯上端和下端分别穿设在上端板和下端板内,滤芯上端部外侧具有挡肩,挡肩抵靠在上端板上后再通过在上端板上固定一个压板压在滤芯上形成固定。

一般来说,电动过滤器都具有反冲洗功能,但反冲洗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因此需要定期将滤芯取出进行彻底的清理以及防腐功能的修复。在实际拆出滤芯的过程中发现,由于滤芯与上端板及下端板之间的孔壁在配合时几乎是贴合在一起,杂质很容易堵塞在两者之间,同时滤芯上端的挡肩与上端板几乎又是贴在一起的,因此很难将滤芯拆出来。针对这种情况,常规的做法就是采用端部呈扁平的撬棍或者一字穿心起等硬插入滤芯上端挡肩与上端板之间的缝隙内,然后向上撬动来将滤芯拆出。但是,这种拆滤芯的方式比较暴力,且滤芯是单点受力,很容易对滤芯造成破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滤芯的拆出工具,解决了工业滤芯拆出不便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滤芯的拆出工具,包括提升杆以及与提升杆相连接的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座呈长方块状,底座的上表面中心处具有块状的凸起部,提升杆下端与凸起部相铰接,底座能绕铰接点使底座沿长度方向的任意一端向上或向下摆动,底座上表面设有两正对设置的导向部且凸起部位于两导向部之间,导向部沿底座的长度方向布置,底座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均沿延伸方向伸出导向部外相同的距离,导向部的上侧设有外凸的圆弧导向面。

底座的长度要满足大于滤芯的内径并小于或等于滤芯的外径,导向部的长度要略小于滤芯的内径以满足导向部能嵌于滤芯下端口内并与滤芯内壁相抵靠。需要将滤芯拆出时,先将电动滤水器内部盖在滤芯上端挡肩上的压板拆掉。正常情况下,由于底座的长度大于滤芯的内径,底座在重力作用下会自动保持平衡,该状态下底座无法直接从滤芯的内孔穿过。因此,将底座绕铰接点摆动使其沿长度方向的一端向上另一端向下,即相对于提升杆呈倾斜状,然后将底座从上塞入滤芯的内孔中,直到底座位于滤芯内孔的下端口后,底座会在重力作用下重新保持平衡。接着,向上提拉提升杆。当底座的轴线与滤芯内孔的中心线错开时,滤芯下端面会与导向部的上侧相接触,由于导向部的上侧设有圆弧导向面,因此在提升杆向上移动的过程中圆弧导向面会沿滤芯的下端面运动而自动塞入滤芯的下端口内,从而使底座的轴线自动被导正到与滤芯内孔的中心线相重合。这样一来,不仅能够使底座的上表面与滤芯的下端面相抵靠,更是能够保证底座上表面不接触到下端板,然后继续提拉提升杆就可以借助底座将滤芯拔出。

本滤芯的拆出工具利用底座扣在滤芯的下端面,再配合上向上提拉提升杆的动作便可将滤芯拆出,很好地提高了拆出的便利性,并且底座施加在滤芯上的作用力更加平均,不会对滤芯造成损伤。另外,在提升杆向上提拉的过程中,利用导向部上的圆弧导向面能自动将底座的轴线与滤芯内孔的中心线导正,避免底座上表面部分扣在下端板上,节省了工作人员调节底座位置的时间,保证了拆卸效率。

在上述的滤芯的拆出工具中,所述的导向部呈圆弧的条状。

在上述的滤芯的拆出工具中,作为另一种技术方案,所述的导向部呈半圆片状。

无论是设置呈圆弧的条状还是呈半圆片状,都能使导向部的上侧具有外凸的圆弧导向面来实现底座轴线与滤芯内孔中心线的自动导正。

在上述的滤芯的拆出工具中,所述的底座沿长度方向的两端面为位于同一圆柱面上的圆弧面。

滤芯的外周面为圆柱面,因此将底座沿长度方向的两端面设置为位于同一圆柱面上的圆弧面并确保该圆柱面的外径与滤芯的外径相同,就能使底座与滤芯之间形成最大的接触面积。

在上述的滤芯的拆出工具中,所述的提升杆下端部呈u型,凸起部位于提升杆下端部内且两者通过销轴相铰接。

在上述的滤芯的拆出工具中,所述的提升杆上端连接有操作杆,操作杆与提升杆相交呈十字型。

当两导向部卡入滤芯的下端口内后,工作人员的两只手握在操作杆的两端,这样就可以比较省力地将滤芯向上提拉拆出。

在上述的滤芯的拆出工具中,所述的提升杆包括螺纹段以及光杆段,操作杆螺纹连接在螺纹段上,螺纹段上还螺纹连接有限位螺母,限位螺母位于操作杆的下方且在两者之间的螺纹段上套设有支撑套,本拆出工具还包括支架,支架包括横板以及固定于横板下表面且平行设置的竖板,横板侧部设有能使横板卡在螺纹段上的条形缺口。

当滤芯受到的阻力较大,可将支架的横板通过条形缺口卡在支撑套与限位螺母之间的螺纹段上,支架的两个竖板抵靠在上端板上,并将限位螺母向上旋动使横板被夹紧。该状态下,滤芯与提升杆相当于沿轴向固定在了一起,提升杆不会在自身重力下往下掉,使得底座上表面与滤芯下端面在没有工作人员拉着提升杆的情况下也能抵靠在一起。由于底座上的导向部位于滤芯内孔下端口内并与滤芯内壁相抵靠,因此提升杆及底座都是无法转动,此时工作人员只需转动操作杆就可以借助螺纹的作用而驱动提升杆向上移动而使滤芯被自动向上拔。

在上述的滤芯的拆出工具中,所述的底座上表面具有连接块,连接块上连接有拉绳,螺纹段上还螺纹连接有导向块,导向块上沿竖直方向贯穿设置有导向孔,拉绳上端穿过导向孔,向上拉动拉绳能使底座绕铰接点摆动。

通过拉绳的设置,使得工作人员无需手动摆动底座,在进行操作时只需用手拉着拉绳即可,进一步提高了便利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滤芯的拆出工具具有以下优点:

1、底座与提升杆铰接设置使得底座能通过摆动方式穿过滤芯的内孔,并利用底座扣在滤芯的下端面再配合上向上提拉提升杆的动作便可将滤芯拆出,很好地提高了拆出的便利性,并且底座施加在滤芯上的作用力更加平均,不会对滤芯造成损伤;

2、在提升杆向上提拉的过程中,利用导向部上的圆弧导向面能自动将底座的轴线与滤芯内孔的中心线导正,避免底座上表面部分扣在下端板上,节省了工作人员调节底座位置的时间,保证了拆卸效率;

3、还可配合支架的使用并利用螺纹来驱动提升杆向上移动使滤芯被自动向上拔,进一步提高了便利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滤芯的拆出工具实施例一(未连接拉线)的示意图。

图2是本滤芯的拆出工具实施例一(未连接拉线)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将底板放入滤芯内孔中的示意图。

图4是底板与滤芯相配合的示意图。

图5是采用实施例一中的拆出工具拆卸滤芯时的示意图。

图6是底座、导向部与滤芯之间的配合示意图。

图中,1、提升杆;1a、螺纹段;1b、光杆段;2、底座;2a、凸起部;2b、导向部;2b1、圆弧导向面;2c、连接块;3、操作杆;4、限位螺母;5、支撑套;6、支架;6a、横板;6a1、条形缺口;6b、竖板;7、导向块;7a、导向孔;8、滤芯;9、上端板;10、下端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一

如图1和图2所示,滤芯的拆出工具,包括提升杆1以及与提升杆1相连接的底座2。底座2呈长方块状,底座2的上表面中心处具有块状的凸起部2a,提升杆1下端与凸起部2a相铰接,提升杆1下端部呈u型,凸起部2a插入提升杆1下端部内且两者通过销轴形成铰接,底座2能绕铰接点使底座2沿长度方向的任意一端向上或向下摆动。底座2的上表面设有两正对设置的导向部2b,凸起部2a位于两导向部2b之间。导向部2b沿底座2的长度方向布置,底座2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均沿延伸方向伸出导向部2b外相同的距离,导向部2b的上侧设有外凸的圆弧导向面2b1。提升杆1上端连接有操作杆3,操作杆3与提升杆1相交呈十字型。导向部2b呈圆弧的条状,导向部2b两端之间的距离小于底座2的长度。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提升杆1包括螺纹段1a以及与螺纹段1a固连的光杆段1b,操作杆3螺纹连接在螺纹段1a上。螺纹段1a上还螺纹连接有限位螺母4,限位螺母4位于操作杆3的下方,限位螺母4与操作杆3之间的螺纹段1a上套设有支撑套5。本拆出工具还包括支架6,支架6包括横板6a以及固定于横板6a下表面且平行设置的竖板6b,横板6a侧部设有能使横板6a卡在螺纹段1a上的条形缺口6a1。

底座2沿长度方向的两端面为位于同一圆柱面上的圆弧面,底座2的长度要满足大于滤芯8的内径并小于或等于滤芯8的外径,导向部2b的长度要略小于滤芯8的内径以满足导向部2b能嵌于滤芯8下端口内并与滤芯8内壁相抵靠。需要将滤芯8拆出时,先将电动滤水器内盖在滤芯8上端挡肩上的压板拆掉。正常情况下,由于底座2的长度大于滤芯8的内径,底座2在重力作用下会自动保持平衡,该状态下底座2无法直接从滤芯8的内孔穿过。因此,如图3所示,将底座2绕铰接点摆动使其相对于提升杆1呈倾斜状,然后将底座2从上塞入滤芯8的内孔中,直到底座2位于滤芯8内孔的下端口后,底座2会在重力作用下重新保持平衡。接着,向上提拉提升杆1。当底座2的轴线与滤芯8内孔的中心线错开时,滤芯8下端面会与导向部2b的上侧相接触,由于导向部2b的上侧设有圆弧导向面2b1,因此在提升杆1向上移动的过程中圆弧导向面2b1会沿滤芯8的下端面运动而自动塞入滤芯8内孔的下端口内,从而使底座2的轴线自动被导正到与滤芯8内孔的中心线相重合,此时底座2、导向部2b及滤芯8的配合如图6所示。这样一来,不仅能够使底座2的上表面与滤芯8的下端面相抵靠,更是能够保证底座2上表面不接触到下端板10,然后继续提拉提升杆1就可以借助底座2将滤芯8拔出,底座2扣在滤芯8下端面如图4所示。

当滤芯8受到的阻力较大而无法直接通过提拉方式拔出时,如图5所示,可将支架6的横板6a通过条形缺口6a1卡在支撑套5与限位螺母4之间的螺纹段1a上,支架6的两个竖板6b抵靠在上端板9上,并将限位螺母4向上旋动使横板6a被夹紧。该状态下,滤芯8与提升杆1相当于沿轴向固定在了一起,提升杆1不会在自身重力下往下掉,使得底座2上表面与滤芯8下端面在没有工作人员拉着提升杆1的情况下也能抵靠在一起。由于底座2上的导向部2b位于滤芯8内孔下端口内并与滤芯8内壁相抵靠,因此提升杆1及底座2都是无法转动,此时工作人员只需转动操作杆3就可以借助螺纹的作用而驱动提升杆1向上移动而使滤芯8被自动向上拔。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底座2上表面具有连接块2c,连接块2c上连接有拉绳。螺纹段1a上还螺纹连接有导向块7,导向块7上沿竖直方向贯穿设置有导向孔7a,拉绳上端穿过导向孔7a,向上拉动拉绳能使底座2绕铰接点摆动。通过拉绳的设置,使得工作人员无需手动摆动底座2,在进行操作时只需用手拉着拉绳即可。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同实施例一的结构及原理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导向部2b呈半圆片状,导向部2b侧部贯穿设置有供销轴穿过的让位孔。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