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模具加工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540374发布日期:2021-11-22 23:38阅读:69来源:国知局

1.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功能模具加工架。


背景技术:

2.模具加工是指成型和制坯工具的加工,此外还包括剪切模和模切模具,小至电子连接器,大至汽车仪表盘的工件都可以用模具成型。级进模是指能自动的把加工工件从一个工位移动到另一个工位,并在最后一个工位得到成型零件的一套模具,模具加工工艺包括:裁模、冲坯模、复合模、挤压模、四滑轨模、级进模、冲压模、模切模具等。
3.模具在加工过程中需要加工架对其进行定位,以便于加工生产,现有的模具加工架在对模具进行加工处理时,不便于对模具进行夹持固定,且在加工过程中需要对模具进行角度调节时较为不便,模具在加工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到多种工具进行加工使用,操作人员在加工时工具容易乱摆乱放,再次使用时不易寻找容易丢失,给加工操作带来不便。
4.因此,需要一种多功能模具加工架,用以解决对模具进行加工时操作不便且功能单一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多功能模具加工架,解决了对模具进行加工时操作不便且功能单一的问题。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多功能模具加工架,包括转动座及嵌设在转动座顶端的工作台,所述转动座的底端安装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通过联轴器与所述工作台固定,所述工作台的内部开设有安装腔,所述安装腔的底端侧壁固定有伸缩气缸,所述伸缩气缸的顶端固定有升降板,所述工作台的顶端侧壁滑动贯穿有两个对称设置的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底端与所述升降板固定,所述支撑杆的顶端共同固定有放置板,所述工作台的顶端固定有两个安装架,所述安装架的两侧侧壁滑动贯穿有移动杆,两个所述移动杆相互靠近的一端均固定有夹板,所述工作台的顶端侧壁滑动贯穿有两个滑动杆,所述滑动杆的顶端延伸至所述安装架的内部与移动杆固定,所述滑动杆的底端延伸至安装腔的内部与升降板之间铰接有第一连接杆,所述安装腔的两侧连通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内部设置有与所述转动座相配合的限位组件,所述工作台的顶端开设有两个工具槽,所述工具槽的上方设有与所述移动杆相配合的开关组件。
7.优选的,所述限位组件包括开设在所述转动座两侧内壁上的限位槽,所述工作台的两侧侧壁开设有与安装槽连通的通槽,所述通槽的两侧侧壁之间滑动连接有限位杆,所述限位杆的一端固定有与所述限位槽相配合的限位块,所述限位杆的另一端延伸至安装槽内部固定有挤压块,所述限位杆的外侧壁套接有限位弹簧,所述限位弹簧的一端与挤压块固定,所述限位弹簧的另一端与通槽的内侧壁固定,所述升降板的两端分别延伸至安装槽的内部固定有与所述挤压块相配合的按压块。
8.优选的,所述开关组件包括与所述工作台顶端侧壁固定的转动架,所述转动架的
内侧壁转动连接有与工具槽相配合的盖板,所述移动杆远离夹板的一端与所述盖板之间铰接有第二连接杆。
9.优选的,所述挤压块与所述按压块的接触面为相配合的斜面。
10.优选的,所述支撑杆的外侧壁套接有缓冲弹簧,所述缓冲弹簧的一端与安装腔的顶端侧壁固定,所述缓冲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升降板固定。
11.优选的,所述工作台的顶端开设有与所述放置板相配合的放置槽,所述放置板与放置槽均设置呈倒立的圆台状。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3.1、本实用新型中通过伸缩气缸带动升降板进行升降能够对模具进行夹持固定,操作简单便捷,模具在固定的过程中还能解除工作台和转动座之间的限位状态,使模具在加工时能够进行多角度调节,更便于对模具的加工生产,夹板在对模具进行夹持固定的过程中还能打开盖板使操作人员可以将加工工具集中归放在工具槽内进行拿取时用,增加了该加工架的功能,使加工操作更加便捷,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14.2、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升降板的升降可同时控制工作台与转动座之间的限位状态和工具槽的开关状态,大大的提高了该加工架在对模具进行加工时操作的便捷性,通过转动座对工作台进行转动,使模具在加工时能够多角度进行调节,通过工具槽对工具进行集中放置而不会造成杂乱,提高了该加工架的实用性,结构简单功能俱全。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多功能模具加工架的主剖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图1中a区域放大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多功能模具加工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18.图中:1、转动座;2、工作台;3、驱动电机;4、安装腔;5、伸缩气缸;6、升降板;7、支撑杆;8、放置板;9、安装架;10、移动杆;11、夹板;12、滑动杆;13、第一连接杆;14、安装槽;15、限位组件;16、工具槽;17、开关组件;151、限位槽;152、通槽;153、限位杆;154、限位块;155、挤压块;156、限位弹簧;157、按压块;171、转动架;172、盖板;173、第二连接杆;18、缓冲弹簧;19、放置槽。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0.参照图1

3,一种多功能模具加工架,包括包括转动座1及嵌设在转动座1顶端的工作台2,转动座1的底端安装有驱动电机3,驱动电机3的输出端通过联轴器与工作台2固定,工作台2的内部开设有安装腔4,安装腔4的底端侧壁固定有伸缩气缸5,伸缩气缸5的顶端固定有升降板6,工作台2的顶端侧壁滑动贯穿有两个对称设置的支撑杆7,支撑杆7的底端与升降板6固定,支撑杆7的顶端共同固定有放置板8,工作台2的顶端固定有两个安装架9,安装架9的两侧侧壁滑动贯穿有移动杆10,两个移动杆10相互靠近的一端均固定有夹板11,工作台2的顶端侧壁滑动贯穿有两个滑动杆12,滑动杆12的顶端延伸至安装架9的内部与移动
杆10固定,滑动杆12的底端延伸至安装腔4的内部与升降板6之间铰接有第一连接杆13,安装腔4的两侧连通有安装槽14,安装槽14的内部设置有与转动座1相配合的限位组件15,工作台2的顶端开设有两个工具槽16,工具槽16的上方设有与移动杆10相配合的开关组件17;通过伸缩气缸5带动升降板6进行升降能够对模具进行夹持固定,操作简单便捷,模具在固定的过程中还能解除工作台2和转动座1之间的限位状态,使模具在加工时能够进行多角度调节,更便于对模具的加工生产,夹板11在对模具进行夹持固定的过程中还能打开盖板172使操作人员可以将加工工具集中归放在工具槽16内进行拿取时用,增加了该加工架的功能,使加工操作更加便捷,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21.限位组件15包括开设在转动座1两侧内壁上的限位槽151,工作台2的两侧侧壁开设有与安装槽14连通的通槽152,通槽152的两侧侧壁之间滑动连接有限位杆153,限位杆153的一端固定有与限位槽151相配合的限位块154,限位杆153的另一端延伸至安装槽14内部固定有挤压块155,限位杆153的外侧壁套接有限位弹簧156,限位弹簧156的一端与挤压块155固定,限位弹簧156的另一端与通槽152的内侧壁固定,升降板6的两端分别延伸至安装槽14的内部固定有与挤压块155相配合的按压块157;通过限位组件15对工作台2进行限位,防止工作台2在安放模具时发生自转,提高了该加工架在操作时的便捷性。
22.开关组件17包括与工作台2顶端侧壁固定的转动架171,转动架171的内侧壁转动连接有与工具槽16相配合的盖板172,移动杆10远离夹板11的一端与盖板172之间铰接有第二连接杆173,挤压块155与按压块157的接触面为相配合的斜面;通过伸缩气缸5带动升降板6进行升降能够对模具进行夹持固定,操作简单便捷,模具在固定的过程中还能解除工作台2和转动座1之间的限位状态,使模具在加工时能够进行多角度调节,更便于对模具的加工生产,夹板11在对模具进行夹持固定的过程中还能打开盖板172使操作人员可以将加工工具集中归放在工具槽16内进行拿取时用,增加了该加工架的功能,使加工操作更加便捷,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23.支撑杆7的外侧壁套接有缓冲弹簧18,缓冲弹簧18的一端与安装腔4的顶端侧壁固定,缓冲弹簧18的另一端与升降板6固定,工作台2的顶端开设有与放置板8相配合的放置槽19,放置板8与放置槽19均设置呈倒立的圆台状;通过缓冲弹簧18对放置板8进行缓冲减震,防止模具在放置时因碰撞造成较大幅度的震动。
24.工作原理:当需要对模具进行加工时,将模具放置在放置板8上,然后控制伸缩气缸5下降,伸缩气缸5下降时带动升降板6向下移动,升降板6向下移动时带动支撑杆7下降,继而带动放置板8和模具整体下降,升降板6下降的同时拉动第一连接杆13带动两个滑动杆12相互靠近,继而带动两个移动杆10和夹板11相互靠近对模具进行夹持固定,当升降板6完全下降时放置板8进入放置槽19内与工作台2位于同一水平面上,继而使模具坐落在工作台2上方,同时两个夹板11完成对模具的夹持固定,升降板6下降的过程中带动按压块157下降,按压块157下降后不再对加压块进行挤压,继而通过限位弹簧156的弹力带动限位杆153收缩,限位杆153移动时带动限位块154脱离限位槽151内,解除工作台2与转动座1之间的限位状态,继而可通过驱动电机3带动工作台2整体进行转动,便于对模具进进多角度加工;两个移动杆10在相互靠近的同时拉动第二连接杆173带动盖板172向上翻转,继而打开工具槽16可将加工时所使用的工具放入工具槽16内进行放置使用,当模具加工完成后,驱动电机3带动工作台2复位,然后控制伸缩气缸5带动升降板6上升,升降板6上升的同时对限位块154
和移动杆10进行复位,恢复工作台2的初始状态,此时可直接取出加工好的模具,完成加工工作。
25.驱动电机3和伸缩气缸5可采用市场购置,驱动电机3和伸缩气缸5均配有电源,在本领域属于成熟技术,已充分公开,因此说明书中不重复赘述。
2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