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卸力高度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445457发布日期:2022-01-12 03:14阅读:213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卸力高度块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卸力高度块。


背景技术:

2.高度块是一种机械加工中非常常见的用于高度需要限制调整零件位置的功能件,其用于施予外力零件的行程限位。高度块普遍用于对零件进行装配安装。零件在安装过程中,由于需要施予预紧力同时要控制行程,避免因外部施力时造成过行程,因此,需要借助高度块使零件调整到合适的高度位置,而不会造成力施予力过大而造成过行程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出了一种可卸力高度块。
4.为实现以上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5.一种可卸力高度块,包括底座、设置于底座的活动块以及插件;插件活动配合于底座以驱动活动块沿底座的高度方向活动。
6.进一步地,底座的顶部具有容纳槽,活动块位于容纳槽内;活动块底面与容纳槽底面的交接处形成有第一通道与第二通道,底座设有第三通道,第一通道、第二通道以及第三通道相互连通形成一贯穿的通槽,第三通道远离第二通道的一端位于底座的外表面,第一通道远离第二通道的一端位于活动块外表面与底座外表面的交界处。
7.进一步地,插件包括插头与插杆;第二通道的内表面与插头外表面相贴合,第一通道的内径小于插头的外径;插杆远离插头的一端贯穿第三通道后伸出底座之外;驱动插杆,可使插头在通槽内自由活动;插头从第二通道移至第一通道,活动块沿容纳槽的高度方向升高;插头移出第一通道,活动块沿容纳槽的高度方向降低回到初始位置。
8.进一步地,所述活动块的底面设置第一倾斜面,第一倾斜面沿活动块背面到正面的方向倾斜向上;所述容纳槽的底面为第二倾斜面,第二倾斜面的倾斜方向、倾斜角度与第一倾斜面均相同,第一倾斜面向活动块内部凹陷形成的凹槽与第二倾斜面向底座内部凹陷形成的凹槽结合形成所述第二通道。
9.进一步地,所述活动块的正面设置有第一圆弧面,第一圆弧面的第一圆弧边位于第一倾斜面;所述底座的正面设置有与第一圆弧面弧度相等的第二圆弧面,第二圆弧面的第二圆弧边位于第二倾斜面;第一圆弧面的第一圆弧边与第二圆弧面的第二圆弧边对齐后,第一圆弧面与第二圆弧面形成一整体圆弧面;第一通道远离第二通道的一端位于第一圆弧面与第二圆弧面的交界处。
10.进一步地,第一圆弧面的第二圆弧边位于活动块的顶部,第二圆弧面的第一圆弧边位于底座的底部。
11.进一步地,底座的一侧为限位板,另一侧为安装块;第二倾斜面、第二圆弧面均位于限位板与安装块之间,限位板与安装块位于第二倾斜面以上的部分为容纳槽的左右两侧,第三通道设置于安装块。
12.进一步地,所述安装块远离第二圆弧面的一端与盖板连接,插杆远离插头的一端经第三通道贯穿盖板后位于盖板外;插杆外套设有弹簧,弹簧伸入至第三通道内并位于插头与盖板之间。
13.进一步地,插杆位于盖板之外的部分与把手连接。
14.进一步地,插头包括第一插入段与第二插入段,第二插入段与插杆连接;第一插入段为圆台状,第二插入段为圆柱状;第一插入段远离第二插入段的一端面积小于第一插入段的另一端面积,第一插入段的另一端面积与第二插入段的端部面积相等;弹簧直径小于第二插入段的端部直径,弹簧位于第二插入段与盖板之间。
15.进一步地,第二通道为与第一插入段相适配的空心圆台状,第三通道为与第二插入段相适配的空心圆柱状。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7.本实用新型可通过插件将活动块上移,活动块将零件调整到位;之后,再通过插件将活动块下移,使高度块与需要预紧调整位置的零件分离,方便拆除高度块。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施例一种可卸力高度块整体结构图;
19.图2为本实施例一种可卸力高度块分解结构图;
20.图3为本实施例底座整体结构图;
21.图4为本实施例底座俯视图;
22.图5为本实施例底座仰视图;
23.图6为本实施例底座正视图;
24.图7为本实施例底座后视图;
25.图8为本实施例活动块整体结构图;
26.图9为本实施例活动块俯视图;
27.图10为本实施例活动块仰视图;
28.图11为本实施例活动块正视图;
29.图12为本实施例活动块后视图;
30.图13为本实施例插件与盖板相对位置结构示意图。
31.图中,1活动块、11第一倾斜面、12第一圆弧面、13第三通道、2底座、21第二倾斜面、22第二圆弧面、23限位板、24安装块、3插件、31插头、311第一插入段、312第二插入段、32插杆、4弹簧、5调整板、6盖板、7第一通道、8第二通道、9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地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仅限于此。
33.如图1-13所示,本实施例一种可卸力高度块,包括底座2、设置于底座2的活动块1以及插件3,插件3活动配合于底座2以驱动活动块1沿底座2的高度方向活动。本实施例可通过插件3将活动块1上移,活动块1将需要预紧调整位置的零件调整到位;之后,再通过插件3将活动块1下移,使高度块与需要预紧调整位置的零件分离,方便拆除高度块。具体而言,底
座2的顶部具有容纳槽,活动块1位于容纳槽内。活动块1的底面与底座2底面的交接处形成有第一通道7与第二通道8,底座2设有第三通道13,第一通道7、第二通道8以及第三通道13相互连通形成一贯穿的通槽,第三通道13远离第二通道8的一端位于底座2的外表面,第一通道7远离第二通道8的一端位于活动块1外表面与底座2外表面的交界处。
34.插件3包括插头31与插杆32。第二通道8的内表面与插头31外表面相贴合,第一通道7的内径小于插头31的外径。插杆32远离插头31的一端贯穿第三通道13后伸出底座2之外。驱动插杆32,可使插头31在通槽内自由活动。插头31从第二通道8移至第一通道7,活动块1沿容纳槽的高度方向升高。插头31移出第一通道7,活动块1沿容纳槽的高度方向降低回到初始位置。第一通道7、第二通道8以及第三通道13的中心位于同一直线上。高度块在初始状态下,插头31的前端位于第二通道8内,活动块1的底面与容纳槽的底面贴合。当需要将零件调整到高安装位置时,可将零件放置于活动块1顶部,然后驱动插杆32位于底座2之外的一端,通过插杆32将插头31的前端伸入至第一通道7内,活动块1被插头31顶起后高度上升,零件调整至所需安装高度。将零件调整到位后,驱动插杆32位于底座2之外的一端,通过插杆32将插头31的前端移出第一通道7内,活动块1失去支撑后,在重力的作用下高度下降重新与容纳槽的底面贴合,实现高度块与需要预紧调整位置的零件分离后方便拆除高度块的目的。本实施例活动块1位置只在高度z方向上发生位置变化,水平面内的x方向上与y方向上并无位置变化。
35.活动块1的底面设置第一倾斜面11,第一倾斜面11沿活动块1背面到正面的方向倾斜向上。容纳槽的底面为第二倾斜面21,第二倾斜面21的倾斜方向、倾斜角度与第一倾斜面11均相同,第一倾斜面11向活动块1内部凹陷形成的凹槽与第二倾斜面21向底座2内部凹陷形成的凹槽结合形成第二通道8。高度块在初始状态下,第一倾斜面11与第二倾斜面21完全贴合,第二通道8为360度的闭合状态。活动块1位置升高时,第二通道8的上下两部分相分离。活动块1的正面设置有第一圆弧面12,第一圆弧面12的第一圆弧边位于第一倾斜面11。底座2的正面设置有与第一圆弧面12弧度相等的第二圆弧面22,第二圆弧面22的第二圆弧边位于第二倾斜面21。高度块在初始状态下,第一圆弧面12的第一圆弧边与第二圆弧面22的第二圆弧边对齐,第一圆弧面12与第二圆弧面22形成一整体圆弧面。第一通道7远离第二通道8的一端位于第一圆弧面12与第二圆弧面22的交界处,为通槽的出口端。
36.第一圆弧面12的第二圆弧边位于活动块1的顶部,第二圆弧面22的第一圆弧边位于底座2的底部。第一圆弧面12的第二圆弧边与第一圆弧边沿高度块的高度方向上下设置。第二圆弧面22的第二圆弧边与第一圆弧边沿高度块的高度方向上下设置。底座2的一侧为限位板23,另一侧为安装块24。第二倾斜面21、第二圆弧面22均位于限位板23与安装块24之间,限位板23与安装块24位于第二倾斜面21以上的部分为容纳槽的左右两侧,第三通道13设置于安装块24。活动块1的左右两侧分别与容纳槽的两侧相贴合,保证活动块1移动过程中的平稳性。
37.安装块24远离第二圆弧面22的一端与盖板6连接,插杆32远离插头31的一端经第三通道13贯穿盖板6后位于盖板6外。插杆32外套设有弹簧4,弹簧4伸入至第三通道13内并位于插头31与盖板6之间。弹簧4提供给插杆32在水平面始终处在同一直线状态的保持力,避免插杆32在水平方向上失去平衡而影响活动块1的升降。插头31与插杆32整体沿通槽向底座2的外方向移动时,弹簧4被压缩。为便于驱动插杆32,插杆32位于盖板6之外的部分与
把手9螺纹连接。直接操作把手9,可使插头31与插杆32整体往底座内部方向移动或往底座外部方向移动。为便于放置需要调整高度的零件,活动块1的顶部与调整板5连接,调整板5设有定位孔。
38.插头31包括第一插入段311与第二插入段312,第二插入段312与插杆32连接。第一插入段311为圆台状,第二插入段312为圆柱状。第一插入段311远离第二插入段312的一端面积小于第一插入段311的另一端面积,第一插入段311的另一端面积与第二插入段312的端部面积相等。弹簧4直径小于第二插入段312的端部直径,弹簧4位于第二插头段312与盖板6之间。第二通道8为与第一插入段311相适配的空心圆台状,第三通道13为与第二插入段312相适配的空心圆柱状。高度块在初始状态下,第一插入段311位于第二通道8内,第二插入段312位于第三通道13内,活动块1的底面与底座2容纳槽的底面完全贴合,第二通道8的内表面与第一插入段311的外表面相贴合,第三通道13的外表面与第二插入段312的外表面相贴合。当第一插入段311移至第一通道7内时,活动块1被顶起。
39.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依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上会有改变之处,而这些改变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