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开合的智能窗户控制系统

文档序号:29882978发布日期:2022-04-30 21:08阅读:109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开合的智能窗户控制系统

1.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窗户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自动开合的智能窗户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2.目前智能电动开窗机已经应用于市,用于打开和关闭窗户的机器称作为“开窗机”或“开窗器”,国外一般称作“开窗器”,而在国内叫作“开窗机”。现为国内建筑行业的高新产品,“智能电动窗户”成为现代窗户行业的最新发展。
3.目前市面上普遍存在的智能窗户,大多只具备智能电动开窗功能,少数兼具电动开窗帘功能。具备开窗帘的智能窗中大多配置两套驱动组件,一套驱动开窗另一套驱动开窗帘,此种结构集成度低,部件繁多,不易制造和安装,且安装后窗户美观度差。可见行业内对智能窗户的研究仍处于漫长的起步阶段。
4.经检索,申请号为2013100485968的申请案公开了一种智能窗户,包括窗框、滑动安装在窗框内的窗扇、能够驱动窗扇行走的电机、传动装置和与电机相连的自动控制装置,传动装置包括减速装置和滑动装置,减速装置安装在窗框一角,滑动装置水平安装在窗框与窗扇的一横边内,减速装置连接电机和滑动装置,自动控制装置包括通过无线技术进行连接的主控器和分控器,以及与主控器、分控器分别连接的传感器组件、限位组件,分控器与电机相连。该申请案具有美观和智能化程度高等优点。
5.又如申请号为2018108042301的申请案公开了一种窗户控制装置,包括至少两个齿条、主动齿轮、传动组件及驱动电机,齿条安装于一一对应的可开关的窗板上,驱动电机用于驱动主动齿轮旋转,传动组件用于选择性的将主动齿轮的动力传输至至少一个齿条处以驱动齿条沿直线移动,且当传动组件驱动两个以上的齿条移动时,相邻的齿条沿反向移动。该申请案方便工作人员驱动相邻的窗板沿反向移动以开闭窗板,实现自动控制通风或挡雨的功能,且不影响窗板的手动开闭过程。
6.综上所述,目前对于智能窗户的开合控制已有大量技术公开,但仍普遍集中于单独控制窗户的开合,对于窗户和窗帘的集中控制仍涉及较少,应用便利性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7.1.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8.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目前智能窗户难以实现窗户和窗帘分别开合控制的现状,拟提供一种自动开合的智能窗户控制系统,能够采用同一套驱动系统,分别用于实现窗户和窗帘的开合控制,整体结构简单,应用方便,适宜推广。
9.2.技术方案
10.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1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自动开合的智能窗户控制系统,包括窗框和滑动配合设置在其
内部的内窗,还包括设置于窗框上的动力单元,该动力单元用于驱动配合座直线往复运行,内窗上对应设有用于与该配合座相连接配合的上连接器,窗框上对应设有用于与该配合座相连接配合的下连接器,配合座在不同位置分别与上连接器和下连接器独立连接配合,上连接器用于驱动内窗开合运行,下连接器用于驱动窗帘开合运行。
12.更进一步地,上连接器内开设有安装孔,该安装孔内滑动配合安装有衔铁柱,且衔铁柱端部与安装孔之间设有复位弹簧;配合座内对应设有用于供衔铁柱配合插入的上配合孔,上配合孔外周配合设有电磁线圈;同理,下连接器的结构与上连接器相同,配合座上对应设有用于与下连接器相配合连接的下配合孔,下配合孔外周亦配合设有电磁线圈。
13.更进一步地,上配合孔和下配合孔的末端均设有到位开关。
14.更进一步地,上连接器设置于内窗底部,下连接器设置于窗框底部,配合座上部为与上连接器相配合连接的上配合座,下部为与下连接器配合连接的下配合座。
15.更进一步地,窗框底部还设置有传送导辊和下传送绳,下连接器配合安装在下传送绳上并驱动下传送绳随之同步传送,窗框侧边设有侧传送绳,窗框上部设有上传送绳一和上传送绳二,下传送绳和侧传送绳的相靠近端部通过下双导辊实现同步传送,侧传送绳和上传送绳一的相靠近端部通过上双导辊实现同步传送,上传送绳一和上传送绳二上分别设有与两侧窗帘相连接的窗帘控制滑块一和窗帘控制滑块二,上传送绳一和上传送绳二相靠近的端部导辊上分别设有相啮合传动的齿轮,下连接器的直线往复运行驱动窗帘控制滑块一和窗帘控制滑块二的相对远离或靠近运行,从而实现两侧窗帘的对应开合。
16.更进一步地,窗框的底部沿下连接器的运行轨迹对应设有下滑轨,下连接器沿下滑轨往复运行;窗框的上部沿窗帘控制滑块一和窗帘控制滑块二的运行轨迹分别对应设有上滑轨。
17.更进一步地,窗框的底部沿配合座的运动轨迹对应设有滑轨,配合座在动力单元驱动下沿滑轨往复运行。
18.更进一步地,动力单元包括动力电机和传动丝杠,配合座为配合安装在传动丝杠上的丝杠套,动力电机驱动配合座直线往复运行。
19.更进一步地,窗框的底部、侧边和上部还对应设有底挡板、侧挡板和顶挡板,分别用于遮盖内部结构。
20.3.有益效果
21.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22.(1)本实用新型的智能窗户控制系统,利用同一组动力单元即可实现对内窗和窗帘的各自开合控制,在实现多功能的前提下,结构集成度较高,简化了驱动结构,有利于减少制造成本、降低安装难度,且安装后整体结构美观,生产成本较低,易于推广应用。
23.(2)本实用新型的智能窗户控制系统,通过电磁线圈和衔铁柱相配合的方式,以实现连接器和配合座的连接和脱离关系控制,操作便利,易于控制,且当连接器和配合座处于连接状态时,可利用动力单元的驱动进行窗户自动开合控制;当连接器和配合座互相脱离时,两者互不阻碍,此时仍可以采用传统的手动方式直接开关窗户,即同时保留了自动开窗功能和手动开窗功能,使用更加便利灵活。
24.(3)本实用新型的智能窗户控制系统,配合座在直线往复运行过程中,电磁线圈保持通电,从而产生电磁吸附力,运行过程中始终处于精确位置的寻找状态,只有当到达对应
的衔铁柱所在位置时,才能够准确将衔铁柱吸附插入配合孔中,完成配合座与连接器的连接,如此可以实现对配合座与连接器重合位置的精确定位,尤其能够保障配合座在不同配合位置对不同连接器的精确寻找和定位。
25.(4)本实用新型的智能窗户控制系统,窗框的底部沿下连接器的运行轨迹对应设有下滑轨,窗框的上部沿窗帘控制滑块一和窗帘控制滑块二的运行轨迹分别对应设有上滑轨,以实现对开合过程的稳定导向。
26.(5)本实用新型的智能窗户控制系统,窗框的底部、侧边和上部还对应设有底挡板、侧挡板和顶挡板,分别用于遮盖内部结构,既有效保护内部结构,也保持整体外观美观。
附图说明
2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智能窗户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8.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智能窗户控制系统的外观示意图;
29.图3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30.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配合座与上连接器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31.图5为图1中b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32.图6为图1中c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33.示意图中的标号说明:
34.100、窗框;101、内窗;102、底挡板;103、侧挡板;104、顶挡板;105、上连接器; 106、衔铁柱;107、复位弹簧;200、动力电机;201、传动丝杠;202、配合座;203、上配合座;204、上配合孔;205、下配合孔;206、电磁线圈;207、到位开关;300、下连接器; 301、下滑轨;302、下单导辊;303、下传送绳;304、下双导辊;305、侧传送绳;306、上传送绳一;307、上单导辊一;308、齿轮;309、上单导辊二;310、上滑轨;311、窗帘控制滑块一;312、窗帘控制滑块二;313、上传送绳二。
具体实施方式
35.为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
3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7.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38.实施例1
39.如图1-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自动开合的智能窗户控制系统,包括窗框100和滑动配合设置在其内部的内窗101,具体可采用两扇内窗101,还包括设置于窗框100上的动力单元,该动力单元用于驱动配合座202直线往复运行,其中内窗101上对应设有用于与该配合座202相连接配合的上连接器105,窗框100上对应设有用于与该配合座202相连接配合的下连接器300,配合座202在不同位置分别与上连接器105和下连接器300独立连接配合,上连接器105用于驱动内窗101开合运行,下连接器300用于驱动窗帘开合运行。
40.具体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动力单元可采用动力电机200和传动丝杠201的结构形式,动力电机200设置于窗框100上,且输出端与传动丝杠201一端相连,传动丝杠201的另一端部则可与窗框100转动配合连接,动力电机200用于驱动传动丝杠201的旋转,配合座202 则为配合安装在传动丝杠201上的丝杠套,且窗框100的底部沿长度延伸方向设有滑轨,配合座202底部与该滑轨对应配合,使得配合座202在动力电机200驱动下沿滑轨方向往复运行,从而实现对配合座202的直线往复运行控制,同理,实践中动力单元亦可采用行业内其他动力驱动结构,以实现对配合座202的直线往复运行控制即可,在此不再尽述。
41.本实施例在不同位置设置上连接器105和下连接器300,当需要控制内窗101时,配合座202在动力单元驱动下到达上连接器105位置,控制配合座202与上连接器105实现连接关系,同步驱动上连接器105随之直线运行,由于上连接器105与内窗101保持连接关系,即同步驱动内窗101的直线运行,此时即控制内窗101的开合,达到适宜位置后,即可控制配合座202与上连接器105脱离断开;且在配合座202与上连接器105保持连接关系期间,配合座202与下连接器300不进行连接;反之,当需要控制窗帘时,配合座202在动力单元驱动下到达下连接器300位置,控制配合座202与下连接器300实现连接关系,同步驱动下连接器300随之直线运行,由于下连接器300与窗帘之间存在连接控制关系,即可控制窗帘的开合,达到适宜位置后,即可控制配合座202与下连接器300脱离断开;且在配合座202 与下连接器300保持连接关系期间,配合座202与上连接器105不进行连接。具体地,配合座202分别与上连接器105和下连接器300的独立连接和脱离配合,可采用电磁吸附方式或其他结构方式等,在此不再尽述。
42.本实施例中利用同一组动力单元即可实现对内窗101和窗帘的各自开合控制,在实现多功能的前提下,结构集成度较高,简化了驱动结构,有利于减少制造成本、降低安装难度,且安装后整体结构美观,生产成本较低,易于推广应用,实践中可在某一单侧内窗101或两侧内窗101上均设置上连接器105,从而能够对任意侧内窗101进行开合控制,满足灵活性应用,同理地,窗帘控制亦可灵活控制。
43.实施例2
44.本实施例的一种自动开合的智能窗户控制系统,基本同实施例1,更具体地,如图4所示给出了配合座202与上连接器105的具体配合方式,其中上连接器105内开设有贯穿的安装孔,该安装孔内滑动配合安装有衔铁柱106,且衔铁柱106端部与安装孔之间设有复位弹簧107;具体地,该安装孔可采用阶梯孔,衔铁柱106的左端设有弹簧安装座,复位弹簧107 套设于衔铁柱106外周且左端连接在弹簧安装座上,右端则安装抵靠在安装孔的阶梯段内壁上,当衔铁柱106被外力吸附伸出安装孔之外时,则向内挤压复位弹簧107,当衔铁柱106 脱离吸附时,则在复位弹簧107作用下重新缩回上连接器105内部。配合座202内对应设有用于供衔铁柱106配合插入的上配合孔204,上配合孔204外周配合设有电磁线圈206;电磁线圈206保持通电状态则产生电磁吸附力,当配合座202在直线运行过程中,上配合孔204 到达与衔铁柱106相对应重合的位置时,则电磁线圈206的吸附力将衔铁柱106吸附到上配合孔204中实现连接,电磁线圈206断电后,衔铁柱106退出上配合孔204实现分离,如此即可灵活实现配合座202与上连接器105的连接与分离状态控制。
45.同理,本实施例中下连接器300的结构与上连接器105相同,配合座202上设有用于与下连接器300相配合连接的下配合孔205,下配合孔205外周亦配合设有电磁线圈206。同
样地,当电磁线圈206保持通电状态则产生电磁吸附力,当配合座202在直线运行过程中,下配合孔205到达与下连接器300内的衔铁柱位置重合时,则电磁线圈206的吸附力将下连接器300中的衔铁柱吸附插入到下配合孔205内,断电时,下连接器300中的衔铁柱在复位弹簧作用下复位脱离。且上配合孔204和下配合孔205的末端均设有到位开关207。连接过程中衔铁柱碰触到到位开关207即表明连接完成,动力单元可继续驱动直线运行。
46.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上连接器105设置于内窗101底部,下连接器300设置于窗框 100底部,且上连接器105和下连接器300处于不同位置,配合座202上部为与上连接器105 相配合连接的上配合座203,下部为与下连接器300配合连接的下配合座,从而实现对内窗 101和窗帘的分别控制。
47.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利用电磁线圈206和衔铁柱106的配合方式,通过控制电磁线圈206的通电和断电状态,实现对配合座202和连接器的连接、脱离关系的灵活控制,具体应用时,动力单元驱动配合座202直线运行,电磁线圈206保持通电状态,即保持具有吸附力的状态,配合座202的直线运行过程过程即为对衔铁柱106的准确寻找定位过程,直到配合座202运行至与上连接器105或者下连接器300相重合的位置时,才能将对应位置的衔铁柱106吸附过来实现连接,此过程中保障了对配合座202和连接器连接位置的精确定位,尤其能够保障配合座202在不同配合位置对不同连接器的精确寻找和定位,即通过对不同位置的电磁线圈206的通断电控制,使其能够准确寻找到上连接器105或下连接器300进行连接。
48.本实施例中利用电磁线圈206和衔铁柱106的配合方式,还有助于实现手动开合控制和电动开合控制的双重应用,当配合座202与连接器吸附连接时,则利用动力单元的驱动进行窗户的电动开合;而当配合座202与连接器之间处于脱离状态时,两者互不接触,也不会产生干涉,此时完全可以不启动动力单元,仍采用传统的手动方式直接开合窗户或窗帘即可,即同时保留了自动开窗功能和手动开窗功能,与现有常规的智能窗户只能电动开窗相比,应用方式更加灵活便利。
49.实施例3
50.本实施例的一种自动开合的智能窗户控制系统,基本同上述实施例,更具体地,如图3、图5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窗框100底部还设置有传送导辊和下传送绳303,下连接器300 配合安装在下传送绳303上并驱动下传送绳303随之同步传送,窗框100侧边设有侧传送绳 305,窗框100上部设有上传送绳一306和上传送绳二313,下传送绳303和侧传送绳305的相靠近端部通过下双导辊304实现同步传送,侧传送绳305和上传送绳一306的相靠近端部通过上双导辊实现同步传送,上传送绳一306和上传送绳二313上分别设有与两侧窗帘相连接的窗帘控制滑块一311和窗帘控制滑块二312,上传送绳一306和上传送绳二313相靠近的端部导辊上分别设有相啮合传动的齿轮308,下连接器300的直线往复运行驱动窗帘控制滑块一311和窗帘控制滑块二312的相对远离或靠近运行,从而实现两侧窗帘的对应开合。
51.具体地,窗框100底部设有相配合的下单导辊302和下双导辊304,下传送绳303即环绕安装在下单导辊302和下双导辊304上,所说单导辊即上部仅适用于安装单个传送绳,双导辊即上部设有双侧导辊槽,可适用于同时安装两个传送绳;如图5所示,其中下双导辊304 位于窗框100侧边位置,下双导辊304上同时连接有下传送绳303和侧传送绳305,下连接器300设置于下传送绳303上即用于驱动下传送绳303的周向运转;侧传送绳305的顶部同
样采用双导辊形式,即如图6所示,上传送绳一306的左侧采用上单导辊一307,右侧则与侧传送绳305顶部采用一组双导辊,侧传送绳305的运动即驱动上传送绳一306的运动;上传送绳二313则两端均可采用单导辊形式,其右端为上单导辊二309,且上单导辊二309与上单导辊一307的辊轴上均设有相啮合传动的齿轮308,如此实现上传送绳一306和上传送绳二313的相对运动,即最终实现对窗帘控制滑块一311和窗帘控制滑块二312的相对运动控制,即可控制两侧的窗帘开合。具体地,窗帘控制滑块一311和窗帘控制滑块二312分别与对应侧的窗帘端部相连接,即带动窗帘开合。
52.本实施例中窗框100的底部沿下连接器300的运行轨迹对应设有下滑轨301,下连接器 300沿下滑轨301往复运行;窗框100的上部沿窗帘控制滑块一311和窗帘控制滑块二312 的运行轨迹分别对应设有上滑轨310,以实现对开合过程的稳定导向。
53.本实施例中窗框100的底部、侧边和上部还对应设有底挡板102、侧挡板103和顶挡板 104,分别用于遮盖内部结构,如图2所示为遮盖后的整体外观示意图,既有效保护内部结构,也保持整体外观美观。
54.本实施例的一种自动开合的智能窗户控制方法,利用上述实施例中的控制系统,包括以下步骤:
55.s1、当控制内窗101开合时,动力单元驱动配合座202直线运行,由于配合座202内电磁线圈206的吸附作用,当配合座202到达上连接器105位置时,将上连接器105内的衔铁柱106吸附插入上配合孔204内,使配合座202和上连接器105保持连接,配合座202同步带动内窗101直线运行进行开合;当内窗101到达适宜位置时,配合座202内电磁线圈206 断电,衔铁柱106复位,配合座202和上连接器105保持脱离;完成内窗101的开合控制;
56.s2、当控制窗帘开合时,动力单元驱动配合座202直线运行,由于配合座202内电磁线圈206的吸附作用,配合座202到达下连接器300位置时,将下连接器300内的衔铁柱吸附插入下配合孔205内,使配合座202和下连接器300保持连接,配合座202同步带动下连接器300直线运行;
57.s3、下连接器300直线运行同步带动下传送绳303直线运行,并经侧传送绳305传送最终实现上传送绳一306和上传送绳二313的相对运行,使窗帘控制滑块一311和窗帘控制滑块二312相对运行控制窗帘开合;当窗帘到达适宜位置时,配合座202内电磁线圈206断电,配合座202和下连接器300保持脱离;完成窗帘的开合控制。
58.以上示意性的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该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所以,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