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具放置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571837发布日期:2022-04-09 04:09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一种模具放置架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模具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模具放置架。


背景技术:

2.目前,模具(m
úꢀjù
),工业生产上用以注塑、吹塑、挤出、压铸或锻压成型、冶炼、冲压等方法得到所需产品的各种模子和工具。 简而言之,模具是用来制作成型物品的工具,这种工具由各种零件构成,不同的模具由不同的零件构成。它主要通过所成型材料物理状态的改变来实现物品外形的加工。素有"工业之母"的称号。
3.模具在放置时为了保证其占用过多的长方面积,通常将不使用的模具直接放置在模具架子上,而为了减少占地面积,通常是将模具架子设置成竖直状,然后将模具摆放成多层。
4.上述中的相关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将模具分成多层摆放在模具架上后,当需要取下模具进行使用时将会比较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方便取下模具,本技术提供一种模具放置架。
6.本技术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模具放置架,包括竖直支撑于地面放置的安放架以及设置于所述安放架一侧且竖直升降的外接架,所述安放架包括架体以及水平滑移设置于所述架体和所述外接架之间的安放板,所述安放板下端设置有两排滑轮,所述架体上水平设置有供所述滑轮抵接滚动的滑轨,所述外接架顶部设置有承接所述安放板滑移的支撑板。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将模具放入该模具放置架内时,模具呈依次摆放至安放板上端并成多层,当需要取下某一模具时,将外接架移动至安放架侧端,随后升高外接架,使得外接架上的支撑板竖直上升至和放置模具的安放板下端的滑轨同一高度,随后将安放板向外接架一侧推动,使得安放板带动模具一同移动至支撑板上,此时便可通过航车将模具吊起取用。该方案使得模具的取下更加方便。
8.优选的,所述支撑板靠近所述安放架的一侧端平行设置有连接杆,所述滑轨靠近所述外接架的一端开设有供所述连接杆插入的连接孔,所述外接架下端转动设置设置有卡钩,所述安放架的下端开设有供所述卡钩卡接的卡槽。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取下模具时,将外接架向安放架一侧移动使得连接杆可以直接插入滑轨的连接孔内,同时外接架下端的卡扣抵接至安放架的下端转动并最终卡接在安放架下端的卡槽内,从而将外接架和安放架进行固定,从而降低在安放板向支撑板上滑移过程中外接架和安放架支架脱开的几率,增强模具取下时的安全性。
10.优选的,所述滑轨相互远离的一侧端竖直滑移设置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抵接于所述安放板的一侧端,所述限位板远离所述安放板的一端设置有由下至上竖直传入所述连接孔内的拨动杆,所述拨动杆穿入所述连接孔的一端面设置成倾斜状且抵接于所述连接杆
滑动的导向面。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模具放置在安放架的安放板上时,由于安放板的下端设置有滑轮,当安放架发生轻微晃动时,可能会造成安放板由安放架上滑落,该方案中通过设置限位板,使得限位板抵接在安放板的侧端,从而对安放板进行限位,同时当连接杆插入连接孔时,连接杆抵接住导向面,使得拨动杆向下滑移并带动限位板向下滑移,从而使得限位板和安放板脱开,从而使得安放板可向支撑板上滑移。该方案使得在不需要取下模具时,限位板可对安放板进行限位,当需要取下模具时,在取下的过程中限位板便可自动脱开,更加方便,更加安全。
12.优选的,所述外接架包括下端的底座、设置于所述底座上端的提升架以及设置于所述提升架顶部的顶板,所述顶板上端在远离所述安放架的一侧竖直设置有第一气缸,所述顶板上端在靠近所述安放架的一侧竖直设置有第二气缸,所述第一气缸和所述第二气缸顶部的活塞杆转动连接于所述支撑板的下端,所述架体在所述滑轨下侧竖直设置有第三气缸和第四气缸,所述第三气缸和所述第四气缸顶部的活塞杆转动连接于所述安放板的下端。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可带动支撑板进行倾斜,而通过第三气缸和第四气缸可带动滑轨进行倾斜,使得在取下以及放回模具的过程中,可通过倾斜支撑板以及滑轨,从而实现安放板的滑移,使得整个过程更加方便。
14.优选的,所述安放板的两侧端设置有钩环,所述外接架和所述安放架相互远离一侧端设置有拉簧,所述拉簧的一端头设置有钩挂于所述钩环的挂钩。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支撑板和滑轨呈倾斜状时,安放板将会在自身以及模具的重力作用下移动,此时其移动的状态为逐渐加速,使得移动结束时的碰撞可能会造成外接架和安放架的损坏,该方案中在安放板的两侧端设置钩环,在外接架和安放架上设置拉簧,通过挂钩钩挂在钩环上,使得安放板在移动时,通过拉簧对安放板进行拉动限位,从而保证其移动的速度降缓,进而提高模具取下以及放入时的安全性。
16.优选的,所述安放板上端开设有供模具插入的安装槽,所述安放板于所述安装槽周侧转动设置有扣合于模具侧端的扣具,所述扣具远离模具的一端转动穿入所述安装槽并抵接于模具下端。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将模具放置在安放板上时,使得模具对准安装槽插入,当模具的下端抵接扣具的一端时,驱使扣具转动,继续下插,扣具转动至上端可以扣合住模具,从而将模具和安放板进行固定,当需要取出模具时,只需要直接吊起模具,模具带动扣具反向转动便可脱出安装槽,该方案使得模具的取出以及放入都更加方便,且放置过程更加安全。
18.优选的,所述安放板于所述安装槽槽底开设有供扣具一端转动插入的隐蔽槽。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模具插入安装槽,模具的下端将会抵接扣具的一端,扣具承受较大的重量可能会发生损坏,该方案中通过开设隐蔽槽,使得放入模具时,扣具的一端穿出隐蔽槽至安装槽内,当插入模具时,模具的下端抵接至安装槽槽底,而扣具将会转动至隐蔽槽内,使得模具的放入以及取出都不会对安放板以及其上结构产生影响,进而延长该模具放置架的使用寿命。
20.优选的,所述支撑板下端于靠近所述安放架的一端转动设置有磁吸于所述安放架
侧端的稳定磁板。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外接架固定至安放架一端时,模具随着安放板滑移至支撑板上端,此时整个外接架将会受到朝向远离安放架一侧的作用力,如果力量过大可能会造成安放架的倾倒,该方案中在支撑板下端转动设置稳定磁板,使得稳定磁板可以直接磁吸住安放架的侧端,从而使得取下模具时更加稳定。
22.优选的,所述安放架的顶部设置有热风机,所述安放架包括多根呈竖直排布的竖杆以及多根呈水平排布并连接于相邻所述竖杆的横杆,所述竖杆中部开设有连通于所述热风机出风口的导风孔,所述竖杆靠近所述安放板的侧端开设有出风孔。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模具在放置的过程中,表面将会喷涂一层油膜,从而减小因空气中的水汽而造成的锈蚀,但模具长期放置后,其表面的油膜将会和空气中的水份以及杂志进行混合,从而形成油渍附着在模具表面,当取下模具进行时候时,需要先将油渍清除,非常麻烦,该方案中通过顶部的热风机吹出热风,再经过竖杆的导风孔进行传递,使得出风孔可向模具进行吹风,从而减缓油渍的形成,有利于延长模具的使用寿命。
24.优选的,所述竖杆于外侧壁于所述出风孔一侧转动设置有挡风片。
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模具放置架上不一定会放满模具,此时可通过挡风片将为放置模具位置的出风孔进行遮挡,从而使得更多的热风可吹至模具表面,进而减少热风的浪费。
26.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为:1.当将模具放入该模具放置架内时,模具呈依次摆放至安放板上端并成多层,当需要取下某一模具时,将外接架移动至安放架侧端,随后升高外接架,使得外接架上的支撑板竖直上升至和放置模具的安放板下端的滑轨同一高度,随后将安放板向外接架一侧推动,使得安放板带动模具一同移动至支撑板上,此时便可通过航车将模具吊起取用,使得模具的取下更加方便;2.限位板抵接在安放板的侧端,从而对安放板进行限位,同时当连接杆插入连接孔时,连接杆抵接住导向面,使得拨动杆向下滑移并带动限位板向下滑移,从而使得限位板和安放板脱开,从而使得安放板可向支撑板上滑移,使得在不需要取下模具时,限位板可对安放板进行限位,当需要取下模具时,在取下的过程中限位板便可自动脱开,更加方便,更加安全;3.当将模具放置在安放板上时,使得模具对准安装槽插入,当模具的下端抵接扣具的一端时,驱使扣具转动,继续下插,扣具转动至上端可以扣合住模具,从而将模具和安放板进行固定,当需要取出模具时,只需要直接吊起模具,模具带动扣具反向转动便可脱出安装槽,使得模具的取出以及放入都更加方便,且放置过程更加安全。
附图说明
27.图1为模具放置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安放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a处放大图;图4为外接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滑轨的结构结构示意图。
28.图中:1、安放架;2、外接架;3、竖杆;4、横杆;5、第三气缸;6、第四气缸;7、滑轨;8、安放板;9、滑轮;10、热风机;11、导风孔;12、出风孔;13、挡风片;14、安装槽;15、转动插槽;16、隐蔽槽;17、扣具;18、底座;19、提升架;20、顶板;21、滚轮;22、卡钩;23、卡槽;24、第一气缸;25、第二气缸;26、支撑板;27、连接杆;28、连接孔;29、稳定磁板;30、拨动杆;31、弹簧;32、导向面;33、限位板;34、钩环;35、第一定位板;36、拉簧;37、挂钩;38、第二定位板。
具体实施方式
29.以下结合附图1-5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0.参见图1,一种模具放置架,包括竖直支撑于地面放置的安放架1以及设置于安放架1一侧且竖直升降的外接架2。
31.参见图1和图2,安放架1包括架体,架体包括四根周向均匀排布的竖杆3以及通过螺栓水平固定在相邻竖杆3之间的横杆4,靠近外接架2一侧的两根竖杆3于相互靠近的一侧端通过螺栓固定有多个第三气缸5,第三气缸5由上至下均匀排布于竖杆3,远离外接架2一侧的两根竖杆3相互靠近的一端通过螺栓竖直固定有多个第四气缸6,第四气缸6由上至下排布于竖杆3且对水平齐于第三气缸5,同一水平上相距最近的第三气缸5和第四气缸6的活塞杆顶部通过螺栓固定有滑轨7,使得四跟竖杆3之间共形成多组滑轨7,每组滑轨7包括相互平行的两根,每组滑轨7的水平高度均不相同,通过第三气缸5和第四气缸6可调节滑轨7的倾斜度。
32.同组滑轨7的上端滑移设置有安放板8,安放板8的下端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两排滑轮9,滑轮9滚动抵接在滑轨7上,使得相邻安放板8之间形成供模具放入的间隙。
33.参见图2和图3,竖杆3的顶部通过螺栓水平固定有热风机10,竖杆3中部竖直开设有通过管道连通于热风机10的导风孔11,竖杆3靠近安放板8的一侧壁开设有连通至导风孔11内的出风孔12,使得热风机10可将高温空气沿着导风孔11从出风孔12吹出,从而对放置在安放板8上的模具进行防潮保护。
34.竖杆3的侧壁在出风孔12的一侧通过螺栓转动连接有挡风片13,挡风片13可转动至完全遮挡出风孔12。
35.安放板8的上端中部开设有安装槽14,安放板8上端于安装槽14的周侧开设有转动插槽15,安放板8于安装槽14的底壁靠近侧壁的一侧开设有隐蔽槽16,隐蔽槽16直接连通于转动插槽15的一端,转动插槽15内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扣具17,扣具17的一端凸出于转动插槽15的上侧,另一端穿入隐蔽槽16内并凸出于安装槽14的底壁,当模具插入安装槽14内时,模具抵接凸出隐蔽槽16部分的扣具17,使得扣具17转动,直至模具的下端抵接至安装槽14的底壁,此时扣具17完成旋转并抵接至模具侧端,从而将模具固定。
36.参见图2和图4,外接架2包括支撑于地面的底座18、通过螺栓固定在底座18上端的提升架19以及通过螺栓固定在提升架19顶部的顶板20,底座18的下端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滚轮21,通过滚轮21实现整个外接架2在地面上的移动,底座18靠近安放架1的一侧端通过扭簧转动连接有卡钩22,安放架1的下端开设有卡槽23,当外接架2向安放架1一侧移动时,卡钩22抵接至安放架1的横杆4并发生转动并最终卡入卡槽23内。
37.顶板20上端在远离安放架1的一侧通过螺栓竖直固定有第一气缸24,顶板20上端在靠近安放架1的一侧通过螺栓竖直固定有第二气缸25,第一气缸24和第二气缸25活塞杆
的顶部通过螺栓固定有支撑板26,通过第一气缸24和第二气缸25可调节支撑板26的倾斜度,支撑板26靠近安放架1的一侧端平行滑移插接有两根连接杆27,滑轨7的中部开设有供连接杆27插入的连接孔28,支撑板26的下端在靠近安放架1的一侧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稳定磁板29,当连接杆27完全插入连接孔28时,稳定磁板29可磁吸于滑轨7一端,从而实现固定。
38.参见图4和图5,滑轨7的下侧端在靠近外接架2的一侧垂直滑移穿入有拨动杆30,拨动杆30远离滑轨7的一端焊接套设有一弹簧31,弹簧31的另一端焊接在滑轨7的下侧端,使得弹簧31可带动拨动杆30一直垂直穿入连接孔28内,拨动杆30位于连接孔28内的部分倾斜设置有朝向连接杆27插入方向的导向面32,使得连接杆27穿入连接孔28内时可抵接导向面32使得拨动杆30下移,拨动杆30远离滑轨7的一端一体设置有限位板33,限位板33竖直向上并抵接至安放板8靠近外接架2的一侧端,使得安放板8无法沿着滑轨7互动,而连接杆27的插入可使得拨动杆30带动限位板33下移,从而使得安放板8可沿着滑轨7滑移至支撑板26上端。
39.参见图2和图4,安放板8靠近外接架2的一侧端以及远离外接架2的一侧端焊接有钩环34,支撑板26远离安放架1的一侧端焊接有第一定位板35,第一定位板35靠近安放板8的一端焊接有拉簧36,拉簧36的另一端焊接有可钩挂在钩环34上的挂钩37,安放架1远离外接架2的一侧端通过螺栓固定有第二定位板38,第二定位板38靠近安放板8的一端同样焊接有具有挂钩37的拉簧36,第二定位板38上的拉簧36同样可通过挂钩37钩挂在钩环34上。
40.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当需要将模具取出安放架1时,水平移动外接架2至安放架1一端,将连接杆27从支撑板26内抽出,使得卡钩22抵接至安放架1的下端并发生转动,直至卡钩22卡接在安放架1底部的卡槽23内,此时连接杆27逐渐插入滑轨7的连接孔28内,直至稳定磁板29磁吸至滑轨7的一端,在连接杆27插入的过程中,连接杆27的端头抵接拨动杆30穿入连接孔28的导向面32,并带动拨动杆30下移,此时拨动杆30带动限位板33下移,使得限位板33和安放板8的侧端脱开,启动第一气缸24、第二气缸25、第三气缸5和第四气缸6,使得滑轨7和支撑板26同步倾斜,安放板8在自身以及模具的重力下沿着倾斜的滑轨7向支撑板26上滑移,滑移的过程中,位于安放架1上的拉簧36勾住安放板8远离外接架2一侧的钩环34,使得安放板8在拉簧36的作用下缓慢移动,直至完全移动至支撑板26上,最后通过航车将模具直接吊起取下。
41.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