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门把手组件和装配此门把手组件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3649407发布日期:2023-03-29 06:50阅读:43来源:国知局
车辆的门把手组件和装配此门把手组件的方法与流程
车辆的门把手组件和装配此门把手组件的方法
1.总体上,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门把手组件、优选用于车辆的侧门的门把手组件,并且尤其涉及一种外门把手组件,尽管如此还可以涉及一种内门把手组件或一种既具有内门把手又具有外门把手的组件或一种用于行李舱盖的(内和/或外)门把手组件。
2.尤其,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门锁机构或用于车门、尤其用于车辆的侧门的门锁的致动装置,并且尤其涉及一种致动装置,该致动装置是车辆的门把手组件的一部分。致动装置尤其是用于门锁或用于外门把手组件的门锁机构的致动装置。
3.车辆的车门上传统已知的常见门把手组件具有把手部分,该把手部分借助于枢转支承件被支承,其中至少在把手部分的子部分后方存在通常可从下方或上方触及的手动操作空间。
4.例如由de 42 37 256 c2已知一种门把手组件,在该门把手组件中,把手部分的前部部分被支承在具有竖直轴线的枢转支承件上并且被支承在具有用作手动操作空间的把手凹槽的把手壳体中。
5.在从de 34 24 432 a1已知的门把手组件中,把手部分也被支承在把手壳体中,该把手壳体通过把手部分后方的凹处形成用作手动干预空间的把手凹槽。
6.这样的门把手组件的把手壳体通常以其球根形的把手凹槽被配合且被紧固到薄层的外蒙皮构件或外车身构件(例如门外板或者在某些情况下是内板部分)上的凹口中。
7.除了这样的门把手组件是相对高耗费的并且手动干预空间仅在把手凹槽的部分中产生且相对较小这些问题之外,过渡部分、即门把手组件并且具体是把手凹槽与外蒙皮构件或外车身构件之间的分隔线从外部(即从所谓的车门a侧)是可见的。这对车身的整体外观具有破坏性效果。
8.因此,本发明所基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门把手组件,该门把手组件具有把手凹槽或把手碗状体和致动装置,该致动装置与车门的门锁机构处于操作性连接,其中门把手组件可以被整合在车门中,使得该门把手组件以视觉上令人愉悦的方式融入到车身的整体外观中。尤其应防止门把手组件与车门的外蒙皮构件或外车身构件之间的分隔线从外部是可见的。
9.根据本发明,该目的通过独立专利权利要求1的主题来实现,其中根据本发明的门把手组件的有利改进方案在从属权利要求中给出。
10.因此本发明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门把手组件,该门把手组件具有把手凹槽或把手碗状体和致动装置,该致动装置与车门的门锁机构处于操作性连接。根据本发明尤其提出:致动装置被布置成隐藏在车门的外蒙皮构件或外车身构件后方,尤其优选地被布置成使得在尤其垂直地观察时,致动装置从外部是不可见的。
11.根据本发明的门把手组件的实施方式尤其提出:把手凹槽或把手碗状体至少局部地(并且优选完全地)由外蒙皮构件或外车身构件构成。
12.利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一方面门把手组件与另一方面车门的外蒙皮构件或外车身构件之间的分隔线向后挪动并其尤其挪动到车门的外蒙皮构件或外车身构件后方,并且(如果情况确实如此的话)仅能从外部角度范围内被看见。
13.为了能够将不具有配对件的门把手组件紧固在车门的外蒙皮构件或外车身构件上,根据本发明的门把手组件的实现方式提出的是,致动装置与支承元件相关联,该支承元件布置在把手凹槽或把手碗状体下方并且布置在车门的外蒙皮构件或外车身构件后方。以这种方式可以沿整个分隔线在致动装置与车门的外蒙皮构件或外车身构件之间建立固定的连接。布置在把手凹槽或把手碗状体下方以及车门的外蒙皮构件或外车身构件后方的支承元件阻挡致动装置的向上运动。
14.根据本发明的门把手组件可以任选地配备有电子单元,该电子单元优选可以与车辆的安全系统通过数据技术相连接。在此可设想的是,至少一部分或整个的电子装置被布置或整合在门把手组件的把手凹槽或把手碗状体中。
15.电子单元尤其具有被布置在把手凹槽或把手外壳中或者把手凹槽或把手碗状体上的接近传感器。
16.利用这样的电子单元来提高门把手组件的舒适性。由此,例如可以实现被动式无钥匙进入系统或主动式无钥匙进入系统以及被动式无钥匙启动系统。
17.还可设想的是,之前提及的电子单元还具有发光模块,该发光模块优选被布置在隐藏式安装的致动装置中,以实现对把手凹槽或把手碗状体的照明。
18.替代于此或附加于此,发光模块还可以被布置在把手凹槽或把手碗状体中或者把手凹槽或把手碗状体上,以实现对前方部分进行照明。
19.同样,在把手凹槽或把手碗状体中还可以存在呈蓝牙接口或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场通讯)接口形式的数据接口。通过该接口可以以简单的方式在安全系统或车辆电子装置与外部设备之间实现外部数据交换,而不必进入车辆。
20.根据另一个实施方式,致动装置具有被布置在车门的外蒙皮构件或外车身构件后方的支承元件,该支承元件尤其被紧固、优选被卡入到外蒙皮构件或外车身构件上,使得支承元件能够相对于外蒙皮构件或车身构件进行枢转。致动元件例如可以藉由独立的支承元件与车门的外蒙皮构件或外车身构件相连接。支承元件尤其可以被布置在外蒙皮构件的背面,使得支承元件从外部、即从车门的a侧是不可见的或仅在特定的视角下是可见的。在有利的配置中,支承元件能够相对于外蒙皮构件或外车身构件进行枢转。与此相对应地,还可以使致动装置与支承元件一起相对于外蒙皮构件或外车身构件进行枢转。这可以以有利的方式来用于一方面将支承元件和另一方面将致动装置压靠到外蒙皮构件上,这将在下文详细阐述。
21.根据另一个实施方式,致动装置具有致动元件,该致动元件被布置在车门的外蒙皮构件或外车身构件后方并且被紧固在支承元件上。致动元件尤其这样被紧固在支承元件上,即,使得致动元件可以相对于外蒙皮构件或外车身构件进行运动。
22.根据另一个实施方式,致动元件藉由调节元件、尤其调节螺栓与支承元件相连接、尤其可松脱地相连接,其方式为通过借助于调节元件来调节支承元件与致动元件彼此间的间距而使得致动元件与外蒙皮构件或外车身构件的后侧相接触并且被压靠到其上。因此,可以快速且简单地将致动元件与外蒙皮构件的后侧进行连接。通过调节元件可以非常简单地补偿公差并且在致动元件与外蒙皮构件的后侧之间建立紧密的接触。
23.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门把手组件,该门把手组件具有门把手凹槽或把手碗状体和致动装置,该致动装置与车门的门锁机构处于操作性连接。把手凹槽或
把手碗状体的至少一个子部分被设计为用于解锁车门的开关,其中致动装置具有用于检测开关致动的传感器。根据这一方面,把手凹槽或把手碗状体不仅可以用于拉开被解锁的门,而且还包含一体式开关。在此,致动装置可以如上文已提及的那样被布置在外蒙皮构件后方,因此在正常使用中看不到致动装置。致动装置可以具有用于检测开关致动的多个不同的传感器。然而有利的是,传感器是无接触式地设计的,从而使开关的磨损最小化。
24.根据另一个实施方式,把手凹槽或把手碗状体至少局部地由外蒙皮构件或外车身构件构成,其中开关由外蒙皮构件或外车身构件的子部分形成,并且其中外蒙皮构件或外车身构件的子部分优选能够相对于外蒙皮构件或外车身构件的邻近部分进行运动、尤其枢转。根据该设计变体,不需要单独的按压开关。而是可以为此使用外蒙皮构件或外车身构件本身来形成开关的可动部分。随后,可以通过致动装置的传感器来检测外蒙皮构件的子部分的运动。外蒙皮构件的用作开关的子部分例如可以通过对该子部分进行冲裁或冲压而形成,这将在下文进行详细阐述。
25.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
26.在附图中:
27.图1a和图1b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门把手组件的a侧的示意性立体图;
28.图2a示出根据图1a的实施方式的外部构件的示意性后视图;
29.图2b示出根据图1a的实施方式的支承元件的示意性后视图;
30.图3a示出根据图1a的实施方式的致动元件的示意性后视图;
31.图3b示出穿过在图1a中示出的实施方式的示意性截面图;
32.图4a和图4b示出根据图1a的、处于第二位置的门把手组件的示意性视图,在该第二位置,致动元件与外蒙皮构件相接触;
33.图5a示出穿过根据图1a的实施方式、在外蒙皮构件后方的示意性截面图;
34.图5b示出穿过根据图1a的实施方式、穿过调节螺栓的示意性截面图;
35.图6示出相对于根据图1a的门把手组件所得到的旋转轴线的示意图;
36.图7a和图7b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门把手组件的a侧的示意性立体图;
37.图8a示出穿过根据图7a和图7b的实施方式的示意性截面图;
38.图8b示出根据图7a的实施方式的功能示意图;
39.图9a和图9b示出根据图7a的实施方式的外蒙皮构件与支承元件之间的连接机构;
40.图10a示出根据图7a的实施方式的外蒙皮构件的后侧的立体图;
41.图10b示出穿过根据图7a的实施方式的调节元件的放大截面图;
42.图11示出沿支承元件的引导元件穿过根据图7a的实施方式的示意性截面图;
43.图12示出根据图7a的实施方式的门把手组件的示意性立体后视图,其中具有沿在图11中示出的引导元件的截面;
44.图13示出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功能示意图;
45.图14a示出根据本发明的门把手组件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a侧的示意性立体图;
46.图14b示出穿过在图14a中示出的实施方式的截面图;
47.图15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门把手组件的a侧的示意性立体图;
48.图16a示出根据图15的实施方式的门把手组件的示意性立体后视图;
49.图16b示出穿过根据图15的实施方式的把手凹槽的截面图;
50.图17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a侧的示意性立体图;
51.图18a示出穿过根据图17的实施方式的截面图;
52.图19a和图19b示出外蒙皮与把手碗状体之间的过渡部分的放大图示;
53.图20示出根据图17的实施方式的门把手组件的示意性立体图,其中把手凹槽被透明展示;
54.图21a和图21b示出根据图17的实施方式的把手凹槽元件与支承元件之间的连接的示意性立体图;
55.图22a示出根据图17的实施方式的致动装置的示意性视图;以及
56.图22b示出根据图17的实施方式的把手碗状体元件的示意性视图。
57.根据本发明的门把手组件的、在附图中示出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突出之处尤其在于:致动装置被布置成隐藏在车门的外蒙皮构件或外车身构件后方,尤其使得在沿尤其垂直的方向观察时,致动装置从外部、即从a侧是不可见的。
58.为此,门把手组件的把手凹槽或把手碗状体至少局部地由车门的外蒙皮构件或外车身构件构成。
59.此外,使用不同的支承元件和夹紧连接件来紧固致动装置。
60.致动装置尤其具有至少部分或局部柔性的补偿元件,该补偿元件尤其被实施成:在装配门把手组件时,补偿把手凹槽或把手碗状体与致动装置的支承件之间的由公差引起的偏差。
61.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用于装配门把手组件、尤其上述根据本发明的类型的门把手组件的方法,其中借助于至少部分或局部柔性的补偿元件来补偿把手凹槽或把手碗状体与致动装置的支承件之间的由公差引起的偏差。
62.图1a和图1b是根据本发明的门把手组件100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示意性立体图。在此,图1a是从斜上方观察的视图,而图1b是从斜下方观察的视图。当然,在正常使用门把手组件时,使用者无法看到根据图1b的视图。而使用者通常仅能看到根据图1a的视图。
63.在图1a中可以看到车门的外蒙皮构件102的部分。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其他车辆元件的外蒙皮构件。
64.门把手组件100具有把手凹槽104,该把手凹槽从外蒙皮构件102向后延伸,即朝车辆外蒙皮的内部延伸。在此展示的把手凹槽104是例如在图2b中所展示的支承元件108的一部分。支承元件108以及因此把手凹槽104由塑料构成。在把手凹槽104与外蒙皮构件102之间可以看到分隔线106。
65.因此,从图1中所展示的a侧,使用者仅能看到由支承元件108构成的把手凹槽104以及外蒙皮构件102。随后进一步详细阐述的致动装置(120,图3a)在支承元件108后方延伸并且因此对使用者不可见。
66.在图1b中还可以看到被设计为接片110的连接元件。该连接元件用于将支承元件108与外蒙皮构件102连接、尤其卡紧。
67.在图2a中可以看到外蒙皮构件102的b侧(即后侧)。如上文已经指明的,外蒙皮构件具有一个或多个连接元件,在此为两个接片110。接片110优选地与外蒙皮构件102一体式
地构成。这些接片位于外蒙皮构件102的开口112的上边缘部分。开口112从a侧延伸到b侧,并且因此允许进入到车辆外蒙皮的内侧。
68.如从图2可以看出,支承元件108被附接在外蒙皮构件102的背面。为此,支承元件108在此处所展示的实施方式中具有两个突起、尤其锁钩114,这些锁钩被设计成用于卡入到外蒙皮构件102的接片110中。支承元件108还具有多个引导元件116,这些引导元件被设计成用于相对于支承元件108引导在图3a和图3b中所展示的致动装置(120)。在支承元件的上端部分设有开口117,使用者可以经由该开口介入车身的内部空间,以致动致动装置的传感器,这将在下文进行详细阐述。
69.最后,支承元件108具有用于调节元件的接纳开口,该调节元件用于将支承元件108与致动装置120进行连接。在该实施方式中,接纳开口被展示为具有内螺纹的、可将调节螺栓拧入其中的孔118。
70.在图3a和图3b中可以看到根据图1a的实施方式的门把手组件的致动装置120。如在图3a和图3b中示出的,致动装置被设计成从后方被推到支承元件108上。在图3a和图3b中,致动装置120尤其仅部分地被推到支承元件108上,使得致动装置已经与支承元件108的引导元件114接合并且因此大体上仅能相对于支承元件108进行平移运动。在图3a和图3b中所展示的图示中,致动装置尤其仅能朝向或远离外车身构件102的后侧运动。然而,这样的平移运动受到调节螺栓119的限制。调节螺栓119延伸穿过致动装置120的相对应的接纳开口122并且与孔118的内螺纹接合。
71.致动装置120在其上部中也具有开口,该开口在已安装的状态下与支承元件108的通孔117重合。因此,这能够允许使用者介入致动装置120的致动面126,在该接合面上例如可以布置有用于产生解锁信号的传感器。因此,使用者也可以藉由由支承元件108形成的把手凹槽介入致动装置并且藉由安装在致动面126上的传感器产生解锁信号。
72.在图3b中还展示了致动装置120具有上止挡部128以及下止挡部130。上止挡部和下止挡部分别被设计成用于被偏压、即被压靠到外蒙皮构件102的背面。为此,止挡部128、130可以被设计为弹性的,以实现止挡部128、130与外蒙皮构件102之间的可靠的连接。然而在图3a和图3b中,致动装置120仅被部分地推到支承元件108上,因此止挡部128、130在此尚未与外蒙皮构件102的后侧接触。
73.在图4a和图4b中,通过进一步拧入调节螺栓119,使致动装置102继续朝外蒙皮构件102的背面的方向进行平移运动。这一直持续到致动装置120的上止挡部128与外蒙皮构件102的后侧产生接触。
74.在图5a和图5b中可以看到这样的截面图,即这些截面图示出了在借助于引导元件114的情况下致动装置120相对于支承元件108的连接以及因此致动装置120相对于支承元件的引导。如上文已提及的,引导元件114被设计成使得致动装置120在被推到支承元件108上之后大体上仅能平移地运动、尤其朝向外蒙皮构件102的后侧运动。
75.图6示出上止挡部128已经与外蒙皮构件102的后侧相接触并且调节螺栓119被进一步拧紧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上止挡部128被进一步压向外蒙皮构件102的背面,由此产生的反作用力使致动装置120以及因此也使支承元件108绕虚拟的旋转轴线132进行枢转。在此尤其绕旋转轴线132按顺时针进行旋转,使得下止挡部130也通过致动装置和/或支承元件108的弹性变形而与外蒙皮构件102的后侧产生接触。在此,旋转轴线132在外蒙皮构件
102的接片110之间延伸。因此,实现了支承元件108和致动装置120与外蒙皮构件102的稳定连接,其中较小的制造误差可以通过支承元件或致动装置120的可弹性变形性来补偿。
76.在图7a至图12中可以看到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门把手组件200的示意图。尤其在图7a和图7b中从外蒙皮的a侧展示了第二实施方式的立体图。第二实施方式与根据图1a至图6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大体上在于:外蒙皮构件202形成把手凹槽204的至少一部分,即形成把手凹槽204的、在正常操作中可见的部分。因此,在根据图7a的实施方式中,从a侧看不到把手凹槽与外蒙皮构件202之间的分隔线。
77.仅在图7b中所展示的从下方看门把手组件200的视图中才可以看到由外蒙皮构件202构成的把手凹槽204与支承元件208之间的分隔线206。该分隔线在正常操作中是不可见的。在图8a中所展示的致动装置220从车门的a侧也是不可见的,因为该致动装置(如同样在根据图1a的实施方式中展示的那样)位于支承元件208后方并且被布置在外蒙皮构件202的背面。
78.在根据图7a的实施方式中,支承元件208也藉由外蒙皮构件202的接片210与该外蒙皮构件连接、尤其卡紧。致动装置220与支承元件208之间的连接同样大体上与图1a至图6中所展示的实施方式中的连接相同并且因此不用进一步进行阐述。然而,在图8a中示意性地示出致动元件234。致动元件234被附接在致动装置220的致动面226上并且可以被使用者经由支承元件和致动装置220的上文已描述的通孔触及到。例如,致动元件234可以是接触传感器(例如电容式传感器),该接触传感器检测使用者的触碰并因此产生用于解锁或锁定车门的对应的电信号。当然,致动元件也可以具有任何适用于产生对应的电信号的其他传感器。
79.在图8b中示出根据本发明的门把手组件200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示意性功能简图。在此还展示了致动装置220的上止挡部228已经与外蒙皮构件202的内侧相接触的状态。调节螺栓219在此被进一步拧紧,使得上止挡部228被压向外蒙皮构件202的内侧。由此产生用蓝色虚线箭头展示的复位力,该复位力引起转矩t
x
,该转矩使致动装置220和支承元件208逆时针(蓝色箭头)枢转以围绕意图的旋转轴线232进行枢转。然而,支承元件208以及因此致动装置220的枢转受到支承元件208与由外蒙皮构件202构成的门把手凹槽204的唇部205的接触的限制。换言之,转矩t
x
使支承元件208压到把手凹槽204的唇部205上,由此在支承元件208与把手凹槽204之间产生稳定的密封连接。因此通过拧紧调节螺栓219进而实现支承元件208和致动装置220与外蒙皮构件202之间的稳定连接。
80.在图9a和图9b中示出支承元件208与外蒙皮构件202之间的连接的放大图示。如上文已提及的,还根据门把手组件200的第二实施方式来藉由接片210实现支承元件208与外蒙皮构件202之间的连接。支承元件208相对应地具有锁钩214,这些锁钩可以卡入到接片210中。在图9a和图9b中还可以看到,支承元件208具有进入开口215,这些进入开口可以在支承元件208安装之后允许锁钩214从对应的接片210中滑出。为此,安装工人仅需将对应的工具插入到开口215中,以便将锁钩214从接片210中移出。随后,可以将支承元件208从外蒙皮构件202上移除。
81.在图10a中示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外蒙皮构件202的立体后视图。如上文已提及的,外蒙皮构件具有两个接片210。在外蒙皮构件202的构成外蒙皮构件202与支承元件208之间的分隔线的边缘207上设有密封唇205,该密封唇用于将支承元件压靠到由外蒙皮构件
构成的把手凹槽204上。在图10a中所展示的唇部205仅沿边缘207的子部分延伸。然而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唇部205也可以沿整个边缘延伸。
82.在图10b中示出调节螺栓219的放大图。调节螺栓尤其在已安装的状态下延伸到支承元件的相对应的孔218中,并且这允许致动装置被进一步朝向外蒙皮构件的方向被拉动。
83.在图11中示出门把手组件200的立体截面图,该立体截面图尤其示出支承元件的引导元件214。这些引导元件大体上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引导元件114相同并且在此不用进行进一步说明。
84.在图12同样再次示出以立体图表示的引导元件214。引导元件214延伸到致动装置220的相对应的引导开口中。
85.在图13中可以看到根据本发明的门把手组件300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示意性功能简图。根据图13的门把手组件300,门把手凹槽304也由外蒙皮构件302构成。然而与根据图7a至图12的实施方式不同的是,根据图13的门把手组件300具有关节件326,支承元件308通过该关节件与外蒙皮构件可枢转地相连接。调节螺栓319延伸穿过支承元件并且在被拧入时压到该关节件上。调节螺栓由此被对着外蒙皮构件302的内侧被推动,由此进而产生图13中的逆时针的转矩,使得支承元件108被压到把手凹槽304的唇部305上。
86.在图14a和图14b中可以看到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根据图14a和图14b的门把手组件400大体上与根据图7a的门把手组件200相同。该门把手组件也具有由外蒙皮构件402构成的把手凹槽404,该把手凹槽与支承元件408相连接。尤其,支承元件408如图8b所示的那样被压到边缘部分、即把手凹槽404的边缘上。
87.不同于根据图7a的实施方式,根据图14a和图14b的门把手组件400具有密封件410,该密封件在支承元件408的下端部与把手凹槽404的对应边缘之间延伸。因此,通过密封件410在支承元件408与把手凹槽404之间建立了水密性接触。
88.在图15至图16b中可以看到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根据图15的门把手组件500大体上与根据图7a的实施方式相同。因此,门把手组件500具有形成把手凹槽504的外蒙皮构件502。在把手凹槽504上附接有开关540。开关540尤其由把手凹槽504形成。为此,把手凹槽被切割或冲压成使得形成部分围绕/限定开关540的切割边缘542。尤其,把手凹槽504的被展示为开关540的部分例如可以通过按压开关540而相对于其余部分的外蒙皮构件502进行枢转。换言之,通过按压开关540可以使把手凹槽504的子部分相对于其余部分的外蒙皮构件502进行运动。
89.这样的运动可以被在图16a和图16b中展示的传感器元件544检测到。在此所展示的实施方式中,传感器元件544尤其被附接在致动装置520的底侧。传感器元件544可以被设计为传感器板,该传感器板在致动装置的底侧布置在第二止挡部530的附近。由传感器元件544来检测开关540相对于外蒙皮构件502的运动,从而可以生成用于锁定和/或解锁车门的电信号。
90.在图17至图22b可以看到门把手组件的另一个实施例。根据图6的实施方式尤其最接近于根据图1a的实施方式,因为根据该实施方式的把手凹槽604由塑料构件制成,而不是由主要是金属的外蒙皮构件602制成。仅外蒙皮构件602的凸肩603向内弯曲并且与由塑料构成的把手凹槽604相接触。把手凹槽604以及凸肩603在正常操作中对使用者是可见的。在此,支承元件608仅在从下方观察门把手组件时才是可见的。致动装置(例如图18a)以不可
见地的方式布置在外蒙皮构件或支承元件608的后方。
91.如在图18a中可以看到,支承元件608与外蒙皮构件602之间的连接被实施成与前述实施方式中已经存在的情况相同。同样,通过拧紧调节螺栓619而使支承元件608朝把手凹槽604的方向被偏压。因此,在把手凹槽604的后边缘上产生由塑料制成的把手凹槽部分与支承元件608之间的可靠连接。在由塑料制成的把手凹槽604的前边缘上,把手凹槽被压靠到外蒙皮构件602的凸肩上。对此尤其可以参考根据图19a和图19b的图示。在此尤其用虚线展示了把手凹槽604的初始位置。当致动装置还未完全与支承元件608螺纹连接时,该初始位置尤其在装配把手凹槽604时是暂时存在的。通过使致动装置620与支承元件608螺纹连接,致动装置的臂631被压向把手凹槽604的底侧,并且这些臂变形至图19a和图19b示出的状态,在该状态下,把手凹槽的塑料部分被压向且因此被压靠到外蒙皮构件602的凸肩603。由此在把手凹槽的前边缘上产生密封的连接。
92.这同样在图20中进行了说明,其中把手凹槽604的底侧被透明展示,从而使致动装置620的臂631是可见的。
93.在图21a和图21b中分别可以看到支承元件608与把手凹槽604之间的夹持连接。例如在图21b中可以看到,由塑料制成的把手凹槽604在此可以具有突起660,该突起可以卡入到支承元件608的对应的接纳部662中。由此在把手凹槽604与支承元件608之间产生可松脱的连接,该连接最后通过上文提及的转矩进一步得到加强。
94.在图22a中可以看到该实施方式的致动装置610的立体图。例如可以看到的是,该致动装置具有多个连接片633,这些连接片与臂631相连接并且用于使把手凹槽604压靠在外蒙皮构件602,如图19a和图19b所示。连接片633在此尤其向把手凹槽604的按压点635施加力。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