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推拉式阻尼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814039发布日期:2022-10-14 22:00阅读:246来源:国知局
一种推拉式阻尼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阻尼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推拉式阻尼器。


背景技术:

2.阻尼器通过提供运动的阻力来吸能减震,广泛应用在航天、航空、军工、枪炮和汽车等行业中。然而,现有的阻尼器结构复杂,阻尼效果以及稳定性较差。此外,用于拉动在阻尼器中移动块的拉绳容易磨损,现有阻尼器的结构不方便对拉绳的更换,从而导致其可维护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3.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推拉式阻尼器,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阻尼器的结构复杂、可维护性较差、阻尼效果以及稳定性较差的问题。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按如下方式实现的:一种推拉式阻尼器,包括拉绳和呈中空状结构的阻尼器壳体,所述阻尼器壳体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下盖体和上盖体,所述阻尼器壳体内设有缓冲件和移动块;所述缓冲件的一端抵接于所述移动块,所述缓冲件的另一端抵接于所述上盖体;所述移动块的一端至少设有一个环形槽,所述移动块的另一端设有推拉槽;所述环形槽上安装有密封环,所述密封环与所述阻尼器壳体的内壁抵接;所述拉绳的一端依次穿过所述上盖体和缓冲件安装于所述推拉槽,所述拉绳的另一端伸出所述阻尼器壳体外。
5.进一步地,所述下盖体上设有进气孔,所述移动块内设有排气孔;对应所述排气孔的环形槽上设有镂空,安装在该环形槽上的密封环连接有挡片组件,所述挡片组件穿过所述镂空覆盖在所述排气孔上。
6.进一步地,所述挡片组件包括挡片、第一固定块和第二固定块,所述第一固定块的一侧连接于所述密封环的内侧,所述第一固定块的另一侧连接于所述挡片;所述第二固定块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块和密封环的上下两端。
7.进一步地,所述阻尼器壳体的底部连接有圆筒体,所述圆筒体内的两侧设有卡槽;所述下盖体的两侧分别设有对应于所述卡槽的卡件,所述下盖体通过所述卡件卡入所述卡槽固定在所述圆筒体内。
8.进一步地,所述上盖体的两侧分别设有卡扣,所述阻尼器壳体上设有与所述卡扣相对应的卡孔。
9.进一步地,所述阻尼器壳体的一侧连接有用于安装固定的固定件。
10.进一步地,所述固定件包括第一连接耳、第二连接耳和第三连接耳,所述第一连接耳位于所述阻尼器壳体的下方,所述第二连接耳和第三连接耳位于所述阻尼器壳体的上方。
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耳、第二连接耳和第三连接耳上均设有固定孔。
12.进一步地,所述拉绳的两端分别设有拉绳套。
13.进一步地,所述下盖体通过密封圈连接于所述阻尼器壳体的底部。
14.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推拉式阻尼器,通过巧妙的设计,通过密封环与阻尼器壳体内壁抵接起到了密封以及摩擦阻尼的作用,在阻尼器内的移动块的一侧设置了推拉槽,使得拉绳能够方便更换,提高了可维护性。此外,在阻尼器内设置的缓冲件起到了缓冲阻尼的作用,提高减震性,不仅结构简单也提升了阻尼效果以及稳定性。
附图说明
15.图1显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推拉式阻尼器的框架示意图;
16.图2显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推拉式阻尼器的结构示意图;
17.图3显示为图2局部i的缩放示意图;
18.图4显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推拉式阻尼器的仰视图。
19.图5显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推拉式阻尼器的挡片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0.对应说明书附图内的附图标记参考如下:
21.拉绳1,拉绳套11,阻尼器壳体2,圆筒体21,卡槽211,卡孔22,固定件23,第一连接耳231,第二连接耳232,第三连接耳233,固定孔234,下盖体3,进气孔31,卡件32,上盖体4,卡扣41,缓冲件5,移动块6,环形槽61,推拉槽62,排气孔63,镂空64,密封环7,挡片组件9,挡片91,第一固定块92,第二固定块93。
具体实施方式
22.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23.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实施例、技术方案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表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24.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5.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26.本说明书附图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2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内”、“外”、“中间”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
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9.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推拉式阻尼器,包括拉绳1和呈中空状结构的阻尼器壳体2,阻尼器壳体2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下盖体3和上盖体4,下盖体3通过密封圈连接于阻尼器壳体2的底部,防止外界灰尘进入阻尼器壳体2内。
30.阻尼器壳体2的底部连接有圆筒体21,圆筒体21内的两侧设有卡槽211。下盖体3的两侧分别设有对应于卡槽211的卡件32,下盖体3通过卡件32卡入卡槽211固定在圆筒体21内。上盖体4的两侧分别设有卡扣41,阻尼器壳体2上设有与卡扣41相对应的卡孔22。
31.阻尼器壳体2的一侧连接有用于安装固定的固定件23。固定件23包括第一连接耳231、第二连接耳232和第三连接耳233,第一连接耳231位于阻尼器壳体2的下方,第二连接耳232和第三连接耳233位于阻尼器壳体2的上方。第一连接耳231、第二连接耳232和第三连接耳233上均设有固定孔234。通过第一连接耳231、第二连接耳232和第三连接耳233上的固定孔234,可以把阻尼器壳体2固定在应用场景的设备上。
32.阻尼器壳体2内设有缓冲件5和移动块6,缓冲件5采用弹簧。移动块6的一端设有2个连续叠加的环形槽61,移动块6的另一端设有推拉槽62。环形槽61上安装有密封环7,密封环7与阻尼器壳体2的内壁抵接,在移动块6的移动过程中密封环7与阻尼器壳体2的内壁摩擦起到了摩擦阻尼的作用。缓冲件5的一端抵接于移动块6,缓冲件5的另一端抵接于上盖体4,缓冲件5对移动块6起到了缓冲阻尼以及减震效果。
33.拉绳1的两端分别设有拉绳套11,拉绳套11用于配合应用场景上的设备使用。拉绳1的一端依次穿过上盖体4和缓冲件5安装于推拉槽62,使得拉绳1的拉绳套11套接在推拉槽62,拉绳1的另一端伸出阻尼器壳体2外。由于在移动块6上设置的推拉槽62方便使得拉伸套11套入与套出,方便了对拉绳1的更换,从而提高了可维护性。推拉槽62还可以倾斜设置在移动块6上,这样可以进一步提升拉伸套11套入与套出的便利性。
34.下盖体3上设有进气孔31,移动块6内设有排气孔63。对应排气孔63的环形槽上设有镂空64,安装在该环形槽上的密封环7连接有挡片组件9,挡片组件9穿过镂空64覆盖在排气孔63上。挡片组件9包括挡片91、第一固定块92和第二固定块93,第一固定块92的一侧连接于密封环7的内侧,第一固定块92的另一侧连接于挡片91。第二固定块93分别连接于第一固定块92和密封环7的上下两端。挡片组件9用于调节阻尼,使得拉绳1在拉动时移动块6能平稳匀速移动,从而使得拉绳1能够平稳匀速地进行拉动操作。
35.当使用时,把拉绳套11装在应用场景的设备上,例如垂直开启的柜门,当柜门自重力垂直往下开启时,产生的拉力通过拉绳1拉动移动块6上升。此时,缓冲件5被压缩缓冲,移动块6的上升使得阻尼器壳体2内产生负压,在负压的作用下挡片91被吸附在排气孔63上,下盖体3的进气孔31开始进气调节阻尼。随着移动块6的速度增大,进气不足以填充移动块6
上升产生的空间,随着阻尼器壳体2内部真空增大负压也增大,直到负压增大到与之前拉力相同后拉绳1的速度变为匀速,从而使得柜门能匀速开启。
36.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推拉式阻尼器,通过巧妙的设计,通过密封环与阻尼器壳体内壁抵接起到了密封以及摩擦阻尼的作用,在阻尼器内的移动块的一侧设置了推拉槽,使得拉绳能够方便更换,提高了可维护性。此外,在阻尼器内设置的缓冲件起到了缓冲阻尼的作用,提高减震性,不仅结构简单也提升了阻尼效果以及稳定性。所以,本实用新型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达到更好的实用效果。
37.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