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刀清理润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679043发布日期:2022-12-24 04:33阅读:30来源:国知局
切刀清理润滑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切刀清理润滑装置。


背景技术:

2.在一次性卫生用品设备或生活用纸加工设备中,通常需要使用切刀对产品进行分切,同时,需要设置切刀清理润滑装置对切刀进行在线的清理和表面润滑以保证切刀干净整洁,以及保持切刀的锋利。
3.这些现有技术,如专利文献cn102745537a 虚切装置及其刀辊清洁装置中提出的,通常在刀辊上方或邻近刀辊的位置设置下垂的羊毛毡,并且使得羊毛毡能够搭设到刀辊上的切刀上,切刀在旋转过程中抵触并滑过羊毛毡,使得羊毛毡对切刀进行清洁,同时,润滑油设置在上方的油槽内,润滑油自然渗透进羊毛毡内,这种方式,存在下列问题:一是当润滑油的粘度较高时,润滑油渗透到羊毛毡末端的速度慢,二是羊毛毡下垂设置,通常仅仅只能利用到末端的小部分,由于羊毛毡作为耗材,则造成较大浪费,三是油槽只能设置在刀辊上方,并且油槽的宽度需要与刀辊宽度相同,才能使得整个切刀均被清理,对设备上方的空间布局造成影响,同时,观察润滑油液面及补充润滑油也十分不便。
4.因此,需要开发一种切刀清理润滑装置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切刀清理润滑装置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6.一种切刀清理润滑装置,包括主轴,包括主体部及端部,所述的主体部包括由第一侧壁围设的第一通道,所述的端部包括第二通道,所述的主体部套设有过渡筒及包覆层,其中过渡筒包括第二侧壁,所述的第一侧壁包括第一通孔,所述的第二侧壁包括第二通孔,所述的过渡筒转动的设置在主体部上,且过渡筒与主体部之间包括间隙层,且第二通道、第一通道、第一通孔、间隙层及第二通孔连通。
7.进一步的,所述的端部包括端面,所述的第二通道自端面向主体部方向延伸,所述的第二通道的内径大于第一通道内径,且在第二通道邻近端面的位置设置有内螺纹。
8.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二通孔与第一通孔交错设置。
9.进一步的,所述的过渡筒与主体部之间还设置有呈环状的挡圈。
10.进一步的,所述的挡圈与过渡筒之间设置有固定装置,所述的过渡筒上设置有固定孔,所述的固定装置为穿设在固定孔上的螺栓。
11.进一步的,在过渡筒与主体部之间设置有轴承,且,所述的轴承设置在挡圈外侧。
12.进一步的,所述的包覆层为海绵、羊毛毡或无纺布,所述的间隙层的厚度大于等于2mm,所述的挡圈为橡胶或尼龙。
13.进一步的,所述的端部有一对,所述的切刀清理润滑装置还包括润滑油输送装置以及连接润滑油输送装置与第二通道的连接管道,且,润滑油通过第二通道、第一通道、第一通孔、间隙层、第二通孔形成的通道输送到包覆层上。
14.进一步的,一对所述端部的第二通道对称设置,所述的主轴还包括堵头,所述的连接管道与其中之一的第二通道连接,所述的堵头与其中之另一的第二通道连接。
15.进一步的,所述的主轴设置在一对间隔的支座上,所述的支座呈l型,包括吊杆部及支板部,所述的支板部包括轴孔,所述的主轴穿设在轴孔内,所述的支板部还设置有锁止孔,所述的锁止孔朝向轴孔,一下连接螺栓螺纹连接至锁止孔内,且下连接螺栓的一端抵触主轴以将主轴固定在轴孔内。
16.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切刀清理润滑装置,包括主轴,主轴包括主体部及端部,主体部包括由第一侧壁围设的第一通道,端部包括第二通道,主体部套设有过渡筒及包覆层,其中过渡筒包括第二侧壁,第一侧壁包括第一通孔,第二侧壁包括第二通孔,过渡筒转动的设置在主体部上,过渡筒与主体部之间包括间隙层,且第二通道、第一通道、第一通孔、间隙层及第二通孔连通,一方面当切刀在抵触包覆层时能够对切刀进行清理,同时,由于切刀转动时,包覆层随同转动,能够对切刀更大区域进行清理润滑,二方面,通过中心供油的形式,使得包覆层能够容易的接收到润滑油,三方面,由于包覆层的转动,使得包覆层各区域均能被利用到,实现综合利用,降低成本,另外,油槽位置不再被限定,提高设备空间布局的灵活性。
附图说明
17.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切刀清理润滑装置主视图;
18.图2为图1的右视图;
19.图3 为图1中a区放大示意图。
20.图示元件说明:
21.主轴10;主体部11;第一通道111;第一通孔112;端部12;第二通道121;过渡筒20;第二通孔21;挡圈22;固定孔221;轴承23;包覆层30;支座40;腰型孔401;上连接螺栓41;下连接螺栓42。
具体实施方式
22.请结合参考图1-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切刀清理润滑装置,用于在线对切刀进行清理、润滑,下面将参考这些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
23.所述的切刀清理润滑装置,包括主轴10及套设在主轴10上的过渡筒20、包覆层30。
24.所述的主轴10设置在一对间隔的支座40上,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支座40大致呈l型,包括吊杆部及支板部,其中,所述的吊杆部用于固定在机架上,所述的吊杆部设置有腰型孔401,通过将上连接螺栓41穿设在腰型孔401的形式将吊杆部固定到机架,可以理解的,通过腰型孔401可以容易的调节吊杆部的位置,所述的支板部包括轴孔,所述的主轴10穿设在轴孔内,所述的支板部还设置有锁止孔,所述的锁止孔朝向轴孔,当主轴10穿设在轴孔内时,通过下连接螺栓42螺纹连接至锁止孔内,并使得下连接螺栓42抵触轴孔的形式将主轴10固定在支板部上。
25.所述的主轴10包括主体部11及位于主体部11两侧的一对端部12,所述的主体部11包括由第一侧壁围设的第一通道111,所述的端部12包括第二通道121,其中,第一侧壁上设置有若干贯通第一侧壁的第一通孔112,同时,所述的第二通道121与第一通道111连通形成
主通道,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通道111及第二通道121均沿主轴10的轴向设置,使得主轴10整体上呈筒状。
26.进一步的,所述的端部12包括端面,所述的第二通道121自端面向主体部11方向延伸,使得主通道贯通主轴10。
27.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二通道121的内径大于第一通道111内径,且在第二通道121邻近端面的位置设置有内螺纹,用于使得润滑油输送管道可以通过螺纹连接到第二通道121上。
28.所述的过渡筒20转动的套设在主体部11上,且,过渡筒20包括第二侧壁,第二侧壁上设置若干贯通第二侧壁的第二通孔21,同时,所述的第二侧壁围设形成一容置空间,所述的主体部11位于该容置空间内,从而在过渡筒20与主体部11之间形成一间隙层,可以理解的,所述的间隙层呈环状,并使得第一通道111、第一通孔112、间隙层及第二通孔21连通,当润滑油由主通道输送时,通过第一通孔112进入间隙层并通过第二通孔21流出,另外,润滑油同时在过渡筒20与主体部11之间形成润滑效果,使得过渡筒20能够灵活的自由转动。
29.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二通孔21与第一通孔112交错设置,以避免第二通孔21与第一通孔112形成直通状态,使得润滑油能够均匀分布至间隙层中,所述的交错设置,是指第二通孔21与第一通孔112在主轴10轴向方向上处于不同位置。
30.进一步的,所述的间隙层的厚度大于等于2mm,以使得当润滑油具有较大粘度时仍然能够容易的通过间隙层,并通过第二通孔21,更优选的,大于等于4mm。
31.另外,可以理解的,所述的端部12并不设置第一通孔112,同时,过渡筒20仅覆盖在主体部11,并不覆盖到端部12。
32.进一步的,所述的过渡筒20与主体部11之间还设置有呈环状的挡圈22,所述的挡圈22用于对间隙层形成阻挡,防止润滑油从间隙层两端方向泄露,可以理解的,所述的挡圈22具有与间隙层相当的厚度,即,其外表面贴附至第二侧壁的内表面,而其挡圈22内表面则贴附至第一侧壁的外表面。
33.优选的,所述的挡圈22为橡胶、尼龙材质,进一步可选的,为丁腈橡胶、氟橡胶、硅橡胶、丙烯酸橡胶、聚氨酯或聚四氟乙烯等。
34.进一步的,所述的挡圈22与过渡筒20之间设置有固定装置,以限定挡圈22的位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过渡筒20上设置有固定孔221,所述的固定装置为穿设在固定孔221上的螺栓,即通过螺栓将挡圈22固定在过渡筒20上。
35.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二侧壁内表面还设置有凸台,所述的挡圈22抵触凸台,以通过凸台进一步限定挡圈22的位置。
36.进一步的,在过渡筒20与主体部11之间还可以设置有轴承23,以使得过渡筒20能够更灵活的转动,优选的,所述的轴承23设置在挡圈22外侧,并邻近支座40。
37.所述的过渡筒20上设置有包覆层30,润滑油通过第二通孔21后由包覆层30吸收,以对切刀进行清理润滑,优选的,所述的包覆层30为多孔的软质材料,如海绵、羊毛毡或无纺布等。
38.可以理解的,所述的包覆层30可以抵触切刀,当切刀在抵触包覆层30并转动时,过渡筒20将随同转动,使得包覆层30也随同转动并对切刀更大面积的区域进行清理润滑,以及,由于过渡筒20可以灵活的转动,切刀将可以接触到包覆层30圆周方向不同的位置,从而
使得包覆层30整体上均能够被利用。
39.可以理解的,所述的切刀清理润滑装置还可以包括润滑油输送装置以及连接润滑油输送装置与第二通道121的连接管道,以将润滑油通过第二通道121、第一通道111、第一通孔112、间隙层、第二通孔21形成的通道输送到包覆层30上。
40.进一步的,一对所述的端部12的第二通道121对称设置,且所述的主轴10还包括堵头,所述的连接管道与其中之一的第二通道121连接,所述的堵头与其中之另一的第二通道连接,用于防止润滑油从另一的第二通道泄露,同时,通过如此设置也能够方便现场应用,而不用区分主轴10的方向。
41.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