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门把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757046发布日期:2024-04-25 10:43阅读:6来源:国知局
一种门把手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开门装置,具体讲是一种门把手。


背景技术:

1、交通工具一般设有门把手,通过门把手开关门,方便用户使用。

2、为了实现把手部分整体进出凹腔,目前有一种普遍采用的方案,具体来说,该方案包括致动器、双摆臂和扭簧,双摆臂的一端在车体一侧可转动连接,双摆臂的另一端连接在把手部分上,双摆臂中每个摆臂均套设有一个所述扭簧,致动器包括一伸缩的顶杆,顶杆为相对把手部分运动方向横向设置,顶杆横向伸出时顶动双摆臂中的靠近顶杆一侧的这个摆臂摆动,另一摆臂则跟随摆动,从而双摆臂的另一端将把手部分伸出凹腔,此过程为伸出过程,当需要缩回时,顶杆松开,在扭簧的作用力下双摆臂反转复位,那么双摆臂的另一端将把手部分缩回凹腔,同时也将顶杆顶回复位,此过程为缩回过程,前述伸出过程中,需要克服扭簧的弹性力,若结冰,还需要克服冰层阻力,前述缩回过程中,由于需要可靠缩回并在缩回后相对凹腔可靠固定住把手部分,所以需要很大弹性力的扭簧,导致伸出过程中的顶杆的力量主要用于克服扭簧的弹性力,用于破冰的力量已经不够,很难实现破冰,或者说无法破冰。

3、如上所述,由于需要把手部分整体进出凹腔,所以在寒冷天气下一旦结冰,导致把手部分无法伸出凹腔,因此提出了多种的破冰方案,有的利用加热融冰的方案,需要增加加热结构,导致结构复杂、能耗高、可靠性较低,有的利用顶杆顶松冰层,需要增设另一套顶杆,导致结构复杂、体积变大,还有的构建复杂的施力系统,通过复合力来打破冰层,各种方案无法一一例举。由此可见,对于破冰的方案,目前存在多种方案,没有明晰的规律可供遵循,存在改进的较大困难。

4、本公开将针对性提出一种门把手的方案,该方案有利于实现破冰,另外,结构简单、可靠性好。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出一种门把手,有利于实现破冰,另外,结构简单、可靠性好。

2、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门把手,包括把手部分、容纳把手部分的凹腔和拉锁连接部,把手部分与凹腔相配合,把手部分相对凹腔可整体伸出/缩回,把手部分与拉锁连接部连接,用户拉动把手部分以间接拉动拉锁连接部,还包括:

3、可往复直线运动的支架,支架与把手部分之间形成供用户伸入的间隔,支架在间隔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第一支撑部支撑把手部分的一端,第二支撑部支撑把手部分的另一端,支架的往复直线运动方向与把手部分的伸出/缩回方向一致,支架的往复直线运动同步带动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同方向运动,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用于带动把手部分相对凹腔整体伸出/缩回;

4、并且,把手部分的一端与第一支撑部之间可相对运动以使把手部分拉动拉锁连接部,把手部分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撑部可转动连接,该可转动连接使把手部分的一端围绕该可转动连接的转轴的转动以实现所述的可相对运动;

5、致动器,与支架传动连接,该致动器用于带动支架往复直线运动,从而通过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来带动把手部分相对凹腔整体伸出/缩回。

6、采用上述结构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7、本公开的方案同时实现了把手部分相对凹腔可整体伸出/缩回的结构方案以及前述结构方案基础上的用户如何拉动把手部分开锁的结构功能,构思非常巧妙;由致动器带动支架及其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同时往复直线运动,从而可带动把手部分相对凹腔整体伸出/缩回,并且无需大弹力的扭簧复位,也无需设置复杂的双摆臂结构,另外,通过把手部分的一端与第一支撑部之间可相对运动以使把手部分拉动拉锁连接部,把手部分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撑部可转动连接,该可转动连接使把手部分的一端围绕该可转动连接的转轴的转动以实现所述的可相对运动,这样,同时利用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作为用户拉动把手部分运动的结构基础,结构进一步得到简化。综上所述,本公开的方案结构简单。

8、特别的,在本公开的方案中,致动器产生的力量全部用于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的往复直线运动,并且,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的往复直线运动方向与把手部分的伸出/缩回方向一致,那么对于伸出状态,该力量也就是破冰的力量,而且,由于该力量无需用在其它地方,所以理论上可以近乎100%作为破冰的力量,那么相对于目前的技术,较小的致动器的电动马达即可满足本公开的使用需求,这对于减小结构体积、降低生产成本均具有很大的好处。

9、由于结构得到很大简化,并且伸缩运动方式与目前的方案完全不同,本公开的伸缩运动方式得到简化,即采用支架及其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的往复直线运动方向与把手部分的伸出/缩回方向一致,所以可靠性也相对提升,即可靠性好。

10、作为改进,还包括安装座,支架活动配合在安装座中,安装座上侧设有作为凹腔的凹陷,凹陷内设有与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活动配合的通孔,通孔用于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伸出/缩回。

11、作为改进,安装座内侧壁与支架之间设有第一导向结构,该第一导向结构用于导向支撑支架运动,和/或,安装座内侧壁与把手部分之间设有第二导向结构,该第二导向结构用于导向支撑把手部分运动。

12、作为改进,致动器与支架丝杆螺母传动连接或齿轮齿条传动连接或电磁传动连接。

13、作为改进,支架设有螺旋部,该螺旋部转动配合有丝杆,丝杆轴向限位设置并可转动,丝杆与致动器之间连接有同步带,致动器转动带动同步带,同步带带动支架直线运动。

14、作为改进,对于具有安装座的情况,安装座下侧设有连接开口,凹陷内设有底部,底部的两侧分别设有通孔,这两个通孔分别用于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伸出/缩回,该连接开口连接有位于凹陷下侧的底座,从而将丝杆轴向限位设置并可转动连接在底部和底座之间。

15、作为改进,支架连接有齿条,齿条垂直支架设置,齿条转动配合有齿轮,齿轮与致动器之间连接有传动轴,致动器转动带动传动轴,传动轴带动齿轮转动,齿轮转动带动齿条直线运动,齿条直线运动带动支架直线运动。

16、作为改进,对于具有安装座的情况,安装座下侧设有连接开口,凹陷内设有底部,底部的两侧分别设有通孔,这两个通孔分别用于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伸出/缩回,该连接开口连接有位于凹陷下侧的底座,底部设有向下侧延伸设置的第一支柱,底座设有向上侧延伸设置的第二支柱,底座与安装座连接后,第一支柱的下端与第二支柱的上端构成轴承座以使轴承限制在第一支柱与第二支柱之间,传动轴与轴承连接。

17、作为改进,支架设有导向孔,第一支柱与导向孔导向配合,第一支柱同时起到对支架直线运动的导向作用。

18、作为改进,致动器还包括电动马达和停转自锁结构,电动马达与停转自锁结构连接,当电动马达停止时,停转自锁结构保持支架以及其上的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的位置不动,从而使把手部分保持伸出/缩回状态,当电动马达转动时,电动马达带动停转自锁结构转动以恢复支架以及其上的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的直线运动。

19、作为改进,还包括设于把手部分的第一弹性件,该第一弹性件随把手部分一起被整体伸出/缩回,该第一弹性件一端与第一支撑部连接,该第一弹性件另一端与把手部分连接,该第一弹性件用于将把手部分拉向该第一支撑部以使把手部分与第一支撑部相对固定在一起,用户在施力以使把手部分的一端围绕所述转轴转动以实现所述的可相对运动时,同时克服该第一弹性件的作用力以使把手部分与第一支撑部相对分离,用户在松开时,该第一弹性件将把手部分拉回复位。

20、作为改进,还包括连接件,连接件与第一支撑部的顶部连接,把手部分与顶部之间设有支撑部,支撑部包括背靠背设置的第一抵靠面和第二抵靠面,第一抵靠面与顶部抵靠配合,支撑部设有可供连接件相对横向运动的配合孔,连接件穿过该配合孔后位于把手部分中,第二抵靠面与连接件之间设有预设弹性力的第一弹性件,用户在施力以使把手部分的一端围绕所述转轴转动以实现所述的可相对运动时,配合孔随把手部分一起相对连接件摆动,第二抵靠面进一步压缩第一弹性件,第一抵靠面与顶部则相互分开解除抵靠配合。

21、作为改进,连接件采用螺钉,第一弹性件采用压簧,压簧套设在螺钉中,由螺钉将压簧预压缩在第二抵靠面与螺钉之间。

22、作为改进,还包括设于把手部分与第二支撑部可转动连接处的第二弹性件,该第二弹性件随把手部分一起被整体伸出/缩回,该第二弹性件用于使把手部分与第二支撑部的可转动连接复位,或者设置第二弹性件为预设弹性力状态,该状态使把手部分与第一支撑部相对固定在一起。

23、作为改进,把手部分与拉锁连接部之间设有传动连杆,传动连杆的一端与把手部分连接,传动连杆的另一端设有拨杆,拉锁连接部设有空行程槽,拨杆与空行程槽活动配合,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在带动把手部分相对凹腔整体伸出时,把手部分通过传动连杆同时带动拨杆在空行程槽中活动到止端或靠近止端,当把手部分处于伸出状态下,用户在施力以使把手部分的一端围绕所述转轴转动以实现所述的可相对运动时,把手部分通过传动连杆同时带动拨杆进一步运动,拨杆与止端抵靠带动拉锁连接部运动以实现带动拉锁的目的;拉锁连接部连接有第三弹性件,该第三弹性件在把手部分转动复位时使拉锁连接部复位。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