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侧门锁拉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681497发布日期:2024-04-18 20:54阅读:9来源:国知局
汽车侧门锁拉线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属于汽车侧门锁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汽车侧门锁拉线。


背景技术:

1、随着经济的发展,汽车已经成为了人们外出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汽车侧门锁是安装在汽车侧门上的部件,是保障汽车行车安全的重要部件。初始的汽车侧门锁,在汽车行驶过程中,特别在走颠簸路段时,容易产生金属撞击颤音,形成噪音,影响乘坐者的乘车环境。为消除拉线接头与拉手的摩擦异音,通常会在拉线接头增加包塑结构:采用全包塑结构,在拉线接头做完后再进行包塑工序,由于包塑时拉线接头需转运场地,工艺较复杂且运输成本较高;或者采用半包塑结构,可以在加工拉线接头的同时装配包塑结构,相对于全包塑结构中需要在拉线接头制作完毕后,将其转运至包塑制作场地,进而根据其尺寸制作全包式包塑结构而言,减少了转运工序和运输支出,提高了装配效率。然而不管是采用全包塑结构或者半包塑结构,在不扩大拉手接头槽孔径的情况下,都需要减小拉线接头芯柱的浇铸直径,导致拉线接头的抗拉强度降低,在长时间使用弯曲后会导致拉线接头两端凸柱从弧形导向槽中脱出,造成侧门锁开启失灵,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开关无异音且使用寿命长的汽车侧门锁拉线。

2、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汽车侧门锁拉线,包括拉手端固定件、拉手端拉索接头、钢索和锁端护管接头,拉手端固定件上设有弧形导向槽,拉手端拉索接头芯柱两端的凸柱与弧形导向槽滑动配合,芯柱嵌在与拉手接触的c形包塑件内,钢索径向穿过c形包塑件的中间穿孔;所述拉手端拉索接头还包括与芯柱一体的扇形凸块,扇形凸块两侧与c形包塑件的开口处相贴合,芯柱与扇形凸块及c形包塑件构成圆柱体。

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侧门锁拉线的拉手端拉索接头采用装配效率高的半包塑结构,并通过与芯柱一体的扇形凸块来增加接头的抗拉强度,且扇形凸块两侧与c形包塑件的开口处相贴合,从而在消除与拉手的摩擦异音的同时,结构强度得到增强,使得拉线使用寿命得到保障,且芯柱与扇形凸块及c形包塑件构成的圆柱体可与现有全合金接头主体的直径相同,无需改动把手的接头槽孔径。

4、作为优选,所述锁端护管接头两侧的旋转翼板为薄板,所述旋转翼板的边缘都设有加强筋。用于在削薄旋转翼板的厚度后,增加旋转翼板的强度,以避免厚旋转翼板生产过程中收缩变形大、存在气孔而导致的在旋转时容易断裂的缺陷,同时也减少了用料。

5、作为优选,所述锁端护管接头上与侧门锁固定板连接且横截面为腰形的卡柱的两侧圆弧部的轴向中段凹陷。使得卡柱与侧门锁的固定板中间设有内凸环的嵌槽配合紧密,避免锁端护管接头轴向窜动。

6、作为优选,所述锁端护管接头头部套设有柔性防尘套并相互密封,所述钢索穿过柔性防尘套的头部并相互密封。用于避免沙尘和水汽从锁端进入索套内,降低冬季汽车侧门锁拉线被冻住的风险。



技术特征:

1.一种汽车侧门锁拉线,包括拉手端固定件(1)、拉手端拉索接头(2)、钢索(3)和锁端护管接头(8),拉手端固定件(1)上设有弧形导向槽(1.1),拉手端拉索接头(2)芯柱(2.1)两端的凸柱(2.2)与弧形导向槽(1.1)滑动配合,芯柱(2.1)嵌在与拉手接触的c形包塑件(2.4)内,钢索(3)径向穿过c形包塑件(2.4)的中间穿孔;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手端拉索接头(2)还包括与芯柱(2.1)一体的扇形凸块(2.3),扇形凸块(2.3)两侧与c形包塑件(2.4)的开口处相贴合,芯柱(2.1)与扇形凸块(2.3)及c形包塑件(2.4)构成圆柱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侧门锁拉线,其特征在于:所述锁端护管接头(8)两侧的旋转翼板(8.1)为薄板,所述旋转翼板(8.1)的边缘都设有加强筋(8.2)。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车侧门锁拉线,其特征在于:所述锁端护管接头(8)上与侧门锁固定板连接且横截面为腰形的卡柱(8.3)的两侧圆弧部的轴向中段凹陷。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侧门锁拉线,其特征在于:所述锁端护管接头(8)头部套设有柔性防尘套(9)并相互密封,所述钢索(3)穿过柔性防尘套(9)的头部并相互密封。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侧门锁拉线,包括拉手端固定件、拉手端拉索接头和钢索,拉手端固定件上设有弧形导向槽,拉手端拉索接头芯柱两端的凸柱与弧形导向槽滑动配合,芯柱嵌在与拉手接触的C形包塑件内,钢索径向穿过C形包塑件的中间穿孔;还包括与芯柱一体的扇形凸块,芯柱与扇形凸块及C形包塑件构成圆柱体;其优点在于拉手端拉索接头采用装配效率高的半包塑结构,并通过与芯柱一体的扇形凸块来增加接头的抗拉强度,从而在消除与拉手的摩擦异音的同时,结构强度得到增强,使得拉线使用寿命得到保障,且芯柱与扇形凸块及C形包塑件构成的圆柱体与现有全合金接头主体的直径相同,无需改动把手的接头槽孔径。

技术研发人员:刘宝泽,钱琦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宁波汽车软轴软管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920
技术公布日:2024/4/1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