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口式棘轮扳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25616阅读:74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开口式棘轮扳手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是1998年7月13日递交的我的标题为“开口式棘轮扳手”的未决的专利申请No.09/114,628中的部分继续申请,而该专利申请则又是1998年3月6日递交的专利申请No.09/036,349中的部分继续申请,上述二专利申请均结合在此作为参考。
本发明涉及棘轮扳手,具体地讲,是涉及能从侧面放在工件上的开口式棘轮扳手。
在很多情况下,需要向工件(例如螺母、螺栓、串联式液压接头等)上施加扭矩,从而使得,例如,工件相对于一个带螺纹的部件转动。用于转动工件的两种常用的工具是棘轮扳手和活动扳手。棘轮扳手通常为封闭式装置,因此要完全套住工件并且要从工件上部(或下部,取决于工件的方位)放置在工件上。与之相反的是,开口式扳手可以从侧面放置在工件上。
开口式扳手特别适用于狭小空间,这种地方只能从侧面放置扳手。此外,在有限空间内,一般没有充足的空间以容纳普通的封闭式棘轮扳手中的棘轮机构。另外,液压或燃料管路中的串联式接头只能从侧面插入扳手,因此这种接头的拧紧/松开只能采用开口式扳手。
普通的开口式活动扳手中没有棘轮机构。因此,在拧紧或松开操作中,在将工件转动一个相对较小的转角后(例如30°)就需将扳手从工件上取下,然后再将扳手从另外一个角度放在工件上以继续转动。这个过程将重复下去(通常需要多次),直至工件被完全拧紧或松开。
现已开发出类似于普通活动扳手的开口式棘轮扳手,以用于有限空间以及串联式接头。一些开口式棘轮扳手中采用了很多由弹簧负载的滚轮、凸轮或棘爪,用以咬合在工件上;另外一些则采用了一个嵌块,嵌块可以套在工件上并与一个内部棘轮机构咬合。有些这类扳手要在很大范围套在工件上,因此虽然它们具有开口,但也必须从工件的竖直上方或下方放置在工件上。
在我的美国专利No.5,456,143中描述了另一种开口式棘轮扳手,这种扳手上包含一对细长的板,二者可旋转地安装在扳手手柄上的一对相隔的钳爪上。手柄上安装着一个弹簧以约束两个板并将二者彼此向着对方推动,这样,当手柄沿着一个驱动方向转动时,两个板可以抓紧并转动工件。而当手柄沿着相反的方向转动时,弹簧的压力可以被克服,以使两个板在钳爪上旋转并滑过工件表面,从而获得棘轮运动方式。
本发明全面地描述了一种扳手,在这种扳手上有一对钳爪安置在一个手柄上并彼此相隔,从而确定出一个开口以容纳工件,还有一对板,每个板上分别包含一个邻近于开口的工件咬合面;两个板安装在钳爪上并可在两个位置之间选择性地运动a)一个第一位置,在该位置上,两个板彼此相对于对方基本上不能活动,这样,当手柄沿着第一方向转动时,会使得各板将工件抓紧在其工件咬合面之间并带动工件沿第一方向转动;b)以及一个第二位置,在该位置上,二板中的第一板可以相对于第二板旋转,这样,当手柄沿着第二方向即相反方向转动时,会使第一板旋转并使各工件咬合面滑过工件,从而使得工件保持不动。这样,扳手在沿着第一方向转动时可以拧紧(或松开)工件,在沿着第二方向即相反方向转动时可以以棘轮的方式滑过工件。
本发明在一个扳手中综合采用了开口扳手与棘轮扳手的特点,这种扳手牢固且容易制作。同装有多个单独的棘爪或滚轮的普通扳手相比,这种扳手中活动部件的数量被最小化了,因此非常容易制造(和维修)。在各实施例中,每个板均能以相对较大的表面积咬合在工件上,因此使得扭矩的传递最大化,而施加在扳手和工件上的接触应力最小化。这就减小了扳手和工件被损耗的可能性。
钳爪之间的开口空间以及细长板的结构使得各板可以在只咬合着工件四个表面而且只以一个240°的圆弧环绕着工件的情况下就能操纵工件。这样,扳手可以容易地从侧面插在工件上或从工件上取走,因而容易在有限空间内使用。在各实施例中,采用了一个弹簧以方便棘轮运动,该弹簧可将二板中的一个向着张开方向推动,这样,可以快速且容易地转动工件,而又不需在工件后面留有间隙。
各实施例中可能包含下面的一种或多种附加特征。
各板的安装方式使得它们可以根据手柄的转动而进行相应的动作。不需要单独的锁紧或松开机构以改变扳手的操作状态。例如,在扳手沿着第一方向转动工件之后,只需将扳手沿着第二方向转动就能使各板移动以进行棘轮运动。
第一板安装在两个钳爪中的第一钳爪上,这样,在第一位置,该板的远端基本上不能活动,而在第二位置,该板的远端可以相对于第二板旋转。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两个板均能相对于开口以及对方而旋转开。
在第一位置,各板不能彼此从对方张开,因此二者相对于对方基本上不能活动。为了进一步在驱动工件时避免滑脱,在一个实施例中,其一个或两个板的结构使得,在第一位置,各板的远端能彼此向着对方移动。这样就增强了各板向工件施加的抓持力,因而特另适合用于驱动尺寸小一些的工件。
一个远侧销钉装在第一板的远端并容纳于第一钳爪远侧区域中的一个槽中。或者,也可以将该远侧销钉装在第一钳爪上,而远侧槽则成形于板上。在这两种情况下,当该板位于第一位置时,远侧销钉位于远侧槽的第一部分中,而当该板位于第二位置时,远侧销钉位于远侧槽的第二部分中。
远侧槽的第一部分的方位可以使得,当扳手沿着第一方向转动工件时,该第一部分会与其容纳的远侧销钉咬合,从而使第一板的远端相对于第二板基本上不能活动;远侧槽的第二部分的方位可以使得,当扳手沿着第二方向转动时,该第二部分会与其容纳的远侧销钉咬合,从而使第一板的远端可以相对于第二板旋转。在一个实施例中,远侧槽为“V”形;即远侧槽包含一对相互之间呈锐角的凸角。“V”形的基座可以指向手柄,也可以背向手柄。
一个近侧销钉装在第一板的近端并容纳于第一钳爪近侧区域中的一个近侧槽中。近侧槽与远侧槽的第一部分的方位(优选位于一个共同的圆弧上)可以使得第一板在第一和第二位置间选择性地移动。共同圆弧的中心位于开口中。远侧槽的第二部分则与该圆弧交叉。
近侧销钉也装在第二板的近端上。一个远侧销钉装在第二板的远端并容纳于第二钳爪远侧区域中的一个远侧槽中。这个远侧槽和近侧槽的方位使得第二板能在第一和第二位置间选择性地移动。
各板与弹簧的结构使得扳手在相对于工件翻转后能沿着第一和第二方向相对于工件进行反向操作。也就是说,在将扳手翻转后,扳手在沿着第二方向转动时可以拧紧或松开工件,在沿着第一方向转动时可以进行棘轮运动。
作为双凸角结构的一种替代方法,第一板上的远侧槽与一个中心位于开口中的圆弧交叉,远侧槽的第一部分与该圆弧相交而远侧槽的第二部分则在径向位于该圆弧之内。在第一位置,远侧销钉位于远侧槽的第一部分中,在第二位置,远侧销钉可以移向远侧槽的第二部分,从而带动第一板相对于第二板旋转。
这个实施例的优点之一就是制造更加简便。同前面所述的实施例中的双凸角结构(例如V形)的槽相比,这种交叉形的远侧槽更容易布置和切割出,并且在长期使用中更耐磨损。
远侧槽的第一和第二部分分别位于远侧槽的两个相反的端部(近端和远端)。远侧槽的第一和第二部分可以是弯曲的也可以是直的。
远侧槽中还可以包含这样一个区域,即当手柄沿着第一方向转动时,该区域可以使得第一板能移向第二板并进一步抓紧工件。远侧槽的这个区域在径向位于上述圆弧之外。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部分和这个区域位于远侧槽的远端,而第二部分则位于远侧槽的近端;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部分和这个区域位于远侧槽的近端,而第二部分则位于远侧槽的远端。
一个近侧销钉装在第一板的近端并容纳于第一钳爪近侧区域中的一个近侧槽中。在第一位置,近侧销钉位于近侧槽的第一部分中,在第二位置,近侧销钉可以移入近侧槽的第二部分中。在第二位置,第一板绕着近侧销钉相对于第二板而旋转开。近侧槽的第一和第二部分沿着上述圆弧伸展。
一个弹簧用于推动第一板使之从第二位置返回第一位置。
扳手上还有一个第二远侧销钉装于第二板的远端与第二钳爪远侧区域二者中的一个上,以及一个第二远侧槽成形于第二板的远端与第二钳爪远侧区域二者中的另一个上。在第一位置,第二远侧销钉位于第二远侧槽的第一部分中,在第二位置,第二远侧销钉可以移动到第二远侧槽的第二部分中。第二远侧槽的第一和第二部分也分别位于该远侧槽的两个相反的端部。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远侧槽沿着上述圆弧伸展,这样,当第二远侧销钉从第二远侧槽的第一部分移向第二部分时,第二板不会相对于第一板旋转。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二远侧槽与上述圆弧交叉,其第一部分与该圆弧相交而第二部分则在径向位于该圆弧之内,这样,当第二远侧销钉从第二远侧槽的第一部分移向第二部分时,第二板可以相对于第一板旋转。
第二远侧槽的第一和第二部分可以是弯曲的也可以是直的。两个远侧槽的第二部分分别位于两个远侧槽中的两个相反的端部。每个远侧槽中还分别包含这样一个区域,即当手柄沿着第一方向转动时,该区域可以接收相应的远侧销钉并使第一和第二板彼此向着对方移动,从而进一步抓紧工件。这两个区域均在径向位于上述圆弧之外并分别位于相应远侧槽中的两个相反的端部。在第二位置,第一和第二板可以绕着近侧销钉彼此背对着旋转开。
虽然在一个扳手中两个板的形状可以不同,但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个板的形状是相同的。这样的话可以显著简化制造过程,而且两个板以可移动的方式安装在各钳爪上,因而很容易对扳手的尺寸进行缩放。每个板上优选带有一组工件咬合面,每个咬合面均为细长形状,因而能够咬合住工件的一个表面上的大部分长度。各咬合面均是平面。各咬合面之间分别构成一个角度,该角度与工件相邻表面间的夹角相等。在一个实施例中,每个板上包含着工件咬合面的部分相对于板的其它部分在厚度上被加大了。
通过下面的详细解释可以使本发明的其它特征与优点更加清楚。


图1是一个开口式棘轮扳手的俯视图。
图2是图1中所示扳手的一个侧视图。
图3是图1中所示扳手的前面板拆去后的视图,用以显示一对安装在扳手上并可移动的细长板。
图4和图5分别是图3中所示的板中的一个的俯视图和侧视图。
图6是扳手的另一个最佳实施例,该扳手正沿着驱动方向(D)转动一个工件。
图7和图8显示的是图6中所示扳手沿着非驱动(棘轮运动)方向(R)操作时的情景。
图9是一个开口式棘轮扳手的另一个最佳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10是图9中所示扳手的前面板拆去后的视图,用以显示一对安装在扳手上并可旋转的细长板。
图11A、11B和12A、12B分别是图10中所示的两个板的俯视图和侧视图。
图13是图9中所示扳手与一个工件(W)咬合并顶靠在一个表面(S)上时其头部的横截面图。
图14A和14B分别是图10中所示细长板的另一种结构。
图15A-15C和16A-16B显示的是扳手的另一个最佳实施例。
图17A-17E用于说明两个可移动板中的一个的另一种结构。
图18-20C显示的是扳手的另一个最佳实施例。
图21-23C显示的是扳手的又一个最佳实施例。
本发明的扳手类似于我的美国专利No.5,456,143(’143专利)以及我的未决的美国专利申请No.08/728,627(’627申请)中的扳手,二者的标题均为“开口式棘轮扳手”并结合在此作为参考。本发明的扳手具有’143专利及’627申请中的扳手的各种优点,此外还有其他增加的优点,如下所述。
请参考图1-3,开口式棘轮扳手15上有一对弧形钳爪16、17,它们位于一个细长手柄18的端部。钳爪16比钳爪17大一些,并且钳爪16比钳爪17从手柄18上伸出得更多一些,其目的如下文所述。钳爪16、17和手柄18由一对面板20、22构成(见图2)。一个中央板24在手柄18处夹在二面板20、22之间,从而使钳爪16、17上形成空间以容纳一对细长板26、28,二细长板安装在面板20、22上并位于钳爪16、17内,其安装方式如下文所述。板20、22、24可以以任何适宜的方式在手柄18处固定在一起,例如通过螺钉(未画出)。扳手15可用工具钢或硬化钢制成,以提高其强度。
扳手15的优点之一是结构简单。前后面板20、22彼此相同,而细长板26、28也彼此相同。这样,扳手15容易制造,也容易在尺寸上缩放(即相对于标准开口式扳手放大或缩小)。
如图1和2所示,面板20、22沿着长度方向伸展超过中央板24的末端25,并且形成了一个大致为“C”形的头部19,在头部19安置着弧形钳爪16、17。钳爪16、17在横向彼此相互间隔一定的距离,从而在不大于240°的范围内部分地环绕着一个中央开口21,开口21用于容纳工件(例如螺母、螺栓、串联式接头等)。这样,在板26、28的尖端之间以及工件咬合面之间具有足够的距离S,因此可将扳手15从工件侧面而不是上方(或下方)插在工件上。
图4和图5显示的是从扳手15上单独拆下来的细长板26。如上所述,板26、28彼此相同,因此板28不再单独显示。细长板26、28是弯曲的(具体地讲,是肾脏形的)并且比中央板24稍微薄一些,这样它们能在面板20、22之间自由移动。细长板26、28的内凹侧面(即板26、28上彼此相对的侧面)上切出了一组尖顶30,每个尖顶分别由一对平表面30a、30b构成。每个板26、28上分别包含三个刻槽31,每个刻槽分别由板上的两个相邻尖顶30形成,在板26、28的相交处还形成了另一个刻槽,即中央刻槽31。相交在每个刻槽31处的二细长表面30a、30b之间的夹角等于工件上一对相邻表面间的夹角(对于六角形螺栓头或螺母来说为120°)板26、28上一共包含16个表面30a、30b及8个尖顶30,它们分布在一个240°圆弧上(图1)。这样,表面30a、30b在板26、28上的分布是所谓的“12点”结构。(也就是说,如果二板延伸形成一个360°结构,则会带有12个尖顶30或“点”以及24个表面30a、30b。而术语“12点”结构则是套筒扳手中的常用语,用于描述套筒上的“点”的数量。)细长板26、28的近端在台肩29处厚度减小,从而在每个板26、28的基部分别形成一个架板29a。架板29a的厚度约为每个板上其余部分厚度的一半。在每个板26、28上分别开有一对圆孔31a、31b,其中一个孔(孔31a)位于板的远侧区域中,另一个孔(孔31b)则位于架板29a上。孔31a、31b用于穿入销钉,销钉同时也穿过面板20、22以将细长板26、28可旋转地安装在扳手头部19上。
由于形状相同,在将板26、28安装在钳爪16、17内并使它们的细长表面30a、30b彼此面对着时,一个板(例如板26)将面向上方,而另一个板(板28)将面向下方。这样,两个板的架板29a彼此相互搭接在一起而孔31b则相互对齐。
当细长板26、28位于其松开位置时(见图1和2),它们的细长表面30a、30b会伸入中央开口21中,而当扳手夹持着一个六角形工件位于图3所示位置,或位于相对于图3所示位置转动30°后的位置时,会有足够多的细长表面咬合并抓紧在该六角形工件的各表面上。每个细长表面30a、30b能够咬合住工件表面上的大部分长度(例如至少54%)。通过三个销钉32、34、36的作用,可使细长板26、28在运动时被限制并保持在面板20、22内,这三个销钉分别穿过面板20、22上的相应的槽42、44、46和细长板26、28上的圆孔31a、31b而从面板20伸至面板22。销钉32、36分别固定在相应板26、28上的远侧孔31a内,而销钉34则固定在板26、28上的近端的相互对齐的孔31b内。如下文所述,销钉34在板26的孔31b内充分松,这样在棘轮运动时板26可以绕销钉34旋转。
面板20上的槽42、44、46分别与面板22上相应的槽42、44、46相同且对齐。槽42位于钳爪17的远侧区域中,槽44位于扳手头部19上的近侧基座23上,槽46则位于钳爪16的远侧区域中。槽42、44位于以工件W的中心C为中心的圆弧曲线上(图3)。(中心C也是扳手头部19的中心。)槽46则包含一对凸角48、50。内凸角48位于槽42、44所在的圆弧上。槽42、44以及槽46的内凸角48三者中的每个分别确定了10-12°的弧长。
槽46的外凸角50位于凸角48的横向并从凸角48开始沿径向外伸。具体地讲,外凸角50沿着一个以点45(图1)为中心的圆弧伸展,当销钉34位于槽44上的对面的一侧时(图1中以虚线表示的销钉34’),点45即位于销钉34的中心上。如下文所解释,销钉位置34’对应于细长板26、28的“松开”位置,即棘轮运动位置。外凸角50从位于内凸角48的远端处的一个远端开始,伸展至在径向与内凸角48相隔的一个近端,并通过一个9-10°的弧长。这样,槽46的整体形状为V形。由于要为V形槽46提供空间而又不能过分削弱钳爪16,因此钳爪16要比钳爪17大一些。
一个弹簧片50(图2)安装在位于手柄18端部的头部19的基座23中。弹簧片50的一端52插在中央板24上的一个斜槽54中(相对于手柄18的长度方向的中央轴线来说)。弹簧片50的另一端56则咬合着板26的弯曲外表面27,从而将板26向内推向扳手头部19的中心C并顶靠着工件W(图3)。
当扳手15位于图3所示位置时,销钉36顶靠在槽46的内凸角48的近端,销钉34在槽42的最右端(如图3所示)顶靠着内侧(相对于开口21来说)表面,而销钉32则位于槽42的远端。当扳手15沿着驱动方向D(即顺时针方向,如图3所示)转动时,二细长板26、28位于“锁紧”位置且不能相对于对方活动。
扳手的具体操作方式将在后文中通过参考图6-8中的最佳实施例而详细解释。现在先简要地介绍一下,当钳爪16、17从侧面插在工件W上后,扳手15可沿着驱动方向D转动工件W。当手柄18开始沿着驱动方向转动时,会在工件W与板26、28的表面30a之间产生压力。这个压力会将板26、28以及销钉32、36背离中心C向外推动,还将板26、28的近端以及销钉34对着中心C向内推动。由于销钉32、36分别与槽42、46的远端和近端表面咬合着,而销钉34则与槽44的最右端的内侧表面咬合着,因此这些运动会被阻止。这样,位于钳爪16、17中的二细长板26、28不能相对于对方活动,因而会以细长表面30a抓持着工件W并带动工件W沿着驱动方向D转动。
当手柄18沿着与驱动方向D相反的方向转动时,会出现棘轮运动。即板26、28会滑过工件表面,而工件则保持静止。这种操作将在后文中通过参考图7和8而详细解释。现在先简要地介绍一下,当手柄18首先沿着棘轮运动方向转动时,销钉32、34会移动到一个“松开”位置,即沿着相应槽42、44上的相同圆弧而移动到另一端。也就是说,销钉32、34分别移动到槽42的近端和槽44的最左端。同样,销钉36则在槽46的内凸角48内移动到凸角48的另一端(即远端,该端也是外凸角50的一端,如上所述)。这样,细长板26、28会与手柄18一起绕着中心C旋转直至销钉32、34、36分别到达槽42、44和凸角48的端部。这个操作过程需要手柄转动10-12°,这个角度相当于各槽的弧长。
当销钉32、34、36位于上述位置时,板26、28位于“松开”位置并可以开始棘轮运动。随着手柄18继续沿着逆时针方向转动(例如,相对于图3中所示的12点结构转动30°),板26与工件W的咬合会使得板26绕着中心点45(图1)而从中心C向外旋转,而工件的各个角部则滑过板26上的细长表面30a或30b。在板26作旋转运动时,板28保持不动。板26的旋转运动会受到槽46的外凸角50的限制。即板26旋转时,销钉36须在外凸角50中移动。
弹簧片50会将板26向着中心C推动。这样,当工件的各个角部不再移向刻槽31时,弹簧片50会推动板26绕着位于34’处的销钉34的中心点45向内旋转并回到与工件完全接触的状态。在图3中所示的12点结构中,需要将手柄转动大约30°,以使钳爪16、17绕着六角形工件的一个角部作棘轮运动。
由于扳手15的结构对称,如需变换驱动和棘轮运动方向,只要将扳手15相对于工件翻转(即从上面看,钳爪16位于右侧)即可。此时,驱动方向D为逆时针方向,棘轮运动方向R为顺时针方向。
其它实施例包含于后面的权利要求的范围中。
例如,扳手的细长板上可以带有更多或更少的工件咬合面。
图6-8中显示的一个扳手115上带有所谓的“6点”结构,其钳爪116、117分别携带着细长板126、128,每个细长板上分别有两个工件咬合面130。每个表面130足够长,从而能在工件W的一个表面的整个长度上咬合着该表面。各个表面130之间确定了一个120°夹角以及一个刻槽131。在其它方面,扳手115与扳手15相同,因此扳手115中的其它部件采用的参考标号与扳手15中的相应部件相同。
在操作中,当扳手115从侧面插在工件W上后,手柄18可沿着驱动方向(D,图6)(例如顺时针方向)转动工件W。如前文中对扳手15的解释,由于销钉32、34、36位于槽42、44、46中相应的位置上,因此板126、128位于“锁紧”位置。这样,当手柄18沿着方向D转动时,会在工件W与板126、128的表面130之间产生压力。这个压力会将板126、128以及销钉32、36背离中心C向外推动,还将板126、128的近端以及销钉34对着中心C向内推动。由于销钉32、36分别与槽42、46的远端和近端表面咬合着,而销钉34则与槽44的右端(从图6中看)的内侧表面咬合着,因此这些运动会被阻止。这样,位于钳爪116、117中的二细长板126、128不能相对于对方活动,因而会抓持着工件W并使工件随着手柄的转动而转动。
请参考图7,当手柄18沿着相反方向R(本例中为逆时针方向)转动时,会出现棘轮运动。当手柄18开始沿着方向R转动时,会在工件W与板126、128的表面130之间产生压力。这个压力会将使销钉32、34、36分别向着槽42、44以及槽46的内凸角48中的另一端移动,这样可使板126、128沿着这些槽中的相同圆弧在钳爪116、117中旋转。当销钉32、34、36到达相应槽中的另一端时(手柄转动大约10-12°后),细长板126、128会到达“松开”位置以实现棘轮运动。
随着手柄18继续绕着工件W沿着方向R转动,工件W会向板126、128产生附加压力。这个压力会使得板126绕着销钉34相对于工件以及钳爪116的其它部分而向外旋转。这个运动会受到在槽46的外凸角50中移动的销钉36的限制。这样,板126、128的细长表面130会绕着工件W的一个角部滑动,而工件则保持不动。
当钳爪116、118旋转了大约60°而到达一个新的棘轮运动位置后(即工件W的一个角部滑入一个相邻刻槽131中),受压弹簧50会推动板126绕着销钉36向内旋转,这样,销钉36会移向凸角48、50远端出的松开位置。如需继续进行棘轮运动,使用者可以继续沿着方向R转动手柄18。否则,使用者可以沿着驱动方向D转动手柄18。在沿着方向D转动的最初几度内,板126、128不会转动工件而是旋转到它们的“锁紧”位置,即销钉32、34、36到达图6中所示的相应槽中的位置上。之后,随着手柄继续沿着驱动(例如顺时针)方向转动,板126、128会抓紧并转动工件。
其它实施例包含于后面的权利要求的范围中。
例如,远侧销钉和槽的位置可以互换。也就是说,如图3所示,销钉32、36可以固定在面板上,而槽42、46可以成形于板26、28的远侧区域中。
图9和图10中显示的开口式棘轮扳手215中具有一个互换了的销钉一槽结构。扳手215的结构与扳手15相似,也有一对弧形钳爪216、217位于一个细长手柄218的端部。钳爪216比钳爪217大一些,并且钳爪216比钳爪217从手柄218上伸出得更多一些,其目的如前文所述。钳爪216、217和手柄218由一对面板220、222构成。一个中央板224在手柄218处夹在二面板220、222之间,从而使钳爪216、217上形成空间以容纳一对细长板226、228,细长板226、228与扳手15的细长板26、28具有相同的弯曲形状,并通过互换了的销钉一槽结构而可移动安装在面板220、222中。即远侧槽位于细长板226、228上(而不是成形于钳爪216、217上),远侧销钉固定在面板220、222上(而不是固定在细长板上)。
具体地讲,细长板228上包含一个弯曲的远侧槽242,以容纳面板220、222上的圆孔231中固定着的销钉232。细长板226上的一个V形远侧槽246中包含一对凸角248、250,以容纳面板220、222上的圆孔231中固定着的销钉236。将图10与图3相比可以看到,相对于扳手15上的V形槽46来说,V形槽246的方向相反。即V形槽246的基座指向手柄和细长板226的近端(而不是象图3中的槽46那样背向手柄而指向板的远端)。一个近侧销钉234固定在板226、228的近侧孔233中(这两个孔相互对齐,如下文所述)并容纳于面板220、222(图9中只显示了一个面板)上的近侧槽244中。
槽242、244以及槽246的凸角248位于同一个以工件中心C为圆心的圆上并分别确定了一个弧长为10-12°的圆弧。槽246的凸角250位于凸角248的横向并从凸角248开始沿径向内伸展过一段圆弧,该圆弧以板226上的孔233(见图11A)的中心为中心,该中心也是销钉234的中心。外凸角250从位于内凸角248的近端处的一个近端开始,伸展至在径向与内凸角248相隔的一个近端,并通过一个9-10°的弧长。
一个弹簧片250(图10)安装在手柄218端部处的扳手头部的基座223中。弹簧片250的一端252插在中央板224上的一个槽254中(槽254相对于手柄218的长度方向的中央轴线来说是倾斜的,但也可以是竖直的)。弹簧片250的另一端256则咬合着板226的弯曲外表面,从而将板226向内推向扳手头部的中心C并顶靠着工件W。
在图11A、11B(俯视图)和图12A、12B(侧视图)和图13(横截面图)中显示了与扳手215的其它部件分开后的细长板226、228。除了其槽的结构以外,板226、228彼此相同。与扳手15中的细长板一样,板226、228是肾脏形的并包含16个工件咬合面230a、230b及8个尖顶230,它们分布在一个240°圆弧上。这样,表面230a、230b在板226、228上的分布是所谓的“12点”结构。(也就是说,如果二板延伸形成一个360°结构,则会带有12个尖顶230或“点”及24个工件咬合面230a、230b。)表面230a、230b沿着板226、228彼此相互交替着分布,如图11A、11B所示。
每个细长板226、228的近端在台肩229处厚度减小,从而在每个板的基部分别形成一个架板229a。架板229a的厚度约为每个板上其余部分厚度T的一半。板226、228上的区域,包括工件咬合面230a、230b,分别通过整体式翻边237、239而加厚,如图13所示(为显示方便,细长板与面板220、222之间的空间被放大了)。翻边237、239增加了表面230a、230b与工件的接触面积并提高了强度。
由于形状相同,在将板226、228安装在钳爪216、217内并使它们的细长表面230a、230b彼此面对着时,一个板(例如板226)将面向上方,而另一个板(板228)将面向下方。这样,两个板的架板229a彼此相互搭接在一起而孔233则相互对齐以容纳销钉234。
使用者可以用前面所述的操纵扳手15的方法来操纵扳手215。这里,简要地重复一下。当钳爪216、217从侧面插在工件W上后,扳手215可沿着驱动方向(例如图9和10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工件W。图9和10中的扳手215位于“锁紧”位置,即销钉232则位于槽242的近端,销钉234位于槽242的最右端,而销钉236则顶靠在槽的凸角248的远端。随着使用者将手柄218开始沿着驱动方向转动,会在工件W与板226、228的表面230a之间产生压力。这个压力会将板226、228以及销钉232、236(并因此分别将凸角248和槽242)背离中心C向外推动,还将板226、228的近端以及销钉234对着中心C向内推动。由于槽242的表面与销钉232咬合着、槽246的表面与销钉236咬合着、而销钉234则与槽244的最右端的内侧表面咬合着,因此这些运动会被阻止。这样,位于钳爪216、217中的二细长板226、228不能相对于对方活动,因而会以细长表面230a抓持着工件W并带动工件W沿着驱动方向转动。
当手柄218沿着相反的方向(即逆时针方向)转动时,会出现棘轮运动。即板226、228会滑过工件表面,而工件则保持静止。棘轮运动如下所述。当手柄218首先沿着棘轮运动方向转动时,工件会向咬合面230b施加压力,而在手柄218转动时,板226、228保持静止。这样,槽244将滑过销钉234,直至销钉234到达槽244左端的位置234’(见图9)。同时,销钉232、236(二者保持在钳爪216、217中)会分别沿着共同的圆弧滑过槽242和槽凸角248,直至销钉232到达槽242的远端(即上端)而销钉236到达槽凸角248的近端(即下端)。要使扳手215到达这个“松开”位置(既可以通过将板226、228相对于手柄218顺时针转动,也可以通过将手柄218相对于板226、228逆时针转动),需要手柄转动大约10-12°,这个角度相当于各槽的弧长。
随着手柄218继续沿逆时针方向转动(例如,相对于图9和10中所示的12点结构转动30°),工件W会向咬合面230b施加压力,而咬合面230b又会向板226施加向外的压力。这个向外的压力会使得板226(并因此使槽246)绕着销钉234的中心点245(图9)而从中心C向外旋转,工件的每个角部则会滑过板226上的细长表面230a或230b。在板226旋转时,板228保持不动。板226的旋转运动会受到槽246的凸角250的限制。即当板226旋转时,槽凸角250会滑过销钉236。
弹簧片250会将板226向着中心C推动。这样,当工件的各个角部不再移向刻槽231时,弹簧片250会推动板226绕着位于234’处的销钉234的中心点245向内旋转并回到与工件完全接触的状态。在图9中所示的12点结构中,需要将手柄转动大约30°,以使钳爪216、217绕着六角形工件的一个角部作棘轮运动。
由于扳手215的结构对称,如需变换驱动和棘轮运动方向,只要将扳手215相对于工件翻转(即从上面看,钳爪216位于右侧)即可。此时,驱动方向为逆时针方向,棘轮运动方向为顺时针方向。
将远侧槽242、246成形于细长板226、228上的优点之一是,使得V形槽246(并因此使得销钉236)可以位于在径向远离中心点C的地方(即指向板226的外轮廓)。这是因为槽248的凸角250是向内指向工件,而不是向外背向工件(如扳手15的凸角50)。这样,在销钉232-236移向外侧时会有较小的扭矩作用在它们上,从而减少了销钉被剪断的可能并增加了扳手215的整体强度。
应当指出,凸角250要小于扳手15的凸角50(图3),其原因如下所述。虽然凸角50、250均分别以近侧销钉为中心,但凸角250在径向与近侧销钉234的距离要小于凸角50与近侧销钉34的距离。这样,虽然这两个凸角的圆弧角度相同,但凸角250所确定的长度要小于凸角50。由于凸角250的长度较小,因此凸角250切入凸角248的部分要小于凸角50切入凸角48的部分。因此,销钉236会更加完全地安置于V形槽246中,这样能减少板226在驱动动作中被从凸角248推入凸角50中的可能性。此外,由于销钉232、236在其两端固定在板220、222中,因此在扳手215向工件施加大的驱动力时,销钉不易被弄弯或偏移。
翻边237、239除了能增大与工件的接触表面以及提高板226、228的强度外,还能降低表面230a、230b以及工件表面的磨损。此外,如图13所示,当扳手215贴紧在支撑着工件W的表面S上后,工件会被全部抓紧在板226、228之间而处于完全到位的位置。这样可以减少扳手215从工件上滑脱的可能。
扳手215上可以带有更多或更少的工件咬合面。例如,如图14A和14B所示,每个细长板226’、228’上分别只有两个工件咬合面260。如上所述,这种结构的扳手215具有所谓的“6点”结构(如图6-8所示)。每个表面260上包含一个驱动部分230a’和一个相邻的棘轮运动部分230b’。即在驱动操作中,当手柄218转动时,部分230a’会向工件施加一个压力。在棘轮运动时,工件会向部分230b’施加一个压力以使得板226旋转。
请参考图15A-15C和16A-16C,二可移动板不必相同或相对于扳手长度方向的中央轴线对称。扳手315上有一对形状不同的可移动板326、328位于手柄320远端的钳爪316、317中。板326(在图16A中与扳手分开)要小于板328(图16B)。在本例中可以采用上述销钉一槽结构中的任何一种。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扳手315的远侧槽342、346位于板326、328上,远侧销钉332、336装于扳手的面板上。
板326、328上分别带有近侧孔333,二者相互对齐以容纳扳手面板上的近侧销钉334。扳手315的操作方法与前面所述的扳手215相同。图15A中显示的是位于“锁紧”位置的扳手315,其远侧销钉336位于槽346的凸角348中。图15B和15C中显示的是处于棘轮运动中的扳手315,其远侧销钉336在槽346的凸角350中前后移动。(在图15B和15C中,扳手的前面板被拆去,咬合着板326的弹簧与其它实施例中的相同,但未画出)。
本例的优点之一是,同其它实施例相比,近侧销钉334距槽凸角350相对较近。这使得凸角350的长度减小而凸角348与凸角350件的夹角增大。这样,在二凸角之间的交界360(图16A)处的材料增多了,从而在使用者向工件施加大的驱动力时,将销钉保持在凸角348中的力量增大了。
请参考图17A-17E,本发明的任何一个扳手实施例中的V形远侧槽可以加工得比其它图中所示的小。即可以制成,例如,图17A中所示的扳手215上的板226中的那样。图17B中显示了当扳手215在“锁紧”和“松开”位置之间移动时远侧销钉236在槽凸角248、250中移动的情况。可以理解,销钉236并不会通过全部路径而到达V形的基座处。如图17C所示,槽246的尺寸可以减小,而销钉236的运动也得到了保证。图17D中(也在图17E中的板226上)显示了新结构的槽246’,该槽246’包含凸角248’和250’。由于槽246的尺寸小了,因此当扳手向着松开位置转动时,在棘轮运动中板226会打开(即背向工件而向外旋转),而不是向前面所述的实施例那样保持不动直至该板被完全松开。
减小V形槽的尺寸的优点之一是,可以使板上切除的材料最小化,从而增加了扳手的强度。此外,当扳手在“锁紧”和“松开”位置之间移动时,小尺寸的槽可以更可靠地引导着远侧销钉绕着交界260’(图17E)而在两个凸角之间移动。这样,销钉可以比其它实施例更可靠地返回到锁紧位置上。
请参考图18A和18B,可旋转板上的槽不需要象前面所述实施例那样由两个凸角构成。在扳手415上,有一对形状不同的可移动板426、428位于手柄420远端的钳爪416、417中。板426、428上分别带有远侧槽446、442,以容纳扳手面板420、422中固定着的远侧销钉436、432。板426、428上还分别带有近侧孔433,二孔彼此对齐以容纳近侧销钉434,而销钉434则又插入扳手面板上的近侧槽444中。(或者,如前面所述,远侧槽442、446与销钉432、436的位置可以互换,即槽442、446可以成形于面板上,而销钉432、436可以固定在板426、428上。)请参考图19,图中详细显示了远侧槽442、446的结构。板428上的远侧槽442包含一个在点470和472之间伸展的远侧段442a以及一个在点470和474之间伸展的相连的近侧段442b。点470表示当销钉432位于段442a与442b的交界处时其中心的位置,点472、474则分别表示当销钉432位于段442a、442b上相反的端部时其中心的位置。
远侧段442a沿着圆弧476伸展且其中心落在该圆弧上。圆弧476的中心位于钳爪开口中的C点上(工件W的中心),而且在点470和472之间的夹角为27°。近侧段442b相对于远侧段442a向外弯曲,从而在邻近点470处形成一个弧长约为3°的圆弧476延伸段,这样,整个槽442的弧长为30°。由于有向外弯曲段,点474在径向从圆弧476所确定的路径(以销钉434的中心为中心的一段)开始向外偏移约1-2°(沿着以销钉434的中心为中心的圆弧)。这样,当销钉432在点470和472之间沿着段442b移动时,板428会同时沿着圆弧476移动3°并向着工件内移1-2°。
板426上的远侧槽446包含一个在点480和482之间伸展的近侧段446a以及一个在点482和484之间伸展的相连的远侧段446b。点482表示当销钉436位于段446a与446b的交界处时其中心的位置,点480、484则分别表示当销钉436位于段446a、446b上相反的端部时其中心的位置。槽446大致上沿着圆弧486伸展,圆弧486与圆弧476同心-即圆弧476、486分别是一个以点C为圆心的圆上的不同部分。槽446的弧长也是30°(段446a为27°,段446b为3°)。槽446的近侧段446a与圆弧486交叉而不是以圆弧486为中心,其原因将在下面解释。具体地讲,近侧段446a在从点482至点480伸展时,会内旋大约7-8°。这样,点480会从圆弧486所确定的路径向内偏出大约7-8°的弧长(以销钉434的中心为中心),远侧段446b相对于近侧段446a向外弯曲,从而在远离点470处形成一个弧长约为3°的圆弧486延伸段,这样,整个槽446的弧长为30°。由于有向外弯曲段,点484在径向从圆弧486所确定的路径开始向外偏移约1-2°(此段圆弧486也以销钉434的中心为中心)。这样,当销钉436在点482和484之间沿着段446b移动时,板426会同时沿着圆弧486移动3°并向着工件内移1-2°。
近侧槽444包含弯曲段444a和444b(图18),二弯曲段的中心均沿着圆弧476、486所在圆上的不同部分伸展。(即槽444所在圆弧与圆弧476、486是以C点为圆心的圆上的不同部分。)与远侧槽442、446不同的是,近侧槽444中的两段均位于一个共同的圆弧上。段444a确定的弧长为27°,而段444b则形成一个弧长约为3°的段444a延伸段,其作用将在下文中解释。当细长板426、428位于它们的松开位置时(如图18A所示,并将在下文中解释),近侧槽444的位置使得销钉434位于段444a与444b的交界处。
细长板426、428为肾脏形,每个板上分别包含近侧和远侧工件咬合面430a、430b,二咬合面相交于刻槽431处。这样,表面430a、430b在板426、428上的分别构成前面所述的所谓“6点”结构。在细长板426、428的搭接端即近端,每个台肩429处厚度减小,从而在每个板的基座处分别形成一个架板429a。架板429a的厚度约为每个板426、428上正常厚度的一半。板426的架板429a上带有一个孔464,用于接收一个螺旋弹簧450的一端。弹簧450的另一端则连接到一个立柱462上,立柱462安装在手柄418上并位于中心板424的远端。
请参考图20A-20C,弹簧450将板426、428推动着位于它们的松开位置上,此时,板426、428上的远侧工件咬合面430a相互平行并分开一段距离S,该距离S大致上等于工件宽度(图18、20A)。在使用时,使用者可将钳爪416、417从侧面插在工件上,从而使扳手415与工件(未画出)咬合。板426、428位于图示位置上时(即板426位于左侧而板428位于右侧),使用者可以沿着顺时针方向(图20B)转动手柄418以转动工件,并沿着逆时针方向(图20C)转动手柄418以实现棘轮运动。
可以注意到,当板426、428位于松开位置时,弹簧450可使销钉432、434、436位于相应的槽442、444、446中的各段间的交界处(图18中显示了销钉444的位置)。具体地讲,销钉432位于点470处(图19),而销钉436位于点482处。
当使用者沿着驱动方向将手柄转动3°后,施加到工件上的力会压缩弹簧450并使销钉432、434、436移至它们在槽段442b、444b、446b端部处的完全到位的位置上。由于段442b、446b从相应的圆弧476、486上沿径向外伸,因此销钉432、436向段442b、446b中的移动将带动细长板426、428绕着销钉434彼此相向着旋转,从而抓紧工件。换言之,远侧工件咬合面430a间的距离S’会从松开时的距离S开始缩减。这种抓紧特性的优点之一就是,扳手415可以牢固地抓紧并转动一个尺寸小一些的工件。此外,在扳手415拧紧工件时钳爪416、417可能会分开一些,而这种抓紧动作可以弥补这种分开状态,否则的话,会使板426、428张开一点并滑过工件。
通过比较图20A和20C可以看出板426、428在棘轮运动中的状况。当使用者从松开位置(图20A)开始沿着逆时针方向转动手柄时,施加在工件W上的力会抵抗弹簧450的压力并带动销钉432、434、436分别在槽442、444、446中移向槽段442a、444a(图18)、446a的相反的端部处,由于槽段442a是以圆弧476为中心(图19),因此板428会相对于工件中心C沿着一个圆弧路径移动。与此相反的是,由于由于槽段446a相对于圆弧486内旋(图19),因此板426会绕着销钉434旋转并背向板428和工件中心C外移。换言之,板426会相对于板428张开7°(点480相对于圆弧486的偏移距离,图19),这样,可以使板426、428上的工件咬合面滑过工件的各角部。
图20C中显示了板426、428在棘轮运动中完全张开时的情况。在此位置上,使用者将手柄从松开位置沿着逆时针方向转动27°(即槽段442a、444a、446a的弧长,或是从图20B中所示位置转动30°)。当工件咬合面充分地滑过工件的各角部后,弹簧450将使板426、428回到其松开位置(图20A)。使用者可以继续进行棘轮运动,也可以顺时针转动手柄以驱动工件。
扳手415的优点之一是制造简单。螺旋形槽446同前面所述实施例中的V形槽相比,容易布置和切割出,并且在长期使用中更耐磨损。
如果不需要具有抓持特性,则槽段442b、444b和446b可以省略。(或者,可以改变槽段442b和446b的位置以使点474、484分别位于圆弧476、486上。)扳手415中的特点可以应用于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例如,可以在其他扳手实施例的槽中成形出槽段442b、444b、446b,以使这些扳手具有抓持特性。
远侧槽446可以具有其他形状,即使点480在径向位于圆弧486之内(这样在棘轮运动中板426可以外旋)而点484在径向位于圆弧486之外(以具有抓持特性)。例如,槽446可以在点480和484之间为一条直线。
在示例中,尽管只有远侧槽446与其大致沿着伸展的圆弧486交叉,但槽442也可以(或是替换槽446)与圆弧476交叉。例如,槽段442a可以相对于圆弧476向内伸展,这样,点472(图19)则在径向位于圆弧476之内。如果两个槽442、446均与圆弧交叉的话,那么在棘轮运动中两个板426、428均可以绕着销钉434相对于对方向外旋出。这样,在棘轮运动中为了使两个板完全张开而所需的每个板的旋转距离以及手柄的转动距离均可以减半,从而减小了施加在弹簧450上的力。
图21中显示了一个扳手510,其两个板528、526上的远侧槽542、546均与它们大致沿看伸展的圆弧576、586交叉。圆弧576、586以钳爪516、517间开口的中心C为中心。近侧槽544(图23A)沿着圆弧576、586所在的一个共同的圆弧伸展并包含两个同心段544a、544b。
槽542的远侧段542a在径向从圆弧576向内偏移,因此,当销钉532位于该槽的远端时(点572),板528可以绕着销钉534而从工件旋转开。槽542的近侧段542b在径向从圆弧576向外偏移,这样,当销钉532位于该槽的近端时(点574),扳手具有前面所述的抓持特性。图中显示的销钉532位于段542a和542b的交界处(点570),该点位于圆弧576上。
槽546在其近端和远端(分别由点580、584表示)之间为直线。槽546的近侧段546a在径向位于圆弧586之内,这样,当销钉536位于槽的近端(点580)时,板526可以绕着销钉534而从工件旋转开。槽546的远侧段546b在径向从圆弧586向外偏移,从而在销钉536位于该槽的远端时(点584)扳手具有前面所述的抓持特性。图中显示的销钉536位于段546a和546b的交界处(点582),该点位于圆弧586上。板526的近端连接着一个弹簧,该弹簧与图18B中的类似。
在图22A-22C和图23A-23C(两组图基本相同,只是后面一组图显示的是扳手510最上面的板以及槽544)中显示了扳手510的操作方式。
在开始位置(图22A、23A),弹簧(未画出)将板526、528推动着位于它们的松开位置上,二板上的工件咬合面530a相互平行,销钉532、534、536分别位于相应槽542、544、546中各段间的交界处。如图22B、23B所示,当使用者沿着顺时针方向转动手柄时(例如,转动3°,如前面对扳手415的解释),销钉532、534、536会移进槽段542b、544b、546b中。这样可以实现抓紧工件(未画出)的动作,如前面所述。
如图22C、23C所示,当使用者沿着逆时针方向转动手柄时,工件施加在工件咬合面上的力会带动销钉532、534、536分别在槽542、544、546中移向相反的端部处。具体地讲,销钉532、536分别移动到槽段542a、546a的远端和近端。由于槽段542a的远端和槽段546a的近端分别在径向位于圆弧576、586之内,因此,销钉532、536的运动会带动两个板526、528分别背向中心C向外旋转。当扳手手柄转动至足够大的距离(例如,45°)且各工件咬合面滑过工件的各角部后,而弹簧则会将板526、528推回到它们的松开位置(图22A、23A)。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可移动板上的细长表面可以是曲面(例如,相对于开口21内凹)而不是平面。此外还可以使细长表面的结构具有其它数量和角度。
扳手手柄不必象图示的那样与钳爪对齐或共面。可以象普通开口式扳手那样,使手柄相对于钳爪偏移一个锐角,这种偏移可以是在钳爪表面上,也可以是在钳爪表面之外,也可以兼而有之。用于向弹簧施加偏压的槽可以平行于手柄轴线;或者,可以采用其它方法将弹簧固定在手柄上。
权利要求
1.一种扳手,包含一对安装在一个手柄上的钳爪,二钳爪彼此分开,从而确定出一个用于容纳工件的开口,以及一对板,每个板上包含一个邻近开口的工件咬合面,各板安装在钳爪中,用于在下面两个位置之间选择性地移动a)一个第一位置,在该位置上两个板彼此相对于对方基本上不能活动,这样,当手柄沿着第一方向转动时,会使得各板将工件抓紧在其工件咬合面之间并带动工件沿第一方向转动,以及b)一个第二位置,在该位置上二板中的第一板可以相对于第二板旋转,这样,当手柄沿着第二方向即相反方向转动时,会使第一板旋转并使各工件咬合面滑过工件,从而使得工件保持不动。
2.根据权利要求1的扳手,其中,各板的安装方式使得它们可以根据手柄的转动而选择性地进行动作。
3.根据权利要求1的扳手,其中,第一板具有一个近端和一个远端,该第一板安装在两个钳爪中的第一钳爪上,这样,在第一位置,该板的远端基本上不能活动,而在第二位置,该板的远端可以相对于第二板旋转。
4.根据权利要求3的扳手,还包含一个远侧销钉,其装于第一板的远端与第一钳爪远侧区域二者中的一个上,以及一个远侧槽,其成形于第一板的远端与第一钳爪远侧区域二者中的另一个上,当该板位于第一位置时,远侧销钉位于远侧槽的第一部分中,而当该板位于第二位置时,远侧销钉位于远侧槽的第二部分中。
5.根据权利要求4的扳手,其中,远侧槽的第一部分的方位可以使得,当扳手沿着第一方向转动工件时,该第一部分会与其容纳的远侧销钉咬合,从而使第一板的远端相对于第二板基本上不能活动;远侧槽的第二部分的方位可以使得,当扳手沿着第二方向转动时,第一板的远端可以相对于第二板旋转。
6.根据权利要求5的扳手,还包含一个近侧销钉,该近侧销钉装在第一板的近端并容纳于第一钳爪近侧区域中的一个近侧槽中,该近侧槽与远侧槽的第一部分的方位可以使得第一板在第一和第二位置间选择性地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6的扳手,其中,近侧槽与远侧槽的第一部分沿着一个共同的圆弧伸展,该圆弧的中心位于开口中,远侧槽的第二部分则与该圆弧交叉。
8.根据权利要求4或6的扳手,其中,远侧销钉装在第一板的远端,而远侧槽则成形于第一钳爪的远侧区域中。
9.根据权利要求4或6的扳手,其中,远侧销钉装在第一钳爪的远侧区域中,而远侧槽则成形于第一板的远端。
10.根据权利要求6的扳手,还包含一个远侧销钉,该远侧销钉装在第二板的远端并容纳于第二钳爪远侧区域中的一个远侧槽中,以及一个近侧销钉,该近侧销钉装在第二板的近端并容纳于近侧槽中,该远侧槽和近侧槽的方位使得第二板能在第一和第二位置间选择性地移动。
11.根据权利要求4的扳手,其中,上述远侧槽的结构使得该槽的第一和第二部分大致上构成一个“V”形。
12.根据权利要求11的扳手,其中,上述远侧槽的结构使得该“V”形的基座指向手柄。
13.根据权利要求11的扳手,其中,上述远侧槽的结构使得该“V”形的基座背向手柄。
14.根据权利要求1的扳手,还包含一个弹簧,该弹簧用于将第一板推向开口。
15.根据权利要求14的扳手,其中,各板与弹簧的结构使得扳手在相对于工件翻转后能沿着第一和第二方向相对于工件进行反向操作。
16.根据权利要求1的扳手,其中,所述板的形状相同。
17.根据权利要求1的扳手,其中,所述板的形状不同。
18.根据权利要求1的扳手,其中,每个板上均带有一组工件咬合面。
19.根据权利要求18的扳手,其中,每个咬合面均为细长形状,以便能咬合住工件的一个表面上的大部分长度。
20.根据权利要求18的扳手,其中,上述咬合面为平面。
21.根据权利要求18的扳手,其中,上述各咬合面之间分别构成一个角度,该角度与工件相邻表面间的夹角相等。
22.根据权利要求1的扳手,其中,每个板上包含着工件咬合面的部分相对于该板的其它部分在厚度上被加大了。
23.根据权利要求1的扳手,其中,各板安装在各钳爪上并使得,在第一位置,各板不能彼此从对方张开,因此两个板相对于对方基本上不能活动。
24.根据权利要求23的扳手,其中,两个板中的一个板的安装方式使得,在第一位置,该板的一个远端可以向着另一个板移动。
25.根据权利要求23的扳手,其中,各板的安装方式使得,在第一位置,各板的远端可以彼此向着对方移动。
26.根据权利要求1的扳手,还包含一个远侧销钉,其装于第一板的远端与第一钳爪远侧区域二者中的一个上;以及一个远侧槽,其成形于第一板的远端与第一钳爪远侧区域二者中的另一个上,该远侧槽与一个中心位于开口中的圆弧交叉,远侧槽的第一部分与该圆弧相交而远侧槽的第二部分则在径向位于该圆弧之内,在第一位置,该远侧销钉位于远侧槽的第一部分中,在第二位置,该远侧销钉可以移入远侧槽的第二部分中,从而带动第一板相对于第二板旋转。
27.根据权利要求26的扳手,其中,远侧槽的第一部分位于该远侧槽的一个远端,该远侧槽的第二部分位于该远侧槽的一个近端。
28.根据权利要求26的扳手,其中,远侧槽的第一部分位于该远侧槽的一个近端,该远侧槽的第二部分位于该远侧槽的一个远端。
29.根据权利要求26的扳手,其中,远侧槽的第一和第二部分是弯曲的。
30.根据权利要求26的扳手,其中,远侧槽的第一和第二部分是直的。
31.根据权利要求26的扳手,其中,远侧槽还包含一个区域,当手柄沿着第一方向转动时,该区域可以接收远侧销钉并使第一板向着第二板移动,从而进一步抓紧工件。
32.根据权利要求31的扳手,其中,上述区域在径向位于上述圆弧之外。
33.根据权利要求32的扳手,其中,第一部分和上述区域位于远侧槽的远端,而第二部分则位于远侧槽的近端。
34.根据权利要求32的扳手,其中,第一部分和上述区域位于远侧槽的近端,而第二部分则位于远侧槽的远端。
35.根据权利要求26的扳手,还包含一个近侧销钉,该近侧销钉装在第一板的近端并容纳于第一钳爪近侧区域中的一个近侧槽中,在第一位置,该近侧销钉位于近侧槽的第一部分中,在第二位置,该近侧销钉可以移入近侧槽的第二部分中,在第二位置,第一板绕着近侧销钉相对于第二板而旋转开。
36.根据权利要求35的扳手,其中,近侧槽的第一和第二部分沿着上述圆弧伸展。
37.根据权利要求26的扳手,还包含一个第二远侧销钉,其装于第二板的远端与第二钳爪远侧区域二者中的一个上;以及一个第二远侧槽,其成形于第二板的远端与第二钳爪远侧区域二者中的另一个上,在第一位置,第二远侧销钉位于第二远侧槽的第一部分中,在第二位置,第二远侧销钉可以移动到第二远侧槽的第二部分中。
38.根据权利要求37的扳手,其中,第二远侧槽的第一部分位于该远侧槽的一个近端,该第二远侧槽的第二部分位于该远侧槽的一个远端。
39.根据权利要求37的扳手,其中,第二远侧槽的第一部分位于该远侧槽的一个远端,该第二远侧槽的第二部分位于该远侧槽的一个近端。
40.根据权利要求37的扳手,其中,第二远侧槽沿着上述圆弧伸展,这样,当第二远侧销钉从第二远侧槽的第一部分移向第二部分时,第二板不会相对于第一板旋转。
41.根据权利要求37的扳手,其中,第二远侧槽与上述圆弧交叉,其第一部分与该圆弧相交而第二部分则在径向位于该圆弧之内,这样,当第二远侧销钉从第二远侧槽的第一部分移向第二部分时,第二板可以相对于第一板旋转。
42.根据权利要求41的扳手,其中,第二远侧槽的第一和第二部分是弯曲的。
43.根据权利要求41的扳手,其中,第二远侧槽的第一和第二部分是直的。
44.根据权利要求41的扳手,其中,上述第一远侧槽的第二部分和第二远侧槽的第二部分分别位于相应远侧槽中的相反的端部。
45.根据权利要求41的扳手,其中,每个远侧槽中还分别包含这样一个区域,当手柄沿着第一方向转动时,该区域可以接收相应的远侧销钉并带动第一和第二板彼此向着对方移动,从而进一步抓紧工件。
46.根据权利要求45的扳手,其中,上述区域均在径向位于上述圆弧之外并分别位于相应远侧槽中两个相反的端部。
47.根据权利要求41的扳手,还包含一个近侧销钉,该近侧销钉装在第一和第二板的近端并容纳于钳爪近侧基座上的一个近侧槽中,在第一位置,近侧销钉位于近侧槽的第一部分中,在第二位置,近侧销钉可以移入近侧槽的第二部分中,在第二位置,第一和第二板绕着近侧销钉彼此背对着旋转开。
48.根据权利要求47的扳手,其中,近侧槽的第一和第二部分沿着上述圆弧伸展。
49.根据权利要求26的扳手,还包含一个弹簧,其用于推动第一板使之从第二位置返回第一位置。
50.一种扳手,包含安装在一个手柄上的第一和第二钳爪,二钳爪彼此分开,从而确定出一个用于容纳工件的开口,以及第一和第二板,它们分别连接着上述第一和第二钳爪中相应的一个,每个板上包含一个邻近开口的工件咬合面,一对远侧销钉,每个远侧销钉分别连接着一个上述钳爪,每个上述远侧销钉分别固定安装在相应钳爪与板二者中的一个上并容纳于一个相应的槽中,该槽则成形于上述钳爪与板二者中的另一个上,以及一个近侧销钉,其安装在第一和第二板上并容纳于一个成形于二钳爪近侧区域中的一个近侧槽中,各销钉与各槽的结构可以使得各板在下面两个位置之间选择性地移动a)一个第一位置,在该位置上,位于各槽中的各销钉可以使得各板彼此相对于对方基本上不能活动,这样,当手柄沿着第一方向转动时,会使得各板将工件抓紧在其工件咬合面之间并带动工件沿第一方向转动,以及b)一个第二位置,在该位置上,位于各槽中的各销钉可以使得第一板相对于第二板旋转,这样,当手柄沿着第二方向即相反方向转动时,会使第一板旋转并使各工件咬合面滑过工件,从而使得工件保持不动;以及一个弹簧,其用于将第一板推向开口。
51.根据权利要求50的扳手,其中,与第一钳爪连接着的远侧槽包含一个第一部分和一个第二部分,当扳手沿着第一方向转动工件时,第一部分的方位可以使得该部分与其容纳的远侧销钉咬合,从而使第一板的远端相对于第二板基本上不能活动;而当扳手沿着第二方向转动时,第二部分的方位可以使得第一板的远端相对于第二板旋转。
52.根据权利要求51的扳手,其中,近侧槽、与第一钳爪连接着的远侧槽的第一部分以及与第二钳爪连接着的远侧槽沿着一个共同的圆弧伸展,该圆弧的中心位干开口中,与第一钳爪连接着的远侧槽的第二部分则与该圆弧交叉。
53.根据权利要求52的扳手,其中,各远侧销钉固定安装在各板上,而各远侧槽位于各钳爪上。
54.根据权利要求52的扳手,其中,各远侧销钉固定安装在各钳爪上,而各远侧槽位于各板上。
55.根据权利要求51的扳手,其中,与第一钳爪连接着的上述远侧槽的结构使得该槽的第一和第二部分大致上构成一个“V”形。
56.根据权利要求55的扳手,其中,上述远侧槽的结构使得该“V”形的基座指向手柄。
57.根据权利要求55的扳手,其中,上述远侧槽的结构使得该“V”形的基座背向手柄。
58.根据权利要求50的扳手,其中,各板与弹簧的结构使得扳手在相对于工件翻转后能沿着第一和第二方向相对于工件进行反向操作。
59.根据权利要求50的扳手,其中,所述板的形状相同。
60.根据权利要求50的扳手,其中,所述板的形状不同。
61.根据权利要求50的扳手,其中,每个板上包含着工件咬合面的部分相对于该板的其它部分在厚度上被加大了。
62.一种扳手,包含第一和第二钳爪,它们安装在一个手柄上,二钳爪彼此分开,从而确定出一个用于容纳工件的开口,以及第一和第二板,它们分别连接着上述第一和第二钳爪中相应的一个,每个板上包含一个邻近开口的工件咬合面,一个第一远侧销钉,其安装于第一板的远端与第一钳爪远侧区域二者中的一个上,该第一远侧销钉容纳于一个第一远侧槽中,该第一远侧槽成形于第一板的远端与第一钳爪远侧区域二者中的另一个上,一个第二远侧销钉,其安装于第二板的远端与第二钳爪远侧区域二者中的一个上,该第二远侧销钉容纳于一个第二远侧槽中,该第二远侧槽成形于第二板的远端与第二钳爪远侧区域二者中的另一个上,该第二远侧槽的一个部分沿着一个圆弧伸展,该圆弧的中心位于开口中,该第一远侧槽的方位使得其上的一个远端部分位于该圆弧上、其上的一个近端部分在径向位于该圆弧之内,一个近侧销钉,其安装在第一和第二板上并容纳于一个近侧槽中,该近侧槽成形于二钳爪近侧区域中并沿着该圆弧伸展,各销钉可以分别在相应的槽中移动,以使得各板在下面两个位置之间选择性地移动a)一个第一位置,在该位置上,位于各槽中的各销钉可以使得各板彼此相对于对方基本上不能活动,这样,当手柄沿着第一方向转动时,会使得各板将工件抓紧在其工件咬合面之间并带动工件沿第一方向旋转,以及b)一个第二位置,在该位置上,位于各槽中的各销钉可以使得第一板相对于第二板旋转,这样,当手柄沿着第二方向即相反方向转动时,会使第一板旋转并使各工件咬合面滑过工件,从而使得工件保持不动。
63.根据权利要求62的扳手,其中,当第一板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一远侧销钉位于第一远侧槽的远端,当第一板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一远侧销钉位于第一远侧槽的近端。
64.根据权利要求62的扳手,其中,第一和第二远侧槽以及近侧槽上包含这样的区域,当各板位于第一位置且手柄沿着第一方向转动时,这些区域可以接收相应的销钉并带动第一和第二板彼此向着对方移动,从而进一步抓紧工件。
65.根据权利要求64的扳手,其中,远侧槽的上述各区域分别位于相应远侧槽中两个相反的端部并在径向位于上述圆弧之外。
66.根据权利要求64的扳手,其中,近侧槽的上述区域沿着上述圆弧伸展。
67.根据权利要求62的扳手,其中,上述第二远侧槽还包含一个第二部分,该第二部分在径向位于上述圆弧之内,这样,当第二远侧销钉从第二远侧槽的第一部分移向第二部分时,第二板会相对于第一板旋转。
68.根据权利要求62的扳手,还包含一个弹簧,其用于推动第一板使之从第二位置返回第一位置。
全文摘要
一种扳手,其具有一对安置在一个手柄上的钳爪并彼此相隔,从而确定出用以容纳工件的开口。还有一对板,每个板分别包含一个邻近于开口的工件咬合面并安装在钳爪上,用以在两个位置之间选择性地运动。在第一位置,两个板彼此相对于对方基本上不能活动,在第二位置,二板中的第一板可以相对于第二板旋转,这样,扳手在沿着第一方向转动时可以拧紧(或松开)工件,在沿着第二方向即相反方向转动时可以以“棘轮”的方式滑过工件。
文档编号B25B13/58GK1230477SQ99102919
公开日1999年10月6日 申请日期1999年3月8日 优先权日1998年3月6日
发明者约翰·L·斯坦顿 申请人:约翰·L·斯坦顿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