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生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92743阅读:31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逃生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逃生结构,详而言之,尤指一种操作简便,且具有高安全逃生效率的高楼安全逃生结构。
背景技术
按,现代社会高楼林立,因此相关高楼防灾的安全结构乃亦愈相形重要,而一般所属高楼灾害中最常见的即是火灾,因火灾最相关人为疏忽,且其害防不生防难以预警,而火灾灾难除造成人们生命财产的惨烈损失外,亦造成社会成本莫大的负担,是全民最需要共同防范的灾祸。而虽然社会大众对火灾普遍有所警戒,但火警的发生亦时有所闻,因此逃生结构的即时产生效用,是最后一道保障生命安全的必要屏壁,不可不慎重。
而目前所用的高楼逃生结构种类繁多,但功能确实安全有效而能普遍为大众所采用的却属稀见,此类逃生结构或成本高昂难以普及、或结构复杂容易故障,或体积庞大难以摆设,或操作不便有碍逃生等等,均非理想的高楼逃生结构,因此有关这深攸社会大众生命安全的问题,诚有待社会有智之士及相关业者加以面对及解决的必要。
鉴于前述高楼逃生结构的重要性及习知高楼逃生结构的诸多缺点,本案发明人即着手研发构思其解决方案,希望能开发出一种更具安全性、便利性及经济效益的逃生结构以服务社会大众,遂有本发明的产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逃生结构,其具有操作简便及极佳的安全性,可便利临场应用操作而逃离灾难现场,进而确保生命安全。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逃生结构,其具有体积小、置放摆设容易的优点,进而能迅速拿取应用而达到紧急逃生的安全效率。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的在于提供一种逃生结构,其结构设计精简牢固,安全逃生功效确实,而具有结构成本的经济效益,进而能普遍应用推广,以增进社会安全性、安定性。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逃生结构,其包含有一第一座体,其设有一定滑轮与一煞车片,并使定滑轮紧迫压滚于煞车片上;一第二座体的一侧与第一座体相枢接,另一例与第一座体间所设的一扣合机构相扣合,且第二座体设有一开槽,一握把机构嵌入第二座体的开槽而枢接于第二座体上,握把机构相对该第一座体的定滑轮的一端设有可动滑轮,藉由可动滑轮与定滑轮间产生一可靠的制动关系;一悬挂机构,设于握把机构的底缘,用于悬挂逃生民众;一索绳的一端固定于大楼,并设于可动滑轮与定滑轮之间,进而使该索绳具有安全逃生依据的功效。


图1是本发明的立体图;图2是本发明的上视剖视图;图3是本发明的侧视剖视图;图4是本发明组合前的上视剖视图;图5是本发明组合后的上视剖视图;图6是本发明的动作操作示意图;图7是本发明的逃生操作示意图。
图号简单说明10 第一座体 11 内壁 12 侧壁13 侧壁14 容置空间 15 煞车片 16 滑轮17 枢耳 18 插扣件 20 第二座体21 内壁 22 侧壁 23 侧壁24 容置空间 25 开槽 251 定位销252 定位销 26 枢耳套 27 套扣件271 第一扣臂 272 第二扣臂 273 扣槽274 扭力弹簧 275 拨件 30 握把机构
31 上杆32 下杆 33 外纵杆34 内纵杆 35 可动滑轮 36 可动滑轮37 悬挂机构371 容置件 372 容置空间373 弹性元件375 扣环 377 沟槽40 索绳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2、3,本发明逃生结构包含有一第一座体10、一第二座体20及一握把机构30;该第一座体10略呈一开口U状,其包含有一内壁11及两侧壁12、13,并整体形成一容置空间14,其中该内壁11螺固有一煞车片15,而该两侧壁12、13间设有数定滑轮16,即使该煞车片15、定滑轮16位于该容置空间14内,且该定滑轮16并紧压贴靠于该煞车片15上;另,该第一座体10于开口的一侧设有枢耳17,而该枢耳17的相对侧设有一插扣件18。
该第二座体20略呈一开口U状,其包含有一内壁21及两侧壁22、23,并整体形成一容置空间24,其中该内壁21适当位置处设有一纵向的开槽25;又,该第二座体20相对该第一座体10的枢耳17处设有枢耳套26,该枢耳17与枢耳套26可以销轴杆相枢接,而使该第一座体10、第二座体20的一例呈枢接的连结状态;该第二座体20相对该第一座体10的插扣件18处设有套扣件27,该套扣件27又进一步包含有一第一扣臂271、第二扣臂272及该第一、二扣臂271、272所形成的一扣槽273,其中该第二扣臂272是以可活动式而枢接于该第二座体20,并于该枢接处连结设有一扭力弹簧274,藉该扭力弹簧274的弹性使该第二扣臂272抵顶定位于与该第一扣臂271所形成的扣合位置,再者,该第二扣臂272上又设有一拨件275,用以便利对该第二扣臂272的拨动。
该握把机构30是呈一连杆机构组,其包含有一上杆31、下杆32、外纵杆33及内纵杆34,其中该上杆31及下杆32是嵌入该第二座体20的开槽25而进入该容置空间24内,并藉定位销251、252分别使上杆31及下杆32呈上、下的对应状态而枢接于该内壁21,而该上杆31及下杆32位于该容置空间24内的一端,分别枢接有一可动滑轮35、36,该可动滑轮35、36与该定滑轮16呈错位的对应排列设置;该外纵杆33及内纵杆34分别枢接于该上、下杆31、32的外侧及内侧,而整体呈一平行四连杆组。
再者,该握把机构30的底缘设有一悬挂机构37,悬挂机构37又包含一容置件371,容置件371具有一容置空间372,以容置设有一弹性元件373,亦可为一弹簧或一弹片,弹性元件373相对于外纵杆33的端设有一扣环375,供一安全辅助装置勾挂,容置件371的两侧分别各设有一沟槽377并相对,另,一索绳40,是如同一般逃生结构的安全绳索,其一端可固定于大楼中各层楼的阳台处,用以结合本发明以达到安全逃生的功效。
继请参阅图4、5,当本发明欲进行逃生使用时,是先组合该固定于大楼的索绳40,即将该索绳40置于该定滑轮16与可动滑轮35、36之间,再将该第一座体10的插扣件18插入该第二座体20的套扣件27的扣槽273内,而使该第一座体10与第二座体20相扣合,并使该定滑轮16及可动滑轮35、36紧迫压滚于该索绳40,如图5所示。相反的,当欲解开该索绳40时,即拨动该第二扣臂272使该插扣件18得以退出该套扣件27的扣槽273,进而使该第一座体10与第二座体20解除相扣合状态,如此即可使该索绳40从该插扣件18与套扣件27的扣合处退出,亦如图4所示。
继请参阅图6、7,当进行逃生操作时是以一手握控该索绳40,而另手握住该握把机构30,且另以安全辅助装置勾挂连结,如一安全带50连结挂勾于该悬挂机构37的扣环375,本发明的握把机构30是运用杠杆原理,即以定位销251与252作为支点,而扣环375的位置将会因弹性元件373受使用者的体重影响,而自动调整位置,以自动控制使用者下降的速度,即体重较轻者所压缩弹性元件373的距离少于体重较重者所压缩弹性元件373的距离,此时该握把机构30将因人体重量而产生连杆变形,就如同杠杆原理一般,而使该可动滑轮35、36相对该定滑轮16间更为迫紧该索绳40,而另一方面由于该定滑轮16亦受到该煞车片15的阻力,而使得重力施于该握把机构30时可得到一稳定的下降依据,进而藉以安全逃离高楼灾害现场。此外运用本发明是可于同一索绳40上同时供多位逃生者进行逃生,其不同于一般逃生结构于一索绳40上仅能供一位逃生者进行逃生,进而提高逃生速度以降低伤亡人数。
以上所述,仅为本创作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来限定本发明实施的范围,凡依本创作申请专利范围所述的形状、构造、特征及原理的等变化与修饰,均应包含于本创作的申请专利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逃生结构,其包含有一第一座体,其固设有复数个定滑轮及一煞车片,该定滑轮紧迫压滚于该煞车片;一第二座体,其一侧与该第一座体相枢接,而另一侧与该第一座体间设有一扣合机构,该第二座体并设有一开槽;一握把机构,为一连杆机构,其包含有一上杆、一下杆及连结于该上杆与该下杆间的至少一纵杆,该上杆及该下杆是嵌入该第二座体的该开槽,枢接于该第二座体,该上杆及该下杆相对该第一座体的该定滑轮的一端分别设有一可动滑轮;一悬挂机构,其设置于该握把机构的底缘,该悬挂机构包含一容置件,该容置件容置有一弹性元件并设有至少一沟槽;一索绳,其一端固定于大楼,并设于该可动滑轮与该定滑轮之间。
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的逃生结构,其中该第一座体及该第二座体是呈相对的开口状。
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的逃生结构,其中该第一座体包含有一内壁及两侧壁,形成一容置空间。
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的逃生结构,其中该扣合机构包含有设于该第一座体的一插扣件及该第二座体上的一套扣件。
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项所述的逃生结构,其中该套扣件又进一步包含有一第一扣臂、一第二扣臂及该第一扣臂与该第二扣臂所形成的一扣槽,该第二扣臂可活动且枢接于该第二座体。
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项所述的逃生结构,其中该第二扣臂与该第二座体的枢接处设有一扭力弹簧。
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项所述的逃生结构,其中该第二扣臂设有一拨件。
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的逃生结构,其中该纵杆又包含有一外纵杆及一内纵杆。
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的逃生结构,其中该可动滑轮是与该定滑轮呈错位的对应排列设置。
1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的逃生结构,其中该弹性元件设有一扣环。
1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的逃生结构,其中该弹性元件为一弹簧或一弹片。
全文摘要
本发明是提供一种逃生结构,其包含有一第一座体、一第二座体、一握把机构、一悬挂机构及一索绳;第一座体设有一定滑轮及一煞车片,并使定滑轮紧迫压滚于煞车片;第二座体的一侧与第一座体相枢接,另一侧与第一座体所设的一扣合机构相扣合;而握把机构连结于第二座体上,握把机构相对第一座体的定滑轮的一端设有一可动滑轮,藉由可动滑轮与定滑轮间产生一错位制动机制;悬挂机构设于握把机构的底缘;而索绳一端系固设于大楼上,并位于可动滑轮与定滑轮间;藉此,以达到高楼逃生结构的操作简便性及高安全性、高经济性,且更具有普遍推广应用的积极效益。
文档编号A62B1/06GK1706509SQ20051007225
公开日2005年12月14日 申请日期2005年5月27日 优先权日2005年5月27日
发明者陈林雄 申请人:陈林雄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