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层建筑直滑式逃生滑道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92385阅读:47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高层建筑火灾逃生疏散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层建筑直滑式逃生滑道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高层建筑火灾的逐渐增多,高层逃生方式也层出不穷。然而现有的疏散方式大都操作复杂、可行性差,因此迫切需要一种简单、快速、安全、高效的逃生方式,能够在火灾发生后的紧急情况下作为一种有效的途径,实现人员安全疏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高层建筑直滑式逃生滑道装置,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可在救援人员到来之前由待疏散人员自行操作,为逃生争取宝贵的时间,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和应用前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高层建筑直滑式逃生滑道装置,放置在高层建筑楼顶,用于紧急情况时,疏散楼顶人员,该装置包括存储箱、鼓风机、充气滑道及地面固定机构,所述存储箱固定在高层建筑楼顶,正常状况下,所述充气滑道放置在所述存储箱中,紧急情况时,从所述存储箱取出所述充气滑道,将所述充气滑道的上端部与所述存储箱连接,充气滑道的底部与所述地面固定机构连接,然后用所述鼓风机对所述充气滑道充气,使其形成连接楼顶与地面的倾斜滑道,待疏散人员即可沿该倾斜滑道滑下。

所述充气滑道包括依次设置的倾斜部、水平缓冲部及阻挡部,所述倾斜部及水平缓冲部两侧均设有护栏,所述倾斜部、水平缓冲部、阻挡部及护栏一体成型,在所述充气滑道充满气时,所述倾斜部两侧的护栏与倾斜部的斜面垂直,所述水平缓冲部的护栏与水平面垂直,所述阻挡部与所述水平缓冲部垂直,从而使充气滑道形成一个上部开口的包裹结构。疏散人员从倾斜部滑下后经水平缓冲区减速至阻挡部后,脚蹬阻挡部停止,如果疏散人员有恐高症,两侧的护栏足以挡住其视野。或者,也可以趴着滑下。

当所述充气滑道充满气时,所述倾斜部与所述水平缓冲部的夹角为135—150度。经若干人员试验,当倾斜部与水平缓冲部的夹角为135—150度时,人员滑下时的舒适度较好。

当所述充气滑道充满气时,所述阻挡部的高度与所述护栏的高度相同,均为0.5±0.1米。

当所述充气滑道充满气时,所述倾斜部及水平缓冲部的宽度为1.5±0.2米,优选1.5米,一方面,可避免因充气滑道太宽浪费制作材料和成本,而且滑道太宽时,当一个人滑下时,滑道在宽度方向受力严重不均衡,会使滑道严重变形,安全性降低,另一方面,保证滑道不会因太窄,而在使用时会发生侧翻的问题,同时又有一定的冗余空间使人员在滑下时,能够调整姿势。

当所述充气滑道充满气时,所述水平缓冲部的长度为2±0.2米,保证从倾斜部滑下时,能够减速至相对缓慢的速度,但又不至于停止。

所述倾斜部的上端沿其宽度方向等间距分布有至少三个弹簧钩,所述存储箱为钢结构,所述存储箱与充气滑道相对的侧壁上焊接有竖直的钢板,所述钢板的长度至少为所述倾斜部的宽度,所述钢板上开设有上下两排对称的穿孔,使用时,所述弹簧钩设在上下对称的两个所述穿孔中。等间距分布的至少三个弹簧钩保证了使用时充气滑道在其宽度方向受力均匀,不会因受力不均而导致侧翻,或者导致充气滑道变形而缩短其使用寿命。在钢板上开设穿孔,用于连接弹簧钩,由于钢板为一整体结构,承受力非常大,与钢条等结构相比,保证了弹簧钩连接更稳定,使用寿命更长。

所述倾斜部与水平缓冲部的连接处左右两侧对称设有弹簧钩,所述水平缓冲部与阻挡部的连接处左右两侧对称设有弹簧钩,当所述充气滑道充满气时,每个所述弹簧钩的对应的地面位置设有地面固定机构,所述地面固定机构为一端嵌入地面的钢索链,将所述弹簧钩与钢索链连接,使得整个充气滑道呈绷直状态,保证充气滑道不会侧翻和缩回,安全性高。

所述弹簧钩包括第一钩体、第二钩体及弹簧,所述第一钩体一端与第二钩体的一端铰接,自然状态下,所述第一钩体另一端与第二钩体的另一端紧密贴合,从而形成封闭结构,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钩体和第二钩体上,且位于所述封闭结构的内部,当用手按压所述第一钩体时,弹簧呈压缩状态,所述第二钩体与第一钩体分离,形成一缺口,当松开手时,弹簧复位呈拉伸状态,使所述第一钩体与第二钩体形成封闭的结构。弹簧钩结构简单,稳定性高。

所述充气滑道由高强度纤维材料制成,具有阻燃、耐磨、耐老化、折叠方便、使用寿命长等优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直滑式逃生滑道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可在救援人员到来之前由待疏散人员自行操作,为逃生争取宝贵的时间,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和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存储箱,2、鼓风机,3、充气滑道,4、护栏,5、水平缓冲部,6、钢索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的高层建筑直滑式逃生滑道装置,放置在高层建筑楼顶,用于火灾等紧急情况时,疏散楼顶人员,该装置包括存储箱1、鼓风机2、充气滑道3及地面固定机构,存储箱1固定在高层建筑楼顶,正常状况下,充气滑道3折叠放置在存储箱1中,当发生紧急情况时,待疏散人员从存储箱1取出充气滑道3,将充气滑道3的上端部与存储箱1连接,在地面人员的协助下,充气滑道3的底部与地面固定机构连接,然后用鼓风机2对充气滑道3充气,使其形成连接楼顶与地面的倾斜滑道,待疏散人员即可沿该倾斜滑道滑下。

进一步的,充气滑道3包括依次设置的倾斜部、水平缓冲部5及阻挡部,倾斜部及水平缓冲部5两侧均设有护栏4,倾斜部、水平缓冲部5、阻挡部及护栏4一体成型,在充气滑道3充满气时,倾斜部两侧的护栏4与倾斜部的斜面垂直,水平缓冲部5的护栏4与水平面垂直,阻挡部与水平缓冲部5垂直,从而使充气滑道3形成一个上部开口的包裹结构。疏散人员从倾斜部滑下后经水平缓冲区减速至阻挡部后,脚蹬阻挡部停止,两侧的护栏4一方面保障了安全,当滑道略有向一侧歪斜的情况时,护栏4能够挡住滑下的人员,另一方面,如果疏散人员有恐高症,两侧的护栏4也足以挡住其视野,不会造成心理恐慌。

优选的,充气滑道3充满气时,倾斜部与水平缓冲部5的夹角为135—150度。经若干人员试验,当倾斜部与水平缓冲部5的夹角为135—150度时,人员滑下时的舒适度较好,该角度过小时,滑下时的速度过大,滑至水平缓冲部5时,会产生撞击感,安全性不高,该角度过大时,达不到一定的滑动速度,延长了逃生时间。

优选的,当充气滑道3充满气时,阻挡部的高度与护栏4的高度相同,均为0.5±0.1米,当滑道略有向一侧歪斜的情况时,护栏4能够挡住滑下的人员不至于翻出滑道外侧,另一方面,如果疏散人员有恐高症,两侧的护栏4也足以挡住其视野,不会造成心理恐慌。

进一步的,当充气滑道3充满气时,倾斜部及水平缓冲部5的宽度为1.5±0.2米,优选1.5米,一方面,可避免因充气滑道3太宽浪费制作材料和成本,而且滑道太宽时,当一个人滑下时,滑道在宽度方向受力严重不均衡,会使滑道严重变形,安全性降低,另一方面,保证滑道不会因太窄,而在使用时会发生侧翻的问题,同时又有一定的冗余空间使人员在滑下时,能够调整姿势至最佳的舒适度。

优选的,当充气滑道3充满气时,水平缓冲部5的长度为2±0.2米,保证从倾斜部滑下时,能够减速至相对缓慢的速度,但又不至于停止。

作为一种实施例,倾斜部的上端沿其宽度方向等间距分布有至少三个弹簧钩,存储箱1为钢结构,存储箱1与充气滑道3相对的侧壁上焊接有竖直的钢板,钢板的长度至少为倾斜部的宽度,钢板上开设有上下两排对称的穿孔,使用时,每个弹簧钩设在上下对称的两个穿孔中。等间距分布的至少三个弹簧钩保证了使用时充气滑道3在其宽度方向受力均匀,不会因受力不均而导致侧翻,或者导致充气滑道3变形而缩短其使用寿命。在钢板上开设穿孔,用于连接弹簧钩,由于钢板为一整体结构,承受力非常大,与采用钢条等结构相比,保证了弹簧钩连接更稳定,使用寿命更长。钢板的厚度使其能承受多个弹簧钩同时钩住所施加的力。

作为一种实施例,倾斜部与水平缓冲部5的连接处左右两侧对称设有弹簧钩,水平缓冲部5与阻挡部的连接处左右两侧对称设有弹簧钩,当充气滑道3充满气时,每个弹簧钩的对应的地面位置设有地面固定机构,地面固定机构为一端嵌入地面的钢索链6,将弹簧钩钩住钢索链6,使得整个充气滑道3呈绷直状态,保证充气滑道3不会侧翻和缩回,安全性高。

作为一种实施例,弹簧钩包括第一钩体、第二钩体及弹簧,第一钩体一端与第二钩体的一端铰接,自然状态下,第一钩体另一端与第二钩体的另一端紧密贴合,从而形成封闭结构,弹簧的两端分别连接在第一钩体和第二钩体上,且位于封闭结构的内部,当用手按压第一钩体时,弹簧呈压缩状态,第二钩体与第一钩体分离,形成一缺口,当松开手时,弹簧复位呈拉伸状态,使第一钩体与第二钩体形成封闭的结构。该弹簧钩结构简单,稳定性高。

优选的,充气滑道3由高强度纤维材料制成,具有阻燃、耐磨、耐老化、折叠方便、使用寿命长等优点。

本发明经过实地演习,2分钟之内鼓风机对充气滑道充满气,而后待疏散人员依次沿充气滑道滑下,充气滑道每次疏散一人,前一人疏散完成后,后一人才能滑下,避免因滑道太重而发生危险,也避免滑道上发生阻塞。每个人从楼顶滑至阻挡部的仅需不到1分钟的时间,半小时之内,大概疏散了约50人,为逃生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