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安全高效的高层建筑火灾逃生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79543阅读:282来源:国知局
一种安全高效的高层建筑火灾逃生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属于消防安全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安全高效的高层建筑火灾逃生系统。



背景技术:

高层建筑火灾的逃生问题一直是个难题,当高层住宅、宾馆、大酒店发生火灾时,消防救援难度大。如何让被困人员平稳、安全、迅速地逃离火灾现场,一直是人们关心和迫切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层建筑火灾逃生系统,包括单个逃生器,逃生主滑道及若干支滑道,逃生主滑道紧贴墙面并直通地面并距地面一定距离,主滑道内全长固定有齿条,在支滑道接入主滑道处的上方分别设置两个推杆,用来控制支滑道逃生器滑入主滑道的时机,在支滑道接入主滑道的入口处设有卡扣,防止从上方滑下的逃生器卡在本处,逃生器由齿轮、碟刹片、碟刹器、挂杆、防摆杆及推力盘组成,逃生器的齿轮在滑入主滑道后与齿条咬合并下滑,通过碟刹器控制下滑速度,逃生器会缓慢下降,逃生器下滑至距地面一定距离后,逃生器与主滑道脱离,在遇险逃生时可从任一楼层逃生,实现逃生,同时在主滑道一侧设置消防水管,并间隔设置洒水喷头,在着火楼层处给逃生人员及主滑道降温,本系统完全是机械组成,不受停电等因素的影响,可靠、安全。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一种防漏水控制装置有如下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安全高效的高层建筑火灾逃生系统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安全高效的高层建筑火灾逃生系统的主滑道及支滑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安全高效的高层建筑火灾逃生系统的逃生器结构示意图;

其中:1、滑道槽;2、主滑道;3、支滑道;4、消防水管;5、洒水喷头、 6、齿条;7卡扣;8、上推杆;9、下推杆;10、挡杆;11、齿轮;12、挂杆、13、推力盘;14、轴;15、推力轴承;16、直线轴承;17、碟刹器;18、碟刹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一种安全高效的高层建筑火灾逃生系统技术方案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安全高效的高层建筑火灾逃生系统包括滑道槽(1)、主滑道(2)、支滑道(3)、消防水管(4)、洒水喷头(5)、齿条(6)、卡扣(7)、上推杆(8)、下推杆(9)、挡杆(10)、齿轮(11)、挂杆(12)、推力盘(13)、轴(14)、推力轴承(15)、直线轴承(16)、碟刹器(17)、碟刹片(18);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齿轮(11)、挂杆(12)、推力盘(13)、轴14、推力轴承15、直线轴承(16)、碟刹器(17)、碟刹片(18)组成逃生器,逃生器从支滑道(3)滑入主滑道(2),同时逃生器的齿轮(11)与主滑道(2)内的齿条(6)咬合并沿滑道槽(1)下滑,碟刹器(17)加紧碟刹片(18)使得逃生器缓慢下降,逃生器下滑至距地面一定距离后,逃生器与主滑道(2)脱离,实现逃生;

整个系统由所述的主滑道(2)、支滑道(3)、齿条(6)、卡扣(7)、上推杆(8)、下推杆(9)、挡杆(10)及逃生器组成,所述的逃生器由齿轮(11)、挂杆(12)、推力盘(13)、轴(14)、推力轴承15、直线轴承(16)、碟刹器(17)、碟刹片(18)构成。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一种安全高效的高层建筑火灾逃生系统所述的主滑道(2)可紧贴建筑外墙或嵌入建筑外墙内,支滑道(3)伸入建筑的每层楼层内,主滑道(2)与支滑道(3)连接,齿条(6)固定在主滑道(2)一侧内壁,卡扣(7)在支滑道(3)入口处与主滑道(2)连接,上推杆(8)、下推杆(9)与挡杆(10)连接

所述的齿轮(11)和轴(14)固定连接,碟刹片(18)与轴(14)固定连接,挂杆(12)与碟刹器(17)固定连接,挂杆(12)通过直线轴承(16)与轴(14)连接

当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或地震时,任何楼层内的人员均可使用本系统的逃生器从支滑道滑入主滑道并下滑逃生,逃生器从支滑道滑入主滑道的同时,逃生器的齿轮与主滑道内的齿条咬合并沿滑道槽下滑,碟刹器预先加紧碟刹片一定量,使得逃生器缓慢下降,逃生器下滑至距地面一定距离后,逃生器与主滑道脱离,实现逃生。本实用新型一种安全高效的高层建筑火灾逃生系统可在火灾的第一时间供每个楼层的人员同时通过主滑道逃生,逃生效率高。为防止逃生人员从支滑道滑入主滑道时与上层滑下来的人员发生撞车,本系统在支滑道接入主滑道处的上方分别设置两个推杆,推动支滑道中的挡杆,用来控制支滑道逃生器滑入主滑道的时机,防止撞车。为防止逃生人员在穿过着火区域时被火烧伤及高温对主滑道的影响,在主滑道一侧设有消防水管,并间隔设置洒水喷头,在着火楼层处给逃生人员及主滑道降温,本系统完全是机械组成,不受停电等因素的影响,可靠、安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