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垂直螺旋下降的应急逃生滑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93792阅读:549来源:国知局
一种垂直螺旋下降的应急逃生滑梯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安全通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垂直螺旋下降的应急逃生滑梯。



背景技术:

在人们平时日常生活会遇到地震、火灾等灾害,而住在高层建筑的人群,在遇到灾害时,如何从高层处逃生成为他们面临的巨大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垂直螺旋下降的应急逃生滑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垂直螺旋下降的应急逃生滑梯。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垂直螺旋下降的应急逃生滑梯,包括建筑体,所述建筑体内分为住宅区和逃生区,所述逃生区的侧壁上等距离设有若干逃生口,且逃生区逃生口与住宅区连通,每个所述逃生口上均装设有开关门,所述逃生口的侧面设有紧急备用电话,位于所述逃生区最上侧的逃生口远离住宅区的一侧均连接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远离逃生口的一端设有逃生通道,且逃生口均通过连接管与逃生通道连通,且逃生通道远离连接管的一端设置在逃生区的下侧,所述逃生通道由若干螺旋管组成,每个所述螺旋管均通过第一固定支架和第二固定支架固定在逃生区的侧壁和底壁上,每个所述螺旋管上还设有若干通风口,所述逃生区的底部还设有L型的挡板,且挡板位于逃生通道的出口处。

优选地,每个所述通风口上均装设有通风栅。

优选地,所述挡板采用海绵制成。

优选地,所述逃生通道的出口处设有水平设置的缓冲管和封闭门。

本实用新型中,住在高层的用户可以通过逃生口进入连接管内,紧急备用电话可以在发生险情的时候向外界发送信息,然后人们通过连接管进入由螺旋管组成的逃生通道内,逃生通道通过两个固定支架进行固定,增加了安全性,而且设置的通风口可以保证通道内一直有空气,不至于发生窒息的情况,而且设置在逃生区底部的挡板,可以在人们落下的时候提供缓冲,防止受伤,该实用新型使用起来方便快捷,不仅仅可以方便高层的人们在遇到险情的时候进行逃生,而且还具有高安全性,十分的实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垂直螺旋下降的应急逃生滑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垂直螺旋下降的应急逃生滑梯的正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垂直螺旋下降的应急逃生滑梯逃生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垂直螺旋下降的应急逃生滑梯逃生通道位于建筑外侧的后视图。

图中:1建筑体、2住宅区、3逃生区、4逃生通道、5挡板、6连接管、7通风口、8螺旋管、9第一固定支架、10第二固定支架、11逃生口、12开关门、13紧急备用电话。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4,一种垂直螺旋下降的应急逃生滑梯,包括建筑体1,建筑体1内分为住宅区2和逃生区3,逃生区3的侧壁上等距离设有若干逃生口11,且逃生区3逃生口11与住宅区2连通,每个逃生口11上均装设有开关门12,所述逃生口11的侧面设有紧急备用电话13,位于逃生区3最上侧的逃生口11远离住宅区2的一侧均连接有连接管6,连接管6远离逃生口11的一端设有逃生通道4,且逃生口11均通过连接管6与逃生通道4连通,且逃生通道4远离连接管6的一端设置在逃生区3的下侧,逃生通道4由若干螺旋管8组成,每个螺旋管8均通过第一固定支架9和第二固定支架10固定在逃生区3的侧壁和底壁上,每个螺旋管8上还设有若干通风口7,逃生区3的底部还设有L型的挡板5,且挡板5位于逃生通道4的出口处,每个通风口7上均装设有通风栅,挡板5采用海绵制成,逃生通道4的出口处设有水平设置的缓冲管和封闭门,封闭门可以方便的由内向外蹬开,逃生管道4还可以设置在整体建筑的外侧,然后再在建筑的外侧设有保护垫,对逃生人员进行保护。

本实用新型中,住在高层的用户可以通过逃生口11进入连接管6内,紧急备用电话13可以在发生险情的时候向外界发送信息,然后人们通过连接管6进入由螺旋管8组成的逃生通道4内,通过此逃生通道4和逃生口11逃生的话,每层楼道都有入口,可以以任何姿势进入逃生口11内,即可逃生,即便是婴儿也只需将其放入逃生口11内即可,不会因为姿势或者拥堵而导致意外情况的发生,安全性很高,逃生通道4通过两个固定支架进行固定,增加了安全性,而且设置的通风口7可以保证通道内一直有空气,不至于发生窒息的情况,而且设置在逃生区3底部的挡板5,可以在人们落下的时候提供缓冲,防止受伤,而且整体的逃生通道4也可以采用充气式结构,在使用的时候,使用鼓风机进行充气,不仅仅可以方便人们逃生,而且整体结构较软,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