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楼火灾逃生智能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70056发布日期:2018-07-20 18:04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楼逃生智能装置,属于消防避难安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代社会,高楼越建越多,高楼发生火灾的风险越来越大。一旦发生火灾,高温和烟气极易封锁住火区上方人员向下的逃生通道,而消防云梯等救灾设施根本不能满足现今动辄几十上百米高楼的救灾需要,很多人都只能选择躲藏起来等待救援的被动措施,而随着烟气的快速蔓延,很多人开始向楼顶奔跑,到了楼顶后,给施救造成了巨大的困难,所以高层建筑火灾极易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而通过索道进行疏散具有成本低、速度快的特点,但同时我们知道,利用索道通行时,索道的斜度必需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由于高楼的垂直高度比较大,如果从楼顶处架设索道直达地面的话,则索道长度必将很长,既不现实,也不经济。但现实生活中,高楼的建设一般都是相对集中的,即以高楼群的形式存在的。也就是说,一座高楼的旁边,往往坐落着其他高楼。

申请号为201510499816.8的专利公开了一种高楼间火灾索道逃生系统,本专利是一种架设在相邻两座高楼之间的逃生系统,主要由索道、索道紧固装置、防撞垫以及带滑轮的人员安全吊具组成。但是该系统现存的问题在于,在发生火灾前,各高楼之间就要架设相应的索道,不仅增加了高楼之间的凌乱,而且连续数年不发生火灾,伴随着多年的风吹雨打,索道老化严重,真正使用时,安全隐患众多,无法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以上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楼逃生智能系统及其工具包,解决现阶段高楼火灾逃生困难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高楼火灾逃生智能装置,包括飞行器(1)、智能箱A(2)和智能箱B(3);智能箱A(2)、智能箱B(3)分别定位于两栋高楼的顶端,飞行器(1)与智能箱A(2)、智能箱B(3)能相互嵌套,飞行器(1)内置传感器A(5),飞行器底部设置卡扣(13);智能箱A(2)包括绳索(15)、绕绳器A(16)、定位系统A(12)和传感器B(6);智能箱B(3)包括绕绳器B(14)、定位系统B(17)和传感器C(7);绳索(15)包括粗绳索和细绳索,粗绳索与细绳索内嵌式连接法,细绳索的一端与飞行器(1)的卡扣(13)相连接;智能箱A(2)附近设置人员吊具装备(11),智能箱B(3)附近设置防撞垫,对人员起到安全防护作用。

智能箱A(2)、智能箱B(3)中的绕绳器A(16)、绕绳器B(14)采用螺旋绕绳器;定位系统A(12)、定位系统B(17)采用GPS定位系统。

智能箱A(2)附近设置人员吊具装备(11)包括头盔(8)、绳索紧固装置(9),拉环(10)。

智能箱B(3)附近设置的防撞垫采用密胺泡沫软包材质,防撞垫尺寸大小为高楼一层楼的1/2。

发生火灾时,触发高楼报警器(4),高楼报警器(4)响时,同时触发传感器A(5)、传感器B(6)和传感器C(7);飞行器(1)接收到传感器A(5)的指令,带着绳索(15)飞向另一高楼的智能箱B(3),绕绳器A(16)接收到传感器B(6)的指令,开始旋转放绳,智能箱B(3)的定位系统B(17)接收到传感器C(7)的指令,发射位置信息;由于飞行器(1)无法带动粗绳索到达另一个高楼,为了解决此项困难,飞行器(1)根据定位系统B(17)发射的位置信息,带动细绳索飞向智能箱B(3),当飞行器(1)的卡扣(13)成功内嵌到智能箱B(3)时,绕绳器B(14)开始旋转收绳,通过旋转细绳索,将粗绳索成功在两座高楼之间连接而成。人员通过人员吊具装备(11)内的头盔(8)、绳索紧固装置(9)及拉环(10)成功从高楼逃生。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高楼火灾逃生智能装置及其方法解决了现阶段逃生困难问题。

2、本实用新型的高楼火灾逃生智能装置及其方法解决了飞行器无法承受较重绳索的问题,实现了人员高速有效逃生。

附图说明

图1为高楼火灾逃生方法示意图;

图2为高楼火灾逃生智能装置原理图。

图中:1.飞行器,2.智能箱A,3.智能箱B,4.高楼报警器,5.传感器A,6.传感器B,7.传感器C,8.头盔,9.绳索紧固装置,10.拉环,11.人员吊具装备,12.定位系统A,13.卡扣,14.绕绳器B,15.绳索,16.绕绳器A,17.定位系统B。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及实施方式进一步说明该高楼火灾逃生智能装置。

如图1所示,该高楼火灾逃生智能装置,包括飞行器1、智能箱A2和智能箱B3;智能箱A2、智能箱B3分别定位于两栋高楼的顶端。

如图1和图2所示,飞行器1与智能箱A2、智能箱B3能相互嵌套,飞行器1内置传感器A5,飞行器底部设置卡扣13;智能箱A2包括绳索15、绕绳器A16、定位系统A12和传感器B6;智能箱B3包括绕绳器B14、定位系统B17和传感器C7;绳索15包括粗绳索和细绳索,粗绳索与细绳索内嵌式连接法,细绳索的一端与飞行器1的卡扣13相连接;智能A2附近设置人员吊具装备11,智能箱B3附近设置防撞垫,对人员起到安全防护作用。智能箱A2、智能箱B3中的绕绳器A16、绕绳器B14采用螺旋绕绳器;定位系统A12、定位系统B17采用GPS定位系统。智能箱A2附近设置人员吊具装备11包括头盔8、绳索紧固装置9,拉环10。智能箱B3附近设置的防撞垫采用密胺泡沫软包材质,防撞垫尺寸大小为高楼一层楼的1/2。

如图2所示,发生火灾时,触发高楼报警器4,高楼报警器4响时,同时触发传感器A5、传感器B6和传感器C7;飞行器1接收到传感器A5的指令,带着绳索15飞向另一高楼的智能箱B3,绕绳器A16接收到传感器B6的指令,开始旋转放绳,智能箱B3的定位系统B17接收到传感器C7的指令,发射位置信息;由于飞行器1无法带动粗绳索到达另一个高楼,为了解决此项困难,飞行器1根据定位系统B17发射的位置信息,带动细绳索飞向智能箱B3,当飞行器1的卡扣13成功内嵌到智能箱B3时,绕绳器B14开始旋转收绳,通过旋转细绳索,将粗绳索成功在两座高楼之间连接而成。人员通过人员吊具装备11内的头盔8、绳索紧固装置9及拉环10成功从高楼逃生。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