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式正压呼吸器面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21639发布日期:2018-09-01 03:05阅读:26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田安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照明式正压呼吸器面罩。



背景技术:

油田的安全问题关系到油田生产建设的各个领域,是油田企业关心的头等大事。油井中往往含有硫等有毒有害气体,操作人员在油井下作业时,需要佩戴正压式呼吸器。

现有技术中采用的正压式呼吸器面罩比较简单,仅能为操作人员提供安全的空气氛围;当操作人员在光线不足的环境下进行工作,尤其是试采井在夜间进行单井计量时,操作人员需在佩戴正压式呼吸器面罩的同时携带手电筒,才能看清油罐内的液位。这种操作极大地降低了工作效率和计量精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照明式正压呼吸器面罩,可以在含有有毒有害气体的环境中为操作人员提供照明,且操作简单,提升了操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照明式正压呼吸器面罩,包括:面罩,发光组件,灯盖和滑道;

所述发光组件位于所述面罩的外表面上,并突出于所述面罩设置;

所述发光组件的外周设置有所述滑道;

所述灯盖上设置有可沿所述滑道滑动的滑体,所述灯盖可滑动至所述发光组件所对应的位置,以遮盖所述发光组件。

可选的,所述滑道包括第一滑道和第二滑道,所述第一滑道与所述第二滑道平行设置,且所述第一滑道与所述第二滑道之间的宽度等于所述发光组件的宽度;

所述滑体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一滑道上,所述滑体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二滑道上。

可选的,所述第一滑道位于所述发光组件的上方,所述第二滑道位于所述发光组件的下方;

所述滑体的上端设置在所述第一滑道上,所述滑体的下端设置在所述第二滑道上。

可选的,所述发光组件位于所述面罩的外表面的上部,且位于所述面罩的中轴线上。

可选的,所述滑道从所述发光组件左侧的端点开始,向所述发光组件的右侧延伸;或者,

所述滑道从所述发光组件右侧的端点开始,向所述发光组件的左侧延伸。

可选的,所述滑道上设置有凹槽,所述滑体上设置有与所述凹槽匹配的凸体。

可选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组件突出于所述面罩的高度小于3cm。

可选的,所述灯盖的材料为防爆材料。

可选的,所述发光组件包括:灯体、光敏传感器、电池组件和反射碗;

所述灯体分别与所述光敏传感器和所述电池组件电连接,所述灯体安装于所述反射碗的底部;

所述光敏传感器和所述电池组件分别设置于所述灯体靠近所述面罩的一侧。

可选的,所述灯体远离所述面罩的一侧设置有灯罩,所述灯罩设置于所述反射碗上,所述灯罩与所述反射碗之间设置有密封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照明式正压呼吸器面罩,包括:面罩,发光组件,灯盖和滑道;发光组件位于面罩的外表面上,并突出于面罩设置;发光组件的外周设置有滑道;灯盖上设置有可沿滑道滑动的滑体,灯盖可滑动至发光组件所对应的位置,以遮盖发光组件。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照明式正压呼吸器面罩,在光线不足的有毒有害气体的环境中,操作人员可通过滑动灯盖,以使发光组件发光为操作人员提供照明,相对于现有技术,操作人员不必再额外携带照明设备,提升了操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正压呼吸器面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照明式正压呼吸器面罩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照明式正压呼吸器面罩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照明式正压呼吸器面罩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光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面罩;

20-密封圈;

30-连接管;

40-发光组件;

50-灯盖;

60-滑道;

61-第一滑道;

62-第二滑道;

41-灯体;

42-光敏传感器;

43-电池组件;

44-反射碗;

45-灯罩。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方”、“下方”、“左侧”、“右侧”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方位。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油井中往往含有硫等有毒有害气体,操作人员在油井下作业时,需要佩戴正压式呼吸器。图1为现有技术中正压呼吸器面罩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的正压呼吸器面罩包括:面罩10、密封圈20。面罩10设置为透明的大视野面窗,便于操作人员观察周围环境,密封圈20与面罩10连接,密封圈20上还设置有可佩戴的头罩,使得操作人员佩戴该正压呼吸器面罩后,面罩10内部形成独立的空间,与外界有毒有害环境隔离。面罩10上还设置有与氧气瓶连接的连接管30,氧气瓶通过连接管30为操作人员提供安全且氧气充足的空气氛围。但当操作人员在光线不足的环境下进行工作,尤其试采井在夜间进行单井计量时,操作人员需在佩戴正压式呼吸器面罩的同时携带手电筒,才能看清油罐内的液位。这种方式增加了操作人员的负荷,且手持照明设备不便于携带,在进行测试记录的工作时,极大地影响了工作效率。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照明式正压呼吸器面罩的结构示意图一,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照明式正压呼吸器面罩,包括:面罩10,发光组件40,灯盖50和滑道60。

面罩10可设置为现有技术中透明的大视野面窗,也可仅在眼睛的位置处设置透明面窗,面罩10可设置为贴合人体面部特征的形状,在直接接触人体面部的面罩10的内部设置海绵等缓冲材料,以提高操作人员佩戴面罩10的舒适度。面罩10的面窗采用具有高透明度、防爆功能的聚碳酸酯材料等。本实施例对于面罩10的具体设置方式及采用的材料不做具体限制,只要操作人员佩戴该面罩10时,面罩10内部可以形成独立的空间,与外界有毒有害环境隔离,且操作人员通过面罩10可以清楚地观察周围环境即可。

发光组件40位于面罩10的外表面上,并突出于面罩10设置。发光组件40可独立封装,直接粘接在面罩10的外表面上,面罩10上也可设置固定件,以固定安装发光组件40;面罩10上设置固定件时,可采用直接粘接的方式,也可采用螺栓进行固定,采用螺栓进行固定时,在螺栓和面罩10之间可垫设密封圈,以保证面罩10的密封性。发光组件40可位于面罩10的外表面上的任意位置处,只要面罩10的外表面上具有安装发光组件40的足够空间即可。

发光组件40的外周设置有滑道60,灯盖50上设置有可沿滑道60滑动的滑体,灯盖50可滑动至发光组件40所对应的位置,以遮盖发光组件40。

发光组件40可设置为圆形、正方形或者长方形等形状,在发光组件40的外周设置有滑道60,滑道60可以设置在发光组件40的上、下方,也可设置在发光组件40的左、右两侧。滑道60的形成可以是在面罩10本体的材料上形成的嵌入式的滑道60,也可以是单独设置的滑道60,滑道60可以采用粘接的方式直接粘接在面罩10的外表面上,也可在面罩10上设置固定件,如采用螺栓将互道60固定在面罩10的外表面上,采用螺栓进行固定时,在螺栓和面罩10之间可垫设密封圈,以保证面罩10的密封性。

灯盖50上设置有可沿滑道60滑动的滑体,该滑体的宽度与滑道60的宽度相同,且滑体的形状与滑道60的形状相匹配。滑体可以与灯盖50一体成型,也可单独设置,利用粘接或螺栓固定等方式固定在灯盖50上。灯盖50通过滑体与滑道60的配合,可沿滑道60进行滑动,灯盖50可滑动至发光组件40所对应的位置,以遮盖发光组件40。

进一步的,灯盖50的宽度可与发光组件40的宽度相同,以起到有效遮盖发光组件40的作用,也可设置为方便操作人员便于抓住灯盖50进行滑动的宽度,本实施例对于灯盖50的宽度不做具体限制。

当操作人员需要使用发光组件40进行照明时,滑动灯盖50至发光组件40的一侧,此时发光组件40便可为操作人员照明。当操作人员不需要照明时,滑动灯盖50至发光组件40所对应的位置,以遮盖发光组件40,此时,发光组件40不工作,灯盖50起到保护发光组件40的作用。

本实施例中提供的发光组件40可为普通的防爆照明灯,配合相对应的开关按钮对发光组件40进行开关操作;发光组件40也可设置为声控防爆照明灯,在光线不足的环境下,采用声响效果激发发光组件40进行声电转换来控制防爆照明灯的开启,此时,操作人员只需滑动灯盖50便可实现照明;发光组件40也可设置为光控防爆照明灯,可预先设置亮度阈值,在工作环境的光线亮度小于预设亮度阈值时,防爆照明灯自动开启,此时,操作人员只需滑动灯盖50便可实现照明,当操作人员移动到井外,环境的亮度大于预设亮度阈值时,防爆照明灯自动关闭,操作人员将灯盖50滑动至发光组件40所在位置处即可。

本实施例中提供的滑道60、灯盖50的材料可与面罩10采用的材料相同,且均可设置为透明材料,可提升了面罩10的美观度。

本实施例提供的照明式正压呼吸器面罩,包括:面罩,发光组件,灯盖和滑道,发光组件位于面罩的外表面上,并突出于面罩设置;发光组件的外周设置有滑道;灯盖上设置有可沿滑道滑动的滑体,灯盖可滑动至发光组件所对应的位置,以遮盖发光组件。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照明式正压呼吸器面罩,可以在含有有毒有害气体的环境中为操作人员提供照明,操作人员只需滑动灯盖至发光组件的一侧,操作简便,提升了操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且通过灯盖上设置的滑体与设置在面罩上的滑道相互配合,实现了灯盖可移动至发光组件的位置处,在不需要照明时,以遮盖发光组件,起到保护发光组件的作用。

下面对滑道设置方式及设置位置进行详细说明,如图2所示,滑道60包括第一滑道61和第二滑道62。

其中,第一滑道61与第二滑道62平行设置,且第一滑道61与第二滑道62之间的宽度等于发光组件40的宽度。第一滑道61和第二滑道62可单独设置,分别设置在发光组件40的上、下方或者左、右两侧,且靠近发光组件40的上、下边沿或者左、右侧边沿设置;第一滑道61和第二滑道62也可一体成型,且靠近发光组件40的上、下边沿或者左、右侧边沿设置。

进一步的,第一滑道61的宽度和第二滑道62的宽度设置为相同的宽度,本实施例对于第一滑道61和第二滑道62的宽度大小不做具体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具体发光组件40或者面罩10的大小,进行第一滑道61和第二滑道62的宽度大小的设置。

滑体的一端设置在第一滑道61上,滑体的另一端设置在第二滑道62上。滑体两端的宽度和形状分别与第一滑道61和第二滑道62的宽度和形状相匹配。滑体两端之间的宽度等于第一滑道61和第二滑道62之间的宽度,也与发光组件40的宽度相等。对于灯盖50宽度的设置,可以将灯盖50的宽度设置为与滑体两端之间的宽度相等,也可将灯盖50的宽度设置为大于滑体两端之间的宽度,即灯盖50的两侧预留出一定的宽度,便于操作人员对灯盖50进行抓取滑动。

进一步的,第一滑道61位于发光组件40的上方,第二滑道62位于发光组件40的下方。第一滑道61靠近于发光组件40的上方一侧设置,第二滑道62靠近于发光组件40的下方一侧设置,第一滑道61与第二滑道62的设置方式如上述实施例中所述,在此不做赘述。

第一滑道61与第二滑道62分别设置在发光组件40的上、下方,相对于设置在发光组件40的左、右两侧时,便于固定灯盖50。若第一滑道61与第二滑道62分别设置在发光组件40的左、右两侧时,灯盖50若没有其他固定件使其固定在滑道上,由于自身重力的影响,灯盖50会下滑,无法在发光组件40的位置处固定,起不到保护发光组件40的作用。且第一滑道61与第二滑道62上、下设置时,相对于左、右设置具有更加合理的空间布局,面罩10也更加美观。

滑体的上端设置在第一滑道61上,滑体的下端设置在第二滑道62上。灯盖50通过滑体与第一滑道61、第二滑道62的相互配合可在滑道60上左右滑动。

第一滑道61的长度与第二滑道62的长度相等,第一滑道61和第二滑道62设置在发光组件40上、下方的位置,可以是发光组件40位于第一滑道61和第二滑道62长度的中心处,发光组件40也可设置在第一滑道61和第二滑道62的一端。

本实施例中滑道包括第一滑道和第二滑道,第一滑道与第二滑道平行设置,且第一滑道与第二滑道之间的宽度等于发光组件的宽度,第一滑道位于发光组件的上方,第二滑道位于发光组件的下方;滑体的上端设置在第一滑道上,滑体的下端设置在第二滑道上。相对于将第一滑道和第二滑道设置在发光组件的左右两侧时,使得面罩具有更加合理的空间布局,也更加美观。

下面对发光组件的设置方式及设置位置进行详细说明,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照明式正压呼吸器面罩的结构示意图二,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照明式正压呼吸器面罩的结构示意图三,如图3-4所示,发光组件40位于面罩10的外表面的上部,且位于面罩10的中轴线上。具体的,发光组件40可位于操作人员佩戴面罩10时额头所在的位置处。光源自上向下提供照明,使得照明的范围更加宽广,且发光组件40位于面罩10的外表面的上部,避免了发光组件40于面罩10其他位置处时对于操作人员眼睛的伤害。

发光组件40位于面罩10的中轴线上,即位于操作人员佩戴面罩10时两只眼睛的中心点所在的垂直线上,光源自上而下,且位于面罩10中心位置处提供照明,使得提供光线的焦点更加靠近于人眼所形成的焦点位置处,使得操作人员更加清晰地观察周围的环境。

根据操作人员使用习惯的不同,滑道60可设置为从发光组件40左侧的端点开始,向发光组件40的右侧延伸,便于经常使用左手的操作人员进行灯盖50的滑动。如图3所示,滑道60的左侧设置有堵头,防止灯盖50在向左滑动时滑出滑道60,以遮盖发光组件40,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的是在滑道60的右侧页设置有堵头,防止灯盖50向右滑动时滑出滑道60掉落,滑道60的长度可设置为大于灯盖50长度的两倍,小于面罩10中轴线到面罩10右侧的长度;或者,

滑道60也可设置为从发光组件40右侧的端点开始,向发光组件40的左侧延伸,便于经常使用右手的操作人员进行灯盖50的滑动。如图4所示,滑道60的右侧设置有堵头,防止灯盖50在向右滑动时滑出滑道60,以遮盖发光组件40,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的是在滑道60的左侧页设置有堵头,防止灯盖50向左滑动时滑出滑道60掉落,滑道60的长度可设置为大于灯盖50长度的两倍,小于面罩10中轴线到面罩10左侧的长度。

本实施例中考虑了不同操作人员对于灯盖50滑动习惯不同,将灯盖50的滑动可设置为左滑或者右滑。

灯盖50上的滑体沿滑道60滑动时,可滑动至发光组件40所对应的位置,以遮盖发光组件40,由于滑体相对于滑道60是滑动设置,操作人员滑动灯盖50,使其滑动至发光组件40所对应的位置时,若不进行固定措施,则灯盖50会随着滑道60滑动,起不到保护发光组件40的作用。

本实施例提供的照明式正压呼吸器面罩,滑道60上设置有凹槽,滑体上设置有与凹槽匹配的凸体。具体的,在发光组件40对应的滑道60位置处设置有凹槽,且在发光组件40左侧或着右侧的滑道60上也设置有凹槽。

凹槽与凸体的形状可设置呈圆球形、正方体或者长方体等,本实施例对于凹槽与凸体的形状不做限制,只要凹槽与凸体之间相互配合,能够实现将灯盖50固定在滑道60上即可。当操作人员需要照明时,将灯盖50滑动至发光组件40的左侧或着右侧的滑道60的位置处,利用凹槽与凸体之间的配合,可以将灯盖50固定在滑道60的该位置处。同理,当操作人员不需要照明时,将灯盖50滑动至发光组件40对应的位置处,利用凹槽与凸体之间的配合,可以将灯盖50固定在发光组件40对应的位置,此时,灯盖50起到保护发光组件40的作用。

进一步的,滑体上设置有与凸体相对应的存储凹槽,当滑体在滑道60上滑动时,凸体位于该存储凹槽中,滑体的下表面呈现平面状;当将灯盖50固定于滑道60上的某一位置处时,该凸体从存储凹槽中伸出,与滑道60上的凹槽相匹配达到固定灯盖50的作用。其中,凸体与滑体铰接连接,凸体可在滑体上的存储凹槽中上下移动。

本实施例中发光组件位于面罩的外表面的上部,且位于面罩的中轴线上,使得发光组件提供光线的焦点更加靠近于人眼所形成的焦点位置处,使得操作人员更加清晰地观察周围的环境;且滑道可以设置为从发光组件左侧的端点开始,向发光组件的右侧延伸;也可设置为滑道从发光组件右侧的端点开始,向发光组件的左侧延伸,使得不同操作习惯的操作人员都能方便使用,且降低了滑道的成本。

下面对于发光组件的具体结构进行详细说明,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光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发光组件40包括:灯体41、光敏传感器42、电池组件43和反射碗44。

灯体41分别与光敏传感器42和电池组件43电连接,具体的,在灯体41的底端设置有穿线管,便于将灯体41与光敏传感器42和电池组件43电连接,穿线管与灯体41连接的一端设有封头,该封头的材料可为环氧树脂等,该封头用于密封穿管线,同时达到防爆的目的。

光敏传感器42可以为光电管、光敏电阻或光敏三极管等。光敏传感器42能感应外界光线的明暗变化,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进行输出,由此控制灯体41的启动与关闭。本实施例中可以预先设置光线的亮度阈值,当操作人员所处的环境的亮度小于该亮度阈值时,光敏传感器42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输出高电平,由此控制灯体41的启动达到照明的效果;当操作人员所处的环境的亮度大于该亮度阈值时,光敏传感器42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输出低电平,由此控制灯体41的关闭。

光敏传感器42和电池组件43可单独采用防静电袋封装,以使其中的光电流不受外界影响;光敏传感器42和电池组件43也可采用共同封装的形式,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灯体41安装于反射碗44的底部,反射碗44的底部可设置有固定件,将灯体41固定在反射碗44的底部远离面罩10的一侧;光敏传感器42和电池组件43分别设置于灯体41靠近面罩10的一侧,光敏传感器42和电池组件43可以借助固定件安装在反射碗44的底部靠近面罩10的一侧,所述反射碗44的底部可以借助固定件安装在面罩10的外表面上或直接粘接设置在面罩10的外表面上。

反射碗44的截面可设置为抛物线,灯体41可以安装在抛物线的焦点上,使得灯体41发出的光借助反射碗44照射得更远,聚光效果更加显著。

进一步的,灯体41远离面罩10的一侧设置有灯罩45,灯罩45设置于反射碗44上,灯罩45采用的材料与面罩10采用的材料相同,呈透明设置,灯罩45可与反射碗44啮合设置,也可采用粘接设置,也可采用螺栓连接的方式将灯罩45固定在反射碗44上,且灯罩45与反射碗44之间设置有密封圈,使得发光组件40呈现密封状态,防止外界环境中的粉尘等进入,提高发光组件40的寿命,且进一步起到了防爆的作用。

进一步的,为了减小发光组件40的体积,电池组件43可采用扁平式的干电池或者可充电电池,为灯体41供电,灯体41也可采用扁平式的灯体41作为发光光源,使得发光组件40突出于面罩10的高度小于3cm。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提供的滑道60、灯盖50的材料可与面罩10采用的材料相同,且均可设置为防爆的透明材料,一方面提升了面罩10的美观度,另一方面,便于光敏传感器42感应外界光线的变化,达到有效控制灯体41启动或关闭的作用。

本实施例中提供的发光组件包括:灯体、光敏传感器、电池组件和反射碗,通过光敏传感器感应外界光线的变化,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达到有效控制灯体启动或关闭的作用,使得操作人员只需进行滑动灯盖便可实现照明操作简单;且灯体安装在反射碗抛物线的焦点上,使得灯体发出的光照射得更远,聚光效果更佳;且本实施例中采用扁平式的电池组件和灯体,减小了电池组件的体积。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