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坠落轨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67905发布日期:2018-11-07 20:52阅读:456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坠落轨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工程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防坠落轨道。



背景技术:

电力系统中的电缆架设一般为使用电力杆塔进行高架,由于电缆属于耗材,在长时间运行中会出现各种问题,同时高架的电缆还需要经常性的保养维护,这样就避免不了电力工人攀登到杆塔进行作业,由于熟练攀登的员工在攀登时由于经验丰富可以顺利使用攀登工具进行攀登,但伴随电网管控企业的发展及扩大规模,大量的新员工涌入电网管控企业,新员工在入职培训攀登时,十分容易出现向上或向下攀登发生滑落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坠落轨道。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防坠落轨道,它包括若干个第一轨道连接器、若干个第二轨道连接器、第一横向轨道组件、第二横向轨道组件、第一竖向轨道组件、第二竖向轨道组件、装设于第一横向轨道组件和第二横向轨道组件上的第一支撑器、装设于第一竖向轨道组件和第二竖向轨道组件上的第二支撑器、防坠器、转向器、卡扣连接于防坠器上的安全带、装设于安全带上的卡扣检测器以及与卡扣检测器通信连接以接收卡扣检测器的信息的报警控制器,所述第一横向轨道组件由若干个通过第一轨道连接器首尾相连的第一横向部组成,所述第一横向部包括截面为矩形的第一轨道板以及形成于第一轨道板的上下两端上且整体呈类“十”字形的第一轨道杆体,所述第二横向轨道组件由若干个通过第一轨道连接器首尾相连的第二横向部组成,所述第二横向部包括截面为矩形的第二轨道板以及形成于第二轨道板的上下两端上且整体呈类“十”字形的第二轨道杆体,所述第一竖向轨道组件由若干个通过第二轨道连接器首尾相连的第一竖向部组成,所述第一竖向部包括截面为矩形的第三轨道板以及形成于第三轨道板前后两端上且整体呈类“十”字形的第三轨道杆体,所述第二竖向轨道组件由若干个通过第二轨道连接器首尾相连的第二竖向部组成,所述第二竖向轨道组件由若干个通过第二轨道连接器首尾相连的第二竖向部组成,所述第二竖向部包括截面为矩形的第四轨道板以及形成于第四轨道板前后两端上且整体呈类“十”字形的第四轨道杆体,所述第一轨道连接器包括第一连接板、形成于第一连接板的上下两端上且供第一轨道杆体或第二轨道杆体对位插接的第一固定管以及第一紧固螺栓,所述第一轨道杆体通过第一紧固螺栓与第一固定管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轨道杆体通过第一紧固螺栓与第一固定管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轨道连接器包括第二连接板、形成于第一连接板的前后两端上且供第三轨道杆体或第四轨道杆体对位插接的第二固定管以及第二紧固螺栓,所述第三轨道杆体通过第二紧固螺栓与第二固定管固定连接,所述第四轨道杆体通过第二紧固螺栓与第二固定管固定连接,所述防坠器包括联接销轴、防坠座体以及铰接在防坠座体上的中心拐臂,所述防坠座体上开设有一与第三轨道杆体或第四轨道杆体卡接配合的主体槽以及与第一轨道杆体或第二轨道杆体卡接配合并位于主体槽的右侧的副体槽,所述中心拐臂的中部通过联接销轴铰接在防坠座体上且中心拐臂的头部插入到防坠座体的主体槽内,所述中心拐臂的尾部设有供安全带固定连接的安装孔,所述联接销轴上装设有扭簧,所述中心拐臂的头部与主体槽内的第三轨道杆体或第四轨道杆体相卡接,所述转向器包括转向底板、旋转连接于转向底板的中心部的换轨转盘、装设于换轨转盘上的转向轨道、装设于转向底板的左端上并与第一轨道杆体固定连接的第一连接轨道、装设于转向底板的右端上并与第二轨道杆体固定连接的第二连接轨道、装设于转向底板的上端并与第三轨道杆体固定连接的第三连接轨道以及装设于转向底板的下端上并与第四轨道杆体固定连接的第四连接轨道,所述转向底板的中心部上螺纹连接有一位于第一连接轨道和第四连接轨道之间并与防坠器的左壁活动抵接的限位螺栓,所述转向底板的边缘部上螺纹连接有一位于第二连接轨道和第四连接轨道之间的防脱螺栓。

优选地,它还包括装设于防脱器,所述防脱器装设于第一横向轨道组件的左端、第二横向轨道组件的右端、第一竖向轨道组件的上端以及第二竖向轨道组件的下端上,所述防脱器包括装设于其中一个第一轨道杆体、其中一个第二轨道杆体、其中一个第三轨道杆体和其中一个第四轨道杆体的外端上的末端锁以及同时装设于两个第一轨道杆体、两个第二轨道杆体、两个第三轨道杆体和两个第四轨道杆体的外端上的末端堵头,所述末端堵头位于末端锁的外侧,所述末端锁包括套装于其中一个第一轨道杆体、其中一个第二轨道杆体、其中一个第三轨道杆体和其中一个第四轨道杆体的外端上的防脱锁套、装设于防脱锁套内并与末端堵头固定连接的扭簧以及形成于防脱锁套上的固定锁钩,所述固定锁钩与另一个第一轨道杆体、另一个第二轨道杆体、另一个第三轨道杆体和另一个第四轨道杆体的外端可拆卸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二支撑器包括第一安装螺栓、第一竖向夹块、第二竖向夹块、开设于第一竖向夹块的后端面上的第一竖向固定槽、开设于第二竖向夹块的前端面上并与第一竖向固定槽相配合的第二竖向固定槽以及装设于第二竖向夹块的后端面上的竖向支撑板,所述竖向支撑板上开设有第一固定孔,所述第一竖向夹块、第二竖向夹块和竖向支撑板通过第一安装螺栓依次串接,所述第一竖向固定槽和第二竖向固定槽同时咬合于第三轨道杆体或第四轨道杆体上;所述第一支撑器包括U形抱箍、第二安装螺栓、第一横向夹块、第二横向夹块、开设于第一横向夹块的后端面上的第一横向固定槽、开设于第二横向夹块的前端面上并与第一横向固定槽相配合的第二横向固定槽以及装设于第二横向夹块的后端面上的横向支撑板,所述横向支撑板上开设有第二固定孔和限位条孔,所述U形抱箍的两端分别装设于第二固定孔和限位条孔上,所述第一横向夹块、第二横向夹块和横向支撑板通过第二安装螺栓依次串接,所述第一横向固定槽和第二横向固定槽同时咬合于第一轨道杆体或第二轨道杆体上。

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案,第一横向轨道组件、第二横向轨道组件通过第一支撑器固定在电力杆塔上,第一竖向轨道组件、第二竖向轨道组件通过第二支撑器固定在电力杆塔上,电力工人戴好安全带,沿着楼梯向上攀爬,防坠器位于电力工人的斜下方,在重力和电力工人对防坠座体施加的拉力的共同作用下,中心拐臂向上摆动,扭簧发生形变,中心拐臂的头部离开第四轨道杆体,防坠座体在第四轨道杆体上顺利滑动;当电力工人进行横向移动时发生滑落,拉力消失,扭簧迅速复位,中心拐臂的头部卡接于第三轨道杆体或第四轨道杆体,电力工人挂在第三轨道杆体或第四轨道杆体上;若电力工人进行横向移动时发生滑落,防坠器通过副体槽挂在第一轨道杆体或第二轨道杆体上;卡扣检测器始终对安全带与防坠器之间的连接状态进行检测,若发生松动,报警控制器接收卡扣检测器的信息而立即对电力工人发出警报,大大保障了电力工人的安全;其中一个横向部或竖向部的两个轨道杆体与固定管螺栓连接,使得相邻两个轨道杆体的连接更为稳定;防坠器的主体槽通过第四轨道杆体和第四连接轨道滑动至转向轨道上,防脱螺栓和限位螺栓之间的宽度恰好使得防坠器通过,逆时针转动防坠器,右下方的防脱螺栓有效防止防坠器脱离转向轨道,当防坠器的左壁抵接于限位螺栓上时,第一连接轨道和第二连接轨道正好对准副体槽,水平推动防坠器,防坠器顺利地滑入第一连接轨道或第二连接轨道上,安全地实现了防坠器的换轨;限位螺栓和防脱螺栓与转向底板的连接十分稳定,不易变形,并且配合螺母可方便地调节限位螺栓和防脱螺栓的高度以及拆装,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向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防坠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横向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支撑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支撑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防脱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防坠落轨道,它包括换向器1、若干个第一轨道连接器2、若干个第二轨道连接器、第一横向轨道组件、第二横向轨道组件、第一竖向轨道组件、第二竖向轨道组件、转向器7、装设于第一横向轨道组件和第二横向轨道组件上的第一支撑器4、装设于第一竖向轨道组件和第二竖向轨道组件上的第二支撑器5、防坠器6、卡扣连接于防坠器6上的安全带(图中未示出)、装设于安全带上的卡扣检测器(图中未示出)以及与卡扣检测器通信连接以接收卡扣检测器的信息的报警控制器(图中未示出),第一横向轨道组件由若干个通过第一轨道连接器2首尾相连的第一横向部3组成,第一横向部3包括截面为矩形的第一轨道板31以及形成于第一轨道板31的上下两端上且整体呈类“十”字形的第一轨道杆体32,第二横向轨道组件由若干个通过第一轨道连接器2首尾相连的第二横向部组成,第二横向部包括截面为矩形的第二轨道板以及形成于第二轨道板的上下两端上且整体呈类“十”字形的第二轨道杆体,第一竖向轨道组件由若干个通过第二轨道连接器首尾相连的第一竖向部组成,第一竖向部包括截面为矩形的第三轨道板以及形成于第三轨道板前后两端上且整体呈类“十”字形的第三轨道杆体,第二竖向轨道组件由若干个通过第二轨道连接器首尾相连的第二竖向部组成,第二竖向轨道组件由若干个通过第二轨道连接器首尾相连的第二竖向部组成,第二竖向部包括截面为矩形的第四轨道板以及形成于第四轨道板前后两端上且整体呈类“十”字形的第四轨道杆体,第一轨道连接器2包括第一连接板21、形成于第一连接板21的上下两端上且供第一轨道杆体32或第二轨道杆体对位插接的第一固定管22以及第一紧固螺栓,第一轨道杆体32通过第一紧固螺栓与第一固定管22固定连接,第二轨道杆体通过第一紧固螺栓(图中未示出)与第一固定管22固定连接,第二轨道连接器包括第二连接板、形成于第一连接板21的前后两端上且供第三轨道杆体或第四轨道杆体对位插接的第二固定管以及第二紧固螺栓,第三轨道杆体通过第二紧固螺栓与第二固定管固定连接,第四轨道杆体通过第二紧固螺栓与第二固定管固定连接,防坠器6包括联接销轴61、防坠座体62以及铰接在防坠座体62上的中心拐臂63,防坠座体62上开设有一与第三轨道杆体或第四轨道杆体卡接配合的主体槽64以及与第一轨道杆体32或第二轨道杆体卡接配合并位于主体槽64的右侧的副体槽65,中心拐臂63的中部通过联接销轴61铰接在防坠座体62上且中心拐臂63的头部插入到防坠座体62的主体槽64内,中心拐臂63的尾部设有供安全带固定连接的安装孔66,联接销轴61上装设有扭簧(图中未示出),中心拐臂63的头部与主体槽64内的第三轨道杆体或第四轨道杆体相卡接,转向器7包括转向底板71、旋转连接于转向底板71的中心部的换轨转盘72、装设于换轨转盘72上的转向轨道73、装设于转向底板71的左端上并与第一轨道杆体32固定连接的第一连接轨道74、装设于转向底板71的右端上并与第二轨道杆体固定连接的第二连接轨道75、装设于转向底板71的上端并与第三轨道杆体固定连接的第三连接轨道76以及装设于转向底板71的下端上并与第四轨道杆体固定连接的第四连接轨道77,转向底板71的中心部上螺纹连接有一位于第一连接轨道74和第四连接轨道77之间并与防坠器6的左壁活动抵接的限位螺栓78,转向底板71的边缘部上螺纹连接有一位于第二连接轨道75和第四连接轨道77之间的防脱螺栓79。主体槽64到防坠器6的右壁的垂直距离小于防脱螺栓79到第四连接轨道77的垂直距离,主体槽64到防坠器6的左壁的垂直距离小于限位螺栓78到第四连接轨道77的垂直距离,并且副体槽65到防坠器6的左壁的垂直距离等于限位螺栓78到第一连接轨道74的垂直距离。第一横向部3、第二横向部、第一竖向部和第二竖向部的结构均相同,第一轨道连接器2和第二轨道连接器的结构也相同,只是安装的方位和角度不同。

第一横向轨道组件、第二横向轨道组件通过第一支撑器4固定在电力杆塔上,第一竖向轨道组件、第二竖向轨道组件通过第二支撑器5固定在电力杆塔上,电力工人戴好安全带,沿着楼梯向上攀爬,防坠器6位于电力工人的斜下方,在重力和电力工人对防坠座体62施加的拉力的共同作用下,中心拐臂63向上摆动,扭簧发生形变,中心拐臂63的头部离开第四轨道杆体,防坠座体62在第四轨道杆体上顺利滑动;当电力工人进行横向移动时发生滑落,拉力消失,扭簧迅速复位,中心拐臂63的头部卡接于第三轨道杆体或第四轨道杆体,电力工人挂在第三轨道杆体或第四轨道杆体上;若电力工人进行横向移动时发生滑落,防坠器6通过副体槽65挂在第一轨道杆体32或第二轨道杆体上;卡扣检测器始终对安全带与防坠器6之间的连接状态进行检测,若发生松动,报警控制器接收卡扣检测器的信息而立即对电力工人发出警报,大大保障了电力工人的安全;其中一个横向部或竖向部的两个轨道杆体与固定管螺栓连接,使得相邻两个轨道杆体的连接更为稳定;防坠器6的主体槽64通过第四轨道杆体和第四连接轨道77滑动至转向轨道73上,防脱螺栓79和限位螺栓78之间的宽度恰好使得防坠器6通过,逆时针转动防坠器6,右下方的防脱螺栓79有效防止防坠器6脱离转向轨道73,当防坠器6的左壁抵接于限位螺栓78上时,第一连接轨道74和第二连接轨道75正好对准副体槽65,水平推动防坠器6,防坠器6顺利地滑入第一连接轨道74或第二连接轨道75上,安全地实现了防坠器6的换轨;限位螺栓78和防脱螺栓79与转向底板71的连接十分稳定,不易变形,并且配合螺母可方便地调节限位螺栓78和防脱螺栓79的高度以及拆装。

为了进一步提高防坠落轨道的安全性,它还包括装设于防脱器8,防脱器8包括装设于其中一个第一轨道杆体32、其中一个第二轨道杆体、其中一个第三轨道杆体和其中一个第四轨道杆体的外端上的末端锁81以及同时装设于两个第一轨道杆体32、两个第二轨道杆体、两个第三轨道杆体和两个第四轨道杆体的外端上的末端堵头82,所述末端堵头82位于末端锁81的外侧,所述末端锁81包括套装于其中一个第一轨道杆体32、其中一个第二轨道杆体、其中一个第三轨道杆体和其中一个第四轨道杆体的外端上的防脱锁套83、装设于防脱锁套83内并与末端堵头82固定连接的扭簧84以及形成于防脱锁套83上的固定锁钩85,所述固定锁钩85与另一个第一轨道杆体32、另一个第二轨道杆体、另一个第三轨道杆体和另一个第四轨道杆体的外端可拆卸固定连接。扭簧84具有复位作用,使得固定锁钩85挂在第一轨道杆体32的外端上,末端锁81和末端堵头82有效阻止了防坠器6继续在横向部或竖向部上向外移动,防止电力工人脱离在横向部或竖向部。本实施中,末端堵头82的形状结构与第一轨道连接器2一致。

为了进一步优化第二支撑器5和第一支撑器4的结构,第二支撑器5包括第一安装螺栓51、第一竖向夹块52、第二竖向夹块53、开设于第一竖向夹块52的后端面上的第一竖向固定槽54、开设于第二竖向夹块53的前端面上并与第一竖向固定槽54相配合的第二竖向固定槽55以及装设于第二竖向夹块53的后端面上的竖向支撑板56,竖向支撑板56上开设有第一固定孔57,第一竖向夹块52、第二竖向夹块53和竖向支撑板56通过第一安装螺栓51依次串接,第一竖向固定槽54和第二竖向固定槽55同时咬合于第三轨道杆体或第四轨道杆体上;第一支撑器4包括U形抱箍41、第二安装螺栓42、第一横向夹块43、第二横向夹块44、开设于第一横向夹块43的后端面上的第一横向固定槽45、开设于第二横向夹块44的前端面上并与第一横向固定槽45相配合的第二横向固定槽46以及装设于第二横向夹块44的后端面上的横向支撑板47,横向支撑板47上开设有第二固定孔48和限位条孔49,U形抱箍41的两端分别装设于第二固定孔48和限位条孔49上,第一横向夹块43、第二横向夹块44和横向支撑板47通过第二安装螺栓42依次串接,第一横向固定槽45和第二横向固定槽46同时咬合于第一轨道杆体32或第二轨道杆体上。U形抱箍41套装于电力杆塔的横担上,而竖向支撑板56可通过螺栓和第一固定孔57固定连接于电力杆塔上,当然也可采用焊接等方式。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