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井救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59236发布日期:2018-12-05 19:16阅读:235来源:国知局
深井救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深井救援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深井救援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救援人员体型、深井口径、地质等条件限制,使得救援过程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现有的救援装置安装所需时间较长,使得救援的黄金时间被耽误,被救援者生还率低,并且在救援过程中容易对坠井人员造成二次伤害。现阶段对于小口径深井救援并未发现有较好的的解决方案,因此无法及时且有效地进行救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深井救援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救援装置存在的无法及时且有效地进行救援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深井救援装置。该深井救援装置包括与深井出入口连接的主支撑结构、与所述主支撑结构连接并延伸至所述深井内部的伸缩结构、以及位于底部的自锁支撑机构;所述自锁支撑机构包括至少两个自锁单元;所述自锁单元包括与所述伸缩结构铰接的第一折叠杆、与所述第一折叠杆铰接的第二折叠杆、与所述第二折叠杆铰接的第三折叠杆、驱动所述第一折叠杆沿其与所述伸缩结构的连接处转动的第一驱动器以及驱动所述第三折叠杆沿其与所述第二折叠杆的连接处转动的第二驱动器;所述第三折叠杆底部设有插销,中部设有与所述插销匹配的插口,相邻的所述自锁单元的第三折叠杆通过所述相互匹配的插销和插口实现自锁连接。

首先,本实用新型的深井救援装置为一体式结构,可以快速实施救援,节约拆装的时间,为坠井者争取宝贵的救援黄金时间。其次,通过调节所述第一折叠杆与所述伸缩结构的夹角,本实用新型的深井救援装置的自锁支撑结构即可以适用于不同口径的深井,特别是口径在60cm以下的深井。同时,整个施救过程无需施救人员进入深井,施救人员只需安装该救援装置、控制伸缩结构的伸缩以及自锁支撑机构的形态即可,整个过程自动化程度较高,适用性强,更符合小口径深井救援的特点。当相邻的所述第三折叠杆通过所述相互匹配的插销和插口实现自锁连接时,所述自锁支撑结构即达到自锁形态,而达到自锁形态的自锁支撑结构可以支撑坠井者,然后坠井者即可随着自锁支撑结构的上升而获得救援。可见整个装置结构简单,方便安装,适用性强,为坠井者争取宝贵的救援时间。

进一步地,所述自锁单元为三个,所述插口与所述第三折叠杆轴向的夹角为60°。由此,自锁支撑结构的自锁形态稳定且支撑效果好。

进一步地,所述自锁单元为四个,所述插口与所述第三折叠杆轴向的夹角为90°。由此,自锁支撑结构的自锁形态稳定且支撑效果好。

进一步地,所述插销和所述插口为圆柱形。由此,便于使所述自锁支撑结构快速达到自锁形态。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一保护结构。由此,防止所述自锁支撑结构在下降和上升过程中与深井井壁发生碰撞导致小石块脱落对坠井者造成二次伤害。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折叠杆和/或所述第二折叠杆的内侧设有槽,所述第一保护结构为设于所述槽内的安全气囊。由此,安全气囊可以对坠井者进行保护。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保护结构。由此,进一步防止所述自锁支撑结构在下降和上升过程中与井壁发生碰撞导致小石块脱落对坠井者造成二次伤害。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保护结构包括与所述伸缩结构连接的驱动杆、与所述驱动杆连接的从动杆以及驱动所述驱动杆沿其与所述伸缩结构的连接处转动的第三驱动器。由此,展开后的从动杆可以对坠井者进行保护。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保护结构为至少两个且沿所述伸缩结构的外壁呈环状分布。由此,展开后的从动杆可以形成类似保护伞的结构,充分保护坠井者。

进一步地,所述伸缩结构包括相互套接的第一伸缩杆、第二伸缩杆和第三伸缩杆。由此,通过两级伸缩,可以使伸缩结构的伸缩过程更加稳定。在深井救援过程中,由于空间相对较小,且坠井者质量较小,因此优选采用气压驱动控制第一伸缩杆、第二伸缩杆和第三伸缩杆的相对运动。

可见,本实用新型的深井救援装置为一体式结构,结构简单,方便安装,可以快速实施救援,为坠井者争取宝贵的救援黄金时间。整个施救过程无需施救人员进入深井,自动化程度较高。达到自锁形态的自锁支撑结构可以支撑坠井者,然后坠井者即可随着自锁支撑结构的上升而获得救援。通过调节第一折叠杆与所述伸缩结构的夹角即可适用于不同口径的深井,特别是口径在60cm以下的深井。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本实用新型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辅助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附图中所提供的内容及其在本实用新型中有关的说明可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深井救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深井救援装置的使用状态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深井救援装置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深井救援装置的使用状态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深井救援装置的使用状态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深井救援装置的俯视图。

上述附图中的有关标记为:

1:深井;

2:主支撑结构;

3:第一伸缩杆;

4:第二伸缩杆;

5:第三伸缩杆;

6:第三驱动器;

7:驱动杆;

8:从动杆;

9:第一驱动器;

10:槽;

11:第二驱动器;

12:插口;

13:插销;

14:第三折叠杆;

15:第二折叠杆;

16:第一折叠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清楚、完整的说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基于这些说明的情况下将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前,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本实用新型中在包括下述说明在内的各部分中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和技术特征,在不冲突的情况下,这些技术方案和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此外,下述说明中涉及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通常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因此,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关于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和单位。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有关的部分中的术语“包括”、“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实施例1

如图1-3所示的深井救援装置,包括与深井1出入口连接的主支撑结构2、与所述主支撑结构2连接并延伸至所述深井1内部的伸缩结构、以及位于底部的自锁支撑机构;

所述自锁支撑机构包括至少两个自锁单元;所述自锁单元包括与所述伸缩结构铰接的第一折叠杆16、与所述第一折叠杆16铰接的第二折叠杆15、与所述第二折叠杆15铰接的第三折叠杆14、驱动所述第一折叠杆16沿其与所述伸缩结构的连接处转动的第一驱动器9以及驱动所述第三折叠杆14沿其与所述第二折叠杆15的连接处转动的第二驱动器11;所述第三折叠杆14底部设有插销13,中部设有与所述插销13匹配的插口12,相邻的所述自锁单元的所述第三折叠杆14通过所述相互匹配的插销13和插口12实现自锁连接。

所述自锁单元为三个,所述插口12与所述第三折叠杆14轴向的夹角为60°。

所述插销13和所述插口12为圆柱形。

所述伸缩结构包括相互套接的第一伸缩杆3、第二伸缩杆4和第三伸缩杆5。

所述主支撑结构2与所述深井1出入口之间采用三脚架连接,安装方便,便于组装拆卸。

救援时,首先使所述主支撑结构2与所述深井1出入口紧固连接;然后控制所述伸缩结构向深井1内部伸展,当所述自锁支撑机构降落至坠井者身旁时,所述第一驱动器9驱动所述第一折叠杆16沿其与所述伸缩结构的连接处转动,使所述第一折叠杆16与伸缩结构之间的夹角增大至与深井1的口径相匹配,同时,所述第二驱动器11驱动所述第三折叠杆14沿其与所述第二折叠杆15的连接处转动,当转动至使相邻的所述自锁单元的所述第三折叠杆14通过所述相互匹配的插销13和插口12连接时,即使所述自锁支撑机构达到自锁形态。然后,待坠井者坐在所述第三折叠杆14上之后控制所述伸缩结构向上收缩,使坠井者随着所述自锁支撑机构的上升而上升,最终使坠井者获救。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相比,本实施例的深井救援装置具有的区别是:如图4所示,还包括第一保护结构;

所述第一折叠杆16的内侧设有槽10,所述第一保护结构为设于所述槽10内的安全气囊。

救援时,当所述自锁支撑机构达到自锁形态后,控制所述安全气囊弹出,从而在坠井者的上方展开防护。

实施例3

与实施例2相比,本实施例的深井救援装置具有的区别是:如图5所示,还包括第二保护结构。

所述第二保护结构包括与所述伸缩结构连接的驱动杆7、与所述驱动杆7连接的从动杆8以及驱动所述驱动杆7沿其与所述伸缩结构的连接处转动的第三驱动器6。

所述第二保护结构为三个且沿所述伸缩结构的外壁呈环状分布。

救援时,当所述自锁支撑机构达到自锁形态后,所述第三驱动器6驱动所述从动杆8展开,从而在坠井者的上方形成保护伞结构。

实施例4

与实施例3相比,本实施例的深井救援装置具有的区别是:如图6所示,所述自锁单元为四个,所述插口12与所述第三折叠杆14轴向的夹角为90°。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有关内容进行了说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基于这些说明的情况下将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