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自动供水、受水功能的消防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94936发布日期:2019-01-04 23:46阅读:1575来源:国知局
具有自动供水、受水功能的消防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消防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自动供水、受水功能的消防车。



背景技术:

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型及超大型火灾不断增多。相对于超大型火灾则需要提供较多的消防车辆和灭火人员。当主战车辆(也称头车)到达灭火现场时基本处于固定位置不进行调整,后续大吨位供水消防车则需要源源不断的提供灭火所需要的水。

由于主战车需要的水源较多,后车供水量大于前车需水量的时候如果不及时关闭阀门则会导致前车发生溢水现象,造成水源浪费。供水量大时甚至会是前车水罐膨胀,进而影响罐体寿命。

原有的灭火模式是负责每台车的消防战士需要留在车辆操作面板前实时观察,当主战车辆水罐充满时前车人员通过对讲机向后车人员喊话要求停止供水;同样当主战车辆水罐缺水时前车人员通过对讲机向后撤人员喊话要求增加供水。对于复杂的火场形式来说上述操作相当不便。

现有抚摩中,虽然灭火现场靠对讲机喊话也能够解决供水交流问题,但是火场状况瞬息万变,不确定因素较多,存在以下缺陷:

(1)主战车及供水车至少各需要留一名战士实时观察,否则会造成水资源浪费;

(2)对于大型火场来说火势较大可能对人员造成伤害;

(3)灭火车辆的智能化程度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自动供水、受水功能的消防车,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上述缺陷。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自动供水、受水功能的消防车消防车,包括水罐、受水控制装置和控制器,所述受水控制装置包括受水控制阀、第一液位传感器、第二液位传感器,所述水罐顶部的受水口处安装有所述受水控制阀,所述第一液位传感器及所述第二液位传感器均安装在所述水罐内,且所述第一液位传感器的安装高度高于所述第二液位传感器的安装高度,所述第一液位传感器在检测到所述水罐内的水位达到第一高度时生成阀门关闭信号,所述第二液位传感器在检测到所述水罐内的水位达到第二高度时生成阀门开启信号,所述阀门关闭信号触发所述控制器关闭所述受水控制阀,所述阀门开启信号触发所述控制器打开所述受水控制阀。

优选地,所述消防车还包括供水控制装置,所述供水控制装置包括供水泵和流量计,所述消防车的发动机驱动所述供水泵运转,所述流量计安装在所述供水泵的出口处,所述流量计在检测到流量不为零时生成第一控制信号,所述流量计在检测到流量为零时生成第二控制信号,所述第一控制信号触发所述控制器将所述发动机由怠速状态切换至非怠速状态,所述第二控制信号触发所述控制器将所述发动机由所述非怠速状态切换至怠速状态。

优选地,所述受水控制阀为气动蝶阀。

优选地,所述供水泵与所述水罐的出水口之间通过管路连接。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可以实现消防车的自动受水,具有结构简单、可靠性高、操作方便的特点,增加少许成本即可节约大量人力资源,提高了作业效率。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实用新型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受水控制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的两台消防车之间的连接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的消防设备的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1、水罐;2、受水控制阀;3、第一液位传感器;4、第二液位传感器;5、供水泵;6、流量计;8、主战车;9、供水车;10、第一消防水带;11、第二消防水带;12、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自动供水、受水功能的消防车消防车,其可用于实现消防车的自动供水与受水。

在一个实施例中,该消防车包括水罐1、受水控制装置和控制器,所述受水控制装置包括受水控制阀2、第一液位传感器3、第二液位传感器4,所述水罐1顶部的受水口处安装有所述受水控制阀2,所述第一液位传感器3及所述第二液位传感器4均安装在所述水罐1内,且所述第一液位传感器3的安装高度高于所述第二液位传感器4的安装高度,所述第一液位传感器3在检测到所述水罐1内的水位达到第一高度时生成阀门关闭信号,所述第二液位传感器4在检测到所述水罐1内的水位达到第二高度时生成阀门开启信号,所述阀门关闭信号触发所述控制器关闭所述受水控制阀2,所述阀门开启信号触发所述控制器打开所述受水控制阀2。优选地,所述受水控制阀2为气动蝶阀。

安装时,受水控制阀2安装在水罐1的顶部;第一液位传感器3安装位置接近于水罐1的顶部;第二液位传感器4安装位置接近于水罐1的底部。第一液位传感器3、第二液位传感器4所取得的信号直接进入至控制器中。

消防车一般处于待命状态,此时,水罐1的水位处于高液位,从而触发第一液位传感器3产生一个阀门关闭信号,于是控制器关闭受水控制阀2。当车辆进入火场灭火时,液位降低触发第二液位传感器4产生阀门开启信号给控制器,于是自动开启受水控制阀2,以便后车向当前的消防车供水。

可见,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可以实现消防车的自动受水,具有结构简单、可靠性高、操作方便的特点,增加少许成本即可节约大量人力资源,提高了作业效率。

优选地,所述消防车还包括供水控制装置,所述供水控制装置包括供水泵5和流量计6,所述消防车的发动机驱动所述供水泵5运转,所述流量计6安装在所述供水泵5的出口处,所述流量计6在检测到流量不为零时生成第一控制信号,所述流量计6在检测到流量为零时生成第二控制信号,所述第一控制信号触发所述控制器将所述发动机由怠速状态切换至非怠速状态,所述第二控制信号触发所述控制器将所述发动机由所述非怠速状态切换至怠速状态。

安装时,流量计6安装在供水泵5的出口处,可实时测出管路系统的流量;出水管路安装在泵体末端,将泵体加压后的水供至需水处。当供水控制装置工作时,车辆处于怠速状态;水罐中的水进入供水泵5的泵体;当流量计检测到出水管路有流量后,车辆提升转速至泵体出口压力约4bar;当流量计检测到出水管路无流量时,车辆自动降至怠速带动泵体运转,此时泵体不输出水源。

优选地,所述供水泵5与所述水罐1的出水口之间通过管路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消防设备,包括一个主战车8和多个依次串联的供水车9,所述主战车8为上述的消防车,所述供水车为上述的消防车,每个所述供水车9的水罐1的受水控制阀2各通过一条第一消防水带10与下一个所述供水车9的水罐1的供水泵5的出口连接,第一个所述供水车9的供水泵5的出口通过第二消防水带11与所述主战车8的水罐1的受水控制阀2连接。这样,主战车与供水车可建立战斗链,请参考图3。

主战车一般载液量较小,机动性强,在灭火作业时基本处于第一位置,达到火场时该车位置基本不动。中间的供水车则距离主战车大约200-400米,通过第二消防水带11与主战车连接,中间供水车一般载水量在20-26吨左右。后部的供水车则在火场上主要担任调水任务。

建立战斗链时,主战车开启自动受水功能,中间的供水车开启自动供水和自动受水功能,后部的供水车开启自动供水功能。三车则建立战斗链关系,同样中间供水车数量可以增加,直至达到火场需求数量。

当主战车不需要后车供水时,其罐内水源较多,触发第一液位传感器,控制器接收到信号后使主战车外注水管路上的气动阀门处于关闭状态,第二消防水带11中的水处于静止状态,中间的供水车检测到流量计信号为0,其供水泵处于怠速状态。

当主战车需要后车供水时,其罐内水源较少,触发第二液位传感器,控制器接受到信号后使主战车外注水管路上的气动阀门处于开启状态,第二消防水带11中的水处于流动状态,中间的供水车的流量计感应到水流量后,其供水泵通过控制器自动促使水泵提压至4bar,给前车供水。

同样,中间的供水车缺水时,后部的供水车会通过上述原理给前车供水,以此类推建立长距离战斗链。

本实用新型可实现主战车和供水车的自动供水、受水,在建立战斗链后不需要留人操作,智能化程度高,每台消防车可节约一名战斗人员的力量,提高灭火作业效率。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特点:

A:理念创新:气动阀门、流量计、传感器等部件都属于消防车上常规部件,但将这些部件运用控制器组成自动供水、受水系统则属于国内首创;

B:自动化程度高:配备该系统的车辆在火场上只需按下自动供水、受水按键则快速建立战斗链关系,其余的操作全靠控制器收集信号来自动控制系统部件,所以说自动化程度较高;

C:可靠性高:上述部件在消防车上属于常用部件,产品已经很成熟,所以可靠性高。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A:结构简单:整套装置主要由气动阀门、流量计、控制器等部件组成,结构简单;

B:可靠性高:结构原理清晰明了,整套装置发生的故障和概率较低;

C:操作方便:整套结构由于集成度较高,在进行自动受水、供水作业时直接按下相应按钮即可建立战斗链;

D:增加少许成本可节约大量人力资源,提高作业效率:系统由上述部件可以看出,气动阀门、流量计、控制器等部件整体成本约五千元,但是建立战斗链后每台车可节约一名战斗人员数量,效益显而易见,并且相应的提高的作业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