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爆型灭火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127486发布日期:2020-03-20 06:30阅读:506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爆型灭火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灭火器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防爆型灭火器。



背景技术:

灭火器是一种可携式灭火工具,灭火器内放置化学物品,用以救灭火灾,灭火器是常见的防火设施之一,存放在公众场所或可能发生火灾的地方,不同种类的灭火器内装填的成分不一样,是专为不同的火灾起因而设,使用时必须注意以免产生反效果及引起危险。

现有的授权公告号为cn203861813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灭火器,包括具有颈部的瓶体,压力表,虹吸管,喷管,阀门总成,提把,压把,保险栓;所述的灭火器还包括气芯;颈部外侧设有连接孔,连接孔的底面设有与瓶体贯通的气芯孔;气芯包括设有凸环的芯杆,内径与凸环外径匹配且一端开口的外筒,穿设于芯杆一端外并与外筒的开口端连接的通盖,两端分别压住通盖和凸环的气芯压簧;外筒与气芯孔密封连接;压力表与连接孔螺纹连接;芯杆的另一端穿过外筒的封闭端与压力表的压头接触。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在灭火器的运输或存放中,如果不慎将灭火器掉落或者使灭火器收到强力的撞击,灭火器就有可能发生爆炸,导致人员受伤或造成经济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避免灭火器受到撞击而爆炸的灭火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防爆型灭火器,包括灭火器本体,所述灭火器本体上设置有喷管,所述灭火器本体的外壁上套设有保护套,所述保护套包括保护骨架和包裹在保护骨架上的橡胶套,所述保护骨架由多个环形骨架和纵向骨架组合而成,所述环形骨架套设在灭火器本体上且沿着灭火器本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纵向骨架沿着灭火器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灭火器置于保护套内后,由于保护套本身是由保护骨架和橡胶套所构成的,因此在灭火器收到外力撞击时,橡胶套会吸收并减小传递至灭火器本体上的撞击能量,从而避免灭火器本体收到撞击而产生爆炸,保证了灭火器运输和存放时的安全性,而将保护骨架设置为环形骨架和纵向骨架组成的网状体,可以大大减少保护套本身的重量,人们在拿取灭火器时更加省力。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保护套由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相拼接而成,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且位于相拼接的位置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整体均呈“u”形,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上分别设置有拼接槽和拼接条,所述拼接槽沿着灭火器本体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拼接槽靠近第一连接部凹口的一端贯通设置,所述拼接条与拼接槽配合设置,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上设置有用于固定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固定装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安装保护套时,先将灭火器本体置于第一壳体内,然后使第二连接部上的拼接条从第一连接部上拼接槽贯通的一端进入拼接槽,移动第二壳体,在拼接条完全进入拼接槽后,第一连接部则会与第二连接部完全抵接,从而使得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拼接起来形成保护套,最后再利用固定装置将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固定即可,通过将保护套分为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再通过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将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拼接,如此便实现了保护套的安装,使得保护套的安装更加方便且可以更好地固定在灭火器本体上。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固定装置包括开设在第一连接部上的固定孔,所述固定孔位于第一连接部远离第一连接部凹口的位置,所述第二连接部上开设有与固定孔相连通的配合孔,所述固定孔内设置有穿设于固定孔和配合孔的固定螺栓,所述固定螺栓上螺纹连接有固定螺母,所述固定螺母抵接至第二连接部上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将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通过拼接槽和拼接条拼接以后,第一连接部上的固定孔会与第二连接部上的配合孔对齐,然后将固定螺栓穿过固定孔和配合孔,再把固定螺母拧到固定螺栓上,使其紧抵至第二连接部上,从而固定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固定螺栓和固定螺母具有较好的固定效果,且在安装和拆卸时都较为快捷。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拼接槽的横截面形状设置为“t”形,所述拼接条与“t”形的拼接条配合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拼接槽和拼接条设置为“t”形,可以阻止拼接条脱离拼接槽,从而提高了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之间的连接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保护套的内壁上设置有海绵层,所述海绵层与灭火器本体抵接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海绵层的设置一方面可以进一步缓冲来自撞击产生的能量,保护灭火器本体,另一方面可以吸收一定的水分,从而保持灭火器本体的干燥性,防止灭火器本体被锈蚀。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保护套上沿着灭火器的本体的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用于固定喷管的固定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喷管置于固定夹内,在灭火器本体收到撞击时,可以对喷管形成一定的保护,减小喷管收到的损伤。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保护套上设置有把手。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把手的设置可以方便人们拿取和使用灭火器本体,提高灭火器使用时的便利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通过在灭火器本体上设置由保护骨架和橡胶套组成的保护套,可以吸收灭火器本体受到撞击时产生的能量,减小对灭火器本体产生的碰撞,从而防止灭火器产生爆炸,而将保护骨架设置为由环形骨架和纵向骨架组成的网状体,可以减轻保护套本身的重量,方便人们拿取和运输灭火器;

2.通过将保护套分为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并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上分别设置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再通过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将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连接起来,从而将保护套安装至灭火器本体上,使得保护套的安装更加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隐藏部分橡胶套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爆炸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后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中,1、灭火器本体;11、喷管;2、保护套;21、保护骨架;211、环形骨架;212、纵向骨架;22、橡胶套;23、第一壳体;231、第一连接部;232、拼接槽;233、固定孔;234、固定螺栓;235、固定螺母;24、第二壳体;241、第二连接部;242、拼接条;243、配合孔;25、固定夹;26、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和图3,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防爆型灭火器,包括灭火器本体1和喷管11,灭火器本体1的外侧壁上套设有保护套2,保护套2由保护骨架21和保护骨架21上的橡胶套22组成,而保护骨架21又包括多个相互组合的环形骨架211和纵向骨架212,其中环形骨架211沿着灭火器本体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纵向骨架212则沿着灭火器本体1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环向骨架和纵向固定架共同构成网格状的保护套2;保护套2可以防止灭火器本体1受到强力的撞击,从而避免灭火器本体1发生爆炸,而网格状的保护套2减少了保护套2的重量,人们可以更省力地拿取灭火器本体1。

参照图4和图5,保护套2包括相拼接的第一壳体23和第二壳体24,第一壳体23和第二壳体24上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部231第二连接部241,第一连接部231和第二连接部241整体均呈“u”形,第一连接部231上沿着灭火器本体1的长度方向开设有拼接槽232,拼接槽232靠近第一连接部231凹口的一端贯通设置,第二连接部241上设置有滑动连接于拼接槽232内的拼接条242。

参照图2和图4,第一连接部231上于远离其凹口的位置开设有固定孔233,第二连接部241上于对应的位置开设有配合孔243,固定孔233和配合孔243内穿设有固定螺栓234,固定螺栓234上螺纹连接有抵接至第二连接部241上的固定螺母235;为了阻止拼接条242脱离拼接条242,提高第一连接部231和第二连接部241之间的连接效果,将拼接槽232和拼接条242的形状设置为“t”形。

安装保护套2时,先将第一壳体23和第二壳体24分开,然后将灭火器本体1置于第一壳体23内,把第二壳体24的拼接条242从拼接槽232贯通的一端移入拼接槽232,同时移动第二壳体24,使拼接条242完全进入拼接槽232内,并使固定孔233与配合孔243对齐,最后将固定螺栓234穿入固定孔233和配合孔243中,再利用固定螺母235固定第一壳体23和第二壳体24,如此便完成了保护套2的安装,通过第一壳体23和第二壳体24方便了保护套2的安装,同时其固定效果也更好。

参照图1,保护套2的内壁上设置有与灭火器本体1抵接的海绵层(图中未示出),海绵层可以进一步保护灭火器本体1,同时为了保护喷管11,在保护套2上沿着灭火器本体1的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固定夹25,喷管11位于固定夹25内;保护套2上还设有把手26,人们通过把手26可以更方便地拿取灭火器本体1进行灭火。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在安装保护套2到灭火器本体1上时,将灭火器本体1置于第一壳体23内,然后使第二壳体24上的拼接条242进入到第一壳体23上的拼接槽232槽,同时移动第二壳体24,使拼接条242完全进入拼接槽232内,并使第一连接部231上的固定孔233与第二连接部241上的配合孔243重合,随后将固定螺栓234置于固定孔233和配合孔243内,拧上固定螺母235使其抵接至第二连接部241上,从而将第一连接部231和第二连接部241相连并固定,使得第一壳体23和壳体被拼接成保护套222,保护套2安装完毕后便可以保护灭火器本体1,在灭火器本体1收到撞击时吸收掉大部分撞击能量,从而防止灭火器本体1产生爆炸,使得灭火器的存放、运输及使用都更加安全。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