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缠绕挡烟垂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652588发布日期:2022-01-26 18:55阅读:281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缠绕挡烟垂壁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消防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防缠绕挡烟垂壁装置。


背景技术:

2.挡烟垂壁是一种在发生火灾时能阻止烟和热气体水平流动的屏障,现有的挡烟垂壁均为固定式安装且下垂设置,挡烟垂壁在使用中经常出现挡烟布两侧边与接触部件摩擦会出现脱线致使缠绕的问题,由于挡烟布材质较硬,且有耐火功能,因此,对周边加工比较困难,出现缠绕问题的解决办法就是重新更换新材料,因此,不仅使用成本较高,而且在执行消防紧急任务时会严重影响隔烟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防缠绕挡烟垂壁装置,通过在所述挡烟垂壁设有的挡烟布两侧边均固装有防脱单元;通过在稳固支撑所述卷帘装置的支承装置上设有的支承板、支架,在所述支承板、支架及连接紧固件面向所述挡烟布的侧面均设为平面及圆弧面,使得所述挡烟布两侧边在触及所述支承装置时与光滑表面接触,无刮扯;通过控制所述支承装置最底部与卷起所述挡烟布满载后所述滚筒的半径间隔距离,能够减少所述挡烟布两侧边与所述支承装置的接触,即减少摩擦机会,避免了脱线现象的发生,有效避免了缠绕现象的发生。
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5.一种防缠绕挡烟垂壁装置,用于室内消防挡烟,包括用于阻挡烟穿过的挡烟垂壁、用于驱动所述挡烟垂壁的降落或卷起的卷帘装置、用于稳固支撑所述卷帘装置的支承装置及用于控制所述卷帘装置运动的控制装置;所述挡烟垂壁设有的挡烟布两侧边均固装有防脱单元;所述支承装置包括与建筑物固连的支承板及安装在所述支承板上用以支撑所述卷帘装置的支架,所述支承板、所述支架及连接紧固件在面向所述挡烟布的侧面均为平面及圆弧面,使得所述挡烟布两侧边触及所述支承装置时无刮扯。
6.优选地,以所述卷帘装置设有的滚筒中心线为基准线,所述基准线至所述支承装置最底部的距离h与卷起所述挡烟布满载后所述滚筒的半径r应满足:h-r≤150mm。
7.优选地,所述挡烟垂壁包括所述挡烟布及固装在所述挡烟布底部边缘起配重作用的配置底座,所述配置底座包括金属夹持底座,使得所述挡烟布在重力的作用下快速下放并保持平展。
8.进一步地,所述挡烟布由硅胶防火布制作,所述挡烟布两侧边的防脱单元包括防火涂层,所述防火涂层包裹所述挡烟布边缘,使得所述挡烟布边缘耐磨,以防出现脱线现象。
9.进一步地,所述挡烟布的一端与所述滚筒固连,所述滚筒内设有转轴,所述转轴端部连有电机,在所述电机的驱动下,所述滚筒旋转带动所述挡烟布绕所述滚筒卷曲或垂下处于挡烟状态。
10.进一步地,所述电机的调节孔位于底部,便于调节,使得所述挡烟布的两侧边越过所述滚筒端部平面,在所述滚筒端部的c型延伸板的支撑下延伸至所述电机处,以减小多条所述挡烟垂壁并联时的间距。
11.进一步地,所述支承板上设有凹槽,所述凹槽与平面的连接处均为圆弧过渡连接;所述凹槽的横截面积与所述电机伸出的导线组的横截面积相匹配。
12.进一步地,所述支架设有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电机端设有的支撑柱匹配连接,所述支架与所述支承板连接紧固件面向所述挡烟布的一侧均为光滑球面的螺栓头部。
13.进一步地,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电机及安装在室内的烟感应器相连,依据所述烟感应器传输的数据信息进行判断,智能控制所述卷帘装置带动所述挡烟垂壁迅速垂下处于挡烟状态或向上卷曲终止挡烟状态。
14.进一步地,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通过手动通过按钮控制所述卷帘装置的运动。
15.有益效果为:
1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缠绕挡烟垂壁装置,通过在所述挡烟垂壁设有的挡烟布两侧边均固装有防火涂层;通过在稳固支撑所述卷帘装置的支承装置上设有的支承板、支架,在所述支承板、支架及连接紧固件面向所述挡烟布的侧面均设为平面及圆弧面,使得所述挡烟布两侧边在触及所述支承装置时与光滑表面接触,无刮扯;通过控制所述支承装置最底部与卷起所述挡烟布满载后所述滚筒的半径间隔距离,能够减少所述挡烟布两侧边与所述支承装置的接触,即减少摩擦机会,避免了脱线现象的发生,有效避免了缠绕现象的发生。
附图说明
17.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
18.在附图中:
19.图1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结构示意图;
20.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
21.图3是图2的b-b剖视图;
22.图4是图1的i放大图。
23.其中:
24.支承板1;凹槽11;
25.卷帘装置2;前轴21;连接毂22;滚筒23;导线24;电机25;端轴251;后轴26;c型延伸板27;
26.屋顶3;
27.挡烟垂壁4;挡烟布41;配置底座42;紧固件43;防火涂层44;
28.控制箱5;控制按钮6;
29.支板7;固定螺钉8;支架9;圆头螺栓10。
具体实施方式
30.如在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使用了某些词汇来指称特定组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
可理解,硬件制造商可能会用不同名词来称呼同一个组件。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并不以名称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组件的方式,而是以组件在功能上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的准则。如在通篇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所提及的“包含”为一开放式用语,故应解释成“包含但不限定于”。“若干个”指多于两个;说明书后续描述为实施本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然所述描述乃以说明本技术的一般原则为目的,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的范围。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31.参照图1-图4,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
32.一种防缠绕挡烟垂壁装置,用于室内消防挡烟,包括挡烟垂壁4、卷帘装置2和控制装置。
33.优选地,所述挡烟垂壁4包括用于阻挡浓烟穿过的挡烟布41,所述挡烟布41两侧边均固装有防脱单元,所述挡烟布41由硅胶防火布制作,所述挡烟布41两侧边的防脱单元包括防火涂层44,所述防火涂层44使得所述挡烟布41边缘包裹,增加耐磨性,以防出现脱线现象;所述挡烟布41一端通过紧固件(图中未示出)与卷帘装置2的滚筒23固定连接,另一端所述挡烟布41底部边缘均通过紧固件43与配置底座42固连在一起,所述配置底座42对所述挡烟布41起配重作用,所述配置底座42包括金属夹持底座,使得所述挡烟布41在重力的作用下快速下放并保持平展。
34.进一步地,所述卷帘装置2设有的所述滚筒23内固装有连接毂22,所述连接毂22的中间紧固连接转轴,所述转轴包括位于前端的前轴21及在同轴线上位于后端的后轴26,所述前轴21的前端连有电机25,在所述电机25的驱动下,所述前轴21旋转带动所述滚筒23转动,从而带动所述挡烟布41绕所述滚筒23垂下处于挡烟状态,当任务完成后,所述滚筒23反方向旋转带动所述挡烟布41绕所述滚筒23卷曲至放置状态,所述电机25的导线24与控制箱5连接;在所述滚筒23端部固定安装c型延伸板27,c型延伸板27用以支撑从所述滚筒23端部延伸出的挡烟布41,有效防止垂壁布的下垂变形,提高平滑度和完整性,从而减小与支撑装置的摩擦机会。
35.所述支承装置包括支承板1、支板7、支架9及连接紧固件。
36.所述支承板1与屋顶3通过固定螺钉8固连,在所述滚筒23的前端,所述支承板1与支架9通过紧固螺栓连接,所述紧固螺栓为圆头螺栓10,且圆头位于与所述挡烟布41接近的一侧;所述支架9上设有通孔,用于支撑所述电机25端伸出的端轴251。
37.进一步地,所述支承板1上设有凹槽11,所述凹槽11与平面的连接处均为圆弧r过渡连接;所述凹槽11的横截面积与所述电机25伸出的导线24的横截面积相匹配。
38.进一步地,所述电机25的调节孔位于底部,便于调节,使得所述挡烟布41的两侧边越过所述滚筒23端部平面延伸至所述支承装置处,以减小多条所述挡烟垂壁并联时的间距。
39.在所述滚筒23的后端,所述支承板1与支板7通过紧固螺栓连接,所述紧固螺栓为圆头螺栓10,且圆头位于与所述挡烟布41接近的一侧;所述支板7上设有通孔,用于支撑所述后轴26。
40.所述支板7、所述支架9上面向所述挡烟布41的一侧的可能的尖角处均为圆弧r,以防刮扯或磨损所述挡烟布41的侧边。
41.优选地,以所述滚筒23中心线为基准线,所述基准线至所述支承装置最底部的距
离设为h,所述滚筒23卷起所有的挡烟布41时的半径为r,应满足:h-r≤150mm,以确保所述支承装置不会因为太长而增加与所述挡烟布41接触、摩擦的机会,确保所述挡烟布41边缘免受磨损。
42.所述控制装置包括控制箱5及控制按钮6;所述控制箱5与所述电机25及安装在室内的烟感应器(图中未示出)相连,当所述烟感应器感应到烟的浓度数据信息达到预设值时,所述控制箱5控制所述电机25驱动所述滚筒23迅速释放所述挡烟布41,使所述挡烟布41迅速垂下处于挡烟状态,当所述烟感应器感应到烟的浓度减小到数据信息达到预设值时,所述控制箱5控制所述电机25驱动所述滚筒23卷起所述挡烟布41,使所述挡烟布41向上卷曲至完工状态。
43.进一步地,还可通过控制按钮6手动控制所述控制箱5控制所述卷帘装置的运动。
44.有益效果为:
4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缠绕挡烟垂壁装置,通过在所述挡烟垂壁设有的挡烟布两侧边均固装有防火涂层;通过在稳固支撑所述卷帘装置的支承装置上设有的支承板、支架,在所述支承板、支架及连接紧固件面向所述挡烟布的侧面均设为平面及圆弧面,使得所述挡烟布两侧边在触及所述支承装置时与光滑表面接触,无刮扯;通过控制所述支承装置最底部与卷起所述挡烟布满载后所述滚筒的半径间隔距离,能够减少所述挡烟布两侧边与所述支承装置的接触,即减少摩擦机会,避免了脱线现象的发生,有效避免了缠绕现象的发生。
46.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本技术的若干优选实施例,但如前所述,应当理解本技术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申请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技术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