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负式高效灭火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641512发布日期:2022-09-27 17:53阅读:56来源:国知局
一种背负式高效灭火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灭火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背负式高效灭火装置。


背景技术:

2.现有背负式灭火器的背带位置固定,无法适用于不同身高的使用者,经过长时间的背负,会产生疲劳感,降低使用者的舒适度,在奔跑时,也会产生料桶摆动的情况,无法保证料桶的平稳,易发生危险。
3.当灭火现场烟雾较浓时,使用人员还需携带气瓶与面罩,无形中增加了背负难度,不易活动。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背负式高效灭火装置,能够同时实现灭火与呼吸功能,设备简便,便于活动,可适用于不同身高的使用者,提高使用舒适度。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背负式高效灭火装置,包括料桶、气瓶和升降部,在所述料桶的两侧分别配合设置有喷射枪和面罩,在所述料桶上设有a安装槽,所述气瓶配合在a安装槽内,在所述a安装槽的内壁设置有固定带,用于所述气瓶的固定,在所述料桶的后端设置有支撑板,所述升降部配合连接在所述支撑板上,在所述升降部的两侧均设置有背带,所述背带的下端配合连接在所述料桶上。本实用新型将灭火与呼吸功能相结合,节省设备空间,便于使用者背负,并提高舒适度。
6.进一步的,在所述气瓶的出口处设置有减压器,还包括气路分配器,所述气路分配器分别与所述减压器、所述面罩、所述料桶和所述喷射枪相连。气路分配器使气体分为三路已实现其各自的功能。
7.进一步的,在所述支撑板上等距设有多个b安装槽,所述多个b安装槽的内壁通过通槽相连通,在所述升降部的下端设置有连接带,所述连接带用于缠绕在所述安装槽上,所述连接带的内端与所述升降部的外端配合连接。
8.进一步的,在所述多个b安装槽的下端均设置有上支撑柱,在所述升降部的内部等距设置有多个下支撑柱,所述下支撑柱与所述上支撑柱相配合。
9.进一步的,所述上支撑柱和所述下支撑柱的形状相匹配,所述上支撑柱呈顺时针转动180度的“l”型,所述下支撑柱呈“l”型。
10.进一步的,在所述支撑板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调节带,所述调节带与所述背带的下端通过调节扣相连。
11.进一步的,在所述支撑板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腰带和第二腰带,所述第一腰带和所述第二腰带均设置在所述调节带的下方,所述第一腰带和所述第二腰带配合连接。
12.进一步的,所述升降部通过弹性带与所述料桶相连,所述弹性带设置有两个,分别位于所述下支撑柱的两侧。弹性带加固了升降部与料桶的连接。
13.进一步的,所述气路分配器一端的接口依次连接有空呼接口和所述面罩,另一端的接口连接有喷射开关,所述喷射开关分别与隔膜气泵和止逆阀相连,所述隔膜气泵一端的接口与所述料桶相连,所述止逆阀的一端依次连接有泡沫发生器、喷射接口和所述喷射枪,所述隔膜气泵另一端的接口连接在所述泡沫发生器上。
14.进一步的,所述固定带纵向设置有两组,所述固定带包括配合连接的第一固定带和第二固定带。
15.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16.1、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同时实现灭火与呼吸功能,设备空间安排合理,减少使用者的背负重量,便于移动。
17.2、安装槽的设置,使气瓶被包裹在料桶上,防止其滑落,而固定带的设置,进一步加固了气瓶的连接。
18.3、多个等距设置的安装槽和上支撑柱,形成了不同的调节高度,通过升降部与支撑板的配合,使升降部的连接高度得以选择,适用于不同身高的使用者,下支撑柱与上支撑柱的卡合,使下支撑柱对上支撑柱形成向上的托举力,加固了与料桶的连接。
附图说明
19.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20.图2是本实用新型安装槽结构图;
21.图3是本实用新型料桶后端示意图;
22.图4是本实用新型升降部细节图;
23.图5是本实用新型支撑板结构图;
24.图6是本实用新型通槽示意图;
25.图7是本实用新型升降部与支撑板配合示意图;
26.图8是本实用新型连接示意图。
27.图中:
28.1、料桶;2、喷射枪;3、气瓶;4、a安装槽;41、第一固定带;42、第二固定带;5、面罩;6、支撑板;61、上支撑柱;62、b安装槽;63、通槽; 7、弹性带;8、升降部;81、连接带;811、下支撑柱;82、背带;83、调节扣;84、外粘扣面;841、内粘扣面;9、调节带;10、第一腰带;101、第二腰带;11、压力表;111、减压器;12、气路分配器;13、空呼接口; 14、喷射开关;141、止逆阀;142、泡沫发生器;143、喷射接口;15、隔膜气泵。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30.如图1至图8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背负式高效灭火装置,包括料桶1、喷射枪2、气瓶3和面罩5,喷射枪2和面罩5配合设置在料桶1的左右两侧,在料桶1上设有a安装槽4,气瓶3配合在a安装槽4内,a安装槽4呈圆弧形,使气瓶3被包裹在a安装槽4内,防止其掉落,在a安装槽4内设置有固定带,固定带纵向设置有两组,用于气瓶3的固定,固定带包括第一固定带41和第二固定带42,第一固定带41和第二固定带42 配合连接,连接方式可通过粘扣相连接,可也通过按扣相连接,或通过卡扣相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带41和第二固定带
42通过粘扣相连。
31.在料桶1的后端设置有支撑板6和调节带9,调节带9设置有两个,分别位于支撑板6的左右两侧,在支撑板6上配合设置有升降部8,用于调节料桶1在背部的高低位置,已适用于不同的使用需求,在升降部8的两侧均设置有背带82,背带82通过调节扣83与调节带9相连。
32.在支撑板6上纵向、等距设有多个b安装槽62,多个b安装槽62的内壁通过通槽63相连通,在每个b安装槽62的下端均设置有上支撑柱61,上支撑柱61呈顺时针转动180度的“l”型,在本实施例中,b安装槽62 和上支撑柱61均设置有七个。
33.在升降部8的内侧纵向、等距设置有多个下支撑柱811,下支撑柱811 呈“l”型,在本实施例中,下支撑柱811设置有三个,下支撑柱811与上支撑柱61相配合,在升降部8的下端设置有连接带81,连接带81的下端缠绕在b安装槽62上后,与升降部8的外侧配合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在连接带81下端部的内侧设置有内粘扣面841,在升降部8的外侧设置有外粘扣面84,通过内粘扣面841和外粘扣面84相粘合,实现连接带81的固定。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通过按扣等其他方式连接。
34.升降部8通过弹性带7与料桶1的上端相连,用于加固升降部8与料桶1的连接,弹性带7设置有两个,分别位于外粘扣面84的两侧。
35.为防止料桶在背运时产生左右摆动,在靠近支撑板6底端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腰带10和第二腰带101,第一腰带10好第二腰带101配合连接,第一腰带10和第二腰带101可通过粘扣相连接,可也通过按扣相连接,或通过卡扣相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腰带10和第二腰带101通过粘扣相连。
36.为对气瓶3的气压进行控制与监测,在气瓶3的出口处依次连接有减压器111和压力表11,气瓶3通过气路分配器12分别与减压器111、面罩 5、料桶1和喷射枪2相连,气路分配器12一端的接口依次连接有空呼接口13和面罩5,空呼接口13为空气呼吸器接口的简称,气路分配器12另一端的接口连接有喷射开关14,在喷射开关14上分别连接有隔膜气泵15 和止逆阀141,在止逆阀141的一端依次连接有泡沫发生器142、喷射接口 143和喷射枪2,隔膜气泵15一端的接口与料桶1相连,另一端的接口连接在泡沫发生器142上。
37.本实例的工作过程:
38.将气瓶3自上而下放入a安装槽4内,再通过第一固定带41和第二固定带42的连接,实现位置的固定。
39.打开气瓶3的瓶阀,气瓶3内的高压进减压器111减压后,气体分成三路输送,第一路气体进入隔膜气泵15,抽取料桶1中的灭火液,第二路气体对灭火液进行加压,经泡沫发生器142的搅拌形成泡沫,第三路气体进入面罩5上的供气阀,用于供气。
40.使用者将料桶1背在背上,戴上面罩5,通过喷射枪2进行灭火。
41.为适应不同身高使用者的需求,将连接带81的下端穿进所需高度的b 安装槽62,连接带81的下端再从通槽63自上方的任一安装槽穿出,在本实施例中,自第四个安装槽穿进,沿通槽63自第一个安装槽穿出,拉紧连接带81,使下支撑柱811与上支撑柱6相卡合,通过连接带81的内粘扣面 841与升降部8的外粘扣面84相粘合,实现升降部8的固定,可通过拉动调节带9,对料桶1的背靠位置进行进一步调整,将第一腰带10和第二腰带101相粘接,完成固定。
4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43.a安装槽4呈圆形设置,使气瓶3被包覆在a安装槽4内,即使料桶1 产生轻微的倾斜,气瓶3也不会掉落,固定带的设置,进一步加固了气瓶3 的连接。
44.通过升降部8与支撑板6的配合连接,使升降部8在支撑板6上的位置可调,多个等距设置的b安装槽62和上支撑柱61,形成了不同的调节刻度,使升降部8的连接高度得以选择,可根据使用者不同的身高,调节料桶1在背部的高度,提高背负时的舒适度。
45.升降部8通过连接带81与b安装槽62相缠绕,使之连接在支撑板6 上,上支撑柱61和下支撑柱811的设置可加固升降部8与支撑板6的连接。上支撑柱61和下支撑柱811的形状相匹配,当下支撑柱811与上支撑柱61 卡合时,下支撑柱811对上支撑柱611形成向上托举的力,避免连接的松懈。
46.本实用新型将料桶1、喷射枪2、气瓶3和面罩5一体化设置,使之空间合理化,减少使用者的背负重量,在灭火的同时,提供了气体的供给,避免使用者受到浓烟的危害。
47.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