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涡流管背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723973发布日期:2022-10-05 00:03阅读:114来源:国知局
消防涡流管背心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消防装备,尤其涉及一种消防涡流管背心。


背景技术:

2.消防救援人员在抢险过程中,外部救灾环境往往为高温或者低温的情况。高温辐射或者低温环境都会使消防救援人员体表的温度迅速上升或下降,引发身体的不适感,影响消防救援人员的工作效率。在高温环境下灭火时,因为高强度劳动会大量分泌汗液,厚重消防服透气性差,会进一步增加身体的不适感,严重时会引起中暑。低温状况时,消防防护服因不具备保暖作用,使得消防救援人员体表温度迅速降低,同样也会影响消防救援人员的工作效率,严重时会引起失温,威胁消防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消防涡流管背心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消防涡流管背心,包括,
5.背心,包括本体以及设置于所述本体内的第一管路,所述第一管路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接口,所述第一管路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一开关,所述第一开关用于调节所述第一管路内的气流流量;
6.涡流管,包括设置于一端的第一出气口、设置于另一端的第二出气口以及设置于所述涡流管壁体上的第一进气口,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一出气口或第二出气口连接;
7.压缩气源,设置有第一出气口,所述第一出气口通过第二管路与所述第一进气口连接;
8.所述本体为双层结构,所述第一管路固定设置于所述本体双层结构之间;
9.所述第一管路包括若干平行设置的管路主体部,以及连接在相邻两个所述管路主体部之间的折弯部,所述管路主体部均沿第一方向延伸;
10.所述第一管路为中空的金属管,所述第一管路呈蛇形排布。
1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管路设置于所述本体的正面。
12.进一步的,所述压缩气源的所述第三出气口处设置有第二开关,所述第二开关以及所述涡流管通过所述第二管路连接。
13.进一步的,所述本体内还设置有温度控制器,所述温度控制器、所述第一开关以及所述第二开关电性连接。
14.进一步的,所述涡流管的所述第一出气口或所述第二出气口与所述第一接口通过第三管路连接。
15.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消防涡流背心,在所述背心的所述本体内设置了所述第一管路,通过所述第二管路连接所述压缩气源与所述涡流管,再通过所述第三管路连接所述涡流管的所述第一出气口或者所述第二出气口与所述第一进气口。所述压缩气源内的高速气流进入到所述涡流管,通过所述第三管路将高速漩涡
分离出来的冷或热气流输送至所述第一管路内,从而使得所述背心起到降温或者升温的效果。
附图说明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消防涡流管背心正面示意图;
17.图2是本实用新型本体及第一管路的部分剖面示意图;
18.图3是本实用新型压缩气源的正面示意图;
19.图4是本实用新型涡流管的正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将结合附图详细地对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果存在若干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冲突的情况下,这些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当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说明,不同附图中相同的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内容并不代表与本实用新型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中所记载的、与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产品和/或方法的例子。
21.在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具体实施方式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或“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22.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例如“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特征的命名。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除非另行指出,本实用新型中出现的“前”、“后”、“上”、“下”等类似词语只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并非限于某一特定位置或者一种空间定向。“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词语是一种开放式的表述方式,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的元件及其等同物,这并不排除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还可以包含其他元件。本实用新型中如果出现“若干”,其含义是指两个以及两个以上。
23.请参考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消防涡流管背心,包括背心1、涡流管2、以及压缩气源3。
24.请参考图1,背心1包括本体11以及设置于所述本体11内的第一管路12。所述本体11为双层结构,所述第一管路12固定设置于所述本体 11双层结构之间。具体的,所述本体11具有内层111与外层112,所述内层111比所述外层112更贴近人体,所述内层111为吸收排汗的织物材质,使得消防救援人员穿着时能够快速换热的同时,又能够提高舒适度,降低身体因为衣服不透气而产生的不适感,提高工作效率。
25.请参考图2,所述内层111与外层112之间设置有第一管路12。所述第一管路12包括若干平行设置的管路主体部121,以及连接在相邻两个所述管路主体部121之间的折弯部122,所述管路主体部121均沿第一方向 d1延伸。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管路主体部121沿所述第一方向d1垂直的第二方向d2延伸。所述第一管路12呈蛇形排布。具体的,所述第一管路12为中空的金属管,所管路主体部121与所述折弯部122为一体折弯而成,以供气体流通。
因为金属材质的管路比其他材质的管路更容易换热,由此,消防救援人员在使用时能够明显感觉到升温或者降温。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管路12设置于所述本体11的正面,所述正面为消防救援人员人体前部所向的一面。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管路12设置于所述本体11的背面,所述背面为消防救援人员人体背部所向的一面。在第三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管路12同时设置于所述本体11的正面和背面,能够进一步加快换热。
26.请参考图1至图2,所述第一管路12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接口13,所述第一管路12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一开关14。所述第一开关14用于调节所述第一管路12内的气流流量,从而使得所述背心1能够根据消防救援人员的需要对温度上升或者下降的速度进行调节,满足消防救援人员在不同环境下工作的需要。此外,消防救援人员在所述消防涡流管背心外还需穿着消防防护服,将所述第一开关14打开后,因消防防护服对外部环境有一定的隔离作用,使得从第一接口13排出气流能够流动到人体其他区域,从而进一步提高消防救援人员的舒适感。
27.请参考图4,所述涡流管2包括设置于一端的第一出气口21、设置于所述涡流管2另一端的第二出气口22以及设置于所述涡流管2壁体23上的第一进气口24。所述第一接口13可选择地与所述第一出气口21或第二出气口22连接。所述压缩气源3具有壳体34,设置于所述壳体34底部的第三出气口31。所述第三出气口31通过第二管路32与所述第一进气口 24连接。所述压缩气源3的第三出气口31处设置有第二开关33。所述第二开关33与所述涡流管2通过所述第二管路32连接。所述涡流管2的所述第一出气口21或所述第二出气口22与所述第一接口13通过第三管路 (未图示)连接。具体的,当消防救援人员抢险时,消防救援人员穿戴好所述消防涡流管背心后,打开所述第二开关33,所述压缩气源3内的压缩气流依次通过所述第二管路32、所述第一进气口24流入所述涡流管2。此时,高速气流在所述涡流管2内产生漩涡分离出冷、热两股气流。所述冷气流从所述第一出气口21流出,所述热气流从所述第二出气口22流出。外接环境温度高度消防救援人员体温时,消防救援人员将所述第三管路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一出气口21以及所述第一接口13,此时,所述第一管路12内流入的所述冷气流,消防救援人员的体表温度可以迅速降温。
28.外接环境温度低于消防救援人员体温时,消防救援人员将所述第三管路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二出气口22以及所述第一接口13。此时,所述第一管路12内流入的所述热气流,消防救援人员的体表温度可以迅速升温。
29.请参考图1,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本体11内还设置有温度控制器 5,所述温度控制器5、所述第一开关14以及所述第二开关33电性连接。所述温度控制器5能够实时监测消防救援人员体表温度,当体温高于或者低于所述温度控制器5的预设温度时,能够实现自动开启所述消防涡流管背心,保证消防救援人员的安全。
30.本实用新型消防涡流背心在室内17摄氏度进行测试,经过持续稳定供气后,所述第一出气口21的温度为4摄氏度,所述第二出气口22的温度为24.4摄氏度,能够迅速对消防救援人员体表进行降温或者升温。
31.利用控制变量法,同一个压缩气源3相同压力做两次测试,当测试人员在打开6.8升的压缩气源进行供气,当所述第一出气口21的气体温度达到4摄氏度以及所述第二出气口22的气体温度达到24.4摄氏度所需时间为4分钟,关闭第二开关33,所述压缩气源3暂停对所述第一管路12供气,检测所述压缩气源3的压力从使用前为29mpa下降为11mpa。测试人
员在不打开所述第二开关33,仅使用面罩呼吸气时,所述压缩气源3的使用时间是20分钟。对比可知本实用新型消防涡流背心对所述压缩气源3 的使用时间影响小。
32.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消防涡流背心,在背心1的本体11内设置了第一管路12,通过第二管路32连接压气源3与涡流管2,再通过第三管路连接涡流管2的第一出气口21或者第二出气口22与第一进气口24。压缩气源3内的高速气流进入到所述涡流管2,通过第三管路将高速漩涡分离出来的冷或热气流输送至第一管路12内,从而使得背心1迅速达到降温或者升温的效果。
33.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而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对本说明书的理解应该以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为基础,例如对“前”、“后”、“左”、“右”、“上”、“下”等方向性的描述,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