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地下空间使用的增压补氧多功能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158516发布日期:2023-05-14 18:18阅读:90来源:国知局
适用于地下空间使用的增压补氧多功能舱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地下作业保障设施,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地下空间使用的增压补氧多功能舱。


背景技术:

1、在矿山、隧道等工程中,涉及到大量的地下作业,为了保证地下作业人员的安全以及工作效率,需要设置保障设施,尤其是在深井或者高海拔地区的地下空间,其氧浓度低、逃生难度大,更加需要设置科学可靠的保障设施。

2、目前,地下作业保障设施都是将救生舱、逃生管廊、系统管井各自独立设置,整个设施设计、施工复杂,不仅成本高、救生效率低;而且,主要采用弥散式供氧的方式以恢复作业人员的体力,安全风险高;而且,现有的救生舱需要充足的电力供应保证舱体内的用水、空气调节需求,对外界的能源供应依赖大。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用于地下空间使用的增压补氧多功能舱,能作为休息舱,为人员提供氧含量、二氧化碳含量、温度适宜的环境,同时解决卫生需求,能作为避难舱,实现有效避难和快速撤离,补充舱内空气,能作为地下空间的通风气源,提高了地下作业安全性和设施利用率,精简了地下管网系统。

2、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3、一种适用于地下空间使用的增压补氧多功能舱,包括增压救生舱(1)、逃生管井(2)和舱内设备(3);增压救生舱(1)的主体为具有双层壳体的舱体(1.1),舱体(1.1)的顶部夹层设有重力水室(1.7)、底部夹层设有污水室(1.8),舱体(1.1)内部通过承压壁(1.4)分隔过渡室和加压室、通过非承压壁(1.6)分隔加压室和卫生室,加压室顶部设有逃生管井接口(1.2),过渡室入口、逃生管井接口(1.2)以及承压壁(1.4)上设有承压气密门(1.3),非承压壁(1.6)上设有能通风的非承压门(1.5);逃生管井(2)的主体为与逃生管井接口(1.2)对接的且具有双层壳体的管体(2.1),管体(2.1)内设有热水总管(2.2)、冷水总管(2.3)、加压总管(2.4)、泄压总管(2.5)和爬梯(2.6),热水总管(2.2)和冷水总管(2.3)在地上与热源和动力源连接形成回路,加压总管(2.4)与地上的高压气源连接,泄压总管(2.5)与舱外大气连通;舱内设备(3)包括换热器(3.1)、淋浴用水系统(3.6)、排污系统(3.7)、储备空气系统(3.8)、储备空气气路(3.9)以及分别与热水总管(2.2)、冷水总管(2.3)、加压总管(2.4)、泄压总管(2.5)连接的舱内热水系统(3.2)、舱内冷水系统(3.3)、舱内加压系统(3.4)、舱内泄压系统(3.5),换热器(3.1)、舱内热水系统(3.2)、舱内冷水系统(3.3)在加压室内连接形成回路用于实现舱内温度调节,舱内加压系统(3.4)用于控制向加压室、过渡室和舱外输送加压空气,储备空气系统(3.8)通过储备空气气路(3.9)接入舱内加压系统(3.4)实现充气或作为备用高压气源,舱内泄压系统(3.5)用于控制过渡室和卫生室向舱外泄压,淋浴用水系统(3.6)和排污系统(3.7)位于卫生室内且分别连接重力水室(1.7)和污水室(1.8)。

4、优选地,舱内加压系统(3.4)包括与加压总管(2.4)连接的舱内加压总管(3.4.1),舱内加压总管(3.4.1)出口的一路为加压室加压支管(3.4.5)、另一路通过过渡室加压支管密封伸入过渡室,加压室加压支管(3.4.5)或过渡室加压支管上旁接有密封伸出舱外的舱外通风管(3.4.7),舱内加压总管(3.4.1)、加压室加压支管(3.4.5)、过渡室加压支管和舱外通风管(3.4.7)上分别设有舱内加压总管控制阀(3.4.2)、加压室加压支管控制阀(3.4.3)、过渡室加压支管控制阀(3.4.4)、舱外通风管控制阀(3.4.6)。

5、优选地,储备空气气路(3.9)包括与储备空气系统(3.8)连接的储备空气总管(3.9.2),储备空气总管(3.9.2)接入舱内加压总管(3.4.1)且位于舱内加压总管控制阀(3.4.2)下游,储备空气总管(3.9.2)上设有储备空气总管控制阀(3.9.1)。

6、优选地,舱内泄压系统(3.5)包括与泄压总管(2.5)连接的舱内泄压总管(3.5.1),舱内泄压总管(3.5.1)出口的一路通过过渡室泄压支管(3.5.4)密封伸入过渡室、另一路通过卫生室泄压支管(3.5.5)密封伸入卫生室,过渡室泄压支管(3.5.4)和卫生室泄压支管(3.5.5)上分别设有过渡室泄压支管控制阀(3.5.3)和卫生室泄压支管控制阀(3.5.2)。

7、优选地,舱内热水系统(3.2)包括与热水总管(2.2)连接的舱内热水总管(3.2.1),舱内热水总管(3.2.1)上设有舱内热水总管控制阀(3.2.3)。

8、优选地,爬梯(2.6)设置在冷水总管(2.3)和加压总管(2.4)上。

9、优选地,储备空气系统(3.8)采用储备空气瓶组及汇流排。

10、正常使用时:

11、进舱步骤是,人员从过渡室入口处的承压气密门(1.3)进入过渡室后关闭承压气密门(1.3),然后通过舱内加压系统(3.4)向过渡室输送加压空气,待过渡室与加压室气压平衡后,停止向过渡室输送加压空气,然后从承压壁(1.4)上的承压气密门(1.3)进入加压室并关闭承压气密门(1.3),然后通过舱内加压系统(3.4)向加压室输送加压空气,待加压室升至适宜压力后,关闭舱内加压系统(3.4),实现稳压;

12、出舱步骤是,先通过舱内加压系统(3.4)向过渡室输送加压空气,待过渡室与加压室气压平衡后,关闭舱内加压系统(3.4),然后人员从加压室穿过承压壁(1.4)上的承压气密门(1.3)进入过渡室并关闭承压气密门(1.3),然后通过舱内泄压系统(3.5)使过渡室向舱外泄压,人员从过渡室入口处的承压气密门(1.3)离开舱体(1.1);

13、若需降低舱内二氧化碳浓度,则通过舱内加压系统(3.4)向加压室输送加压空气,同时通过舱内泄压系统(3.5)使卫生室向舱外泄压,实现舱内保压换气;

14、若需向地下空间的舱外区域通风,则通过舱内加压系统(3.4)向舱外输送加压空气,作为地下空间的通风气源;

15、若需向储备空气系统(3.8)充气,则提高高压气源压力,同时通过舱内加压系统(3.4)和储备空气气路(3.9)使高压气源只流向储备空气系统(3.8)。

16、应急情况下:

17、人员直接从过渡室入口处的承压气密门(1.3)进入过渡室并关闭承压气密门(1.3),然后直接从承压壁(1.4)上的承压气密门(1.3)进入加压室并关闭承压气密门(1.3),然后通过舱内加压系统(3.4)向加压室输送加压空气,增强舱体(1.1)的抗破坏能力;待外部破坏情况稳定后,通过舱内泄压系统(3.5)缓慢泄压,人员从逃生管井接口(1.2)处的承压气密门(1.3)进入逃生管井(2)中,然后利用爬梯(2.6)直达地面;

18、若逃生管井(2)遭到破坏,无法供人员通行,则将逃生管井(2)作为传声筒使用;

19、若逃生管井(2)遭到破坏,无法供人员通行,且加压总管(2.4)或地上的高压气源故障失效,则储备空气系统(3.8)作为备用高压气源,通过储备空气气路(3.9)向舱内加压系统(3.4)供气,通过舱内加压系统(3.4)向加压室输送加压空气,提供良好的舱内环境。

20、当地下空间面积大或者距离长时,采用若干适用于地下空间使用的增压补氧多功能舱组合使用,各个逃生管井(2)均汇至封闭的逃生通道。

21、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22、本发明既能在正常使用时作为休息舱,为人员提供氧含量、二氧化碳含量、温度适宜的环境,同时解决卫生需求,还能在应急情况下作为避难舱,实现有效避难和快速撤离,当外部环境不允许撤离时,还可以补充舱内空气,还能作为地下空间的通风气源,整体提高了地下作业安全性和设施利用率,精简了地下管网系统;舱体(1.1)和管体(2.1)均采用双层壳体,具备一定的抗破坏能力,能保证各自内部设备的正常运行;承压气密门(1.3)实现了舱体(1.1)内不同不同气压分区;重力水室(1.7)保证了淋浴用水系统(3.6)在无能源供应的情况下正常用水需求,污水室(1.8)保证了在无能源供应情况下收集排污系统(3.7)的废水,保证舱内环境卫生;热水总管(2.2)、冷水总管(2.3)、换热器(3.1)、舱内热水系统(3.2)、舱内冷水系统(3.3)形成一套循环供暖设备,保证了舱内的温度调节;卫生室能向舱外泄压,保证舱内气流由无异味区域向异味区域流动,有利于舱内环境。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