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紧急逃生避难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342833发布日期:2023-12-13 22:37阅读:71来源:国知局
地震紧急逃生避难箱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仓储系统的领域,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地震紧急逃生避难箱,以利用内外孔隙不同设置的内箱及外框架,搭配夹设于其间的减震缓冲层,使得其第一容置空间内部有得以维生的基本条件,以在灾难发生时提高被救援的几率。


背景技术:

1、近年来随着地震频繁的发生,也引发了大多数民众的危机意识,这些民众开始在生活周遭准备充足的逃生装备,便于灾难发生时能逃离现场,然而,对于建筑物遭遇规模较大的地震强度时,建筑物容易受强烈的摇晃震动而导致家具倾倒,严重时,更可能造成钢筋水泥的断裂,此时,这些民众将难以有安全的区域可供暂时躲避并抵挡重物的冲击,因此,当地震来临时,这些民众如何避免受重物冲撞便是目前所需解决的问题。过去,为了地震前的事先准备,大多都是采用地震用防护器具,用以抵挡重物的冲击,或是提供一暂时性的防护空间供暂时躲避用途,但这些防护器具多半在结构设计上都是比较轻薄方便携带,因此抵抗重物掉落的耐压能力无法达到要求而亟待解决。

2、目前,针对地震已有大量的防灾知识宣导,但近年来发生的都是属于威胁性更大的高级数地震,虽然建筑界对于防震建筑的设计不断更新改进,但仍旧无法完全避免建筑物倒塌或楼层下陷等问题,因此,倘若没有足够坚固的空间让人躲避,要这样的情况下存活下来真的非常困难。根据目前灾害发生后的统计数据显示,通常能够存活下来的人们,都是对于灾害发生当下能够即时反应的人,或是已经位于家中比较坚固的家具附近的人,利用反应快速移动到适合躲避的地点,或是利用坚固家具阻挡落石坍落压伤,因此,坊间也逐渐开始生产一些具有防灾功能的家具,以在灾害发生时提供使用者紧急避难,这类的防灾家具通常只针对使用者当下进入的方便性去做设计,稍微缺乏对于灾害发生后在内部使用者的生存和求救功能的顾虑,因而也有一些大型的防灾用避难屋,这种避难屋设备坚固而有一定的安全性,但因为占用的空间过大,如一般建筑完工前未先行评估或预留施工空间,是无法将此避难屋设备安装于其内,特别是已经有固定空间的房屋则难以使用此类的避难屋设备。是以,如何设计出具有安全性的容置空间,又能在家中进行安置,同时兼具提升使用者生存率及获救率的避难设备,为业界亟欲解决的问题所在。

3、有鉴于此,本创作人设计了一种地震紧急逃生避难箱,利用以不同密度间隙的骨架所构成一内箱及一外框架,使其相互连接而形成的两层式立方框架体,以及将一缓冲减震层夹设于该内箱与该外框架之间形成无缝隙的填充设置,以阻隔灾难发生时大小不一的落石或掉落物,使避难者身处其中而不会发生危险,并于该内箱设置有各式如:紧急供电装置、紧急照明装置、空气净化装置、急难发报装置及特别强化结构设计的出入门等,其空间还可放置足量的水及食物赖以维生,以提升生存率及获救的几率。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旨在于提供一种地震紧急逃生避难箱,包括一内箱、一外框架及一缓冲减震层。其中该内箱与该外框架是以复数第一骨架及复数第二骨架相互连接而形成的两层式立方框架体,产生内外孔隙不同的设置之外,还在该内箱及外框架之间夹设有该减震缓冲层而形成无缝隙的填充设置,以及设有一通气管,使该内箱具有中短期的维生条件,以提高灾难发生时被救援几率的功效。

2、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地震紧急逃生避难箱,其可于地震发生时,提供暂时的避难场所,避免因建筑物崩塌或落石砸伤的情况发生,其包括:一内箱,由复数第一骨架以纵横方式连接而形成一立方框架体,使该复数第一骨架之间具有一第一设定间隙,且该内箱形成有一第一容置空间以容纳至少一避难者,另该第一容置空间设有一出入口;一外框架,包含有复数第二骨架及至少一通气管,该复数第二骨架以交叉纵横方式连接而形成体积较该内箱大的立方框架体,该外框架形成一第二容置空间,并以部分该第二骨架连接至部分该第一骨架的方式将该内箱容置于其内,且该复数第二骨架之间具有一第二设定间隙,以及该通气管穿入该内箱,该通气管表面设有复数通气孔,另该外框架对应该出入口设有一封闭门;及一缓冲减震层,夹设于该内箱与该外框架之间形成无缝隙的填充设置,且该缓冲减震层对应该出入口而设有一开闭口,该开闭口平时呈现封闭状态,可施加压力推开,压力移除后随即关闭。

3、于一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该第一设定间隙小于该第二设定间隙,利用二者间的差异以彻底阻隔大小颗粒不同的落石。并且,本实用新型的该地震紧急逃生避难箱,还具有复数个隔间空间,形成于该内箱与该缓冲减震层之间,以供放置至少一备援物资。又或是于该其中一隔间空间内设有一紧急供电装置,以提供待援救过程中所需的电力,且该紧急供电装置为一储电量大的蓄电池,且该紧急供电装置的表面设有至少一控制开关、至少一接电插孔及一电量显示面板,另该紧急供电装置设有一手摇式发电模组,以对该紧急供电装置进行人力发电,为了配合各种必须使用的电气设备,本实用新型所选用的该接电插孔选自如usb、type-c、110v电源插孔及其组合其中之一。

4、于一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该地震紧急逃生避难箱,还具有一紧急照明装置,设于该第一容置空间内,且电性连接该紧急供电装置,该紧急照明装置为提供待救援过程中的内部照明用途,以及于该外框架增设有至少一警示光源以提供待救援过程中的外部警示用途;又或是具有一空气净化装置,设于该第一容置空间内,且电性连接该紧急供电装置,该空气净化装置经驱动后而能进行气体净化的转换以使该第一容置空间内的气体品质变好;抑或者是具有一急难发报装置,设于该第一容置空间内,且电性连接该紧急供电装置,另该急难发报装置设有一gps定位器及一蜂鸣器,该gps定位器可自动发送该急难发报装置的定位信息至外界求救,以及该蜂鸣器可不断地发出特定频率的声响,以提供救援人员进行搜寻。另外,在该第一容置空间内部设置有一缓冲软垫,以供完全布满该第一容置空间,不仅能增加内部的舒适性,且有更好的缓冲效果,以避免高处掉落或是滚动时,人体因翻转造成撞击该复数第一骨架的受伤问题,大幅提高使用后的存活率。

5、于一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该封闭门包含一门板及一门框,为避免灾害造成无法开启,该门板以滑动方式安装于该门框内,且该门框采用比该复数第一骨架及该复数第二骨架更坚硬的材质而制成,既使该复数第一骨架及/或该复数第二骨架发生扭曲变形,确保该门板仍能开启。



技术特征:

1.一种地震紧急逃生避难箱,能够于地震发生时,提供暂时的避难场所,避免因建筑物崩塌或落石砸伤的情况发生,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震紧急逃生避难箱,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设定间隙小于该第二设定间隙,通过二者间的差异以彻底阻隔大小颗粒不同的落石。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震紧急逃生避难箱,其特征在于,还具有复数个隔间空间,形成于该内箱与该缓冲减震层之间,以供放置至少一备援物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地震紧急逃生避难箱,其特征在于,还具有一紧急供电装置,设于该其中一隔间空间内,以提供待援救过程中所需的电力。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地震紧急逃生避难箱,其特征在于,该紧急供电装置为一储电量大的蓄电池,且该紧急供电装置的表面设有至少一控制开关、至少一接电插孔及一电量显示面板,另该紧急供电装置设有一手摇式发电模组,以对该紧急供电装置进行人力发电。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地震紧急逃生避难箱,其特征在于,该接电插孔为usb、type-c、110v电源插孔及其组合的其中之一。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地震紧急逃生避难箱,其特征在于,还具有一紧急照明装置,设于该第一容置空间内,且电性连接该紧急供电装置,该紧急照明装置为提供待救援过程中的内部照明用途,以及于该外框架增设有至少一警示光源以提供待救援过程中的外部警示用途。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地震紧急逃生避难箱,其特征在于,还具有一空气净化装置,设于该第一容置空间内,且电性连接该紧急供电装置,该空气净化装置经驱动后能够进行气体净化的转换以使该第一容置空间内的气体品质变好。

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地震紧急逃生避难箱,其特征在于,还具有一急难发报装置,设于该第一容置空间内,且电性连接该紧急供电装置,另该急难发报装置设有一gps定位器及一蜂鸣器,该gps定位器能够自动发送该急难发报装置的定位信息至外界求救,以及该蜂鸣器能够不断地发出特定频率的声响,以提供救援人员进行搜寻。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震紧急逃生避难箱,其特征在于,该封闭门包含一门板及一门框,该门板以滑动方式安装于该门框内以避免灾害造成无法开启,且该门框为采用比该复数第一骨架及该复数第二骨架更坚硬的材质制成,用以在该复数第一骨架及/或该复数第二骨架发生扭曲变形时,确保该门板仍能开启。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一种地震紧急逃生避难箱,包括一内箱、一外框架及一缓冲减震层。其中该内箱与该外框架是以复数第一骨架及复数第二骨架相互连接而形成的两层式立方框架体,通过该内箱及该外框架所形成的一第一设定间隙及一第二设定间隙,以及该缓冲减震层夹设于该内箱与该外框架之间形成无缝隙的填充设置,可用来阻隔灾难发生时大小不一的落石或掉落物,使避难者身处该内箱所形成的一第一容置空间而不会发生危险,另该外框架设有至少一通气管而穿入该第一容置空间内,而能确保该第一容置空间有得以维生的基本条件;据此,本技术能在灾难发生时提供一个完整的避难空间,提高被救援的几率。

技术研发人员:林焕斌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林焕斌
技术研发日:20230601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