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闭往复式化学生氧火灾自救逃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93995阅读:29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密闭往复式化学生氧火灾自救逃生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人员自救逃生保护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密闭往复式化学生氧自救逃生器。
楼房失火、煤矿瓦斯爆炸等,时常造成人员的伤亡。其中,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受灾环境中的空气氧浓度过低,二氧化碳等有毒、有害气体浓度过高,使处在受灾环境中的人员缺氧、中毒后失去逃生能力被火烧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本实用新型做出以前,西安煤矿仪表厂生产的化学氧自救器和抚顺煤矿安全仪器厂生产的隔离式自救器,在实际应用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它们共同存在以下问题(1)结构复杂,操作不便;(2)使用时需用鼻夹夹鼻,口咬口具,闭嘴,通过呼吸软管呼吸,无法进行语言联系;(3)头面部及机体无防护装具,易被烧伤。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操作简便,防护机体烧伤,将防护面具与生氧罐、贮气囊连通为一体的密闭往复式化学生氧火灾自救逃生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防护服、防护帽采用阻燃织物制做,其采用缝制方式连接在一起。橡胶防护面具与生氧罐、贮气囊连通为一体。在生氧罐的上壁铸有与之连为一体并与罐腔相通的管,管的周壁和生氧罐体底部的周壁上制做有螺纹,分别配合连接橡胶防护面具螺纹接口和底盖。底盖颈部的外壁上还有一环形凹槽。橡胶防护面具对应人体口嘴处和贮气囊的上部分别开有口,橡胶防护面具的开口环套并挤压在橡胶防护面具螺纹接口的外壁上,贮气囊的开口环套并捆扎干底盖的环形凹槽。
在生氧罐的罐腔内装有KO2,罐腔顶部和底部各布置二层带圆孔的铁皮,其间均夹有一层80-100目的丝网和二层无纺布。在生氧罐的上壁管腔内还布置有5-7层20目的丝网。
本实用新型的橡胶防护面具、生氧罐、贮气囊连接连通为一体,放于带螺纹盖的铁筒内密闭储存备用。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1.橡胶防护面具与生氧罐、贮气囊连通为一体,使用操作简便;2.能有效地阻止或减少火焰高温热辐射对机体和头面部的伤害;
3.能够进行语言联系。
以下结合附图给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图2是生氧罐结构纵剖视图。
图中1—阻燃防护服 2—阻燃防护帽3—生氧罐4—贮气囊 5—橡胶防护面具6—橡胶防护面具螺纹接7—环形凹槽8—丝网 9—无纺布10—KO211—螺纹12—底盖 13—铁皮参见附
图1,人员身着阻燃防护服1、阻燃防护帽2,头面部戴橡胶防护面具5,橡胶防护面具5与生氧罐3、贮气囊4连通为一体。生氧罐3的上壁管与橡胶防护面具螺纹接口6配合连接。橡胶防护面具5对应人体口嘴处的开口环套并挤压在橡胶防护面具螺纹接口6的外壁上。贮气囊4的上部开口环套并捆扎于底盖12的环形凹槽7。
参见附图2,生氧罐3的罐腔内装有KO2lO,罐腔顶部和底部各布置二层带圆孔的铁皮13,其间均夹有一层100目的丝网8和二层无纺布9。在生氧罐3的上壁管的周壁上制做有螺纹11,其管腔内为6层20目的丝网8。生氧罐3的底部周壁上制做有螺纹11,其与底盖12配合连接。底盖12的外壁上有一环形凹槽7,底盖12的中央为一贯通口。
使用时,将连接为一体的橡胶防护面具、生氧罐、贮气囊从铁筒内取出并佩戴好,向生氧罐内呼3-4口气,穿戴好阻燃防护服、防护帽即可。
本实用新型广泛适用于楼房以及化工、煤矿、防化等火灾或缺氧、有毒有害气体环境中个人逃生,也可用于人员互救。
权利要求1.密闭往复式化学生氧火灾自救逃生器,包括装有生氧剂的生氧罐(3)、贮气囊(4),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阻燃防护服(1)、阻燃防护帽(2)、橡胶防护面具(5),橡胶防护面具(5)与生氧罐(3)、贮气囊(4)连通为一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闭往复式化学生氧火灾自救逃生器,其特征在于生氧罐(3)上壁铸有与之连为一体并与罐腔相通的管,在管的周壁和生氧罐(3)罐体底部的周壁上制做有螺纹(11),分别配合连接橡胶防护面具螺纹接口(6)和底盖(12),底盖(12)颈部的外壁上有一环形凹槽(7),橡胶防护面具(5)对应人体口嘴处和贮气囊(4)的上部开有口,橡胶防护面具(5)的开口环套并挤压在橡胶防护面具螺纹接口(6)的外壁上,贮气囊的开口环套并捆扎于底盖(12)的环形凹槽(7)。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密闭往复式化学生氧火灾自救逃生器,其特征在于生氧罐(3)的罐腔内装有KO2(10),罐腔顶部和底部各布置二层带圆孔的铁皮(13),其间均夹有一层80-100目的丝网(8)和二层无纺布(9),在生氧罐(3)的上壁管腔内还布置有5-7层20目的丝网(8)。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包括阻燃防护服、阻燃防护帽、橡胶防护面具,橡胶防护面具与生氧罐,贮气囊连通为一体。生氧罐的罐腔内装有KO
文档编号A62B7/00GK2390625SQ98241190
公开日2000年8月9日 申请日期1998年10月13日 优先权日1998年10月13日
发明者寿鑫泉, 秦元林, 秦福建 申请人:寿鑫泉, 秦元林, 秦福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