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制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68228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精制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进行纸浆的打浆的精制机及精制机的制造方法,具体而言,涉及具有多数圆锥形转子的精制机及精制机的制造方法。
但是,在包含有具有上述单一的圆锥形转子的单圆锥形转子的精制机,在旋转单圆锥形转子、打浆纸浆的时候,在单圆锥形转子与对向于此的定子之间、与原料出口之间发生压力差,因该压力差,单圆锥形转子与定子的间隔有时变宽有时变狭小,所以在安装单圆锥转子的旋转的轴方向上发生反压力荷重。
为此,必须机构以对应反压力荷重的物体构成支撑圆锥形转子的旋转轴的轴承,而且,具有所谓因反压力而产生的能源流失的问题。
另外,提供了一种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精制机,它是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精制机中,将旋转轴设置成一侧不支撑而呈自由状态,而在另一侧支撑,同时被支撑成可以在所述旋转轴的长手方向上移动,且在呈现自由状态的所述旋转轴的一侧安装圆锥形转子;此外,原料供给通路具有第1原料供给通路与第2原料供给通路,所述第1原料供给通路及所述第2原料供给通路分别连通位于所述第1圆锥部的室内及位于所述第2圆锥部位置的室内。
另外,提供了一种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精制机,它是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精制机中,将圆锥形转子分割成第1圆锥部与第2圆锥部,而所述第1圆锥部具有在内部连通于所述第1圆锥部的第1底部的第1中空部,所述第2圆锥部具有在内部连通于所述第2圆锥部的第2底部的第2中空部,所述圆锥形转子被构形成抵接所述第1底部与所述第2底部,在所述圆锥形转子的内部形成连通于所述第1中空部与所述第2中空部的中空部。
另外,提供了一种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精制机,它是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精制机中,将圆锥形转子分割成第1圆锥部与第2圆锥部,而所述第1圆锥部的第1底部开放着,且该第1底部具有第1外周缘部及位于该第1外周缘部内侧的第1内周缘部;所述第2圆锥部的第2底部开放着,且该第2底部具有第2外周缘部及位于该第2外周缘部内侧的第2内周缘部,此外,所述圆锥形转子被构形成所述第1内周缘部与所述第2内周缘部、所述第1外周缘部与所述第2外周缘部分别抵接,并在所述圆锥形转子的内部形成连通于所述第1底部与所述第2底部的中空部。
另外,提供了一种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精制机,它是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精制机中,圆锥形转子具有抵接于旋转轴的外周的轴套部,及抵接于该轴套部的外周的第1圆锥部及第2圆锥部;而所述第1圆锥部及第2圆锥部为相同形状,所述第1圆锥部的第1底部开放着,该第1底部具有第1外周缘部,以及位于该第1外周缘部内侧的第1内周缘部;所述第2圆锥部的第2底部开放着,该第2底部具有第2外周缘部,以及位于该第2外周缘部内侧的第2内周缘部,此外,所述圆锥形转子被构形成所述第1内周缘部与所述第2内周缘部、所述第1外周缘部与所述第2外周缘部分别抵接,并在所述圆锥形转子的内部形成连通于所述第1底部与所述第2底部的中空部。
另外,提供了一种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精制机的制造方法,在制造具有装置本体及以双圆锥形转子与双圆盘形转子为打浆部的精制机时,共通化所述装置的本体,而该装置本体包含有一驱动源;一旋转轴,借助该驱动源旋转;该打浆部,安装于该旋转轴,具有第1打浆部与第2打浆部;第1护罩部,设置有第1原料供给通路,使其连通于所述第1打浆部位置的室内;及,第2护罩部,设置有第2原料供给通路,使其连通于所述第2打浆部位置的室内;而所述双圆锥形转子具有多数圆锥形转子,且所述双圆盘形转子具有多数圆盘形转子;同时,在制造具有所述圆锥形转子的精制机时,所述圆锥形转子具有大体圆锥形状的第1圆锥部与大体圆锥形状的第2圆锥部,且所述第1圆锥部的底部与所述第2圆锥部的底部呈对合之形状,并在所述第1护罩与所述第2护罩之间设置第3护罩,且将所述圆锥形转子收纳在该第3护罩、所述第1护罩及所述第2护罩内,此外,在制造具有所述双圆盘转子的精制机时,将所述双圆盘形转子收纳在所述第1护罩及所述第2护罩内。
若依据权利要求1的精制机,圆锥形转子由于具有大体圆锥形状的第1圆锥部与大体圆锥形状的第2圆锥部、所以在打浆纸浆之际,由于加于圆锥形转子的第1圆锥部与第2圆锥部的荷重的方向相反,所以相抵销,可以防止反压力的发生,不需要反压力对应的机构,也可以防止因反压力导致能源的流失,另外,可以增加打浆纸浆的打浆部的面积,可以谋求处理能力的增大,同时,与具有常规单一圆锥部的圆锥形精制机相比,即使谋求处理能力的增大,由于可以共用旋转轴等,所以装置本体不用如此之大就可完成,可以谋求小型化。
另外,若依据权利要求2的精制机,加上所述权利要求1的发明的效果,原料通过第1原料供给通路、第2原料供给通路并列地分别供给至第1圆锥部位置的室内与第2圆锥部位置的室内,旋转轴由于可以移动地支撑于旋转轴的长手方向,所以在打浆纸浆时,由于旋转轴藉助施加于圆锥形转子的第1圆锥部与第2圆锥部的荷重的平衡自动的移动,所以不会发生如具有常规单一圆锥部的单圆锥形精制机那样,仅来自一侧的反压力的荷重,可以防止旋转轴的损伤,同时轴承构造等变得简单。
另外,若依据权利要求3或4的精制机,加上所述权利要求1的发明的效果,在圆锥形转子的内部,由于形成连通于第1圆锥部之第1中空部与第2圆锥部之第2中空间的中空部,所以形成中空部的部分,圆锥形转子的重量变轻,驱动源及旋转轴的负荷被减轻,另外,圆锥形转子由于被分割成第1圆锥部与第2圆锥部,所以当圆锥形转子受到损伤时,视损伤处所的情况,不必替换圆锥形转子全部,将受到损伤的第1圆锥部或第2圆锥部替换即可,对于损伤的处理变得相当容易。
另外,若依据权利要求5的精制机,加上所述权利要求1及3或4的发明的效果,由于第1圆锥部与第2圆锥部为相同形状,所以可以谋求制造成本的减低化。
另外,若依据权利要求6的精制机的制造方法,加上所述权利要求1的发明的效果,该制造方法是在制造多数具有圆锥部的双圆锥形精制机与具有2个圆盘形转子的所谓双圆盘形精制机时,藉助共通化装置本体以谋求制造成本的减轻。
图2为放大

图1之一部分的部分放大截面示意图。
图3为放大图2的一部分的部分放大截面示意图。
图4为表示分解本发明的要部的要部分解示意图。
图5为表示分解图4的圆锥形转子的分解示意图。
图6为与图4的实施例不同的其他实施例的要部分解示意图。
图7为表示第2套管的旋动状态的图1的部分平面示意图。
图8为共通化图1所述精制机的装置本体的双圆盘形转子的精制机的截面图。
在图1至图7中,1为精制机,精制机1具有安装于旋转轴2的圆锥形转子3。
在护罩C内设置定子4、4,使其对向于该圆锥形转子3,定子4、4内一侧的定子4隔着安装于滑动护罩C(第1护罩C1)的内壁及旋转轴2的滑动盘M的支撑器N设置,另一侧的定子4隔着安装于护罩C(第2护罩C2)的内壁及旋转轴2的滑动盘的支撑器N’设置。
圆锥形转子3具有大体圆锥形状的第1圆锥部31与大体圆锥形状的第2圆锥部32,并形成第1圆锥部31的底部T1与第2圆锥部32的底部T2对合的形状(参照图4及图5)。
另外,旋转轴2贯通第1圆锥部31与第2圆锥部32的预部P1、P2,圆锥形转子3隔着圆锥形转子3的轴套部33安装于旋转轴2。
此外,所谓“第1圆锥部31的底部T1与第2圆锥部32的底部T2对合的形状”,是如图3至图5所示,除了分别形成第1圆锥部31与第2圆锥部32、使第1圆锥部31的底部T1与第2圆锥部32的底部T2对合之外,更包含以第1圆锥部31的底部T1与第2圆锥部32的底部T2对合的形状、一体地形成圆锥形转子3这两方面。
而且,圆锥形转子3被分割成第1圆锥部31与第2圆锥部32时,第1圆锥部31具有在内部连通于第1底部T1的第1中空部S1,第2圆锥部32具有在内部连通于第2底部T2的第2中空部S2,圆锥形转子3构形成抵接第1底部T1与第2底部T2,在圆锥形转子3的内部形成连通于第1中空部S1与第2中空部S2的中空部S。
另外,圆锥形转子3从别的观点来看,第1圆锥部31的第1底部T1开放着,该第1底部T1具有第1外周缘部G1,与位于该第1外周缘部G1内侧的第1内周缘部U1。
第2圆锥部32的第2底部T2开放着,该第2底部T2具有第2外周缘部G2、与位于该第2外周缘部G2内侧的第2内周缘部U2。
而且,圆锥形转子3被构形成第1内周缘部U1与第2内周缘部U2、第1外周缘部G1与第2外周缘部G2分别相抵接,在圆锥形转子3的内部形成连通于第1底部T1与第2底部T2的中空部S。
如此,在圆锥形转子3的内部形成中空部S后,形成中空部S的部分,圆锥形转子3的重量变轻,驱动源20及旋转轴4的负荷被减轻,另外,圆锥形转子3由于被分割成第1圆锥部31与第2圆锥部32,当圆锥形转子3受到损伤时,视损伤处所的情况,不必替换圆锥形转子的全部3,将受到损伤的第1圆锥部31或第2圆锥部32替换即可,对于损伤的处理变成相当容易。
特别是,将第1圆锥部31与第2圆锥部32作成相同形状的话,将可以谋求制造成本的降低。
另外,如图3及图4所示,轴套33卡止设置于旋转轴2的楔沟21与设置于轴套33的楔沟33a,以阻止轴套33的旋转。
第1圆锥部31及第2圆锥部32与轴套33是同样的,卡止图中未示出但设置于第1圆锥部31及第2圆锥部32与轴套33的楔沟(未图示)的楔(未图示),阻止轴套33上的第1圆锥部31及第2圆锥部32的旋转。
而且,如图3所示,隔着构件A、构件B,分别将螺钉C、D系紧于旋转轴2,使圆锥形转子3固定于旋转轴2。
另外设置构件A、B,但将构件A、B一体地设置成如图6所示的构件A’亦可。
由此,圆锥形转子3具有大体圆锥形状的第1圆锥部31与大体圆锥形状的第2圆锥部32,且为了对称地设置两者,在打浆纸浆加于圆锥形转子3的第1圆锥部31与第2圆锥部32时,所发生荷重的方向相反,所以相抵销,防止反压力的发生,不需要反压力对应的机构,可以防止因反压力导致能源的流失,另外,可以增加打浆纸浆的打浆部的面积,可以谋求处理能力的增大,同时,与具有常规单一圆锥部的圆锥形精制机相比,即使谋求处理能力的增大,由于可以共用旋转轴等,所以装置本体不用如此之大就可完成,可以谋求小型化。
另外,10为原料供给通路,原料供给通路10具有第1原料供给通路10a与第2原料供给通路10b,第1原料供给通路10a与第2原料供给通路10b分别连通于第1圆锥部31位置的室R1与第2圆锥部31位置的室R2。
另外,护罩C大体由第1护罩C1、第2护罩C2、第3护罩C3所构成,在第1护罩C1、第2护罩C2分别设置第1原料供给通路10a及第2原料供给通路10b,使第3护罩C3设置于第1护罩C1与第2护罩C2之间。11为以圆锥形转子3所打浆的纸浆的出口通路。
此外,第2护罩C2自由旋动地安装于第3护罩C3,使其容易地将圆锥形转子3安装于旋转轴2,如图7所示,使其开关第2护罩C3的开口部。
另外,如图1所示,20为驱动源(例如马达),驱动源20的驱动通过接头21传达至旋转轴2。旋转轴2被设置成其一侧不支撑,为游离的,而另一侧进行支撑,形成单方支撑梁,同时可以移动地支撑于旋转轴2的长手方向。另外,圆锥形转子3安装于游离的旋转轴2的一侧。
另外,40在内部具有轴承41、42的导引筒,导引筒40处在旋转轴2的长手方向,也就是水平方向保持旋转轴2的移动,另外,在构成接头21的一侧的接头构件21A与另一侧的接头构件21B之间,作成容许水平方向的移动(例如参照专利第2950780号公报的图1、图5及图6)。
其结果是,原料(例如纸浆)通过第1原料供给通路10a、第2原料供给通路10b并列地分别供给至第1圆锥部31位置的室R1与第2圆锥部32位置的室R2,原料在圆锥形转子3与定子4之间被打浆,通过出口通路11被排出至护罩C外。
此外,旋转轴2由于可以移动地支撑于旋转轴2的长手方向,所以在打浆纸浆时,由于旋转轴2借助施加于圆锥形转子3的第1圆锥部31与第2圆锥部32的荷重的平衡自动地移动,所以不会发生如具有常规单一圆锥部的单圆锥形精制机那样,仅来自一侧的反压力的荷重,可以防止旋转轴2的损伤,同时轴承构造等变得简单。
另外,制造方法在如上述的多数具有圆锥部的双圆锥形精制机与多数具有圆盘形转子的双圆盘形精制机时,藉助共通化装置本体可以谋求制造成本的减轻。
在此,所谓“装置本体”包含有所述驱动源20;一旋转轴2,藉助该驱动源20旋转;打浆部,安装于该旋转轴2,具有第1打浆部与第2打浆部;第1护罩部C1,设置有第1原料供给通路10a,使其连通于所述第1打浆部位置的室R1;及,第2护罩部C2,设置有第2原料供给通路10b,使其连通于所述第2打浆部位置的室R2。
而且,所述的打浆部当为双圆锥形的精制机时,为多数具有圆锥部的转子3,当为双圆盘形的精制机时,则形成如图8所示的双圆盘形转子3’。
亦即,当为圆锥形转子3的精制机1时,如前所述,圆锥形转子3具有大体圆锥形状的第1圆锥部31与大体圆锥形状的第2圆锥部32,并为所述第1圆锥部31的底部T1与所述第2圆锥部32的底部T2对合的形状,圆锥形转子3收纳于第1护罩C1、第2护罩C2及第3护罩C3内。而且,设置定子4、4使其对向于第1圆锥部T1及第2圆锥部T2。
另外,当为双圆盘形转子的精制机1时,如图8所示,多数具有圆盘形转子的双圆盘形转子3’收纳于第1护罩C1及第2护罩C2内。
而且,若在第1护罩C1的内壁、第2护罩C2的内壁,分别设置第1双圆盘形转子对应的定子4’与第2双圆盘形转子对应的定子4”,使其分别对向于双圆盘形转子3’的第1打浆部31’与双圆盘形转子3’的第2打浆部32’亦可。
权利要求
1.一种精制机,包含有一驱动源;一旋转轴,藉助该驱动源旋转;一圆锥形转子,安装于该旋转轴;及定子,设置于护罩内,使其对向于该圆锥形转子,所述圆锥形转子具有大体圆锥形状的第1圆锥部与大体圆锥形状的第2圆锥部,且所述第1圆锥部的底部与所述第2圆锥部的底部呈对合的形状,同时所述旋转轴贯通所述第1圆锥部与所述第2圆锥部的顶部,而且,所述圆锥形转子安装于所述旋转轴。
2.如权利要求1的精制机,其特征在于,旋转轴设置成一侧不支撑而呈自由状态,而另一侧则支撑,同时被支撑成可以于所述旋转轴的长手方向移动,且在呈自由状态的所述旋转轴的一侧安装圆锥形转子,并且,原料供给通路具有第1原料供给通路与第2原料供给通路,所述第1原料供给通路及所述第2原料供给通路分别连通位于所述第1圆锥部的室内及位于所述第2圆锥部的室内。
3.如权利要求1的精制机,其特征在于,圆锥形转子被分割成第1圆锥部与第2圆锥部,而所述第1圆锥部具有在内部连通于所述第1圆锥部的第1底部的第1中空部,所述第2圆锥部具有在内部连通于所述第2圆锥部的第2底部的第2中空部,且所述圆锥形转子被构形成抵接所述第1底部与所述第2底部,且在所述圆锥形转子的内部形成连通于所述第1中空部与所述第2中空部的中空部。
4.如权利要求1的精制机,其特征在于,圆锥形转子被分割成第1圆锥部与第2圆锥部,而所述第1圆锥部的第1底部开放着,且该第1底部具有第1外周缘部,及位于该第1外周缘部内侧的第1内周缘部;所述第2圆锥部的第2底部开放着,且该第2底部具有第2外周缘部及位于该第2外周缘部内侧的第2内周缘部,并且,所述圆锥形转子被构形成所述第1内周缘部与所述第2内周缘部、所述第1外周缘部与所述第2外周缘部分别抵接,并在所述圆锥形转子的内部形成连通于所述第1底部与所述第2底部的中空部。
5.如权利要求1的精制机,其特征在于,圆锥形转子具有抵接于旋转轴的外周的轴套部,及抵接于该轴套部的外周的第1圆锥部及第2圆锥部;所述第1圆锥部及第2圆锥部为相同形状,所述第1圆锥部的第1底部开放着,该第1底部具有第1外周缘部及位于该第1外周缘部内侧的第1内周缘部;所述第2圆锥部的第2底部开放着,该第2底部具有第2外周缘部及位于该第2外周缘部内侧的第2内周缘部,并且,所述圆锥形转子被构形成所述第1内周缘部与所述第2内周缘部、所述第1外周缘部与所述第2外周缘部分别抵接,并在所述圆锥形转子的内部形成连通于所述第1底部与所述第2底部的中空部。
6.一种精制机的制造方法,制造具有装置本体及以双圆锥形转子与双圆盘形转子为打浆部的精制机时,共通化所述装置本体,该装置本体包含有一驱动源;一旋转轴,藉助该驱动源旋转;该打浆部,安装于该旋转轴,且具有第1打浆部与第2打浆部;第1护罩部,设置有第1原料供给通路,使其连通于所述第1打浆部位置的室内;及,第2护罩部,设置有第2原料供给通路,使其连通于所述第2打浆部位置的室内,而所述双圆锥形转子具有多数圆锥形转子,且所述双圆盘形转子具有多数圆盘形转子;同时,在制造具有所述圆锥形转子的精制机时,所述圆锥形转子具有大体圆锥形状的第1圆锥部与大体圆锥形状的第2圆锥部,且所述第1圆锥部的底部与所述第2圆锥部的底部呈对合的形状,并在所述第1护罩与所述第2护罩之间设置第3护罩,将所述圆锥形转子收纳在所述第3护罩、所述第1护罩及所述第2护罩内,并且,在制造具有所述双圆盘转子的精制机时,将所述双圆盘形转子收纳在所述第1护罩及所述第2护罩内。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多数圆锥形转子的精制机。该精制机1包含有一驱动源20;一旋转轴2,藉助该驱动源20旋转;圆锥形转子3,安装于该旋转轴2;定子4,设置于护罩C内,使其对向于该圆锥形转子3,而圆锥形转子3,具有大体圆锥形状的第1圆锥部31与大体圆锥形状的第2圆锥部32,且第1圆锥部31的底部T
文档编号D21D1/30GK1405402SQ0210460
公开日2003年3月26日 申请日期2002年2月9日 优先权日2001年8月8日
发明者相川叔彦 申请人:相川铁工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