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在机上接缝的造纸机用织物中接缝的增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68229阅读:23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可在机上接缝的造纸机用织物中接缝的增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造纸技术。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是一种可在机上接缝的造纸机用织物,如用于造纸机压机部分的可在机上接缝的压机织物。
新形成的网从成形部分去到压机部分,该压机部分包括一系列压机压辊间隙。在那里,纤维网穿过由压机织物支承的压机压辊间隙,或者,象通常那样,在两个压机织物之间通过。在压机的压辊间隙中,纤维网经受压缩力,该压缩力挤出纤维网中的水,并且使纤维网中的纤维素纤维相互粘附,以便使它变成一张纸。水由压机一个或多个织物接收,并且理想的是,不返回纸张。
纸张最后去到干燥机部分,该干燥机部分包括至少一个可旋转的干燥机滚筒或圆筒系列,这些干燥机滚筒或圆筒在内部用蒸汽加热。新形成的纸张绕滚筒系列中的每一个滚筒连续地以一个螺旋形路线被干燥机织物导引,该干燥机织物使纸张紧密地贴着滚筒的表面。热的滚筒通过蒸发作用使纸张中的含水量减少到所希望的水平。
应该理解,成形机、压机和干燥机的织物在造纸机上全都是取环形环圈的形式,并且以输送机的方式起作用。还应该理解,造纸是一种以相当大速度进行的连续过程。也就是说,纤维浆料连续地沉积在成形部分中的成形织物上,而新制成的纸张在从干燥机部分出来之后连续地绕到卷筒上。
现在,具体地涉及到压机织物,应该记得,一度,压机织物只以环形形状供给。这是由于新形成的纸张对于因压机一种或多种织物的不均匀性而在压机压辊间隙中留下的痕迹极为敏感。一种环形、无接缝的织物,如用通称为环形编织法的方法生产的织物,在其纵向(机器)和横向(横跨机器)方向上都具有均匀的结构。一个接缝,如可以用来在造纸机上安装过程中使压机织物封闭成环形形状的接缝,代表在压机织物均匀结构中的不连续性。因此,接缝的使用大大增加了纸张将在压机压辊间隙中留下痕迹的可能性。
因此,可以得出,任何易加工的可在机器上接缝的、或OMS,压机织物的接缝区,都必须象压机织物的其余部分那样,在负载下,亦即在压机压辊间隙中的压缩作用下起作用,并且必须具有与压机织物的其余部分相同的透水性和透气性,以便防止制造纸制品因接缝区而产生痕迹。OMS是Albany International Corp.的注册商标。
尽管由于这些要求而存在相当大的技术障碍,但仍然十分希望研究出一种可在机上接缝的压机织物,因为它能安装在压机部分上比较方便和安全。毕竟,这些障碍是利用研制具有接缝的压机织物来克服,上述接缝是通过在织物两端的横向边缘上提供若干接缝环圈形成。各接缝环圈本身是通过织物的纵向即机器方向(MD)纱形成。接缝通过下述方法形成使压机织物的两个端部组合在一起;在织物的两端处使各接缝环圈交错组合;和将所谓的销钉,或扣针对准穿过由交错组合的接缝环圈所限定的通道,以便将织物的两端锁紧在一起。不用说,在造纸机上安装可在机上接缝的压机织物比安装环形压机织物要容易得多和耗时远少得多。
有几种方法用于生产能在造纸机上与这种接缝接合的压机织物。一种方法是将织物平织,在平织情况下经纱是压机织物纵向上的(MD)纱。为了形成接缝环圈,在平行于经纱的方向上将径向端向后编织一定距离成织物本体。另一种远远更优选的技术是一种环形编织法的改进形式,环形编织法通常用来生产织物的环形环圈。在改进的环形编织法中,纬纱或纬线跨过织机连续地前后编织,在每次往复编织中借助于通过绕过形成环圈的销钉,在织物两边的其中之一上形成一个环圈。因为在压机织物中最后变成MD纱的纬纱,或纬线,是连续的,所以用这种方式得到的接缝环圈比通过将径向端向后编织成平织织物的两端能够生产的任何接缝环圈都更牢固。在还有另一种方法中,将织物编织成环形,并使由此得到的织物环形环圈压平和在压平的环圈两个横向端处具有两层织物相互结合的形式。然后从两个横向端其中每一端都除去一根或多根横向纱,以便产生一个短的间隙,该间隙由排除每一端处的径向纱,亦即,纵向纱新的未编织部分限定。然后用纵向纱的这些未编织部分作为两个横向端如上所述组合在一起时的接缝环圈。
一般,可在机上接缝的压机织物的制造,包括将一个人造短纤维毡层固定到它的两个侧边其中之一或二者上。固定可以用一种称为针刺法(纤维锁紧)或是用液压缠结法(hydro entangling)进行,同时可在机上接缝的织物是环形形状。一旦固定了所需量的人造短纤维毡层,就除去形成环圈的销钉或扣针,以便将压机织物放成平的,或敞开的形式,用于装运和最后安装在造纸机上。那时,必须在接缝附近将人造短纤维毡层切开,以便使压机织物的两端相互完全分开。经常是,以一种方式将人造短纤维毡层切开,以便当压机织物再接合成环形形状时,使它能在接缝环圈上方形成层状物(翼片)。由于这个原因,常常把压机织物的两端叫做“片状物”端,该片状物端具有人造短纤维材料片,该人造短纤维材料片延续到接缝环圈的外面,而“无片状物”端具有一个空间,它靠近接缝环圈,当织物接合成环形形状时,另一端上的片状物装进该“无片状物”端中。应该注意,当织物安装在造纸机上时,织物的取向是这样的,即“片状物”端将引导“无片状物”端穿过一个或多个压辊间隙以防片状物磨损太快。
然而,在压机织物的另一侧边上,即所谓的“卷筒”侧上,可以从接缝环圈中除去一点人造短纤维毡层,以便有利于后来的扣针由其穿过的通道。尽管如此,除去这种一般是小量的人造短纤维毡层,使接缝区比压机织物其余部分可以透气和透水稍多一点。这种渗透性,或流阻上的差异,也许非常轻微,但是在某些情况下足以使纸张留下痕迹。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采取了几种方法。一种方法包括当压机织物在造纸机上接合成环形形状时使用带扣针的填充纱线。在另一种方法中,压机织物包括两块可在机上接缝的底布,其中一块底布装配在由另一块底布形成的环形环圈内部,这两块底布在针刺过程中相互叠合。内底布和外底布的接缝区相互稍微偏移,以便每块底布的接缝区将与另一块底布的非接缝区重合。一旦将所需量的人造短纤维毡层固定到叠合的底布内和/或外表面上,就除去每块可在机上接缝的底布的销钉或扣钉,以便将压机织物放成平的形状,用于装运和最后安装在造纸机上。那时,必须将两块可在机上接缝的底部的外部在接缝附近将人造短纤维毡层切开,以便使压机织物的两端相互完全分开。如上所述,人造短纤维毡层可以用一种方式切割,以便当压机织物再接合成环形形状时,它能在接缝环圈上形成一片状物。也可从内部和外部可在机上接缝的底布二者的接缝环圈中除去一些人造短纤维毡层,以便有利于后来的扣针由其穿过的通道。
在还有另一种方法中,该方法在授予Rydin的美国专利No.5,476,123和5,531,251中公开了,该方法将一根或多根特加的CD纱与可在机上接缝的压机织物底布的其中至少一端的接缝环圈一起编织。特加的一根或多根纱只与在织物其中一侧边上的接缝环圈的那些部分编织在一起,上述侧边优选的是支承纸的侧边。特加的一根或多根CD纱在接缝环圈处形成底布CD纱系统的延伸部分,同时使接缝区更严密地与底布的其余部分一致,以便人造短纤维毡层更好的固定到接缝区,和减少由接缝区使纸张留下痕迹的可能性。
通常,一根特加的CD纱在平纹编织中与织物支承纸的侧边上接缝区的那些部分编织在一起。尽管这样已经发现减少了由接缝区造成的纸张留下的痕迹,但这种好处也附带有缺点,即以单绞织编织的特加CD纱往往会升高那些接缝区,在那里它是在织物支承纸一侧上的那些部分下面编织,并且会降低那些接缝区,在那里它是在织物支承纸一侧上的那些部分上方编织。换句话说,各交替的接缝环圈的垂直部分处于一个平面中,而在它们之间的那些处于在垂直于织物平面的方向上稍微移动的另一个平面中。结果,当织物接合成环形形状时,交错的接缝环圈决不会完全排成一线,同时使将扣钉穿过由交错的接缝环圈形成的通道的任务完成更困难。接缝环圈的直径越小,将织物闭合成环形形状的困难就越严重,因为特加的CD纱直径将占整个接缝环圈直径较大的百分数,所以留下成比例较小的面积可用于扣钉。使用重量较轻的特加CD纱,在织机上于较低的张力下编织,稍微减少了平面差异,但一旦特加的CD纱太轻,它就不能满足它的预定功能。
本发明提供一种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
至少有两根另外的CD纱,它们不是上述CD纱系统的其中一部分,这两根另外的CD纱在纱罗组织中,于造纸机用织物两个横向边缘的其中之一处,与接缝环圈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的至少其中之一交织。纱罗组织减少或消除了相邻接缝环圈垂直位置上的任何差异,将每个接缝环圈锁紧在适当位置,并且在它们的平面垂直于织物平面的情况下,使它们保持在所希望的方向上。
现在将经常参照附图,更十分详细地说明本发明,各


如下。
对附图的简要说明图1是本发明的可在机上接缝的造纸机用织物示意透视图;图2可在机上接缝的造纸机用织物的两端在它们相互固定之前的示意透视图3是如图2中线段3-3所示作的剖视图;图4A是如图2中线段4-4所示作的剖视图;图4B是类似于图4A所示的剖视图,它是图4A所示实施例的变体;图5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这种剖视图;图6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这种剖视图;图7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这种剖视图;图8是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这种剖视图;图9是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这种剖视图;和图10是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这种剖视图。
优选实施例详细说明现在具体地转向各附图,图1是本发明可在机上接缝的造纸机用织物10的示意透视图。一旦织物10的两端12、14在接缝16处相互结合,就采取一种环形的环圈形状。
图2是可在机上接缝的织物10的两端12、14在它们相互固定之前的示意透视图。沿着两端12、14其中每一端的边缘横向设置的,是若干接缝环圈18。为了使织物10的两端12、14相互固定,将它们装配在一起,在这样做时,同时使一端12处的各接缝环圈18与另一端14处的各接缝环圈18相互交替,相互啮合,或相互交错。相互交错的接缝环圈18限定一个通道,穿过该通道可以对准一个销钉,或扣针,一股纱状绞合线或构件,以便使两端12、14相互固定。
图3是如图2中线段3-3所示作出的造纸机用织物剖视图。织物10示出用一种8形双向编织法编织而成,不过应该理解这种编织法只是作为例子示出;并且本发明可以用任何其它双向编织法,及用单层、三层和多层编织法编织的织物10实际操作,并且不以任何方法限制图3所示的特定编织。织物10是一种用于压机织物的底布,该织物10,它可以用一层或数层人造短纤维毡层材料针刺在一边或两边上,或者可以用某种方式盖上。可供选择地,织物10可以用在造纸机其它部分的其中之一上,也就是说,用在成形或干燥部分上,或者用作涂布聚合物树脂的造纸工业生产带的基底。
织物10以一种改进的环形编织法编织。在这种情况下,当涉及纱相对于造纸机的方向时,经纱22最后变成织物10的横向(CD)纱,而纬纱24最后变成织物10的纵向(MD)纱,织物10安装在造纸机上。
经纱22和纬纱24分别是可在机上接缝的织物10的CD纱和MD纱,它们可以是编织造纸机用布的技术中普通技术人员使用的任何种类的纱。也就是说,可以用单丝纱(它们是单独使用的单丝绞合物),复丝纱,或者绞合/扭绞式纱(以绞合式单丝或绞合式复丝纱形式),或者在编织造纸机用布技术中普通技术人员使用的任何其它形式的纱,作为经纱22和纬纱24。
经(CD)纱22和纬(MD)纱24包括用一种合成聚合物材料挤压而成的丝,如聚酰胺、聚酯、聚醚酮、聚丙烯、聚芳酰胺、聚烯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树脂类,并按照纺织工业,特别是造纸机用布工业中已知的技术加到纱中。
在用改进的环形编织法编织织物10时,纬纱24跨过织机连续地前后编织,在每次往复编织中,在织物的横向边缘其中之一上跨过其形成一个环圈,织物借助于绕过一形成环圈的销钉进行编织。在Codorniu所申请的美国专利No.3,815,645中公开和要求的几种方案,其技术此处作为参考文献包括进来,可用来通过改进的环形编织法编织可在机上接缝的织物,并可以在本发明的实际操作中使用。然而,应该理解,织物10不必用改进的环形编织技术制造;和其它方法,如在该技术中普通技术人员众所周知的平织法,也可以用来在可供选择的方案中这样做。
图4A如图2中线段4-4所示作出的剖视图。所示的图是沿着端部14的横向边缘,在接缝环圈18的前面最后的经(CD)纱22外面作的,并因此没有示出任何经(CD)纱22,因为它们是在占据有利地位的观察者后面。而且,图4A示出接缝环圈18,该接缝环圈由纬(MD)纱24从内部形成。与接缝环圈18顶侧交织的是两根特加的经(CD)纱26,该特加的经(CD)纱26与纱罗组织(Leno)中的纬(MD)纱24交织。象这样,在图4A所示的特定编织中,每根特加的经(CD)纱26都在交替的纬(MD)纱24上方,和在那些纬(MD)纱24的下方编织,在象平织一样的方式之间,一根纬(MD)纱24与另一根纬(MD)纱24失步,因此每根纬(MD)纱24在其上下都有一个特加的经(CD)纱26。偶尔,在图4A中的各点“X”处,经(CD)纱26的其中之一在另一根经(CD)纱的下面跨过,以便将二者锁紧在适当位置。两根以这种方式编织的特加经(CD)纱26的联合作用,消除了交替的接缝环圈18垂直位置中的任何差异,因为在每个接缝环圈18的顶部,它的上方和下方都具有一根特加的经(CD)纱26。两根特加经(CD)纱26之中的那一根经(CD)纱26也以一定的间隔在另一根经(CD)纱26的下面跨过,以便将每根经纱都锁紧在适当位置,并将接缝环圈18的平面保持在所希望的垂直于织物平面的方向上。
图4B是类似于图4A所示的剖视图,它是其中所示实施例的变体。在图4B中,两根特加的经(CD)纱26也与接缝环圈18的顶侧交织,同时与纱罗组织中的纬(MD)纱24交织。在图4B所示的特定编织中,每根特加的经(CD)纱26又在交替的纬(MD)纱24的上方和下方交替编织,象平纹编织的方式一样,一根纬(MD)纱24与另一根纬(MD)纱24不同步,以便每根纬(MD)纱24在其上方和下方都具有一根特加的经(CD)纱26。在每个接缝环圈18中,与如图4A中的每根另外的接缝环圈18相反,或者以某种另外的间隔,特加经(CD)纱26都跨过另一根的下面,以便将二者锁紧在适当位置。在图5和6中所示并在下面说明的实施例中,也可以用图4B中所示的特定编织,代替图4A中所示的那种。
图5是类似于图4A所示的剖视图,它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图5还示出由纬(MD)纱24从内部形成的接缝环圈18。与接缝环圈18底侧交织的是两根特加的经(CD)纱28,该经(CD)纱28与一种纱罗组织中的纬(MD)纱24交织,该纱罗组织与图4A中所示的纱罗组织相同。在各点“X”处,特加经(CD)纱28的其中之一在另一根经(CD)纱28的下面跨过,以便将二者锁紧在适当位置。优点与上述图中所示的实施例的那些优点相同。
图6是类似于图4A所示的剖视图,它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这个第三实施例可以认为是图4A和5所示的实施例的组合。具体地说,图6也示出由纬(MD)纱24从内部形成的接缝环圈18。与接缝环圈18顶侧交织的是两根特加的经(CD)纱26,该特加的经(CD)纱26与纱罗组织中的纬(MD)纱24交织。与接缝环圈18底侧交织的是两根特加的经(CD)纱28,该特加的经(CD)纱28也与纱罗组织中的纬(MD)纱24交织。这两种纱罗组织与上面对图4A所述的纱罗组织相同。在各点“X”处,特加的经(CD)纱26相互交叉,并且特加的经(CD)纱28相互交叉。优点与上面对图4A中所示实施例所述的相同。
图7是类似于图4A所示的剖视图,它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图7还示出由纬(MD)纱24从内部形成的接缝环圈18。与接缝环圈18顶侧交织的是一根特加的经(CD)纱30,该经(CD)纱30与平纹编中的纬(MD)纱24交织。与接缝环圈18底侧交织的是另一根特加的经(CD)纱32,该特加的经(CD)纱32也与平绞织中的纬(MD)纱24交织。如图7所示,特加的经(CD)纱30,32相互保持同步;也就是说,每根特加的经(CD)纱在相同的接缝环圈18的顶侧上方和底侧下方编织。在中间与交替的接缝环圈18的顶侧及与接缝环圈18的底边交织的是纱罗纱34。更具体地说,纱罗纱34在接缝环圈18的顶侧上方编织,此处特加的经(CD)纱30在顶侧的下方编织,并且纱罗纱34在接缝环圈18的底侧下方编织,此处特加的经(CD)纱32在底侧的上方编织。当在接缝环圈18的顶侧上方编织时,纱罗纱34也在经(CD)纱30的上方跨过,而当在接缝环圈18的底侧下方编织时,纱罗纱34也在特加的经(CD)纱32的下方跨过。这种情况在图7的各点“X”处发生。这样就把特加的经(CD)纱30,32锁紧在适当位置,并且减少了特加的经(CD)纱30必须升高在它们顶侧下方编织的接缝环圈18和特别的经(CD)纱32必须降低在它们的底边上方编织的接缝环圈18的倾向。
图8也是类似于图4A中所示的剖视图,它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图8还示出由纬(MD)纱24从内部形成的接缝环圈18。与接缝环圈18的顶侧交织的是一根特加的经(CD)纱30,该特加的经(CD)纱30与平绞织中的纬(MD)纱24交织。与接缝环圈18底侧交织的是另一根特加的经(CD)纱32,该特加的经(CD)纱32也与平绞织中的纬(MD)纱24交织。如图8所示,特加的经(CD)纱30,32相互失步;也就是说,特加的经(CD)纱30在那些接缝环圈18的顶侧下方编织,在此处特加的经(CD)纱32在底侧上方编织,反之亦然。与每第四个接缝环圈18的顶侧交织的,及与每4个接缝环圈18的底侧交织的是纱罗纱36,上述每4个接缝环圈18的底侧是在每第四个接缝环圈18的顶侧之间的中间。更具体地说,纱罗纱36在接缝环圈18的顶侧上方编织,在此处特加的经(CD)纱30在顶侧的下方编织,并且纱罗纱36在接缝环圈18底侧的下方编织,在此外特加的经(CD)纱32在底侧的上方编织。然后,纱罗纱36在一个接缝环圈18的顶侧上方编织,穿过下一个接缝环圈18,在下一个接缝环圈18的底侧下方编织,并且在它的编织图案的每次重复中穿过下一个接缝环圈18。当在接缝环圈18的顶侧上方编织时,纱罗纱36也跨过特加的经(CD)纱30的上方,并且,当在接缝环圈18的底侧下方编织时,纱罗纱36也跨过特加的经(CD)纱32的下方。这种情况在图8中各点“X”处发生,并将特加的经(CD)纱30,32锁紧在适当位置,而且,即使比图7所示的实施例达到的程序较小,但也减少了特加的经(CD)纱30必须升高在它们顶侧上方编织的接缝环圈18,和特加的经(CD)纱32必须降低在它们的底侧上方编织的接缝环圈18的趋势。
图9是类似于图4A中所示的剖视图,它是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图9还示出由纬(MD)纱24从内部形成的接缝环圈18。与接缝环圈18顶侧交织的是一根特加的经(CD)纱30,该特加的经(CD)纱30与平绞织中的纬(MD)纱24交织。与交替的接缝环圈18顶侧及与在它们中间的那些接缝环圈18的底侧交织的是纱罗纱34。更具体地说,纱罗纱34在接缝环圈18顶侧的上方编织,在此处特加的经(CD)纱在顶侧的下方编织,并且纱罗纱34在它们之间的那些接缝环圈18底侧的下方编织。当在接缝环圈18的顶侧上方编织时,纱罗纱34也跨过特加的经(CD)纱30的上方。这种情况在图9中的各点“X”处发生,并将特加的经(CD)纱30锁紧在适当位置,及减少了特加的经(CD)纱30必须升高在它们的顶侧下方编织的各接缝环圈18的趋势。
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很容易明白,在图9所示实施例的变化中,可以不是特加的经(CD)纱30与接缝环圈18的顶侧交织,而是一根象图7和8中特加的经(CD)纱32那样的特加经(CD)纱与各接缝环圈18的底侧交织。
图10是类似于图4A中所示的剖视图,它是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图10还示出由纬(MD)纱24从内部形成的接缝环圈18。与各接缝环圈18顶侧和底侧交织的是两根纱罗纱38,这两根纱罗纱与纱罗组织中的纬(MD)纱24交织。象这样,在图10所示的特定编织中,每根纱罗纱38都在交替的纬(MD)纱24的顶侧上方编织,和在上述纬(MD)纱24之间的那些纬(MD)纱24的底侧下方编织,一根纬(MD)纱24与另一根纬(MD)纱失步,以便每个接缝环圈18都具有一根在环圈18的顶侧上方编织的纱罗纱38和一根在环圈18的底侧下方编织的纱罗纱38。偶尔,在图10中各点“X”处,纱罗纱38的其中之一的跨过另一根纱罗纱38,以便将二者锁紧在适当位置。
按照本发明,图4A-10所示的实施例其中任一个都可以用在织物10两端12、14的其中之一或二者上的接缝环圈18上。具体地说,图4A-10所示的设计其中任一种都可以用在两端12、14的其中一端上,而没有一种设计可以用在两端12、14的其中另一端上。可供选择地,这些设计的其中之一可以用在两端12、14的其中一端上,而相同的设计、或者不同的设计,用在两端12、14的其中另一端上。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两端12、14的其中之一具有图4A所示的“只有顶侧”的设计,而这两端的其中另一端具有图5所示的“只有底侧”的设计。
特加的经(CD)纱26、28、30、32和纱罗纱34、36、38可以是在编织造纸机用布技术中普通技术人员所用的任何种类的纱。也就是说,可以用单独使用的单丝纱(它们是单丝绞合线),或者用复丝纱,或者呈绞合式单丝纱或绞合式复丝纱形式的绞合/扭绞式纱,或者用在编织造纸机用布的技术中普通技术人员所用的任何其它形式的纱,作为特加的经(CD)纱26、28、30、32和纱罗纱34、36、38。这些纱或纱丝可以具有圆形或非圆形的断面。例如,在“没有片状物”端上可以用一种三叶形卷曲变形纱,它的丝具有三叶形剖面,该“没有片状物”端易于磨损。在规定的设计中,特加的经(CD)纱26、28、30、32和纱罗纱34、36、38可以是相同种类或不同种类的纱,并且在两端12、14其中之一端上所用的那些纱可以是与两端12、14其中另一端上所用的那些纱相同种类或不同种类的纱。特加的经(CD)纱26、28、30、32其中之一或全部和纱罗纱34、36、38可供选择地可以是金属丝,如不锈钢丝。
当不是金属丝时,特加的经(CD)纱26、28、30、32和纱罗纱34、36、38包括用合成聚合物树脂材料,如聚酰胺、聚酯、聚醚酮、聚丙烯、聚芳酰胺、聚烯烃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树脂类挤压而成的丝,并且按照纺织工业特别是造纸机用布中已知的技术加到纱中。
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对上述情况的改进是很明显的,但是那样的改进不会使本发明超出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
权利要求
1.可在机上接缝的造纸机用织物,其包括一个机器纵向(MD)纱系统和一个机器横向(CD)纱系统,上述MD纱系统的纱与上述CD纱系统以预先选定的图案交织,以便成矩形形成上述造纸机用织物,该织物具有一个长度,一个宽度,两个纵向边缘,两个横向边缘,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上述MD纱沿着上述两个横向边缘的其中每个边缘形成接缝环圈,上述接缝环圈还具有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它们与上述造纸机用布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一起共同延伸;和至少两根另外的CD纱,这两根另外的CD纱不是上述CD纱系统的其中一部分,上述另外的CD纱在平绞织中上述织物两个横向边缘的其中之一处,与上述接缝环圈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的至少其中之一交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在机上接缝的造纸机用织物,其特征在于上述MD纱连续地前后延续上述造纸机用布在上述两个横向边缘之间的长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在机上接缝的造纸机用织物,其特征在于上述预先选定的编织图案是从一组编织法中选定的,这组编织法包括单层、双层、三层和多层编织法。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在机上接缝的造纸机用织物,其特征在于上述预先选定的编织图案是一种8形双层编织图案。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在机上接缝的造纸机用织物,其特征在于上述预先选定的编织图案是一种双层编织图案,其中上述MD纱系统包括MD纱的第一层和第二层。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在机上接缝的造纸机用织物,其特征在于上述MD纱是一种从一组纱中选定的纱,该组纱包括单丝纱,复丝纱,和呈绞合式单丝纱或绞合式复丝纱形式的绞合/扭绞式纱。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在机上接缝的造纸机用织物,其特征在于上述MD纱包括由一种聚合物树脂材料挤压而成的丝。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在机上接缝的造纸机用织物,其特征在于上述聚合物树脂材料是从一组树脂中选定的,这组树脂包括聚酰胺、聚酯、聚醚酮、聚丙烯、聚芳酰胺、聚烯烃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在机上接缝的造纸机用织物,其特征在于上述至少两根另外的CD纱是两根特加的CD纱,上述两根特加的CD纱在一纱罗组织中与上述接缝环圈的第一侧边交织。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在机上接缝的造纸机用织物,其特征在于上述两根特加的CD纱以平绞织方式与上述接缝环圈的第一侧边交织,上述两根特加的CD纱其中之一以预先选定的间隔跨过上述两根特加的CD纱其中另一根下面,以便形成上述纱罗组织。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可在机上接缝的造纸机用织物,其特征在于上述两根特加的CD纱其中之一在每个另外的接缝环圈处跨过上述两根特加的CD纱其中另一根的下面。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可在机上接缝的造纸机用织物,其特征在于上述两根特加的CD纱在每个接缝环圈处跨过上述两根特加的CD纱其中另一根的下面。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在机上接缝的造纸机用织物,其特征在于上述至少两根另外的CD纱是两根特加的CD纱,上述两根特加的CD纱在一纱罗组织中与上述接缝环圈的第二侧边交织。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可在机上接缝的造纸机用织物,其特征在于上述两根特加的CD纱以一种平绞织的方式与上述接缝环圈的第二侧边交织,上述两根特加的CD纱其中之一以一预先选定的间隔跨过上述两根特加的CD纱其中另一根的下面,以便形成上述纱罗组织。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可在机上接缝的造纸机用织物,其特征在于上述两根特加的CD纱其中之一在每个另外的接缝环圈处跨过上述两根特加的CD纱其中另一根的下面。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可在机上接缝的造纸机用织物,其特征在于上述两根特加的CD纱的其中之一在每个接缝环圈处跨过上述两根特加的CD纱其中另一根的下面。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在机上接缝的造纸机用织物,其特征在于上述至少两根另外的CD纱是4根特加的CD纱,上述4根特加的CD纱的其中两根在一纱罗组织中与上述4根特加的CD纱的其中另两根交织,而上述4根特加的CD纱其中另两根在一纱罗组织中与上述接缝环圈的第二侧边交织。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可在机上接缝的造纸机用织物,其特征在于上述4根特加的CD纱的其中两根以一种平绞织方式与上述接缝环圈的第一侧边交织,上述4根特加的CD纱其中两根的其中之一以预先选定的间隔跨过上述4根特加的CD纱其中两根的其中另一根下面,以便形成上述纱罗组织,而上述4根特加的CD纱的其中另两根以一种平纹编织方式与上述接缝环圈的第二侧边交织,上述4根特加的CD纱其中另两根的其中之一以预先选定的间隔跨过上述4根特加的CD纱其中另两根之中的另一根下面,以便形成上述纱罗组织。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可在机上接缝的造纸机用织物,其特征在于与上述接缝环圈第一侧边交织的上述4根特加的CD纱其中两根的其中之一,在每个另外的接缝环圈处,跨过上述4根特加的CD纱的上述其中两根的其中另一根,而与上述接缝环圈第二侧边交织的上述4根特加的CD纱其中另两根的其中之一,在每个另外的接缝环圈处,跨过上述4根特加的CD纱其中上述另两根的其中另一根下面。
20.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可在机上接缝的造纸机用织物,其特征在于与上述接缝环圈第一侧边交织的上述4根特加的CD纱其中两根的其中之一,在每个接缝环圈处,跨过上述4根特加的CD纱上述其中两根的其中另一根的下面,而与上述接缝环圈第二侧边交织的上述4根特加的CD纱其中另两根的其中之一,在每个接缝环圈处,跨过上述4根特加的CD纱其中上述另两根的其中另一根下面。
2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在机上接缝的造纸机用织物,其特征在于上述至少两根另外的CD纱是两根特加的CD纱和一根纱罗纱,上述两根特加的CD纱的其中之一与上述接缝环圈的第一侧边交织,上述两根特加的CD纱的其中另一根与上述接缝环圈的第二侧边交织,及上述纱罗纱与上述接缝环圈的第一和第二侧边二者交织,并与纱罗组织中上述两根特加的CD纱交织。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可在机上接缝的造纸机用织物,其特征在于上述纱罗纱当与上述接缝环圈的第一侧边交织时跨过上述两根特加的CD纱的其中之一上方,并且当与上述接缝环圈的第二侧边交织时跨过上述两根特加的CD纱的其中另一根下方。
23.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可在机上接缝的造纸机用织物,其特征在于上述两根特加的CD纱的其中之一,以一种平纹编织方式,与上述接缝环圈的第一侧边交织。
24.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可在机上接缝的造纸机用织物,其特征在于上述两根特加的CD纱的其中另一根,以一种平纹编织方式,与上述接缝环圈的第二侧边交织。
25.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可在机上接缝的造纸机用织物,其特征在于上述纱罗纱在相邻的接缝环圈的上述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之间交织。
26.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可在机上接缝的造纸机用织物,其特征在于上述纱罗纱在每个另外的接缝环圈的上述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之间交织。
2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在机上接缝的造纸机用织物,其特征在于上述至少两根另外的CD纱是一根特加的CD纱和一根纱罗纱,上述特加的CD纱与上述接缝环圈的第一侧边交织,而上述纱罗纱在一纱罗组织中与上述接缝环圈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二者及与上述特加的CD纱交织。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可在机上接缝的造纸机用织物,其特征在于上述纱罗纱当与上述接缝环圈的第一侧边交织时跨过上述特加的CD纱上方。
29.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可在机上接缝的造纸机用织物,其特征在于上述特加的CD纱以一种平绞织的方式与上述接缝环圈的第一侧边交织。
30.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可在机上接缝的造纸机用织物,其特征在于上述纱罗纱在相邻的接缝环圈的上述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之间交织。
31.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可在机上接缝的造纸机用织物,其特征在于上述纱罗纱在每个另外的接缝环圈的上述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之间交织。
3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在机上接缝的造纸机用织物,其特征在于上述至少两根另外的CD纱是一根特加的CD纱和一根纱罗纱,上述特加的CD纱与上述接缝环圈的第二侧边交织,而上述纱罗纱在一纱罗组织中与上述接缝环圈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二者及与上述特加的CD纱交织。
33.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可在机上接缝的造纸机用织物,其特征在于上述纱罗纱当与上述接缝环圈的第二侧边交织时,跨过上述特加的CD纱的下面。
34.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可在机上接缝的造纸机用织物,其特征在于上述特加的CD纱以一种平绞织的方式与上述接缝环圈的第二侧边交织。
35.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可在机上接缝的造纸机用织物,其特征在于上述纱罗纱在相邻的接缝环圈的上述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之间交织。
36.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可在机上接缝的造纸机用织物,其特征在于上述纱罗纱在每个另外的接缝环圈的上述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之间交织。
3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在机上接缝的造纸机用织物,其特征在于上述至少两根另外的CD纱是两根纱罗纱,上述两根纱罗纱在一纱罗组织中在上述接缝环圈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之间交织。
38.如权利要求37所述的可在机上接缝的造纸机用织物,其特征在于上述两根纱罗纱的其中之一,以一预先选定的间隔,跨过上述两根纱罗纱的其中另一根下方,以便形成上述纱罗组织。
39.如权利要求38所述的可在机上接缝的造纸机用织物,其特征在于上述两根纱罗纱的其中之一在每个另外的接缝环圈处跨过上述两根纱罗纱的其中另一根下方。
40.如权利要求38所述的可在机上接缝的造纸机用织物,其特征在于上述两根纱罗纱的其中之一在每个接缝环圈处跨过上述两根纱罗纱其中另一根的下方。
4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在机上接缝的造纸机用织物,还包括至少两根另外的CD纱,这两根另外的CD纱不是上述CD纱系统的部分,上述另外的CD纱在一种纱罗组织中上述织物两个横向边缘的另一边缘处,与上述接缝环圈的上述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的至少其中之一交织。
42.如权利要求41所述的可在机上接缝的造纸机用织物,其特征在于上述在织物两个横向边缘其中之一处与接缝环圈交织的至少两根另外的CD纱是与上述接缝环圈第一侧边交织的两根特加的CD纱,而在上述织物的两个横向边缘其中的另一个横向边缘处,与上述接缝环圈交织的至少两个另外的CD纱,是两个与上述接缝环圈第二侧边交织的特加的CD纱。
4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在机上接缝的造纸机用织物,其特征在于上述CD纱是从一组纱中选定的各种纱,该组纱包括单丝纱、复丝纱、及呈绞合式单丝或绞合式复丝纱形式的绞合/扭绞式纱。
4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在机上接缝的造纸机用织物,其特征在于上述CD纱包括用一种聚合物树脂材料挤压而成的丝。
45.如权利要求44所述的可在机上接缝的造纸机用织物,其特征在于上述聚合物树脂材料是从一组树脂中选定的,该组树脂包括聚酰胺、聚酯、聚醚酮、聚丙烯、聚芳酰胺、聚烯烃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树脂。
4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在机上接缝的造纸机用织物,其特征在于上述另外的CD纱是从一组纱中选定的一种纱,这组纱包括单丝纱、复丝纱、和呈绞合式单丝或绞合式复丝纱形式的绞合/扭绞式纱。
4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在机上接缝的造纸机用织物,其特征在于上述另外的CD纱包括用一种聚合物树脂材料挤压的丝。
48.如权利要求47所述的可在机上接缝的造纸机用织物,其特征在于上述聚合物树脂材料是从一组树脂中选定的,这组树脂包括聚酰胺、聚酯、聚醚酮、聚丙烯、聚芳酰胺、聚烯烃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树脂。
4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在机上接缝的造纸机用织物,其特征在于至少一根另外的CD纱是三叶形卷曲变形丝。
5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在机上接缝的造纸机用织物,其特征在于至少一根另外的CD纱是金属丝。
51.如权利要求50所述的可在机上接缝的造纸机用织物,其特征在于上述金属丝是不锈钢丝。
5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在机上接缝的造纸机用织物,其特征在于上述另外的CD纱是一种纱。
5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在机上接缝的造纸机用织物,其特征在于上述各另外的CD纱是各种不同的纱。
5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在机上接缝的造纸机用织物,其特征在于上述另外的CD纱包括非圆形断面的丝。
全文摘要
一种可在机上接缝的造纸机用织物,可以用改进的环形编织法生产,该可在机上接缝的造纸机用织物包括纵向(MD)纱和横向(CD)纱。当那样生产时,MD纱在织物的两个横向边缘之间前后连续地编织,每次在两个横向边缘的其中之一处都形成一个接缝环圈。在一个或两个横向边缘处与接缝环圈的两个侧边即顶部和底部至少其中之一交织的是至少两根另外的CD纱。另外的CD纱在一纱罗组织中与接缝环圈顶部和/或底部交织,这种交织使接缝环圈保持在垂直于造纸机用织物的平常位置,将各接缝环圈在它们的平面垂直于造纸机织物平面的情况下锁紧在所希望的位置和方向中。
文档编号D21F1/00GK1373252SQ02104759
公开日2002年10月9日 申请日期2002年2月10日 优先权日2001年2月16日
发明者格伦·J·科尼特 申请人:阿尔巴尼国际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