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吸水而在中央部位立体化的吸收体以及使用该吸收体的吸收体产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72501阅读:12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因吸水而在中央部位立体化的吸收体以及使用该吸收体的吸收体产品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来吸收人体排出液并固定于其中的吸收体,进而言之,涉及吸收时容易形成适合人体的三维形状的易立体化吸收体。此外,本发明还涉及将此类因吸水而在中央部位立体化的易立体化吸收体作为吸收要素的吸收体产品。
背景技术
由透液性顶层和不透液性底层以及夹在上述两层间的吸收体构成的吸收体产品具有多种用途,例如一直被广泛使用于尿垫、尿失禁产品、纸尿裤等方面。近年来为了消除由吸收体的厚度引起的发硬以及闷热的感觉,出现了通过减少其厚度实现薄型化的趋势。
然而,使用薄型吸收体产品虽然容易活动,但由于容易出现与身体的排泄部位密合性不足,体液一经排出会沿体表流动,存在很容易给使用者带来不舒服的问题。此外,长时间连续使用的情况下,很容易产生泄漏。
为了解决该问题,有人提议在形成核心层的吸收体的中央部位增加另外准备的蓬松吸收层,以改善其密合性。例如特开2000-51269号公报中就公开了一种通过在纸浆层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位层叠细条状聚合物层,提高了其适合性的吸收体产品。
然而,在如上所述的现有技术中,由于在构成吸收体主体的吸收层中依然包含着大比例的体积很大的棉状纸浆,因而无法消除吸收体的厚实性。此外,由于对已吸收的液体的保持能力不足,因而顶层上仍留有发粘的感觉,给使用者带来不舒服的情况相当多。
此外,由于为使中央部位形成立体形状,不得不新添层状吸收体,存在着除提高了材料成本之外,也涉及设备成本提高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必新增加层状吸收体,采用简便方法即可在中央部位形成多层结构部分,使用之前薄而紧密,吸收体液后,通过自发隆起,可进一步增加与身体排泄部位的密合性的吸收体,以及使用该吸收体制成的吸收性产品。
依据本发明,可提供因吸水而在中央部位立体化的易立体化吸收体,其特征在于由在层状基础材料的长度方向上交替形成彼此平行的条形高吸收成分的存在部位和其非存在部位的层状吸收体构成,由于沿上述层状吸收体的上述高吸收成分非存在部位内的折叠线折叠上述层状基础材料,因而至少有一条上述高吸收成分存在部位多层重叠后形成的多层结构部分,这样一来,上述高吸收成分处于干燥状态时,上述多层结构部分的表面与其它部分的表面大体上是平坦的,但随着吸液,上述多层结构部分就会高高隆起而超出其它部分。
本发明的优选方式如下所示。
上述多层结构部分存在于层状吸收体的整个长度方向上。
上述多层结构部分具有层状吸收体全长的1/2左右或其以下的长度,而且仅存在于层状吸收体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位。
在位于上述多层结构部分宽度方向上的两侧部位的高吸收成分非存在部位上形成朝层状吸收体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开口,这样一来,上述多层结构部分就可不受来自其它部分的宽度方向约束力影响而吸液隆起。
在上述多层结构部分的中央部位,设置了朝垂直于层状吸收体的长度方向延伸彼此相隔的两条开口,形成中央区域,这样一来,上述多层结构部分的中央区域就可不受来自其它部分的长度方向约束力的影响,很容易吸液隆起。
通过将位于层状吸收体的中央部分的高吸收成分存在部位两侧的两个高吸收成分非存在部位朝上折叠,使各折叠部位彼此相向,即可在层状吸收体的中央部分形成高吸收成分存在部位三层重叠的多层结构部分。
上述彼此相向,朝上折叠的折叠部位之间保持着5mm以上的间隔,上述多层结构部分在吸液时呈两个岭状隆起。
在上述层状吸收体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位形成的上述多层结构部分的两侧,具有隔适当间隔折叠层状吸收体后形成的侧面多层结构部分,在上述中央部位多层结构部分和各侧面多层结构部分之间形成了构成液体通道的沟槽部。
此外,还配置了沿上述侧面多层结构部分的两边缘部延伸的带状捕捉层。
在上述中央部多层结构部分和各侧面多层结构部分中的至少一个多层结构部分的下面,还配置了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带状捕捉层。
在层状吸收体上形成的上述高吸收成分存在部位,由含50%以上的高吸液性树脂的高吸收性层构成,而上述高吸收性成分非存在部位只由上述层状基础材料构成。
层状吸收体的高吸收成分分成存在部位与其非存在部位呈连续交替的细条形分布。
此外,根据本发明,可提供将因上述吸水而在中央部位立体化的易立体化吸收体作为吸收要素的吸收体产品。


图1是第1实施方式中的易立体化吸收体宽度方向上的剖视图。
图2A、2B分别是构成图1的易立体化吸收体的层状吸收体的俯视图及剖视图。
图3A、3B是表示例示的多层结构部分的未吸液状态及吸液状态的剖面模式图。
图4A、4B是表示例示的多层结构部分的未吸液状态及吸液状态的剖面模式图。
图5A、5B是表示例示的多层结构部分的未吸液状态及吸液状态的剖面模式图。
图6A、6B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中的易立体化吸收体的多层结构部分的未吸水状态以及吸水状态的剖面模式图。
图7是第3实施方式中的易立体化吸收体的多层结构部分的剖面模式图。
图8是第4实施方式中的易立体化吸收体的多层结构部分的剖面模式图。
图9是第5实施方式中的易立体化吸收体的多层结构部分的剖面模式图。
图10A、10B是第6实施方式中的易立体化吸收体的多层结构部分的透视图。
图11A、11B是第7实施方式中的易立体化吸收体的多层结构部分的透视图。
图12是第8实施方式中的易立体化吸收体的多层结构部分的剖视图。
图13是第9实施方式中的易立体化吸收体的俯视图及剖视图。
图14A、14B、14C是第10实施方式中的易立体化吸收体的多层结构部分的俯视图及剖视图。
图15A、15B、15C、15D是第11实施方式中的易立体化吸收体的多层结构部分的俯视图及剖视图。
图16A、16 B、16C是第12实施方式中的易立体化吸收体的多层结构部分的俯视图及剖视图。
图17是表示用本发明的易立体化吸收体构成的吸收体产品的透视图。
图18是沿图17F-F’线的剖视图。
图19是表示用本发明的易立体化吸收体构成的其它吸收体产品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易立体化吸收体。
图1是用来说明本发明的易立体化吸收体的基本构成,是沿垂直于其长度方向的线切断时的剖视图。图中的层状吸收体1是在无纺布之类具有透液性能的层状基础材料11的表面上交替形成了条状的高吸收成分存在部位12和非存在部位13,在其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位,通过折叠层状吸收体1形成的多层结构部分20朝层状吸收体1的长度方向延伸而形成。
而在图1之中,作为本发明的易立体化吸收体,虽然只举了从设置层状吸收体1的高吸收成分条12一侧的表面向上隆起,形成多层结构部分20的例子,但也可将高吸收成分设置在层状基础材料11的下侧,形成从其表面一侧隆起的多层结构部分20。此外,层状吸收体1也可以在层状基础材料之间按一定间隔平行配置条形高吸收成分,采用热封等接合各高吸收成分条而形成。
图2A及图2B示出用于构成图1所示的易立体化吸收体的层状吸收体1的局部俯视图及剖视图。该层状吸收体1在无纺布、最好具有蓬松性与通气性的无纺布构成的层状基础材料11的表面上,采用条形涂布技术,通过沿层状基础材料11的长度方向涂布彼此平行的条状高吸收成分而形成,交替配置以适当间隔配置的,由复数条高吸收成分带构成的高吸收成分存在部位12、不存在高吸收成分的部位、即高吸收成分非存在部位13。
高吸收成分存在部位12是构成易立体化吸收体的吸收主体的部分。而非存在部位13,具有作为扩散/捕捉(acquisition)区域的功能,优选层状吸收体1在吸收液体之前与吸收之后均具有空气可自由通过的通气结构。
设置在层状吸收体1上的高吸收成分存在部位12,最好由高吸收成分和微纤维形纤维素构成。更为具体而言,把高吸收成分和微纤维形纤维素分散到丙二醇及甲醇之类的有机溶剂和水的混合溶剂中之后形成涂布液。把该涂布液条形涂布到由聚乙烯系、聚丙烯系、聚酯系以及其它热可塑性树脂或人造丝、棉布等构成的,使用无纺布通常使用的纤维材料形成的无纺布上之后形成。
微纤维形纤维素是指将木材纸浆高分割化开纤后得到的,平均纤维长度为0.1%以下的极细微纤维。由于层状吸收体可通过将高吸收成分涂布到无纺布上获得,因而可涂布为任意宽度的长条。涂布类型可选择全面涂布与条形涂布组合、单纯条形涂布等。
理想的层状吸收体的形态,最好具有高吸收成分存在部位和非存在部位相互连接的连续相。特别是,若以非存在部位仅是层状基础材料的情况为例,由于非存在部位与存在部位相比极其柔软,因而很容易折叠,采用这种办法可使各高吸收成分存在部位之间折叠后彼此接触。
正如上述,即使在非存在部位折叠,使高吸收成分存在部位彼此重叠,但由于层状基础材料本身极薄,因此对该重叠部分的厚度影响很小,此外,即使在高吸收成分存在部位,由于把高吸收成分作为主成分,因而极其薄,与现在的纸浆/高吸收成分混合类相比,只有其1/2到1/5左右,即使像上述那样重叠,由此而产生的突起也并不太明显,就其整体而言,可形成既薄而又紧密的易立体化吸收体。
高吸收成分非存在部位因配置在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位,长度方向上的吸收体全长上,因而可用位于非存在部位内的折叠线折叠,在长度方向上形成连续的多层结构。此外,在进行工业化生产的情况下,利用导板等简易装置,很容易就可连续折叠。
在本发明的易立体化吸收体之中,即使在层状吸收体上配置复数条高吸收成分非存在部位,也不一定将其全部折叠。高吸收体成分存在部位能以任意宽度配置任意条数。在多层结构部分之内,其最上层既可只由高吸收成分构成,也可混合非存在部位。
此外,本发明的易立体化吸收体既可将单层的层状吸收体折叠后构成,也可将复数张层状吸收体重叠使用。当组合使用两层以上的层状吸收体的情况下,既可以重叠后折叠,也可以将层状吸收体折叠后在下层重叠。
回头再看图1,多层结构部分20的形成可通过下述方法进行在层状吸收体1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两侧,在相距适当宽度W的位置上的两个高吸收成分非存在部位13内,沿折叠线S1以及S2朝下折叠,在位于比两条折叠线S1及S2还要偏外侧位置上的高吸收成分非存在部位13、13内的折叠线S3及S4分别朝上折叠。
这样折叠的结果,折叠线S3和折叠线S4隔着间隔g彼此相对,在多层结构部分20之中,层状吸收体1在除间隔g的宽度之外的大部分位置上形成三层结构,其厚度是其它部分的三倍。
通过减少折叠线S3和S4之间的间隔g,三层结构可形成基本均匀的厚度,这种情况下,多层结构部分20吸收体液后膨胀,整体性均匀隆起,可提高对身体的密合性。
此外,当间隔g的宽度相距5mm以上时,即形成中央为1层,在其两侧为3层的结构。这种情况下,多层结构部分20与吸液后中央部位的隆起相比,其两侧的隆起程度更高,剖面形状成为M形。这样一来中央部位的凹槽即成为体液的通道,液体的扩散性变好。
图3的模式图示出此种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位具有多层结构部分20的易立体化吸收体的吸水前的状态3A和因吸液整体膨胀之后厚度增加的状态3B。在3A和3B之中,尤其是中央部位的多层结构部分20的这一部分呈拱形隆起而立体化,与使用者的身体的排泄部位的沟状部分密合。其结果,即使使用者参加运动等,也不必担心其偏离规定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它的吸收功能。
在本发明之中,可多次进行上述折叠,在中央部位形成任意层,折叠的层数越多,越容易在吸液后膨化隆起,自动实现立体化状态。在本说明书中将此种具有中央部位可自动隆起后实现立体化状态的结构的吸收体称之为“易立体化吸收体”。
此种自动形成立体化的功能,可通过对其隆起方向的限定变得更为明显,而且还可以控制其程度。
图3~图5例示出使用沿无伸缩性的层状基础材料的长度方向交替形成相互平行的条状高吸收成分存在部位和其非存在部位的层状吸收体1,改变其折叠线的位置及间隔等形成不同形状的多层结构部分20的模式。在上述各图之中,A表示未吸收状态,B表示吸收液体后因整体膨胀增加了其厚度的状态。
图6示出采用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易立体化吸收体。该易立体化吸收体具有下述结构使用SB、SMS之类的无纺布材料,OE、PP等膜或其层叠体等非伸缩性层状材料30,在其上重叠形成了多层结构部分20的层状吸收体1,在多层结构部分20的两侧,用热熔件31固定在非伸缩性层状材料30之上。
这种情况下,由于用热熔件固定,多层结构部分20宽度方向上的层状吸收体1的伸长受到限制,因而多层结构部分20的膨化方向只能朝上,能在极短时间内实现稳定的立体化。
此外,在本发明的易立体化吸收体之中,除设置在层状吸收体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位的多层结构部分之外,还可在其两侧设置侧面多层结构部分。
图7示出此种构成的一例。在构成该例的易立体化吸收体的层状吸收体1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位,将配置了高吸收成分的面朝下,形成与图1所示的易立体化吸收体相同的朝上的中央多层结构部分20的同时,在其两侧,将层状吸收体1的侧边区的一部分朝与中央多层结构部分20相反方向一侧(易立体化吸收体的使用状态下的背面侧)折叠即可形成双层的侧面多层结构部分40。
图8例示出在与形成多层结构部分20的同一表面上,通过折叠层状吸收体1形成的侧面多层结构部分50。在该例的易立体化吸收体之中,在中央多层结构部分20和各侧面多层结构部分50之间形成开口于表面一侧的沟槽51。该沟槽51可使多层结构部分20未能吸收的液体流入沟槽51之中,并被该沟槽51内的高吸收成分存在部位12迅速吸收与固定。
图9的侧面多层结构部分50虽与图7中的例子相同,但中央多层结构部分20通过在层状吸收体1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位朝其背面一侧折叠而形成,这样一来即可在中央多层结构部分20的中央部位形成沟槽52。该沟槽52在把液体提供给易立体化吸收体时,先把该液体暂时储存在沟槽52之内,随着时间的经过,被该沟槽52包围的高吸收成分存在部位12吸收与固定。此外,侧面多层结构部分50朝上隆起,能起到边缘部位的防漏壁的作用。
在此说明的各种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易立体化吸收体的构成均具有通过折叠层状吸收体在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位形成的多层结构部分,但也可以形成在层状吸收体的长度方向上以条状延伸的多个多层结构部分,在构成易立体化吸收体的吸收主体的区域,即在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分形成多层结构部分。下面即示出几种设置了此种多层结构部分的易立体化吸收体。
图10A示出形成与朝长度方向延伸的折叠线相互平行的复数条(该例中为4条)高吸收成分存在部位12的层状吸收体1,图10B示出使位于其中央部位,彼此相邻的两条高吸收成分存在部位12,仅在层状吸收体1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位彼此靠拢,结合后形成多层结构部分60的易立体化吸收体。
作为使相邻的两条高吸收成分存在部位12彼此靠拢后结合的手段,在该实施方式中,正如图10A所示,本应在朝长度方向彼此平行延伸而形成的复数条(该例中为4条)高吸收成分存在部位12的层状吸收体1上形成的中央多层结构部分宽度方向两侧的高吸收成分的非存在部位内的位置上形成切割开口61,正如图10B所示,使位于两条该切割开口61之间部位上的高吸收成分存在部位12彼此接触,采用热熔合件等使之在结合面62结合,这样一来即形成中央多层结构部分60。
或者如图11所示,本应在朝长度方向彼此平行延伸而形成的复数条(该例中为4条)高吸收成分存在部位12的层状吸收体1上形成的中央多层结构部分的长度方向的中央位部分的位置上形成垂直于长度方向的方向延伸,彼此相隔的两条平行的切割开口71、71,在该切割开口71、71,使从另一部分切割下来的部位的高吸收成分存在部位12彼此接触,用热熔合件等在结合线72结合,这样也可形成中央多层结构部分70。
在具有如上所述的切割开口的本发明的易立体化吸收体之中,由于该多层结构部分不再受与之相邻部位的约束,因而具有吸收液体时更容易隆起的优点。此外,由于通过设定切割开口,排出液可经过此处物理性透过及移动到下层,因而可在配置在易立体化吸收体的背面的不透液性背面层之间使液体很好地扩散,使易立体化吸收体正反两面的吸收成为可能。
具有以上所述的结构的本发明的易立体化吸收体,与沿层状基础材料的长度方向交替形成彼此相互平行的条状高吸收成分存在部位和其非存在部位的平坦的层状吸收体相比,由于中央部位存在多层结构部分,因而具有更好的吸液性与固定性能,但为了对应更大量的液体在短时间内集中提供的条件,可追加具有暂时保持液体的所谓捕捉功能的层。
图12示出在与图1所示相同的,具有多层结构部分20的易立体化吸收体之中,设置了沿该多层结构部分20的两侧朝长度方向延伸配置的捕捉层73的易立体化吸收体。
该捕捉层73,正如图13所示,也可配置在折叠成Ω字形的多层结构部分20的空间部位内。
图14~图16例示出可适用于本发明的其它折叠结构。正如图14A所示,在设置了复数条相互平行的高吸收成分存在部位12的层状吸收体1上位于中央的两条高吸收成分存在部位12的外侧的高吸收成分非存在部位的层状基础材料11上形成切割开口81,在该两条切割开口81之间的部分上正如图14及14C所示,使用粘接剂82等使高吸收成分存在部位12的下面部分彼此结合,这样一来,易立体化吸收体1即可在其中央部位形成从其它部分隆起的中央多层结构部分80。
在图15所示的例中,使设置了复数条高吸收成分存在部位12的层状吸收体1的长度方向中央部位形成隔着适当距离的两条切割开口91与91,使之延伸跨越位于适当位置的相邻的两条高吸收成分存在部位12-1及12-2的同时,在位于该切割开口间的高吸收成分存在部位12-1的内侧(12-1与12-2之间)的高吸收成分的非存在部位内,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折叠线92朝上折叠,沿位于相反一侧的高吸收成分存在部位12-2的外侧的高吸收成分非存在部位内的折叠线93朝下折叠,正如图15C所示,把该高吸收成分存在部位12-1重叠到与之相邻的高吸收成分存在部位12-2上,形成整体为三层重合的层叠结构,此外,正如图15D所示,通过使已形成两层的高吸收成分存在部位12-1及12-2在两个切割开口91与91之间的部分直立,形成从其它部分隆起的中央多层结构部分90。
此外,在图16所示的例中,在设置了复数条高吸收成分存在部位12的层状吸收体1上,将相邻的复数条(该例中为两条)高吸收成分存在部位12在相距适当距离的部分朝长度方向割开,通过设定从一侧的切割开口的一端到达另一侧的切割开口一端朝长度方向延伸的切割开口构成的コ字形切割开口101a,形成折翼102a。与此相同,在距该折翼102a适当距离的宽度方向的位置上形成对称形的第2切割开口101b。这两个折翼102a和102b,正如图16B所示,通过朝内侧折叠与位于其间的部分重叠,这样一来,正如图16C所示,在层状吸收体1的中央部位上,形成两条高吸收成分存在部位12重叠三层的中央多层结构部分100。
此种构成的层状吸收体1可在中央多层结构部分100吸收了液体时高高隆起,此外,形成与中央多层结构部分100相邻的折翼102a及102b的部分形成了开口部分,排出的体液可通过该开口部分物理性地渗透移动到下层部分,在下层部分很容易就可进行排出体液的储存,扩散与吸收。
具有上述各种方式的多层结构部分的本发明的易立体化吸收体可作为普通的层状吸收体组合进多种吸收体产品之中,发挥如上所述的出色的吸收性能。
图17及图18示出使用形成中央多层结构部分120的易立体化吸收体121构成的吸收体产品122的一例。在图17及图18之中,标号123为顶层,124为底层,125为弹性材料,126为棉纸。具有此种构成的吸收体产品122,通过供给体液,靠中央多层结构部分120的很大的吸收容量可有效吸收的同时,由于该中央多层结构部分120隆起,与人体表面的凸凹部分紧密贴合,因而可起到很好的防漏作用。
此外,图19示出用同一种易立体化吸收体131构成的另一种方式的吸收体产品132。
正如以上所述,本发明的吸收体产品由透液性的顶层和不透液性的底层以及配置在上述两层之间的吸收、保持体液的吸收体主体构成,宽度方向中央部位形成折叠结构。上述折叠结构既可通过将吸收体主体折叠后贴合顶层、底层而成,也可与之相反,将吸收体主体与底层贴合后折叠而成。
工业实用性正如以上所述,由于本发明的易立体化吸收体在其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位具有至少重叠了两层构成易立体化吸收体的层状吸收体的多层结构部分,因而在吸收了供给的液体时,该多层结构部分在迅速吸收液体的同时,与其它部分相比,该部分可高高隆起,自发性形成立体,与穿用者的身体贴合,有效防止液体外漏。因此,本发明的易立体化吸收体适合制作吸收及固定人体排出液的吸收体产品。
权利要求
1.一种因吸水而在中央部位立体化的易立体化吸收体,其特征在于由在层状基础材料的长度方向上,高吸收成分存在部位与其非存在部位交替形成彼此平行的条形层状吸收体构成,沿所述层状吸收体的所述高吸收成分非存在部位内的折叠线,折叠所述层状基础材料,将所述高吸收成分存在部位多层重叠后形成至少一条带状多层结构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因吸水而在中央部位立体化的易立体化吸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层结构部分存在于所述层状吸收体的整个长度方向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因吸水而在中央部位立体化的易立体化吸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层结构部分具有所述层状吸收体全长的1/2左右及其以下的长度,而且只存在于层状吸收体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因吸水而在中央部位立体化的易立体化吸收体,其特征在于在位于所述多层结构部分宽度方向两侧位置上的高吸收成分非存在部位上形成朝所述层状吸收体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开口,由此所述多层结构部分可不受来自其它部分的宽度方向的约束力影响而吸液隆起。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因吸水而在中央部位立体化的易立体化吸收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多层结构部分的中央部位设置朝与层状吸收体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彼此相隔的两个开口形成中央区域,由此所述多层结构部分的中央区域可不受来自其它部分的长度方向的约束力影响,容易吸液隆起。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因吸水而在中央部位立体化的易立体化吸收体,其特征在于通过隔着位于所述层状吸收体的中央部分的高吸收成分存在部位,朝上折叠位于其两侧的两个高吸收成分非存在部位,使各折叠部位彼此对应,在所述层状吸收体的中央部位形成重叠了三层高吸收成分存在部位的多层结构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因吸水而在中央部位立体化的易立体化吸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彼此对应朝上折叠的折叠部分之间保持5mm以上的间隔,所述多层结构部分吸液时,形成两个岭状隆起。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因吸水而在中央部位立体化的易立体化吸收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层状吸收体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位形成的所述多层结构部分两侧,具有相隔适当间隔,折叠所述层状吸收体后形成的侧面多层结构部分,在所述中央多层结构部分和两侧多层结构部分之间形成构成液体通道的沟槽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因吸水而在中央部位立体化的易立体化吸收体,其特征在于还具有沿所述侧面多层结构部分的两个边缘部分延伸的带状的捕捉层。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因吸水而在中央部位立体化的易立体化吸收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中央多层结构部分和各多层结构部分中的至少一侧多层结构部分的下面,还具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带状捕捉层。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因吸水而在中央部位立体化的易立体化吸收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层状吸收体上形成的所述高吸收成分存在部位由含50%以上的高吸水性树脂的高吸收性层构成,而所述高吸收成分非存在部位则只由所述层状基础材料构成。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因吸水而在中央部位立体化的易立体化吸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层状吸收体的高吸收成分存在部位与其非存在部位呈彼此连续交替的细条形分布。
13.一种吸收体产品,其特征在于作为吸收要素具有权利要求1~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因吸水而在中央部位立体化的易立体化吸收体。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因吸水而在中央部位立体化的易立体化吸收体,由在层状基础材料的长度方向上,高吸收成分存在部位与其非存在部位交替形成彼此平行的带状层状吸收体构成,沿所述层状吸收体的所述高吸收成分非存在部位内的折叠线,折叠所述层状基础材料,将所述高吸收成分存在部位多层重叠后形成至少一条带状多层结构部分。
文档编号B32B5/00GK1551752SQ02817478
公开日2004年12月1日 申请日期2002年9月6日 优先权日2001年9月7日
发明者铃木磨, 杉山胜彦, 武末聪美, 森和代, 彦, 美 申请人:株式会社日本吸收体技术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