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维增强保温岩棉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45879阅读:190来源:国知局
网维增强保温岩棉板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网维增强保温岩棉板;所述网维增强保温岩棉板包括岩棉层、分别设置在所述岩棉层上、下表面的上、下网状结构层以及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穿透岩棉层并连接上、下网状结构层。本发明的网维增强保温岩棉板通过在岩棉层内部形成立体网维增强结构,大幅度地提高了岩棉板的抗拉强度、尺寸稳定性、压缩强度;生产时仅需在现有岩棉板生产工艺的后道工序增加少量工艺即可制备完成,具有工艺简单、生产效率高、生产成本低的优势,具备优异的实际推广使用价值。
【专利说明】网维增强保温岩棉板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建筑施工保温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网维增强保温岩棉板。
【背景技术】
[0002]随着节能、环保和建立节约型社会的需要,我国一直大力提倡和推广建筑节能。因此,各种建筑墙体保温技术和材料不断涌现。
[0003]按建筑防火等级,我国把外墙外保温材料分为四个级别,分别是A级、BI级、B2级和B3级。具体说来,A级是无燃点具有保温效果的无机材料,称为不燃材料。BI级是难燃保温材料,虽然可以点着,但离开火源便可自动熄灭。B2级是可燃保温材料,主要包括膨胀聚苯板、挤塑聚苯板及聚苯颗粒等,这种材料燃点低,并在燃烧过程中会释放大量有害气体。B3级是易燃保温材料,这种以聚苯泡沫为主材料的保温材料,目前已被淘汰出外墙保温材料市场。
[0004]目前常用的保温材料为XPS(挤塑式聚苯乙烯)板、EPS (聚苯乙烯)板或其他的有机保温材料板,这些保温材料共同的缺点在于防火性能差,在发生火灾时燃烧并产生大量的有毒气体,有些材料还能造成火灾的迅速蔓延,存在严重的火灾安全隐患。
[0005]近年来,我国南京中环国际广场、哈尔滨经纬360度双星大厦、北京央视新址、上海胶州教师公寓等相继发生建筑外保温材料火灾,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建筑物易燃可燃外保温材料已成为一类新的火灾隐患,为此,住建部和公安部联合下发《民用建筑外保温系统及外墙装饰防火暂行规定》[公通字(2009) 46号]文及《关于进一步明确民用建筑外保温材料消防监督管理有关要求的通知》[公消(2011) 65号]文两个文件,文件中对外墙外保温燃烧性能为A级的材料做了硬性要求。
[0006]传统的岩棉作为一种无机保温材料,其具有极好的防火性能,本身不会被火点燃,防火等级为A级,但是岩棉均为层状疏松结构,其压缩强度和抗拉强度较低,其中垂直于表面的抗拉强度是外墙外保温用岩棉制品的重要指标之一,抗拉强度低导致用作外墙外保温系统时抗风压性能差,直接影响外墙外保温系统的安全性;正是由于岩棉板抗拉强度欠佳,导致其目前单独作为高层建筑保温材料的应用十分有限。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中岩棉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应用技术规程中就明确该系统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及以下和局部8度构造设防的建筑物,应用高度不得大于100m。当应用高度超过100m,应进行专项设计及论证。
[0007]当前广泛使用的岩棉外墙外保温系统仍是采用粘结与锚栓相结合的锚固方式,主要由粘结层、岩棉板保温层、锚固件、加固层及饰面层组成,加固层为内置玻璃纤维网布或是钢丝网的加固层;通过加固层对岩棉表面进行增强,提高系统的整体抗拉强度和抗折强度;尽管如此,系统内部的岩棉仍为层状疏松结构,其抗拉强度低的问题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检索发现,申请号为201110316337.X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用保温胶黏剂及网格布将岩棉、矿棉、玻璃棉包在其中形成的增强型防火保温板;该增强型防火保温板内的岩棉、矿棉、玻璃棉仍为层状疏松结构,其整体的抗拉强度低的问题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申请号为201110192947.3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三维增强憎水岩棉保温板,该岩棉保温板内设置有三维设置的耐高温增强纤维,包括水平面上相互垂直设置的二维耐高温增强纤维和与水平面垂直的竖直方向上设置的竖向耐高温增强纤维,从而使得岩棉保温板在水平板面和垂直板面方向的抗拉强度都得到很大的提高;然而,其工艺繁杂,生产成本高,实际推广应用价值不高。

【发明内容】

[0008]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网维增强保温岩棉板。本发明的网维增强保温岩棉板通过在岩棉内部形成网维增强结构,大幅度地提高了岩棉板的抗拉强度;同时,该网维增强保温岩棉板仅需在现有岩棉板生产工艺的后道工序增加两道工艺即可制备完成,具有工艺简单、生产效率高、生产成本低的优势,具备优异的实际推广使用价值。
[0009]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0010]本发明涉及一种网维增强保温岩棉板,所述网维增强保温岩棉板包括岩棉层、分别设置在所述岩棉层上、下表面的上、下网状结构层以及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穿透岩棉层并连接上、下网状结构层。
[0011]优选地,所述上、下网状结构层均为钢丝网;所述连接件为若干设置在上钢丝网的网格线上并垂直于上钢丝网的钢丝;所述连接件竖直穿透岩棉层后弯曲搭接在下钢丝网的网格线上。
[0012]优选地,所述连接件设置在上钢丝网的网格线交界处,所述连接件竖直穿透岩棉层后弯曲搭接在下钢丝网的网格线交界处。
[0013]优选地,所述上、下网状结构层均为玻璃纤维网格布;所述连接件为抗碱缝合线,所述抗碱缝合线穿透岩棉层并缝合固定上、下玻璃纤维网格布。
[0014]优选地,所述玻璃纤维网格布为耐碱或中碱玻璃纤维网格布,所述抗碱缝合线为抗碱玻璃纤维线或尼龙线。中碱玻璃纤维网格布能够增强本发明的网维增强保温岩棉板的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
[0015]优选地,所述缝合为单向缝合,所述抗碱缝合线在上、下玻璃纤维网格布表面上呈平行线。
[0016]优选地,所述缝合为交叉缝合,所述抗碱缝合线在上、下玻璃纤维网格布表面上呈网格状。此时,缝合线在岩棉层内成网维立体分布,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网维增强保温岩棉板的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和形变稳定性。
[0017]优选地,所述交叉缝合时采用的针距与所述上、下玻璃纤维网格布的单元方格的边长相等。
[0018]优选地,所述岩棉层为憎水岩棉层。
[0019]优选地,所述岩棉层的厚度为3?5cm。
[00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21]1、本发明的网维增强保温岩棉板通过在岩棉层内部形成网维增强结构,大幅度地提高了岩棉板的抗拉强度、尺寸稳定性、压缩强度;
[0022]2、本发明的网维增强保温岩棉板仅需在现有岩棉板生产工艺的后道工序增加少量工艺即可制备完成,具有工艺简单、生产效率高、生产成本低的优势,具备优异的实际推广使用价值。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3]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0024]图1为本发明的网维增强保温岩棉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2为实施例1的网维增强保温岩棉板中钢丝在上网状结构层的排布示意图;
[0026]图3为实施例2的网维增强保温岩棉板的缝合线分布示意图;
[0027]图4为实施例3的网维增强保温岩棉板的缝合线分布示意图;
[0028]其中,I为岩棉层,2为上网状结构层,3为下网状结构层,4为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发明,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发明。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0030]实施例1
[0031]本实施例涉及一种网维增强保温岩棉板,其结构示意图如图1、2所示;由图1可知,包括岩棉层1,分别设置在所述岩棉层I上、下表面的上、下网状结构层2、3以及连接件4,所述连接件4穿透岩棉层I并连接上、下网状结构层2、3。
[0032]本实施例的岩棉层I为3cm的憎水岩棉层,该憎水岩棉层是在成型过程中经过整体憎水处理的,而非仅仅表面憎水。如果是仅仅表面憎水的岩棉板,岩棉板实际将形成两个表层的憎水层和里层的未处理层,层与层之间的连接处容易形成薄弱点,从而对岩棉层I的抗风性、抗拉强度造成影响,进而影响本实施例的网维增强保温岩棉板系统的安全性能。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实施方式,该岩棉层I可选用高强、憎水岩棉层;高强、憎水具体的参数指标依据 GB/T11835-2007 和 GB/T25975-2010。
[0033]本实施例中采用若干钢丝作为连接件4,钢丝网作为上、下网状结构层2、3 ;所述若干钢丝垂直于上钢丝网设置在上钢丝网的网格线上,组装时钢丝竖直穿透岩棉层后弯曲搭接在下钢丝网的网格线上。为了更好的增强网维增强保温岩棉板的强度,本实施例的优选技术方案为钢丝设置在上钢丝网的网格线交界处,竖直穿透岩棉层后弯曲搭接在下钢丝网的网格线交界处;此时,钢丝在上钢丝网的排布如图2所示,钢丝在岩棉层内呈网维立体分布,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本实施例的网维增强保温岩棉板的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钢丝可以是焊接在上钢丝网的网格线交界处,更优选钢丝与上钢丝网是一体化生产的,在增强网维增强保温岩棉板的强度的同时还能简化生产工艺、降低生产成本。钢丝与上钢丝网一体化生产时优选钢丝为类似U形的结构,将该类似U形的钢丝的封闭段搭接在上钢丝网的两个网格线交界处,将两个网格线交界处与对应的封闭段上的接点焊接固定即可;采用这样的工艺,即使焊接不牢,钢丝仍能起到固定连接钢丝网与岩棉层的作用,极大地提高了整个体系的安全性能。[0034]实施例2
[0035]本实施例涉及一种网维增强保温岩棉板,其结构示意图如图1、3所示;由图1可知,包括岩棉层1,分别设置在所述岩棉层I上、下表面的上、下网状结构层2、3以及连接件4,所述连接件4穿透岩棉层I并连接上、下网状结构层2、3。
[0036]本实施例的岩棉层I为3cm的整体憎水的憎水岩棉层,同实施例1中的岩棉层。
[0037]本实施例中采用抗碱玻璃纤维缝合线作为连接件4,耐碱涂覆的中碱玻璃纤维网格布作为上、下网状结构层2、3。实际生产过程中,在现有传统的岩棉板生产的工艺的后道工序增加两道工序:在岩棉层上、下表面放置中碱玻璃纤维网格布,采用特种工业缝合机用抗碱玻璃纤维缝合线将上中碱玻璃纤维网格布、岩棉层、下中碱玻璃纤维网格布缝合连接,缝合线分布示意图如图3所示;由图3可知,采用了单向缝合工艺,上、下中碱玻璃纤维网格布表面上的抗碱缝合线是平行分布的。本实施例的缝合线不限于抗碱玻璃纤维缝合线,也可以采用尼龙线;具体缝合时,采用的针距与中碱玻璃纤维网格布的单元方格的边长相等;即当采用的中碱玻璃纤维网格布的尺寸为5X5cm时,针距选用5cm;中碱玻璃纤维网格布的尺寸为6X6cm时,针距选用6cm ;本实施例中选用的中碱玻璃纤维网格布的尺寸为
4X 4cm,采用的针距为4cm。
[0038]实施例3
[0039]本实施例涉及一种网维增强保温岩棉板,其结构示意图如图1、4所示;由图1可知,包括岩棉层1,分别设置在所述岩棉层I上、下表面的上、下网状结构层2、3以及连接件4,所述连接件4穿透岩棉层I并连接上、下网状结构层2、3。
[0040]本实施例的岩棉层I为3cm的整体憎水的憎水岩棉层,同实施例1中的岩棉层。
[0041]本实施例中采用抗碱玻璃纤维缝合线作为连接件4,尺寸为4X 4cm的耐碱涂覆的中碱玻璃纤维网格布作为上、下网状结构层2、3。生产过程中,在现有传统的岩棉板生产的工艺的后道工序增加两道工序:在岩棉层上、下表面放置中碱玻璃纤维网格布,采用特种工业缝合机用抗碱玻璃纤维缝合线将上中碱玻璃纤维网格布、岩棉层、下中碱玻璃纤维网格布缝合连接,缝合时针距为4cm ;缝合线分布示意图如图4所示,由图4可知,采用了交叉缝合工艺,上、下中碱玻璃纤维网格布表面上的抗碱缝合线呈网格分布;此时,岩棉层内部形成细密的网维增强结构,能够大幅度地提高了岩棉板的抗拉强度、抗压强度和形变稳定性。
[0042]实施例4
[0043]本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比较实施例1、2、3的网维增强保温岩棉板与现有传统的岩棉板的施工难度以及性能。
[0044]分别按照国家标准GB/T25975,GB/T8811, GB/T10299等的试验方法,分别测试实施例1、2、3的测试网维增强保温岩棉板的抗拉强度、憎水率、尺寸稳定性和抗压强度等,试验结果如表I所示:
[0045]表I
[0046]
【权利要求】
1.一种网维增强保温岩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维增强保温岩棉板包括岩棉层、分别设置在所述岩棉层上、下表面的上、下网状结构层以及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穿透岩棉层并连接上、下网状结构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网维增强保温岩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网状结构层均为钢丝网;所述连接件为若干设置在上钢丝网的网格线上并垂直于上钢丝网的钢丝;所述连接件竖直穿透岩棉层后弯曲搭接在下钢丝网的网格线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网维增强保温岩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设置在上钢丝网的网格线交界处,所述连接件竖直穿透岩棉层后弯曲搭接在下钢丝网的网格线交界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网维增强保温岩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网状结构层均为玻璃纤维网格布;所述连接件为抗碱缝合线,所述抗碱缝合线穿透岩棉层并缝合固定上、下玻璃纤维网格布。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网维增强保温岩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璃纤维网格布为耐碱或中碱玻璃纤维网格布,所述抗碱缝合线为抗碱玻璃纤维线或尼龙线。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网维增强保温岩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缝合为单向缝合,所述抗碱缝合线在上、下玻璃纤维网格布表面上呈平行线。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网维增强保温岩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缝合为交叉缝合,所述抗碱缝合线在上、下玻璃纤维网格布表面上呈网格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网维增强保温岩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交叉缝合时采用的针距与所述上、下玻璃纤维网格布的单元方格的边长相等。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网维增强保温岩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岩棉层为憎水岩棉层。
10.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网维增强保温岩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岩棉层的厚度为3?5cm。
【文档编号】B32B19/04GK103469908SQ201310347823
【公开日】2013年12月25日 申请日期:2013年8月9日 优先权日:2013年8月9日
【发明者】秦悠 申请人:汤莉群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