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纸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94580阅读:1051来源:国知局
造纸设备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创作是有关于一种制造设备,尤其是有关于一种造纸设备。



背景技术:

传统的半月型纸机(Crescent Former)包含一头箱(Headbox)、一成型部、一传输部、一加压部以及一干燥部,其中该加压部紧邻该干燥部。湿纸幅通过该加压部与该干燥部之间时,虽可达到湿纸幅脱水干燥之目的,但却会因遭受挤压而大幅降低纸幅厚度。

为克服上述半月型纸机之问题,发展出一种可避免湿纸幅遭受挤压之气流干燥技术(Through-Air Dryer,简称TAD),以有效增加纸幅厚度与蓬松度。此技术是使用TAD单元来进行穿透干燥处理,以进一步对纸幅进行脱水。TAD单元包括由较大的罩体所覆盖的带孔转动缸体。由可渗透空气和水的TAD织物所承载的纸幅被引领到缸体上,将热空气强制通过纸幅和TAD织物,并进入到缸体的开口中。然后,在脱水和干燥后,使空气再循环至所述罩体。然而,TAD单元大而复杂,不仅本身建造成本高昂,而且由于空气的干燥和再循环需要耗费大量的能源,操作成本更是沉重的负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创作提供了一种造纸设备,以解决先前技术所造成的问题。

根据本创作一实施例,其揭露了一种造纸设备,包括喷浆装置、成形网部、运输部、加压部、干燥部及收集部。喷浆装置用以喷涂纸浆于成形网部上,且成形网部用以将纸浆成形为纤维幅,其中成形网部具有一网层,该网层是位于成形网部接触纸浆处并具有一三维网纹图样,用以沉积或排列该纸浆的纤维并脱除水份。运输部紧邻于成形网部,用以将成形网部成形后的纤维幅运输至加压部。加压部紧邻于运输部,用以加压地脱除纤维幅的水份。干燥部紧邻加压部,用以干燥脱除水份的纤维幅。收集部紧邻干燥部,用以收集干燥后的纤维幅。

在本创作一实施例中,网层的三维网纹图样可使纤维幅的表面具有相对应的三维图样。

在本创作一实施例中,网层藉由非织物或者织物所构成。

在本创作一实施例中,网层包括二编织层和连接二编织层的连接纤维层。

在本创作一实施例中,每一编织层包含单丝纤维。

在本创作一实施例中,连接纤维层包含单丝纤维。

在本创作一实施例中,运输部包含一毛毯。

在本创作一实施例中,收集部用以卷取地收集脱水干燥后的纤维幅。

在本创作实施例的造纸设备中,由于其中的成形网部配置具有三维网纹图样的网层,纸浆的纤维可以三维方式交错地排列于该网层上(亦即,纤维并非皆呈水平方向排列,部分纤维可以任何角度或方向排列于纤维幅中),增加纤维幅的抗压强度,并使得所成形纤维幅的表面具有相对应的三维图样。经过一连串的脱水与干燥程序后,所获得的纤维幅完成品具有较高的纸幅厚度、蓬松度以及柔软度。换言之,本新型设备有效解决习知长期认为湿纸幅通过加压部与该干燥部的相邻处后会大幅降低纸幅厚度之问题。

因此,当纤维幅完成品应用于作为面纸或卫生纸时,作为成品的面纸或卫生纸可具有较佳的使用质量。另一方面,本新型的造纸设备仅需于传统纸机中更换成形网层,即可达到纸幅厚度、蓬松度以及柔软度提高之功效,而不需要另外设置价格昂贵且严重耗能的TAD单元。对于使用造纸设备制造各种不同的纤维幅完成品来说,本实施例的造纸设备具有更高的使用弹性、制造纤维幅所需的耗能及成本皆较低,是故具有极高的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造纸设备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绘示依照图1的造纸设备的成形网部的网层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其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造纸设备的立体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造纸设备100可由喷浆装置110、成形网部120、运输部130、加压部140、干燥部150以及收集部160所组成。

喷浆装置110可喷涂纸浆于成形网部120上,之后,成形网部120可将纸浆成形为层状的纤维幅。应了解到,在成形网部120上的纤维幅为富含水份的纤维幅(或称湿纸幅)。在本实施例中,纸浆含有自木质和非木质植物源得到的纤维素纤维材料。木质植物包括针叶树和阔叶树。非木质植物包括:例如,棉、亚麻、西班牙草、马利筋属、谷草类、黄麻属、大麻、以及甘蔗渣。应了解到,前述之揭露仅为例示,而非用以局限本创作的实施。

在本实施例中,成形网部120可配置一具有三维网纹图样的网层121及数个第一移动辊122,第一移动辊122可滚动地带动网层121在第一移动辊122上移动。细言之,网层121可位于成形网部120接触纸浆处,用以沉积或排列纸浆纤维并脱除水份,使得喷浆装置110喷出的纸浆可藉由第一移动辊122带动网层121移动而成形为纤维幅。并且,成形网部120的第一移动辊122还可带动成形后的纤维幅,将其传输至紧邻于成形网部120的运输部130。

详细而言,请参照图2,图2系绘示依照图1的造纸设备的成形网部的网层的剖视图。惟图2所示的网层仅作为例示用,本新型适用的网层并不限于此。如图2所示,成形网部120的网层121可由二编织层121a/121b和连接二编织层121a/121b的连接纤维层121c所组成。举例来说,编织层121a可为横向及纵向的纤维123彼此交错的编织而成的层体,可轻易得知的是,编织层121a相对侧的编织层121b也可为横向及纵向的纤维123彼此交错的编织而成的层体。另一方面,连接纤维层121c是位于二编织层121a/121b之间的空间内,同时经由数条纤维123穿织于形成二编织层121a/121b的纤维123之间,并进一步彼此地交错的编织而形成,其中每一编织层121a/121b的表面的孔眼率可为50%或更少,同时,每一编织层121a/121b的纤维123交错编织形成的孔眼的尺寸为0.03平方公分或更小,但不以此为限。进一步的说,每一编织层121a/121b可为单丝纤维,且连接纤维层121c也可为单丝纤维,但不以此为限。应了解到,用以构成编织层121a/121b或连接纤维层121c的纤维123的选用可根据造纸工艺和造纸设备对造纸织物的要求来确定,例如可以选用单丝、复丝、加捻复丝、纱线的横截面可以是圆形、扁方形、椭圆形等等,而纤维的材料可以是聚酯、尼龙、聚丙烯、芳族聚酰胺,但皆不以此为限。此外,藉由网层121的编织层121a/121b与连接纤维层121c的构形可使喷浆装置110所喷出的纸浆纤维,能以三维方式交错地排列于成形网部120的网层121上,增加纤维幅的抗压强度、厚度与蓬松度。

在本实施例中,网层121的三维网纹图样是可以为任选的,只要其能够使纸浆纤维以三维交错方式排列。换言之,纤维幅表面上与该三维网纹图样相对应的图样系可视情况作任意变化。

请再回到图1,在纸浆于成形网部120成形并将所获得的纤维幅传输到运输部130上后,该纤维幅可进一步经由运输部130的第二移动辊132的带动将该纤维幅运输至加压部140,使得纤维幅被加压部140施加压力而脱水。详细而言,本实施例的运输部130可包含一毛毯134,毛毯134可藉由第二移动辊132的转动而带动其移动,藉由毛毯134的移动,可将附着于毛毯134上的纤维幅移动到加压部140上。此外,干燥部150紧邻加压部140,干燥部150可将自加压部140运输至其上的纤维幅干燥而进一步脱除水份。详细来说,加压部140可为一真空压榨辊(Suction Press),而干燥部150可为一杨基(Yankee)干燥器,但不以此为限。进一步地,由于收集部160紧邻干燥部150,干燥后的纤维幅可自干燥部150被运输至收集部160而被卷取收集。应了解到,前述的干燥后的纤维幅可为卫生纸或面纸等任何纸材,而收集部160也可以其他形式将纤维幅收纳于其内,但不此为限。

实例

利用具有二维网纹结构的网层的传统造纸设备与本实施例具有三维网纹图样的网层121的造纸设备100分别进行纤维幅的制造(亦即,二造纸设备的差异仅在于成形网部的网层不同),并针对纤维幅完成品进行相关物性测试。

数据显示,本创作的造纸设备100所获得的纤维幅完成品的厚度及蓬松度相较于使用传统造纸设备所获得的纤维幅完成品的厚度及蓬松度提高5-7%,且透气度甚至更提高20%。

由上述实例可知,应用本新型具有以下优点。由于本新型造纸设备中的成形网部配置一具有三维网纹图样的网层,纸浆的纤维可以三维方式交错地排列于该网层上(亦即,纤维并非皆呈水平方向排列,部分纤维可以任何角度或方向排列于纤维幅中),增加纤维幅的抗压强度,并使得所成形纤维幅的表面具有相对应的三维图样。经过一连串的脱水与干燥程序后,所获得的纤维幅完成品确实具有较高的纸幅厚度、蓬松度以及柔软度。换言之,本新型设备有效解决习知长期认为湿纸幅通过加压部与该干燥部的相邻处后会大幅降低纸幅厚度之问题。另一方面,本新型造纸设备的建置,仅需于传统纸机中更换成形网层,即可达到纸幅厚度、蓬松度以及柔软度提高之功效,而不需要另外设置价格昂贵且严重耗能的TAD单元。对于使用造纸设备制造各种不同的纤维幅完成品来说,本新型造纸设备具有更高的使用弹性、制造纤维幅所需的耗能及成本皆较低,是故具有极高的经济效益。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实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习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之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之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之保护范围当视后附之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