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防止剂组合物及污染防止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723314发布日期:2019-05-22 02:19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污染防止剂组合物及污染防止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污染防止剂组合物及污染防止方法,更详细而言,涉及一种能够防止抄纸机的干燥部中的多个干燥器发生树脂污染的污染防止剂组合物及污染防止方法。



背景技术:

抄纸机的抄纸工序具有:网部,通过将由纸浆均匀分散在水中形成的液体置于抄纸用的网(wire)上,使多余的水分自然落下而形成湿纸幅;压榨部,通过使湿纸幅穿过一对压榨辊间,隔着毛毡用压榨辊压榨,使湿纸幅中的水分转移至毛毡上,从而使湿纸幅脱水;干燥部,通过使穿过了压榨部的湿纸幅与经过加热的多个干燥器接触来对湿纸幅进行干燥,形成纸;以及卷轴部,将纸卷绕于被称作阀柱的棒上。

然而,上述干燥部中,存在被树脂附着于干燥器的表面的问题。若有树脂附着于干燥器上,则会污染湿纸幅,从而大幅降低成品率。

对此,作为防止抄纸工序的干燥部发生树脂污染的污染防止剂组合物,已知有硅系污染防止剂组合物、非硅系污染防止剂组合物。

例如,作为硅系污染防止剂组合物,已知有包含具有规定的化学结构式的聚硅氧烷化合物,且聚硅氧烷化合物每1分子的氨基改性基的个数为0.5~5个的污染防止剂组合物(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此外,作为非硅系污染防止剂组合物,已知有具有非硅油、使该非硅油发生乳化的乳化剂,且所述乳化剂为脂肪酸与胺化合物的中和物的污染防止剂组合物(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不过,虽然通过上述污染防止剂组合物能够防止被施加了该污染防止剂组合物的上游侧的干燥器发生树脂污染,但是并不能够充分防止下游侧的干燥器发生树脂污染。因此,需要对多个干燥器分别施加污染防止剂组合物。

而且,本说明书中,所谓“上游侧的干燥器”是指相对于湿纸幅的行进方向位于上游侧的干燥器,所谓“下游侧的干燥器”是指相对于湿纸幅的行进方向位于下游侧的干燥器。

对此,已知有一种污染防止剂组合物(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其特征在于,包含具有规定的化学结构式的低分子聚硅氧烷化合物、具有规定的化学结构式的高分子聚硅氧烷化合物,低分子聚硅氧烷化合物的25℃时的动力粘度为10~300mm2/s,高分子聚硅氧烷化合物的25℃时的动力粘度为40~90000mm2/s,低分子聚硅氧烷化合物每1分子的改性基的个数为0.1~3.0个,高分子聚硅氧烷化合物每1分子的改性基的个数为1.0~10个,低分子聚硅氧烷化合物中的聚硅氧烷单元的重复次数m与所述高分子聚硅氧烷化合物中的聚硅氧烷单元的重复次数n满足2m≤n的关系。

上述污染防止剂组合物中,在上游侧的干燥器上由高分子聚硅氧烷化合物形成涂层,而低分子聚硅氧烷化合物转移至湿纸幅上并被该湿纸幅搬运,低分子聚硅氧烷化合物再转移至引导湿纸幅的下游侧的干燥器上,因此能够从整体上防止多个干燥器发生树脂污染。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86862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482800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第486862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利用上述专利文献3所述的污染防止剂组合物,虽可从整体上防止多个干燥器发生树脂污染,却不能说可以充分防止尤其是下游侧的干燥器发生树脂污染。

意即,根据上述专利文献3所述的污染防止剂组合物,由于形成涂层的高分子聚硅氧烷化合物不会转移至湿纸幅上,而仅有低分子聚硅氧烷化合物转移至湿纸幅上,因此再转移至湿纸幅上的污染防止剂组合物的量(以下简称“提取量”)较少,存在不能向下游侧的干燥器足量施加污染防止剂组合物的缺点。

此外,由于低分子聚硅氧烷化合物所形成的涂层极其脆弱,容易发生再转移,因此即使将污染防止剂组合物施加至下游侧的干燥器上后,也会再次发生再转移,存在难以留存在该干燥器上的缺点。

本发明即鉴于以上背景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仅将污染防止剂组合物施加至上游侧的干燥器上,其也能借助湿纸幅而向下游侧的干燥器足量施加,从而从整体上充分防止多个干燥器发生树脂污染的污染防止剂组合物及污染防止方法。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人等为解决上述课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后发现,通过使污染防止剂组合物包含具有规定的物性的再转移剂(日文原文:再転移剤),即可解决上述课题,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本发明的第1方案为,一种污染防止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施加于抄纸机的干燥部中的干燥器上,由乳液、再转移剂及水构成,再转移剂的浊点为55℃以上,hlb值为8~15。

本发明的第2方案为,根据第1方案所述的污染防止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基于最大泡压法的寿命时间100毫秒时的动态表面张力值为65mn/m以下。

本发明的第3方案为,根据第1方案或第2方案所述的污染防止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干燥器由铸铁构成,污染防止剂组合物与铸铁的接触角为70度以下。

本发明的第4方案为,根据第1~3方案中的任一方案所述的污染防止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再转移剂为从由聚氧化烯烷基醚、聚氧化烯脂肪酸酯、聚氧亚烷基山梨糖醇酐脂肪酸酯及聚氧亚烷基山梨糖醇脂肪酸酯构成的群中选择的至少一种。

本发明的第5方案为,根据第1~4方案中的任一方案所述的污染防止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乳液由非硅油、水及乳化剂构成,非硅油为从由聚丁烯、合成酯油、矿物油、植物油及液体石蜡构成的群中选择的至少一种。

本发明地第6方案为,根据第5方案所述的污染防止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相对于非硅油10质量%的再转移剂的配比为0.1质量%~10质量%。

本发明的第7方案为,根据第1~6方案中的任一方案所述的污染防止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再转移剂的配比为0.01质量%~10质量%。

本发明的第8方案为,根据第1~7方案中的任一方案所述的污染防止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通过被施加至干燥器上,形成涂层,通过使该涂层与湿纸幅接触,使涂层的一部分发生再乳化。

本发明的第9方案为一种污染防止方法,其特征在于,具备:第1工序,将第1~7方案中的任一方案所述的污染防止剂组合物施加至上游侧的干燥器上,形成涂层;第2工序,通过使湿纸幅与涂层接触,使涂层的一部分发生再乳化,并使发生了再乳化的乳化物转移至湿纸幅上;以及第3工序,通过使具有乳化物的湿纸幅与下游侧的干燥器接触,将乳化物施加至下游侧的干燥器上。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污染防止剂组合物,通过使乳液干燥以去除水分从而形成涂层,然后,通过与含有水分的湿纸幅接触,使该涂层的一部分发生再乳化。

此时,由于涂层包含旨在促进再转移的再转移剂,因此发生了再乳化的污染防止剂组合物能够及时再转移至湿纸幅上。

此处,通过采用浊点为55℃以上的再转移剂,能够在包含再转移剂的污染防止剂组合物在干燥器上形成涂层时,以及在被干燥器加热期间,不丧失再转移剂的活性,从而促进污染防止剂组合物向湿纸幅的再转移。而且,干燥器的温度一般为55℃以上。

此外,通过采用hlb值为8~15的再转移剂,能够有效激活水与涂层的界面,从而促进再乳化。

而且,相对于污染防止剂组合物的全部质量,优选再转移剂的配比为0.01质量%~10质量%。

综上,通过采用浊点为55℃以上且hlb值为8~15的再转移剂,能够提高涂层发生了再乳化的乳化物向湿纸幅的提取量。

因此,例如,只要向相对于湿纸幅的行进方向的最上游侧的干燥器施加了污染防止剂组合物,即可借助湿纸幅也向下游侧的干燥器足量施加污染防止剂组合物。

这样,即可从整体上防止多个干燥器发生树脂污染。

根据本发明的污染防止剂组合物,通过使基于最大泡压法的寿命时间100毫秒时的动态表面张力值为65mn/m以下,能够加快向涂层与湿纸幅间的界面移动的速度。

意即,抄纸机中,从将污染防止剂组合物施加至干燥器到该干燥器接触湿纸幅的间隔时间极其短暂,通过使动态表面张力值处于上述范围内,能够迅速发挥再转移剂使涂层发生再乳化的性能。

根据本发明的污染防止剂组合物,通过使干燥器由铸铁构成,污染防止剂组合物与铸铁的接触角为70度以下,能够容易地使乳液沿干燥器的表面形成涂层。

根据本发明的污染防止剂组合物,通过使再转移剂为从由聚氧化烯烷基醚、聚氧化烯脂肪酸酯、聚氧亚烷基山梨糖醇酐脂肪酸酯及聚氧亚烷基山梨糖醇脂肪酸酯构成的群中选择的至少一种,能够切实发挥再乳化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污染防止剂组合物,当乳液由非硅油、水及乳化剂构成时,优选相对于非硅油10质量%的再转移剂的配比为0.1质量%~10质量%。

此外,通过使非硅油为从由聚丁烯、合成酯油、矿物油、植物油及液体石蜡构成的群中选择的至少一种,不仅能够容易在干燥器形成涂层,还能够很容易发生再乳化,并且能够切实防止发生树脂污染。

若本发明的污染防止剂组合物通过向干燥器施加从而形成涂层,以及通过使该涂层与湿纸幅接触而由再转移剂使涂层的一部分发生再乳化的,即使仅向上游侧的干燥器施加了污染防止剂组合物,也能借助湿纸幅而向下游侧的干燥器足量施加污染防止剂组合物,从而从整体上充分防止多个干燥器发生树脂污染。

根据本发明的污染防止方法,通过使用上述的污染防止剂组合物,并经过第1工序、第2工序及第3工序,能够从整体上充分防止多个干燥器发生树脂污染。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使用了本实施方式的污染防止剂组合物的污染防止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污染防止方法的说明图。

图3为示出使用本实施方式的污染防止剂组合物的干燥器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需要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理想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而且,若非特别注明,上下左右等的位置关系均基于附图所示的位置关系。此外,附图的尺寸比例不限于图示的比例。

本实施方式的污染防止剂组合物通过被施加至抄纸机的干燥部中的干燥器上,能够防止干燥器发生树脂污染。

具体而言,即使仅将污染防止剂组合物施加至上游侧的干燥器上,也能借助湿纸幅而向下游侧的干燥器足量施加污染防止剂组合物。据此,即可从整体上充分防止多个干燥器发生树脂污染。

通过将污染防止剂组合物施加至干燥器上形成涂层,从而防止该干燥器发生树脂污染。

然后,通过使该涂层与湿纸幅接触,使所述涂层的一部分发生再乳化,从而使污染防止剂组合物转移至湿纸幅上。

然后,转移了的污染防止剂组合物被该湿纸幅搬运,从而也施加至下游侧的干燥器上。

而且,详细说明参见后述内容。

据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污染防止剂组合物,能够从整体上充分防止多个干燥器发生树脂污染。

优选污染防止剂组合物的基于最大泡压法的寿命时间100毫秒时的动态表面张力值为65mn/m以下。

若污染防止剂组合物的动态表面张力值超过65mn/m时,则与动态表面张力值处于上述范围内时相比,再转移剂向干燥器与乳液的界面移动的速度可能变慢。此时,无法瞬间发生乳化,向湿纸幅的提取量会变得不够充分。

而且,动态表面张力值是指使用自动动态表面张力仪bp-d5(协和界面科学制造)在25℃的环境下测定的值。

优选污染防止剂组合物与铸铁的接触角为70度以下。

若污染防止剂组合物与铸铁的接触角超过70度时,则与接触角处于上述范围内时相比,存在通过干燥去除水分需要较长时间以及难以形成均匀涂层的缺点。

而且,接触角是指使用dropmasterdms-401、铁氟龙针18g在25℃、湿度50%的环境下测定的值。

此处,干燥器通常由铸铁构成。

因此,通过使污染防止剂组合物与铸铁的接触角处于上述范围内,能够在将污染防止剂组合物施加至干燥器上后,瞬间在干燥器表面形成涂层。

而且,铸铁以铁为主要成分,并对包含从由镍、铬、碳及硅构成的群中选择的至少一种的合金进行铸造而成。

此外,用于测定接触角的铸铁可以与干燥器的铸铁相同,也可以不同。但优选两者均为十点平均粗糙度(rz):0.16μm以下、最大高度(rmax):0.21μm以下、算术平均粗糙度(ra):0.04μm以下的铸铁。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污染防止剂组合物,乳液由非硅油、水及乳化剂构成。意即,乳液以水为介质通过乳化剂使非硅油发生乳化而成。

非硅油可以采用齿轮油、干燥机油、汽轮机油、锭子油等矿物油、椰子油、亚麻籽油、蓖麻油、菜籽油、玉米油等植物油、液体石蜡、异链烷烃、聚异丁烯、聚丁烯、马来酸化的聚丁烯、合成酯油、聚乙烯蜡、微蜡、12-羟基硬脂酸等。而且,上述物质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多种混合使用。

上述物质中,从形成涂层、防止发生树脂污染的观点出发,优选非硅油为从由聚丁烯、合成酯油、矿物油、植物油及液体石蜡构成的群中选择的至少一种。

对乳化剂不做特别限定,可以采用公知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两性表面活性剂等。

上述物质中,从易于稳定保存乳液的观点出发,优选乳化剂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或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污染防止剂组合物,再转移剂可以采用聚氧化烯烷基醚、聚氧化烯烷基硫醚、聚氧化烯脂肪酸酯、聚氧亚烷基山梨糖醇酐脂肪酸酯、聚氧亚烷基山梨糖醇脂肪酸酯、甘油单脂肪酸酯等。而且,上述物质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多种混合使用。

上述物质中,从易于发生再乳化的观点出发,优选再转移剂为从由聚氧化烯烷基醚、聚氧化烯脂肪酸酯、聚氧亚烷基山梨糖醇酐脂肪酸酯及聚氧亚烷基山梨糖醇脂肪酸酯构成的群中选择的至少一种。

优选再转移剂的浊点为55℃以上。

若浊点不足55℃时,则与浊点处于上述范围内时相比,再转移剂可能因为干燥器的热量而丧失作为再转移剂的性能。

而且,当再转移剂为水溶性时,浊点是指使含有1质量%的再转移剂的水溶液升温而发生了白浊时的温度。

此外,当再转移剂为非水溶性时,浊点是指使含有10质量%的再转移剂的25%(w/w)二乙二醇单丁醚水溶液升温而发生了白浊时的温度。

优选再转移剂的hlb值为8~15。

若hlb值不足8或超过15时,则与hlb值处于上述范围内时相比,不能充分激活上述由非硅油构成的涂层与水的界面。

而且,hlb值是指通过公知的格里芬(griffin)法测定的值。

污染防止剂组合物中,相对于污染防止剂组合物的全部质量,优选再转移剂的配比为0.01质量%~10质量%。

若相对于污染防止剂组合物的全部质量,再转移剂的配比不足0.01质量%时,则与再转移剂的配比处于上述范围内时相比,可能导致再转移不够充分,从而减少向湿纸幅的提取量。若相对于污染防止剂组合物的全部质量,再转移剂的配比超过10质量%时,则与再转移剂的配比处于上述范围内时相比,可能导致再转移剂本身与树脂等结合,从而造成污染。

污染防止剂组合物中,相对于非硅油10质量%,优选再转移剂的配比为0.1质量%~10质量%。

若相对于非硅油10质量%的再转移剂的配比不足0.1质量%时,则与再转移剂的配比处于上述范围内时相比,可能导致再转移剂不能充分使非硅油发生再转移。若相对于非硅油10质量%的再转移剂的配比超过10质量%时,则与再转移剂的配比处于上述范围内时相比,可能导致非硅油的防止发生树脂粘着的效果不够充分。

本实施方式的污染防止剂组合物通过对非硅油、乳化剂、水进行搅拌混合而形成乳液,并对该乳液、再转移剂、水进行搅拌混合而制造。

而且,上述搅拌混合中优选采用手动搅拌机、匀浆器等。而且,也可采用砂磨机、珠磨机、球磨机等分散器进行分散。

下面,对使用了上述污染防止剂组合物的污染防止方法进行说明。

图1为示出使用了本实施方式的污染防止剂组合物的污染防止方法的流程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污染防止方法具备:第1工序s1,将污染防止剂组合物施加至上游侧的干燥器上,形成涂层;第2工序s2,通过使湿纸幅与涂层接触,使涂层的一部分发生再乳化,并使发生了再乳化的乳化物转移至湿纸幅上;以及第3工序s3,通过使具有乳化物的湿纸幅与下游侧的干燥器接触,将乳化物施加至下游侧的干燥器上。

图2为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污染防止方法的说明图。

如图2所示,本污染防止方法中,首先,在第1工序s1中,直接将污染防止剂组合物施加至干燥部的上游侧的干燥器10上。

此时,为了对湿纸幅w进行干燥,干燥器10处于高温状态。因此,在干燥器10的表面,污染防止剂组合物中所含的水的一部分蒸发,由非硅油形成涂层1。而且,涂层1中还包含有再转移剂。

然后,在第2工序s2中,行进的湿纸幅w与上游侧的干燥器10接触后,湿纸幅w被干燥,与此同时,湿纸幅w中所含的水使干燥器10表面的涂层1的一部分发生再乳化。此时,由于再乳化了的污染防止剂组合物的乳化物1a中包含有再转移剂,因此乳化物1a会转移至湿纸幅w上。

而且,从将污染防止剂组合物施加至干燥器上到湿纸幅与该干燥器接触的间隔时间极其短暂,仅为40毫秒~160毫秒。

然后,在第3工序s3中,湿纸幅w在保持着乳化物1a的状态下行进,与下游侧的干燥器11接触。

于是,湿纸幅w的转移了乳化物1a的一侧与下游侧的干燥器11接触,因此,乳化物1a的一部分再转移至下游侧的干燥器11上。

而且,再转移了的乳化物1a由于湿纸幅w的离开而再次被下游侧的干燥器11加热从而形成涂层。

另一方面,未再转移至下游侧的干燥器11上的乳化物1a进一步被湿纸幅w搬运至下游侧的干燥器,同样地再转移至该干燥器上。

如上所述,通过反复将污染防止剂组合物的乳化物1a施加至下游侧的干燥器上,能够将污染防止剂组合物的乳化物1a施加至多个干燥器上。

而且,根据污染防止方法,通过连续将污染防止剂组合物施加至上游侧的干燥器10上,能够借助湿纸幅w,也连续将污染防止剂组合物的乳化物施加至下游侧的干燥器11上。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污染防止方法,由于采用了上述污染防止剂组合物,因此能够增加污染防止剂组合物的向湿纸幅w的提取量。

此外,通过经过上述第1工序s1、第2工序s2及第3工序s3,能够从整体上防止多个干燥器发生树脂污染。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的污染防止剂组合物的吹送位置进行说明。

图3为示出使用本实施方式的污染防止剂组合物的干燥器的示意图。

如图3所示,污染防止剂组合物在干燥部d使用。

干燥部d具备:湿纸幅w;用于对该湿纸幅w进行加热干燥的多个圆筒状的干燥器d1、d2、d3、d4、d5、d6、d7及d8(以下简称“d1~d8”);将湿纸幅按压于干燥器d1~d8的帆布k1、k2;引导帆布k1、k2的帆布辊kr;缓慢调节经过干燥的湿纸幅w的平滑性和纸厚的半干压光辊b;以及调节经过干燥的湿纸幅w的平滑性和纸厚的压光辊c。

干燥部d中,湿纸幅w被帆布k1、k2按压于干燥器d1~d8的表面上。据此,湿纸幅w附着于干燥器d1~d8上并被加热干燥。

然后,湿纸幅w被半干压光辊b夹持,接着,湿纸幅w被压光辊c加大密度。

在箭头a的位置,将污染防止剂组合物施加至干燥部d的最上游侧的干燥器d1上。

而且,对污染防止剂组合物的施加方法不做特别限定。例如,可以采用使用散射喷嘴等的喷淋方式或喷雾方式等。

在干燥器d1的箭头a的位置施加了污染防止剂组合物后,干燥器d1转动并引导湿纸幅w,与此同时,污染防止剂组合物的乳化物转移至该湿纸幅w上。

于是,污染防止剂组合物的乳化物被湿纸幅w搬运,再转移至引导湿纸幅的下游侧的干燥器d3上,进一步再转移至下游侧的干燥器d5上,进一步再转移至下游侧的干燥器d7上。

另一方面,在干燥器d2的箭头a的位置被施加的污染防止剂组合物再转移至引导湿纸幅的下游侧的干燥器d4上,进一步再转移至下游侧的干燥器d6上,进一步再转移至下游侧的干燥器d8上。

如上所述,通过反复实施再转移,能够从整体上将污染防止剂组合物或其乳化物施加至干燥器d1~d8上从而防止发生树脂污染。

此时,优选污染防止剂组合物的喷洒量作为湿纸幅的单位通过面积的不挥发分量是0.02mg/m2~2.0mg/m2

若喷洒量不足0.02mg/m2时,则与喷洒量处于上述范围内时相比,可能导致污染防止剂组合物不能充分粘着于干燥器的表面,从而不能充分防止发生树脂污染。此外,若喷洒量超过2.0mg/m2时,则与喷洒量处于上述范围内时相比,可能导致污染防止剂组合物本身造成污染。

以上对本发明的理想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污染防止剂组合物中的乳液由再转移剂、水构成,也可以含有螯合剂、ph调节剂、防腐剂、分散剂、粘度调节剂、固体润滑剂、润湿剂、除尘抑制剂、脱模剂、胶粘剂、表面改性剂、洗涤剂、纸力增强剂、上浆剂、成品率提高剂、防水剂、防油剂、防滑剂、柔软剂等添加剂。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污染防止剂组合物,将污染防止剂组合物施加至干燥器上,但除了施加至干燥器上外,也可以施加至帆布、帆布辊、压光辊、半干压光辊等上。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污染防止剂组合物,干燥器由铸铁构成,但也可以由其他材质构成。

【实施例】

以下通过实施例及比较例,对本发明进行更具体的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以下实施例。

(实施例1)

在含有液体石蜡(非硅油)10质量部、多元羧酸胺(乳化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0.1质量部、胺硬脂酸盐(乳化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0.1质量部、以及净化水88.8质量部的乳液中,添加聚氧化烯烷基醚(浊点:62℃、hlb:8.1的再转移剂)1.0质量部,通过搅拌混合,得到了污染防止剂组合物的样本a。

样本a的100毫秒动态表面张力值为45mn/m,污染防止剂组合物与铸铁的接触角为50度。

(实施例2)

除了使用其他的聚氧化烯烷基醚(浊点:79℃、hlb:14.7的再转移剂)1.0质量部代替了原来的聚氧化烯烷基醚外,其他均与实施例1相同,得到了污染防止剂组合物的样本b。

样本b的100毫秒动态表面张力值为49mn/m,污染防止剂组合物与铸铁的接触角为54度。

(实施例3)

除了使用聚氧亚烷基山梨糖醇酐脂肪酸酯(浊点:60℃以上、hlb:14.9的再转移剂)1.0质量部代替了聚氧化烯烷基醚外,其他均与实施例1相同,得到了污染防止剂组合物的样本c。

样本c的100毫秒动态表面张力值为62mn/m,污染防止剂组合物与铸铁的接触角为68度。

(实施例4)

除了使用蓖麻油(植物油、非硅油)10质量部代替了液体石蜡外,其他均与实施例1相同,得到了污染防止剂组合物的样本d。

样本d的100毫秒动态表面张力值为52mn/m,污染防止剂组合物与铸铁的接触角为60度。

(实施例5)

除了使用蓖麻油(植物油、非硅油)10质量部代替了液体石蜡,以及使用聚氧化烯脂肪酸酯(浊点:60℃以上、hlb:13.6的再转移剂)1质量部代替了聚氧化烯烷基醚外,其他均与实施例1相同,得到了污染防止剂组合物的样本e。

样本e的100毫秒动态表面张力值为43mn/m,污染防止剂组合物与铸铁的接触角为52度。

(实施例6)

除了使用酯类合成油(非硅油)10质量部代替了液体石蜡外,其他均与实施例1相同,得到了污染防止剂组合物的样本f。

样本f的100毫秒动态表面张力值为50mn/m,污染防止剂组合物与铸铁的接触角为62度。

(实施例7)

除了使用酯类合成油(非硅油)10质量部代替了液体石蜡,以及使用聚氧亚烷基山梨糖醇脂肪酸酯(再转移剂、浊点:80℃以上、hlb:13.8)1质量部代替了聚氧化烯烷基醚外,其他均与实施例1相同,得到了污染防止剂组合物的样本g。

样本g的100毫秒动态表面张力值为42mn/m,污染防止剂组合物与铸铁的接触角为50度。

(比较例1)

除了不使用聚氧化烯烷基醚外,其他均与实施例1相同,得到了污染防止剂组合物的样本h。

样本h的100毫秒动态表面张力值为72mn/m,污染防止剂组合物与铸铁的接触角为102度。

(比较例2)

除了使用其他的聚氧化烯烷基醚(浊点:53℃、hlb:6.5)1.0质量部代替了原来的聚氧化烯烷基醚外,其他均与实施例1相同,得到了污染防止剂组合物的样本i。

样本i的100毫秒动态表面张力值为66mn/m,污染防止剂组合物与铸铁的接触角为85度。

(比较例3)

除了使用其他的聚氧化烯烷基醚(浊点:52℃、hlb:8.0)1.0质量部代替了原来的聚氧化烯烷基醚外,其他均与实施例1相同,得到了污染防止剂组合物的样本j。

样本j的100毫秒动态表面张力值为66mn/m,污染防止剂组合物与铸铁的接触角为76度。

(比较例4)

除了使用其他的聚氧化烯烷基醚(浊点:62℃、hlb:7.8)1.0质量部代替了原来的聚氧化烯烷基醚外,其他均与实施例1相同,得到了污染防止剂组合物的样本k。

样本k的100毫秒动态表面张力值为66mn/m,污染防止剂组合物与铸铁的接触角为79度。

(比较例5)

除了使用其他的聚氧化烯烷基醚(浊点:100℃以上、hlb:16.0)1.0质量部代替了原来的聚氧化烯烷基醚外,其他均与实施例1相同,得到了污染防止剂组合物的样本l。

样本l的100毫秒动态表面张力值为67mn/m,污染防止剂组合物与铸铁的接触角为85度。

(比较例6)

除了使用蓖麻油(植物油、非硅油)10质量部代替了液体石蜡,以及不使用聚氧化烯烷基醚外,其他均与实施例1相同,得到了污染防止剂组合物的样本m。

样本m的100毫秒动态表面张力值为69mn/m,污染防止剂组合物与铸铁的接触角为82度。

(比较例7)

除了使用蓖麻油(植物油、非硅油)10质量部代替了液体石蜡,以及使用其他的聚氧化烯烷基醚(浊点:53℃、hlb:6.5)1.0质量部代替了原来的聚氧化烯烷基醚外,其他均与实施例1相同,得到了污染防止剂组合物的样本n。

样本n的100毫秒动态表面张力值为68mn/m,污染防止剂组合物与铸铁的接触角为78度。

(比较例8)

除了使用蓖麻油(植物油、非硅油)10质量部代替了液体石蜡,以及使用其他的聚氧化烯烷基醚(浊点:100℃以上、hlb:16.0)1.0质量部代替了原来的聚氧化烯烷基醚外,其他均与实施例1相同,得到了污染防止剂组合物的样本o。

样本o的100毫秒动态表面张力值为68mn/m,污染防止剂组合物与铸铁的接触角为80度。

(比较例9)

除了使用酯类合成油(非硅油)10质量部代替了液体石蜡,以及不使用聚氧化烯烷基醚外,其他均与实施例1相同,得到了污染防止剂组合物的样本p。

样本p的100毫秒动态表面张力值为70mn/m,污染防止剂组合物与铸铁的接触角为90度。

(比较例10)

除了使用酯类合成油(非硅油)10质量部代替了液体石蜡,以及使用其他的聚氧化烯烷基醚(浊点:53℃、hlb:6.5)1.0质量部代替了原来的聚氧化烯烷基醚外,其他均与实施例1相同,得到了污染防止剂组合物的样本q。

样本q的100毫秒动态表面张力值为66mn/m,污染防止剂组合物与铸铁的接触角为73度。

(比较例11)

除了使用酯类合成油(非硅油)10质量部代替了液体石蜡,以及使用其他的聚氧化烯烷基醚(浊点:100℃以上、hlb:16.0)1.0质量部代替了原来的聚氧化烯烷基醚外,其他均与实施例1相同,得到了污染防止剂组合物的样本r。

样本r的100毫秒动态表面张力值为67mn/m,污染防止剂组合物与铸铁的接触角为75度。

(评估方法)

1.防污试验

向5×25cm角的不锈钢板分别喷洒0.2g实施例1~7及比较例1~11所得的样本,利用80℃的温度进行加热干燥。

然后,对5×25cm角的短纤维漂白硫酸盐浆(lbkp)进行调节使其含水率成为60%,并使其以30g/cm2的接触压力与上述不锈钢板上的样本接触10秒。这样,使样本的一部分转移至lbkp上。

然后,准备其他的不锈钢板,使上述lbkp以30g/cm2的接触压力与该其他的不锈钢板接触10秒,使样本从lbkp再转移至该其他的不锈钢板。

然后,以夹持再转移了的样本的方式,向该其他的不锈钢板粘贴耐热胶带(商品名:no.5413、3mjapanlimited制),利用80℃的温度进行加热。

接着,测定了剥离耐热胶带时的力量大小。而且,力量值越小意味着树脂越容易剥离(树脂越不容易粘着),可以说是防污效果越好。而且,对不向不锈钢板喷洒样本时的情形也进行了测定,作为空白例。

所得结果见表1。

2.真机评估

在图3所示的箭头a的位置按照5cc/min的标准向干燥器d1喷洒实施例1、5、7及比较例1、2、5、6、7、9、10的样本,运行了60分钟。

此外,分别在干燥器d1、d3、d5、d7处以与各干燥器接触的方式设置了未图示的刮刀(干燥器污染去除装置)。

接着,目视观察在各干燥器处有无树脂积存在刮刀上。

所得结果见表1。

【表1】

根据表1的结果可知,实施例1~7的样本的胶带剥离力低于比较例1~11及空白项的样本的胶带剥离力。尤其是,实施例4~7的样本的胶带剥离力极低,效果显著。由此可知,本发明的污染防止剂组合物具有防止发生树脂粘着的效果。

此外,根据真机试验可知,实施例5、7的样本即使对下游侧的干燥器也发挥了充分的污染防止效果。另一方面,比较例5~7及9、10的任一样本尽管能够防止干燥器d1发生树脂污染,但是并不能防止下游侧的干燥器发生树脂污染。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污染防止剂组合物在抄纸时被施加至干燥部中的干燥器上进行使用。根据本发明的污染防止剂组合物,由于能够从整体上防止多个干燥器发生树脂污染,因此能够极大地提高造纸过程中的成品率。

附图标记说明

1:涂层

1a:乳化物

10、11:干燥器

b:半干压光辊

c:压光辊

d:干燥部

d1、d2、d3、d4、d5、d6、d7、d8:干燥器

k1、k2:帆布

kr:帆布辊

s1:第1工序

s2:第2工序

s3:第3工序

w:湿纸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