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加捻纺纱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07450阅读:26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织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动加捻纺纱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纺织品领域,多需要用到纺纱装置。

现有的纺纱装置,多采用普通的纺纱轮结构,其多存在无法实现加捻操作,使用不方便,效率较低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加捻纺纱装置,以解决无法实现加捻操作,使用不方便,效率较低等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动加捻纺纱装置,包括底座,底座的左侧设置有两个捻轴架,捻轴架的上部分别设置有捻轴孔,捻轴孔内分别设置有加捻轴,加捻轴分别与电机相驱动连接,电机固定在底座上,加捻轴的右端分别连接在纵向的半筒板的外壁的中部,半筒板的上端和下端分别连接有端板,上端和下端的端板的内壁上分别设置有纱轴孔,粗纱轴的两端分别设置在上端和下端的端板内壁的纱轴孔内,粗纱轴的外面分别固定套设有粗纱筒,粗纱筒的上端和下端分别连接有横向的挡纱板,粗纱轴的纵向中心线与挡纱板外侧边之间的距离小于粗纱轴的纵向中心线与半筒板内壁之间的距离,底座的中部的前侧壁和后侧壁上分别设置有外轴套,外轴套内分别设置有外辊轴,外辊轴的上端分别设置有外导辊,外导辊的右侧分别设置有内导辊,内导辊的下面分别与内辊轴的上端相连接,内辊轴的下端分别设置在内轴套中,内轴套分别固定在底座上,外导辊的纵向中心线所在的平面与底座的横向中心线相垂直,外导辊的纵向中心线所在的平面与内导辊的纵向中心线所在的平面相平行,两个外导辊以底座的横向中心线为对称轴,两个内导辊以底座的横向中心线为对称轴,底座的右侧中间处设置有纺纱轮,底座的横向中心线位于纺纱轮的纵向中心面上,纺纱轮的中心处设置有纺纱轴,纺纱轴的两端分别伸入到纺纱架上部的纺纱轴孔内,纺纱架的下端分别固定在底座上,纺纱轮的前侧壁和后侧壁的边缘处均匀分布有挡条;从粗纱筒上拉出的粗纱线,分别经电机带动加捻轴、半筒板及粗纱轴和粗纱筒转动后,分别形成加捻纱,且分别绕过外导辊的外侧后,被绕到两个内导辊之间并相接触,然后到达纺纱轮。

可选地,底座为矩形板。

可选地,捻轴架为梯形。

可选地,捻轴架为等腰梯形。

可选地,半筒板为纵向的半圆筒形。

可选地,端板为矩形板。

可选地,挡纱板为矩形板。

可选地,纺纱架为三角形。

可选地,纺纱架的上端面为圆弧形面。

可选地,挡条为矩形条状。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自动加捻纺纱装置,能够解决无法实现加捻操作,使用不方便,效率较低等问题,其能够实现加捻操作,自动化程度高,使用方便,提高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自动加捻纺纱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底座,2为捻轴架,3为加捻轴,4为电机,5为半筒板,6为端板,7为粗纱筒,8为粗纱轴,9为挡纱板,10为外轴套,11为外辊轴,12为外导辊,13为内导辊,14为内辊轴,15为内轴套,16为纺纱轮,17为纺纱轴,18为纺纱架,19为挡条,20为加捻纱。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实施例

一种自动加捻纺纱装置,参见图1,包括底座1,底座1的左侧设置有两个捻轴架2,捻轴架2的上部分别设置有捻轴孔,捻轴孔内分别设置有加捻轴3,加捻轴3分别与电机4相驱动连接,电机4固定在底座1上,加捻轴3的右端分别连接在纵向的半筒板5的外壁的中部,半筒板5的上端和下端分别连接有端板6,上端和下端的端板6的内壁上分别设置有纱轴孔,粗纱轴8的两端分别设置在上端和下端的端板6内壁的纱轴孔内,粗纱轴8的外面分别固定套设有粗纱筒7,粗纱筒7的上端和下端分别连接有横向的挡纱板9,粗纱轴8的纵向中心线与挡纱板9外侧边之间的距离小于粗纱轴8的纵向中心线与半筒板5内壁之间的距离,底座1的中部的前侧壁和后侧壁上分别设置有外轴套10,外轴套10内分别设置有外辊轴11,外辊轴11的上端分别设置有外导辊12,外导辊12的右侧分别设置有内导辊13,内导辊13的下面分别与内辊轴14的上端相连接,内辊轴14的下端分别设置在内轴套15中,内轴套15分别固定在底座1上,外导辊12的纵向中心线所在的平面与底座1的横向中心线相垂直,外导辊12的纵向中心线所在的平面与内导辊13的纵向中心线所在的平面相平行,两个外导辊12以底座1的横向中心线为对称轴,两个内导辊13以底座1的横向中心线为对称轴,底座1的右侧中间处设置有纺纱轮16,底座1的横向中心线位于纺纱轮16的纵向中心面上,纺纱轮16的中心处设置有纺纱轴17,纺纱轴17的两端分别伸入到纺纱架18上部的纺纱轴孔内,纺纱架18的下端分别固定在底座1上,纺纱轮16的前侧壁和后侧壁的边缘处均匀分布有挡条19;从粗纱筒7上拉出的粗纱线,分别经电机4带动加捻轴3、半筒板5及粗纱轴8和粗纱筒7转动后,分别形成加捻纱20,且分别绕过外导辊12的外侧后,被绕到两个内导辊13之间并相接触,然后到达纺纱轮16。

可见,本实施例的自动加捻纺纱装置,底座1的左侧设置有两个捻轴架2,捻轴架2的上部分别设置有捻轴孔,捻轴孔内分别设置有加捻轴3,加捻轴3分别与电机4相驱动连接,这样,能够通过电机4驱动加捻轴3进行转动,其中电机4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为一个电机4,以保证同步性能,或者根据需要设置为两个同方向的同步电机,或反方向的同步电机,加捻轴3的右端分别连接在纵向的半筒板5的外壁的中部,这样能够保证加捻转动动作的平衡性,半筒板5的上端和下端分别连接有端板6,这样能够方便粗纱轴8的安装连接,上端和下端的端板6之间分别连接有被绕设在粗纱筒7内粗纱轴8,粗纱筒7的上端和下端分别连接有横向的挡纱板9,这样能够防止粗纱线在加捻转动过程中滑出粗纱筒7,粗纱轴8的纵向中心线与挡纱板9外侧边之间的距离小于粗纱轴8的纵向中心线与半筒板5内壁之间的距离,这样能够避免挡纱板9与半筒板5之间产生碰损,底座1的中部的前侧壁和后侧壁上分别设置有外轴套10,外轴套10内分别设置有外辊轴11,外辊轴11的上端分别设置有外导辊12,外导辊12的右侧分别设置有内导辊13,内导辊13的下面分别与内辊轴14的上端相连接,内辊轴14的下端分别设置在内轴套15中,内轴套15分别固定在底座1上,外导辊12的纵向中心线所在的平面与底座1的横向中心线相垂直,外导辊12的纵向中心线所在的平面与内导辊13的纵向中心线所在的平面相平行,两个外导辊12以底座1的横向中心线为对称轴,两个内导辊13以底座1的横向中心线为对称轴,底座1的右侧中间处设置有纺纱轮16,底座1的横向中心线位于纺纱轮16的纵向中心面上,这样能够保证两股加捻纱20的对称性,纺纱轮16的中心处设置有纺纱轴17,纺纱轴17的两端分别伸入到纺纱架18上部的纺纱轴孔内,纺纱架18的下端分别固定在底座1上,纺纱轮16的前侧壁和后侧壁的边缘处均匀分布有挡条19,这样能够防止加捻纱20在纺纱过程中滑出;从粗纱筒7上拉出的粗纱线,分别经电机4带动加捻轴3、半筒板5及粗纱轴8和粗纱筒7转动后,分别形成加捻纱20,同时通过粗纱筒7在粗纱轴8带动下的转动进行释放,一边被释放一边被加捻,然后分别绕过外导辊12的外侧后,再被绕到两个内导辊13之间并相接触,然后到达纺纱轮16进行纺纱。

优选的,底座1为矩形板。

优选的,捻轴架2为梯形。

优选的,捻轴架2为等腰梯形。

优选的,半筒板5为纵向的半圆筒形。

优选的,端板6为矩形板。

优选的,挡纱板9为矩形板。

优选的,纺纱架18为三角形。

优选的,纺纱架18的上端面为圆弧形面。

优选的,挡条19为矩形条状。

优选的,外轴套10的侧壁上分别与连接板相连接,连接板分别通过螺栓固定在底座1上,这样能够提高设备的稳定性。

优选的,纱轴孔内可以分别设置有孔底面相连接的弹簧,弹簧的外端可以分别连接有顶板。这样能够方便粗纱轴8的安装和拆卸。

优选的,顶板侧壁上可以设置有螺纹孔,纱轴孔处的端板6的侧壁上也可以设置有螺纹孔,螺纹孔内可以设置有螺栓,这样能够在安装粗纱轴8后通过所述螺栓实现顶板位置的固定。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自动加捻纺纱装置,主要对上述结构进行了改进,其他未提及的功能、部件及结构,在需要时,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能够实现相应功能的部件及结构进行实施。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