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袋机以及塑料袋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2556252发布日期:2020-10-17 02:39阅读:613来源:国知局
制袋机以及塑料袋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造塑料袋的制袋机以及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制袋机例如将第一袋身材料及第二袋身材料相互重合,并在其长度方向上间歇进给。制袋机在袋身材料的重合前,每当间歇进给第一袋身材料及第二袋身材料时,将侧围材料(sidegussetmaterial)供给于第一袋身材料或第二袋身材料,在将第一袋身材料及第二袋身材料相互重合时,将侧围材料配置于第一袋身材料及第二袋身材料间。

然后,制袋机在每当间歇进给第一袋身材料及第二袋身材料时,在第一袋身材料及第二袋身材料的长度方向上,将第一袋身材料及第二袋身材料热封(heatseal),进而在第一袋身材料及第二袋身材料的宽度方向上,将第一袋身材料及第二袋身材料与侧围材料热封。然后,制袋机在第一袋身材料及第二袋身材料的宽度方向上,对第一袋身材料及第二袋身材料与侧围材料进行交叉切割。由此,制袋机制造塑料袋。

制袋机在制造具有端面部(顶面部或底面部)的塑料袋时,有时利用冲头装置冲压第一袋身材料及第二袋身材料,在端面部形成切角部。众所周知,塑料袋的安全性因切角部而提高。

此时,制袋机例如将袋身材料沿着弯折线弯折,在袋身材料形成弯折部,进而将弯折部沿着其中央线折回。制袋机在所述状态下利用冲头装置冲压弯折部,形成切角部。因此,在如所述那样制造塑料袋时,端面部由弯折部形成,切角部形成于端面部的四角。

如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4那样,制袋机有时制造下述塑料袋,此塑料袋在端面部包括拎手(handle)、具有开口的突出部等功能部。此时,若切角加工是利用所述方法来实施,则功能部也被切割。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袋机以及制造方法,即便是制造在端面部包括功能部的塑料袋时,也可对端面部实施切角加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52659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6025338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第5965509号公报

专利文献4:国际公开wo2018/01254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制袋机,

制袋机包括:

袋身材料进给机构,将第一袋身材料及第二袋身材料相互重合,并在其长度方向上间歇进给;以及

侧围材料供给机构,在第一袋身材料及第二袋身材料的重合前,每当间歇进给第一袋身材料及第二袋身材料时,将侧围材料供给于第一袋身材料或第二袋身材料,且配置于第一袋身材料及第二袋身材料的宽度方向,在将第一袋身材料及第二袋身材料相互重合时,将侧围材料配置于第一袋身材料及第二袋身材料之间。

制袋机还包括:

袋身材料引导机构,伴随第一袋身材料及第二袋身材料的进给而引导第一袋身材料及第二袋身材料,在第一袋身材料的一侧缘侧,将第一袋身材料沿着第一弯折线弯折,另一方面,在第二袋身材料的对应一侧缘侧,将第二袋身材料沿着第二弯折线弯折,由此在第一袋身材料形成第一弯折部,另一方面,在第二袋身材料形成第二弯折部,进而将第一弯折部重合于第二弯折部,进而将第一弯折部及第二弯折部沿着第二弯折线折回,由此在第一袋身材料形成折回部。

制袋机还包括:

切角机构,在第一弯折部及第二弯折部的折回后,每当间歇进给第一袋身材料及第二袋身材料时,切割第二袋身材料及折回部而形成切角部。

切角机构在切割第二袋身材料及折回部时,防止第一袋身材料的基部及第一弯折部被切割。

切角机构可包括:

切割机;以及

挡板,与切割机相向,在第二袋身材料及折回部由切割机进行切割时位于第一弯折部与折回部之间,承接切割机。

切角机构可包括:

切割机;

肘节(toggle)机构,使切割机直线式地往返移动;以及

气缸(cylinder),使肘节机构运转。

肘节机构可包括:

驱动滑块,支撑切割机,设置成可沿切割机的移动方向移动;

第一连杆,在一端通过固定销而可转动地安装;以及

第二连杆,在一端通过作用销而可转动地安装于驱动滑块。

并且,第一连杆及第二连杆可在这些连杆的另一端,通过连结销而相互可转动地连结。气缸可连结于连结销。

切角机构可还包括:

调整机构,在所述切割机的移动方向上调整切割机的下止点。

调整机构可包括:

调整滑块,支撑固定销,设置成可沿切割机的移动方向移动;

调整螺杆,安装于调整滑块,沿移动方向延伸;以及

调整螺母,螺合于调整螺杆。

调整机构能以调整螺杆通过调整螺母的旋转而沿移动方向移动的方式来构成。

切割机例如为汤姆逊(tomuson)刀。

制袋机可还包括:

纵封装置,在第一袋身材料及第二袋身材料的重合后,每当间歇进给第一袋身材料及第二袋身材料时,在第一袋身材料及第二袋身材料的长度方向上,将第一袋身材料及第二袋身材料热封;以及

横封装置,在第一袋身材料及第二袋身材料的重合后,每当间歇进给第一袋身材料及第二袋身材料时,在第一袋身材料及第二袋身材料的宽度方向上,将第一袋身材料及第二袋身材料与侧围材料热封。

制袋机可还包括:

交叉切割机构,在纵封装置及横封装置的热封后,每当间歇进给第一袋身材料及第二袋身材料时,在第一袋身材料及第二袋身材料的宽度方向上,对第一袋身材料及第二袋身材料与侧围材料进行交叉切割。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塑料袋的制造方法,使用所述制袋机来制造塑料袋,

制造方法中,

利用第一袋身材料及第二袋身材料与侧围材料来制造塑料袋,由第一弯折部及折回部来形成具有切角部的端面部,由第一袋身材料的基部及第一弯折部来形成从端面部突出的突出部。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制造塑料袋的另一制造方法,

制造方法中,

将第一袋身材料及第二袋身材料相互重合,在其长度方向上间歇进给,在第一袋身材料及第二袋身材料的重合前,每当间歇进给第一袋身材料及第二袋身材料时,将侧围材料供给于第一袋身材料或第二袋身材料,配置于第一袋身材料及第二袋身材料的宽度方向,在将第一袋身材料及第二袋身材料重合时,将侧围材料配置于第一袋身材料及第二袋身材料之间。

制造方法中,

伴随第一袋身材料及第二袋身材料的进给而引导第一袋身材料及第二袋身材料,在第一袋身材料的一侧缘侧,将第一袋身材料沿着第一弯折线弯折,另一方面,在第二袋身材料的对应一侧缘侧,将第二袋身材料沿着第二弯折线弯折,由此在第一袋身材料形成第一弯折部,另一方面,在第二袋身材料形成第二弯折部,进而将第一弯折部重合于第二弯折部。

制造方法中,

在第一袋身材料及第二袋身材料的重合后,每当间歇进给第一袋身材料及第二袋身材料时,在第一袋身材料及第二袋身材料的长度方向上,将第一袋身材料及第二袋身材料热封,

在第一袋身材料及第二袋身材料的重合后,每当间歇进给第一袋身材料及第二袋身材料时,在第一袋身材料及第二袋身材料的宽度方向上,将第一袋身材料及第二袋身材料与所述侧围材料热封。

制造方法中,

在第一弯折部及第二弯折部的重合后,每当间歇进给第一袋身材料及第二袋身材料时,在未将第一弯折部及第二弯折部折回的状态下,切割第一袋身材料的基部及第一弯折部,形成切角部。

制造方法中,

在热封及切角部的形成后,每当间歇进给第一袋身材料及第二袋身材料时,在第一袋身材料及第二袋身材料的宽度方向上,对第一袋身材料及第二袋身材料与侧围材料进行交叉切割。

由此,制造方法利用第一袋身材料及第二袋身材料和侧围材料来制造塑料袋,由第一弯折部形成具有切角部的端面部,由第一弯折部及第二弯折部形成从端面部突出的突出部。

附图说明

[图1]图1a为塑料袋的立体图,图1b为所述袋的纵截面图,图1c为所述袋的切角部的立体图,图1d为所述切角部的平面图。

[图2]图2a为表示一实施方式的制袋机的上游部的概略平面图,图2b为表示图2a的制袋机的概略侧面图。

[图3]图3a为表示一实施方式的制袋机的下游部的概略平面图,图3b为表示图3a的制袋机的概略侧面图。

[图4]图4a及图4b为对袋身材料的弯折进行说明的图。

[图5]图5a至图5c为对一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的图。

[图6]图6a及图6b为对切角部的形成进行说明的图。

[图7]图7为表示切角机构的纵截面图。

[图8]图8为图7的区域t的放大图。

[图9]图9a及图9b为对利用汤姆逊刀的切角部的形成进行说明的图。

[图10]图10a至图10c为对切角部的形成及袋身材料的交叉切割进行说明的图。

[图11]图11a至图11c为对另一实施方式的切角机构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图12]图12为表示另一实施方式的制袋机的上游部的概略平面图。

[图13]图13为表示图12的制袋机的下游部的概略平面图。

[图14]图14a及图14b为对切角部的形成进行说明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制造塑料袋的制袋机及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塑料袋41包括相互相向的第一袋身部42及第二袋身部43。塑料袋41还包括一对侧围部44及两个端面部45、46。一对侧围部44可对折。众所周知,可利用侧围部44来扩大及缩小塑料袋41的容量。其中一个端面部45为顶面部,另一个端面部46为底面部。

塑料袋41还在端面部45包括突出部47作为功能部的一例。突出部47从端面部45突出。在突出部47的前端形成有开口48。

图2、图3中示出了制袋机。制袋机利用第一袋身材料1、第二袋身材料2及侧围材料3来制造图1的塑料袋41。第一袋身材料1及第二袋身材料2与侧围材料3为塑料膜。长度方向x、宽度方向y及上下方向z相互成直角。

制袋机包括袋身材料进给机构4。第一袋身材料1及第二袋身材料2是通过袋身材料进给机构4而相互重合,并在其长度方向x上间歇进给。因此,第一袋身材料1及第二袋身材料2反复进给及停止。例如,第一袋身材料1及第二袋身材料2在上下方向z上相向,并且在水平方向x上间歇进给。袋身材料进给机构4与专利文献1相同,包含引导辊、进给辊、进给辊用的马达。

制袋机还包括侧围材料供给机构5。在第一袋身材料1及第二袋身材料2的重合前,侧围材料3由侧围材料供给机构5供给于第一袋身材料1或第二袋身材料2,且配置于第一袋身材料1及第二袋身材料2的宽度方向y。然后,在将第一袋身材料1及第二袋身材料2重合时,侧围材料3配置于第一袋身材料1及第二袋身材料2之间。

作为侧围材料3,使用具有较图1的侧围部44的宽度的两倍稍大的宽度的材料。侧围材料3在向袋身材料1、袋身材料2供给前,在其长度方向中心线的两侧被对折。其结果为,侧围材料3成为扁平的筒状。侧围材料3被供给于下侧的袋身材料1而配置于其上表面。侧围材料3是通过众所周知的方法,由侧围材料供给机构5暂时粘附于下侧的袋身材料1。侧围材料供给机构5与专利文献1中相同。

制袋机还包括临时密封装置6。在第一袋身材料1及第二袋身材料2的重合后,第一袋身材料1与侧围材料3由临时密封装置6进行超声波密封或临时密封而附着。同时,第二袋身材料2与侧围材料3也由临时密封装置6进行超声波密封或临时密封而附着。因此,在第一袋身材料1及第二袋身材料2与侧围材料3形成临时密封部7。

制袋机还包括袋身材料引导机构8。袋身材料引导机构8与专利文献1同样地,包含引导辊、板、夹送辊等。

伴随第一袋身材料1及第二袋身材料2的进给,第一袋身材料1及第二袋身材料2由袋身材料引导机构8引导,第一袋身材料1在第一袋身材料1的一侧缘9侧,沿着第一弯折线10被弯折,另一方面,第二袋身材料2在第二袋身材料2的对应一侧缘11侧,沿着第二弯折线12被弯折。由此,在第一袋身材料1形成第一弯折部13,另一方面,在第二袋身材料2形成第二弯折部14。进而,将第一弯折部13重合于第二弯折部14,一侧缘9与对应一侧缘11相互对齐。第一弯折线10及第二弯折线12沿长度方向x延伸。

进而,第一袋身材料1在第一袋身材料1的另一侧缘15侧,沿着第三弯折线16被弯折,另一方面,第二袋身材料2在第二袋身材料2的对应另一侧缘17侧,沿着第四弯折线18被弯折。由此,在第一袋身材料1形成第三弯折部19,另一方面,在第二袋身材料2形成第四弯折部20。进而,将第三弯折部19重合于第四弯折部20,另一侧缘15与对应另一侧缘17相互对齐。第三弯折线16及第四弯折线18沿长度方向x延伸。

在第二袋身材料2沿着第二弯折线12及第四弯折线18被弯折时,侧围材料3由临时密封部7拉伸并打开,如图2那样形成菱形形状的打开面。然后,在第一袋身材料1沿着第一弯折线10及第三弯折线16被弯折时,第一弯折部13及第三弯折部19重合于打开面。进而,每当间歇进给第一袋身材料1及第二袋身材料2时,第一袋身材料1与侧围材料3由打开面密封装置21在打开面的位置进行热封。

如图4所示,一侧缘9与第一弯折线10间的距离l1较对应一侧缘11与第二弯折线12间的距离l2的两倍大设定距离l3。并且,在第一弯折部13重合于第二弯折部14时,一侧缘9与对应一侧缘11相互对齐(图4a)。

在第一袋身材料1及第二袋身材料2的弯折前,一侧缘9超过对应一侧缘11而伸出一定距离l1’,所述距离l1’较对应一侧缘11与第二弯折线12间的距离l2的两倍大设定距离l3的两倍(图4b)。并且,在此状态下将第一袋身材料1及第二袋身材料2弯折。因此,在弯折时,一侧缘9与第一弯折线10间的距离l1较对应一侧缘11与第二弯折线12间的距离l2的两倍大设定距离l3。

在第一袋身材料1及第二袋身材料2的弯折前,另一侧缘15超过对应另一侧缘17而伸出一定距离l4,所述距离l4为和对应另一侧缘17与第四弯折线18间的距离l5的两倍对应的距离。并且,在此状态下将第一袋身材料1及第二袋身材料2弯折。因此,在弯折时,另一侧缘15与第三弯折线16间的距离l4为和对应另一侧缘17与第四弯折线18间的距离l5的两倍对应的距离。

进而,第一袋身材料1及第二袋身材料2由袋身材料引导机构8引导,第一弯折部13及第二弯折部14沿着第二弯折线12被折回。由此,在第一袋身材料1形成第一折回部22(图5),另一方面,第二弯折部14被折回成原本的状态。进而,第三弯折部19及第四弯折部20沿着第四弯折线18被折回。由此,在第一袋身材料1形成第二折回部23(图5),另一方面,第四弯折部20被折回成原本的状态。

制袋机还包括:纵封装置24,将第一袋身材料1及第二袋身材料2热封。如图5a那样,纵封装置24包含纵热封棒25及隔热板26。此外,第一袋身材料1及第二袋身材料2的相向面是由密封剂形成,这些袋身材料的相反侧的面是由基材形成。经对折的侧围材料3的外表面是由密封剂形成,内表面是由基材形成。

在第一袋身材料1及第二袋身材料2的重合后,每当间歇进给第一袋身材料1及第二袋身材料2时,第一袋身材料1及第二袋身材料2在第一袋身材料1及第二袋身材料2的长度方向x上,由纵封装置24进行热封。由此,纵封部27是沿着一侧缘9、一侧缘11、另一侧缘15、另一侧缘17及第三弯折线16而形成。

如图5a那样,若第一袋身材料1沿着第一弯折线10被弯折,则第一袋身材料1的基部28(为未被弯折的部分)的内表面与第一弯折部13的内表面相互相向。如后述那样,突出部47(图1)是由基部28及第一弯折部13所形成。若将基部28与第一弯折部13热封,则无法经过开口48(图1)到达塑料袋41的内部。因此,隔热板26位于第一弯折部13与第一折回部22之间,在此状态下利用纵热封棒25将第一袋身材料1及第二袋身材料2沿着一侧缘9、一侧缘11进行热封。由此,防止基部28与第一弯折部13被热封。

制袋机还包括:切割器(slitter)29,在第一袋身材料1的弯折后,将第一袋身材料1沿着第一弯折线10切开。如图5b那样,伴随第一袋身材料1及第二袋身材料2的进给,第一袋身材料1由切割器29沿着第一弯折线10切开。由此,在第一袋身材料1形成开口30。此时产生的废料31由众所周知的手段卷取并回收。

制袋机还包括:横封装置33,将第一袋身材料1及第二袋身材料2与侧围材料3热封。横封装置33包含横热封棒。每当间歇进给第一袋身材料1及第二袋身材料2时,第一袋身材料1及第二袋身材料2与侧围材料3在第一袋身材料1及第二袋身材料2的宽度方向y上,由横封装置33进行热封,形成横封部34。横封部34的位置为侧围材料3的长度方向中心线。

制袋机还包括:众所周知的冲头装置35,包含公刀与母刀的对。如图5c那样,在热封后,每当间歇进给第一袋身材料1及第二袋身材料2时,第二袋身材料2、第二折回部23、第三弯折部19及基部28由冲头装置35冲压。其冲压位置为沿着另一侧缘15、另一侧缘17及第三弯折线16形成的纵封部27的位置。由此,如图6a那样,形成切角部36。

制袋机还包括切角机构37。如图5c那样,在热封后,每当间歇进给第一袋身材料1及第二袋身材料2时,第二袋身材料2及第一折回部22由切角机构37切割。其切割位置为沿着一侧缘9、一侧缘11形成的纵封部27的位置。由此,形成切角部38(图6b)。切角机构37在切割第二袋身材料2及第一折回部22时,防止基部28及第一弯折部13被切割。此时产生的废料39(图6b)是由众所周知的手段卷取并回收。切角机构37的结构将在下文中详述。

制袋机还包括:交叉切割装置40(图3b),包含切割机。在切角加工后,每当间歇进给第一袋身材料1及第二袋身材料2时,在第一袋身材料1及第二袋身材料2的宽度方向y上,第一袋身材料1及第二袋身材料2与侧围材料3由交叉切割装置40进行交叉切割。其位置为横封部34的位置、即侧围材料3的长度方向中心线。由此,制造塑料袋41。

参照图1、图5,因此,第一袋身部42由基部28(其一部分)形成。第二袋身部43由第二袋身材料2形成。侧围部44由侧围材料3形成。端面部(顶面部)45由第一弯折部13(其一部分)及第一折回部22形成。端面部46(底面部)由第三弯折部19及第二折回部23形成。突出部47由基部28(其余部分)及第一弯折部13(其余部分)形成。

突出部47的开口48为通过切割器29所形成的开口30。端面部45在与突出部47相反的一侧具有切角部49。切角部49为通过切角机构37所形成的切角部38(图6b)。端面部46在其四角具有切角部50。切角部50为通过冲头装置35所形成的切角部36(图6a)。这样,塑料袋41经切角。

随后的工序中,可经过开口48将内容物填充至塑料袋41。而且,可将壶嘴(spout)安装于端面部45、端面部46或突出部47。而且,可由突出部47形成拎手。

图7表示切角机构37的详情。切角机构37包含:切割机51;肘节机构52,使切割机51直线式地沿上下方向z往返移动;以及气缸53,使肘节机构运转。切割机51为具有图9a所示的刀型的汤姆逊刀。

肘节结构52包含驱动滑块54、第一连杆55及第二连杆56。驱动滑块54支撑汤姆逊刀51。驱动滑块54以可沿汤姆逊刀51的移动方向(上下方向)z移动的方式设置于滑块导轨57。滑块导轨57支撑于框架58,沿汤姆逊刀51的移动方向z延伸。第一连杆55在其一端,通过固定销59而可转动地安装于后述的调整滑块64。第二连杆56在其一端,通过作用销60而可转动地安装于驱动滑块54。第一连杆55及第二连杆56在这些连杆的另一端,经由连结销61而可转动地相互连结。

气缸53连结于连结销61。气缸53通过安装销62而可转动地支撑于框架58。因此,通过气缸53的伸缩而连结销61移动,使第一连杆55及第二连杆56运转,使驱动滑块54沿上下方向z移动。其结果为,汤姆逊刀51沿上下方向z往返移动。

切角机构37还包括:调整机构63,在汤姆逊刀51的移动方向z上调整所述汤姆逊刀51的下止点。调整机构63包含调整滑块64、调整螺杆65及调整螺母66。调整滑块64以可沿移动方向z移动的方式安装于滑块导轨67。调整滑块64支撑固定销59。滑块导轨67支撑于框架58,沿移动方向z延伸。调整螺杆65安装于调整滑块64,沿移动方向z延伸。调整螺母66螺合于调整螺杆65。调整机构63是以调整螺杆65通过调整螺母66的旋转而沿移动方向z移动的方式来构成。因此,通过操作调整螺母66,而使调整滑块64及固定销59沿移动方向z移动。其结果为,汤姆逊刀51的下止点在其移动方向z上移动。可利用调整机构63,根据袋身材料1、袋身材料2的厚度、材质等特性来对下止点进行微调整。

图8为图7的区域t的放大图。切角机构37还包括承接汤姆逊刀51的挡板68。挡板68包含不因汤姆逊刀51而破损的金属等材料。挡板68位于汤姆逊刀51与承接台69之间,与汤姆逊刀51在移动方向z上相向。

一对板弹簧70、71相互在移动方向z上相向,沿水平方向y延伸。固定块72固定于框架58。一对板弹簧70、71在其一端,以夹持固定块72的状态通过螺杆73安装于固定块72。一对板弹簧70、71在其另一端,以夹持安装块74的状态通过螺杆75安装于安装块74。并且,挡板68由螺杆75一并紧固。由此,挡板68可保持其平面为水平状态而沿移动方向z移动微小范围。

参照图8,在间歇进给第一袋身材料1及第二袋身材料2时,挡板68位于第一折回部22与第一弯折部13之间。在第一袋身材料1及第二袋身材料2停止的过程中,汤姆逊刀51从待机位置下降至接触到挡板68,切割第二袋身材料2及第一折回部22。由此,形成切角部38(图6b)。接下来,汤姆逊刀51离开挡板68。基部28及第一弯折部13因位于挡板68与承接台69之间,从而防止被汤姆逊刀51切割。因此,防止突出部47(图1)被汤姆逊刀51切割。

优选为在第二袋身材料2及第一折回部22被切割而切断的瞬间,汤姆逊刀51处于下止点。由此,防止负荷过度施加于汤姆逊刀51及挡板68。这可使用调整机构63来达成。

固定销59、作用销60及汤姆逊刀51的刀型的图芯优选为沿移动方向z排列成一直线状。通过所述位置关系来确保对汤姆逊刀51的均匀负荷。因此,防止负荷有偏差地施加于汤姆逊刀51。其结果为,汤姆逊刀51的寿命进而切角机构37的寿命得以延长。

可设有按压板76(图5c)。在第二袋身材料2及第一折回部22由汤姆逊刀51切割时,第二袋身材料2由按压板76按压。由此,防止袋身材料1、袋身材料2在切割时晃动。进而,由此也防止下述情况,即:在汤姆逊刀51从挡板68退避时,第二袋身材料2与汤姆逊刀51一起被拉起。

如图9a那样,汤姆逊刀51的刀型为,较第一袋身材料1及第二袋身材料2的间歇进给的一个间距p而稍长,切断缘77与由下一次切割所得的切断缘78交叉。由此,确保废料39从第一袋身材料1及第二袋身材料2可靠地分离。

此种情况下,优选为每当间歇进给第一袋身材料1及第二袋身材料2时,第一袋身材料1及第二袋身材料2与侧围材料3在两个切割位置79、80,由交叉切割装置40(图2b)进行交叉切割,切断缘77、切断缘78的交叉包含于此时产生的废料81中。由此,防止不需要的切断缘包含于塑料袋41中。废料81是利用众所周知的方法回收。

可将润滑片(省略图示)配置于承接台69上。润滑片具有相对于第一袋身材料1而言小的动摩擦系数。润滑片确保在承接台69上顺利地间歇进给第一袋身材料1。润滑片例如为聚四氟乙烯(polytetrafluoroethylene,ptfe)片。更具体而言为特氟龙(teflon,注册商标)片。

如由图3等所得知,在切角机构37使用汤姆逊刀51切割第二袋身材料2及第一折回部22时,两个侧围材料3位于搬送方向x上的、汤姆逊刀51的两端部的附近。经弯折而具有多层结构的侧围材料3处于基部28与第一弯折部13之间。由于侧围材料3,在利用汤姆逊刀51进行切割时,在搬送方向x上的汤姆逊刀51的中央部,第一弯折部13的下侧成为空洞状态。由所述空洞状态导致挡板68在利用汤姆逊刀51进行切割时向下方挠曲,可能产生第二袋身材料2及第一折回部22的切断不良。

所述问题可通过使用调整机构63降低汤姆逊刀51的下止点来解决。但是,这一情况下,过于增强汤姆逊刀51的两端部与挡板68的接触压力,缩短所述两端部的刀的寿命。

因此,优选将片状的间隔物(省略图示)配置于承接台69与润滑片之间,位于汤姆逊刀51的中央部的正下方。即,优选为间隔物在利用汤姆逊刀51进行切割时位于两个侧围材料3之间。利用所述间隔物,可实现汤姆逊刀51与挡板68的接触压力在搬送方向x上的平均化,可将汤姆逊刀51的良好切断维持得长。

如图10a、图10b那样,若切割位置79、切割位置80相对于由冲头装置35(图2)所形成的切角部36而偏离,则r形状的切角部36与切断缘82的边界不平整。因此,优选为如图10c那样,以在相邻的切角部36之间形成r形状的接头83的方式,来选择冲头装置35的刀型。由此,即便切割位置79、切割位置80偏离,也防止切角部36与切断缘82的边界不平整。

切角部36、切角部38(因此,为切角部49、切角部50)也能以代替r形状而具有相对于长度方向x及宽度方向y倾斜地延伸的直线形状的方式来选择汤姆逊刀51及冲头装置35的刀型。切角部36、切角部38(49、50)可具有其他形状。

[第二实施方式]

第二实施方式中,不使用挡板68。如图11那样,切角机构37在第一袋身材料1及第二袋身材料2停止时,使汤姆逊刀51向承接台69移动。汤姆逊刀51一边将第二袋身材料2及第一折回部22向承接台69按压一边向承接台69移动,切割第二袋身材料2及第一折回部22,轻轻接触第一弯折部13并停止。由此,形成切角部38(图9b)。然后,汤姆逊刀51离开承接台69。

因此,在切割第二袋身材料2及第一折回部22时,防止第一弯折部13及基部28被切割。此时,汤姆逊刀51仅轻轻接触第一弯折部13,而不损伤第一弯折部13。因此,要求汤姆逊刀51的下止点由调整机构63(图7)调整至适当的位置。

也可自动进行下止点的调整。因此,设有侦测汤姆逊刀51对第一袋身材料1及第二袋身材料2的切断状态的传感器(省略图示)。切角机构37连接于传感器,基于来自传感器的信号而控制调整机构63。

传感器例如为配置于切角机构37的下游的相机等图像传感器。若图像传感器侦测到废料39未被切离第一袋身材料1及第二袋身材料2,则切角机构37使调整机构63运转,使汤姆逊刀51的下止点接近承接台69。由此,切口深度变深。另一方面,若图像传感器侦测到汤姆逊刀51的刀痕处于第一袋身材料1(第一弯折部13),则切角机构37使调整机构63运转,使汤姆逊刀51的下止点离开承接台69。由此,切口深度变浅。

传感器也可为以侦测对汤姆逊刀51的压力的方式设置的压力传感器。在汤姆逊刀51切割第二袋身材料2及第一折回部22时,对汤姆逊刀51施加压力。在汤姆逊刀51将第二袋身材料2及第一折回部22完全切割的瞬间,对汤姆逊刀51的压力大幅度地减小。因此,通过使用压力传感器来侦测所述压力的减小,从而可侦测第二袋身材料2及第一折回部22由汤姆逊刀51完全切割的瞬间。切角机构37以汤姆逊刀51在第二袋身材料2及第一折回部22由汤姆逊刀51完全切割的瞬间到达下止点的方式,基于来自压力传感器的信号而控制调整机构63。

切角机构37也可代替控制调整机构63,而基于来自压力传感器的信号控制气缸53。例如,切角机构37也可在由压力传感器侦测到第二袋身材料2及第一折回部22由汤姆逊刀51完全切割的时机,使气缸53的动作反转,使汤姆逊刀51从承接台69退避。

[第三实施方式]

参照图12~图14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三实施方式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或类似的结构标注相同符号。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及工序则省略其说明。第三实施方式中,不使用图7的切角机构37。

如图14a那样,以第一弯折线10超过第二弯折线12而伸出一定距离的方式,通过袋身材料引导机构8将第一弯折部13重合于第二弯折部14。在第一弯折部13及第二弯折部14的重合后,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不将第一弯折部13及第二弯折部14沿着第二弯折线12折回。

每当间歇进给第一袋身材料1及第二袋身材料2时,利用纵封装置24,在第一袋身材料1及第二袋身材料2的长度方向x上,将第一袋身材料1及第二袋身材料2沿着另一侧缘15、另一侧缘17以及第一弯折线10及第三弯折线16热封,形成纵封部27。通过横封装置33形成横封部34的方面、及通过冲头装置35形成切角部36的方面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本实施方式中,制袋机还包括另一个冲头装置84来代替切角机构37。在第一弯折部13及第二弯折部14的重合及热封后,每当间歇进给第一袋身材料1及第二袋身材料2时,在第一弯折部13及第二弯折部14未被折回的状态下,利用冲头装置84来仅冲压第一弯折部13及基部28,形成切角部85。其冲压位置(切割位置)为沿着第一弯折线10形成的纵封部27的位置。此外,可利用冲头装置84以外的其他切割装置(例如具有汤姆逊刀的切割装置)将第一弯折部13及基部28切割,形成切角部85。

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在热封及切角部36、切角部85的形成后,每当间歇进给第一袋身材料1及第二袋身材料2时,在第一袋身材料1及第二袋身材料2的宽度方向y上,利用交叉切割装置(本实施方式中省略图示)将第一袋身材料1及第二袋身材料2与侧围材料3进行交叉切割。由此,制造塑料袋41(图1)。

参照图1、图14a,因此,第一袋身部42由第一袋身材料1的第一基部28(其一部分)形成。第二袋身部43由第二袋身材料2的第二基部86(未被弯折的部分及经折回的部分)及第二弯折部14(其一部分)形成。侧围部44由侧围材料3形成。端面部45(顶面部)由第一弯折部13(其一部分)形成。端面部46(底面部)由第三弯折部19及第二折回部23形成。突出部47由第一弯折部13(其余部分)及第二弯折部14(其余部分)形成。

端面部45在与突出部47相反的一侧具有切角部49。所述切角部49为通过冲头装置84所形成的切角部85(图14b)。端面部46在其四角具有切角部50。切角部50为通过冲头装置35所形成的切角部36(图6a)。这样,塑料袋41经切角。

如上文所述,各实施方式的制袋机及制造方法即便是制造在端面部45具有突出部47或拎手那样的功能部的塑料袋时,也可对端面部45实施切角加工。因此,可提供安全性更高的塑料袋41。

符号的说明

1:第一袋身材料

2:第二袋身材料

3:侧围材料

4:袋身材料进给机构

5:侧围材料供给机构

8:袋身材料引导机构

9:第一袋身材料的一侧缘

10:第一弯折线

11:第二袋身材料的对应一侧缘

12:第二弯折线

13:第一弯折部

14:第二弯折部

15:第一袋身材料的另一侧缘

16:第三弯折线

17:第二袋身材料的对应另一侧缘

18:第四弯折线

19:第三弯折部

20:第四弯折部

22:第一折回部

23:第二折回部

24:纵封装置

33:横封装置

36、38、49、50、85:切角部

37:切角机构

40:交叉切割装置

41:塑料袋

42:第一袋身部

43:第二袋身部

44:侧围部

45:端面部(顶面部)

46:端面部(底面部)

47:突出部(功能部的一例)

51:汤姆逊刀(切割机)

52:肘节机构

53:气缸

54:驱动滑块

55:第一连杆

56:第二连杆

59:固定销

60:作用销

61:连结销

63:调整机构

64:调整滑块

65:调整螺杆

66:调整螺母

68:挡板

x:长度方向

y:宽度方向

z:汤姆逊刀的移动方向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