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羊毛纱线涡流纺生产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877683发布日期:2021-04-30 12:54阅读:358来源:国知局
一种含羊毛纱线涡流纺生产工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涡流纺
技术领域
,尤其是一种含羊毛纱线涡流纺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喷气涡流纺纱技术是利用三维高速旋转涡流代替机械回转件加捻自由尾端纤维而成纱的一种半自由端纺纱方法,具有短流程、高速、自动化、生态环保等优点,被认为是21世纪最具前景的纺纱技术。其纺纱过程如下:压缩空气经四个喷孔沿喷嘴内壁切向喷入气流加捻腔,形成三维高速旋转强负压涡流场,经牵伸工序后的定量纤维须条头端受到引导针的引导和负压涡流场的吸附作用直接进入到空心锭引纱管内部形成芯纤维,纤维须条尾端在脱离前罗拉的握持后,受到涡流场的离心作用形成自由尾端,翻转倒伏在空心锭托持面上,在高速旋转气流作用下贴附于空心锭托持面做滑动运动,包缠芯纤维而成纱。适当提高空心锭托持面摩擦系数,可实现纤维自由尾端在高速旋转气流作用下贴附于空心锭托持面做滚动运动,纤维自身产生扭转并随包缠纤维的包缠而被固定到纱线中。羊毛是纺织工业的重要原料,它具有弹性好、吸湿性强、保暖性好等优点,因此羊毛织物深受消费者的青睐。由于羊毛纤维特有的鳞片层结构,使得羊毛纤维具有较大的卷曲度和遇水后较大的收缩率,羊毛纱线结构中纤维间抱合力差,导致洗涤时形态稳定性差。在使用含有羊毛的纱线进行涡流纺生产时,如果使用适用棉型纤维的涡流纺生产设备,在采用混合有羊毛纤维的棉条进行涡流纺时,会出现纱线条干等均匀性的问题。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含羊毛纱线涡流纺生产工艺,可以使得生产棉型纤维的涡流纺设备能够街道含有羊毛的涡流纺纱线。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本发明所涉及的一种含羊毛纱线涡流纺生产工艺,包括如下步骤:开清棉工序、梳理工序、并条工序和涡流纺工序;所述开清棉工序中,将舒弹丝纤维与待混纺纤维按照混纺比例,进行第一次清花;将第一次清花所抓取的混合纤维进行打包,进行第二次清花;所述梳理工序中,梳理机的主要工序参数如下:锡林速度370r/min,刺辊速度960r/min,棉条输出速度165m/min,盖板速度120mm/min,盖板与锡林隔距30.5mm/1000、27.9mm/1000、25.4mm/1000、25.4mm/1000、25.4mm/1000、25.4mm/1000,锡林与道夫隔距28mm/1000,制成混合棉条。所述并条工序:将羊毛毛条和混合棉条在并条设备上进行并条混合;所述并条工序中,采用三道并条,主要工艺参数如下:干定量4.3g/m,采用8根并和,后区牵伸倍数1.3,前罗拉转速360m/min,自调匀整,罗拉隔距小于羊毛纤维的平均长度。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并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所述涡流纺工序中,主要工艺参数如下:卷取比为1.02,罗拉张力120cn,横动角度17deg,下罗拉中心距44mm-43mm-47mm,上罗拉中心距49mm-45mm-47mm,集棉器规格4mm。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并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所述梳理机所使用的金属针布上的针齿密度为450-500points/inch2,金属针布上的工作角α为50-70°。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并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所述涡流纺工序中,涡流气压为0.52mpa,纺纱速度为500米/分钟。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并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第一次清花和第二次清花中所使用的抓棉机为圆盘式抓棉机。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所涉及的一种含羊毛纱线涡流纺生产工艺,采用特殊的并条生产工艺,使得羊毛纱线能够适应棉型涡流纺设备进行纺纱。并且还使得与舒弹丝混纺的纱线能够制备条干均匀、纤维混合均匀的羊毛舒弹丝混纺涡流纺。附图说明图1是本发明所涉及的生产工艺的流程图;图2是本发明所涉及的针布的正视图;图3是本发明所涉及的针布的截面示意图;图4是实施例二中湿度调节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说明如下:1-空压机;2-气管;3-供水源;4-水管;5-湿度控制器;6-干雾加湿器;7-空气油过滤装置;8-空气水过滤装置;9-水过滤装置;10-基部;11-针齿;111-第一针齿;112-第二针齿;113-第三针齿;α-工作角;h-总齿高;h-齿尖深;w-基部厚度,a-齿尖宽度,b-齿尖厚度。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实施例一结合图1至图3,对本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所涉及的一种含羊毛纱线涡流纺生产工艺,包括如下步骤:开清棉工序、梳理工序、并条工序和涡流纺工序。开清棉工序中,将舒弹丝纤维与待混纺纤维按照混纺比例,进行第一次清花;将第一次清花所抓取的混合纤维进行打包,进行第二次清花。之所以采用两次清花的工艺,是由于舒弹丝具有卷曲,梳理较为困难。在梳理过程中,与其他待混合的纤维的混合均匀性较差。采用两次清花的工艺,使得舒弹丝与其他等混合的纤维的在梳理之前就进行充分的混合,避免了由于梳理难度大而引起的纤维混合均匀性差的问题。具体的,在开清棉工序中,使用特吕茨勒清梳联,采用“多松、多梳少打、少伤少落”的工艺原则。第一次清花和第二次清花中所使用的抓棉机为圆盘式抓棉机。主要工艺参数:抓棉机打手速度1200r/min,行走速度15m/min,抓棉深度2.5mm。具体在本实施例中是舒弹丝与涤纶进行混合,按照30:70的比例进行混合,亦可以是其他的纤维,如棉纤维、粘胶纤维、尼龙纤维、天丝纤维、莫代尔纤维等其他的天然纤维或合成纤维。在梳理工序中采用梳棉机tc10设备。亦可以选择其他的梳理设备。在梳理工序中,梳理机的主要工序参数如下:锡林速度370r/min,刺辊速度960r/min,棉条输出速度165m/min,盖板速度120mm/min,盖板与锡林隔距30.5mm/1000、27.9mm/1000、25.4mm/1000、25.4mm/1000、25.4mm/1000、25.4mm/1000,锡林与道夫隔距28mm/1000,生条定量5g/m。梳理机所使用的金属针布上的针齿密度为450-500points/inch2,金属针布上的工作角α为50-70°。具体在本实施例中,针齿密度为500points/inch2,工作角为60°。进一步的,如图2和3所示所示,采用减少针齿密度和增大针齿的工作角度α,使得舒弹丝能够较为容易的从针齿11上剥皮。基部10与针齿11的总高h为4.5mm,针齿2的齿深h为2.50mm。此时齿尖硬度≥780hv,齿尖宽度a为0.15mm,针齿厚度b为0.17mm。并且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针齿11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针齿111、第二针齿112和第三针齿113。第一针齿111的工作面和背面均呈直线型;第二针齿112的工作面为凹面弧形结构,背面为凸面弧形结构;第三针齿112和工作面和背面均呈现凸面弧形结构。在扩大针齿11的工作角的前提下,如果采用传统的针齿形状,对于舒弹丝的梳理效果不好。为了能够完全将舒弹丝梳理均匀,不会出现舒弹丝聚集的效果。采用了上述三种针齿形状的针布,对舒弹丝进行梳理。并条工序:将羊毛毛条和混合棉条在并条设备上进行并条混合;所述并条工序中,采用三道并条,主要工艺参数如下:干定量4.3g/m,采用8根并和,后区牵伸倍数1.3,前罗拉转速360m/min,自调匀整,罗拉隔距小于羊毛纤维的平均长度,并且大于38mm,具体为42mm。涡流纺工序中,主要工艺参数如下:卷取比为1.02,罗拉张力120cn,横动角度17deg,下罗拉中心距44mm-43mm-47mm,上罗拉中心距49mm-45mm-47mm,集棉器规格4mm。涡流纺工序中,涡流气压为0.52mpa,纺纱速度为500米/分钟。实施例二结合图4,对本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所涉及的含羊毛纱线涡流纺生产工艺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与舒弹丝相混合的纤维为腈纶纤维。开清棉工序的相对湿度为90-95%,梳棉工序的相对湿度为90-85%,所述并条工序的相对湿度为72-75%,涡流纺工序的相对湿度为65-70%。具体的,开清棉工序的相对湿度为90%,梳棉工序的相对湿度为80%,所述并条工序的相对湿度为75%,涡流纺工序的相对湿度为70%。采用湿度调节系统对开清棉工序、梳棉工序、并条工序、涡流纺工序进行湿度调节;所述湿度调节系统包括空压机1、气管2、供水源3、水管4、湿度控制器5、干雾加湿器6、湿度传感器;在开清棉车间、梳理车间、并条车间、涡流纺车间中各设置一套湿度调节系统。并且每个车间内均设置有湿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每个车间的湿度。在湿度调节系统中,气管2一端与空压机1相连通,另一端与多个干雾加湿器6相连接;水管4一端与供水源3相连接,另一端与多个干雾加湿器6相连接;湿度传感器6用于检测开清棉工序、梳棉工序、并条工序、涡流纺工序的湿度,并与湿度控制器5信号连接;湿度控制器6控制气管2与水管4内的流量;湿度控制器5与空压机1之间的气管2上设置有空气油过滤装置7和空气水过滤装置8;湿度控制器5与供水源3之间的水管4上设置有水过滤装置9。每个车间的湿度控制器将车间内的相对湿度的信号传递至湿度控制器5,湿度控制器5控制气管2和水管4内的流量,用于干雾加湿器6的喷雾的多少,调节车间内的湿度。干雾加湿器设置于开清棉设备、梳理设备、并条设备、涡流纺设备的上方;所述干雾加湿器的平均喷雾颗粒的直径为5-7.5um。对比例本对比例所涉及的一种含羊毛纱线涡流纺生产工艺,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并条机中隔距按照常规的隔距设置,大于羊毛纤维的长度。对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及常规生产工艺所制备的纱线进行条干cv值的测试,具体结果如下:实施例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对比例一条干cv/%12.6713.2623.43由上述可以可以看出,本发明所涉及的纺纱方法可以改善纱线的条干均匀性,提高纱线的品质。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发明的构思做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
技术领域
中技术人员依本发明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