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并纱机的并纱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190944发布日期:2021-11-03 11:53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一种并纱机的并纱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并纱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并纱机的并纱结构。


背景技术:

2.纺织原意是取自纺纱与织布的总称,但是随着纺织知识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特别是非织造纺织材料和三维复合编织等技术产生后,现在的纺织已经不仅是传统的手工纺纱和织布,也包括无纺布技术,现代三维编织技术,现代静电纳米成网技术等生产的服装用、产业用、装饰用纺织品。
3.现有技术存在以下不足:现有的并纱机不能将棉线均匀的缠绕在收线辊表面,现有的并纱机在收线完成后,需要人工对棉线进行切断,从而减低了并纱的效率,且现有的并纱机不能对并纱时产生的灰尘进行吸附,使得生产环境十分恶劣。
4.因此,发明一种并纱机的并纱结构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5.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并纱机的并纱结构,通过将棉线贯穿圆环块缠绕在收线辊表面,再通过收线辊的转动,对棉线进行并纱作业,最后通过切割刀自动对棉线进行切割,从而使得并纱作业全部完成,以解决现有的并纱机不能将棉线均匀的缠绕在收线辊表面和现有的并纱机不能对棉线进行切断的问题。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并纱机的并纱结构,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部设有并纱机构,所述并纱机构延伸出壳体外部;
7.所述并纱机构包括电机,所述电机设于壳体一侧,所述电机通过输出轴固定连接有第一转动杆,所述第一转动杆一端固定连接有收线辊,所述收线辊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转动杆,所述第二转动杆一端与壳体一侧内壁通过轴承连接,所述第一转动杆外部设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第一转动杆通过单向轴承连接,所述第一转动杆顶部设有第三转动杆,所述第三转动杆一端与壳体一侧内壁通过轴承连接,所述第三转动杆外部固定设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设于第一齿轮顶部并与第一齿轮相啮合,所述第三转动杆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往复丝杆,所述第一往复丝杆一端与壳体一侧内壁通过轴承连接,所述第一往复丝杆外部设有第一轴承座,所述第一轴承座与第一往复丝杆通过滚珠螺母副连接,所述第一轴承座底部固定设有切割刀,所述壳体内部设有第四转动杆,所述第四转动杆一端与壳体一侧内壁通过轴承连接,所述第四转动杆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往复丝杆,所述第二往复丝杆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五转动杆,所述第五转动杆一端与壳体另一侧内壁通过轴承连接,所述第二往复丝杆外部设有第二轴承座,所述第二轴承座底部固定连接有调节块,所述调节块一侧固定连接有圆环块,所述壳体内部设有除尘组件,所述壳体一侧设有支撑部件。
8.优选的,所述支撑部件包括机壳,所述机壳固定设于壳体一侧,所述机壳固定设于电机外部。
9.优选的,所述支撑部件包括支撑块,所述支撑块固定设于壳体一侧,所述支撑块固定设于电机底部。
10.优选的,所述除尘组件包括第一活动杆,所述第一活动杆设于壳体内部,所述第一活动杆两端分别与壳体两侧内壁通过轴承连接,所述第一活动杆外部固定设有第一锥齿轮,所述第一锥齿轮顶部设有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二锥齿轮与第一锥齿轮相啮合,所述第二锥齿轮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活动杆,所述第二活动杆顶端固定连接有扇叶。
11.优选的,所述壳体内部设有固定设有隔离板,所述隔离板设于扇叶顶部,所述第二活动杆外部设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与第二活动杆通过轴承连接,所述支撑架与隔离板固定连接,所述隔离板顶部开设有第一槽孔,所述第一槽孔设于扇叶顶部。
12.优选的,所述第一转动杆和第一活动杆外部均固定设有第一皮带轮,所述第一皮带轮与第一转动杆通过单向轴承连接,两个所述第一皮带轮之间设有皮带,两个所述第一皮带轮之间通过皮带连接,所述第一转动杆和第四转动杆外部均固定设有第二皮带轮,所述第二皮带轮与第一转动杆通过单向轴承连接,两个所述第二皮带轮之间设有皮带,两个所述第二皮带轮之间通过皮带连接。
13.优选的,所述壳体内部设有第一限位杆,所述第一限位杆两端分别与壳体两侧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限位杆外部设有第一限位块,所述第一限位块与第一轴承座固定连接,所述壳体内部设有第二限位杆,所述第二限位杆两端分别与壳体两侧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限位杆外部设有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二限位块与第二轴承座固定连接。
14.优选的,所述壳体顶部开设有第二槽孔。
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6.1、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棉线贯穿圆环块缠绕在收线辊表面,再通过收线辊的转动,对棉线进行并纱作业,从而使得棉线能够均匀的缠绕在收线辊表面,提高了收线辊的并纱质量,最后通过切割刀自动对棉线进行切割,从而使得并纱作业全部完成,通过切割刀自动对棉线进行切割,避免了人工对棉线进行切断,从而使得操作者能够更轻松地进行并纱作业,同时提高了并纱的效率,在并纱过程中,通过扇叶的转动,能够对壳体内部的灰尘进行吸附,从而避免了灰尘损害人体健康,优化了生产环境。
17.2、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电机底部设置了支撑块,从而对电机进行了有效地支撑,保证了电机带动输出轴转动时的稳定性,保证了电机能够正常运行,使得电机通过输出轴能够带动第一转动杆正常转动。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剖视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圆环块的俯视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图1中的a处放大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2剖视图;
22.图中:1壳体、2电机、3第一转动杆、4收线辊、5第二转动杆、6第一齿轮、7第三转动杆、8第二齿轮、9第一往复丝杆、10第一轴承座、11切割刀、12第四转动杆、13第二往复丝杆、14第五转动杆、15第二轴承座、16调节块、17圆环块、18机壳、19支撑块、20第一活动杆、21第一锥齿轮、22第二锥齿轮、23第二活动杆、24扇叶、25隔离板、26支撑架、27第一皮带轮、28第
二皮带轮。
具体实施方式
23.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4.实施例1,参照附图1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并纱机的并纱结构,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内部设有并纱机构,所述并纱机构延伸出壳体1外部;
25.所述并纱机构包括电机2,电机2具有提供动力的作用,所述电机2设于壳体1一侧,所述电机2通过输出轴固定连接有第一转动杆3,所述第一转动杆3一端固定连接有收线辊4,所述收线辊4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转动杆5,所述第二转动杆5一端与壳体1一侧内壁通过轴承连接,从而保证了第二转动杆5的正常转动,所述第一转动杆3外部设有第一齿轮6,所述第一齿轮6与第一转动杆3通过单向轴承连接,所述第一转动杆3顶部设有第三转动杆7,所述第三转动杆7一端与壳体1一侧内壁通过轴承连接,所述第三转动杆7外部固定设有第二齿轮8,所述第二齿轮8设于第一齿轮6顶部并与第一齿轮6相啮合,所述第三转动杆7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往复丝杆9,所述第一往复丝杆9一端与壳体1一侧内壁通过轴承连接,从而保证了第一往复丝杆9的正常转动,所述第一往复丝杆9外部设有第一轴承座10,所述第一轴承座10与第一往复丝杆9通过滚珠螺母副连接,所述第一轴承座10底部固定设有切割刀11,所述壳体1内部设有第四转动杆12,所述第四转动杆12一端与壳体1一侧内壁通过轴承连接,所述第四转动杆12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往复丝杆13,所述第二往复丝杆13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五转动杆14,所述第五转动杆14一端与壳体1另一侧内壁通过轴承连接,所述第二往复丝杆13外部设有第二轴承座15,所述第二轴承座15底部固定连接有调节块16,所述调节块16一侧固定连接有圆环块17,所述壳体1内部设有除尘组件,所述壳体1一侧设有支撑部件;
26.进一步地,所述支撑部件包括机壳18,机壳18对电机2具有保护作用,所述机壳18固定设于壳体1一侧,所述机壳18固定设于电机2外部;
27.进一步地,所述除尘组件包括第一活动杆20,所述第一活动杆20设于壳体1内部,所述第一活动杆20两端分别与壳体1两侧内壁通过轴承连接,从而保证了第一活动杆20的正常转动,所述第一活动杆20外部固定设有第一锥齿轮21,所述第一锥齿轮21顶部设有第二锥齿轮22,所述第二锥齿轮22与第一锥齿轮21相啮合,所述第二锥齿轮22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活动杆23,所述第二活动杆23顶端固定连接有扇叶24,扇叶24对壳体1内部的灰尘具有吸附作用。
28.进一步地,所述壳体1内部设有固定设有隔离板25,所述隔离板25设于扇叶24顶部,所述第二活动杆23外部设有支撑架26,所述支撑架26与第二活动杆23通过轴承连接,从而对第二活动杆23进行了有效地支撑,所述支撑架26与隔离板25固定连接,所述隔离板25顶部开设有第一槽孔,所述第一槽孔设于扇叶24顶部;
2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转动杆3和第一活动杆20外部均固定设有第一皮带轮27,所述第一皮带轮27与第一转动杆3通过单向轴承连接,两个所述第一皮带轮27之间设有皮带,皮带具有连接作用,两个所述第一皮带轮27之间通过皮带连接,所述第一转动杆3和第四转动杆12外部均固定设有第二皮带轮28,所述第二皮带轮28与第一转动杆3通过单向轴承连接,
两个所述第二皮带轮28之间设有皮带,两个所述第二皮带轮28之间通过皮带连接;
30.进一步地,所述壳体1内部设有第一限位杆,所述第一限位杆两端分别与壳体1两侧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限位杆外部设有第一限位块,所述第一限位块与第一轴承座10固定连接,第一限位块对第一轴承座10具有限位的作用,所述壳体1内部设有第二限位杆,所述第二限位杆两端分别与壳体1两侧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限位杆外部设有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二限位块与第二轴承座15固定连接,第二限位块对第二轴承座15具有限位的作用;
31.进一步地,所述壳体1顶部开设有第二槽孔,第二槽孔具有便于棉线进入壳体1内部的作用。
32.本实用新型的使用过程如下:在使用本实用新型时将棉线贯穿圆环块17缠绕在收线辊4表面,然后接通外部电源,启动机壳18内部的电机2,使得电机2通过输出轴带动第一转动杆3转动,第一转动杆3转动带动收线辊4转动,由于第一齿轮6和第一转动杆3通过单向轴承连接,从而当第一转动杆3转动时,第一齿轮6不随第一转动杆3转动,第一转动杆3转动的同时带动第一转动杆3外部的第一皮带轮27和第二皮带轮28转动,由于第一转动杆3外部的第二皮带轮28和第四转动杆12外部的第二皮带轮28通过皮带连接,从而当第一转动杆3外部的第二皮带轮28转动时,会带动第四转动杆12外部的第二转动杆5转动,第四转动杆12外部的第二皮带轮28转动时带动第四转动杆12转动,第四转动杆12转动带动第二往复丝杆13转动,第二往复丝杆13转动带动第二轴承座15持续往返运动,从而使得棉线能够均匀的缠绕在收线辊4表面,当第一转动杆3转动时会带动第一转动杆3外部的第一皮带轮27转动,第一转动杆3外部的第一皮带轮27与第一活动杆20外部的第一皮带轮27通过皮带连接,从而第一转动杆3外部的第一皮带轮27转动会带动第一活动杆20外部的第一皮带轮27转动,第一活动杆20外部的第一皮带轮27转动带动第一锥齿轮21转动,第一锥齿轮21转动带动第二锥齿轮22转动,第二锥齿轮22转动带动第二活动杆23转动,第二活动杆23转动带动扇叶24转动,扇叶24转动能够对壳体1内部的灰尘进行吸附,当并纱作业完成后,使得电机2通过输出轴带动第一转动杆3反向转动,由于第一转动杆3外部的第一皮带轮27和第二皮带轮28与第一转动杆3通过单向轴承连接,当第一转动杆3反向转动时,第一转动杆3外部的第一皮带轮27和第二皮带轮28不随第一转动杆3的反向转动而转动,此时,第一齿轮6随第一转动杆3转动而转动,第一齿轮6转动带动第二齿轮8转动,第二齿轮8转动带动第三转动杆7转动,第三转动杆7转动带动第一往复丝杆9转动,第一往复丝杆9转动带动第一轴承座10持续往返运动,第一轴承座10持续往返运动带动切割刀11持续往返运动,从而使得切割刀11对棉线进行切割。
33.实施例2,参照附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并纱机的并纱结构,实施例1不同的是;
34.支撑部件包括支撑块19,所述支撑块19固定设于壳体1一侧,所述支撑块19固定设于电机2底部,通过在电机2底部设置了支撑块19,从而对电机2进行了有效地支撑,保证了电机2带动输出轴转动时的稳定性,保证了电机2能够正常运行,使得电机2通过输出轴能够带动第一转动杆3正常转动。
35.实施场景具体为:在使用本实用新型时将棉线贯穿圆环块17缠绕在收线辊4表面,然后接通外部电源,启动支撑块19顶部的电机2,使得电机2通过输出轴带动第一转动杆3转
动,第一转动杆3转动带动收线辊4转动,由于第一齿轮6和第一转动杆3通过单向轴承连接,从而当第一转动杆3转动时,第一齿轮6不随第一转动杆3转动,第一转动杆3转动的同时带动第一转动杆3外部的第一皮带轮27和第二皮带轮28转动,由于第一转动杆3外部的第二皮带轮28和第四转动杆12外部的第二皮带轮28通过皮带连接,从而当第一转动杆3外部的第二皮带轮28转动时,会带动第四转动杆12外部的第二转动杆5转动,第四转动杆12外部的第二皮带轮28转动时带动第四转动杆12转动,第四转动杆12转动带动第二往复丝杆13转动,第二往复丝杆13转动带动第二轴承座15持续往返运动,从而使得棉线能够均匀的缠绕在收线辊4表面,当第一转动杆3转动时会带动第一转动杆3外部的第一皮带轮27转动,第一转动杆3外部的第一皮带轮27与第一活动杆20外部的第一皮带轮27通过皮带连接,从而第一转动杆3外部的第一皮带轮27转动会带动第一活动杆20外部的第一皮带轮27转动,第一活动杆20外部的第一皮带轮27转动带动第一锥齿轮21转动,第一锥齿轮21转动带动第二锥齿轮22转动,第二锥齿轮22转动带动第二活动杆23转动,第二活动杆23转动带动扇叶24转动,扇叶24转动能够对壳体1内部的灰尘进行吸附,当并纱作业完成后,使得电机2通过输出轴带动第一转动杆3反向转动,由于第一转动杆3外部的第一皮带轮27和第二皮带轮28与第一转动杆3通过单向轴承连接,当第一转动杆3反向转动时,第一转动杆3外部的第一皮带轮27和第二皮带轮28不随第一转动杆3的反向转动而转动,此时,第一齿轮6随第一转动杆3转动而转动,第一齿轮6转动带动第二齿轮8转动,第二齿轮8转动带动第三转动杆7转动,第三转动杆7转动带动第一往复丝杆9转动,第一往复丝杆9转动带动第一轴承座10持续往返运动,第一轴承座10持续往返运动带动切割刀11持续往返运动,从而使得切割刀11对棉线进行切割。
36.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均可能利用上述阐述的技术方案对本实用新型加以修改或将其修改为等同的技术方案。因此,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进行的任何简单修改或等同置换,尽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