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热装置以及丝线加工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479219发布日期:2022-12-09 20:57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加热装置以及丝线加工机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加热丝线的加热装置以及具备加热装置的丝线加工机。


背景技术:

2.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在假捻加工等的丝线加工时加热丝线的热处理装置(加热装置)。加热装置具备铠装加热器(热源)以及加热器主体(加热部)。加热部构成为由热源加热,且构成为形成供丝线行进的规定的丝线行进空间。更详细来说,加热部具有由铜合金构成的加热板。一般情况下,铜合金具有一定程度的大的热容量。因而,能够一定程度地抑制因外部干扰(例如,由于某些原因而外部气体进入丝线行进空间等)而加热部被冷却。
3.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146640号公报
4.一般情况下,为了可靠地抑制因外部干扰而引起的加热部的温度变动,只要使加热部的热容量非常大即可。但是,在该情况下,加热装置有可能变得非常大型化。因而,考虑到装置的大型化抑制与因外部干扰而引起的温度变动的抑制的平衡,一般情况下,加热部被设计成具有一定程度的大小的热容量。但是,在这样的构成中,如果加热部的温度因外部干扰而一旦降低,则丝线行进空间以及/或者形成丝线行进空间的部件(以下,称作丝线行进空间等)的温度也降低。在该情况下,使加热部以及丝线行进空间等的温度返回到设定温度有可能花费时间。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抑制因外部干扰而引起的丝线行进空间等的温度降低,且即使丝线行进空间等的温度降低也能够使丝线行进空间等迅速地升温。
6.第1发明的加热装置具备:热源;加热部,构成为被上述热源加热,且构成为形成至少沿着规定的第1方向延伸的丝线行进空间,上述加热装置对在上述丝线行进空间行进的丝线进行加热,其特征为,上述加热部具有:第1加热部件,配置成不与在上述丝线行进空间行进的上述丝线接触,由第1材料构成;以及第2加热部件,在与上述第1方向正交的剖面中,至少配置在上述热源与上述丝线行进空间之间,且配置成不与在上述丝线行进空间行进的上述丝线接触,由体积比热比上述第1材料低的第2材料构成。
7.作为构成第1加热部件的第1材料,通过使用体积比热一定程度高的材料,能够一定程度地抑制因外部干扰而引起的加热部的温度降低。进而,在本发明中,能够使由体积比热低的第2材料构成的第2加热部件比第1加热部件迅速地升温。由此,能够经由配置在热源与丝线行进空间之间(对于详细的定义将后述)的第2加热部件使丝线行进空间等迅速地加热。因而,通过这样的迅速的加热,能够抑制因外部干扰而引起的丝线行进空间等的温度降低。此外,即使因外部干扰而丝线行进空间等的温度降低,也能够使丝线行进空间等迅速地升温。
8.第2发明的加热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发明中,上述第2加热部件与上述热源接触。
9.在本发明中,能够将由热源生成的热迅速地传递至第2加热部件。因而,能够使第2加热部件有效地升温。
10.第3发明的加热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或者第2发明中,上述第2加热部件与上述第1加热部件接触。
11.例如,也可以将加热第1加热部件的热源与加热第2加热部件的热源分开设置,并将第2加热部件与第1加热部件分离配置。但是,在该情况下,由于热源的构件成本的增大,加热装置的制造成本增大。在本发明中,第2加热部件与第1加热部件接触。因而,能够抑制制造成本的增大,并经由第2加热部件迅速地加热第1加热部件。
12.第4发明的加热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第3的任一发明中,上述第2加热部件的热容量相对于上述第1加热部件的热容量的比率为20%以上40%以下。
13.如果第2加热部件的热容量相对地过小,则当因外部干扰而加热部的温度降低时,到丝线行进空间等再次升温为止有可能花费时间。但是,如果第2加热部件的热容量相对地过大,则有可能加热部的温度也由于较小的外部干扰而容易变动,丝线行进空间等的温度反而可能变得不稳定。在本发明中,第2加热部件的热容量相对于第1加热部件的热容量不过大且不过小。因而,能够相对于外部干扰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加热部,且能够使丝线行进空间等迅速地升温。
14.第5发明的加热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第4的任一发明中,上述第2材料包含纤维材料。
15.在本发明中,通过使纤维材料沿着特定的方向取向,能够使第2材料的热传导率具有各向异性。因而,在特别容易传递热的方向上,能够非常迅速地传递热。
16.第6发明的加热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5发明中,上述纤维材料是碳纤维。
17.碳纤维是具有高的热传导率的轻量的原料。因而,在容易传递热的方向上,能够非常迅速地传递热。此外,能够使加热装置轻量化。
18.第7发明的加热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6发明中,上述碳纤维是沥青系纤维。
19.作为碳纤维,一般已知有沥青系碳纤维和pan系碳纤维。一般情况下,沥青系碳纤维具有比pan系碳纤维高的热传导率。在本发明中,通过使用沥青系碳纤维作为碳纤维,能够进一步提高热传导率。
20.第8发明的加热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6或者第7发明中,上述第2材料是上述碳纤维与石墨的复合材料。
21.碳纤维与石墨的复合材料具有非常高的热传导率。因而,通过使用碳纤维与石墨的复合材料作为第2材料,能够进一步提高热传导率。
22.第9发明的加热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6或者第7发明中,上述第2材料是上述碳纤维与树脂的复合材料。
23.碳纤维与树脂的复合材料比碳纤维与石墨的复合材料廉价。因而,通过使用碳纤维与树脂的复合材料作为第2材料,能够抑制加热装置的制造成本的增大。
24.第10发明的加热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第9的任一发明中,上述第2加热部件配置成至少沿着上述第1方向延伸,上述第2材料与上述第1材料相比,至少上述第1方向上的热传导率更高。
25.在本发明中,能够经由第2加热部件在第1方向上迅速地传递热。因而,能够抑制第
1方向上的丝线行进空间等的温度偏差。
26.第11发明的加热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第10的任一发明中,在与上述第1方向正交的剖面中,当将从上述热源朝向上述丝线行进空间的规定的假想直线延伸的方向设为第2方向时,上述第2材料与上述第1材料相比,至少上述第2方向上的热传导率更高。
27.在本发明中,能够经由第2加热部件从热源向丝线行进空间等迅速地传递热。因而,能够使丝线行进空间等迅速地升温。
28.第12发明的加热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第11的任一发明中,上述加热部具有至少沿着上述第1方向延伸的、用于使上述丝线接触的接触部件。
29.在如本发明那样设置有接触部件的构成中,通过使第2加热部件迅速地升温,能够使接触部件有效地升温。
30.第13发明的加热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2发明中,上述接触部件与上述第2加热部件接触。
31.在本发明中,通过接触部件与迅速地升温的第2加热部件之间的热传导,能够使接触部件有效地升温。
32.第14发明的加热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2或者第13发明中,上述接触部件构成为能够相对于上述加热部拆装。
33.一般情况下,在一边使丝线行进一边对丝线进行加工的情况下,为了使丝线顺畅地行进,对丝线赋予油剂。如果这样的油剂以及/或者渣滓堆积于接触部件,则有可能妨碍丝线的正常的行进,因此,需要定期地清扫接触部件。在本发明中,由于能够将接触部件从加热部暂时卸下,因此能够大幅度提高接触部件的清扫(油剂等的除去)等的维护的效率。
34.第15发明的丝线加工机的特征在于,具备:上述第1~第14的任一发明的加热装置;丝线变形赋予装置,对上述丝线赋予变形;以及丝线输送装置,构成为向上述加热装置以及上述丝线变形赋予装置输送上述丝线,用于使上述丝线行进,构成为一边使上述丝线行进一边对上述丝线进行加工。
35.在本发明中,能够抑制为了加工丝线而需要的加热温度因外部干扰而变动。因而,能够抑制由丝线加工机加工的丝线的品质的变动。
附图说明
36.图1是用于实施本实施方式的加工丝线的制造方法的假捻加工机的侧视图。
37.图2是沿着丝线的路径展开假捻加工机的示意图。
38.图3的(a)~(d)是表示第1加热装置的说明图。
39.图4是图3的(b)的放大图。
40.图5是表示第1加热部件和第2加热部件的物性值的表。
41.图6是表示变形例的第1加热部件和第2加热部件的物性值的表。
42.图7是其他变形例的第1加热装置的与第1方向正交的剖视图。
43.符号说明:
44.1:假捻加工机(丝线加工机);11:第1喂丝辊(丝线输送装置);13:第1加热装置(加热装置);15:假捻装置(丝线变形赋予装置);51:热源;52:加热部;53:第1加热部件;54:第2加热部件;55:接触块(接触部件);s:丝线行进空间;y:丝线。
具体实施方式
45.接着,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将图1的纸面垂直方向设为机体长度方向,将纸面左右方向设为机体宽度方向。将与机体长度方向以及机体宽度方向的双方正交的方向设为重力作用的上下方向(铅垂方向)。机体长度方向以及机体宽度方向是与水平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向。
46.(假捻加工机的整体构成)
47.首先,参照图1以及图2对用于实施本实施方式的加工丝线的制造方法的假捻加工机1(本发明的丝线加工机)的整体构成进行说明。图1是假捻加工机1的侧视图。图2是沿着丝线y的路径(丝线通道)展开假捻加工机1的示意图。
48.假捻加工机1构成为能够对由合成纤维构成的丝线y进行假捻加工。丝线y例如是由多根长丝构成的复丝。或者,丝线y也可以由1根长丝构成。假捻加工机1具备喂丝部2、加工部3以及卷绕部4。喂丝部2构成为能够供给丝线y。加工部3构成为从喂丝部2拉出丝线y而进行假捻加工。卷绕部4构成为将由加工部3加工后的丝线y卷绕于卷绕筒管bw。喂丝部2、加工部3以及卷绕部4所具有的各构成要素在机体长度方向上排列多个(参照图2)。机体长度方向是与由从喂丝部2通过加工部3到达卷绕部4的丝线通道形成的丝线y的行进面(图1的纸面)正交的方向。
49.喂丝部2具有保持多个喂丝卷装ps的筒子架7,向加工部3供给多根丝线y。加工部3构成为从喂丝部2拉出多根丝线y而进行加工。加工部3构成为从丝线行进方向上的上游侧起依次配置有例如第1喂丝辊11(本发明的丝线输送装置)、止捻导丝器12、第1加热装置13(本发明的加热装置)、冷却装置14、假捻装置15(本发明的丝线变形赋予装置)、第2喂丝辊16、络交装置17、第3喂丝辊18、第2加热装置19和第4喂丝辊20。卷绕部4具有多个卷绕装置21。各卷绕装置21将由加工部3假捻加工后的丝线y卷绕于卷绕筒管bw而形成卷绕卷装pw。
50.假捻加工机1具有在机体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配置的主机体8以及卷绕台9。主机体8以及卷绕台9设置成在机体长度方向上以大致相同的长度延伸。主机体8以及卷绕台9配置成在机体宽度方向上相互对置。假捻加工机1具有包括一组主机体8以及卷绕台9的、被称作跨度的单位单元。在一个跨度中,各装置配置成能够对在机体长度方向上并排的状态下行进的多根丝线y同时实施假捻加工。假捻加工机1的跨度以主机体8的机体宽度方向的中心线c为对称轴而纸面左右对称地配置(主机体8由左右的跨度共用)。此外,多个跨度在机体长度方向上排列。
51.(加工部的构成)
52.参照图1以及图2对加工部3的构成进行说明。第1喂丝辊11构成为从安装于喂丝部2的喂丝卷装ps退绕丝线y并向第1加热装置13输送。如图2所示,第1喂丝辊11例如构成为将1根丝线y向第1加热装置13输送。或者,第1喂丝辊11也可以构成为能够将相邻的多根丝线y分别向丝线行进方向上的下游侧输送。止捻导丝器12构成为使得由假捻装置15对丝线y所加的捻不传播到比止捻导丝器12靠丝线行进方向上游侧的位置。
53.第1加热装置13构成为对从第1喂丝辊11输送来的丝线y进行加热。如图2所示,第1加热装置13例如构成为能够加热两根丝线y。对于第1加热装置13的更详细构成将在后面叙述。
54.冷却装置14构成为对由第1加热装置13加热后的丝线y进行冷却。如图2所示,冷却
装置14例如构成为冷却1根丝线y。或者,冷却装置14也可以构成为能够同时冷却多根丝线y。假捻装置15配置在冷却装置14的丝线行进方向下游侧,构成为对丝线y加捻。假捻装置15例如是所谓的盘摩擦方式的假捻装置,但并不限定于此。第2喂丝辊16构成为将由假捻装置15处理后的丝线y向络交装置17输送。第2喂丝辊16对丝线y的输送速度比第1喂丝辊11对丝线y的输送速度快。由此,丝线y在第1喂丝辊11与第2喂丝辊16之间被拉伸假捻。
55.络交装置17构成为对丝线y赋予络交。络交装置17例如具有通过气流对丝线y赋予络交的公知的交织喷嘴。
56.第3喂丝辊18构成为将在比络交装置17靠丝线行进方向上的下游侧行进的丝线y向第2加热装置19输送。如图2所示,第3喂丝辊18例如构成为将1根丝线y向第2加热装置19输送。或者,第3喂丝辊18也可以构成为能够将相邻的多根丝线y分别向丝线行进方向上的下游侧输送。另外,第3喂丝辊18对丝线y的输送速度比第2喂丝辊16对丝线y的输送速度慢。因此,丝线y在第2喂丝辊16与第3喂丝辊18之间松弛。第2加热装置19构成为对从第3喂丝辊18输送来的丝线y进行加热。第2加热装置19沿着铅垂方向延伸,在一个跨度各设置一个。第4喂丝辊20构成为将由第2加热装置19加热后的丝线y向卷绕装置21输送。如图2所示,第4喂丝辊20例如构成为将1根丝线y向卷绕装置21输送。或者,第4喂丝辊20也可以构成为能够将相邻的多根丝线y分别向丝线行进方向上的下游侧输送。第4喂丝辊20对丝线y的输送速度比第3喂丝辊18对丝线y的输送速度慢。因此,丝线y在第3喂丝辊18与第4喂丝辊20之间松弛。
57.在如以上那样构成的加工部3中,第1喂丝辊11与第2喂丝辊16之间被拉伸的丝线y由假捻装置15加捻。由假捻装置15形成的捻传播至止捻导丝器12,但不传播到比止捻导丝器12靠丝线行进方向上游侧的位置。被拉伸且加捻的丝线y在由第1加热装置13加热而热固定之后,由冷却装置14冷却。在比假捻装置15靠丝线行进方向下游侧,丝线y被解捻,但通过上述热固定,丝线y被维持在假捻为波状的状态(即,维持丝线y的卷曲)。
58.实施了假捻的丝线y一边在第2喂丝辊16与第3喂丝辊18之间松弛,一边由络交装置17赋予络交之后或者不并丝而直接向丝线行进方向下游侧引导。进而,丝线y一边在第3喂丝辊18与第4喂丝辊20之间松弛,一边由第2加热装置19热处理。最后,通过卷绕装置21卷绕从第4喂丝辊20输送来的丝线y。
59.(卷绕部的构成)
60.参照图2对卷绕部4的构成进行说明。卷绕部4具有多个卷绕装置21。各卷绕装置21构成为能够在一个卷绕筒管bw卷绕丝线y。卷绕装置21具有支点导丝器41、横动装置42以及摇架43。支点导丝器41是成为丝线y横向移动时的支点的导丝器。横动装置42构成为能够通过横动导丝器45横向移动丝线y。摇架43构成为将卷绕筒管bw支承为旋转自如。在摇架43的附近配置有接触辊46。接触辊46与卷绕卷装pw的表面接触而施加接触压力。在如以上那样构成的卷绕部4中,从上述第4喂丝辊20输送的丝线y由各卷绕装置21卷绕于卷绕筒管bw,形成卷绕卷装pw。
61.(第1加热装置)
62.接着,参照图3的(a)~(d)对第1加热装置13的更具体构成进行说明。图3的(a)是从机体长度方向观察第1加热装置13的图、且是以第1加热装置13延伸的方向(后述的第1方向)朝向纸面左右方向的方式记载第1加热装置13的图。图3的(b)是图3的(a)的ab-ab线剖
视图。图3的(c)是图3的(b)的ac-ac线剖视图。图3的(d)是图3的(b)的ad-ad线剖视图。将与机体长度方向和第1方向的双方正交的方向设为高度方向(参照图3的(b))。在图3的(a)~(d)中,将纸面上侧设为高度方向上的一侧,将纸面下侧设为高度方向上的另一侧。
63.第1加热装置13构成为对行进的丝线y进行加热。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加热装置13构成为能够对两根丝线y(丝线ya、yb)进行加热。第1加热装置13沿着与机体长度方向正交的规定的第1方向延伸(参照图3的(a)等)。第1加热装置13具有热源51以及加热部52。第1加热装置13通过由热源51加热的加热部52同时加热行进中的丝线ya、yb。
64.热源51例如具有公知的铠装加热器(电热加热器)。铠装加热器是具有电热线(例如线圈)以及包围电热线的管的装置。铠装加热器在电流流过电热线时产生焦耳热。热源51沿着第1方向延伸(参照图3的(c))。热源51例如在与第1方向正交的剖面中为大致圆形状(参照图3的(b)),但并不限定于此。热源51与控制加热温度(加热部52的温度)的控制装置100(参照图3的(c))电连接。控制装置100构成为能够设定第1加热装置13的加热温度。控制装置100基于所设定的加热温度的值对第1加热装置13进行控制。控制装置100例如也可以考虑上述设定的加热温度以及检测加热部52的实际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未图示)的检测结果来控制第1加热装置13。
65.加热部52构成为被热源51生成的热加热。加热部52沿着热源51在第1方向上延伸(参照图3的(c))。在加热部52形成有至少沿着第1方向延伸的用于使丝线y行进的丝线行进空间s(参照图3的(b)、(d))。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的(b)所示,形成有两根丝线ya、yb分别行进的两个丝线行进空间s(丝线行进空间sa、sb)。通过由热源51加热的加热部52,对在丝线行进空间sa行进的丝线ya以及在丝线行进空间sb行进的丝线yb进行加热。对于加热部52的更详细构成将在后面叙述。
66.此处,一般情况下,为了可靠地抑制因外部干扰(例如,外部气体被突发性地吹送到加热部52等)而引起的加热部52的温度变动,只要使构成加热部52的部件的热容量非常大即可。但是,在该情况下,第1加热装置13有可能变得非常大型化。因而,考虑到第1加热装置13的大型化抑制与因外部干扰而引起的温度变动的抑制的平衡,一般情况下,加热部52被设计成具有一定程度的大小的热容量。但是,在这样的构成中,如果加热部52的温度因外部干扰而一旦降低,则丝线行进空间s以及/或者形成丝线行进空间s的部件(以下,称作丝线行进空间s等)的温度也降低。在该情况下,将加热部52以及丝线行进空间s等的温度返回到设定温度有可能花费时间。因此,为了抑制因外部干扰而引起的丝线行进空间s等的温度降低,且即使丝线行进空间s等的温度降低也能够使丝线行进空间s等迅速地升温,第1加热装置13还具有以下的构成。
67.(第1加热装置的详细构成)
68.参照图3的(a)~图5对第1加热装置13的详细构成进行说明。图4是图3的(b)的放大图。图5是表示构成后述的第1加热部件53的材料以及构成第2加热部件54的材料的物性值的表。在图4中,将纸面左侧设为机体长度方向上的一侧,将纸面右侧设为机体长度方向上的另一侧。
69.如图3的(b)以及图4所示,加热部52例如具有两个第1加热部件53、两个第2加热部件54以及两个接触块55(本发明的接触部件)。两个第1加热部件53包括第1加热部件53a、53b。两个第2加热部件54包括第2加热部件54a、54b。两个接触块55包括接触块55a、55b。第1
加热部件53a、第2加热部件54a以及接触块55a是用于加热丝线ya的部件。第1加热部件53b、第2加热部件54b以及接触块55b是用于加热丝线yb的部件。用于加热丝线ya的部件与用于加热丝线yb的部件例如在机体长度方向上,隔着热源51配置在相互相反侧的位置。
70.对用于加热丝线ya的部件进行说明。第1加热部件53a是沿着热源51在第1方向上延伸的长条的部件。构成第1加热部件53的材料(第1材料)例如是黄铜等的体积比热大的金属材料。体积比热是某一材料的比热(每单位质量的热容量)乘以该材料的密度(每单位体积的质量)而得到的值。如图4所示,第1加热部件53a例如与第1方向正交的剖面为大致l字状。但是,第1加热部件53a的形状并不限定于此。第1加热部件53a配置在热源51的机体长度方向上的一侧。第1加热部件53a例如从热源51分离地配置。
71.第2加热部件54a与第1加热部件53a相同,是沿着热源51在第1方向上延伸的长条的部件。第2加热部件54由体积比热比第1材料小的第2材料(详细情况后述)构成。如图4所示,第2加热部件54a例如与第1方向正交的剖面为大致长方形状。第2加热部件54a配置在热源51的机体长度方向上的一侧。第2加热部件54a配置成与热源51接触。此外,第2加热部件54a配置成与第1加热部件53a接触。在与第1方向正交的剖面中,第2加热部件54a配置成与第2加热部件54b一起包围热源51。第2加热部件54a例如在机体长度方向上配置在热源51与第1加热部件53a之间。对于第2加热部件54a的配置的更详细构成将在后面叙述。
72.第2加热部件54a例如与第1加热部件53a一起形成倒u字状的狭缝56(狭缝56a)。狭缝56a的高度方向上的另一侧开口。在狭缝56a内收纳接触块55a。狭缝56a作为收纳接触块55a的收纳空间发挥功能,并且也作为供丝线ya行进的丝线行进空间sa发挥功能。换言之,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加热部件54a与第1加热部件53a一起形成丝线行进空间sa。
73.接触块55a例如是sus制的长条的部件。接触块55a至少沿着第1方向延伸。接触块55a例如被切削加工。接触块55a配置在丝线ya行进的丝线行进空间s(丝线行进空间sa)内。接触块55a具有与丝线ya接触的、至少朝向高度方向上的另一侧的接触面57(接触面57a)。换言之,第1加热部件53a和第2加热部件54a配置成不与行进中的丝线ya接触(即,与行进中的丝线ya分离)配置(参照图4)。接触面57a至少沿着第1方向延伸(参照图3的(d))。接触面57a例如在与机体长度方向正交的剖面中呈大致u字状平缓地弯曲(参照图3的(d))。接触块55a嵌入到狭缝56a中。即,接触块55a例如与第1加热部件53a和第2加热部件54a中的至少一方接触。接触块55a可以至少与第2加热部件54a接触。更严格来说,接触块55a在机体长度方向上比狭缝56a短例如0.1mm~0.5mm。因此,在机体长度方向上,在接触块55a与第1加热部件53a或者第2加热部件54a之间能够形成微小的间隙。最优选接触块55a遍及第1方向上的全长与第2加热部件54a接触。接触块55a通过经由第1加热部件53a和第2加热部件54a传递的热而升温。
74.此外,对用于加热丝线yb的部件进行说明。第1加热部件53b与第1加热部件53a相同,由第1材料构成。第1加热部件53b配置在热源51的机体长度方向上的另一侧。第1加热部件53b例如从热源51分离地配置。第2加热部件54b与第2加热部件54a相同,由第2材料构成。第2加热部件54b配置在热源51的机体长度方向上的另一侧。第2加热部件54b配置成与热源51接触。此外,第2加热部件54b配置成与第1加热部件53b接触。第2加热部件54b配置成与第2加热部件54a一起例如在机体长度方向上夹在第1加热部件53a与第1加热部件53b之间。第2加热部件54b例如与第1加热部件53b一起形成与狭缝56a相同的狭缝56b。在狭缝56b内收
纳接触块55b。狭缝56b作为接触块55b的收纳空间发挥功能,并且也作为供丝线yb行进的丝线行进空间sb发挥功能。接触块55b例如是sus制的长条的部件。接触块55b与接触块55a相同地被进行切削加工。接触块55b具有与接触面57a相同的用于使丝线yb接触的接触面57b。换言之,第1加热部件53b和第2加热部件54b配置成不与行进中的丝线yb接触(即,从行进中的丝线yb分离)(参照图4)。接触块55b嵌入到狭缝56b中。即,接触块55b与第1加热部件53b和第2加热部件54b中的至少一方接触。
75.(第2加热部件的详细情况)
76.接着,参照图3的(b)以及图4对第2加热部件54(此处,作为代表为第2加热部件54a)的更详细构成进行说明。第2加热部件54a例如配置成在与第1方向正交的剖面中夹在热源51与丝线行进空间sa之间。“热源51与丝线行进空间sa之间”例如如以下那样定义。即,能够以在与第1方向正交的规定的剖面(例如参照图4)中将接触面57a中的高度方向上的最靠一侧的(也就是说,在图4所示的剖面中,在高度方向上距离狭缝56a的入口最远的)点pa与热源51的外表面51s连结的方式描绘多个假想的线段(例如线段l1、l2、l3等)。当这些线段中的至少一个通过第2加热部件54a时,定义为“第2加热部件54a配置在热源51与丝线行进空间sa之间”。对于“热源51与丝线行进空间sb之间”,也能够进行同样的定义。
77.第2加热部件54也可以如本实施方式那样,与热源51、第1加热部件53以及接触块55接触。此外,第2加热部件54的热容量相对于第1加热部件53的热容量的比率可以例如为20%以上40%以下。
78.对构成第2加热部件54的第2材料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如上所述,第2材料的体积比热小于第1材料的体积比热。更具体而言,作为第2材料,应用c/c复合材料(碳纤维强化碳复合材料)。c/c复合材料是碳纤维与石墨的复合材料。作为碳纤维,例如使用公知的沥青系碳纤维。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用作第1材料的黄铜的体积比热例如在20℃下为3.35j/(cm3·
k)。与此相对,用作第2材料的c/c复合材料的体积比热例如在20℃下为1.12j/(cm3·
k)。因此,能够使第2加热部件54比第1加热部件53迅速地升温。即,在因外部干扰而丝线行进空间s等的温度降低的情况下,能够经由第2加热部件54使丝线行进空间s等迅速地升温。因而,即使丝线行进空间s等的温度降低,也能够使丝线行进空间s等的温度迅速地上升。
79.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用作第2材料的c/c复合材料具有取向性。更具体而言,多数的碳纤维沿着规定的x方向取向。x方向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第1方向。由此,第2材料的热传导率具有各向异性。如图5所示,c/c复合材料的第1方向(x方向)上的热传导率例如在20℃下为180w/(m
·
k)。另一方面,与x方向正交的y方向(例如机体长度方向、高度方向等)上的c/c复合材料的热传导率例如在20℃下为80w/(m
·
k),比x方向上的热传导率低。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至少c/c复合材料的第1方向上的热传导率比黄铜的热传导率(例如在20℃下为60w/(m
·
k))高。通过由这样的第2材料构成的第2加热部件54,能够使第1方向上的加热温度均匀化。
80.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与第1方向正交的任意的方向上,c/c复合材料的热传导率(上述的80w/(m
·
k))也比黄铜的热传导率(上述的60w/(m
·
k))高。换言之,成为以下那样。在与第1方向正交的剖视图(参照图4)中,例如将点pa与热源51的外表面51s以最短距离连结的线段l3延伸的方向定义为第2方向。线段l3相当于本发明的“从热源朝向丝线行进空
间的规定的假想直线”。通过这样的构成,能够从热源51朝丝线行进空间sa等迅速地传递热。因而,能够使丝线行进空间sa等迅速地升温。同样地,也能够使丝线行进空间sb等迅速地升温。
81.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第1加热装置13例如特别优选在将加热温度设定为230℃以上350℃以下的规定温度的状态下,一边使行进中的丝线y与接触面57接触一边进行加热。在这样的温度范围内,与以往的加热装置(未图示)相比,能够提高丝线y的加热效率。当然可以将第1加热装置13的加热温度设定为比230℃低的温度,也可以设定为比350℃高的温度。
82.如以上那样,作为构成第1加热部件53的第1材料,使用体积比热一定程度高的材料,由此能够一定程度地抑制因外部干扰而引起的加热部52的温度降低。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使体积比热低的第2加热部件54比第1加热部件53迅速地升温。由此,能够经由配置在热源51与丝线行进空间s之间的第2加热部件54使丝线行进空间s等迅速地加热。因而,通过这样的迅速的加热,能够抑制因外部干扰而引起的丝线行进空间s等的温度降低。此外,即使因外部干扰而丝线行进空间s等的温度降低,也能够使丝线行进空间s等迅速地升温。
83.此外,第2加热部件54与热源51接触。由此,能够使由热源51生成的热向第2加热部件54迅速地传递。因而,能够使第2加热部件54有效地升温。
84.此外,第2加热部件54与第1加热部件53一起形成丝线行进空间s。因而,能够通过第2加热部件54使丝线行进空间s等有效地升温。
85.此外,第2加热部件54与第1加热部件53接触。因而,能够经由第2加热部件54将第1加热部件53迅速地加热。此外,在该情况下,例如,与将加热第1加热部件53的热源(未图示)与热源51分开设置且将第2加热部件54与第1加热部件53分离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制造成本的增大。
86.此外,第2加热部件54的热容量相对于第1加热部件53的热容量的比率为20%以上40%以下。这样,第2加热部件54的热容量相对于第1加热部件53的热容量不过大且不过小。因而,能够相对于外部干扰一定程度地增强加热部52,且能够使丝线行进空间s等迅速地升温。
87.此外,构成第2加热部件54的第2材料包含纤维材料。由此,能够使第2材料的热传导率具有各向异性。因而,在特别想要传递热的方向上,能够非常迅速地传递热。
88.此外,上述纤维材料是碳纤维。碳纤维是具有高的热传导率的轻量的原料。因而,在想要传递热的方向上,能够非常迅速地传递热。此外,能够使第1加热装置13轻量化。
89.此外,上述碳纤维是沥青系纤维。作为碳纤维,一般情况下,已知有沥青系碳纤维和pan系碳纤维。一般情况下,沥青系碳纤维具有比pan系碳纤维高的热传导率。因而,通过使用沥青系碳纤维作为碳纤维,能够进一步提高第2材料的热传导率。
90.此外,通过使用碳纤维与石墨的复合材料作为第2材料,能够进一步提高第2材料的热传导率。
91.此外,第2材料与第1材料相比,第1方向上的热传导率高。由此,能够经由第2加热部件54在第1方向上迅速地传递热。因而,能够抑制第1方向上的丝线行进空间s等的温度偏差。
92.此外,第2材料与第1材料相比,第2方向上的热传导率高。由此,能够经由第2加热
部件54从热源51向丝线行进空间s等迅速地传递热。因而,能够使丝线行进空间s等迅速地升温。
93.此外,加热部52具有接触块55。在如本实施方式那样设置接触块55的构成中,通过使第2加热部件54迅速地升温,能够使接触块55有效地升温。
94.此外,接触块55与第2加热部件54接触。因而,通过接触块55与迅速地升温的第2加热部件54之间的热传导,能够使接触块55有效地升温。
95.此外,通过在具备第1加热装置13的假捻加工机1中进行假捻加工,能够抑制为了加工丝线y而需要的加热温度因外部干扰而变动。因而,能够抑制由假捻加工机1加工的丝线y的品质的变动。
96.接着,说明对上述实施方式施加了变更的变形例。但是,对于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构成的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并适当省略说明。
97.(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作为第2材料的c/c复合材料中包含的碳纤维沿着第1方向取向。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在第2加热部件54a中,碳纤维也可以沿着第2方向取向。此外,在第2加热部件54b中,碳纤维也可以沿着从热源51朝向丝线行进空间sb等的方向取向。在该情况下,能够从热源51向丝线行进空间s等非常迅速地传递热。
98.(2)在到上述为止的实施方式中,第2材料中包含的碳纤维为沥青系纤维。但是,并不限定于此。碳纤维例如也可以为公知的pan系碳纤维。
99.(3)在到上述为止的实施方式中,第2材料为c/c复合材料(碳纤维与石墨的复合材料)。但是,并不限定于此。第2材料例如也可以为碳纤维与树脂(例如环氧树脂)的复合材料即cfrp(碳纤维强化塑料)。cfrp比c/c复合材料廉价,因此,通过使用cfrp作为第2材料,能够抑制第1加热装置13的制造成本的增大。
100.(4)在到上述为止的实施方式中,在第2材料中包含碳纤维来作为纤维材料。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使用碳纤维以外的材料作为纤维材料。
101.(5)在到上述为止的实施方式中,c/c复合材料中包含的碳纤维沿着规定的x方向取向。但是,并不限定于此。碳纤维也可以不沿着特定的方向取向(即,也可以随机地取向)。
102.(6)在到上述为止的实施方式中,第2材料的热传导率在第1方向和第2方向的双方上比第1材料的热传导率高。但是,并不限定于此。第2材料的热传导率例如可以仅在第1方向和第2方向中的一方上比第1材料的热传导率高。或者,第2材料的热传导率也可以为第1材料的热传导率以下。第2材料也可以仅具有体积比热比第1材料小的特性。作为一例,第1加热部件53例如也可以由铝构成。如图6的(a)所示,铝(第1材料)的体积比热在20℃下为2.43j/(cm3·
k)。在该情况下,c/c复合材料(第2材料)的体积比热小于铝的体积比热。另一方面,铝(第1材料)的热传导率在20℃下为204w/(m
·
k),在任一方向上,都比c/c复合材料(第2材料)的热传导率高。
103.(7)第1材料和第2材料的组合并不限定于上述。例如,如图6的(b)所示,也可以第1材料为黄铜,第2材料为铝。在该情况下,第2材料的体积比热比第1材料的体积比热低,第2材料的热传导率比第1材料的热传导率高。另外,铝与c/c复合材料相比耐热性优异。在将具有这样优异的耐热性的材料应用于加热部52的情况下,能够较高地设定加热温度。在该情况下,第1加热装置13例如也可以为日本特开2002-146640号公报所记载的非接触式的加热装置(未图示)。在非接触式的加热装置中,代替接触块55,设置在第1方向上相互分离配置
的多个导丝器(未图示)。各导丝器不是用于直接加热丝线y的部件,是仅用于引导丝线y的部件。在非接触式的加热装置中,主要通过丝线行进空间s内的被加热了的空气来加热丝线y。
104.(8)在到上述为止的实施方式中,第1加热装置13构成为对两根丝线y进行加热。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设置构成为能够加热3根以上的丝线y的第1加热装置(未图示)。或者,例如,如图7所示,也可以设置构成为加热1根丝线y的第1加热装置13a。第1加热装置13a的加热部52a也可以构成为,与加热部52(参照图4等)相比,例如仅去除了第1加热部件53b以及接触块55b。或者,在第1加热装置13a中,也可以代替第2加热部件54b,设置由第1材料构成的第1加热部件61。
105.(9)在到上述为止的实施方式中,第2加热部件54与热源51以及接触块55接触。但是,并不限定于此。第2加热部件54可以仅与热源51以及接触块55中的一方接触,也可以与热源51和接触块55的任一个都不接触。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仅将第1加热部件53设置成与热源51以及/或者接触块55接触。此外,在到上述为止的实施方式中,第2加热部件54与第1加热部件53接触,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将加热第1加热部件53的热源(未图示)与热源51分开设置,并且将第2加热部件54与第1加热部件53分离配置。
106.此外,例如,也可以仅接触块55的第1方向上的一部分与第2加热部件54接触。但是,在该情况下,与接触块55遍及第1方向上的全长与第2加热部件54接触的构成相比,接触块55的加热效率低。
107.或者,第1加热部件53和第2加热部件54也可以均不与接触块55接触。但是,在该情况下,接触块55的加热效率低。另外,按照以下的顺序,接触块55的加热效率高。作为第1构成,在至少第2加热部件54与接触块55接触的构成中,加热效率最高。作为第2构成,在仅第1加热部件53与接触块55接触的构成中,加热效率第二高。作为第3构成,在第1加热部件53和第2加热部件54均不与接触块55接触的构成中,加热效率最低。在多个加热部52中,在第1~第3构成中的两个以上的构成不经意地混合存在的情况下,在多个加热部52之间接触块55的加热效率可能会产生偏差。因此,在多个加热部52以及多个第1加热装置13中,优选尽量统一成第1~第3的任一个构成。
108.(10)在到上述为止的实施方式中,第2加热部件54的热容量相对于第1加热部件53的热容量的比率为20%以上40%以下。但是,并不限定于此。该比率例如可以小于20%,或者也可以大于40%。
109.(11)在到上述为止的实施方式中,在与机体长度方向正交的剖面中,接触面57弯曲。但是,并不限定于此。接触面57也可以在与机体长度方向正交的剖面中,例如为大致直线状。
110.(12)在到上述为止的实施方式中,第1加热装置13和第1加热装置13a具有接触块55。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代替接触块55,设置以在与第1方向正交的剖面中成为倒u字状的方式进行板金加工的未图示的sus板作为接触部件(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2-194631号公报)。
111.(13)接触部件(接触块55或者上述的sus板)也可以构成为能够相对于加热部52拆装。由此,能够将接触部件从加热部52暂时卸下,因此能够大幅度提高接触部件的清扫等的维护的效率。
112.(14)在到上述为止的实施方式中,狭缝56由第1加热部件53和第2加热部件54的双方形成。但是,并不限定于此。狭缝56也可以仅由第1加热部件53和第2加热部件54中的一方形成。即,第1加热部件53也可以形成狭缝56整体。或者,第2加热部件54也可以形成狭缝56整体。
113.(15)在到上述为止的实施方式中,热源51具有铠装加热器。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代替热源51,例如设置构成为通过热介质加热加热部52的热源(未图示)。
114.(16)上述的第1加热装置13的构成也可以应用于第2加热装置19。此外,上述的第1加热装置13并不限定于假捻加工机1,也可以应用于具有其他构成的公知的假捻加工机(未图示)。例如,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日本特开2009-74219号公报所记载的假捻加工机(未图示)。该假捻加工机构成为能够将2根丝线并丝而形成1根丝线。该假捻加工机构成为能够将并丝的1根丝线或者未并丝的2根丝线卷绕于单一的摇架。作为例子,本发明可以应用于这样的假捻加工机。或者,第1加热装置13除了可以应用于假捻加工机之外,还可以应用于例如公知的气体加工机(未图示)等的、一边使丝线(未图示)行进一边进行加工的丝线加工机。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