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结构包芯线编织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758761发布日期:2022-12-31 09:18阅读:45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结构包芯线编织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半纺精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结构包芯线编织装置。


背景技术:

2.传统的包芯线主要通过中空锭子包覆机生产,其生产方式是利用高速旋转锭子带动筒子上纱线退解,在其过程中使包覆纱线包缠到穿过中空锭杆的芯线上。但是,这种设备目前仅能生产包覆均匀、紧密的包芯线,生产的包芯线结构单一,不能改变包芯线的外侧的包覆纱的密集程度,对于不同材质粗细的包覆纱所需包覆角度不同,由于传统的包覆机无法调节包覆角度使得存在包芯线外露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多结构包芯线编织装置。
4.本实用新型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多结构包芯线编织装置,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上表面固定有第四支撑柱,所述第四支撑柱远离底板一端固定有工作台,所述工作台中心开设有第一通槽,所述第一通槽内设有复卷机构,所述底板两侧固定有第一支撑柱,所述第一支撑柱上端固定有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与工作台间设有调节机构,所述第一支撑板上表面设有驱动机构,所述调节机构包括若干第二支撑板,所述若干第二支撑板固定于工作台上表面,所述第二支撑板开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内壁对称开设有第一滑动槽,所述第一滑动槽内滑动设置有第一圆柱,所述第一圆柱远离第一滑动槽一端固定有第一调节板,所述第一调节板远离第一圆柱一端铰接有第一传动板,所述第一支撑板开设有若干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内壁对称开设有第二滑动槽,所述第二滑动槽内滑动设置有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远离第二滑动槽一端与第一传动板固定连接。
5.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调节板上表面开设有第一导槽,所述第一调节板靠近第一圆柱一端固定有第一导块,所述第一导块开设有第一u形槽,所述第一传动板开设有第二空槽,所述第二空槽内壁转动设置有第一转动柱,所述第一传动板侧壁固定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输出轴贯穿第一传动板与第一转动柱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动柱固定有第二调节件。
6.作为优选,所述复卷机构包括第一支撑管,所述第一通槽内壁开设有第一转动槽,所述第一转动槽内转动设置有第一环形板,所述第一环形板与第一支撑管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管上表面固定有环形底座,所述环形底座上表面固定有若干第一卷线杆,所述第一卷线杆开设有第二导槽,所述工作台开设有第二转动槽,所述第二转动槽内转动设置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支撑管固定有第一齿件,所述第一齿轮与第一齿件啮合,所述工作台上表面固定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输出轴与第一齿轮固定连接。
7.作为优选,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第一气缸,所述第一支撑板上表面固定有若干第二支撑柱,所述第二支撑柱上端固定有第三支撑板,所述第一气缸固定与第三支撑板下表面,
所述第一支撑板上表面开设有第三空槽,所述第三空槽固定有第一分流管,所述第一分流管开设有第三滑动槽,所述第一气缸活塞杆与第三滑动槽滑动配合,所述第一分流管固定有若干第二分流管,所述第二分流管开设有第四滑动槽,所述第四滑动槽与第三滑动槽相通,所述第四滑动槽滑动设置有第一推杆,所述第一推杆远离第四滑动槽一端与第一传动板固定连接。
8.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支撑板下表面固定有若干第三支撑柱,所述第三支撑柱远离第一支撑板一端固定有第四支撑板,所述第四支撑板远离第三支撑柱一端固定有第二圆柱,所述第三支撑柱开设有第三滑槽,所述第三滑槽滑动设置有第一固定杆,所述第一固定杆远离第三滑槽一端固定有第三圆柱,所述第三圆柱与第二圆柱中心轴对齐,所述第一支撑板下表面固定有第二导向件。
9.作为优选,所述工作台下端固定有第一导向件,所述工作台侧壁固定有第五支撑板,所述第五支撑板转动设置有第二转动柱,所述第二转动柱侧壁固定有第五圆柱,所述第五支撑板固定有第三电机,所述第三电机输出轴与第二转动柱固定连接。
10.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
1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调节机构,根据所缠绕的线粗细程度来调节缠绕角度,以此避免材料浪费或者不足产生残次品的情况,大大降低了残次品的产生概率,降低了成本,同时根据不同的缠绕线材质,在缠绕前施行不同程度的按压,使其产生一定程度的拉伸,避免在缠绕后产生拉伸而导致的包覆的芯线外露的情况。
附图说明
12.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13.图2为本实用新型调整机构零件结构示意图。
14.图3为本实用新型调整机构局部示意图。
15.图4为本实用新型复卷机构结构示意图。
16.图5为本实用新型驱动机构结构示意图。
17.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支撑板下表面零件示意图。
18.图7为本实用新型剖视图。
19.图8为本实用新型工作台侧面局部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0.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
21.参考图1-3,一种多结构包芯线编织装置,包括底板1,底板1上表面固定有第四支撑柱,第四支撑柱远离底板1一端固定有工作台2,底板1两侧固定有第一支撑柱5,第一支撑柱5上端固定有第一支撑板6,第一支撑板6与工作台2间设有调节机构7,调节机构7包括若干第二支撑板9,若干第二支撑板9固定于工作台2上表面,第二支撑板9开设有第一滑槽10,第一滑槽10内壁对称开设有第一滑动槽11,第一滑动槽11内滑动设置有第一圆柱12,通过第一圆柱12的设置使得第一调节板13可在第一滑动槽11的范围内上下滑动调节。
22.参考图1-3,第一圆柱12远离第一滑动槽11一端固定有第一调节板13,第一调节板
13远离第一圆柱12一端铰接有第一传动板14,第一支撑板6开设有若干第二滑槽15,第二滑槽15内壁对称开设有第二滑动槽16,第二滑动槽16内滑动设置有第一滑块17,第一滑块17远离第二滑动槽16一端与第一传动板14固定连接,通过第一传动板14与第一圆柱12的配合,使得第一传动板14在移动的过程中将完成对第一调节板13角度的调节。
23.参考图1-3,第一调节板13上表面开设有第一导槽18,第一调节板13靠近第一圆柱12一端固定有第一导块19,第一导块19开设有第一u形槽20,通过设置第一导块19与第一导槽18,防止所需缠绕的线偏移从而对产品对机器产生影响,第一传动板14开设有第二空槽21,第二空槽21内壁转动设置有第一转动柱22,第一传动板14侧壁固定有第一电机23,第一电机23输出轴贯穿第一传动板14与第一转动柱22固定连接,第一转动柱22固定有第二调节件24。
24.参考图4、图7,工作台2中心开设有第一通槽3,第一通槽3内设有复卷机构4,复卷机构4包括第一支撑管25,第一通槽3内壁开设有第一转动槽26,第一转动槽26内转动设置有第一环形板27,第一环形板27与第一支撑管25固定连接,第一支撑管25上表面固定有环形底座28,环形底座28上表面固定有若干第一卷线杆29,通过第一卷线杆29的转动,使得缠绕的线均匀的缠绕在芯线上,第一卷线杆29开设有第二导槽30,第二导槽30的设置防止缠绕的线产生偏移工作台2开设有第二转动槽31,第二转动槽31内转动设置有第一齿轮32,第一支撑管25固定有第一齿件33,第一齿轮32与第一齿件33啮合,通过第一齿轮32的转动,将转动的力传递至第一齿件33上,完成对第一支撑管25的转动,工作台2上表面固定有第二电机34,第二电机34输出轴与第一齿轮32固定连接。
25.参考图5,第一支撑板6上表面设有驱动机构8,驱动机构8包括第一气缸35,第一支撑板6上表面固定有若干第二支撑柱36,第二支撑柱36上端固定有第三支撑板37,第一气缸35固定与第三支撑板37下表面,第一支撑板6上表面开设有第三空槽38,第三空槽38固定有第一分流管39,第一分流管39开设有第三滑动槽40,第一气缸35活塞杆与第三滑动槽40滑动配合,第一分流管39固定有若干第二分流管41,通过连通第二分流管41与第一分流管39,以此保证第一推杆43为同步进行,避免由于各推杆调节角度不同,导致包芯线产生错误,第二分流管41开设有第四滑动槽42,第四滑动槽42与第三滑动槽40相通,第四滑动槽42滑动设置有第一推杆43,第一推杆43远离第四滑动槽42一端与第一传动板14固定连接。
26.参考图6,第一支撑板6下表面固定有若干第三支撑柱44,第三支撑柱44远离第一支撑板6一端固定有第四支撑板45,第四支撑板45远离第三支撑柱44一端固定有第二圆柱46,第三支撑柱44开设有第三滑槽47,第三滑槽47滑动设置有第一固定杆48,滑动设置第一固定杆48,对于不同高度的包覆线线筒皆可适应,第一固定杆48远离第三滑槽47一端固定有第三圆柱49,第三圆柱49与第二圆柱46中心轴对齐,通过设置第二圆柱46与第三圆柱49,完成对包覆线线筒的夹持前提下,不妨碍其转动,第一支撑板6下表面固定有第二导向件55。
27.参考图8,工作台2下端固定有第一导向件50,工作台2侧壁固定有第五支撑板51,第五支撑板51转动设置有第二转动柱52,第二转动柱52侧壁固定有第五圆柱53,第五支撑板51固定有第三电机54,第三电机54输出轴与第二转动柱52固定连接。
28.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
29.将现有的包覆线线筒插在第二圆柱46上,下滑第一固定杆48,第一固定杆48运动
带动第三圆柱49运动,将包覆线线筒夹持但不影响其转动,同时芯线线筒以同样的方式夹持完毕,将芯线穿过第二导向件55,向下从环形底座28、穿过第一通槽3,从第一通槽3下端穿过第一导向件50,捆绑在第五圆柱53上,将包覆线穿过第二调节件24,沿第一导槽18,穿过第一u形槽20,穿过第一卷线杆29上的第二导槽30,打结在芯线上。
30.完成固定后启动第三电机54,第三电机54转动带动第二转动柱52转动,第二转动柱52转动带动第五圆柱53运动,第五圆柱53运动带动捆绑在第五圆柱53上的芯线缠绕在第二转动柱52上,在第三电机54启动的同时,启动第二电机34,第二电机34转动带动第一齿轮32转动,第一齿轮32转动带动第一齿件33转动,第一齿件33转动带动第一支撑管25转动,第一支撑管25转动带动环形底座28转动,环形底座28转动带动第一卷线杆29转动,使得穿过第一卷线杆29中第二导槽30的包覆线缠绕在芯线上,当因为包覆线材质原因需要调节包覆线弹性力度时,启动第一电机23,第一电机23启动带动第一转动柱22转动,第一转动柱22转动带动第二调节件24转动至第一导槽18内,按所需弹性度对包覆线形成一定的夹持力度,使得包覆线在包覆前被一定的拉伸,防止在包覆后因弹性产生拉伸使得包芯外露。
31.当需要包覆的线粗细发生改变时,启动第一气缸35,第一气缸35启动活塞杆向外运动,推动第一分流管39内气体运动,第一分流管39内气体运动带动第二分流管41内气体运动,第二分流管41内气体运动带动第一推杆43向外移动,第一推杆43移动带动第一传动板14水平移动,第一传动板14移动带动第一调节板13一端移动,同时第一圆柱12在第一滑动槽11内向上滑动,角度发生改变,以此改变包覆线在包覆前的角度位置,便于不同粗细包覆线的要求。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