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碳纤维生产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684055发布日期:2023-03-29 17:57阅读:112来源:国知局
一种碳纤维生产线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碳纤维生产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碳纤维生产线。


背景技术:

2.随着国内碳纤维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下游复合材料领域的推动,对于3k高性能碳纤维的需求量日益提升。经过研究机构与生产企业的技术攻关,目前国内3k高性能碳纤维的工艺参数、性能指标已经趋于稳定。但是,理论研究与生产实践之间仍是有一定距离的。如何让理论研究成果真正在生产实践中落地,保证生产一线安全、高效、低成本的生产出成品碳纤维,是现今碳纤维生产企业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3.3k高性能碳纤维的主要特点为丝束较细。因此,若生产过程中碳纤维丝束的完整性受到破坏,即出现伤丝现象,其极易在氧化、碳化工艺过程中烧断,影响生产的稳定性,产生大量废丝。甚至在氧化工艺过程中,断丝会产生聚温效应,其周围的碳纤维丝束极易受其影响,温度高于工艺温度而烧断。由于丝束较细,温度稍微高于工艺温度就会使其烧断,因而烧断效应的扩散是很快的。仅仅一两根伤丝进入氧化炉,就会造成十几根丝烧断,产生大量废丝,甚至造成工艺停车。
4.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碳纤维生产线,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温度过高而导致丝束伤丝的技术问题。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技术方案的基本构思是:一种碳纤维生产线,包括放丝系统和氧化系统,碳纤维丝束可由放丝系统引出,并引入氧化系统进行氧化,还包括:
7.加湿箱,设置在放丝系统和氧化系统之间,由放丝系统引出的丝束可穿过所述加湿箱进入氧化系统;
8.雾化装置,用于向所述加湿箱内输送雾化水。
9.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所述放丝系统和氧化系统之间设置加湿箱,并在加湿箱中设置用于向所述加湿箱内输送雾化水的雾化装置,使由放丝系统引出的丝束穿过所述加湿箱之后,再进入氧化系统中,确保了丝束在进入氧化工序之前,始终处于湿润状态,去除了丝束上会导致丝束伤丝的静电。本实用新型保证了丝束在进入氧化工序之前的完整性,避免了由于伤丝进入氧化炉后导致产生缠辊及断丝的情况发生。
10.进一步地,所述加湿箱包括:第一开口,设置在所述加湿箱的侧壁上;
11.第二开口,对应设置在与所述第一开口相对的侧壁上;
12.所述丝束从所述第一开口向所述第二开口运动,所述加湿箱的第一开口、第二开口之间的侧壁上开设雾化水入口,所述雾化装置可通过雾化水入口向加湿箱内输送雾化水。
13.进一步地,所述雾化水入口设置在所述加湿箱内部的底壁上;所述雾化装置包括用于连通加湿箱的喷雾口,所述喷雾口朝向所述雾化水入口设置。
14.进一步地,所述雾化水入口自所述第一开口向第二开口排布。
15.进一步地,所述加湿箱还包括过滤装置,所述过滤装置设置在雾化水入口侧,并覆盖雾化水入口,用于过滤通过雾化水入口的气体。
16.进一步地,所述放丝系统还包括绕设有原丝的原丝筒;
17.所述碳纤维生产线还包括第一喷水装置,第一喷水装置具有用于出水的喷水口,喷水口朝向所述原丝筒设置。
18.进一步地,所述碳纤维生产线包括用于输送产线用水的输水管;所述第一喷水装置包括喷水管,喷水管一端连通所述输水管,另一端形成喷水口朝向所述原丝筒设置,所述喷水管自其一端向其另一端向下倾斜设置,且喷水管位于原丝筒上方。
19.进一步地,所述碳纤维生产线还包括用于喷水的第二喷水装置,第二喷水装置设置在第一喷水装置与氧化系统之间,用于向第一喷水装置与氧化系统之间的碳纤维丝束喷水。
20.进一步地,第二喷水装置包括内部具有用于容纳水的空腔的壳体,壳体开设有连通空腔内外的喷水孔,喷水孔朝向所述第一喷水装置与氧化系统之间的区域设置。
21.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喷水装置设置有喷水孔,所述壳体开设有若干所述喷水孔;若干所述喷水孔自所述第二喷水装置的一端,沿与丝束运动方向垂直的方向,向第二喷水装置的另一端排布;所述喷水孔的轴线与所述丝束的移动方向垂直。
22.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3.(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所述放丝系统和氧化系统之间设置加湿箱,并在加湿箱中设置用于向所述加湿箱内输送雾化水的雾化装置,使由放丝系统引出的丝束穿过所述加湿箱之后,再进入氧化系统中,确保了丝束在进入氧化工序之前,始终处于湿润状态,去除了丝束上会导致丝束伤丝的静电。本实用新型保证了丝束在进入氧化工序之前的完整性,避免了由于伤丝进入氧化炉后导致产生缠辊及大量断丝的情况发生。
24.(2)本实用新型一种碳纤维生产线的加湿箱、第一喷水装置和第二喷水装置为全自动化进行,节省了生产现场所需的人力,降低了岗位人员的劳动强度。
25.(3)本实用新型一种碳纤维生产线使丝束在进入氧化炉系统之前,共经过三次加湿,避免了丝束加工过程中产生伤丝或断丝,进而避免了伤丝或断丝进入氧化系统中产生聚温效应,导致大量废丝产生,降低了成本,节约了资源。
26.(4)本实用新型一种碳纤维生产线确保了碳纤维丝束的工艺状况符合工艺要求,满足了生产的需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附图说明
27.附图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显然,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在附图中:
28.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碳纤维生产线的加湿箱的结构图;
29.图2是本实用新型图1加湿箱的剖面图;
30.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喷水装置与供水系统的连接图;
31.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喷水装置的结构图;
32.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喷水装置的结构图;
33.图6是本实用新型碳纤维生产线的工艺流程图;
34.图中:1、加湿箱;11、第一开口;12、第二开口;13、雾化水入口;14、雾化装置;2、第一喷水装置;21、喷水管;3、第二喷水装置;31、喷水孔;32、壳体;33、第一端;34、第二端;4、原丝筒;5、丝束;6、供水系统;61、水泵;62、输水管;63、污水处理管;7、氧化系统;71、第一氧化炉;72、第二氧化炉;73、第三氧化炉;74、第四氧化炉;8、碳化系统;81、低温碳化炉;9、余热回收系统;91、高温焚烧炉;92、第一换热器;93、第一低温焚烧炉;94、第二换热器;941、第二换热器排气管;942、第二换热器新风系统;95、第二低温焚烧炉;96、第三换热器;961、第三换热器排气管;962、第三换热器新风系统;10、第一调温系统;20、第二调温系统;40、放丝系统。
35.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旨在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构思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36.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3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9.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碳纤维生产线,包括放丝系统40和氧化系统7,碳纤维丝束5可由放丝系统40引出,并引入氧化系统7进行氧化。所述碳纤维生产线还包括加湿箱1和雾化装置14。
40.所述加湿箱1设置在放丝系统40和氧化系统7之间,由放丝系统40引出的丝束5可穿过所述加湿箱1进入氧化系统7。
41.所述雾化装置14用于向所述加湿箱1内输送雾化水。
42.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所述放丝系统40和氧化系统7之间设置加湿箱1,并在加湿箱1中设置用于向所述加湿箱1内输送雾化水的雾化装置14,使由放丝系统40引出的丝束5穿过所述加湿箱1之后,再进入氧化系统7中,确保了丝束5在进入氧化工序之前,始终处于湿润状态,去除了丝束5上会导致丝束5伤丝的静电。本实用新型保证了丝束5在进入氧化工序之
前的完整性,避免了由于伤丝进入氧化炉后导致产生缠辊及断丝的情况发生。
43.具体地,所述雾化装置14设置在所述加湿箱1的内部。
44.另外,所述碳纤维生产线还包括机架、转轴和驱动转轴的电动机。
45.需要解释的是,为防止有水被喷到驱动转轴的电动机或转轴的轴承上,在电动机与轴承外部加装金属保护壳。
46.所述碳纤维生产线还包括供水系统6,所述供水系统6包括水泵61、输水管62和污水处理管63。
47.优选的,水泵61型号为25lg3-10x3,最大流量为3m3/h,最大扬程为30m,额定功率为1.1kw。
48.优选的,工作过程中,由水泵61加压的工业水,流量为0.5m3/h,最大扬程为8m,水泵61功率为0.08kw。
49.如图1所示,所述加湿箱1包括第一开口11和第二开口12。
50.所述第一开口11设置在所述加湿箱1的侧壁上。所述第二开口12对应设置在与所述第一开口11相对的侧壁上。
51.所述丝束5从所述第一开口11向所述第二开口12运动。所述加湿箱1的第一开口11、第二开口12之间的侧壁上开设雾化水入口13。所述雾化装置14可通过雾化水入口13向加湿箱1内输送雾化水。
52.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所述加湿箱1的侧壁上设置第一开口11和第二开口12,使所述丝束5从所述第一开口11向所述第二开口12运动,通过对从第一开口11进入和第二开口12流出的丝束5进行加湿处理,进一步确保了丝束5在进入氧化工序之前,始终处于湿润状态,去除了丝束5上会导致丝束5伤丝的静电。
53.进一步地,所述雾化水入口13设置在所述加湿箱1内部的底壁上。所述雾化装置14包括用于连通加湿箱的喷雾口,所述喷雾口朝向所述雾化水入口13设置。
54.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所述雾化水入口13设置在所述加湿箱1内部的底壁上,并且将所述喷雾口朝向所述雾化水入口13设置,使从所述喷雾口喷出来的物化水通过所述雾化水入口13直接作用在丝束5上,保证了通过所述雾化水入口13的每段丝束5都能被加湿,避免了丝束5在氧化过程中由于温度过高而被烧断,进而影响生产的稳定性。
55.如图2所示,图中丝束5的流动方向为从左到右。所述雾化水入口13自所述第一开口11向第二开口12排布。
56.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所述雾化水入口13自所述第一开口11向第二开口12排布,使丝束5在运动过程中持续受到加湿作用,保证了丝束5达到加湿效果,进一步避免了丝束5在氧化过程中由于温度过高而被烧断,而导致出现大量废丝的情况发生。
57.需要解释的是,所述雾化水入口13也可以不均匀设置在所述第一开口11、第二开口12之间,只要满足使丝束5完全加湿即可。
58.进一步地,所述加湿箱1还包括过滤装置。所述过滤装置用于过滤通过雾化水入口的气体。所述过滤装置设置在雾化水入口13侧,并且所述过滤装置覆盖雾化水入口13。
59.所述过滤装置设在所述雾化水入口13与丝束5之间,所述过滤装置用于避免灰尘与丝束5接触。
60.本实用新型将所述过滤装置设在所述雾化水入口13与丝束5之间,避免了灰尘与
丝束5接触,导致所述丝束5形成产品的性能降低的情况。
61.具体地,所述过滤装置包括过滤网,所述过滤网设置在所述雾化水入口13与丝束5之间。更具体地,所述过滤网固定设置在所述雾化水入口13的上方。
62.如图3至图4所示,所述放丝系统40还包括绕设有原丝的原丝筒4。
63.所述碳纤维生产线还包括第一喷水装置2,所述第一喷水装置2具有用于出水的喷水口,所述喷水口朝向所述原丝筒4设置。
64.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所述喷水口朝向所述原丝筒4设置,使水流直接作用在绕设在原丝筒4上的原丝,保证了丝束5在从原丝轴4流出时处于湿润状态。
65.具体地,所述第一喷水装置2的喷水口设置为网状。需要解释的是,当具有一定压力的水流经过所述第一喷水装置2,最后达到所述喷水口时,由于网状结构的节流作用,使流速增大,进而使通过所述喷水口的水流被打散为雾状水,增大了对原丝筒4的加湿范围,使喷出的水均匀分布在原丝筒4的表面。
66.进一步地,所述碳纤维生产线包括用于输送产线用水的输水管62。所述第一喷水装置2包括喷水管21。所述喷水管21的一端连通所述输水管62,所述喷水管21的另一端形成喷水口朝向所述原丝筒4设置。
67.所述喷水管21自其一端向其另一端向下倾斜设置,且喷水管21位于原丝筒4上方。
68.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所述喷水管21的一端连通所述输水管62,所述喷水管21的另一端形成喷水口朝向所述原丝筒4设置,使通过喷水口流出的雾状水直接喷洒在原丝筒4,对放丝系统40中初始阶段的丝束5进行加湿,保证了丝束5在放丝过程中不会受到破坏,进一步降低了废丝产生的机率。
69.具体地,所述喷水口的轴线与水平方向呈一定的夹角。所述夹角的范围为45
°
~85
°

70.一种实施方式是,所述第一喷水装置2设置在所述原丝筒4的上方。
71.另一种实施方式是,所述第一喷水装置2设置在所述原丝筒4的下方。
72.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方案是所述第一喷水装置2设置在所述原丝筒4的上方。优选的,所述夹角为60
°

73.进一步地,所述碳纤维生产线还包括用于喷水的第二喷水装置3,所述第二喷水装置3设置在第一喷水装置2与氧化系统7之间。所述第二喷水装置3用于向第一喷水装置2与氧化系统7之间的碳纤维丝束喷水。
74.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所述第二喷水装置3设置在第一喷水装置2与氧化系统7之间,进一步保证了丝束5在放丝过程中不会受到破坏,同时确保了丝束5在进入氧化工序之前,始终处于湿润状态,去除了丝束5上会导致丝束5伤丝的静电。
75.具体地,所述第二喷水装置3的一端上设有雾化装置14。所述第二喷水装置3设置在所述丝束5的上方。
76.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碳纤维生产线包括至少两个第二喷水装置3。所述碳纤维生产线包括多个丝束5,所述至少两个第二喷水装置3分别对应设置在多个丝束5的上方。
77.如图5所示,图中所述丝束5朝向内部流动。第二喷水装置3包括内部具有用于容纳水的空腔的壳体32。所述壳体32开设有连通空腔内外的喷水孔31,所述喷水孔31朝向所述第一喷水装置2与氧化系统7之间的区域设置。
78.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所述第一喷水装置2与氧化系统7之间的区域设置第二喷水装置3,保证了流经所述第一喷水装置2与氧化系统7之间的区域的丝束处于湿润状态,避免了由于车间温度过高或加工时间长的原因,丝束水分不够导致丝束受到损伤。
79.具体地,所述壳体31开设有若干所述喷水孔31。若干所述喷水孔31自所述第二喷水装置3的一端,沿与丝束5运动方向垂直的方向,向第二喷水装置3的另一端排布。
80.更具体地,若干所述喷水孔31自所述第二喷水装置3的第一端,沿与丝束5运动方向垂直的方向,向第二喷水装置3的第二端排布。
81.所述喷水孔31的轴线与所述丝束5的移动方向垂直。优选的,所述喷水孔31至少为五个。
82.另外,所述第二喷水装置3的另一端通过塑料管与污水处理管63相连,将多余的水雾传输出第二喷水装置3,防止第二喷水装置3内部积累过多除盐水造成第二喷水装置3损坏。
83.如图6所示,所述碳纤维生产线包括依次设置的氧化系统7、碳化系统8,还包括余热回收系统9、调温系统。
84.余热回收系统9与氧化系统7相连通,调温系统设置在余热回收系统9与氧化系统7之间。或者,余热回收系统9与碳化系统8相连通,调温系统设置在余热回收系统9与碳化系统8之间;或者,余热回收系统9与氧化系统7和碳化系统8连通,余热回收系统9与氧化系统7之间、余热回收系统9与碳化系统8之间分别设置独立的调温系统。
85.其中,余热回收系统9与氧化系统7相连通的具体方式为:余热回收系统9包括焚烧炉和换热器;氧化系统7包括氧化炉,氧化炉与焚烧炉相连通,用于焚烧氧化炉排出的废气,换热器与焚烧炉连通,用于将焚烧后的热气与通入换热器的新风进行换热,并将换热后的新风再次利用到生产线上。
86.余热回收系统9与碳化系统8相连通的具体方式为:碳化系统8包括碳化炉,碳化炉与焚烧炉相连通,用于焚烧碳化炉排出的废气,换热器与焚烧炉连通,用于将焚烧后的热气与通入换热器的新风进行换热,并将换热后的新风再次利用到生产线上。
87.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余热回收系统9可杜绝氧化系统7、碳化系统8中有毒有害的废气泄露,并将废气转化为符合环保标准,可直接排入大气的无毒无害气体;同时,通过设置余热回收系统9可对废气中的热能进行回收利用,为生产线供能,保证了生产过程绿色、环保、节能。
88.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调温系统对流入余热回收系统9的气体进行调温,以减少气体在进入余热回收系统9之前,气体中夹杂的焦油在生产线管道内的沉积;通过设置调温系统对流出余热回收系统9的气体进行调温,避免余热回收系统9输出的气体温度过高,利用该气体处理碳纤维丝束时对丝束5造成损伤。
89.一种实施方式是,余热回收系统9包括高温焚烧炉91,与碳化系统8相连通,用于焚烧碳化系统8排出的废气,第一调温系统10设置在所述高温焚烧炉91和碳化系统8之间。具体地,第一调温系统10设置在低温碳化炉81与高温焚烧炉91连接的管道上。
90.由于碳化阶段碳纤维发生的脱氢、脱氧反应极其剧烈,产生的废气量大,因此更易由于废气沉积为焦油堵塞排废管道,阻碍废气排出,使废气沉积在炉膛内成为焦油,造成工艺异常状况。本实施方式通过将调温系统设置在高温焚烧炉91和碳化系统8之间,能够升高
废气的温度,减少焦油沉积的问题,使得碳纤维生产线能够稳定生产碳纤维,并且得到的碳纤维质量高。
91.进一步地,碳化炉与高温焚烧炉91连接的管道包括与碳化炉连通的排废主管道,和一端与排废主管道连通,另一端与高温焚烧炉91连通的排废总管道,通过将排废主管道与排废总管道的管径适当降低,使排废主管道与排废总管道内废气快速流动,冲刷管道内壁,遏制废气沉积为焦油附着在管道内壁、堵塞废气排放通路的趋势,优化了排废管道的排废效率。
92.不同的碳化线纺速下,碳化炉炉膛内易沉积焦油的位置不同,且碳化线纺速越高,碳化炉炉膛内沉积焦油的速率越快。针对上述生产线工艺特性,增设排废主管道的个数,使排废管道的入口能够覆盖炉膛内的更多区域,提升排废管道的排废效率,从而使排废管道能适应更高的纺速。
93.优选的,共设置3条排废主管道。
94.通过上述措施,将碳化炉内大量焦油附着在碳纤维上的工艺异常情况每月发生的频次由3次降至0—1次,攻克了提高碳化线整体纺速的主要障碍,使碳化线极限纺速由9.25m/min增至11.75m/min,并将碳化线开车后达到最高纺速所需的时间,成功由通常所需的5个月缩短为3个月。
95.另一种实施方式是,余热回收系统9还包括:第一低温焚烧炉93和与第一低温焚烧炉93连通的第二换热器94。第一低温焚烧炉93与氧化系统7的第一氧化炉71、第二氧化炉72相连通,用于焚烧氧化系统7排出的废气,即焚烧第一氧化炉71和第二氧化炉72排出的废气。
96.第二换热器94上设置有与其内部连通的第二换热器新风系统942和第二换热器排气管941。第二换热器新风系统942向第二换热器94内通入新风,与由第一低温焚烧炉93焚烧产生的热气进行换热,换热后的废气通过第二换热器排气管941排出。第二换热器94与第一氧化炉71和第二氧化炉72相连通,换热后的新风送入第一氧化炉71和第二氧化炉72作用于丝束5。
97.第三换热器96上设置有与其内部连通的第三换热器新风系统962和第三换热器排气管961。第三换热器新风系统962向第三换热器96内通入新风,与由第二低温焚烧炉95焚烧产生的热气进行换热,换热后的废气通过第三换热器排气管961排出。第三换热器96与第三氧化炉73和第四氧化炉74相连通,换热后的新风送入第三氧化炉73和第四氧化炉74作用于丝束5。
98.第二调温系统20至少设置在第二换热器94与第一氧化炉71和第二氧化炉72相连通的管道上,用于对由第二换热器94输出的换热后的新风进行调温。或者,第二调温系统20也可以设置在第三换热器96与第三氧化炉73和第四氧化炉74相连通的管道上,用于对由第三换热器96输出的换热后的新风进行调温。
99.又一种实施方式是,碳纤维生产线包括温度传感器和控制系统。
100.温度传感器设置在第二换热器94上,或者,设置在第二换热器94与第一氧化炉71和第二氧化炉72相连通的管道上,用于获取由换热器输出的热风的温度。
101.或者,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氧化系统7的第一氧化炉71和第二氧化炉72内,用于获取第一氧化炉71和第二氧化炉72内循环风的温度。
102.控制系统与温度传感器和调温系统连接,用于根据温度传感器获取的温度控制调温系统的开、闭以及调温功率。
103.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温度传感器能够获取第二换热器94输出的热风的温度或者氧化系统7内循环风的温度,获取的温度越高,则表明该温度可能会对纤维丝束造成损伤;此时,控制系统可控制调温系统降低热风的温度或者氧化系统7内循环风的温度,避免对纤维丝束造成损伤。
104.再一种实施方式是,碳纤维生产线还包括速度传感器,其设置在第二换热器94上,或者,设置在第二换热器94与第一氧化炉71和第二氧化炉72相连通的管道上,用于获取由换热器输出的热风的风速。
105.或者,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氧化系统7的第一氧化炉71和第二氧化炉72内,用于获取第一氧化炉71和第二氧化炉72内循环风的风速。
106.控制系统与速度传感器和调温系统连接,用于根据速度传感器获取的风速控制调温系统的开、闭以及调温功率。
107.进一步地,碳纤维生产线还包括压力传感器,其设置在第二换热器94上,或者,设置在第二换热器94与第一氧化炉71和第二氧化炉72相连通的管道上,用于获取由换热器输出的热风的风压。
108.或者,压力传感器设置在氧化系统7的第一氧化炉71和第二氧化炉72内,用于获取第一氧化炉71和第二氧化炉72内循环风的风压。
109.控制系统与压力传感器和调温系统连接,用于根据压力传感器获取的风压控制调温系统的开、闭以及调温功率。
110.考虑到氧化系统7内循环风在某些区域为湍流,且在循环风流动过程中循环风内热量不断衰减,因此难以对循环风的运动及借助循环风进行的热量传递,进行极为精确的流体力学分析、热力学分析,因此为保证氧化系统7内各工艺参数的实时状态符合工艺要求,且处于稳定不变的状态,需要对其采用负反馈调节。
111.通过设置温度传感器、速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以便根据温度传感器、速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获取的温度、风速、风压控制新风系统向氧化系统7内通入新风的新风量,以对氧化系统7的温度、风速、风压等进行调控,使得氧化系统7处于稳定的状态,不会对纤维丝束造成损伤。
112.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利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提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上述实施例中的实施方案也可以进一步组合或者替换,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