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液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12802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储液容器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是1993年7月30日提交的发明名称为“储液容器”的第93117390.6号申请的分案申请。
本发明通常涉及到一种储液容器。更特别地是,本发明涉及到一种用于将储存液体用作记录设备如喷墨记录设备、“光电复印机”、传真机或类似设备上的记录媒介的储液容器。此外,本发明涉及一种主要包括上述类型储液容器的记录装置。另外,本发明涉及到一种其上装有上述类型记录装置的记录设备。进一步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用外部液体充满上述类型的储液容器的方法。
传统的液体喷射记录设备(以下称作喷墨记录设备)一般具有这样结构,即,将油墨从其上排出的记录头和与记录头相关的储墨段分开设置,它们作为单独构件相互远离地放在不同位置上,但是它们工作时需通过包括设置在两者内的供墨管的供墨系统使它们相互连接。
由于在两构件间必须伸展一长供墨管,在具有上述结构的传统喷墨记录设备中配管是非常困难的,此外,在设备中易存在蒸发油墨或空气。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与本发明相同的设计人(teh)提出了一种记录头与储墨段相互成为一整体(盒)的喷墨记录设备,它公开在日本专利申请公报上,公开号为61-249757,63-22653以及63-275793。按照这些申请,避免了上述蒸发油墨和空气侵入的问题,同时这些申请的优点是,因为不需装配管道,任何无特殊技能的使用者均能容易地操作带储墨段的供墨系统。
然而,当喷墨记录设备中油墨完全消耗至最后一滴油墨时,他或她需购买一新的记录头与储墨盒相互成一整体的盒,并要用新的墨盒换下用过的墨盒。实际上,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即,盒中油墨完全用尽了,尽管记录头还能运转一段时间,但不可避免地仍要用一新的记录头换下原记录头。在上述情况下,喷墨记录设备的使用者提出了许多要求,即他们确信记录头中高作用件如压电元件、硅晶片或类似件完全能有效地使用。
为了满意地满足这些要求,设计人提出了在滑座上(on-carriage)型的喷墨记录设备,它包括相互成一整体的记录头和储墨盒,没有配管的任何必要,其中,记录头可完全用到其最后工作寿命为止,此外,当储墨盒用新的更换时,记录头可从储墨盒上拆下。用这种“在滑座上”型喷墨记录设备时,仅仅当储墨盒内无墨时才需反复更换新的储墨盒,而记录头要达到工作寿命结束时才更换。只要用喷墨记录设备打印普通文件,用单一记录头就能为几千张纸顺序地进行一系列记录工作,同时仅仅当储墨盒内无墨时才反复更换新的储墨盒。用“在滑座上”型喷墨记录设备时,由于当记录头工作寿命终了再也不能进行记录工作时,使用者需购买一新的记录头,所以用新的记录头才能重新开始记录工作。此外,在实际使用中,设计人在将储墨盒与记录头成为一整体方面做出了各种建议。
由于在上述情况下作为个人计算机用的打印技术、硬件和软件一年比一年先进,每次打印均能既轻松又美观。从另一方面来说,赋予记录设备的待改进的通用性的性能得以增加了。尽管经常面临着这样的选择,即,是用染料基油墨还是颜料基油墨,这两种油墨的每一种还都是具有各自特点的。决定选用那种油墨是很困难的。换言之,要求使用者随意地作出选用那种型号油墨的决定。目前由于使用者增加了使用彩色打印的机会,所以这种倾向更加明显了。此外,期望实际使用中的各种型号的油墨的每一种都具有不同的物理和化学性能。上述事实大大地影响到储墨盒的设计。这样,存在着相应于所使用的每一种型号的油墨均必须准备一种储墨盒的问题。
另一问题是相应于某种油墨的储墨盒存在着决定其最佳工作容量的问题。例如,在使用者频繁地进行记录工作时,希望使用者打印许多纸张时更换无油墨的储墨盒的更换次数减少。反之,每当使用者在进行记录工作中打印少量纸张时,使用含有大量油墨的储墨盒是不经济的。特别是,当在每次记录操作中消耗了小量油墨后,记录头要不工作很长时间时,墨中的挥发性物质从中蒸发,使彩色物质不利地转变。为此,每当记录操作不进行时,要求使用者更换储墨盒。所导致的结果是,对于储墨盒内留有的无用油墨,使用者白付了费用。在上述情况下,许多使用者要求提供一个结构简单、同时装有少量油墨的储墨盒。从另一方面来说,对于在每次记录操作时要打印大量纸张的使用者来说,需要准备一个在其限制的预定工作容量范围内装有尽可能多的油墨的储墨盒。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储墨盒生产成本很高,还是希望每次记录操作时的打印成本低。这里仅仅示出了解释当前趋向的一个例子,即,希望在将来,与喷墨记录设备有关的各种类型的先进技术得以发展。此外,可以预料相应于一共用记录头,每个储墨盒的结构可以是不同的。
在喷墨记录设备上用可更换型储墨盒时,当由弹性材料模压成型的多孔吸墨件作为储墨盒内的存墨装置时,必须有一用来防止尘埃或类似杂质进入喷墨记录头的技术措施。然而,实际上,因为在每次记录操作期间多孔吸墨件会分离或剥落细小碎屑,因此必须在油墨流动通道上另外设置一过滤件,以防止细碎屑进入记录头。为此,可考虑将过滤器放在墨盒侧的方案。在这种情况下,过滤器应放在每个储墨盒上。这是因为如果过滤器仅仅设置在记录头侧,将产生尘埃或类似杂质沉积在过滤器上的现象,从而会造成在记录头运转周期终了之前过滤器塞满尘埃或类似物的情况。
为了确保所设计的喷墨记录设备具有较小尺寸,很显然,需要储墨盒自身被设计得较小。为此,必须限定储墨盒的工作容量。然而,因为相应于预定的记录量记录头所消耗的油墨量是恒定的,它与喷墨记录设备的尺寸大小无关,所以,在假定储墨盒内无墨而需更换新的时,对于每个具有较小尺寸的储墨盒来说要求考虑储墨盒的成本。为了满足这一要求,要求尽可能地提高存储在储墨盒内的油墨的利用率。
然而,为了满足上述要求,喷墨记录设备需要解决如下问题。具体地说,为了改进每次记录工作的可靠性,当储墨盒被一新的替换时,随时间积存在记录头内的空气(气泡)或进入流墨通道的空气(气泡)应当从油墨中除去。为此,驱动布置在喷墨记录设备中的泵,以将空气与从排墨孔排出的油墨一同抽除。与空气一同被泵抽出的额外量的油墨被无用地浪费掉了,因为它不可能用于记录工作。在传统的稍大尺寸的喷墨记录设备中,因为储墨盒就储墨量而论有一定的余量,所以当接通喷墨记录设备的动力源时,泵自动地每72小时一次地驱动,从而提高了每次记录工作的可靠性。此外,当喷墨记录设备相对每次泵操作所抽吸墨的容量及由泵导致的抽吸墨压力来说被设计得具有足够余量时,在喷墨记录设备的记录头和储墨盒内气泡能可靠地除去。
然而,在具有较小存墨量的小尺寸储墨盒中,当进行上述同样的泵动作无用地浪费了大量油墨时,增加了更换无墨储墨盒的频率,使使用者要进行讨厌的困难的更换工作,同时伴随着的是运转费用的增加。这样,由将每个储墨盒设计得尺寸较小所获得的有效作用降低或减少了。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提议在每次泵动作时把与气泡一起泵出的无用墨量减为最小的方案。
为了确保储墨盒能从打印机滑座上的记录头上拆下,在储墨盒上必须设置一阀机构,在储墨盒从记录头上拆下后,用阀机构快速地封闭流墨通道,从而防止油墨从储墨盒中泄漏。此外,一过滤器设置在位于阀机构下游侧的记录头上。当假设存墨段与过滤器之间的容积被称作阀空间,在某种原因下储墨盒与记录头相互几次地连接和脱开时,产生了阀空间侵入了气泡不好的现象,这将导致在将储墨盒连到记录头上后,所获得的每次记录工作都是不稳定的,此外,由于在某个记录工作中侵入了气泡,使油墨供给不连续。为了避免上述现象,只要以与传统喷墨记录设备中相同的方式驱动泵就足以了。然而,对于小尺寸喷墨记录设备来说,在以上述方式来限制减小每次泵动作时所无用浪费掉的油墨量的情况下,将产生下述问题。
所述问题将在下面参照图3A-3C及图4A-4C加以说明。例如,在储墨盒2-1与喷墨记录头2-2相互频繁地连接和脱开的情况下或者在储墨盒2-1和喷墨记录头2-2组件保持在几个月的时间内不工作的情况下,由于油墨蒸发,位于喷墨记录头2-2与阀空间2-3之间所限定的空间内的大部分油墨都损失了。在这种情况下,仅仅靠记录头2-2的预定流率的泵2-4的单一抽吸动作,油墨不能令人满意地输送到喷墨记录头2-2上。在上述的这种情况下,必须连续地几次进行同样的抽吸动作,以补偿抽吸量的缺乏。
从图3A-3C中明显可见,在几次断续地进行抽吸动作的情况下,在每次泵动作过程中一旦吸入到了喷墨记录头2-2中的油墨2-5将返回到蓄墨槽2-7内。为了防止上述的油墨回流现象,推荐适当的装置来防止油墨2-5倒流到蓄墨槽2-7中,例如在一系列泵抽吸作用期间,用一个如图4A-4C所示的保持阀空间2-3墨压的盖2-6连续不断地紧紧接触到喷墨记录头上。然而,在泵动作期间具有维持高可靠性的盖2-6的这种安装避免了喷墨记录设备具有较小尺寸的设计。此外,另一个问题是喷墨记录设备的制造成本增加了。
例如,在公开号为3-41351的日本专利申请中所公开的将多孔件安放在储墨盒内时,必须将一个过滤器紧贴住多孔件。然而,在包括喷墨记录头与储墨盒相互可拆卸型的喷墨记录装置中,当使用者反复错误地将单个储墨盒连到对立的喷墨记录头上或从其上脱开时,安放在储墨盒内的多孔件有害地变化,导致设置在喷墨记录头内的过滤器不能与多孔件紧接触。这样,油墨不能正确地输送到喷墨记录头上。此外,在气泡侵入储墨盒的情况下,在某个记录工作期间,气泡能够进入供墨通道,从而引起墨滴从排墨孔中不当地排出。
鉴于大量油墨存在在多孔件中而无任何油墨输送到喷墨记录头的事实,为了避免上述差错提出了许多建议。建议之一是限定从记录头侧朝向多孔件的突件的伸出量,从而允许突件正确地接触多孔件。另一个建议是沿着储墨盒的内壁表面伸展多个肋条,从而使经大气进进入的大气分布在多孔件表面上方。
尽管在当前投入使用的喷墨记录设备增加的情况下,上述的建议无疑有效地解决了许多使用者提出的要求,但是对于发明人很清楚,在每一个构成打印机的喷墨记录设备的构件之间的相互关系迄今为止还没有被认为是不稳定因素,然而构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想不到的技术意义。
特别是,在作为打印机的喷墨记录设备整体地安装在信息处理设备如个人计算机或类似件上、从而整个信息处理设备具有较小尺寸结构的情况下,对于与喷墨记录设备有关的制造者来说,真正地认识到上述相互关系是非常有用的。
考虑到要克服上述缺点,便形成了本发明。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储液容器,它能够高效地使用如油墨或类似的液体。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个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的墨盒。
本发明再一个目的是提供一喷墨记录装置,它包括相互正常连接的喷墨记录头和储墨盒,其中,不会出现喷墨记录头中的过滤器被尘埃或类似杂质堵塞的现象,此外,当喷墨记录头与储墨盒脱开时,也不会出现气泡浸入储墨盒内的差错现象。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是提供一个墨盒壳体,它确保油墨在高效应用的情况下稳定地输送到排放孔中。
本发明进一步的目的是提供一个将喷墨记录头连到储墨盒上的机构,其中,用这一机构,每次记录工作的成本低,为了满足使用者的要求,用此机构能将喷墨记录头连到不同类型的储墨盒上,此外,事实上,这一机构可用很长时间。
本发明再进一步的目的是提供一墨盒壳体,它确保要消耗的油墨可高效地保持住。
本发明还进一步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将储液容器充满液体的方法,其中,由多孔材料制成的吸液体安放在储液容器内作为存液装置,从而使液体高效地安全地填满储液容器。
按照本发明,提供一种储墨盒,在它上面、在彼此不同位置处成形有一个大气进入口和一个墨流出口,以便使墨能由所述墨流出口输送到外边,所述储墨盒在其内装有一个由多孔材料制成的吸墨件,许多肋沿所述储墨盒的内壁形成,以便使通过所述大气进入口进入的大气布满大气进入口侧上的所述吸墨件的一个表面,以及所述吸墨件的至少一个侧面,其特征在于所述肋设置得使大气从墨流出口侧的所述吸墨件的一个表面上的所述大气进入口连通至所述吸墨件的所述表面的以墨流出口为边界的一个部分。
按照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储液容器,为了用作为记录媒介的液体进行记录,储液容器可连接到一记录装置上,并且随着抽吸装置的抽吸作用,储液容器排放液体,被输送到记录装置上的液体被存放到储液容器内,其中,储液容器包括一接合区,它被连到位于记录装置侧上的液体流入通道上,接合区包括一液体流出通道,它用于将储液段的液体输送到在那儿穿过的液体流入通道中;液体流出通道的容量与从液体流入通道的液体流入口到液体排放区所测得的容量之和被确定小于每次液体抽吸作用所排放的液量。
按照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储液容器,可连接到一记录装置上以用作为记录媒介的液体进行记录以及随着抽吸装置的抽吸作用排放液体,输送到记录装置的液体被存储在液体存储容器内,其中,储液容器包括一接合区,它被连到位于记录装置侧上的有一过滤器的液体流入通道上,接合区包括将储液容器中的液体输送到在那儿通过的液体流入通道的液体流出通道;液体流出通道容量与从液体流入通道的液体流入口到过滤器所测得的容量之和被定为小于每次液体抽吸动作所排出的液体量。
按照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记录装置,它包括一储液容器,包括一其上形成一开口区的壳体,一从壳体内侧伸出的同时在那儿围绕开口区的圆柱形件,一设置在圆柱形件最内端上的第一过滤器,一安放在壳体内同时与过滤器相接触的吸液件,以及一设置得能在圆柱形件内位移的阀体,它被靠近开口的方向偏置,一记录头,包括一圆柱形件,它具有一在其上形成的液体通道以与从那儿经过的排放孔相连通,套筒形件能插入到开口区,以及一设置在液体通道上的第二过滤器,以及当储液容器与记录头相互连接时,在两者之间密封的密封装置,其中在第一过滤器与第二过滤器之间测得的容量被定为小于每次液体抽吸作用时其上装有记录装置的记录设备中的液体抽吸装置所抽吸的液量。
按照本发明第一-第三方面的包括储液容器和记录装置的结构中,储液容器同记录装置的液体流道中容量以下述不等式方式加以确定Cv<Pv-Hv其中,Pv表示每次抽吸动作时液体的流量,抽吸动作是由布置在喷液记录设备上的如泵或类似的抽吸装置所进行的,Hv表示在记录头上形成的流道容量,其中当在流道上没有设置过滤器时,上述容量相同于从流道入口到孔所测得的流道容量,同时在过滤器设置在流道上的情况下,该容量相同于从流道入口到孔所测得的流道容量,Cv表示储液容器内流道容量。
当在三要素之间建立上述不等式时,已被认识到储液容器在单个抽吸作用中没有必要增加预定值,单个抽吸作用是由喷墨记录设备中泵装置的每次泵动作得到的。这样,本发明可提供一小尺寸的制造成本低的储液容器同时保持非常高的油墨应用率。此外,本发明可提供一记录装置和一喷液记录设备,它们之中的每一个均包括一上述类型的储液容器同时它被牢固地安放在那里。
按照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喷墨记录装置,它包括一喷墨记录头和一储墨盒,喷墨记录装置被可更换地装到喷墨记录设备的滑座上,以将墨滴排到记录介质上方或在记录介质上实现记录,其中喷墨记录装置包括将喷墨记录头与储墨盒相互连接和相互脱开的连接机构,以及当喷墨记录头与储墨盒相互连接时,使喷墨记录头上流道可密封地接触到储墨盒上流道的连接区。
按照本发明第四方面的具有相互可任意连接和脱开的喷墨记录头和储墨盒的喷墨记录装置的结构中,喷墨记录头和储墨盒能相互可靠地连接,用一简单和价廉的连接机构使两流道之间可密封地连通。此外,喷墨记录头与储墨盒易于脱开,从而当储墨盒中的油墨基本上完全消耗时,能用一新的储墨盒来更换。
由连接机构所获得的连接力、由位于喷墨记录设备中将储墨盒从喷墨记录头上拆下的拆卸机构所获得的拆卸力以及阀机构中螺旋弹簧的弹性推斥力建立如下的不等式Fj-Fv<FlFj>>Fv其中,Fj表示将喷墨记录头有效地连到储墨盒上的连接力,Fl表示喷墨记录设备的脱开机构的脱开力,以及Fv表示由设置在储墨盒的阀机构中的螺旋弹簧所获得的弹性推斥力。
按照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提供了一墨盒壳体,它包括一个具有在其上形成的第一开口区和第二开口区的壳体,以及一安放在壳体内用于存墨的吸墨件,第一开口区连到排墨段,而当第一开口区连到排墨段时第二开口区与外部连通,其中,当第一开口区连到排墨段时,在吸墨件与被相互连接的喷墨段之间的连接区内产生的毛细管作用力K a与在邻近于连接区设置的区域内产生的毛细管作用力Kb之间力的相互关系由下列不等式加以表示Ka(在连接时)≥Kb在第一开口区从排墨段脱开之后立即在连接区产生的毛细管作用力Ka变化由下述不等式加以表示Ka(在连接时)≥Ka(在脱开时)此时,在连接区产生的毛细管作用力Ka与在邻近于连接区的区域内产生的毛细管作用力Kb之间力的相互关系由下面不等式加以表示Ka(在脱开时)≤Kb一般来说,由泡沫合成树脂或类似物模压成型的吸收件中产生的毛细管作用力是可变化的,它决定于吸墨件中每个微孔的尺寸、在墨表面上出现的表面张力以及接触角。毛细管作用力增加与被压缩产生的微孔尺寸的减小成比例。毛细管作用力增加导致吸墨件存墨力的增加。
按照本发明第五方面的墨盒结构中,当墨盒连到排墨装置上时,吸墨件中产生的毛细管作用力分布状况是由下面的在毛细管作用力Ka与Kb之间所建立的不等式来决定的,毛细管作用力Ka是当墨盒连到排墨装置上时在吸墨件与排墨装置间的连接区内产生的毛细管作用力,Kb是在相邻连接区的区域内产生的毛细管作用力。
Ka(在连接时)≥Kb随着油墨从排墨段排出,在连接区上(此处产生较大毛细管作用力Ka)吸墨件内存的油墨比在邻近连接区的区域中(此外产生毛细管作用力Kb)吸墨件内存的油墨提前消耗,引起油墨逐渐地移至存在较大存墨力的一侧。这样,在油墨消耗过程中,在产生毛细管作用力Ka的排墨段连接区内不会发生供墨中断现象。
在这种结构的墨盒中,在墨盒从排墨段上脱开后立即在吸墨件与排墨段之间的连接区内的吸墨件中产生的毛细管作用力Ka由下面的比较在那儿之间连接时毛细管作用力Ka的不等式加以表示Ka(在连接时)≥Ka(在脱开时)此外,当墨盒从排墨段上拆下时,在连接区处吸墨件内产生的毛细管作用力Ka强度减弱,所以,不仅仅存放在连接区处的吸墨件的整个表面上方、而且也存放在吸墨件内部的额外量的油墨均被吸墨件吸收,结果是,油墨被可密封地存放到吸墨件内。
这样,并不会发生油墨经第一开口区泄漏到吸墨件外的现象。
按照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提供了一喷墨记录装置,包括一设置在喷墨记录头的进墨口的第一过滤器,喷墨记录头用于将油墨从排放孔中排出,以及一设置在储墨盒的供墨口的第二过滤器,储墨盒被连到喷墨记录头的进墨口上。
在本发明第六方面的喷墨记录装置的结构中,第一过滤器设置在喷墨记录头的进墨口上,第二过滤器设置在储墨盒的供墨口上,于是,设置在喷墨记录头上的第一过滤器不会被尘埃或类似杂质堵塞,此外也没有从油墨中可控制地移去尘埃的必要。另外,由于第二过滤器设置在储墨盒上,所以它非常可靠地紧紧地接触到多孔吸墨件上。这样就能使油墨稳定地供到喷墨记录头上。
按照本发明的第七方面,提供了一储墨盒,它具有在其上不同位置上形成的大气进口和油墨流出口,从而允许油墨供到油墨流出口的外面,储墨盒还具有一安放在其内的由多孔材料制成的吸墨件,其中,沿着储墨盒的内壁形成多个肋条,从而能使经大气进口进入的大气分布在位于大气进口侧上的吸墨件的一表面上方,至少在吸墨件的一侧表面上方以及位于油墨流出口侧上的吸墨件的一表面上方。
在按照本发明第七方面的储墨盒中,在储墨盒内进入的大气平稳地分布到吸墨件表面上方的作用下,油墨可从吸墨件中平稳地供到排墨能量产生段。
按照本发明第八方面,提供了一机构,它用来将具有排墨作用的喷墨记录头连到一用来接收油墨的油墨接收盒上,其中,喷墨记录头与油墨接收盒相互靠一位于两者之间的管形连接件加以连接,连接件包括一弹性密封件,它至少可密封地从外部封闭喷墨记录头与油墨接收盒之间的空间。
按照本发明第九方面,提供了喷墨记录装置,包括一呈现排墨作用的将油墨经其上排墨孔排出的喷墨记录头,它包括从它的壳体上伸出的套筒型连接区,连接区上有一流道,它与喷墨记录头上的排墨孔连通,一油墨接收盒,它包括一其上有开口区的壳体,一向壳体内突出同时围绕开口区的圆柱形件以及一安放在壳体内的吸墨件,以及一连接件,它包括一插入到圆柱形件内、同时其直径大于套筒型连接区的管形件,以及一围绕着管形件外周装配的弹性密封件,它至少与喷墨记录头的壳体相接触。
按照本发明的第十方面,提供了喷墨记录装置,包括一喷墨记录头,它呈现排墨作用以将油墨从其上的排墨孔排出,喷墨记录头包括一套筒型连接区,连接区上具有一与喷墨记录头的排墨孔连通的流道以及一围绕着套筒连接区的底端设置的环形弹性件,一油墨接收盒,它包括一其上形成一开口区的壳体,一向壳体内突出的并围绕着开口区的圆柱形件,以及一安放在壳体内的吸墨件,以及一连接件,它包括一管形件,管形件的第一管形区插入圆柱形件上,而管形件的第二管形区的直径大于环形弹性件的直径,以及一围绕着管形件外周设置的弹性密封件。
在按照本发明第八实施例到第十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装置的结构中,因为,通过其四周配有弹性密封件的管形连接件,喷墨记录头才被连到油墨接收盒上,所以当喷墨记录头连到油墨接收区时,能够经墨接收盒的连接口使油墨从吸墨件上供至喷墨记录头,通过连接件,喷墨记录头与油墨接收盒相互能不透液地连在一起。此外,当连接件通过油墨接收盒的连接口插入到油墨接收盒内时,吸墨件的最前端被连接件压缩,通过吸墨件的压缩,积极地促进了油墨的流动。在将墨袋安放到油墨接收盒内的情况下,喷墨记录头可直接地连到墨接收盒上而不须设置任何连接件。这样,并不总是要求设计的喷墨记录装置仅仅设定为油墨接收盒可更换地连接到喷墨记录头上的这样一种类型。
按照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提供了一墨盒,它的壳体上形成一大气进口,墨盒中的油墨被供到安放在那儿的记录装置上,其中,
墨盒壳体包括一沿着其上形成有大气进口的一表面上形成的切口区。
按照本发明第十一方面的墨盒有助于用在墨盒设计较小比如较大吸墨件安放到小墨盒内的场合,以允许尽可能多的墨存放在吸墨件内。在这种情况下,墨盒的内壁表面具有一大气进口以及一在其上形成的切口区,该墨盒内壁表面与由海绵材料制成的多孔吸墨件直接接触,从而使吸墨件的强压缩不仅仅由大气进口提供而且也由增加接触面积的墨盒切口区提供。这样,吸墨件足够强的油墨存放力可在包括大气进口的区域内高效地保持住,而吸墨件无任何局部压缩。
此外,因为最佳量的油墨被填充到吸墨件内,所以,在高温这样的恶劣条件下,以及重复地进行从低温到高温的宽温度范围循环的情况下进行搬运期间,不会发生油墨从吸墨件中泄漏、吸墨件同泄漏油墨一同存在的现象。
按照本发明的第十二方面,提供了一包括接收罩的储液容器,在经位于接收罩上的小直径进气口进入的大气压的作用下,接收罩接收压缩状态下的带有大量相互连通孔隙的多孔件,储液容器包括,一端部过滤器,液体从多孔件的端部输送到端部过滤器上同时端部过滤器与多孔件的端部相接触,以及在接触区相对端部过滤器的中心具有多个对称表面,在接触区,多孔件与端部过滤器相接触,每个表面均在接触区的供液方向上延伸。
按照本发明第十二方面的储液容器是考虑了多种因素而提出的,每个因素都在液体位移状态方面有重大影响,这种液体位移状态与多孔件的压缩状态分布有关,它是在以压缩状态安放到储液容器内的多孔件供液侧上多孔件的整个周边表面上方的液体位移状态(也就是,供液侧在长度方向上与多孔件中心相偏置)。储液容器的特征是它包括多个对称表面,每个表面均在相对于接触区的中心在供液方向上伸展到多孔件。在储液容器有一三角形断面和一在其中心的接触区的情况下,它具有三个对称表面,在储液容器具有圆形断面和也在其中心有一接触区的情况下,它具有无数对称表面。每个对称表面均作为在对称表面上方朝向接触区均匀分布流动液体的构件。这一技术概念迄今为止在传统的储液容器中还没有被认识到。按照本发明第十二方面,因为随着液体供给的无效,在多孔件内产生局部集中的气体,所以多孔件的整个平衡能被适当地维持。特别是,在储液容器具有三角形断面或多角形断面而每侧宽度为200mm或更小尺寸的情况下,使用这一储液容器具有显著增加的积极效果。
按照本发明第十三方面,提供了一包括接收罩的储液容器,在经由接收罩上形成的具有较小直径的大气进口进入的大气压的作用下,带有相互连通的大量孔隙的多孔件以压缩状态安放到接收罩内,储液容器包括一圆形端部过滤器,液体从多孔件的端部供到其上,同时过滤器与多孔件的端部接触;从圆形端部过滤器的接触周缘到接收罩所测定的最短距离小于圆形端部过滤器与多孔件接触处接触范围的直径。
在按照本发明的第十三方面的储液容器中,因为多孔件在压缩状态与储液容器的内表面相接触(并且此时它们之间还存在非稳定因素),所以由端部过滤器压缩的多孔件接触区会对储液盒整个结构产生一可控制的影响,从而确保稳定供液。为此,推荐端部过滤器与接收罩之间最短距离小于端部过滤器的压缩区(接触区)的直径。特别是,当从端部过滤器的接触区周边到接收罩内壁表面所测得的最短距离大约是端部过滤器接触区直径的一半(表示由数字1.3乘的直径的一半值)时,从储液容器中获得的显著效果是非常平稳的。
按照本发明的第十四方面,提供了一包括接收罩的储液容器,在经位于接收罩上的具有较小直径的大气进口进入的大气压的作用下,带有相互连通的大量孔隙的多孔件以压缩状态安放到接收罩内,储液容器包括,一端部过滤器,液体从多孔件的端部供到过滤器上,同时过滤器与多孔件的端部相接触;沿着与端部过滤器接触区相一致的横平面所测得的多孔件截面积是多孔件接触区的截面积的4倍或更多倍(6.0倍)或更少倍。
与按照本发明第十二和第十三方面的储液容器相比较(其中,已经考虑到每个都对储液容器中的液体位移状态有重大影响的因素),按照本发明第十四方面的储液容器的特征是端部过滤器接触区的截面与多孔件截面之间相互关系被特别限定。只要沿着与端部过滤器接触区相一致的横平面所测得的多孔件截面是多孔件接触区截面的3.0倍或更多倍(6.5倍)或更少倍时,则在朝着端部过滤器接触区的用于进行记录操作的液体的收集中液体位移状态会被保持住同时在多孔件整个表面上方允许大气自由流动。特别是,以上述方式所测得的多孔件截面是多孔件接触区截面的4.0倍或更多倍(6.0倍)或更少倍时,无论在端部过滤器接触区处多孔件断面轮廓是如何根据与储液容器的接收罩有关的周边条件进行略微地变化,液体的供给均能高稳定地获得。
按照本发明第十五方面,提供了一包括接收罩的储液容器,在经位于接收罩上的具有较小直径的大气进口而进入的大气压的作用下,带有大量相互连通的孔隙的多孔件以压缩状态安放到接收罩内,包括一在供液侧上与多孔件一端相接触的接触件,用于压缩多孔件从而接收来自多孔件一端的供给液;由接触件压缩引起的多孔件压缩量与压缩前多孔件原量的压缩比小于由接收罩内表面压缩引起的最终压缩状态中的多孔件的压缩量的压缩比。
在按照本发明第十五方面的储液容器中,基于上述相互关系的知识所考虑的,在多孔件长度方向上液体位移状态与在从多孔件周缘到接触件(也就是设置在多孔件接触区上端部过滤器)范围内液体位移状态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多孔件的压缩状态紧密相关。因为在长度方向上的压缩比小于径向上的压缩比,所以,在端部过滤器接触区相对侧上的多孔件中液体能够容易地移到接触区侧,从而在由径向液体位移所得到的增加功能作用下,可以得到输送到端部过滤器接触区附近的多孔件部分中的收集液体。这样,例如,在由泵抽吸作用下液体被快速排放或喷出的情况下,液体能够无任何特别问题地在多孔件内移动。特别是,当在多孔件整个表面上方压缩比基本上均等并在±5%偏差范围内最好是在±2%偏差范围内时,在多孔件整个周缘上方可在一长时间内保持所需的收集液状态。此外,当在长度方向上的多孔件压缩比与在径向的多孔件压缩比之间的差位于0.05或更多(如0.25)或更少范围内,特别是在0.09或更多(如0.18)或更少范围内时,由于外界因素如机械振动、人工振动或类似情况,液体不正常地分布到多孔件上时,在有长度的多孔件内液体能有效地位移到多孔件中,同时维持着非常好的能快速地恢复到多孔件的原始状态的状态。
最后,按照本发明的第十六方面,提供了一向储液容器填充液体的方法,其中储液容器包括一多孔件,它具有大量相互连通的孔隙,多孔件被安放到储液容器的接收罩内,一用来与多孔件相接触的过滤区,一用来从外部可密封地隔开过滤区的阀区,在液体供给时阀区位移以允许过滤区与外部连通,以及一大气进口,经大气进口,大气进入接收罩内以使其与多孔件连通,其中当阀区位移时,在接收罩上形成一足以暂时存放位于过滤区和阀区之间的液体的空间,靠移动阀区,储液容器被充满外来液体,同时在过滤区和阀区之间保持连通状态。
本发明的液体填充方法不仅仅用于向初始储液容器中充液而且也用于向储液容器内重新充液。当储液容器的结构与从上述技术概念组中选定的一个或更多个适当地结合时,可以更稳定地获得液体充填。在如权利要求55所限定的储液容器中,因为为了液体输送,过滤器预先紧贴多孔件,从而能可靠地获得液体装填,它与多孔件压缩次数无关,也无任何必要对多孔件施加机械压力,同时液体均匀地分布在多孔件内。此外,液体能够逐渐地输送到储液容器中,而在多孔件内并无任何无规律分布的液体,同时液体暂时地存放到过滤区和阀区之间的空间内。因为利用上述空间,过滤器被设置在储墨盒内,所以在每次填充过程中,不会发生过滤区被损坏或毁坏的现象。
当限定过滤区界线以及计算过滤器面积时,很显然,有效的适用数值被用在上述限定和计算上,假设这些数值在一个确保流体流过过程器的范围内。
本发明的其它目的、特点和优点将从下面的伴随附图的说明中更加显而易见。


图1示出了一种喷墨记录设备的透视图,本发明被用在该喷墨记录设备上;图2示出了喷墨记录装置的透视图,它包括喷墨记录头和盒式储墨盒,这两个构件相互可以分开;图3示出了常规储墨器的剖面图,示出了其固有的问题;图4也示出了常规储墨器的剖面图,示出了其固有的问题;图5示出了按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装置的剖面图;图6示出了喷墨记录装置的剖面图,特别示出了处于非连接状态的储墨盒和喷墨记录头;图7A-7D示出了按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装置的工作状态的剖面图;图8示出了按照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装置的剖面图;图9A示出了可用在本发明储墨盒上的阀机构的剖面透视图;图9B和9C示出了图9A中阀机构的工作状态的剖面图;图10示出了按照本发明第三个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装置的部件分解透视图,特别示出了构成喷墨记录装置的基本构件;图11是图10所示的喷墨记录装置处于非连接状态时的剖面图;图12是图10中的喷墨记录装置处于连接状态时的剖面图;图13是按照本发明第四个实施例的、处于非连接状态的喷墨记录装置的剖面图;图14是按照本发明第五个实施例的、处于非连接状态的喷墨记录装置的剖面图;图15是按照本发明第六个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装置的剖面图;图16是按照本发明第七个实施例的、用于喷墨记录装置的储墨盒的剖面图17是按照本发明第八个实施例的、用于喷墨记录装置的储墨盒的剖面图;图18是按照本发明第九个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装置的剖面图;图19是装有图1中的喷墨记录设备的信息处理装置的透视图;图20示出了图19所示的信息处理装置的线路网的方框图;图21示出了用图19所示的信息处理装置进行记录操作的控制程序流程图;图22是按照本发明第十个实施例的储墨盒的局剖透视图;图23是按照本发明第十一个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装置的剖面图;图24是按照本发明第十二个实施例的、用于喷墨记录装置的储墨盒的横截面图;图25是按照本发明第十三个实施例的、用于喷墨记录装置的储墨盒的剖面图;图26是按照本发明第十四个实施例的、用于喷墨记录装置的储墨盒的剖面图;图27A是按照本发明第十五个实施例的、用于喷墨记录装置的储墨盒的剖面图;图27B是图27A所示的储墨盒的断片的透视图;图28A-28I是用于图27A所示的储墨盒的各种肋条的每个轮廓的不全剖面图;图29是按照本发明第十六个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装置的分解剖视图;图30示出了本发明所使用的用于储墨盒的喷墨记录头的透视图;图31示出了本发明所使用的另一种储墨盒用的喷墨记录头的剖面图,特别示出了喷墨记录头直接与储墨盒相连;图32A-32D示出了本发明所使用的各种连接件的每一种结构的剖面图;图33A和33B示出了本发明所使用的另一种连接件的剖面图;图34是从本发明前述实施例改型的另一实施例的储墨盒的剖面图;图35A和35B是从本发明前述实施例改型的另一实施例的每一连接件的结构剖面图;图36示出了通过图35B所示的连接件将喷墨记录头和储墨盒相互连接的剖面图;图37是传统喷墨记录装置的示意透视图;图38是图37所示的传统喷墨记录装置的剖面图;图39是图37所示的传统喷墨记录装置的后视图;图40示意性地示出了按照本发明第十七个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装置的透视图;图41是图40所示的喷墨记录装置的剖面图;图42是图40所示的喷墨记录装置的后视图;图43是按照本发明第十八个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装置的后视图;图44是按照本发明第十九个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装置的后视图;图45是按照本发明第二十个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装置的后视图;图46是按照本发明第二十一个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装置的后视图;图47是按照本发明第二十二个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装置的后视图;图48是按照本发明第二十三个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装置的后视图;图49A-49C分别示出了从本发明前述实施例改型的另一实施例的储墨盒的透视图;图50A是本发明所使用的另一喷墨记录设备的透视图;图50B是用于图50A所示的喷墨记录设备的印刷油墨盒的透视图;图51A-51C示出了按照本发明第二十四个实施例的储墨盒的剖面图,其中,图51A是沿图51B中的51A-51A线剖的储墨盒的横断面视图,图51B是沿图51A中的51B-51B线的储墨盒的剖视图,而图51C是沿图51A中的51C-51C线的储墨盒的剖视图;图52是按照本发明第二十五个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装置的透视图,特别示出了构成喷墨记录装置的处于非连接状态的基本构件;图53是图52所示的喷墨记录装置的部分放大的剖视图;图54示意性地示出了图52中的喷墨记录装置的透视图,特别示出了该喷墨记录装置是如何连接到滑座部分上的;图55是图52中的喷墨记录装置的透视图,特别示出了用第一种形式所替换的另一喷墨记录装置;图56是图52中的喷墨记录装置的透视图,特别示出了用第二种形式所替换的另一喷墨记录装置;图57是图52中的喷墨记录装置的平面视图,特别示出了力是如何施加到喷墨记录装置上的;图58是图50A所示的喷墨记录设备的透视图,特别示出了用于喷墨记录设备的自动供纸区;图59是图50B所示的印刷油墨盒的透视图,特别示出了储墨盒从滑座上脱开;
图60是用于图52所示的喷墨记录装置的储墨盒的透视图,特别示出了从喷墨记录头配合侧的相对侧看去的储墨盒;图61是图52所示的喷墨记录装置的部分前视图,特别示出了墨盒壳体的尺寸;图62A和图62B是用于图52所示的喷墨记录装置的墨盒壳体和储墨盒部分尺寸的平面视图;图63是图52中的喷墨记录装置的正视图,特别示出了喷墨记录装置和滑座的尺寸;图64A是本发明所用的储墨盒上用的过滤塞的平面视图;图64B是图64A所示的过滤塞的剖面图;图65A和图65B是本发明所用的喷墨记录装置上的储墨盒的剖面图,特别示出了储墨盒是如何供墨的。
下面将参照最佳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发明加以详细的描述。
下面将参照图1描述本发明所用的喷墨记录设备IJRA。喷墨记录设备IJRA包括一滑座HC,一喷墨记录装置IJC可拆卸地装在其上。滑座HC包括一个销(未示出),它用于与螺杆5004上的螺旋伸展的槽5005相啮合。随着驱动电机5013在正常方向或反方向上旋转,电机5013通过动力传递齿轮5011和5009使螺杆5004旋转,从而使滑座HC不仅仅在a箭头标记方向而且也在b箭头标记方向往复移动。在附图中,序号5002表示一推板,它用于在滑座HC的位移范围内,将记录介质如纸、OHP薄膜、织物或类似物推向压纸卷筒5000,序号5007和5008表示光耦合器。光耦合器5007和5008作为用光识别滑座HC上的杆5006的存在的起点位置检测装置,从而使电机5013的旋转方向从正常方向转为相反方向,反之亦然。序号5016表示支承帽件404的支承件,帽件404用于盖住那儿的喷墨记录头的前表面,而序号5015表示吸收帽件404的抽吸装置。
抽吸装置5015通过帽件404内的开口5023抽出废墨,从而使喷墨记录头复原。
序号5017表示一清洗刮刀,而序号5019表示一个使清洗刮刀5017在前后方向上位移的位移件。位移件5019由支承板5018支承。清洗刮刀5017的外形并不局限于图示的这种。另外,任何型号的普通清洗板也能用于同样的目的。序号5012表示一启动抽吸装置5015动作的杆。随着与滑座HC相啮合的凸轮5020的位移,杆5012位移,结果借助于迄今所知的动力传送装置比如离合转换装置或类似物,就能适当地控制驱动电机5013的传动动力。
滑座HC被设置在起点位置范围内的同时,螺杆5005被旋转,从而使滑座HC呈现在与上述的加盖、清洗和抽吸工作相对应的预定位置上。
实施例1接着,下面将参照图2和图5描述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装置。喷墨记录装置包括喷墨记录头301和储墨盒303,它们两个相互可分开。喷墨记录装置可用在图1所示的喷墨记录设备上。通常,为了从油墨中分离地除去尘埃,在喷墨记录头301的通道320的中间位置上设置过滤器302,它的有效孔隙直径设置在5-20μm之间。在这个实施例中,靠一对从储墨盒303上整体突出的箭头形爪304与喷墨记录头301上所形成的相应接收段305啮合,储墨盒303与喷墨记录头301相连。见图6,箭头型爪304是对称布置的,所以它们同时与接收段305相啮合。当箭头型爪304与接收段305的接合完成后,从喷墨记录头301上突出的供墨管315与储墨盒303上的阀机构311相接合,引起阀体306克服螺旋弹簧312的弹力并在图5的向右的方向上收缩,从而能够通过通道320,将储墨盒303中的油墨供给到喷墨记录头301上。同时,围绕着供墨管315设置的O型环307密封住供墨管315和阀机构311之间的接合区。在储墨盒303的阀机构311上游侧上,设置一滤筒过滤器308。
蓄墨箱309位于储墨盒303上的滤筒过滤器308的上游。在这个实施例中,蓄墨箱309的结构是这样的,即油墨被浸在储墨盒303内的多孔材料310中,而多孔材料310处于压缩状态。一般说来,为了保持喷墨记录设备的性能稳定,喷墨记录头301的排放孔323中油墨压力必须是负的。为此,储墨盒303中的油墨压力常常保持负的。在这个实施例中,用多孔材料的310的毛细管作用力来控制油墨压力,从而能使其保持负压。阀体306由弹性材料如橡胶或类似物模压而成,所以它可在阀机构311中可滑动地位移。从图6中可见,当储墨盒303从喷墨记录头301上脱开时,在螺旋弹簧312的推斥力作用下,阀体306的环形密封区313与阀体接收区314紧紧地接触,阀体接收区314围绕在储墨盒303上的插入孔321的周边上,从而防止油墨无用地流出储墨盒303。这样,当储墨盒303从喷墨记录头301上脱开后,并不会出现操作故障,而在搬运过程中由于冲撞、振动或类似原因而出现的泄漏油墨现象也不会出现,同时储存期间储墨盒303中油墨干涸或油墨粘度增加的现象也不会出现。
已经确认上述的对称布置的一对箭头型爪304对于确保作为喷墨记录装置的油墨通路中的密封件的O型环307稳定地作用来说其结构是简单而有效的。可推荐乙烯-丙烯橡胶(EPDM)用作O型环307的原材料。这是因为乙烯-丙烯橡胶呈现高的隔挡性能,此外,它呈现O型环307所需要的抗油墨性、耐磨损性、不粘性以及抗蠕动能力等非常好的性能。
由于以上述方式设计油墨通道,也就是接合区位于喷墨记录头301和储墨盒303之间,所以能够保证当储墨盒303与喷墨记录头301相连接时喷墨记录装置内部可靠地保持着负压而不会产生经过接合区的油墨泄漏现象。
在这个实施例中,在喷墨记录头301和储墨盒303之间的连接力、在它们之间连接时阀体306的推斥力、以及将储墨盒303从喷墨记录头301上脱开的喷墨记录设备上拆卸机构的拆卸力这之中力的相互关系用下面的不等式加以表示Fj-Fv<FlFi>>Fv其中,Fj喷墨记录头和储墨盒之间的连接力,Fl喷墨记录设备上拆卸机构的拆卸力,Fv储墨盒上阀机构中螺旋弹簧的推斥力。
为了确保储墨盒303非常可靠地平稳地连接和脱开,建立下面的不等式是理想的。
9.8N<Fj<19.6NFv>4.9N
采用这一结构,使用者可随意地将喷墨记录头301与储墨盒303相连接和脱开。在某种原因下喷墨记录头301反复地连到储墨盒303上和从其上脱开时,空气不仅逐渐地进入喷墨记录头301中,而且也进入储墨盒303上的阀机构311中。维持前述状态的同时,连续地进行记录动作是非常困难的,这是由于油墨再也不能稳定地供到喷墨记录头301中的缘故。在这个实施例中,阀机构311被设计为能够允许阀机构311中的油墨通道具有非常少量的工作容量。这样,即使有一表示喷墨记录设备的泵(未示出)的每一冲程所泵量的预定随Pv,在进行一泵动作时,阀机构311也可以容易地恢复到原始状态。例如,为了确保喷墨记录设备运转费用压缩同时减少油墨消耗量,最好是将泵的每一冲程所泵出的油墨量设置在0.1cc或更少值。在这个实施例中,阀机构311的容量Cv和从喷墨记录头301上通道320的入口到过滤器302所测量的容量Hv之和被设计为小于泵每冲程所泵出的油墨量。最好是容量总和为0.05cc或更少值。这样,在预定值Pv、容量Cv和Hv之间建立如下不等式Pv>(Cv+Hv)或Cv<(Pv-Hv)在假定泵和喷墨记录装置设计为上述方式的情况下,下面将参照图7A-7D描述泵动作期间油墨的流动状态。
图7A示出了泵动作开始前喷墨记录装置的状态的剖视图。此时,在喷墨记录头301和储墨盒303上的油墨通道内充满了空气。在维持上述状态的同时,不能得到任何正确的记录动作。
见图7B,为进行第一泵动作,通过抽吸帽件404带动泵以抽吸蓄墨箱,这样,蓄墨箱中的油墨被引导到超过喷墨记录头301上过滤器302的位置上。然而,此时,油墨并没有到达喷墨记录头301的卸墨孔323。图7C示出了下一个泵动作期间油墨流动状态的剖视图。
在完成第一泵动作后,泵恢复到初始状态以进行下一泵动作,此时,抽吸帽404一度脱开喷墨记录头301。此时,被填充到喷墨记录头301的流动通道的中间位置上的油墨返回到负压下的蓄墨箱309中。然而,由于喷墨记录头301上的过滤器302上方存在表面张力,油墨不能返回到过滤器302上游位置上。
图7D示出了泵重新动作时泵动作状态的剖视图。在重新开始泵动作期间,在从过滤器302延伸到喷墨记录头301卸墨孔323的短范围内足以填满油墨。
由于将储墨盒303连到喷墨记录头301上是靠一对箭头型爪304配入相应的接收段305而实现的,所以被连到储墨盒303上的喷墨记录头301具有非常好的稳定性。这样,并没有带来记录位置脱开原始位置的问题,此外,不管喷墨记录头301与储墨盒303如何经常相互重复地连接和相互脱开,记录操作的质量并没有降低。应当补充说明的是,当喷墨记录装置从喷墨记录设备上拆下时,喷墨记录装置可保持为一独立装置。例如,在用喷墨记录设备进行单色打印时,仅仅简单地提升图55所示的打印机滑座HC的装置联结/分离杆204就可实现,从而用另一装置就可互换喷墨记录装置。由于靠驱动作为脱开机构的装置联结/分离杆,脱开力均匀地施加到箭头型爪304(作为连接机构)上,因此,由于所施加的负荷集中到每个箭头型爪304的一部分上,所以并没有出现喷墨记录头301和储墨盒303之间连接区损坏或毁坏的问题。
实施例2下面参照图8描述按照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装置。
在这个实施例中,过滤器502位于喷墨记录头301上的供墨管315的最前端,供墨管315位于喷墨记录头301的上游侧上。在这个结构中,储墨盒303中阀机构311的工作容量靠满足下面等式而决定。
因为等式Hv=0建立,上述的不等式(1)用下列方式表示Cv<Pv因此,按照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能够将Cv值设定得大于前一实施例中的Cv值。换言之,因为可减小预定值Pv,则喷墨记录设备可在减少运转费用的情况下操作。
接着,下面将描述按照本发明前述的实施例的、用在储墨盒的阀机构311,相应的结构和操作方式参见图9A-9C。
图9A是部件分解透视图,示出了还没有连到喷墨记录头上的阀机构311的结构。在保持前述状态的同时,因为靠压缩的螺旋弹簧312的推斥力,阀体306与阀机构311的内壁表面相接触,此时油墨并不会泄漏到阀机构311的外侧。阀机构311包括与储墨盒303顶壁为一整体的圆柱件322,同时它从储墨盒303顶壁突出;还包括一固定到圆柱件322后端上的过滤器308。也详见图64A和64B,止件324位于过滤器308的下游侧。止件324有一倒锥楔形表面325(它在面对着过滤器308的侧面上生成),以及具有多个穿通止件324的通孔326。此外,为了防止出现过滤器308产生所不希望的变形并且该变形引起变形过滤器308关闭通孔326的现象,多个肋327与止件324形成一整体。沿着圆柱件322内圆柱壁形成多个轴向延伸槽328,同时,在阀体306的顶表面上的环形密封区313的内侧上形成多个径向延伸槽329。
图9B示出了阀机构311的动作状态,其中,阀体306被从外侧压向阀机构的内部,从而在阀机构311内移动。在保持上述状态的同时,储存在蓄墨箱309中的油墨流过过滤器308,然后,经过滤器308后表面与止件324之间所限定的空间,经多个通孔326、多个轴向延伸槽328以及多个径向延伸槽329,油墨流到阀机构的外部。
因为阀机构311为上述结构,所以在阀机构311内油墨通道的工作容量可减为最小仍能具有高可靠性,同时,可减小阀机构311内阀体306的可移动范围。这里,阀机构311的前述容量Cv用下述方式来限定。具体地说,容量Cv表示一个相应于喷墨记录头301的供墨管315在圆柱件322内占有的容量加上一个被阀体306、螺旋弹簧312和止件324所占有的容量被从位于过滤器308下游的圆柱件322内部容量中减去之后所剩余的容量。
图9C示出了与图9B相同的阀体动作状态,只是喷墨记录头301的供墨管315与阀机构311相接合。在这个实施例中,由于上述原因,过滤器502被固定到供墨管315的最前端。然而,因为图9A的结构适用于相对过滤器502设置的阀体306上,很显然过滤器502并不会阻碍油墨的流动。
图49A-49C每幅图示意性地示出了用在本发明所用的喷墨记录装置上的储墨盒结构的透视图。
图中示出的储墨盒的结构分别以倒置状态装到喷墨记录设备的滑座上。连到喷墨记录头上的储墨盒包括一个将油墨供到喷墨记录头上的开口区(未示出)以及一个大气连通区(未示出),借助于大气连通区,储墨盒的内部与外界大气连通。储墨盒包括一爪段1002,当从喷墨记录设备上拆下时,它作为滑动止件以及还包括一切口段1001,当装到喷墨记录设备上时,它与喷墨记录设备上的突块相啮合,上述构件位于两个预定的位置上,从而与以倒置状态安装储墨盒相适应。
图49A示出了切口段1001成形在储墨盒的相对的侧壁内侧上的透视图,当储墨盒装在喷墨记录设备上时,这种结构可以防止喷墨记录设备上的突块产生所不希望的碰撞或类似现象。
图49B和49C示出了类似的透视图,其中切口段1001并没有在储墨盒相对侧壁的内侧上形成,而是沿着储墨盒相对侧壁的前边缘上形成。为此,不能达到图49A所示的储墨盒的保护效果,但是便于生产储墨盒。
很显然,按照本发明的前实施例的上述描述,喷墨记录头和储墨盒相互连接的同时,喷墨记录头的内部保持负压状态,不会产生油墨从它们两者之间的连接区泄漏的故障。因为喷墨记录头与储墨盒相互牢固地连接,所以,当将喷墨记录头随意地连到储墨盒上或从其上拆下时,不会产生影响记录质量的现象,此外,可容易地替换一喷墨记录装置。因此,本发明提供的喷墨记录装置包括相互可随意地连接和脱开的喷墨记录头和储墨盒,其中,储墨盒可简单地连到喷墨记录装置上以形成一油墨流通道,并且靠一简单和廉价的机构,就可将储墨盒从喷墨记录装置上可更换地拆下,反之亦然。
实施例3接着,下面参照图10-12描述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装置。图10示出了喷墨记录装置的分解透视图,特别用分解状态示出了构成喷墨记录装置的基本构件,图11示出了喷墨记录装置处于脱开状态的剖面图,图12示出了类似的剖面图,但此时喷墨记录装置处于连接状态。
在附图中,序号100表示一墨盒壳体(作为储墨盒)。墨盒壳体100包括一与底壁成整体的平行六面体形主体100A和一个用于关闭主体100A前开口区的盖100B。作为第一开口区的圆柱件100C在盖100B的中心区向内突出,从排墨装置(作为喷墨记录头,将在下面加以说明)上突出的突块配到第一开口区也就是圆柱件100C上。此外,在主体100A上形成第二开口区100D以使那儿与外界大气连通,其上有一T型流通道的柱塞102压配到第二开口区100D上,以防止墨盒壳体100中的油墨在下落时直接从墨盒壳体中散到外部或类似件上。一海绵状吸收件103安放在墨盒壳体100内,所以油墨被留在吸收件103内。基于聚氨酯的泡沫材料,基于三聚氰胺树脂的吸收材料以及基于聚乙烯的吸收材料均可作为吸收件103的典型材料。
吸收件103由平行六面体形的主体103A(在下文中称之为主体吸收件)和一圆柱连接区103B(下文中称之为连接区吸收件)组成,圆柱连接区103B从主体103A上伸出,从而,吸收件103的用图11示出的作为两者间界线的虚线所划界的吸收件部分的毛细管作用力是不同的。在吸收件103安放在墨盒壳体100内之前,它可呈压缩状态或非压缩状态。然而,当主体吸收件103A安放到墨盒壳体100内时,它被以图10中的箭头所示方向(与垂直于圆柱体100C轴线的墨流出方向一致)压缩以产生毛细管作用力Kb。另一方面,当连接区吸收件103B安放到圆柱件100C内时,它产生一或处于压缩状态或处于非压缩状态的毛细管作用力Ka。
例如,在具有均匀分布的、每个尺寸基本一致的大量空隙或孔隙的吸收材料作为吸收件103的材料的情况下,当主体103A放在墨盒壳体100内时,主体吸收材料103A的容量被压减到未放入墨盒壳体100内时的70%。另一方面,当连接区吸收件103B放到圆柱件100C内时,连接区吸收件103B的容量减少到未放圆柱件100C内时的95%。
此外,序号104表示油墨排放段(喷墨记录头)。用于与墨盒壳体100的圆柱体100C相配合的圆柱突件104A从油墨排放段104的侧壁上伸出。在油墨排放段104上形成的油墨腔104B与突件104A连通,从而它与多个油墨通道104C连通,每个油墨通道104C均具有位于排放段104最前端的排墨孔104D。
每个油墨通道104C上均设置一个作为排墨装置的电热转换元件(未示出)。实际上可使用各种类型的排放段104,也可使用任何型号的排放段104。
序号105表示用橡胶或类似件模压成型的O型环。当排放段104连到墨盒壳体100上时,O型环105作为密封装置。
当油墨被吸收,也就是,当墨盒壳体100和油墨排放段104如图12所示相互连在一起时,由于连接区件103B被突件104A压缩,所以连接区103B的毛细管作用力强度增加。一旦墨盒壳体100与油墨排放段104相互连接,放入两者之间的O型环105就将它们保持在密封状态,也就是处于不透液体状态。此时,所设定的连接区103的毛细管作用力Ka与主体103A的毛细管作用力Kb之间的关系满足下列不等式Ka(在连接时)≥Kb靠调节突件104A的长度以及将突件104A装入圆柱件100C的行程长度,连接区吸收件103B的容量将减少到圆柱件100C上连接区103B被接收之前的容量的50%。实际上,当墨盒壳体100和油墨排放段104相互连接时,相邻于连接区吸收件103B的主体103A部分受到压缩,但是上述部分被限制在一小范围内,不可能对喷墨记录装置作用产生不利影响。反之,对喷墨记录装置的有利影响在于促使第一开口区附近的油墨收集更集中了。
由于靠驱动排放装置(未示出),墨滴从排放孔104D排放,通过墨腔104B,新墨从墨盒壳体100处流出,从而供到油墨通道104C,使排放孔104D基本上充满新墨。
在排墨期间,流经第二开口区100D的大气被存在主体103A侧部的第二开口区上的部分油墨所代替,此部分油墨比主体103A侧部上连接区103B上存有的部分油墨超前,于是,油墨平稳地移至存在高强度毛细管作用力的地区。考虑上述事实,在油墨消耗过程中,在连接区103B中,并没有产生油墨供给间断的状况。
当在吸收件103中油墨消耗至最后一滴或当油墨排放段104与墨盒壳体100脱开时,允许油墨排放段104的突件104A与墨盒壳体100的圆柱件100C脱开,突件104A不再处于压配合状态,连接区吸收件103B的毛细管作用力快速减小(于是建立Ka(连接时)≥Ka(在拆卸时))。此外,在此时,工作毛细管作用力以这样的方式设立,即连接区103B毛细管作用力Ka与附近连接区的主体103A毛细管作用力Kb之间的关系用下列不等式加以表示Ka(脱开后马上的)≤Kb为此,保留在墨盒壳体100和油墨排放段104间连接区附近的额外的油墨被平稳地吸进连接区103B中。甚至在当额外量油墨被吸入连接区103B之后,连接区103B仍有存放一定量油墨留量的情况下,油墨被从邻近上述连接区设置的主体103部分抽吸,从而抽吸的油墨保留在连接区103B内。这样,并不会产生大气吸入连接区103B的现象,而且当油墨排放区104重新连到墨盒壳体100上时,不会产生油墨中吸入气泡的现象,并且避免了因油墨中的气泡而使记录操作不正确的现象,此外,在油墨消耗期间,不会间断供给油墨。
因为喷墨记录装置具有上述结构,从而可以减少喷墨记录头104上突件104A的伸出量。在将喷墨记录头104连到墨盒壳体100上时,能够减少喷墨记录头相应的位移量,于是,装有喷墨记录装置的打印机可具有较小尺寸。
实施例4按照本发明第4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装置将在下面参照图13加以说明。
在这个实施例中,在连接区内的吸收件103B′与邻近连接区的主体段内吸收件103A′相互是分开的。在连接区内吸收件103B′的毛细管作用力Ka与主体段内吸收件103A′的毛细管作用力Kb之间关系用与前述实施例相同的方式用下列不等式加以表示
Ka(连接时)≥KbKa(连接时)≥Ka(脱开后马上的)Ka(脱开后马上的)≤Kb此外,吸收件103A′、吸收件103B′以及储墨盒100之中的相应尺寸以这样方式来决定,即总是建立上述不等式关系。
因为在连接区内吸收件103B′与主体内吸收件103A′以上述方式隔开设置,与它们是相互整体模压的情况相比较,它们现可容易地用合成树脂模压成形,此外这种安排也易于调节每个吸收件的压缩比。当将它们安放到墨盒壳体100中时,与它们是相互整体模压的情况相比,每个吸收件均易于安放。例如,可以这种方式安放,即,首先,将吸收件103A′插入到与底壁成整体的平行六面体主体100A中,然后将盖100B焊到主体100A上,接着,将吸收件103B′插入圆柱体100C中。换言之,吸收件103A′和103B′可使用不同的合成树脂分别模压成形。
实施例5按照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装置将在下面参照图14加以说明。在这个实施例中,在连接区内的吸收件103B′与邻近连接区的主体段内吸收件103A′相互分开设置。在连接区内吸收件103B′的毛细管作用力Ka与主体段内吸收件103A′的毛细管作用力Kb用与前实施例相同的不等式加以表示。
在这个实施例中,过滤件106以这样的方式放在主体段内吸收件103A′和连接区内吸收件103B′之间,即,插在它们两者之间的过滤件106能将它们相互隔开。因为过滤件这样放置,在主体段内吸收件103A′上的杂质不会侵入油墨排放装置104,所以不会产生排放孔104D被杂质堵塞的现象,由此产生的油墨不能正常地从中排放的现象也不会出现。
此外,在这个实施例中,为了在圆柱区100C附近集中收集油墨,用圆柱区100C的端表面附加地部分压缩吸收件103A′是理想的,从而吸收件103A′的压缩百分比局部变为60-65%,它略微小于吸收件103A′的保留区的压缩百分比70%。在吸收件103A′和103B′两者用不同性能的不同材料形成时,推荐吸收件103A′以这样方式与圆柱区100C的端表面紧紧接触,即,使设置在吸收件103A′的第一开口区附近部分的毛细管作用力略微高于另一部分的毛细管作用力。
在这个实施例中,所设置的吸收件103A′的毛细管作用力Kb在横穿吸收件103A′整个长度上基本是恒定的。换言之,从第一开口区到第二开口区的毛细管作用力Kb是逐渐增加的。为此,在吸收件103A′放到墨盒壳体100A之前,推荐吸收件103A′的结构为锥形的,从而在第一开口区附近的吸收件103A′的压缩比是额外增加的,于是,向第一开口区的油墨位移更加平稳。
实施例6按照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装置将在下面参照图2和15加以说明。
图2是喷墨记录装置的透视图。在该图中,序号301表示喷墨记录头,而序号303表示一存墨的并将油墨输送到喷墨记录头301上的储墨盒。喷墨记录头301包括相应于每个排放孔的多个电热转换件(未示出),每个电热转换件用来产生热能,该热能用来作为引起油墨薄膜沸腾从而能使油墨微滴从相应的排放孔中排出的能量。
图15示意性地示出了图2所示的喷墨记录装置的剖面图。在示出的实施例中,第一过滤器302位于进墨口320内,通过共同的墨腔,进墨口320与多个排墨孔323连通。浸墨的多孔件310放在储墨盒303中。经储墨盒303,形成供墨口330和大气连通口340。第二过滤器308固定到供墨口330上同时与多孔件310紧紧接触。当喷墨记录头301与储墨盒303如图15所示相互连接时,进墨口320与供墨口330连通。上述结构的喷墨记录头301和储墨盒303两者均可在滑座上相互连接和相互脱开,滑座装在以后将要说明的喷墨记录设备上。
接着,下面将说明上述结构的喷墨记录装置的动作方式。
由于在喷墨记录头301上的电热转换元件(未示出)是可控制地驱动的,油墨被从排墨孔323中排出,从而在记录介质上实现记录。当重复记录操作、油墨增加消耗时,在毛细管现象的作用下,浸入多孔件310中的油墨逐渐移向喷墨记录头301,从而将油墨供到喷墨记录头301上,并且经大气连通口340,空气进入储墨盒303。随着浸入多孔件310中的油墨连续地供到喷墨记录头301上,在多孔件310中的尘埃或类似杂质被第二过滤器308滤掉。这样,任何尘埃均不能达到喷墨记录头301上的第一过滤器302上。尽管多个储墨盒以这样的方式一个接一个地重复替换,即,允许它们中的每一个均能连到一单一的公用喷墨记录头301上,也不会产生这种情况,即第一过滤器302被浸在储墨盒303内的多孔件310中的尘埃堵塞。这样,油墨总是平稳地供到喷墨记录头中。因为第二过滤器308被固定到多孔件310上同时与其紧紧地接触,所以无论单一的储墨盒303如何经常地重复地连到喷墨记录头301上和从其上脱开,油墨均能平稳地供到喷墨记录头301上。
第一过滤器302的粒度a和第二过滤器308的粒度b之间建立a>b的不等式。换言之,第一过滤器302的筛网织得粗于第二过滤器308的。这样引起第一过滤器302侧上的边界保持力弱于第二过滤器308侧上的。因此,当喷墨记录头301连到储墨盒303上时,压缩第一过滤器302和第二过滤器308之间的空气,接着,通过第一过滤器302,压缩空气被挤到喷墨记录头301侧部。此后,靠喷墨记录头301连到储墨盒303上时所获得的油墨抽吸恢复作用,挤到喷墨记录头301侧部的空气被从排墨孔323中抽吸到外部。这样,不会产生油墨不当地从排墨孔323中排出的现象。见图15,第一过滤器302被设计为小于第二过滤器308,从而第一过滤器302的面积小于第二过滤器308的面积。如果由于某个原因气泡进入储墨盒303的话,尽管有上述的油墨抽吸恢复作用,气泡也并没有完全排出,气泡移到喷墨记录头301侧。这样,带来了油墨不能准确地从排墨孔323中喷出的问题。另一个可能的问题是,留在供墨通道上的气泡会变大,这是所不希望的。由于气泡的增大,妨碍油墨供给,同样导致不正常的油墨喷射。
实施例7按照本发明第七个实施例的储墨盒将在下面参照图16加以说明。因为喷墨记录头(未示出)的结构基本上与第六实施例中的相一致,所以在图16中没有示出喷墨记录头。为此,在图中仅仅示出了储墨盒303。
在所示的实施例中,通常用螺旋弹簧312加偏压的阀体306位于储墨盒303中,从而在螺旋弹簧312的弹性力作用下,供墨口330与阀体306相接。从图16中明显可见,当喷墨记录头脱离储墨盒时,供墨口330与阀体306相接。反之,当喷墨记录头连到储墨盒303上时,阀体306克服螺旋弹簧312的弹力在图中向右方向位移直到供墨口330打开为止。采用这个结构时,当喷墨记录头从储墨盒303上脱开时,不会产生供墨口330漏墨现象。其它结构而不是上述这一结构与参照图15所述的第六实施例相同。
实施例8按照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储墨盒将在下面参照图17加以说明。同样,在这个实施例中,因为喷墨记录头的结构基本上与第六实施例中的相一致,所以在图中省去了喷墨记录头。为此,图17中仅仅示出了储墨盒303。
在这个实施例中,存墨用的代替多孔件310的柔性袋350安放在储墨盒303内,储墨盒303的结构完全与上述参照图16的第七实施例中的储墨盒303的结构相一致。其它结构而不是上述这一结构与第七实施例中的相同。
实施例9按照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装置将在下面参照图18加以说明。在这个实施例中,从图18的纵向看去,第一圆形过滤器302的位置偏离第二过滤器308。这样,第一和第二过滤器302和308两者的中心相互并不在同轴上。其它结构而不是上述结构与第六实施例中的相同。
接着,下面参照图1和图19-21说明配有本发明喷墨记录装置的喷墨记录设备。
喷墨记录设备IJRA(作为打印区)的结构轮廓已在上文参照图1加以说明了。
下面将根据典型例子说明信息处理机(如个人计算机)的结构和电路,该信息处理机具有装在其上的、与本发明喷墨记录装置有关的喷墨记录设备。
图19示出了信息处理机74的外观轮廓透视图,信息处理机74上装有喷墨记录设备(用来作为打印区)。在图中,符号IJP表示打印区,序号72表示键盘,它不仅包括输入符号、数字或类似物的键而且也包括从那儿输出各种指令的键,序号73表示包括显示板的显示区。
图20是一方框图,示出了布置在信息处理机74内的电路结构。
在图中,序号81表示实现主控的控制器,序号82表示一微型电子计算机型式的中央处理单元,序号83表示一随机存取存储器,它包括产生文字数据和图象数据的工作区,序号84表示一只读存储器,它具有一工作程序和如存在那儿的铅印数据或类似数据的固定数据,序号85表示计时器,它用于调整中央处理单元82的操作循环以及当用打印区IJP进行记录操作时,它用于调整所需的时间,序号86表示一交接区,借助于此,从中央处理单元82传送来的信号被输入到辅助设备上。
此外,序号87表示一用于打印区IJP的控制器,序号88表示一头部驱动器,它用于将记录信号和电流输送到装在喷墨记录装置上的喷墨记录头H上,序号89a和89b表示电机驱动器,用于传送驱动滑座电机102a和搬运电机102b所需要的信号和电流,序号90表示滑座检测器,它用来检测滑座HC的位置以确定滑座HC是否位于原始位置上,序号91表示纸张检测器,它用于检测记录介质P存在与否,从而,当记录介质P没有插入到打印区IJP或记录操作已完成以达到记录介质P的终端时,在除了记录介质P(纸张)的区域内不允许进行任何记录工作。
另外,序号74表示一外存储单元,如软盘驱动器、硬盘驱动器、随机存取存储卡或类似件,序号75表示外交界区,用于与另一信息处理机相连通或是控制辅助设备同时直接连到每个辅助设备内设的信息转移通路上。
接着,下面将基于图21示出的流程图说明由打印区IJP所进行的记录操作的控制程序。
首先,为开始记录操作,响应由键盘72上的记录指令键致动的来自打印区IJP显示动作区的指令或者是响应经外交界区75从外侧传送来的指令,依次进行如下所述的一系列操作。
程序是从步骤S1开始,在这一步骤中,控制器81决定显示动作区是否开启或关闭。主要地,为开始记录操作,通过连通系统,响应从外部传来的指令,控制器81执行处理,所以当在打印区不准备进行打印操作时,不允许开始记录操作。当控制器81决定显示动作开启时,程序进入步骤S2。
在步骤S2,为响应纸张检测器91输出的信号,控制器81决定记录介质P是否输入到打印区IJP。在步骤S2中由控制器81所做的决定用来防止如下现象,即,当打印操作开始时,无任何记录介质插入到打印区IJP,或作为记录媒介的油墨已消耗时,打印区IJP比如喷墨记录装置或类似件被扩散油墨污染的现象。
换句话说,控制器87在步骤S2中不仅能决定是否存在打印介质P,而且也能决定每个夹紧辊和每个输送辊是否保持在松脱状态。步骤S2中的这一决定防止了如下现象,即当每个夹紧辊被夹持在松脱状态时,尽管记录介质P被插入打印区IJP,但会出现记录介质P的不当输送现象。控制器87可帮助如释放杆上的机械开关作出每个夹紧辊是否保持松脱状态的决定。在控制器87确定记录介质P没有正确地插入打印区IJP的情况下,程序进入步骤S3。
在步骤S3中,控制器87向操作者发布他应更加注意打印区IJP的信息或指令,以允许记录介质P正确地插入打印区IJP。接通显示动作段,信息或指令才传给操作者,从而启动发光装置以用灯产生一光束或启动蜂音器以在那儿产生声音。当在步骤S3中控制器87确定记录介质P被正确地插入打印区IJP时,程序进入步骤S4。
在步骤S4中,打印区IJP开始记录操作。为响应从中央处理单元82输出的指令,启动头部驱动器88以带动打印区IJP。同时,电机驱动器89a和89b带动滑座电机102a和搬运电机102b,从而,打印区IJP进行打印操作,滑座HC在主扫描方向上位移,记录介质P在辅助扫描方向上位移并清洁记录头H。
接着,程序进入步骤S5,在这一步骤中,为了响应中央处理单元82输出的信号,控制器87命令记录操作结束。当控制器87确定在辅助方向测量的单页纸空间上记录行数达到预定值时或者当纸张检测器91测出在记录介质P上记录范围内的记录操作完成时,控制器87确定用记录介质P的记录操作结束。
在步骤S6结束记录操作后,控制器87启动滑座HC以使其返回原位,在完成记录操作关掉供源之前,打算用一合适的加盖件盖住记录头H,以使记录头H的排墨表面免遭损坏或毁坏。
此后,驱动搬运电机102b,使记录介质P从打印区IJP上放出,直到证实搬运电机102b被转完预定转数为止或直到纸张检测器91测定记录介质P从打印区IJP放出为止。在完成记录操作时,控制器81通知中央处理单元82,以允许中央处理单元82启动显示动作段或是通过外交界区75向外界设备输出一指令,于是结束记录操作。
在这个实施例中,喷墨记录头与储墨盒相互可连接和相互可脱开。因为打印区IJP的结构可以获得连接或非连接操作,同时记录头和储墨盒组件被装在滑座HC上或从滑座HC上拆下,所以可以获得下述的优点。
特别是,因为储墨盒装在滑座HC上,所以并不需要伸展或布置一个向喷墨记录头供墨的管,从而记录区IJP的结构尺寸变小。当出现不适于打印操作的油墨的情况时,并不需替换新的喷墨记录头和储墨盒组件,而仅仅替换新的储墨盒即可,结果打印区IJP运转费用减少了。在需要更换新的喷墨记录头或储墨盒之一时,将喷墨记录头和储墨盒之一更换成新的就足以,结果改善了打印区IJP的经济性。
在用滑座上一杆或类似件将喷墨记录头与储墨盒脱开时,可适当地调节打印区IJP的非连接操作,此外,并不会产生油墨远离进墨口或供墨口分布的现象。当喷墨记录头与储墨盒在滑座HC上相互分开时,因为不需要操作者直接用手夹持喷墨记录头,因此,不会出现每个打印物品被散墨影响质量的现象,也不会出现打印物品被散墨污染的现象。
当喷墨记录头与储墨盒在滑座Hc上不可避免地相互脱开时,因为在储墨盒上特别具有施加某种强力的位置,因此仅仅要求相应于上述位置处的储墨盒区域的厚度较大,它足以耐得住所施加的力,而其它区域的厚度较小。这样,虽然储墨盒内部部分增大但重量减轻了,见图22。进气口340与空气通道(未示出)相连通,空气通道在储墨盒303上以复杂的方式延伸。实际上,空气通道的结构是这样的,即,即使由于储墨盒303出现某种不正常现象使容放在多孔件310中的油墨从中泄漏时,油墨也不会经进气口340流到储墨盒303的外面。序号166表示多个后肋。后肋166布置在储墨盒303后端部件上。类似地,多孔件310与后肋166紧密接触。为了确保经进口孔340进入的空气完全分布到位于储墨盒后端部件上方多孔件310的整个表面上,每个后肋166上形成多个切口167。当由于某种不正常地容放到多孔件310中的油墨流到多孔件310外部时,后肋166形成的空间作为存储外流油墨的暂存腔。在这个实施例中,侧肋164与后肋166交替地布置到储墨盒303上,侧肋164从允许经进气孔340进入空气足以装入储墨盒303的位置起延伸到与油墨流出口330相一致的所定平面为止,安放在多孔件310内的油墨经该油墨流出口330流到喷墨记录头上。在这个结构中,经进气孔340进入的空气不仅仅流到由储墨盒303后部内壁表面与在后肋166面前的多孔件310之间所限定的空间内,而且也流到由储墨盒303侧部内壁表面与在侧肋164面前的多孔件310之间所限定的空间内,于是空气完全分布到在进气口340侧上及在相对侧壁侧上的多孔材料310的上方。每个侧肋164的宽度和高度及将侧肋164一个排在另一个上方的间距以这样的方式来确定,即,允许流入的空气足以分布到多孔件310侧表面的上方。推荐每个肋的断面形状之一呈现如图28A-28I所示的形状。因为储墨盒303具有上述结构,所以用流入的空气很容易地更换多孔件310中的油墨,使保留在储墨盒303中的墨量基本上减少。换言之,放在多孔件310中的油墨可高效使用。
根据每个侧肋164长度,留在储墨盒内的油墨量变化的测量结果在表1中示出。所得出的每次测量出的表示容量的每个比值均是设定在储墨盒内所有肋用百分数表示而得出的,设定储墨盒的整个长度为40mm,而每个侧肋的长度用X表示。从表1中可见,当每个侧肋长度设置为储墨盒全长的70%或更多时,保留在储墨盒内的油墨量可得到1g或更少的好结果。
表1
注意所具有的肋长度(X/40)位于70%-100%范围内同时所显示的保留墨量为1g或更少的每个储墨盒被认为是可接受的储墨盒。
所测定的每个储墨盒的内部尺寸
40×20×20(mm)吸墨件每时上具有85-105空隙的泡沫聚氨脂树脂。
侧肋断面形状宽1mm,高2mm,从每个储墨盒的每个相对内侧壁量起。
实施例11按照本发明的第十一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装置将在下面参照图23的剖视图加以说明。
经大气进口340,空气被导入储墨盒303内,并均匀地分布在多孔件310的整个后表面上。储墨盒303包括上肋条和下肋条201,所以在上、下肋条210的作用下,流入的空气被分布到多孔件310的上、下表面上方。在这个实施例中,上、下肋条201均从储墨盒303内的进入足够量的空气的位置处起横穿多孔件310延伸到喷墨记录头301。在这个结构中,实际上油墨被高效使用。
实施例12按照本发明第十二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装置所用的储墨盒将在下面参照图24加以说明。
穿过平行六面体形储墨盒303的相对表面,形成一大气进口(未示出)和一排墨口(未示出)。图24是沿着平行于前端表面的平面剖的储墨盒303的剖面图,在该前端表面上有排墨口。在这个实施例中,储墨盒303包括分别在其右手侧壁、底壁、左手侧壁和顶壁上的多个长向延伸的肋条371,372,373和374。在这个结构中,大气经进气孔流至由储墨盒303后壁与多孔件310间后肋(未示出)所形成的空间内,然后,通过由多孔件310与肋条371、372、373和374(每根肋条在长度方向上均穿过多孔件310延伸)之间限定的空间,到达其上具有排墨口的储墨盒303的前端表面。在这个实施例中,由于多孔件310被夹持在肋条371,372,373和374内,好象它被它们包围一样,所以当多孔件310容量略微减小时,均不会产生任何特殊的问题。按照上述观点,推荐用在储墨盒303上的多孔件310具有稍稍大的容量。随着由储墨盒303的内壁与多孔件310所限定的接触区越来越减少,导致在多孔件310中的存墨减少,空气很容易地代替安放在多孔件310中的油墨。由于多个肋条以上述方式围绕着储墨盒310的内壁布置,所以空气均匀地分布在除其上形成排墨口的表面外的所有表面上方,导致安放在多孔件310内的油墨被在改进的高效情况下使用。考虑到给予储墨盒303的各种工作条件,每个肋条371、372、373和374的宽度和高度是可以变化的。例如,在如图24所示的情况下,在储墨盒303底壁上形成的肋条372的高度低于其它肋条的高度。这是考虑当出现不正常情况、一些油墨流到多孔件310外部、然后油墨存在储墨盒303底壁和多孔件310之间的小空间内时,易于回收上述小空间内所吸住的漏墨。另外,每个肋条371、372、373和374的高度均设计为可变化的,此外,每个肋条从进气口侧锥形地朝向排墨口侧,在这两者间肋条的高度是不同的,以在横穿储墨盒303的长度上改变多孔件310的压缩性,并允许油墨集中地收集到多孔件310的某个区域。
实施例13按照本发明第十三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装置所用的储墨盒将在下面参照剖面图25加以说明。
在图中,序号501表示一肋条。肋条501可在长度方向上沿着储墨盒303的顶壁或是沿着其底壁形成。本实施例的特征包括肋条501的一端也就是图中肋条501的左手端是锥形的,它用序号502表示。因为肋条501具有一锥形段502,所以,当生产储墨盒时,在将多孔件310插入到储墨盒303中、然后用在排墨口侧的盖503密闭住的情况下,由于有锥形段502,插入工作平稳地进行,而不会产生任何由肋条501的尖刃损坏或毁坏多孔件310的现象。所有的锥形段502伸到排墨口侧即盖503上并不总是必要的。换言之,如果经进气口进入的空气能分布在多孔件310的整个表面上方而相对于油墨使用性能无任何问题的话,则锥形段502可在由多孔件310的长度限定的范围内伸展。
实施例14按照本发明第十四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装置所用的储墨盒将在下面参照剖面图26加以说明。
储墨盒303包括一大气进气口340和一排墨口330,从长度方向上看,它们两者并不位于同一直线上。在这个实施例中,用前述观点来看,多个肋条601被设置在储墨盒303和多孔件310之间,它不仅沿着储墨盒303的相对侧壁布置,也沿着储墨盒303的上下表面布置,从而经进气口340进入的空气均匀地分布在多孔件310的整个表面上方,而无降低储墨盒内油墨使用率的任何可能。
实施例15一种按照本发明第15实施例构成的喷墨记录装置储墨盒将参照图27A和图27B叙述如下;图27A为储墨盒的截面图,图中特别表明了安排许多斜延伸肋70。实际上,为了确保通过大气进入口340输进储墨盒303的气体充分地分布在盛墨的多孔件(未示出)的整个表面上,往往没必要在气体进入口340和墨出口330之间的范围内的每条肋连续延伸。由于此原因,在该实施例中,斜延伸肋701安排成彼此平等等距延伸关系。此外正如图27B所示,沿每条肋701的上边缘成形有许多切口702。在所示情况下,每条肋701线性延伸,另一方面,显而易见它可以成弯曲状态延伸,因此本实施例有利于本发明的实施,特别是在储墨盒和肋在整体结构受限,被同时模压时所需要的模压操作(与模压方向有关)情况下有利于本发明的实施。
具有上述方式构成的储墨盒,由于盛在储墨盒中的多孔件中的记录墨终究可被利用,所以用储墨盒可取得有利效果是提高了实际使用墨的可靠性,同时保持了储墨盒的低运行成本。
实施例16一种按照本发明第16个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装置将参照图29叙述如下;图29是喷墨记录装置的剖面图,图中特别表明了在非连接状态下构成的喷墨记录装置的主要部件。在此图中,参考号801代表喷墨记录头截面,参考号802代表储墨盒,盒中墨被送到喷墨记录截面801中储存起来,参考号803代表将喷墨记录头截面801和储墨盒802相互密封地连接起来的连接件,本实施例的特征在于包括一个将喷墨记录头截面801和储墨盒802相互连接起来的构件。由于此原因,为简化起见喷墨记录头截面801本身的详细结构未示出。由于喷墨记录头截面801的内部结构是该领域的任何技术人员公知的,所以仅仅示出了一个排墨孔804。在该图中,参考号805代表由排墨孔804中排出的一滴墨,参考号806代表放置在喷墨记录头的供墨口801A上的一个过滤器,以便当储墨盒802与喷墨记录头截面801不连接时阻止灰尘或类似杂质进入喷墨记录头截面801的液室807中。
接着,下面将叙述储墨盒802的结构。储墨盒802是可互换的,并包括一装在储墨盒802中的多孔吸墨件808。在该图中,参考号809代表大气连通口,它起阻止储墨盒802内部呈现极大负压而加速墨损耗的作用。参考号810代表将储墨盒802连接到喷墨记录头部分801上的连接部分,连接部分810设计成圆柱外形,它具有内直径DJ,同时朝储墨盒802的里边突出,连接部分810的朝内突出部分力图引起连接部分810与吸墨件808的一部分紧密接触以便有可能使留在吸墨件808的这部分中的墨量比在吸墨件808的其它部分中的墨量大些,顺便说一下,由于储存在吸墨件808中的实际有效墨量不希望减少,所以连接部分810的长度L1不希望过大。
另外,连接件803起将储墨盒802连接到喷墨记录头801上的作用。在此实施例中;连接件803也被设计成圆柱外形,它具有一外直径DO,该外直径的尺寸被加工成能使被过滤的连接件803进入到储墨盒802的连接部分中。过滤器812固定在连接件803的最前端。参考号813代表一O-环型弹性密封件,它位于连接件803在喷墨记录头侧的端部附近。实际上,密封件813围绕着在连接件803的外圆周上形成的环状长槽803A安装。
当喷墨记录头截面801连到储墨盒802上时,连接件803被装进储墨盒802的连接部分810中,使喷墨记录头801的供墨口801A沿那儿的内圆周表面插进连接件803中,直至喷墨记录头截面801的一相对表面801B和储墨盒802的一相对表面802B与放入那儿之间的密封件13达到紧密接触时为止。而保持上述状态,喷墨记录头截面801和储墨盒802的组装件借助啮合装置(未示出)保持在牢固的连接状态下。啮合装置可以这样构成,即放置在喷墨记录头截面801上或储墨盒802上的啮合爪与位于它们上的相应啮合部分相连接。换句话说,那儿之间的啮合可以通过啮合槽(S)与相应的啮合销(S)来获得。由于上述型式的啮合装置是该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公知的,所以为简化起见,图中的啮合装置的叙述省略了。
当保持上述的啮合状态时,由于连接件803与吸墨件303紧密接触强制引起储墨盒802中的一部分吸墨件808在超过所示状态下稍微受压是所希望的。由于此原因,在考虑到上述事实情况下来确定连接件803的长度L是恰当的。
放入带吸墨件808的储墨盒802可以使成本相对便宜些。而且记录的高质量可以储墨盒802来预料,因为储墨盒能产生极好的保持着动力的墨,而且是在储墨盒802中稳定保持负压的原因。以上述方式构成的储墨盒802,因为与吸墨件808本身的体积、在吸墨件808中产生的汽泡等等有关的因素,含在吸墨件808里的墨量减少了预定量的大约2/3。此外,由于相对的大量墨在完成了预定数目的记录操作之后无用地保留下来,实际印刷操作要备用的墨体积与预定的备用墨体积比较减少大约30%。在储墨盒802使用颜料基墨的情况时,有增加吸墨件808塞满颜料微粒的故障趋势,此外由于组成部分不通过吸墨件808,分散在溶剂中的颜料微粒被凝聚在一起。在上述的情况下,根据预告设定的记录操作形式来选择其它型的储墨盒。
为了很好地满足上述的需要,储墨盒以这样一种方式构成,即任何吸墨件一般不装在里边而是它可以任意地被连接到喷墨记录头截面801上和与喷墨记录头截面801断开。另一方面,相对于喷墨记录头截面801来说,希望如图29所示,它可以连接到该类型的储墨盒802上和与该类型的储墨盒802断开。此外,它也可以被连接到里边来装有吸墨件类型的储墨盒上和与里边未装有吸墨件类型的储墨盒上和与里边未装有吸墨件类型的储墨盒断开。
图30通过透视图方式示出了含有连接部分801A的一种喷墨记录头截面801。图中,参考号801C代表形成在圆柱形连接部分801A端面上的切口部分。该实施例也在图29中示出,当喷墨记录头截面801被连到相对件储墨盒上的同时,喷墨记录头部分801中的液室807经由切口部分801C与储墨盒的内部相通。
图31通过剖面图方式示出了按照本发明的一个改进实施例构成的喷墨记录装置。该实施例中,上述推荐的里边不装有吸墨件型的可互换型储墨盒820被连接到喷墨记录头截面801上,与示出在图29中的喷墨记录装置相对照,那儿之间没放置连接件,在相对储墨盒820的表面820B上配置一弹性密封件825。这样,将容易理解到,在图29所示类型的储墨盒的情况中连接件803用于与喷墨记录头截面801相配合,而在图31所示类型的储墨盒820的情况中,喷墨记录头截面801可以直接连接到储墨盒820上无任何必要配置图29所示的连接件。
现在,下边将叙述上述推荐的图31中所示的储墨盒的结构概要。
在储墨盒820中装有一模压的高分子材料膜的墨袋822,该墨袋822融合到储墨盒820的凸缘部分823上,墨袋822中充满墨811,在储墨盒820的相对表面820A上形成一环形槽824,使得在环形槽824中可装进一例如一个O型环或类似物的弹性密封件825。此外,为了调节储墨盒820中呈现的负压,在大气连通口809中配置一负压调节阀826,负压调节阀826包括一大圆形阀座827,它具有一透过那儿所形成的排气孔826A,以及包括用油如硅油或硬的、干的但具有良好粘性的类似物涂敷的一圆形座828,以这样一种方式立即从里边封闭住排气孔。类似于座828,大阀座827的外圆周部分用上述同样的油涂敷上,使它与储墨盒820的外壁表面达到密闭接触。
当墨袋中的墨811消耗掉某个数值时,引起在墨袋822上出现某一负压强度,通过排气孔826A,空气被送进储墨盒820中,然后蔓延到墨袋822,而座828克服油的粘力离开座827,从而储墨盒820中的负压随进气而减弱。当室温升高而不进行记录操作或由于某些原因围绕在墨袋822周围空间中的空气膨胀而增加了空气压力时,墨有可能从排墨孔804中漏出来。在上述这种情况中,座827克服油的粘力离开储墨盒820的外壁表面,使能增加压力的空气排出到外边。用上述方式构成的储墨盒820,有可能施加到储墨盒820上一极高的冲击值,当喷墨记录头截面801与储墨盒820断开时,可能引起墨811漏出。为了克服上述的墨漏问题,在储墨盒820中配置一阀830。顺便说一下,可推荐阀体830由一种橡胶如氯化异丁橡胶、乙烯丙烯二烯单体(EPDM)或类似物模压而成,阀体830一般被弹力线圈弹簧831偏压朝向连接口820A,直至它与连接口820A达到密闭接触时为止,以便阻止墨由墨袋822中漏出。如图31所示,当储墨盒820连接到喷墨记录头截面801上时,喷墨记录头截面801的供墨口801A与阀体830接触,阀体830依次被向内推,导致围绕着阀体830形成某环形气隙,从而喷墨记录头截面801的墨室807经由在连接部分801A上(见图30)形成的切口部分801C与墨袋822连通。顺便说一下,连接部分801A的凸出的长度这样确定就足够了,即它是足够的长以可能使阀体830克服线圈弹簧831的弹力缩回,直至围绕着阀体830形成一环形气隙作为墨道用。相反,由于线圈弹簧831的安置,希望阀体830又不能缩进储墨盒的内部太深。
以这种方式构成的储墨盒820与预定内体积的储墨盒820相比较,可在墨袋822中储存更多的墨811,因此在完成记录操作时,仅仅少量的墨811保留在储墨盒820中,结果储墨盒820可获得80~70%的体积利用效率。然而,虽然储墨盒820的有利效果如上所述,但显而易见,储墨盒820具有一缺点,即与含有抽吸件类型的储墨盒相比不可避免地成本昂贵,这是由于墨袋822融化地固定到凸出部分823上是困难的,在它的生产过程中要导致很多模压步骤。为了适当地控制储墨盒820中的负压需要一负压调节阀826,为防止发生墨漏需要一阀体830,然而墨袋22在一完成的构形中被模压而成,该完成的构形具有较小的工作内体积,它比原始的构形的内体积小些。
显然,储墨盒越小,同样的缺点越明显,然而由于上述类型的储墨盒肯定具有上叙优越的效果,所以最好是根据其应用范围选择使用二种储墨盒中的一种,为了尽可能地有效利用图31中所示类型的储墨盒820的性能,推荐喷墨记录头截面801的连接部分801A的突出长度尽可能缩短。为此目的,在喷墨记录头截面801连到图29所示类型的储墨盒上的情况下,为了可变化的确定连接部分801A突出部分的长度,可以允许在那儿中间配置接头附件,如配置按照本发明的连接件。
在上述情况下,图32A-32D、图33A和图33B作为本发明的替换实施例分别示出了将图29中所示类型的储墨盒连接到相对的喷墨记录头截面上的连接件情况。
图32A通过剖面图方式示出一个圆住形连接件833,它包括一方形截面形状的弹性密封件834。当喷墨记录头截面801以图中所示实施例的同样方式连接到储墨盒802上时,密封件834的前表面834A与喷墨记录头截面801的相对表面801B进入紧密接触,而后表面834B同样与储墨盒802的相对表面802B进入紧密接触,从而喷墨记录头截面801和储墨盒802由放入那儿中间的密封件834彼此密封地连接起来。
图32B通过剖面图示出一连接件833,它是由图32A中所示的连接件833这样改进而成,即密封件834的一部分从后表面834B沿轴向伸出,密封件834的外圆表面部分834C被压配合到图29中所示的储墨盒802的圆柱形连接部分810,使具有改进了密封性的连接件833装进储墨盒802中。
图32C用剖面图方式示出了一连接件833,它是由图32B中所示的密封件这样改进而成,即密封件834的外圆表面部分834D朝右方向斜削,以便于能使连接件833很容易地装进储墨池盒802中。
此外,图32D通过剖面图方式示出一连接件833′,它是由图32A至图32C中所示的每一个连接件833这样改进而成,即它被朝右斜削,并且它用一个由连接件833′的前端833′A到连接件833′的后端、跨越整个轴长的弹性密封件834套上。在图34D中,参考号834E代表密封件834的外圆周表面部分,密封件834相应于连接件833′的外圆周表面模压,以便于如图32C中所示的密封件一样的方式起作用。
图33A和33B每一个通过截面图方式示出了一连接件,该连接件正如以后将叙述的一样,在弹性密封件牢固地配置在喷墨记录头截面侧的情况中是较好的实施例。在这样情况下,当借助于一个上述提到过的连接件,带弹性密封件的喷墨记录头被连接到图29所示类型的储墨盒802上时,围绕着喷墨记录头截面801的供墨口放置的弹性密封件(未示出)与连接件相抵触。为了克服上述故障,在相对于喷墨记录头截面801连接侧上的一部分连接件设计成具有一放大的直径。尤其在图中,参考号843代表一在其上成形有阶梯形部分的连接件,参考号843A代表连接件843的前端,参考号843B代表具有放大内直径的一凸出部分,以便形成连接件843的阶梯形部分。
在图33A所示的情况中,围绕凸出部分843B的外圆周形成一环形卡槽843C,使直径比凸出部分843B大些的一O环型弹性密封件844围绕着该环形卡槽843C安装。另一方面,在图33B所示情况中,一L形截面形状的环形弹性密封件围绕着凸出部分843B装配。包括图33B中所示的凸出部分的连接件843可被用于图34中所示出的喷墨记录装置上。
在图34中,参考号835代表一弹性密封件,它安装在喷墨记录头截面801的供墨口801A的周围。在所示的情况中,喷墨记录头截面801可以直接地连接到图31中所示类型的储墨盒820上。与图31中所示的这里的弹性密封件825被夹在储墨盒侧上的情况相比较,在图34所示的情况中,为同一用途,弹性密封件835被夹在喷墨记录头截面801侧上。
接着,下边将针对图34所示的喷墨记录头截面801借助于连接件843连接到图29所示的储墨盒802上的这种情况进行叙述。在借助于啮合装置(未示出)将喷墨记录头截面801连接到储墨盒802上的同时,那儿中间的空间被安置在前述接头区中的弹性密封件844保持密封。由于连接件843的最前端插在储墨盒802的里边,以与吸墨件808进行接触,所以吸墨件808的一部分受压,使吸墨件808中的墨811通过连接部分810输入到喷墨记录头截面801中。在所示的情况中,当喷墨记录头截面801以图31所示实施例的同样方式连接到储墨盒802上时,置于喷墨记录头截面801侧的弹性密封件835不作用而弹性密封件844在相反方向中表现出严密密封作用。
另外,图35A和35B通过截面图方式示出了一按照本发明另一替换实施例构成的连接件。该连接件843包括一如图33A和33B所示的同样方式的凸出部分843B。在图35A所示的情况中,一O环型弹性密封件844围绕着连接件843的凸出部分843B安装以及有同样的园柱形阶梯部分843D。另一方面,在图35B所示的情况中,锥形延伸的弹性密封件844在从凸出部分843B的后表面延伸到连接件843的最前端的范围内围绕着连接件843的阶梯部分843D安装,使连接件843不漏地被压配合到储墨盒802上。
使用以上述方式,例如以图35A所示情况的方式中的弹性件组成的连接件,连接件843和储墨盒802之间的空用弹性密封件844密封,而连接件842和喷墨记录头截面801之间的空间用围绕着喷墨记录头截面801的供墨口801A安装的弹性密封件835密封。
图36通过剖面图方式示出了一在图34中所示类型的喷墨记录头截面801借助于包含图35B所示弹性密封件的连接件连接到储墨盒802上,在所示情况中,为确保吸墨件808有足够大的存留墨容量,以便允许在里边容纳大量墨,仅开口部分810A作为喷墨记录头截面801连接到储墨盒802上的接头部分,而没有在那儿中间安置任何如图29和34所示的圆柱形连接部分。由于此原因,在这种情况中,需要连接件843压配合到储墨盒802的开口部分810A中,以立刻压吸墨件808的一部分,从而含在吸墨件808中的墨811可以通过连接件843输入到喷墨记录头部分801中。同样在这种情况中,喷墨记录头截面801和储墨盒802之间的空间不仅仅用放置在喷墨记录头截面801侧的弹性密封件835不漏地密封住,而且还用放置在连接件843上的锥形弹性密封件844进行密封。
上面本发明已经就本发明利用连接件可用来变换组装喷墨记录头截面801和储墨盒802这一情况进行了叙述,但是本发明将不仅仅限于这种情况。换句话,本发明可以同样地被应用到该情况中,即借助于连接件,喷墨记录头截面801整体地连接到储墨盒802上。也就是说,喷墨记录头截面801可以不必要经常与储墨盒802断开。
正如上述所表明的一样,按照每一个上述的实施例,由于喷墨记录头截面通过一包括弹性密封件的管状连接件可以连接到储墨盒上,以便于用密封件可密封地封闭住那儿中间的空间。连接件的这种安排使得同一喷墨记录头截面可以有可能任意地与不同类型的储墨盒连接,这样,每一个都包含不同墨种或墨色的许多储墨盒中的一个,可以随喷墨记录装置的应用领域任意地与同一喷墨记录头截面连接。因此,本发明所应用的喷墨记录装置的使用范围实际可以扩大。
接着,在叙述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之前,为了便于了解本发明,下边将再参照图37至图39进行叙述。
图37是喷墨记录装置的透视图,该喷墨记录装置包括一喷墨记录头1103和一储墨盒1101,它们俩彼此是整体的。图38是沿图37中的线X-Y剖开的喷墨记录装置的剖面图。
参照图38,由像海绵样材料制成的吸墨件1102装在储墨盒1101中,排墨口1105适合于在其内接纳喷墨记录头1103的凸出部分1104以及通过储墨盒1101成形的大气进口1106,它作为获取大气的方式,以便于当墨越来越耗尽时,使大气能顶替被含在吸墨件1102中的墨。
在储墨盒1101和喷墨记录头1103之间的空间用一橡胶件1111可密封地封闭起来。
吸墨件1102被两侧壁1107压缩,每一侧壁相对于上面成形有排墨口1105的表面以直角延伸,因此吸墨件1102的墨保持能力被两侧壁1107限制性的保持住。
吸墨件1102的一部分被喷墨记录头1103的凸出部分1104压缩,在上述部分处出现的弯液面力比被两侧壁1107压缩的吸墨件1102的其它部分中的力设立的大些,这样当包含在吸墨件1102中的墨消耗时,通过毛细管作用,它被不断地排出到排墨口1105,在每一个记录操作过程中无供墨中断的故障事件。
为了防止墨中的灰尘或类似杂物流进喷墨记录头1103中,过滤件1108被固定到吸墨件1102的一个部分上,该部分适合于与从喷墨记录头1103上突出来的凸出部分1104的最前端进入接触。
当从吸墨件1102通过过滤件1108获取墨时,它流过一流墨道1109到达排墨孔1110,使墨从孔1110接箭头a标出的方向借助激励墨排出装置(未示出)被排到一记录介质上,如排到纸或类似物上。
图39是从后侧看的喷墨记录装置的后视图,这里的大气进口1106通过图37和图38中所示的喷墨记录装置上的储墨盒1101制成。
考虑到方便起见,通过使用例如一种注射模工艺来模压合成树脂的储墨盒1101,大气进口1106作为一单独件模压。
使用上述方式构成的喷墨记录装置,当吸墨件1102的一部分被喷墨记录头1103的突出部分1104压缩时,具有一强度比出现在吸墨件1102的其它部分高些的弯液面力在吸墨件的前部提高,引起包含在吸墨件1102中的墨不断地排了到排墨口1105,在每一个记录操作过程中无任何供墨中断的可能性。
为确保空气进入大气进口1106之后,任何墨不会流到大气进口1106的外边,大气进口11065通常以复杂方式设计--用许多在那里安置的室将大气进口1106的内部分割成许多部分,按一某距离将大气进口1106插进储墨盒1101中。
在储墨盒1101的体积减小以便满足设计小尺寸印刷机需要的情况中,尽管储墨盒1101本身的体积小、吸墨件1102的体积尽可能是大的,使可能的大量墨被容纳在吸墨件1102中是必要的。在这种情况中,位于储墨盒1101里边的大气进口1106的一个部分直接进入与构成吸墨件1102的多孔材料,例如一海绵或类似物接触,引起吸墨件例如在1112处被大气进入口1106局部地强烈地压缩。
由于这个原因,在大气进口1106附近、在1112处的吸墨件中产生的弯液面力被增大,不仅仅超出了被用储墨盒1101的两侧壁1107限制性地压缩吸墨件1102所引起的弯液面力,而且也超出了被用喷墨记录头1103的突出部分1104压缩吸墨件1102所引起的弯液面力。
也就是说,墨易保留在大气进口1106的附近,结果储墨盒1101的墨利用效率降低了。
由于如上所述的墨易保留在大气进口1106附近的这一事实,喷墨记录装置存在这样的情况即,在当喷墨记录装置运行期间,储墨盒1101在受高温的情况中或从一低温变化到一高温的温度周期随喷墨记录装置反复出现的情况中,墨容易浸入大气进口1106中。
考虑到上述情况,按照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所构成的喷墨记录装置,它可以更有效地改进储墨盒的墨利用效率,将叙述如下。
实施例17按照本发明的第17实施例构成的喷墨记录装置将参照图40叙述如下,图40是其透视图。
如图40所示,喷墨记录装置包括喷墨记录头1203和一储墨盒1201,它们两个在所示的情况中彼此整体地连接,而不彼此任意地断开。顺便说一下,图41是沿图40的线X-Y剖开的喷墨记录装置的剖面图,图42是从后侧在储墨盒1201上成形的一个大气进口1206处观看的喷墨记录装置的后视图。
参照图41,一由海绵或类似物制成的吸墨件装在储墨盒1201中,墨排出口1205适合于容纳一由喷墨记录头1203伸出的突出部分1204,大气进口1206通过储墨盒1201制成,通过大气进口1206大气很快在这里被获得,以便当墨越来越消耗时,使输入的空气能取代被容纳在吸墨件1202中的墨。
在储墨盒1201和喷墨记录头1203之间的空间,用由橡胶或类似物模压的一弹性密封件1211可密封地封闭住。
吸墨件1202被两侧壁1207压缩,该壁1207相对于上面成形有墨排出口1205的储墨盒1201上的前表面成直角延伸,引起吸墨件1202的墨保持力被两侧壁1207限制性地保持住。
喷墨记录头1203的突出部分1204造成与吸墨件1202的一部分接触,以立刻压缩吸墨件的这一部分。在这一部分中呈现的弯液面力比在主要被两侧面壁1207压缩的吸墨件其它部分中出现的弯液面力来的大些。
如上所述在弯液面力存在的情况下,当墨消耗时,包含在吸墨件1202中的墨不断地排出到墨排出口1205处,这样,在每个记录操作期间,不会出现供墨中断的事故。
过滤件1208被固定到喷墨记录头1203的突出部分1204上,在这里吸墨件1202的前述部分立刻进入接触,以便防止在吸墨件1202中的灰尘或类似杂质流进喷墨记录头1203中。
当从吸墨件1202通过过滤件108来获取墨时,墨流过一流墨道1209到达排墨孔1210,以使墨由排墨孔1210借助激励墨排出装置(未示出)按箭头a标出的方向排到一记录介质上,例如排到一张纸或类似物上。
最好见图41,一缺口部分1212(作为相对于吸墨件1202的一突出部分)成形在储墨盒1201后表面上的大气进入口1206的下边,大气进入口1206成形在储墨盒1201上。这样,储墨盒1201的一部分即位于大气进入口1206下边的空间通过形成缺口部分1212的那样方式被去掉了。
以上述方式安置的缺口部分1212使得有可能防止至今公知的吸墨件1202被大气进入口1206过分压缩的不正常现象。
特别是,由于使大气进入口1206与吸墨件1202紧密接触而引起的接触压力可以被安置的缺口1212减弱。也就是说,吸墨件1202不仅仅与大气进入口1206进行紧密接触而且也与一个增加接触面积的缺口部分1212进行紧密接触。这样,借助于缺口部分1212可以可靠地防止吸墨件1202的局部过分压缩的现象。
由于缺口部分1212安置在储墨盒1201的后侧上,这里通过储墨盒1201成形有大气进入口1206。所以虽然吸墨盒的内部容积减少了,大量墨仍可充满在储墨盒1201中,而不存在墨越来越被消耗时引起的吸墨件中的墨不均匀分布情况。这样,储墨盒1201的墨利用效率用上述方式构成的喷墨记录装置可以得到改进。
与墨被局部集中在大气进入口附近的喷墨记录装置相对照,本发明的喷墨记录装置可以可靠地防止;在当喷墨记录装置运行期间它受高温的情况下或从一低温变化到一高温的温度周期随喷墨记录装置反复出现的情况下,墨不希望有的浸入大气进入口1206中,然后通过大气进入口1206漏到储墨盒1201外边的这种不正常的现象。
实施例18至实施例20图43至45通过后视图方式示出了按照本发明第18实施例至本发明第20实施例中的每一个所构成的喷墨记录装置的结构。
在图43至45中,参考号1312、1412和1512分别代表缺口部分,缺口部分1321成形在那上面成形有大气进入口1306的储墨盒1301的后表面上,缺口部分1412成形在其上形成有大气进入口1406的储墨盒1401的后表面上,缺口部分1502成形在其上形成大气进入口1506的后表面上。
在图43所示的情况下,缺口部分1312有一宽的宽度,就像它是图42所示的缺口部分1212被横向放大的一样。
在图44所示的情况下,缺口部分1412成形在储墨盒1401的中心部分,实质上相同于图42所示的缺口部分1212。
在图45所示的情况下,缺口部分1512成形在远离大气进入口1506的位置处,即正如在图45中所见的一样,在储墨盒1501的左手侧上。
按照第18至第20实施例中的每一个,确保具有喷墨记录装置的同样优点效果,就如同在图40至图42所示的储墨盒1201中可获得的有利效果一样。
特别是,图43至45中所示缺口部分1312、1412、1512的安排使得有可能放大由于使吸墨件分别与大气进入口1306、1406、1506和缺口部分1312、1412、1512紧密接触而被压缩的吸墨件(未示出)的压缩部分的面积。这样,在那里不会发生吸墨件的一部分仅仅被大气进入口1306、1406、1506局部过分地压缩的不正常情况。
由于缺口部分1312、1412、1512沿着那上面形成有大气进入口1306、1406、1506的储墨盒1301、1401、1501的后表面安置,所以大量墨可以充满内容积减小的储墨盒1301、1401、1501里,而无当墨越来越被消耗时引起的吸墨件中的墨不均匀散布的现象。这样,储墨盒1301、1401、1501的墨利用效率随喷墨记录装置可以改进。
实施例21至实施例23按照本发明第21实施例至本发明的第23实施例中的每一个构成的喷墨记录装置,将参照图46至48叙述如下。
在图46至48所示的实施例中,大气进入口1606、1706、1806分别成形在储墨盒1601、1701、1801的中心位置处。
参照图46至48,缺口部分1612、1712、1812被安置在其上成形有大气进入口1606、1706、1806的储墨盒的后表面上。
按那样方式安排的缺口部分1612、1712、1812确保具有同样有利的效果,就如同在图40至图45所示的储墨盒1201、1301、1401、1501中可获得的有利效果一样。
在上述实施例中的每一个,大气进入口的突出量实质上等于从储墨盒后表面的里边作为测量的缺口深度,缺口部分的这个深度是在确保喷墨记录装置的有利效果的范围内来确定的。因此,所提供的喷墨记录装置的有利效果不减弱的两个因素,即大气进入口的突出量和缺口深度可以彼此稍有不同。
上面,本发明已经相对于其中的储墨盒可变换地与喷墨记录头(未示出)连接的实施例进行了叙述,另一方面,本发明可以同样地应用到储墨盒整体地与喷墨记录头连接的情况,而不丧失上述的有利效果。
实施例24下面将参照图51A至51C叙述按照本发明第24个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装置的储墨盒。
图51A通过横截面图方式示出了一端部过滤件F同多孔件SP密闭接触,而多孔件SP也同储墨盒的四周壁密闭接触,其中的储墨盒沿图51B的线51A-51A剖开。图51B通过剖面图方式示出了沿着通过端过滤件F的中心O伸展的对称平面,(即沿图51A中的线51B-51B)剖开的储墨盒,这里的储墨盒按图51A中的箭头X标出的方向观测。图51C通过剖面图方式示出了沿着通过端过滤件F的中心O伸展的另一对称平面(即沿图51A的线51C-51C)剖开的储墨盒,这里的储墨盒按图51A中的箭头Y标出的方向观测。
图中,参考符号R代表许多的肋,每条肋在纵向上延伸一比多孔件SP的长度长些的距离,以到达端过滤件F,正如由图51C所看的一样。在所示的情况下,三对肋R沿储墨盒的相对侧壁成形,正如由图51A所看到的一样,储液容器即储墨盒,相对于包含端过滤件F的中心O的多孔件SP的纵横截面具有两个对称平面。当端过滤件F同多孔件SP密闭接触时,它被固定地安装在储墨盒中。用这种结构,由于外压力施加到多孔件SP上无变化,所以能获得非常稳定的液体输送。参考符号C代表一对在供给液体的时刻内将储墨盒连接到喷墨记录头上的夹子。夹子C正如以后将叙述的代替了喷墨记录头侧上的一对夹子222。参考符号B代表一阀机构,它一般朝储墨盒与喷墨记录头相连接的接头部分偏置。当一输液管插入到储墨盒中时,阀机构B移位,使多孔件SP与喷墨记录头之间通过输液管相通。参考符号BR代表许多适合于同多孔件SP的后端接触的后肋,正如按纵向看的一样。参考符号SP代表一停止件,它在防止端过滤件F移动到阀机构B侧的同时,起顶着多孔件SP的前端、托住端过滤件F的作用。实际上,停止件ST设计所呈现的外形如图64A和64B所示。
在图64B中,参考符号(F)代表停止件ST沿着支撑端过滤件F的一个平面。许多的通孔P2(在所示情况下为12个孔)具有直径比端过滤件F的目尺寸大些,如所看到的一样,在用端过滤件下的中心O作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成等距关系。与每个孔P2的直径相同的另一通孔P1通过停止件ST的中心成形。停止件ST有一平的倒锥断面形状,它画出的轮廓是这样,即在停止件和端过滤件F之间的距离由停止件的周边朝端过滤件F的中心是逐渐增大的,在那儿之间形成一锥形空间,以便于使液体能暂时储存在那里。顺便说说,参考符号R1代表许多肋,每个肋起遏止端过滤件F位移的作用。
下边将叙述储墨盒的对称平面。
端过滤件F同多孔件SP接触的接触区呈一圆形,其中心与储墨盒的中心轴位置上是重合的。如图51B所示,容器的上壁US和容器的下壁LS,用作对称平面的每一个壁与端过滤件下的接触区的外圆周隔开一最短距离X。同样,如图51C所示,容器的侧壁SLS和容器的侧壁SRS,用作对称平面的每一个侧壁与端过滤件F的接触区的外圆周隔开一最短距离Y。在典型的实施例中,最短距离X采取4.2毫米数值,而最短距离Y采取2.9毫米的数值。当采取端过滤件F有8毫米的有效直径时,上述最短距离X比端过滤件F的4毫米半径稍长此。换言之,最短距离X以超出端过滤件半径5%的量增加。然而,大体上距离X和Y实际比有效直径要小(即端过滤件F的有效直径的一半×1.3)。由于此原因,多孔件SP实际上受端过滤件F的接触区影响。
在上述典型实施例中,多孔件SP要相对于图51A所示出的平行六面体形的外形定尺寸,使得在非压缩状态下,包括端过滤件下接触区的多孔件SP的工作断面面积相当于28毫米宽×30毫米高,而在多孔件SP的整个表面被容器的周边压缩的压缩状态下,它相当于(13.8~15.8)毫米宽×16.4毫米高。如图51B所示,当使端过滤件F同多孔件SP接触时,在多孔件SP插进容器之前多孔件SP的35毫米的长度在多孔件SP以那样方式被压缩之后减少到23毫米。
这样,多孔件SP的压缩比可以表示为在输送方向上为(13.5~15.8)/28,在垂直方面上为16.4/30,在长度方向上为23/35。当在考虑到压缩多孔件SP所应用的工作条件下来检验上述阀时,在长度方向上的压缩比比在输送方向上的压缩比及在垂直方向上的压缩比要小些,在输送方向上的压缩比大体上等于在垂直方向上的压缩比。另外,在长度方向上的压缩比和在周围方向上的压缩比之间的差处在0.09~0.18的范围内,而在输送方向上的压缩比和垂直方向上的压缩比之间的差处在大体上如上述的同样范围内。这样可以承认,多孔件SP不仅在输送方向上而且也在垂直方向上均匀地被压缩。结果,用本发明的储墨盒取得了用传统储墨池盒不能得到的有利效果。
下边的图52至63示意性地示出了有利于用于将本发明的储液容器安装到专门滑座上的一种机构。在这些图中,参考号200代表一响应电信号排墨的喷墨记录头,参考号201代表一储墨盒,在它里边,墨被储存起来。然后输送到喷墨记录头200,参考号203代表一执行扫描操作用的滑座,它被装在一喷墨记录设备上用于装喷墨记录头200和储墨盒201,参考号204代表一夹住喷墨记录头200和由安装状态松开它用的头杆,参考号205代表将储墨盒201与喷墨记录头201相连接以及将它们断开用的一储墨杆,参考号207代表一头夹件弹簧用于牢固地将喷墨记录头200夹在滑座203上,参考号208代表一装储墨盒201的储墨箱。后面的喷墨记录装置和托架截面由上述这些件构成。
图52通过透视图方式示出了喷墨记录头200和储墨盒201的安排情况。在这个图中,参考号220代表一接纳墨套,它有一个在那里成形的孔,作为将墨输送到喷墨记录头200上的通道用。参考号221代表输墨孔,通过它墨由储墨盒201被送到喷墨记录头200上。参考号222代表一连接卡子,它用作当喷墨记录头200和储墨盒201彼此整体连接时夹住它们的导引装置。参考号223代表导引和啮合连接卡子222用的一导引槽。参考号232代表一头接片用于当喷墨记录头200被拿出托架203时很容易进行取出(taking-out)操作。喷墨记录装置202由上述这些件构成。
喷墨记录头200包括,多个产生热能用来排墨的电热转换件;一个基片,其上成形有驱动线路用来驱动电热转换件;多个排出孔和墨道,它们对应于电热转换件被成形在基片上;一个顶板,其内成形有共同墨室以使与墨道相通;上述这些件安置在一另外件之上以制造成一层状结构。另外,喷墨记录头200包括电接头,借助电接头的方式,由喷墨记录装置输出的信号传送到驱动线路。为了从喷墨记录设备侧检测喷墨记录头200的操作状态,多个传感元件(未示出)可以安排在喷墨记录头200中。特别是,在电热转换件附近的检测温度的温度检测传感元件、检测供墨中断和检测在共墨室中无墨存在的墨保持量检测传感元件、以及一头种类识别传感元件用于当储墨盒被换成其中储有不同种类墨的储墨合时给储墨盒分类。并且,喷墨记录头换成不同种类的喷墨记录头时可以如同喷墨记录装置202用的特有传感元件一样指出来。由这些传感元件传送的响应信号,喷墨记录设备决定喷墨记录头200的现操作状态,以便适当地控制施加到电热转换元件上的信号,优选要进行的每个记录操作。
喷墨记录装置202以这样一种方式安装在喷墨记录设备上,即这种方式是具有其上安排许多喷墨记录头200的排墨孔的排出表面面对记录介质如一张纸或类似物。
储墨盒201以池子的形式制备好,在池中墨被储存起来,以便为了补偿耗掉的墨量的目的而将墨输送到喷墨记录头200上。在储墨盒201单独存在的情况下,供墨孔221用密封装置(未示出)密封起来,用于防止墨由供墨口221中漏出。当喷墨记录头200整体与储墨盒连接时,密封装置自动地或手工地与供墨孔221断开以便形成一喷墨记录头200的墨道。推荐密封装置以这样方式设计,如使金属球通常能被一线圈弹簧偏置而同供墨孔221的一橡胶塞接触。
为确保喷墨记录装置202正确操作,最好是它包括一机构,用于将相当于墨越来越耗掉时所减少的墨量的大气输送进储墨盒201中来。最好喷墨记录装置202包括一保持供到喷墨记录头200上的墨压在一稍负压位处的机构,以便改善每个记录操作的质量,而无漏墨的现象。
在本实施例中,其中储有墨的一柔性袋(未示出)装在储墨盒201中,同时使它与供墨孔221相通。在储墨盒中剩下的空间用压力被一压力调节阀(未示出)适当调节的空气充满。特别是压力调节阀用来产生负压并然后在预定的负压范围内保持它。
为了实现压力调节机构具有实质上简易结构,推荐由海绵材料制造的吸墨件装在储墨盒201中,以便使墨能被包含在那里。在此情况中,由于吸墨件中的保留墨的能力可归因于将毛细管现象的形状应用到吸墨件上。当墨从吸墨件中取出时,负压状态自动地产生并保持住。为此目的,相当于耗掉的墨体积量的空气被从外边吸进储墨盒201中,一个大气进入口通过储墨盒201成形。
当喷墨记录头200和储墨盒201彼此整体连接时,喷墨记录装置202被安装在一喷墨记录设备上以立即执行记录操作。接着下边将叙述将喷墨记录头200整体地与储墨盒连接的一种方法。
基本上,以前借助将接纳墨套220接到供墨孔221上,喷墨记录头200和储墨盒201彼此整体连接,使接头部分成形以便避免不正常现象,即墨从那之间的接头部分中漏出或空气经过接头部分浸入到流墨道内。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一种应用固体管和一由弹性材料制的塞子的方法用于储墨盒201上。特别是接纳墨套220由合成树脂模压成呈圆柱体外形,而与接纳墨套220配合的供墨孔2321按有一通孔的园柱件形式的橡胶模压而成,接纳墨套220的外直径定成是比供墨孔221的内直径稍大些。当接纳墨套220被压配合到供墨孔221上时,供墨孔221在径向上稍稍变形使接纳墨套220和供墨孔221彼此成一体呈紧配合状态。
顺便说说,接头区在结构上不限于固体材料与弹性材料结合,换言之,一种合成树脂模压的管子与一合成树脂模压的孔结合以便通过管和孔的轻微弹性变形使管能密封地装进孔中。另外,接头部分可以由一注射针形管与一无任何通孔的橡胶模压的密封件结合而构成。
当喷墨记录头200和储墨盒201彼此整体地连接时,接纳墨套220能接到供墨孔221上就足够了。当意外的外力施加到喷墨记录装置202上或在它们彼此容易整体连接时某些导引装置是通用的时侯为了确保喷墨记录头200不容易与储墨盒201断开,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连接卡子222装进导引槽223可以获得喷墨记录头与储墨盒的可靠的整体连接,连接卡子222与喷墨记录头一起由合成树脂整体模压而成,这里的喷墨记录头包括按弹性变形的方式成形的接纳墨套以及在连接卡子222的最前端部分上成形的突出部分在内。当连接卡子222装进导引槽223中时,连接卡子222的突出部分开始与成形在导引槽223中的一凹座啮合,同时连接卡子222弹性变形。连接卡子222与导引槽223的凹槽啮合的完毕,那里之间的整体连接即完成了。
另外,当喷墨记录头200和储墨盒201彼此连接时,连接卡子222用作容易将接纳墨套220与供墨孔221定位成一直线的导引装置。为此目的,连接卡子222定有一比供墨孔的长度长些的长度,使接纳墨套220装进供墨孔221之前连接卡子222进入同储墨盒接触。一对连接卡子222在其最前端斜着切掉使连接卡子222的斜切掉部分用作容易地将接纳墨套220装进供墨孔221的在箭头a标出的方向上有效的导引装置。连接卡子222的在前端部分成形的突出物的一部分被斜着切掉使突出物的斜切掉部分用作易于将接纳墨套220装进供墨孔221上的在箭头b标出的方向上有效的导引装置。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卡子222安置在喷墨记录头200侧上。然而,本发明将不仅限于这种安排,换言之,连接卡子222可以安置在储墨盒201侧。另外,一对相反的连接卡子可以安置在喷墨记录头200和储墨盒201两者上。
接着,下边将参照图53和54叙述一种将喷墨记录头200同滑座203机械地和电地连接起来的方法。
图53是喷墨记录头200和滑座203之间的接头部分的局部剖面图。图54是喷墨记录装置的示意透视图,它特别地示出了喷墨记录头200如何被连接到滑座203上的。
在这两个图中,参考号225代表不动地固定到滑座203上的定位销,以被装进成形在喷墨记录头200上的孔中,正如在图54中所看到的,以便不仅仅在箭头a标出的方向上而且也在箭头b标出的方向上正确地定位头200。参考号226代表不动地固定到滑座203上的停止件,以顶住按箭头a标出的方向推的喷墨记录头200(见图53)。参考号211代表把喷墨记录设备(未示出)电连接到喷墨记录头200上的柔性电缆。参考号211a代表通过柔性电缆211形成的第一定位孔。参考号211b代表通过柔性电缆211形成的第二定位孔。参考号212代表柔性电缆211和滑座203之间在夹紧状态下的一柔性电缆垫,以弹性地支撑柔性电缆211。参考号212a代表通过柔性电缆垫212形成的第一定位孔。参考号212b代表穿过柔性电缆垫成形的第二定位孔,参考号212c代表阻墨浸入接触区的一墨档板。参考号227代表安置在喷墨记录头200上的一头接触部分,以电连至喷墨记录头200中的加热件部分上。参考号22a代表穿过头接触部分227成形的第一定位孔。参考号227b代表穿过头接触部分227成形的第二定位孔。参考号227c代表停止件接触位置,在这里停止件226进入同头接触部分227接触。
通过头夹件弹簧207的弹力借助一杆(未示出),喷墨记录头200按箭头a标出的方向推入,喷墨记录头200的位置被穿过喷墨记录头200成形的孔定位销225相对于上述孔的啮合状态及喷墨记录头200相对于停止件226的抵触状态所明确地规定。具有这种结构,喷墨记录头200机械地连接到滑座203上。
另外,许多的电接头被安排在预定的位置上,不仅仅在被固定到喷墨记录头200的头接触部分227上而且也在柔性电缆211的一表面上,当这些电接头相对喷墨记录头200用一预定强度的力被推时,喷墨记录头设备通过这些电接头与喷墨记录头200带电地连接起来。当有必要电接头相对喷墨记录头200同时推时,由弹性材料模压成的柔性电缆垫212插入到截面中以便能相对喷墨记录头200均匀地电接头。通常,柔性电缆垫212由硅橡胶模压,并在相应于电接头的位置处包括许多的突起,借助这些上述突起产生的预定强度的推力集中地施加到相应的电接头上。顺便说说,安排在柔性电缆211上的每一个电接头可以设计成突起形的外形,以确保它们用更集中施加的推力可靠地与喷墨记录头200电连接起来。
由于电接头相对于喷墨记录头200被推时所产生的反作用力比相对于电接头,适合于推喷墨记录头200的夹头件弹簧207的弹力要小的多,这里由于从柔性电缆垫212所产生的反作用力原因所以不发生喷墨记录头200由原来位置被位移的不正常情况。
为了在喷墨记录头200和喷墨记录设备之间保持可靠的电连接,以及并且通过触发喷墨记录头200来高质量的执行每一个记录操作,需要组装的滑座203、柔性电缆垫212、柔性电缆211、头接触部分227和记录头装置202精确地安置在预定位置上,为了满足这种要求,采取下述措施。
特别是,当采用两定位销225作为基准时,定位销中的一个225a通过第一定位孔212a、211a和227a安装及另一定位销225b同样地通过第二定位孔212b、211b和227b安装,从而组件不仅在箭头a标出的方向上、而且也在箭头b标出的方向上,正如在图54所见的一样被精确地定位。
另外,停止件226在如图53所见的箭头a标出的方向上被推直至停止件226的端表面进入同停止件接触位置227c接触时为止。从而喷墨记录头200的位置正如所见的在图54箭头c标出的方向上相对于滑座203被精确地确定。
如果由于某些原因墨浸入电的接触平面(即,柔性电缆211和头接触部分227之间的空间)这里产生一个同喷墨记录头200发生电短路的问题。在该实施例中,为克服上述问题,柔性电缆垫212的一部分设计成突起形的外形,以用作墨档板212c,该档板212c依次同喷墨记录头200的端表面进行接触,以阻止喷墨记录头200的排出孔外边流的墨浸入电接触平面内。
上面本发明已经相对于电的/机械接头部分位于在喷墨记录头200侧的实施例进行了叙述,然而本发明应该不仅限于该实施例,换言之,它可以被位于在储墨盒201侧或它可以不仅位于在喷墨记录头200侧上而且还在储墨盒210侧上。另外,电接头部分和机械接头部分可以分开地位于在喷墨记录头200和/或储墨盒201上。
下面,一种操纵喷墨记录头200和储墨盒201的方法,即一种用新的一个更换不含墨的储墨盒201或用新的一个更换由于某些原因而不运行的喷墨记录头200的方法,下边将参照图55至63叙述。
第一种更换方法实际是这样即,喷墨记录头200相对于滑座203首先从固定状态下松开,与储墨盒201一体的喷墨记录头200的组装件作为一喷墨记录装置然后从滑座203中取出。接着喷墨记录头200和储墨盒201在这样一状态下即它们与滑座203离开(下文简单涉及的当脱开滑座状态时)的状态下彼此断开或连接。
图55通过透视图方式示出了喷墨记录头200和储墨盒201的组件作为一装置从滑座203中取出的情况。在此情况下,头杆204按箭头a标出的方向转到如图55所示的它保持直立的位置,接着放置在头杆204上的一凸轮(未示出)位移一用作随即推喷墨记录头200的轴(未示出),从而施加到喷墨记录头200上的推力消失。
在此时刻,由于被接纳在滑座203中的储墨箱203被移动同时在储墨箱208上的一突起部分进入与喷墨记录头200侧上的储墨盒201的端表面接触,所以喷墨记录头200和储墨盒201的组合件作为一整体装置按图55所见的箭头b标出的方向移动,这样,当定位销225与在喷墨记录头200上成形的相应孔离开时,喷墨记录头200和储墨盒201作为一整体装置可以按图55所见的箭头c标出的方向移动,以呈现脱开滑座的状态。在此该,固定在喷墨记录头200上的头接片232用使用者的手指拿住然后提起它使整个头盒202(喷墨记录装置)能很容易地从滑座203中取出。应提到,头接片232由柔性材料(如聚酯树脂)模压,至少头接片232的一部分即,进入同柔性电缆211接触的头接片232的表面是由电绝缘材料剖作的。当执行记录操作时,头接片232放入在头杆205和柔性电缆211之间,以便防止柔性电缆211损坏或操作,同时,使相对于外边电绝缘。在呈现脱开滑座状态之后,一某强度的有效力在同连接方向的相反方向上、在喷墨记录头200连到储墨盒201的时该施加到喷墨记录头200和储墨盒201的组合件上,以便能使喷墨记录头200与储墨盒201断开。接着,被与储墨盒201更换的一新储墨盒同喷墨记录头200合成一体,使喷墨记录头200和新储墨盒的组合件按上述一相反次序被接纳在滑座203中。完成接收上述组件就完成了更换操作。
在本实施例中,喷墨记录头通过可转动的操纵头杆204由推的状态中被松开。然而,本发明应该不仅仅被限于此实施例,换言之,推喷墨记录头200的杆可直接通过驱动某装置来移动。另外,喷墨记录头固定方法是实际这样即喷墨记录头200被头夹件弹簧207推动。然而,本发明应该不仅仅限于上述方法,换言之,该喷墨记录头200可以借助挂钩或类似物不动地被固定主。
在第一种更换方法被用于喷墨记录装置的情况下,用本方法可获得如下边提到的有利效果。
尤其是,在需要喷墨记录头和储墨盒中的任何一个与新的一个更换的情况下,仅它们中的一个应该与新的一个更换,实际上仅更换这一个就足够了,结果改进了喷墨记录装置的经济效果。
第二种更换方法实际上是这样,即在喷墨记录头200被牢固地夹在滑座203上的这样状态下(下文简单涉及的当“在滑座上”状态时),通过把储墨盒201与滑座203上的喷墨记录头200断开,仅仅储墨盒201从滑座203中取出。
图56通过透视图方式示出了把储墨盒201同滑座203上的喷墨记录头200断开情况,在本情况下,安装在储墨杆205上的凸轮(未示出)用作;通过把储墨杆205按图56中箭头a标出的方向转到所示的处于直立位置,按图56中所见的箭头b标出的方向移动储墨箱208。当储墨箱208上的一突出物同在喷墨记录头201侧上的储墨盒201的端表面进入接触时,储墨盒201在箭头b标示出的方向上位移。在此时,由于喷墨记录头200和储墨盒201两者完全没有一起被移动,所以喷墨记录头200和储墨盒201之间的接头部分从连接的状态中被松开。这样储墨盒201可以与喷墨记录头200断开。接着,储墨盒201可以通过按图56中所见的箭头c标出的方向移动而从滑座203中被取出。
相反地,当一新的储墨盒201连接到喷墨记录头200上时,它被插入箱208中,储墨杆205然后按照上述的一个相反次序操纵,这样引起储墨箱208在储墨盒201的后端处推该储墨盒201,从而储墨盒201借助由储墨箱208给的推力可以连接到喷墨记录头200上。
在喷墨记录头200被上述实施例情况中的头夹件弹簧207弹性地推的情况下;这里可能产生一个问题即,当推力偏心地施加到储墨盒201上时,喷墨记录头200从固定状态松开,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推荐采取如下边提到的措施。
图57是喷墨记录装置的示意平面图,特别地示出了推力是如何通过储墨盒201施加到喷墨记录头200上的。参照图57,喷墨记录头200相对滑座203被头夹件弹簧207用力f1推,为了把储墨盒201与喷墨记录头200断开,有必要用一f2力把连接卡子222与导槽223分开以及把接纳墨套220与供墨孔221断开,在此刻,当力f1和力f2之间的关系被确定为一种不等的f1>f2关系时,这里不发生在断开操作期间的喷墨记录头200从固定状态中松开的不正常情况。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可转动地操纵储墨杆205,产生相当于力f2大小的力,以便把储墨盒201与喷墨记录头200断开。然而本发明应该不仅仅限于这个实施例,当使用者用手拿储墨盒的同时,通过按图56所见的箭头b标出的方向拉它时,储墨盒201可以直接与喷墨记录头200断开。
当第二种更换方法用于喷墨记录装置时,除了使用第一种更换方法情况下可获得的有利效果之外,用本方法可以取得如下边提到的有利效果。
特别是,当储墨盒201与喷墨记录头200断开时,通过把储墨杆205上的凸轮设计成另外一个用于断开用途的更有利于接受的外形可以适当地控制拉速。这里不发生墨从接纳墨套220和/或供墨孔211中泄漏出来的不正常情况。
另外,由于不需要直接用使用者的手指拿住喷墨记录头200,所以没有可能使使用者的手同喷墨记录头200附近的位置接触,这样,就不发生排墨孔无益地被墨污染,引起记录质量下降的不正常情况。
另外,由于推力施加到储墨盒201的位置被专门确定,所以只加固上述位置就满足足以经受相对的推力,这样其它部分而不是上述位置设计成小厚度而保持轻的重量,这就使得有可能增大储墨盒201的工作体积。
接着,结合本实施例,相对于防止储墨盒201错误地插进被装在滑座203内的墨箱中的方法,下边将作出叙述。储墨盒201包括一其上成形有供墨孔221的端表面,以便被连接到喷墨记录头200和另一个与上叙一个相对的端表面上。把储墨盒201插进储墨箱208中的方向是根据把连接卡子222安装进导引槽223中的方向特定确定的。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初步确定插入方法,在储墨箱208侧上成型一突出部分而在储墨盒201侧上成形一适合于在其内接纳该突出部分的一凹座。
图59通过透视图方式示出了储墨箱208的结构,在本图中,参考号208a代表储墨箱端突起,它由储墨箱208的里边伸到储墨盒201插进储墨箱208的位置处。参考号208b代表储墨箱端部,它用来推储墨盒201。储墨箱208的后端部被储墨箱端突起208a和储墨箱端部208b的大小所限定,储墨箱端突起208a呈现平行六面体形的外形,但它并不限于此外形,它的尺寸为高H2、宽W2及厚度T2。
图60是相对于把喷墨记录头200(未示出)连接到储墨盒201的方向的相反方向看的储墨盒201的示意透视图。在该图中,参考号201a代表一储墨盒缝或从储墨盒201的里边凹进去的切口。该缝201a呈平行六面体形的外形并定尺寸为高H1,宽W1及深T1。顺便说说,缝201a的三个尺寸外形不仅限于平行六面体形一种。
按这种方式安排的储墨箱端突起208a和缝201a,限制性地规定了把储墨盒201插进储墨箱308中的方向。当储墨盒201正确地插进储墨箱208中时,端突起208a被装进缝201a中,然后储墨盒201被装进储墨箱208中。在由于某些原因,储墨盒201不正确插入时,储墨箱端突起208与储墨盒201相抵触,引起储墨盒201不能插进预定位置中。这样使使用者有可能识别出他或她插的储墨盒201方向错了。这样,这里不会发生由于错误的插储墨盒201而损坏或断裂喷墨记录设备的不正常情况。
接下来,下边将相对于对储墨盒201和储墨箱208的尺寸限制进行叙述。图61通过示意侧视图方式示出了储墨箱208和储墨盒201之间的尺寸关系。在图中,位置O代表储墨盒201按逆时针方向,即按图中所见的箭头C标出的方向转动的转动运动中心,位置A代表右手侧上的相对于储墨盒201的喷墨记录头侧的一低角,位置B代表储墨箱端208b的上角,长度L1代表由位置0至位置B斜着测量时的一个距离,长度L2代表由位置0至位置B斜着测量的一个距离。
图62A和62B通过局部平面图方式示出了储墨箱208和储墨盒201之间的尺寸关系。在图中,长度T3代表由储墨盒201的外侧壁表面至缝201a测量的一距离,长度T4代表由储墨箱208的内侧壁表面至储墨箱端突起208a测量的一距离,长度T5代表储墨盒201的宽度,长度T6代表储墨箱208的内宽度,长度T7代表由储墨盒201的外侧壁表面至相对于长度T3方向的缝201a测量时的一距离,长度T8代表由储墨箱208的内测壁表面至相对于长度T4方向的储墨箱端突起208a。
参照图61,由于在长度L1和长度L2之间建立了由L1<L2表示的不等式,与仅通过在其向上方向上线性拉操作可以由储墨箱中取出的传统储墨盒相对照,该储墨盒201可通过它的在逆时针方向的转动运动从储墨箱208中取出来。这样,可以改进储墨盒201的灵活性。然而,在长度L2尺寸定的过大情况下,储墨盒201的灵活性可以进一步改进,但滑座203相应增大了,引起整个喷墨记录设备设计成其有较大的尺寸。在上述情形下,最好长度L2尺寸定成满足由下述不等式表示的条件(长度L2)<(在主扫描方向上测量的储墨盒201的长度)×2当储墨箱端突起208a的宽度w2与储墨盒缝201a的宽度w1之间的尺寸关系用不等式w1>w2表示成立时,储墨盒201可以被储墨箱端208a在其右手端推。这样,推力可以稳定地由储墨箱端208b给予而储墨箱端突起208a的存在对于储墨盒201始终无关,以致储墨盒201和喷墨记录头200可以平稳地彼此连接。缝201a的高H1与端突起208a的高H2之间的尺寸关系将以后叙述。
参照图62A和62B,为确保储墨盒201正确地装进储墨箱208中,在长度T5和长度T6之间应建立由不等式T5<T6表示的尺寸关系,此外,为确保储墨盒201平稳地插进储墨箱208中而与箱端突起208a无任何抵触,有必要在长度T1、T2、T3、T4、T7和T8中间立下述不等式(长度T2)+(长度T4)<(长度T1)+(长度T3)(长度T2)+(长度T8)<(长度T1)+(长度T7)当上述尺寸关系成立时,箱端突起208a可以平稳地插进缝201a中。
接下来,涉及头盒(喷墨记录装置)和滑座203的尺寸限制下边将参照图63叙述。
图63是头盒202和滑座203的组合件的示意侧视图,尤其示出了限定头盒202和滑座203的主要尺寸。在图63中,参考号208c代表位于储墨箱208左手端处的一箱突出部分,它与储墨盒201的左手端部相啮合,参考号206a代表位于头夹件206的右手端处的一头夹件突出部分,用来推喷墨记录头200,位置O代表与如图61中所示的储墨盒201的转动运动中心位置上重合的储墨盒208的一上端。
图63示出了在头盒202进入滑座203的装配过程中(或在从滑座203中取出头盒202的过程中)的头盒202的中间状态,及头盒202进入滑座203或从滑座203中取出头盒202的装配通过按向上/向下的方向、同时按箭头c标出的方向将它转动θ角移动头盒202取得。此外,有可能把头盒202装进滑座203中及由滑座203中取出头盒202,无需任何头盒202的转动运动,仅通过在向上/向下方向上移动它就可以了。
在如图63中所示的通过头盒202的转动运动把头盒202装进滑座203中及从滑座203中取出头盒202的情况下,储墨盒201不与储墨箱端突起208a冲突,提供的由下述不等式表示的缝201a的长度H1和箱端突起208a的长度H2之间的尺寸关系令人满意地成立。
(长度H1)×(Cosθ>(长度H2)当墨在喷墨记录头200的排墨孔附近凝固,而该头盒202被装进滑座203中或从滑座203中被取出时,由于墨附着到柔性电缆211的接触区,有发生电短路的可能性。为此原因,最好喷墨记录头200和柔性电缆211这样安排,即在头盒202装进滑座203及从滑座203中取出头盒202期间,可靠保持它们之间的一气隙d在o或大些的范围内。由于在头盒202的装配/取出期间,箱突起208c和头夹件突起206a仅仅通过过去的在图63中由阴影线表示的喷墨记录头200的一部分,所以在它扫描方向上测量的喷墨记录头200的长度Lh和从位置0至柔性电缆211的接触表面测量的一距离Lo之间的尺寸关系通过下述不等式表示。
(长度Lo)一(长度Lh)>0在上述不等式成立时,由下述不等式所表示的位置0的高度Ho和柔性电缆211的接触表面的最大高度Hc之间的尺寸关系也成立,这里不发生墨附着到柔性电缆211上的不正常情况。
(长度Ho)+(长度Kh)×sinθ>(长度Hc)
图65A和64B是说明按照本发明、用一液体例如墨、充满一储液容器例如一储墨盒的方法的剖面图。逐一地,图65是图5和51A至51C中所示的储液容器的剖面图,特别地示出了储液容器303在阀机构311由闭合状态移动到打开状态之前的状态,它是通过装到储液容器303上一个类似于上述喷墨记录头的、具有一连接机构TF的充液容器来实现的。图65B是储液容器303的剖面图,特别地示出了充液容器被装到储液容器303上,然后围绕连接机构TF的中心线C转动的情况。在这些图中,参考号BB代表一球阀。当该球阀BB被保持在图65A所示的状态下时,它中断了大气与充液容器之间的交换。相反,当它保持在图65B所示的状态下时,球阀BB允许那里之间的交换。连接机构TF借助像喷墨记录头的接头部分的同样原理起在阀机构311和过滤件F之间形成一空间的作用。这样,确保了用本发明的充液方法可达到的有利效果。
顺便说说,最好借助储液容器303的复原抽吸装置(未示出),实施该充液方法使用由上述不等式表示的结构。
当应用于记录头或一记录设备时,本发明取得了不同的效果,这是因为这样一个系统可以取得高密度和高清晰度的记录,其中的设备具有产生热能的装置如电热变换器或激光,并且能借助热能引处墨中的变化以便喷墨。
一典型结构和其操作原理被公开在美国专利号4723129和4740796中,并且最好使用这个基本原理执行这样一个系统。虽然这个系统可应用到任何定量(0n-demand)型或连续型喷墨记录系统上,但它特别适用于定量型设备。这是因为定量型设备具有多个电热变换器,每一个都放置在一个片上或保留液奉(墨)的液道上,操作如下首先,一个或多个驱动信号被施加到电热变换器上,以产生相当于记录信言息的热能;第二,热能导致瞬时的超过核沸腾的温度升高以便引起在记录头加热区上的膜沸腾;第三,液体(墨)中的相当于驱动信号的泡沫增大。通过使用增大和破裂的泡沫,墨从至少一个头的喷墨孔中排出形成一个或多个墨滴。驱动信号以脉冲形式较好,因为通过这种驱动信号的形式,可以瞬时地和适当地获得泡沫的增大和破裂。当驱动信号以脉冲形式时,美国专利号4463359和4345262中所述的这些较好。此外,采用美国专利号4313124中所述的加热区的温度升高速度以获取较好记录。
美国专利号4,558,333和4,459,600公开了下述记录头的结构,它被结合到本发明中;这种结构除了公开在上述专利中的喷孔、液道和电热变换器的组合件之外还包括安置在弯曲部分上的加热区,而且,本发明可以应用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号123670/1984和138461/1984上,以便取得同样的效果。前者公开了一种结构,在该结构中通到所有电热变换器上的一个缝用作这些电热变换器的喷孔,而在后者公开的结构中,由热能引起的吸收压力的开口相当于喷口被成形。这样,不管记录头的种类,本发明可以有效地、积极地得到记录。
本发明也可以应用到一个称为全线型记录头上,它的长度等于横跨记录介质的最大长度。这样一种记录头可以由许多结合在一起的记录头或一整体排列的记录头组成。
此外,本发明可以应用到各种系列型记录头上;一种被装配到记录设备的主组件上的记录头;一种便利的可更换的片型记录头,当它装在记录设备的主组件上时,与主组件电连并从那儿获得墨;以及一种包括储墨器的整体盒型记录头。
最好是附加一恢复系统或作为一记录设备组成部分的记录头的初始辅助系统,因为它们起到使本发明的效果更可靠的作用。作为恢复系统的压力或空吸装置。作为初始辅助系统的例子是;利用电热变换器或其它加热件与电热变换器的结合件的初始加热装置及用于记录的执行独立喷墨的初始喷墨装置。这些系统对于可靠记录是有效的。
被安装在记录设备上的记录头的数目和类型也可以改变。例如可以使用对应于单独颜色墨的仅一个记录头或对应于许多在颜色或浓度上不同的墨的许多记录头。换言之,本发明可以有效地应用于具有至少一种单色的、多色的及全色型的设备上。这里,单色型通过使用仅一个主要颜色如黑色进行记录。多色型通过使用不同颜色的墨执行记录,及全色型通过颜色混合进行记录。
而且,虽然上述的实施例用液态墨,当施加记录信号时液体的墨可以使用;例如,在比室温低些的温度处墨凝固并在室温中被软化或液化的情况下墨可以使用。这是因为在喷墨系统中,通常墨的温度被调节在30℃-70℃的范围内,以使墨的粘度保持在墨可以可靠喷射这样一个值上。
此外,本发明可以应用到这样设备上,这里的墨通过如下所述的热能喷射之前刚好是液态的,以使墨以液态从孔中排出,然后开始在到达的记录介质上固化,从而防止了墨蒸发;墨通过积极地利用将另外引起温度升高的热能,由固态转化到液态;或留在空气中时是干燥的墨响应记录信号的热能而液化。在这样情况下,墨可以盛在槽中或在如液体或固体材料的多孔片内成形的通孔中,使墨面对如在日本专利申请(Laying-open)号56847/1979或71260/1985中所述的电热变换器。当本发明使用薄膜沸腾现象排墨时,它是更有效的。
而且,本发明的喷墨记录设备可以不仅作为信息处理装置例如一台计算机的象点输出终端使用,而且也可以作为包括阅读机的复印机的输出装置及作为具有传送和接收功能的传真设备的输出装置使用。
本发明已经就推荐的实施例详细地叙述了,在本发明的较宽方面内、不离开本发明、可以作出改变和变形,因此意图在从属权利要求中覆盖所有这样的改变和变形均落在本发明的实际精神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储墨盒(303),在它上面、在彼此不同位置处成形有一个大气进入口(340)和一个墨流出口(330),以便使墨能由所述墨流出口(330)输送到外边,所述储墨盒在其内装有一个由多孔材料制成的吸墨件(310),许多肋(164,201,371,372,373,374,501,601)沿所述储墨盒(303)的内壁形成,以便使通过所述大气进入口(340)进入的大气布满大气进入口(340)侧上的所述吸墨件(310)的一个表面,以及所述吸墨件(310)的至少一个侧面,其特征在于所述肋(164,201,371,372,373,374,501,601)设置得使大气从墨流出口侧的所述吸墨件(310)的一个表面上的所述大气进入口(340)连通至所述吸墨件(310)的所述表面的以墨流出口(330)为边界的一个部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墨盒,其特征在于使每条所述肋(164,201,371,372,373,374,501,601)从这样一个位置开始延伸,即,在该位置足够量的空气可以通过所述大气进入口(340)被吸进所述储墨盒(303)中,直至与上面形成有所述墨流出口(330)的表面位置重合的部位,在所述吸墨件(310)和所述储墨盒的内壁表面之间无任何密闭空间形成为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墨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储墨盒(303)具有平行六面体形或立方体形的接纳吸墨件部分,所述吸墨件(310)接纳在该部分中,所述肋(164,201,371,372,373,374,501,601)在所述接纳吸墨件部分的至少两个内表面上形成。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墨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储墨盒(303)具有平行六面体形或立方体形的接纳吸墨件部分,所述吸墨件(310)接纳在该部分中,所述肋(164,201,371,372,373,374,501,601)形成在所述吸墨件接纳部分的、除了上面形成有所述大气进入口(340)的表面和上面形成有墨流出口(330)的表面以外的两个表面上。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墨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墨件(310)的整个表面面积的70%或更多些暴露于空气,而所述吸墨件(310)的一部分与所述肋(164,201,371,372,373,374,501,601)接触。
全文摘要
可用于喷墨记录设备的一种储墨容器包括一腔,装在腔中的一多孔件,和进入与吸墨件接触的第一过滤件。该储液容器可拆卸的连到喷墨记录头上,第二过滤件安排在喷墨记录头的液体流道中。储液容器被构成这样,即在第一过滤件和第二过滤件之间的体积、每一过滤件的尺寸、压缩装在腔中的吸墨件条件,以及储液容器的内部结构均令人满意地符合预定条件。
文档编号B41J2/18GK1396056SQ01142
公开日2003年2月12日 申请日期2001年12月5日 优先权日1992年7月31日
发明者氏田敏彦, 山川浩二, 竹之内雅典, 须斧定之, 渡边显二郎, 长田虎近, 中岛一浩, 堤孝义, 久保田秀美, 小泷靖夫, 佃圭一郎, 佐藤阳平 申请人:佳能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