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版印刷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82127阅读:27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孔版印刷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孔版印刷装置,其是将制成版的热敏孔版原纸(以下简称为“原版”)卷装到印刷滚筒的外周面上,用压辊等按压机构或印压机构按压记录介质来进行印刷。
背景技术
在孔版印刷装置中,是将原版卷装到在内部具有墨供给机构的多孔性印刷滚筒(印版滚筒)的外周面上,并利用设置成相对于印刷滚筒的外周面接触离开自如的压辊等按压机构,将印刷用纸等记录介质按压到印刷滚筒上,进行印刷,所述原版是基于原稿的读取数据或从外部连接设备接收的数据,由热敏头等记录设备穿孔而制版的。
通过由按压机构进行的按压(印压),供给到滚筒内周面上的墨通过滚筒开孔部、原版穿孔部而渗出,转移到印刷用纸上而形成印刷图像。
作为原版,通常采用的是用粘接剂将热塑性树脂膜片、与由日本纸等形成的多孔性支承体接合而得的叠层结构。
根据记录设备的发热部的热量状态和分辨率的不同,熔融热塑性树脂膜片而形成的穿孔有时会相连,若相邻的穿孔相连,则会阻碍各点的精细化,使图像质量降低。
如专利文献1、2、3等所记载的那样,以往,进行了旨在提高穿孔的独立化的改进。即,以往,固有“独立穿孔=良好的印刷状态”这种认识。
该穿孔状态,在从记录设备一侧沿空白箭头方向观察表示热敏孔版原纸的截面形状的图13中的热塑性树脂膜片61a-1的面对记录设备的面(以下称为“F”面)时,用图12所示的状态表示。图13中,附图标记61a-2表示多孔性支承体。
希望穿孔直径的大小Lm及Ls分别相对于点间距Pm、Ps来说为45%以上80%以下,穿孔面积S为扫描间距Pm及Ps的积的20%以上50%以下。
专利文献1特开2001-322228号公报专利文献2特开2001-322229号公报专利文献3特开2001-322230号公报如上述那样,以往,关于穿孔状态的改进技术有多种提案。但是,以往的技术几乎都着眼于穿孔的分离性(独立性),并没有考虑到印刷装置的最终输出即印刷图像质量的稳定性。
在以往的多数孔版印刷装置中,文字图像或实地(ベタ)图像所占的比例较大,如果前述F面的穿孔状态是分离、即独立穿孔的状态,即使从一个穿孔点供给的墨量离散,大多也会通过从与该穿孔点邻接的其他穿孔点供给的墨的转移而被覆盖,所以即使不太重视从一个穿孔点部供给的墨的转移量的离散,也不会有什么问题。
因此,如前所述,只要根据穿孔直径或穿孔面积相对于点间距的大小来规定穿孔的状态,并选择与其适合的墨即可。
但是,近年来的现状为,由于高精细化及数字设备的普及,混入了照片图像的图像增加,并流行彩色印刷,与以往相比更加追求1点单位上的显示。
但是,现在仍是在不考虑从一个穿孔点供给的墨的转移量的离散的情况下,在基于上述以往的认知(认识)的控制条件下,对热敏孔版原纸进行穿孔,并使墨从印刷滚筒转移到印刷用纸上进行印刷。
因此,虽然基于上述理由,实地图像及点密集部的图像再现性不会有什么问题,但在与照片图像对应的部位、以及在与照片图像对应的制版模式下制版的印刷物等中,存在再现性的离散较大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孔版印刷装置,在照片图像等高精细化图像中也能减小再现性的离散,能得到高质量图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是一种孔版印刷装置,借助记录设备对至少具有热塑性树脂膜片的热敏孔版原纸进行穿孔制版,将制版后的热敏孔版原纸卷装到印刷滚筒的外周面上,从前述印刷滚筒的内侧供给墨,并且,将记录介质按压到前述印刷滚筒上而进行印刷,其特征在于,改变分辨率及向前述记录设备的能量供给量,求出相对于前述热塑性树脂膜片的面对前述记录设备的面由前述记录设备穿孔的面积来说,从前述面积中减去下述面积后的值所占的面积比,所述面积是指前述热塑性树脂膜片的面对前述记录设备的面的相反侧的面由前述记录设备穿孔的面积,将各条件下的前述面积比与其印刷离散比图表化,从前述图表中抽出可抑制各分辨率间的印刷离散的值,求出前述记录设备的可穿孔点数与前述面积比的近似关系式,基于前述面积比与前述近似关系式,控制前述记录设备。
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是一种孔版印刷装置,借助记录设备对至少具有热塑性树脂膜片的热敏孔版原纸进行穿孔制版,将制版后的热敏孔版原纸卷装到印刷滚筒的外周面上,从前述印刷滚筒的内侧供给墨,并且,将记录介质按压到前述印刷滚筒上而进行印刷,其特征在于,控制前述记录设备,使得相对于前述热塑性树脂膜片的面对前述记录设备的面由前述记录设备穿孔的面积来说从前述面积中减去下述面积后的值所占的比例、与1平方英寸中的可穿孔点数之间的关系,满足下式Sp=(Sf-Sk)/Sf(式1)Sp≤0.0143×X0.2780 (式2)其中所述面积是指前述热塑性树脂膜片的面对前述记录设备的面的相反侧的面由前述记录设备穿孔的面积,Sp面积比;Sf面对记录设备的面的、热塑性树脂膜片穿孔后的穿孔部的面积;Sk面对记录设备的面的相反侧的面的、热塑性树脂膜片穿孔后的穿孔部的面积;X1平方英寸中的可穿孔点数。
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是一种孔版印刷装置,借助记录设备对至少具有热塑性树脂膜片的热敏孔版原纸进行穿孔制版,将制版后的热敏孔版原纸卷装到印刷滚筒的外周面上,从前述印刷滚筒的内侧供给墨,并且,将记录介质按压到前述印刷滚筒上而进行印刷,其特征在于,改变分辨率及向前述记录设备的能量供给量,求出相对于前述热塑性树脂膜片的面对前述记录设备的面由前述记录设备穿孔后的穿孔部的主扫描方向直径来说,从前述主扫描方向直径中减去下述直径后的值所占的主扫描比,所述直径是指前述热塑性树脂膜片的面对前述记录设备的面的相反侧的面由前述记录设备穿孔后的穿孔部的主扫描方向直径,将各条件下的前述主扫描比与其印刷离散比图表化,从前述图表中抽出可抑制各分辨率间的印刷离散的值,求出前述记录设备的可穿孔点数与前述主扫描比的近似关系式,基于前述主扫描比与前述近似关系式,控制前述记录设备。
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是一种孔版印刷装置,借助记录设备对至少具有热塑性树脂膜片的热敏孔版原纸进行穿孔制版,将制版后的热敏孔版原纸卷装到印刷滚筒的外周面上,从前述印刷滚筒的内侧供给墨,并且,将记录介质按压到前述印刷滚筒上而进行印刷,其特征在于,控制前述记录设备,使得相对于前述热塑性树脂膜片的面对前述记录设备的面由前述记录设备穿孔后的穿孔部的主扫描方向直径来说从前述主扫描方向直径中减去下述直径后的值所占的比例、与1平方英寸中的可穿孔点数之间的关系,满足下式Lmp=(Lmf-Lkm)/Lmf (式3)Lmp≤0.0009×X0.4565 (式4)其中所述直径是指前述热塑性树脂膜片的面对前述记录设备的面的相反侧的面由前述记录设备穿孔后的穿孔部的主扫描方向直径,Lmp主扫描方向的穿孔直径比;Lfm面对记录设备的面的、热塑性树脂膜片穿孔后的穿孔部的主扫描方向直径;Lkm面对记录设备的面的相反侧的面的、热塑性树脂膜片穿孔后的穿孔部的主扫描方向直径;X1平方英寸中的可穿孔点数。
技术方案5所述的发明是一种孔版印刷装置,借助记录设备对至少具有热塑性树脂膜片的热敏孔版原纸进行穿孔制版,将制版后的热敏孔版原纸卷装到印刷滚筒的外周面上,从前述印刷滚筒的内侧供给墨,并且,将记录介质按压到前述印刷滚筒上而进行印刷,其特征在于,改变分辨率及向前述记录设备的能量供给量,求出相对于前述热塑性树脂膜片的面对前述记录设备的面由前述记录设备穿孔后的穿孔部的副扫描方向直径来说,从前述副扫描方向直径中减去下述直径后的值所占的副扫描比,所述直径是指前述热塑性树脂膜片的面对前述记录设备的面的相反侧的面由前述记录设备穿孔后的穿孔部的副扫描方向直径,将各条件下的前述副扫描比与其印刷离散比图表化,从前述图表中抽出可抑制各分辨率间的印刷离散的值,求出前述记录设备的可穿孔点数与前述副扫描比的近似关系式,基于前述副扫描比与前述近似关系式,控制前述记录设备。
技术方案6所述的发明是一种孔版印刷装置,借助记录设备对至少具有热塑性树脂膜片的热敏孔版原纸进行穿孔制版,将制版后的热敏孔版原纸卷装到印刷滚筒的外周面上,从前述印刷滚筒的内侧供给墨,并且,将记录介质按压到前述印刷滚筒上而进行印刷,其特征在于,控制前述记录设备,使得相对于前述热塑性树脂膜片的面对前述记录设备的面由前述记录设备穿孔后的穿孔部的副扫描方向直径来说从前述副扫描方向直径中减去下述直径后的值所占的比例、与1平方英寸中的可穿孔点数之间的关系,满足下式Lsp=(Lfs-Lks)/Lfs (式5)Lsp≤0.0009×X0.4565 (式6)其中所述直径是指前述热塑性树脂膜片的面对前述记录设备的面的相反侧的面由前述记录设备穿孔后的穿孔部的副扫描方向直径,Lsp副扫描方向的穿孔直径比;Lfs面对记录设备的面的、热塑性树脂膜片穿孔后的穿孔部的副扫描方向直径;Lks面对记录设备的面的相反侧的面的、热塑性树脂膜片穿孔后的穿孔部的副扫描方向直径;X1平方英寸中的可穿孔点数。
根据技术方案7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孔版印刷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前述记录设备为热敏头,所述热敏头具有沿主扫描方向排列的多个发热体。
根据技术方案8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孔版印刷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前述热敏孔版原纸基本上仅由热塑性树脂膜片构成。
根据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发明,由于可将从穿孔部向印刷用纸转移的墨的附着面积的离散抑制得较小,所以可得到质量稳定的印刷图像。
根据技术方案3或4所述的发明,由于可将从穿孔部向印刷用纸转移的墨向主扫描方向的附着量的离散抑制得较小,所以可得到质量稳定的印刷图像。
根据技术方案5或6所述的发明,由于可将从穿孔部向印刷用纸转移的墨向副扫描方向的附着量的离散抑制得较小,所以可得到质量稳定的印刷图像。
根据技术方案7所述的发明,由于将热敏头作为记录设备,所以与激光器等记录设备相比,可抑制记录设备自身的成本,又,由于控制及搭载组件也比较简单,所以可降低装置成本。
根据技术方案8所述的发明,由于热敏孔版原纸实质上仅由热塑性树脂膜片构成,所以在墨从印刷滚筒经由热敏孔版原纸转移到印刷用纸时,可不受由日本纸、或日本纸和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或PET单体形成的支承体的影响,所以可进一步提高抑制向印刷用纸转移的墨的附着量离散的效果。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中的孔版印刷装置的概要主视图。
图2是表示热塑性树脂膜片的穿孔部的图,(a)为从面对记录设备一侧观察的俯视图,(b)为(a)中D-D线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热塑性树脂膜片的条件不同的穿孔部的图,(a)为从面对记录设备一侧观察的俯视图,(b)为(a)中D-D线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热塑性树脂膜片的条件不同的穿孔部的图,(a)为从面对记录设备一侧观察的俯视图,(b)为(a)中D-D线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热塑性树脂膜片的条件不同的穿孔部的图,(a)为从面对记录设备一侧观察的俯视图,(b)为(a)中D-D线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各分辨率下的面积比与印刷离散比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图7是表示各分辨率下的主扫描直径比与印刷离散比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图8是表示各分辨率下的副扫描直径比与印刷离散比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图9是表示可穿孔的点数与面积比及穿孔直径比的关系的图表。
图10是表示条件1下的印刷状态的图,(a)是(b)的局部放大图。
图11是表示条件4下的印刷状态的图,(a)是(b)的局部放大图。
图12是表示用于得到相同穿孔面积的通电脉冲与外加电力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图13是热敏孔版原纸的剖视图。
图14是以往理想的穿孔部的、从面对记录设备一侧观察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基于图1~图12,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首先,基于图1,对本实施方式的孔版印刷装置的整体结构及孔版印刷过程的概要进行说明。
在装置主体50的上部,设置有具有自动进稿(ADF)功能的原稿读取部80,在其下方中央部设置有印刷滚筒部100,所述印刷滚筒部100具有多孔性的印刷滚筒(印版滚筒)101。在印刷滚筒部100的上方右侧,设置有制版装置90,在印刷滚筒部100的上方左侧,设置有排版装置70。又,在制版装置90的下方设置有供纸装置110,在印刷滚筒部100的下方设置有印压部120,在排版装置70的下方设置有排纸部130。
下面,对上述结构的孔版印刷装置的印刷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将具有要印刷的图像的原稿60载置到配置在原稿读取部80的上部的未图示的原稿载置台上,并按压未图示的操作面板上的制版开始键。伴随着该制版开始键的按下,首先实施排版工序。即,在该状态下,在印刷滚筒部100的印刷滚筒101的外周面上,仍安装有在前次印刷中使用的使用后原版61b。
印刷滚筒101逆时针旋转,印刷滚筒101的外周面的使用后原版61b的后端部接近排版剥离辊对71a、71b时,该排版剥离辊对71a、71b旋转,并且用一个排版剥离辊对71a捞起使用后原版61b的后端部。
使用后原版61b由排版输送带对72a、72b沿箭头Y1方向输送并向排版盒74内排出,这样从印刷滚筒101的外周面剥下而完成排版工序,所述排版输送带对72a、72b卷挂在配置于排版剥离辊对71a、71b的左侧的排版滚子对73a、73b、与排版剥离辊对71a、71b之间。此时,印刷滚筒101继续逆时针方向旋转。此后,被剥离·排出的使用后原版61b在排版盒74的内部被压缩板75压缩。
与排版工序并行地,在原稿读取部80中进行原稿读取。载置在未图示的原稿台上的原稿60借助分离辊81、前方原稿输送辊对82a、82b、及后方原稿输送辊对83a、83b各自的旋转,而先沿箭头Y2后沿箭头Y 3方向被输送,以供曝光读取。此时,原稿60为多张时,在分离刮板84的作用下从最下面的原稿起逐张输送。原稿60的图像读取如下进行将原稿60输送到承片玻璃85上,用镜子87使来自于由荧光灯86照亮的原稿60的表面的反射光反射,通过透镜88而入射到由CCD(电荷耦合器件)构成的图像传感器89中。
采用公知的缩小式原稿读取方式进行原稿60的读取,图像被读取后的原稿60被排出到原稿托盘80A上。在图像传感器89中光电转换而得的电信号被输入到装置主体50内的未图示的模拟/数字(A/D)转换基板中,转换成数字图像信号。
与该图像读取动作并行地,基于数字信号化了的图像信息进行制版及供版工序。设定在制版装置90的规定部位上的卷状的未制版的原版61被从成卷状态拉出后,借助压纸辊92、及张力辊对93a、93b的旋转而被输送到输送路径的下游侧,所述压纸辊92隔着原版61而被按压到作为记录设备的热敏头91上。
相对于这样输送来的原版61,线状排列在热敏头91上的多个微小的发热电阻器,分别对应于从未图示的A/D转换基板输送来的数字图像信号而选择性地发热,与发热的发热电阻器接触的原版61的热塑性树脂膜片被熔融穿孔。
这样,通过对应于图像信息的、原版61的有位置选择的熔融穿孔,而将图像信息作为穿孔图形写入。
写入了图像信息的制版后原版61a的前端由供版辊对94a、94b向印刷滚筒101的外周部侧送出,借助未图示的导向部件使行进方向向下方改变,而垂向图示的供版位置状态下的印刷滚筒101的张开了的原版夹持器102(虚线所示)。此时印刷滚筒101已经通过排版工序而去除了使用后原版61b。
制版后原版61a的前端在一定时机被原版夹持器102夹持后,印刷滚筒101沿图中A方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并将制版后原版61a卷到其外周面上。制版后原版61a的后端部由刀具95切断成一定长度。
一张制版后原版61a卷装到印刷滚筒101的外周面上后,制版及供版工序结束,印刷工序开始。首先,借助供纸滚子140,将叠放在供纸台51上的作为片状记录介质的印刷用纸62中最上面的一张沿箭头Y4方向,朝向阻力辊对142送出,进而借助阻力辊对142以与滚筒部100的旋转同步的规定时机送到印压部(图像转印部位)120。送出的印刷用纸62进入到印刷滚筒101与作为按压部件的压辊103之间后,离开印刷滚筒101的外周面下方的压辊103借助未图示的印压施加机构而向上方移动,从而印刷用纸62被按压到卷装于印刷滚筒101的外周面的制版后原版61a上。
这样,墨从印刷滚筒101的开孔部及制版后原版61a的穿孔图形部(未图示)渗出,该渗出的墨转移到印刷用纸62的表面上,形成印刷图像。有时将该供版工序后的第一次印刷称为装版。
在印刷滚筒101的内周侧,从墨供给管104向墨滞留部107供给墨,并通过墨辊105将墨供给到印刷滚筒101的内周侧,所述墨滞留部107形成在墨辊105与刮刀辊106之间,所述墨辊105一边向与印刷滚筒101的旋转方向相同的方向、与印刷滚筒101的旋转速度同步地旋转一边与内周面滚动接触。
压辊103在与墨辊105对置的位置上配置于印刷滚筒101的外部。
在印压部120中形成了印刷图像的印刷用纸62由排纸剥离爪114从印刷滚筒101剥下,被吸附用风扇118吸引,并借助输送带117的逆时针旋转而与该输送带117紧贴地,如箭头Y5所示那样,向排纸部130输送,依次排出并叠放在排纸台52上,所述输送带117卷挂在吸附排纸入口辊115与吸附排纸出口辊116之间。这样,完成所谓试印。
然后,用未图示的0~9数字键来设置印刷张数,按下未图示的印刷开始键后,通过与上述试印同样的工序,重复进行与设定印刷张数对应次数的供纸、印刷、排纸各工序,孔版印刷的全部工序结束。
接着,着眼于原版61的穿孔状态,对本发明的具体细节进行说明。
以往,认为制版后原版61a的穿孔状态如图14所示,但从上方观察F面时,实际的穿孔状态为图2所示的状态。
如图2(a)中的D-D线的剖视图、即图2(b)所示,呈研钵状,即、F面上热塑性树脂膜片61a-1的穿孔(熔融)面积为最大面积(Sf),随着靠近K面,穿孔面积逐渐变小,在K面上,热塑性树脂膜片61a-1的穿孔面积达到最小面积(Sk)。图2中,附图标记61a-2表示支承体。
因此,认为印刷物图像质量产生离散的原因在于,从印刷滚筒101供给的墨向印刷用纸62的转移量产生离散,而上述转移量离散的原因在于,墨从各穿孔点转移的状态产生离散,基于这一考虑而展开了研究。
其结果判明,根据后述的穿孔状态的不同,这些离散存在差异。
在各种条件下进行制版,确认其穿孔状态,结果判明存在如图3所示那样的状态,即、Sf’的面积与图2的F面上热塑性树脂膜片61a-1的穿孔面积即Sf相同,但是Sk’的面积与K面上热塑性树脂膜片61a-1的穿孔面积即Sk不同。
换言之,根据制版条件的不同,图3(a)中斜线(不是表示截面)所示部位的面积S占面积Sf的比例产生差异。
又,穿孔直径也与穿孔面积一样,Lm与Lm’、Ls与Ls’占Lfm与Lfs的比例产生差异。
另外,根据热敏孔版原纸的种类的不同,有时如图4(相当于图2的图)及图5(相当于图3的图)所示,在支承体一侧,热塑性树脂膜片61a-1为倒研钵状。但是,本发明人根据实验确认了其影响几乎不存在,并不会由于这一穿孔状态的不同(是否在支承体一侧也呈研钵状)而使墨转移量的离散产生差异。
以下,基于图2,示出根据实验验证由于上述穿孔状态的差异而使印刷图像质量离散产生差异这一事实的内容。
将相对于F面上热塑性树脂膜片61a-1的穿孔面积Sf来说,从F面上热塑性树脂膜片61a-1的穿孔面积Sf减去K面上热塑性树脂膜片61a-1的穿孔面积Sk后的部分的面积S所占的比例设为Sp,验证Sp的不同对印刷物的影响程度;将相对于各扫描方向上的F面上热塑性树脂膜片61a-1的穿孔直径Lfm及Lfs来说,从前述穿孔直径Lfm及Lfs减去K面上热塑性树脂膜片61a-1的穿孔直径Lkm及Lks后的各值所占的比例设为Lmp及Lsp,验证此时Lmp及Lsp的差异的影响程度。
另外,该验证实验通过改变向热敏头91通电的脉冲宽度(能量供给时间)而得到不同的穿孔状态,事先通过实验得到通电脉冲宽度与外加电力之间的关系,以便使F面上热塑性树脂膜片61a-1的穿孔面积Sf成为相同的状态,然后进行实验。
主要的实验条件和验证顺序如下所述。
印字周期10ms/l热敏孔版原纸Satelio原版热敏头A3-600dpi、A3-400dpi、B4-300dpi脉冲宽度5级可变外加电力调整为与各脉冲宽度对应的值(调整成使得Sf相等)墨Satelio墨型号400印刷用纸喷墨打印机用纸验证顺序将在上述条件下制版后的热敏孔版原纸卷装到印刷滚筒上,用SatelioA-400进行印刷,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得到的印刷图像样本,作为图像数据输入PC中,并用三谷商事(株)制的图像解析软件WinROOF进行解析。
表1表示实验结果。各离散比记载的是将条件1的离散比设为1时的值。
考虑到虽然值会因使用的墨不同而稍微变化,但离散比的倾向不变,故选择最适合于本系统的墨作为本实验中使用的墨。
又,由于只着眼于穿孔的影响程度,所以选择墨渗润少的纸张作为印刷用纸。


图6表示各分辨率下面积比与印刷离散比之间的关系。从图6可知,分别在面积比Sp超过300dpi=34%、400dpi=40%、600dpi=50%时,印刷离散比的增加量增大(结果1)。
图7表示各分辨率下主扫描直径比与印刷离散比之间的关系,图8表示各分辨率中的副扫描直径比与印刷离散比之间的关系。
从图7及图8可知,关于穿孔直径比的关系,主扫描方向及副扫描方向表现出相同的倾向,分别在主扫描方向的穿孔直径比Lmp及副扫描方向的穿孔直径比Lsp超过300dpi=16%、400dpi=21%、600dpi=30%时,印刷离散比的增加量增大(结果2)。
基于上述结果1、2,整理可抑制各分辨率间的印刷离散的面积比及穿孔直径比的关系后,得到图9所示的关系。即,在可穿孔点数与面积比的关系中,可得到近似式(关系式)y=0.0143×X0.2780,在可穿孔点数与穿孔直径比的关系中,可得到近似式(关系式)y=0.0009×X0.4565。
图9中,若例如主扫描及副扫描方向的分辨率为主扫描=600dpi、副扫描=600dpi,则1平方英寸中的可穿孔点数为600×600=360000[个]。
在主扫描、副扫描方向的分辨率为400dpi的情况下,比较面积比Sp为22.6%与43.5%时的印刷状态。在图10及图11中表示其结果。如图11所示,在面积比为43.5%时点间的印刷状态的差异大。
因此,在上述分辨率的情况下,为了得到离散较小的印刷状态,若应用图9得到的关系式考虑,则希望面积比在40%以下。
在表1的条件1与条件4下,以使从记录设备受热的面的热塑性树脂膜片穿孔后的穿孔部的面积Sf相一致的方式,进行穿孔,比较对应于相同的穿孔点数的上述印刷物的印刷面积,结果,两者的平均值没有差异。
但是,若如上述那样,面积比Sp的值超过图9所示的关系式的值,即不满足上述(式2),则印刷状态的离散变大。
同样,若主扫描方向的穿孔直径比Lmp的值不满足上述(式4),则印刷状态的离散变大。又,若副扫描方向的穿孔直径比Lsp的值不满足上述(式6),则印刷状态的离散变大。
因此,控制向热敏头91的能量供给量,以满足上述(式1)、(式2),或满足上述(式3)、(式4),或满足上述(式5)、(式6)。
由于本发明始终是以下述内容为目的,即、抑制从印刷滚筒透过实施了穿孔的热敏孔版原纸的墨固定到印刷用纸时的离散,所以对穿孔本身的大小并没有规定。
穿孔本身的大小,只要与使用环境和印刷用纸等的特性配合,并与各种条件配合地进行灵敏度调整即可。
又,本发明中,以使用热敏头的例子进行验证实验,并进行了说明。在进行该验证实验时,对用于得到相同的穿孔状态的通电脉冲和外加电力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得到了图12所示的关系。
从图12得出,随着脉冲宽度变小,外加电力值指数曲线式地增大,所以从热敏头的耐电性方面考虑,不希望缩短通电脉冲。
在上述验证实验中,变化通电脉冲宽度来使穿孔状态产生差异。其中离散比最小的条件1的脉冲宽度相当小,但面积比并不为零。
将条件1的脉冲宽度进一步减小,会使面积比接近于零,但在包含所使用的热敏头的制品寿命在内的可能工作范围中并不能实现。
从以上得出,在使用热敏头的孔版印刷装置中,实质上不可能实现图2(a)、图3(a)所示的斜线部S为零的情况。
另外,在利用激光进行穿孔中,可实施穿孔使得斜线部S几乎为零,但装置成本会增大,并且还有操作性方面的问题。
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的热敏孔版原纸由热塑性树脂膜片61a-1和支承体61a-2构成,但即使使用基本上不具有支承体的热塑性树脂膜片形成的热敏孔版原纸,也可得到同样的抑制离散的效果。
权利要求
1.一种孔版印刷装置,借助记录设备对至少具有热塑性树脂膜片的热敏孔版原纸进行穿孔制版,将制版后的热敏孔版原纸卷装到印刷滚筒的外周面上,从前述印刷滚筒的内侧供给墨,并且,将记录介质按压到前述印刷滚筒上而进行印刷,其特征在于,改变分辨率及向前述记录设备的能量供给量,求出相对于前述热塑性树脂膜片的面对前述记录设备的面由前述记录设备穿孔的面积来说,从前述面积中减去下述面积后的值所占的面积比,所述面积是指前述热塑性树脂膜片的面对前述记录设备的面的相反侧的面由前述记录设备穿孔的面积,将各条件下的前述面积比与其印刷离散比图表化,从前述图表中抽出可抑制各分辨率间的印刷离散的值,求出前述记录设备的可穿孔点数与前述面积比的近似关系式,基于前述面积比与前述近似关系式,控制前述记录设备。
2.一种孔版印刷装置,借助记录设备对至少具有热塑性树脂膜片的热敏孔版原纸进行穿孔制版,将制版后的热敏孔版原纸卷装到印刷滚筒的外周面上,从前述印刷滚筒的内侧供给墨,并且,将记录介质按压到前述印刷滚筒上而进行印刷,其特征在于,控制前述记录设备,使得相对于前述热塑性树脂膜片的面对前述记录设备的面由前述记录设备穿孔的面积来说从前述面积中减去下述面积后的值所占的比例、与1平方英寸中的可穿孔点数之间的关系,满足下式Sp=(Sf-Sk)/Sf (式1)Sp≤0.0143×X0.2780(式2)其中所述面积是指前述热塑性树脂膜片的面对前述记录设备的面的相反侧的面由前述记录设备穿孔的面积,Sp面积比;Sf面对记录设备的面的、热塑性树脂膜片穿孔后的穿孔部的面积;Sk面对记录设备的面的相反侧的面的、热塑性树脂膜片穿孔后的穿孔部的面积;X1平方英寸中的可穿孔点数。
3.一种孔版印刷装置,借助记录设备对至少具有热塑性树脂膜片的热敏孔版原纸进行穿孔制版,将制版后的热敏孔版原纸卷装到印刷滚筒的外周面上,从前述印刷滚筒的内侧供给墨,并且,将记录介质按压到前述印刷滚筒上而进行印刷,其特征在于,改变分辨率及向前述记录设备的能量供给量,求出相对于前述热塑性树脂膜片的面对前述记录设备的面由前述记录设备穿孔后的穿孔部的主扫描方向直径来说,从前述主扫描方向直径中减去下述直径后的值所占的主扫描比,所述直径是指前述热塑性树脂膜片的面对前述记录设备的面的相反侧的面由前述记录设备穿孔后的穿孔部的主扫描方向直径,将各条件下的前述主扫描比与其印刷离散比图表化,从前述图表中抽出可抑制各分辨率间的印刷离散的值,求出前述记录设备的可穿孔点数与前述主扫描比的近似关系式,基于前述主扫描比与前述近似关系式,控制前述记录设备。
4.一种孔版印刷装置,借助记录设备对至少具有热塑性树脂膜片的热敏孔版原纸进行穿孔制版,将制版后的热敏孔版原纸卷装到印刷滚筒的外周面上,从前述印刷滚筒的内侧供给墨,并且,将记录介质按压到前述印刷滚筒上而进行印刷,其特征在于,控制前述记录设备,使得相对于前述热塑性树脂膜片的面对前述记录设备的面由前述记录设备穿孔后的穿孔部的主扫描方向直径来说从前述主扫描方向直径中减去下述直径后的值所占的比例、与1平方英寸中的可穿孔点数之间的关系,满足下式Lmp=(Lmf-Lkm)/Lmf (式3)Lmp≤0.0009×X0.4565(式4)其中所述直径是指前述热塑性树脂膜片的面对前述记录设备的面的相反侧的面由前述记录设备穿孔后的穿孔部的主扫描方向直径,Lmp主扫描方向的穿孔直径比;Lfm面对记录设备的面的、热塑性树脂膜片穿孔后的穿孔部的主扫描方向直径;Lkm面对记录设备的面的相反侧的面的、热塑性树脂膜片穿孔后的穿孔部的主扫描方向直径;X1平方英寸中的可穿孔点数。
5.一种孔版印刷装置,借助记录设备对至少具有热塑性树脂膜片的热敏孔版原纸进行穿孔制版,将制版后的热敏孔版原纸卷装到印刷滚筒的外周面上,从前述印刷滚筒的内侧供给墨,并且,将记录介质按压到前述印刷滚筒上而进行印刷,其特征在于,改变分辨率及向前述记录设备的能量供给量,求出相对于前述热塑性树脂膜片的面对前述记录设备的面由前述记录设备穿孔后的穿孔部的副扫描方向直径来说,从前述副扫描方向直径中减去下述直径后的值所占的副扫描比,所述直径是指前述热塑性树脂膜片的面对前述记录设备的面的相反侧的面由前述记录设备穿孔后的穿孔部的副扫描方向直径,将各条件下的前述副扫描比与其印刷离散比图表化,从前述图表中抽出可抑制各分辨率间的印刷离散的值,求出前述记录设备的可穿孔点数与前述副扫描比的近似关系式,基于前述副扫描比与前述近似关系式,控制前述记录设备。
6.一种孔版印刷装置,借助记录设备对至少具有热塑性树脂膜片的热敏孔版原纸进行穿孔制版,将制版后的热敏孔版原纸卷装到印刷滚筒的外周面上,从前述印刷滚筒的内侧供给墨,并且,将记录介质按压到前述印刷滚筒上而进行印刷,其特征在于,控制前述记录设备,使得相对于前述热塑性树脂膜片的面对前述记录设备的面由前述记录设备穿孔后的穿孔部的副扫描方向直径来说从前述副扫描方向直径中减去下述直径后的值所占的比例、与1平方英寸中的可穿孔点数之间的关系,满足下式Lsp=(Lfs-Lks)/Lfs (式5)Lsp≤0.0009×X0.4565(式6)其中所述直径是指前述热塑性树脂膜片的面对前述记录设备的面的相反侧的面由前述记录设备穿孔后的穿孔部的副扫描方向直径,Lsp副扫描方向的穿孔直径比;Lfs面对记录设备的面的、热塑性树脂膜片穿孔后的穿孔部的副扫描方向直径;Lks面对记录设备的面的相反侧的面的、热塑性树脂膜片穿孔后的穿孔部的副扫描方向直径;X1平方英寸中的可穿孔点数。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孔版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记录设备为热敏头,所述热敏头具有沿主扫描方向排列的多个发热体。
8.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孔版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热敏孔版原纸基本上仅由热塑性树脂膜片构成。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孔版印刷装置,在照片图像等高精细化图像中也能减小再现性的离散,得到高质量图像。控制记录设备,使得相对于热塑性树脂膜片的面对记录设备的面由记录设备穿孔的面积来说从前述面积中减去下述面积后的值所占的比例、与1平方英寸中的可穿孔点数之间的关系,满足下式Sp=(Sf-Sk)/Sf;Sp≤0.0143×X
文档编号B41J29/38GK1864997SQ20061005150
公开日2006年11月22日 申请日期2006年2月28日 优先权日2005年5月16日
发明者木户浦康宣, 加藤肇 申请人:东北理光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