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墨打印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13013阅读:20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喷墨打印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喷墨打印设备,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 喷射恢复操作以维持和恢复喷墨用打印头的喷射性能的管泵
(tube pump )。
背景技术
作为用于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等的打印设备或用作计 算机用的输出装置,通过将墨喷射到如纸等打印介质上来进行 打印的喷墨打印设备被广泛使用。另一方面,对用于该设备的 打印介质的材料存在各种需求。为了满足这些需求,最近的做 法是提供除了纸、OHP片等通常的打印介质之外还用布、皮革、 无纺布、金属等作为打印介质的打印设备。
喷墨打印设备由于低噪音和低运作成本以及易于减小尺寸 和使用色彩而具有优势,因此广泛应用于打印机、复印机、传 真机等。喷墨打印设备设置有具有喷口的打印头,通过该喷口 喷射墨。喷口具有约几十微米的直径,最近的趋势为随着提高 打印图像品质而减小喷口尺寸。在打印过程中,喷墨打印设备 通过微小的喷口喷墨,这样喷口中可能发生堵塞,从而导致有 缺陷的喷射,例如,喷墨失败。当发生有缺陷的喷射时,产生 的图像可 育b ^ 质降低。
作为有缺陷喷射的对策,通常执行恢复操作以维持和恢复 打印头的喷墨性能。作为该恢复操作,已知通过吸引而将墨从 打印头吸出的吸引恢复。吸引恢复包括用盖盖住打印头的喷口 以及在盖住状态下通过抽吸动作导致盖内部的负压的操作。这 使如粘性墨、气泡等异物通过打印头的喷口被吸出,更新喷口
内的墨。顺便提及,作为另一类恢复操作,还已知擦拭,在吸 引恢复之后,擦拭并清除置于打印头的喷口面上的如墨等异物。 用于吸引恢复的泵包括管泵,该管泵利用其弹性管内的容 积变化产生负压。更具体地,通过用辊沿一个方向按压管或使 辊沿着管移动而产生的管内的容积变化导致在受压的管的后方 产生负压。然后,通过将管与覆盖打印头的喷口面的盖连接, 利用管内产生的负压将墨吸出打印头。作为管泵的现有技术,日本特开2001-063093号公报描述 了一种结构,其中,管被夹在布置在转动构件的周边的n( 个辊和位置与辊相对且在转动构件外周外侧处的(n-l)个或 更少个挤压面之间,且使该转动构件转动。在该结构中,通过转动转动构件,辊连续地使管压靠挤压面以产生负压。此外,日本特开平6-198902 ( 1994 )号和日本特开 2001-355580号公报描述了类似的结构,其使用多(N)个管, 这些管以将泵壳的内周面分为相等部分的方式布置。通过移动 以将绕泵驱动轴的圆周分为相等部分的方式布置的(N+l)个 加压辊,使管在压力下变形,从而导致抽吸。在上述两种现有技术中描述的管泵中,存在两个管被导入 到辊转动移动的路径上的部分。更具体地,存在两个导入部,在该导入部处,管被导入到泵壳内,辊的按压终止。图18是示 出上述的一种典型形式的视图。图18所示的泵具有被分成两个 相等部分的泵壳80的内周面,其中,弹性管81、 82沿内周面的 各自一个布置。使引导三个加压辊83a、 83b和83c的转轴的辊 支架84沿图中箭头方向转动,从而导致抽吸操作。在图18的实 例中,两个导入部80a、 80b基于两个管而存在。具有这样的多个管的管泵用于多个管分别连接到多个分离 盖的吸引结构。这消除了对应于盖的数量设置管泵的必要性,
因此有助于减小设备尺寸等。然而,具有管导入部的管泵包括以下问题。首先,在图18的实例中,随着加压辊83a朝导入部80b移动, 辊83a可能在按压管的同时将管81沿移动方向拖曳。结果,转 动加压辊的电动机具有载荷增加的问题。在如用于小型打印机 的所使用的电动机尺寸和输出小的情况下,该载荷增加的问题 变得明显。其次,即使对第一问题采取不拖曳管的某对策,也可能出 现以下问题。同样地,在图18所示的实例中,当加压辊83a移 动到导入部80b并开始减小管上的按压力时,反过来加压辊83a 可能被管81的回复力弹回。在该情况下,被弹回的加压辊83a 撞击用于保持该辊的轴的辊支架84上的槽的一部分。结果,加 压辊83a暂时占据相对于辊支架84不稳定的位置。然后,该不 稳定的加压辊构成不好的吸引的原因。另外,在驱动泵时,由 上述撞击产生的撞击声增大噪音。为了减小该噪音,可考虑使 用緩冲构件。然而,这导致除了部件数量增加外还有由制造困 难引起的成本增加的问题。顺^更才是及,不^f义在^口曰本净争开2001—063093号^^净艮、曰本 净争开平6—198902 ( 1994 )号^^才艮或曰本净争开2001—355580号 公报中公开的使用这样的多个管的泵中遇到上述问题。由上述 明显可知,即使对于如日本特开2002-036601号乂^才艮中i兌明的 使用 一个管的泵,也会发生在管导入部拖曳或被管弹回的问题。发明内容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喷墨打印设备,该设备包括 管泵,该管泵能够减小由拖曳管导致的抵抗泵驱动的载荷并能 够防止管使辊弹回。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喷墨打印设备,其使用打 印头并将墨从打印头喷射到打印介质上来进行打印,所述设备
包括管泵,其用于引起打印头的喷墨口中的墨的压力变化, 以移动墨,该管泵包括管;辊支架,其保持辊,并设置成在 辊按压管的同时可转动;以及管引导件,其接收被辊按压的管, 以维持辊按压管的位置关系,其中,管泵包括辊移动通过的导
该管泵在导入部附近设置有与管接触的引导构件,从而防止在 辊按压管的同时管由于辊的移动而变形。
优选地,提供一种喷墨打印设备,其中,辊支架具有与辊 的转轴接合的槽,辊通过辊支架的转动以及辊经由转轴相对于 槽的凸轮面的移动而运动,槽具有凸轮面的按压位置和凸轮面 的过压位置,该凸轮面的按压位置限定辊按压管且辊的外周面 到管引导件的接收面的距离为(3的辊的位置,该凸轮面的过压 位置限定辊的外周面到管引导件的接收面的距离从按压位置连 续减小到ot (a < (3)的辊的位置。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管泵,其包括管;辊支 架,其保持辊,并设置成在辊按压管的同时可转动;以及管引 导件,其接收被辊按压的管,以维持辊按压管的位置关系,其 中,管泵包括辊移动通过的导入部,在导入部处从管泵的外部 导入管以及辊的按压力减小,该管泵在导入部附近设置有与管 接触的引导构件,从而防止在辊按压管的同时管由于辊的移动 而变形。
优选地,提供一种管泵,其中,辊支架具有与辊的转轴接
面的移动而运动,槽具有凸轮面的按压位置和凸轮面的过压位 置,该凸轮面的按压位置限定辊按压管且辊的外周面到管引导 件的接收面的距离为P的辊的位置,该凸轮面的过压位置限定 辊的外周面到管引导件的接收面的距离从按压位置连续减小到oc (a < (3)的辊的位置。根据上述结构,被辊拖曳的泵管由引导构件撑住 (sustain),由此防止管由于拖曳而增大变形,因此防止作为 辊运动阻力原因的该管拖曳。结果,可以防止泵电动机等上的 载荷的增大。此外,槽具有凸轮面,该凸轮面从辊处于按压位置的距离 为P的点连续增加,到达距离为a的过压位置。以这种方式,凸 轮表面可以制为导致过压状态的过压位置(有最大距离)紧接 辊按压管的按压位置存在的廓线。这使通过管的弹回力试图移 动的辊由连接在按压位置与过压位置之间的凸轮面撑住。也就 是说,通过距离增加而形成的凸轮面可防止由弹回力移动的辊 的移动。结果,在将辊大致保持在按压位置的同时,逐渐释放 辊与管的接合。这样,可防止辊急剧移动或由此产生冲击声。从以下(参照附图)对典型实施例的说明中,本发明的进 一步特征将变得明显。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 一 实施例的恢复单元的示意性立体图;图2是示出移除包括恢复泵的壳等各种壳体的图l的恢复 单元的立体图;图3是示出恢复单元的管泵的外观图;图4是示出在泵管开放的状态下管泵的操作的示意性剖视图;图5是示出在一个加压辊从图4状态转动到位于两个管引 导件的导入部的状态下管泵的操作的示意性剖视图6是示出在抽吸操作之后移动到管开放位置的状态下管 泵的操作的示意性剖视图7是示出在一个辊开始按压在管上的状态下管泵的操作 的示意性剖视图8是示出在通过引导槽的凸轮作用使一个辊向下按压并 挤压管的状态下管泵的操作的示意性剖视图9是示出在 一 个辊压下管、相对于转动的随后的辊按压 同 一 管、而剩余辊按压另 一 个管的状态下管泵的操作的示意性 剖视图IO是示出在一个辊压下管、相对于转动的随后的辊按压 同一管、而剩余辊按压另一个管的与图9相同的状态下管泵的 操作的示意性剖视图ll是示出在一个辊与管引导件的形式相关地开始减小 其按压力的状态下管泵的操作的示意性剖视图12是示出接着图ll状态, 一个辊到达导入部的状态下管 泵的操作的示意性剖视图13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 一 实施例的管泵接头的示意性 剖视图14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 一 实施例的管泵接头的示意性 剖视图15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 一 实施例的管泵接头的示意性 剖视图1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管泵的示意性剖视
图17是示出具有根据本发明第 一实施例的恢复单元的喷 墨打印设备的实例的立体图;以及
图18是说明作为现有技术的管泵的示意性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图17是示出应用本发明的设置有恢复单元的喷墨打印设 备的实施例的立体图。在图17中,将滑架101可移动地支撑在 导轴102和导轨104上方。通过滑架电动机108的经由皮带109 传递的驱动力使滑架101往复运动。打印头107安装在滑架101 上,可以通过滑架101的往复运动使其进行扫描操作。在输送 打印介质时,由进给辊105和夹持辊(未示出)以及由排出辊 (exit roller) 112和排出辅助辊113保持作为打印介质的打印 纸IIO。通过转动进给辊105和排出辊来输送打印纸IIO。在打印操作中,使静止的滑架101加速到一定的移动速度。 在扫描移动中,根据向打印设备提供的打印数据驱动打印头 107向打印纸110喷墨。在驱动打印头107完成一次扫描之后, 使滑架101减速到停止。在连续的扫描之间,转动进给辊105 以将打印纸110进给预定量。在完成进给之后,使滑架101再次 移动。在移动中,驱动打印头107打印下一行的数据。该一连 串操作使得打印所有有关的打印数据。通过经由排出辊112将 打印纸IIO排出到打印设备外而完成打印。打印头107是能够利用热能进行喷墨的喷墨型,其中设置 有电-热转换器以产生热能。具体地,打印头107利用借助于电 -热转换器提供的热能而膜沸腾引起的气泡生长和收缩导致的 压力变化(状态变化)而喷墨。在图17中,恢复单元l布置在允许打印头打印的区域外的 预定位置,以防止打印头10 7中的堵塞以及维持/恢复打印头的 喷墨性能。为了保护不使用时的打印头107或为了防止墨通过
喷口而蒸发,恢复单元l具有用于盖住打印头的喷口面的盖。 此外,例如在长期盖住后进行打印时,为了通过在打印前去除 在喷口处或喷口附近固化(增稠)的墨而使喷墨稳定,进行吸 引恢复以在压力下将墨吸出喷口 。通过操作连接到盖住状态下 的盖的泵来进行吸引恢复。为了这个目的,设置稍后在实施例 中提及的管泵。 第一实施例图l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 一 实施例的恢复单元的示意性立体图。图2是示出移除包括恢复泵的壳等各种壳体的图l的恢复 单元的立体图。在图1和图2中,恢复单元l具有沿各自的基座2 的引导件2a垂直移动的两个盖3。这使得允许分别盖住打印头 的两个喷口面(未示出)。此外,在丝杠(lead screw) 21上设 置擦拭器4,使擦拭器可以往复运动。这使得允许擦拭器4擦拭 打印头的喷口面。此外,滑架锁定^4勾(未示出)可转动地i殳 置在进给辊105上。这防止滑架(未示出)在盖3盖住喷口面的 情况下无意中移动。盖3和滑架锁定机构按以下方式操作。通过两个复式齿轮 (double gear) 7、 8,两个中间齿轮(idler gear) 9、 10以 及由太阳齿4仑lla和行星齿轮llb组成的回转才几构(swinger) 11传递电动才几6的力。在该情况下,4又通过4吏电动才几6沿一个方 向旋转经由回转机构11转动主凸轮12来进行操作。此外,使擦 拭器4如下往复运动。未示出的进纸电动机的力使安装到进给 辊105的轴的输入齿轮13转动。通过复式齿轮14、中间齿轮15、 设置在复式齿轮16的轴上的太阳齿轮17a、由行星齿轮17b组成 的回转机构17、复式锥齿轮18、锥齿轮19以及与锥齿轮19同相 位的丝杠21传递力。在该情况下,通过使进给电动机向前和向 后旋转以转动丝杠21来使擦拭器4往复运动。这里,主凸轮12
沿其长度方向(轴向)形成有多个凸轮。因此,主凸轮12的转 动通过一个凸4仑和回转^/L构17侧面处的凸台(boss)转变成回 转机构17的运动,以在预定定时将行星齿轮17b和复式锥齿轮 18联接到一起。借助于另 一个凸轮和杆20,主凸轮12的转动转 变成滑架锁定装置和盖3的垂直往复运动。两个盖3构造成一体,其中盖管(cap tube) 22、 23分别 连接到两个盖。盖管22通过接头24连接到泵管25,而盖管23 通过未示出的接头连接到泵管26。泵管25、 26沿形成在泵座27 的一部分中的圆弧状引导部27a、 27b布置,从而组成管泵。盖 管22、 23的另一端通过盖支架28与相应的盖3的内部连通。这 使得在盖覆盖打印头107的喷口面的状态下允许操作管泵以将 墨从喷口吸出。通过吸引,墨、气泡等的粘性部分将被排出打 印头。废墨通过泵管25、 26的另一端排出到恢复单元1外的预 定地点。图3是示出恢复单元l中的管泵的外观图。在图3中,在泵 座27中,可转动地设置有辊支架30,该辊支架30具有与圆弧状 引导面27a、 27b的中心相同的轴线,该圆弧状引导面27a、 27b 形成泵座27的一部分。辊支架30是盘状构件,其在圆周位置保 持三个辊(加压辊或辊)31a、 31b和31c使得能够转动。具体 地,各辊的轴310a、 310b和310c与形成在辊支架30中的各槽 32接合,以进入各槽中。管泵在其与设置有辊支架30的面相反 的面上设置有与辊支架30类似的可转动的板构件。更具体地, 板构件没有像辊支架30的槽那样的槽,但具有与槽的内部和径 向部分形状相同的轮廓。三个辊的轴310a、 310b和310c由板构 件和辊支架30支撑。此外,在由引导面27a和27b、辊支架30 和板构件确定的空间中,以分别沿引导面27a、 27b延伸的方式 布置有管26、 25。两个管通过两个导入部延伸到泵的外部。可
以通过辊支架30的转动而使辊轴310a、 310b和310c在各自槽 中可转动地滑动,来操作辊以按压管等,如稍后提及的那样。 顺便提及,设置壳体构件以覆盖辊支架30和设置在辊支架30背 面的板构件的表面。辊支架30以下述方式转动。通过输入齿轮13、复式齿轮14、传递到固定在辊支架30的一端的泵齿轮41。然后,由该驱动力 来转动辊支架30。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沿一个方向转动辊支架 30,辊31a、 31b和31c起按压泵管25、 26的作用以抽吸墨。当驱动进给电动机沿箭头A方向(图1 )转动输入齿轮13 时,管泵(辊支架30)运作。在该情况下,分开驱动的盖3和 滑架锁定机构保持静止。此外,在吸引操作期间,主凸轮12停 留在切断行星齿轮17b和复式锥齿轮18之间的连接的位置。所 以,相同驱动下的擦拭器4不运作。当进给电动机反向转动时, 辊31a、 31b和31c将泵管25、 26从被压状态释放,这样将管泵 置于不抽吸墨的状态。在图3中,当辊支架30沿图中箭头B方向转动时,在盖3覆 盖打印头107的状态下,辊31a、 31b和31c沿着各自的管转动移 动,同时按压管25、 26。这在管中产生负压。将负压导入到在 打印头107和盖3之间限定的空间内,从而降低其内的压力。因 此,墨通过喷口^t吸出打印头107。通过辊31a、 31b和31c与辊 支架30—起转动的运动,吸出的墨移动通过泵管25、 26,最后 通过泵管25、 26的另一端排出到外部。当辊31a、 31b和31c与 辊支架30—起进一步转动,并且到达位于泵座27的引导件27a 和27b之间的泵管的导入部时,辊31a、 31b和31c变得不按压泵 管25、 26。在该辊操作中,当一个辊变得不再按压泵管25、 26 时,另一个辊开始按压泵管。这使得允许连续抽吸墨。另外, 通过增大用于连续吸引的辊支架的转速,可以提高负压。图4至图12为分别示出图3所示的管泵的操作阶段的示意 性剖视图。图4所示的状态为泵管25、 26开放的状态。在该状态下, 当通过进给电动机使辊支架3 0沿箭头B方向转动时,在维持开 放状态的同时通过转动而使辊31a、 31b和31c转动。顺便提及, 在该情况下,辊支架30的槽与辊轴310a、 310b和310c的位置 关系变化较小。通过转动,从图4所示的状态变化到图5所示的状态。更具 体地,辊31a到达位于弧状引导件27a和27b之间的导入部30b 处的位置,因此被置于与相邻的两个泵管25、 26同时接触。在该状态下,当辊支架30沿箭头B方向进一步转动时,辊 支架30的槽与辊轴310a、 310b和310c的位置关系改变。特别 地,位于导入部的辊轴相对移动到槽32的另 一端320 (图3 )。 通过辊支架30沿箭头B方向的转动,位于导入部的辊相对于管 依次移动到图7和图8所示的状态。更具体地,如图7所示,辊 31a开始按压管26。然后,如图8所示,辊31a被引导槽32内部 的凸轮作用推向管26。管26变为在辊31 a和引导件27b之间被压 (压力下密封)的状态。在该状态下,随着辊支架30沿箭头B 方向转动并且辊31a挤压泵管26,管26内的负压增加。图9和图IO是示出此期间的状态的视图。更具体地,从图8 所示的状态顺序变化到图9和图IO所示的状态。在这些状态下, 辊31a按压管26,同时相对于转动的后续的辊31c也按压管26。 此外,剩余的辊31b处于按压另 一个管25的状态。当辊支架3 0沿箭头B方向进 一 步转动时,辊31 a开始如图11 所示与引导件27a的形状相关地减小其按压力,最后如图12所 示到达导入部30a (参见图4)。在以该方式/人图ll所示的状态 转变到图12所示的状态的过程中,在采用图18所示的传统管泵 结构的情况下,辊31a可能将泵管26拖曳到导入部中,从而增 加泵电动冲几的载荷。相反地,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引导构件40被布置在 位于引导件27a和27b之间的各自的导入部。具体地,将引导构 件40布置成沿相对于圓周中心的径向从弧状引导件27a、 27b 的内周面的延伸部分的附近40a延伸。因此,辊31a试图拖曳的 泵管由引导构件40撑住,以防止管由于拖曳而增大其变形。因 此,可以防止以对辊形成阻力的方式拖曳管。结果,可以防止 泵电动机等负担增大的载荷。此外,在如上防止管被拖曳的情况下,处于图ll所示状态 的后续状态下的辊31a经受由管26的弹性回复力导致的沿箭头 D方向作用的力。此时,箭头D方向的力在近似为沿辊支架30 的引导槽32的方向(沿允许辊31a移动的方向)的方向上作用。 因此,在仅形成如图18所示的传统管泵中的引导槽的情况下, 辊31a沿引导槽32被弹回。结果,辊31a撞击辊支架30等的一部 分,因此产生冲击声。相反地,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引导槽32构造的形状 使得辊31在经受泵管26的反作用力的同时,在位于引导件27a 和27b之间的导入部处与邻近的两个泵管25、 26同时接触,如 下所述。现在具体说明根据本实施例的引导槽32的形状或几何结 构。如图7至图9和图12所示,存在第一位置32b (参见图6), 在该位置辊31a按压泵管26,即,各辊的外周面到引导件27a、 27b的内周面的距离或者到从此延伸的圆周面的距离为p。此 外,如图5所示,存在第二位置32c (图6),在该位置辊31a离 开并释放泵管26,即,各辊的外周面到引导件27a、 27b的内周 面的距离或者到从此延伸的圆周面的距离为Y。而且,在距离为P的位置与距离为y的位置之间存在第三位置32a (图6),在该 位置辊31a在泵管上具有比在吸引力产生时的按压力更大的按 压力,因此变成过压状态,如图6所示。也就是说,在第三位 置,各辊的外周面到引导件27a、 27b的内周面的距离或者到从 此延伸的圆周面的距离为a。在本实施例中,将槽32的形状确 定成使三个位置的关系为a < P < Y。具体地,槽32的内部(在下文中,称作凸轮面)具有从辊 支架的转动中心起的距离,该距离从辊位于距离为|3的第 一位 置32b(例如,图7所示的辊31a的位置)的点连续增加,到达 距离为a的第三位置32a (例如,图6所示的辊31a的位置)。槽 3 2的凸轮面从转动中心起的距离从该最大距离连续减小,最后 到达距离为Y的第二位置32c (图5所示的辊31a的位置)。以该 方式,赋予凸轮面如此形状,使得存在第三位置32a,该第三 位置32a对应于接着按压泵管的辊的第 一 位置32b的过压状态(最大距离)。因此,试图在泵管的弹回力下移动的辊被撑在凸 轮面上,该凸轮面连接在槽32的形成第 一位置32b的点与槽32 的形成第三位置32a的点之间。也就是说,通过增大距离的凸 轮面可以防止试图在弹回力下移动的辊移动。结果,在将辊基 本保持在第一位置32b的同时,可以将辊从与泵管的接合逐渐 释放,由此防止辊的急剧运动以及由此产生的沖击声。下面说明通过电动机的反转而使辊支架3 0沿箭头C方向(图4等)反转的操作。在完成上述抽吸操作之后,当如图8所 示辊31a在管按压位置(第一位置32b)静止时,即使沿箭头C 方向转动辊支架3 0,辊31 a也不能越过处于过压状态的第三位 置32a。结果,在基本上停留在第一位置32b的同时,辊31a反 向移动以到达辊与邻近的两个泵管25、 26在引导件27a、 27b
之间的导入部同时接触的位置(图7)。这使辊31a径向移动一 定角度。这里,当沿箭头C方向反向转动辊时,辊31a停留在导 入部,并通过相对于槽32的相对移动越过第三位置32a,最后 移动到第二位置32c。结果,如图5所示,允许辊将泵管25、 26 置于开放状态。图13至图15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管泵的连接结构的视 图。关于泵管25的保持和定位如下,该泵管25如图13所示在给 定为有限空间的管导入部中使用接头6 0 。接头6 0具有较大直径 部60a和较小直径部60b,以装配在泵管25的内径部中。其装配 区域插入到被夹在引导件40与相对壁27c之间的空间中,该空 间形成在泵空间27的一部分中。在该情况下,如图14所示,通 过泵座的端部确定安装于泵管25的接头60的较大直径部60a的 位置。如图15所示,通过将泵管25与接头60的较小直径部60b 之间的装配部构造成在由形成在基座2的一部分中的突起部2c 与壁27c所夹的空间中被夹紧,使泵管25与接头60的较小直径 部60b之间的装配部的位置和保持二者兼顾。第二实施例图1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管泵的示意性剖视 图。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泵座50分成的数目。更具体 地,第一实施例构造有两个泵管以及三个辊,而该实施例构造 有三个管(25、 26和27)以及四个辊(31a、 31b、 31c和31d)。 在该具有不同管数的结构中,通过在三个导入部设置各自的引 导构件可以防止管被拖曳。此外,通过将辊支架30的三个槽32 形成为如第 一 实施例所述的凸4仑面形状,可以防止辊由于管的 弹回而急剧移动。其它实施例尽管前面的实施例涉及具有多个管的管泵,但是本实施例 不限于此形式。即使对于如日本特开2002-036601号公报中7^ 开的一个管泵中有一个管的布置形式,也可以通过在管的导入 部设置引导构件来防止管被拖曳。此外,通过用如前面的实施 例所述的形状来限定辊支架槽,可以防止由于在完成按压管之 后辊运动到导入部时的管的弹回力而导致的急剧不稳定行为发 生。另外,引导构件40自然不限于图4等所示的形式。可以是 在辊运动到导入部的过程中可以撑住管并防止管由于其拖曳而 增大变形的任何形式。前面的实施例说明了通过沿主扫描方向移动打印头来进4亍 打印的串行打印方式。然而这不是限定性的。即,也可能应用 到通过相对于打印头进给打印介质来进行打印的全行 (full-scheme )方式的设备,该打印头的喷口布置在打印介质 的整个或一部分区域中。在该情况下,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管 泵可取代吸引型而设置为增压型,即,在打印头的共同的液室 中产生墨循环流。同时,本发明自然不仅可应用到使用一个打 印头的喷墨打印设备,还可应用到用不同色彩的墨打印的彩色 喷墨打印设备。同时,可不考虑打印头的数量或类型而应用, 例如使用色彩相同但浓度不同的墨的喷墨打印设备,或作为这 些组合的喷墨打印设备。此外,将本发明类似地应用于打印头和墨容器的各种形式,例如具有可更换的喷墨盒的形式,该喷墨盒的墨喷射器与墨容 器集成在一起,或者打印头固定在设备上的形式。此外,将本 发明类似地应用于那些使用利用例如压电元件等机电转换器的 打印头的形式。如从迄今为止作出的说明中显而易见的,本发明的实施例 通过用引导构件撑住要被辊拖曳到管导入部的泵管,可以防止 泵驱动载荷的增大。同时,可以消除辊冲击声的发生。因此,可以借助于简单 结构而不凭借緩冲材料就能防止辊运动时发生冲击声。虽然已经参考典型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但应当理解,本 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典型实施例。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将与 最广的解释一致,以覆盖所有的变形、等同结构和功能。
权利要求
1.一种喷墨打印设备,其使用打印头并将墨从所述打印头喷射到打印介质上来进行打印,所述设备包括管泵,其用于引起所述打印头的喷墨口中的墨的压力变化,以移动墨,所述管泵包括管;辊支架,其保持辊,并设置成在所述辊按压所述管的同时可转动;以及管引导件,其接收被所述辊按压的所述管,以维持所述辊按压所述管的位置关系,其中,所述管泵包括所述辊移动通过的导入部,在所述导入部处从所述管泵的外部导入所述管以及所述辊的按压力减小,所述管泵在所述导入部附近设置有与所述管接触的引导构件,从而防止在所述辊按压所述管的同时所述管由于所述辊的移动而变形。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喷墨打印设备,其特征在于,还 包括盖,所述盖用于覆盖所述打印头的布置所述喷墨口的面, 所述管的一端与所述盖的内部连通,用于通过所述管泵的泵动 作来抽吸所述喷墨口中的墨。
3.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喷墨打印设备,其特征在于,所 述辊支架具有与所述辊的转轴接合的槽,所述辊通过所述辊支 架的转动以及所述辊经由所述转轴相对于所述槽的凸4仑面的移 动而运动,所述槽具有所述凸轮面的按压位置和所述凸轮面的 过压位置,所述凸轮面的按压位置限定所述辊按压所述管且所 述辊的外周面到所述管引导件的接收面的距离为(3的所述辊的 位置,所述凸轮面的过压位置限定所述辊的外周面到所述管引 导件的所述接收面的距离从所述按压位置连续减小到a (a < (3) 的所述辊的位置。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喷墨打印设备,其特征在于,所 述槽具有所述凸轮面的释放位置,所述凸轮面的释放位置限定 所述辊的外周面到所述管引导件的所述接收面的距离从所述过 压位置连续增加到y ( a < P < y)的所述辊的位置。
5.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喷墨打印设备,其特征在于,所 述管泵包括N个所述管(N等于或大于2)和N+1个所述辊,所 述导入部位于一对两个管之间。
6. —种管泵,其包括管;辊支架,其保持辊,并设置成在所述辊按压所述管的 同时可转动;以及管引导件,其接收被所述辊按压的所述管, 以维持所述辊按压所述管的位置关系,其中,所述管泵包括所述辊移动通过的导入部,在所述导 入部处从所述管泵的外部导入所述管以及所述辊的按压力减 小,所述管泵在所述导入部附近设置有与所述管接触的引导构移动而变形。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管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辊支架 具有与所述辊的转轴接合的槽,所述辊通过所述辊支架的转动 以及所述辊经由所述转轴相对于所述槽的凸轮面的移动而运 动,所述槽具有所述凸轮面的按压位置和所述凸轮面的过压位 置,所述凸轮面的按压位置限定所述辊按压所述管且所述辊的 外周面到所述管引导件的接收面的距离为(3的所述辊的位置, 所述凸轮面的过压位置限定所述辊的外周面到所述管引导件的 所述接收面的距离从所述按压位置连续减小到a (a < (3)的所述 辊的位置。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管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槽具有 所述凸轮面的释放位置,所述凸轮面的释放位置限定所述辊的 外周面到所述管引导件的所述接收面的距离从所述过压位置连续增加到y ( a < (3 < y)的所述辊的位置。
9.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管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泵包括N个所述管(N等于或大于2)和N+1个所述辊,所述导入部位于一对两个管之间。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管泵,该管泵减小由加压辊拖曳管而导致的抵抗泵驱动的负担。具体地,引导构件被置于位于引导件之间的各自的导入部中。即,引导构件相对于圆周中心的径向布置在圆弧状引导件的圆周的延伸部分附近。因此,辊要拖曳的泵管由引导构件撑住,以防止由于拖曳而使管增大其变形。因此,可以防止管以对辊形成阻力的方式被拖曳。结果,可以防止泵电动机等负担增大的载荷。
文档编号B41J2/18GK101130303SQ200710146160
公开日2008年2月27日 申请日期2007年8月23日 优先权日2006年8月23日
发明者松浦正明, 浅井泰之 申请人:佳能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