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线照射单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98552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紫外线照射单元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搭载于喷墨打印机(ink jet printer)的紫外线照射单元,该喷墨打印机使墨水(ink)附着于印刷媒体,并且将紫外线照射至该墨水而使该墨水固化,借此来对印刷媒体进行所需的印刷。
背景技术
如上所述,喷墨打印机中有如下的喷墨打印机,该喷墨打印机使紫外线固化型墨水(以下称为紫外线(Ultraviolet,UV)墨水)从喷墨头(ink jet head)喷出,从而将所需的文字或图形、花纹、以及照片等印刷至印刷媒体,所述紫外线固化型墨水具有因被紫外线照射而固化的性质。由于所述UV墨水的耐候性以及耐水性优异,因此,能够将印刷物用作例如户外广告宣传单(advertising bill)等,与使用水溶性墨水的情况相比较,具有使印刷物的使用用途显著地扩大的优点。在以所述方式喷出UV墨水来进行印刷的喷墨打印机中,设置有紫外线照射装置,该紫外线照射装置用以将紫外线照射至附着于印刷媒体的 UV墨水而使该UV墨水固化。近年来,已开发且实际应用了如下的喷墨打印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该喷墨打印机使用紫外线发光二极管(diode)(以下称为UV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作为所述紫外线照射装置中的产生紫外线的光源(以下称为UV光源)。专利文献1 日本专利特开2004-18892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然而,不限于如上所述的UV墨水,对于各种墨水而言,当从喷墨头喷出墨水来对印刷媒体进行印刷时,有时会产生被称为雾(mist)的细小的液滴(以下称为墨雾(ink mist)),该液滴无法附着于印刷媒体的表面而是悬浮在打印机内(喷墨头单元与印刷媒体之间)。存在如下的问题,即,印刷媒体或打印机内的构成构件被所述墨雾污染,且印字品质也会下降。特别是对于包括紫外线照射装置的喷墨打印机而言,存在如下的问题,即,在紫外线照射装置因墨雾的附着而被污染之后,难以保持所需的照射强度。本发明是鉴于如上所述的问题而成的发明,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紫外线照射单元,该紫外线照射单元可对墨雾进行抽吸而除去该墨雾,从而防止墨雾附着于紫外线照射
直ο解决课题的技术手段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发明是一种紫外线照射单元,其搭载于喷墨打印机,该喷墨打印机是借由使墨水附着于印刷媒体(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印刷对象物80),并且将紫外线照射至所述墨水而使所述墨水固化,借此来对所述印刷媒体进行所需的印刷,该紫外线照射单元的特征在于包括紫外线照射模块(例如为实施方式中的紫外线照射装置50,特别是LED基板51 (发光二极管51a)以及LED驱动基板55、56),将紫外线照射至附着于所述印刷媒体的墨水;以及墨雾抽吸除去装置,对悬浮在所述印刷媒体的上方附近的墨雾进行抽吸而除去该墨雾。而且,所述墨雾抽吸除去装置包括空气流路形成构件(例如实施方式中的装置外罩(cover) 61),其形成空气流路,所述空气流路是在一端具有位于所述印刷媒体的上方附近的吸入口,在另一端具有与所述紫外线照射模块相向的排出口(例如实施方式中的通气口 58a);送风风扇(fan),位于所述空气流路内并设置于所述空气流路形成构件, 且用以使所述空气流路内产生空气流,该空气流从所述吸入口流向所述排出口 ;以及空气过滤器(air filter),设置在所述空气流路内的比所述送风风扇更靠上游侧处,且用以将通过所述空气流路的空气中所含的墨雾予以除去,借由所述送风风扇从所述吸入口吸入所述印刷媒体的上方附近的空气,使该空气通过所述空气流路内,并且借由所述空气过滤器来将所述空气中所含的墨雾予以除去,将从所述排出口排出的净化空气喷吹至所述紫外线照射模块。另外,对于所述构成的紫外线照射单元而言,优选所述空气流路形成构件的所述排出口,是以与所述紫外线照射模块的相向于所述印刷媒体一侧的相反侧呈相向的方式而构成,从所述排出口排出的净化空气被喷吹至所述紫外线照射模块,并且形成经由所述紫外线照射模块的周围而流向所述印刷媒体的气流。另外,对于所述构成紫外线照射单元而言,优选所述墨雾抽吸除去装置包括包覆构件(例如实施方式中的LED台座52以及装置外罩58),该包覆构件的一端与所述排出口连通,并且在另一端具有紫外线照射口(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照射口 5 ),且所述包覆构件将所述紫外线照射模块予以覆盖,所述紫外线照射口能够使从所述紫外线照射模块射出的紫外线通过,从所述排出口排出至所述包覆构件内且喷吹至所述紫外线照射模块的净化空气,被从所述紫外线照射口排出至外部。另外,对于所述构成的紫外线照射单元而言,优选包括液体冷却装置(例如实施方式中的水套(water jacket) 53a、5;3b),该液体冷却装置是与所述紫外线照射模块抵接地设置,且使冷却液在内部循环,用以对所述紫外线照射模块进行冷却。发明的效果在本发明的紫外线照射单元中,一体地配设于紫外线照射模块的墨雾抽吸除去装置包括空气流路形成构件,在一端具有位于印刷媒体的上方附近的吸入口,在另一端具有与紫外线照射模块相向的排出口,且形成空气流路;送风风扇,位于空气流路内并设置于空气流路形成构件,且用以使空气流路内产生空气流,该空气流从吸入口流向排出口 ;以及空气过滤器,设置在空气流路内的比送风风扇更靠上游侧处,且用以将通过空气流路的空气中所含的墨雾予以除去。根据该构成,可借由送风风扇从空气流路形成构件的吸入口,将墨水喷出时所产生的墨雾与空气一起吸入,借由空气过滤器来除去(捕捉)所述墨雾。因此, 可使印刷媒体或打印机内的构成构件被墨雾污染的程度减轻,而且也可使由墨雾引起的印字品质的下降程度减轻。另外,从空气流路形成构件的排出口,将净化空气喷吹至紫外线照射模块,可防止墨雾靠近紫外线照射模块,从而可防止墨雾附着于紫外线照射模块。另外, 由于将净化空气喷吹至紫外线照射模块,因此,还可获得对紫外线照射模块进行冷却的效果。此外,由于紫外线照射模块与墨雾抽吸除去装置构成(单元化)为一体,因此,可使将紫外线照射模块与墨雾抽吸除去装置安装于喷墨打印机时的安装作业(定位等)的效率提尚ο
另外,在所述紫外线照射单元中,优选空气流路形成构件的排出口,是与紫外线照射模块的与印刷媒体相向的一侧的相反侧相向,从排出口排出的净化空气被喷吹至紫外线照射模块,并且形成经由紫外线照射模块的周围而流向印刷媒体的气流。根据此种构成,可有效率地借由所述流向印刷媒体的气流来防止墨雾附着(靠近)于紫外线照射模块,所述墨雾悬浮在印刷媒体与紫外线照射模块之间(印刷媒体的上方附近)。另外,在所述紫外线照射单元中,优选墨雾抽吸除去装置包括包覆构件,该包覆构件的一端与排出口连通,并且在另一端具有紫外线照射口,且所述包覆构件将紫外线照射模块予以覆盖,所述紫外线照射口能够使从紫外线照射模块射出的紫外线通过,从排出口排出至包覆构件内且喷吹至紫外线照射模块的净化空气,被从紫外线照射口排出至外部。 根据此种构成,可借由从紫外线照射口排出的空气流,来确实地防止墨雾附着于紫外线照射模块,特别是附着于紫外线照射模块的射出部。因此,可防止由墨雾的附着引起的紫外线照射模块的照射强度的下降。另外,在所述紫外线照射单元中,优选包括液体冷却装置,该液体冷却装置是与紫外线照射模块抵接地设置,且使冷却液在内部循环,用以对紫外线照射模块进行冷却,根据此种构成,可并用墨雾抽吸除去装置的空气冷却(喷吹净化空气)作用、以及液体冷却装置的液体冷却作用,从而使紫外线照射单元的冷却性能特别地提高。


[图1](a)是配设于喷墨打印机的本发明的紫外线照射单元的正视图,(b)是紫外线照射单元的侧视图(局部剖面)。[图2]是包括所述紫外线照射单元的喷墨打印机的正视图。[图3]是所述喷墨打印机的侧视图(局部剖面)。[图4]是所述喷墨打印机的要部平面图。[图5]是构成所述喷墨打印机的印刷部的正视图。[图6]是从右方对所述印刷部进行观察所见的侧视图(局部剖面)。[图7](a)是所述紫外线照射单元的侧视图(局部剖面),(b)是所述紫外线照射单元的底视图。[图8](a)是从前方对所述紫外线照射单元进行观察所见的立体图(局部省略), (b)是从后方对所述紫外线照射单元进行观察所见的立体图(局部省略)。符号的说明30 三维打印机50 紫外线照射装置(紫外线照射模块)51:LED 基板 / 基板51a 发光二极管52 :LED台座(包覆构件)52a 照射口(紫外线照射口)53a 第一水套(液体冷却装置)/水套53b 第二水套(液体冷却装置)/水套55 第一 LED驱动基板/LED驱动基板/驱动基板
5
56 第二 LED驱动基板/LED驱动基板/驱动基板58 装置外罩(包覆构件)58a:通气口(排出口)60 墨雾抽吸除去装置61 装置外罩(空气流路形成构件)62 送风风扇63:空气过滤器64:吸入口80 印刷对象物(印刷媒体)100 紫外线照射单元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来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将本发明应用于三维打印机的构成例进行说明,该三维打印机能够对具有三维形状的表面的印刷对象物(例如圆柱、半球或球等)进行印刷。首先,参照图2 图4来对三维打印机30的整体构成进行说明。此处,图2是三维打印机30的正视图,图3是三维打印机30的侧视图 (局部剖面),图4是三维打印机的要部平面图。另外,为了便于说明,将各图中所标记的箭头的方向定义为前后、左右以及上下来进行说明。三维打印机30在基座(base) 1上固定设置有门型支撑框架(frame) 2,该门型支撑框架(frame) 2包括左右一对支撑脚h、2b、以及支撑横梁2c,该支撑横梁2c将所述支撑脚h、2b的上端予以连接且左右地延伸。另外,在基座1上设置有第一控制装置6以及第二控制装置7,所述第一控制装置6是邻接于左支撑脚2b且包括操作面板6a,所述第二控制装置7是邻接于右支撑脚加且包括维护点(maintenance station) S0另外,第一控制装置6以及第二控制装置7包括后述的对各种构件的移动及旋转动作进行控制的移动控制装置、对来自喷墨头的墨水的喷出进行控制的打印机控制装置等以及电源控制装置等的各种控制装置。在支撑横梁2c的上表面上,前后一对左右导轨(guide rail) 3a、北被设置成沿着左右方向(Y轴方向)延伸,在该前后一对左右导轨3a、;3b上,左右自如移动地安装有印刷部40。为了使构成该印刷部40的托架(carriage)41相对于支撑横梁2c而左右地移动,在支撑横梁2c内设置有滚珠丝杠(ball screw)机构等的托架移动机构(未图示),可借由该托架移动机构的驱动控制来对托架41 (印刷部40)的左右方向的移动进行控制。另外,由于使用众所周知的移动机构来构成所述托架移动机构,因此,省略所述托架移动机构的构成说明。此外,在基座1上设置有一对前后导轨la、lb,该一对前后导轨la、lb位于门型支撑框架2的左右支撑脚h、2b之间,且沿着前后方向(X轴方向)延伸,在所述前后导轨la、 Ib上,前后自如移动地设置有第一支撑构件10。在第一支撑构件10上,以垂直地立起的状态而固定设置有垂直支撑构件11,在该垂直支撑构件U的前表面,设置有沿着垂直方向(Z 方向)延伸的一对上下导轨12a、12b。支撑于该上下导轨12a、12b且上下自如移动地设置有第二支撑构件15。为了使第一支撑构件10相对于基座1而前后地移动,以及为了使第二支撑构件15相对于垂直支撑构件11而上下地移动,在基座1以及垂直支撑构件11内分别设置有滚珠丝杠机构等的进给机构,可借由所述进给机构的驱动控制来分别对第一支撑构件10及第二支撑构件15的移动进行控制。另外,由于也是使用公知的进给机构来构成所述进给机构,因此,省略所述进给机构的构成说明。在第二支撑构件I5的前表面侧,沿着前后方向延伸地固定设置有左右一对支撑臂(arm) 16、17,而且在所述支撑臂16、17之间,第三支撑构件20以能够以沿着Y轴方向延伸的第一旋转轴YO为中心而旋转的方式,借由左右一对驱动轴(shaft) 18、19而轴支撑于支撑臂16、17,所述左右一对驱动轴18、19从所述第三支撑构件20的左右的两端部起呈水平地延伸。驱动马达(motor)21的输出轴(未图示)结合于右侧的驱动轴18,该驱动马达 21安装于支撑臂16的外侧壁。因此,若对驱动马达21进行旋转驱动,则旋转驱动力会传递至连接于该驱动马达21的驱动轴18,从而可使第三支撑构件20以第一旋转轴YO为中心而旋转。第三支撑构件20的前表面侧,保持轴25沿着前后方向延伸,并且该保持轴25被设置成以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二旋转轴XO为中心而自如旋转且向前方突出,在该保持轴25的前端安装有保持夹(chuck) 26,该保持夹沈保持着印刷对象物80。借由驱动马达 (未图示)来对保持轴25进行旋转驱动控制,所述驱动马达配设在形成为有底棱柱状的第三支撑构件20的内部,保持夹沈包括能够保持印刷对象物80的构成。因此,在借由保持夹沈来保持着印刷对象物80的状态下,若对保持轴25进行旋转驱动,则可使印刷对象物 80以第二旋转轴XO为中心而旋转。接着,参照图1、图5 图8来对印刷部40的构成进行说明。另外,在图8中,透明地表示构成紫外线照射装置50的装置外罩58以及构成墨雾抽吸除去装置60的装置外罩 61,这是为了清楚地表示装置外罩58、61内的构成构件以及空气流,实际上,装置外罩58、 61也可并非透明。另外,为了清楚地图示所述空气流,在图8中省略了构成墨雾抽吸除去装置60的送风风扇62的图示。另外,在图1中,利用白图来模式性地表示从喷墨头43的喷出喷嘴(nozzle)喷出的墨水滴,利用黑点来模式性地表示伴随所述墨水滴而产生的墨雾。如图5以及图6所示,印刷部40主要是由托架41、喷墨头43、喷墨头保持装置42、 以及紫外线照射单元100构成,该紫外线照射单元100包括紫外线照射装置50以及墨雾抽吸除去装置60。托架41是大致L字形状的构件,该托架41从被左右导轨3a、!3b支撑的部分向前方延伸,接着向下方弯折,在该托架41的前表面,隔着喷墨头保持装置42而安装有喷墨头43。另外,在托架41的前表面,与喷墨头43的右侧相邻接地安装有紫外线照射装置 50。喷墨头43是由多个喷墨头43K、43C、43M、43Y构成,所述多个喷墨头43K、43C、 43M、43Y例如对应于黑色(black) (K)、蓝绿色(cyan) (C)、品红色(magenta) (M)、以及黄色 (yellow) (Y)的颜色各不相同的紫外线固化型的墨水(以下称为UV墨水)而沿着左右方向排列。所述喷墨头43各自在下表面形成有多个喷出喷嘴(未图示),从而能够从该喷出喷嘴向下方喷出UV墨水。喷墨头保持装置42为如下的构成,即,与各喷墨头43^3K、43C、43M、43Y)相对应地安装于托架41的前表面,且以从左右夹住喷墨头43的方式来保持着该喷墨头43。喷墨头保持装置42例如包括滚珠丝杠机构等的进给机构,该喷墨头保持装置42以如下的方式支撑着各个喷墨头43,即,能够借由所述进给机构的驱动控制,来使各个喷墨头43相对于托架41而独立地上下移动至所需的位置。如图1、图7、图8所示,紫外线照射单元100是紫外线照射装置50与墨雾抽吸除去装置60形成单元而构成。如上所述,紫外线照射装置50是与喷墨头43 (位于最右方的喷墨头43K)的右侧相邻接地安装于托架41的前表面,该紫外线照射装置50主要是由LED 基板51、LED台座52、第一水套53a及第二水套53b、第一 LED驱动基板55及第二 LED驱动基板56、以及装置外罩58构成。前后成一列地并排设置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8个)发光二极管51a (以下称为UVLED51a),从而构成LED基板51,在使UVLED51a朝向下方的状态下,将所述LED基板51安装至LED台座52上,所述多个发光二极管51a为能够射出紫外线的紫外光源。LED台座52形成为大致矩形板状,在该LED台座52的中央部,向前后延伸地形成有上下贯通的照射口 52a,从LED基板51的UVLED51a照射出的紫外线能够经由所述照射口 52a向下方照射。在LED台座52的上表面,分别形成有从前后左右的侧面延伸至照射口 52a为止的通气凹部52b,空气能够经由照射口 5 以及各通气凹部52b,在紫外线照射装置 50的内部空间与装置外部流通,所述紫外线照射装置50是将装置外罩58安装于LED台座 52而形成。装置外罩58形成为向下方形成开口的大致矩形箱状,以利用LED台座52来堵住该装置外罩58的下方开口的方式,将该装置外罩58安装于LED台座52,在LED台座52 的上方形成封闭的内部空间。在装置外罩58的前方侧面,形成有将该前方侧面予以贯通的通气口 5似。在LED基板51上,与该基板51抵接地设置有第一水套53a,而且在第一水套5 上设置有第二水套53b。第一水套53a以及第二水套5 是以使冷却液在内部循环的方式来形成流路,借由未图示的送液泵(pump),经由送液软管(hose)来供给被未图示的冷却装置冷却的冷却液,该冷却液通过第一水套53a以及第二水套53b,借此来对LED基板51以及UVLED51a进行冷却。以所述方式通过水套53a、5;3b而被加热的冷却液返回至冷却装置且被冷却,接着被再次供给至水套53a、53b。第一 LED驱动基板55是如下的基板,该基板用以对由未图示的电源供给的电压进行控制,从而将LED基板51的UVLED51a予以驱动,使用四个支撑垫片57a,且隔开规定间隔地将该第一 LED驱动基板55设置于第二水套53b的上表面。第二 LED驱动基板56与第
一LED驱动基板55同样是用以将UVLED51a予以驱动的基板,使用四个支撑垫片57b,且隔开规定间隔地将该第二 LED驱动基板56设置于第一 LED驱动基板55的上表面。另外,在第二 LED驱动基板56的上表面与装置外罩58的顶板之间也设置有四个支撑垫片57c,在第
二LED驱动基板56的上方,且在该第二 LED驱动基板56与装置外罩58的顶板之间,还设置有具有规定间隔的空间。墨雾抽吸除去装置60主要是由装置外罩61、送风风扇62、以及空气过滤器63构成,该墨雾抽吸除去装置60配设于紫外线照射装置50的装置外罩58的前表面。装置外罩 61是以将通气口 58a予以覆盖的方式安装于装置外罩58的前表面,在该装置外罩61与装置外罩58之间形成内部空间,在该内部空间的下端包括向下方形成开口的吸入口 64。送风风扇62是如下的装置,其以堵住通气口 58a的方式安装于装置外罩58,且用以使空气流入至紫外线照射装置50 (装置外罩58)的内部,具体而言,用以将外部的空气从吸入口 64吸入至装置外罩61内,接着使该空气经由自身(送风风扇6 而从通气口 58a流入至装置外罩58内,借由未图示的风扇驱动机构来将该送风风扇62予以驱动。空气过滤器63配置在装置外罩61内的比送风风扇62更靠上游侧处(本实施方式中为吸入口 64的附近),该空气过滤器63只要兼具有如下的粗糙度与疏密度即可,该粗糙度为不会妨碍被送风风扇62吸入至装置外罩61内的空气的流通的程度,所述疏密度为能够捕捉(除去)墨雾的程度,所述空气过滤器63例如形成为具有如上所述的疏密度的网状。对于以所述方式构成的三维打印机30而言,当对保持于保持夹沈的印刷对象物 80进行印刷时,使每一种颜色的UV墨水附着于印刷对象物80的表面,借此来进行所需的印刷。此处,例示如下的情况来简单地对三维打印机3的印刷动作进行说明,所述情况是指首先使黑色的UV墨水附着于印刷对象物80的表面之后,按照蓝绿色、品红色、黄色的顺序来使UV墨水附着于所述表面,从而进行印刷。以所述方式使每一种颜色的UV墨水附着于所述印刷对象物80的表面,借此,可精度良好地使喷出UV墨水的喷墨头43的下表面与印刷对象物80的表面相向,因此,能够使喷出的墨水附着于遵循喷出控制的位置,从而能够进行高品质的印刷。首先,如图5所示,借由所述移动控制装置来对各构成构件的移动进行控制,以使印刷对象物80的表面与喷墨头43K的下表面(形成有多个喷出喷嘴的面)相向,且使印刷对象物80的表面与喷墨头43K的下表面的间隔达到规定的印刷间隔a。接着,对来自喷墨头43K的墨水的喷出、以及印刷对象物80的正面观察时的逆时针旋转进行同步控制,并且从紫外线照射装置50(UVLED51a)照射出紫外线,借此来使黑色的UV墨水附着于印刷对象物80的表面上,使该UV墨水固化至不会渗出的程度,从而形成带状的印刷区域82 (参照图 6)。另外,例如根据UV墨水的特性(粘度等)或印刷对象物的表面状态等,将所述印刷间隔a设定为能够进行高品质的印刷的最佳间隔。接着,以使喷墨头43C的下表面与印刷对象物80的表面隔开印刷间隔a而相向的方式,借由所述托架移动机构来使托架41相对于支撑横梁2c而左右地滑动(slide)移动, 并且借由喷墨头保持装置42来使喷墨头43C相对于托架41而上下移动。接着,与所述喷墨头43K的情况同样地,对来自喷墨头43C的墨水的喷出、以及印刷对象物80的逆时针旋转进行同步控制,并且从紫外线照射装置50照射出紫外线,借此来使蓝绿色的UV墨水附着于印刷区域82上,使该UV墨水固化至不会渗出的程度。然后,与所述喷墨头43C的情况同样地,以使喷墨头43M的下表面与印刷对象物80 的表面隔开印刷间隔a而相向的方式,对托架移动机构以及喷墨头保持装置42进行驱动控制,对来自喷墨头43M的墨水的喷出、以及印刷对象物80的旋转进行同步控制,并且从紫外线照射装置50照射出紫外线,借此来使品红色的UV墨水附着于印刷区域82上,使该UV墨水固化至不会渗出的程度。此外,对于喷墨头43Y而言,也同样地使喷墨头43Y的下表面以隔开印刷间隔a的方式而与印刷对象物80的表面相向之后,使黄色的UV墨水附着于印刷区域82上,使该UV墨水固化至不会渗出的程度,从而完成对于所述印刷区域82的印刷。使印刷对象物80前后地移动,对整个表面进行如上所述的印刷,借此,在印刷对象物80的表面上形成与印刷程序(program)相对应的文字或图形等的图像。如此,当使UV墨水从喷墨头43的喷出喷嘴喷出,对印刷对象物80的表面进行印
9刷时,有时会产生如下的墨雾,该墨雾无法附着于印刷对象物80的表面,而是悬浮在喷墨头43的下表面与印刷对象物80之间的空间(印刷对象物的上方空间)等中。存在如下的问题,即,印刷对象物80或紫外线照射装置50等的打印机构成构件被所述墨雾污染,且印字品质也会下降。特别是存在如下的问题,即,在紫外线照射装置50因墨雾的附着而被污染之后,难以保持所需的照射强度。因此,为了解决由墨雾产生的问题,在搭载于三维打印机30的紫外线照射单元 100中设置有墨雾抽吸除去装置60。以下,对墨雾抽吸除去装置60的作用进行说明。墨雾抽吸除去装置60在开始从各喷墨头43的喷嘴喷出墨水之前(或在开始喷出墨水的同时) 工作,借由送风风扇62从装置外罩61的吸入口 64吸入空气,从而产生空气流,该空气流从支撑于保持夹26的印刷对象物80侧流向吸入口 64。因此,伴随从喷墨头43喷出的墨水滴而产生的墨雾,因所述空气流而不会悬浮在印刷对象物80的上方空间中,该墨雾立即被从吸入口 64抽吸至装置外罩61内,接着被空气过滤器63除去(捕捉)。因此,可使印刷对象物80或打印机的构成构件被墨雾污染的程度减轻,而且也可使由墨雾引起的印字品质的下降程度减轻。被送风风扇62从吸入口 64吸入至装置外罩61内的空气,经由装置外罩58的通气口 58a而流入至紫外线照射装置50内,接着经由第一 LED驱动基板55或第二 LED驱动基板56的上方等各种路径,从LED台座52的通气凹部52b以及照射口 52a向印刷对象物 80吹出。此时可获得如下的效果,即,流入至装置外罩58内的空气到达配设在第一 LED驱动基板55及第二 LED驱动基板56上的电子零件55a、56a或UVLED51a等,从而对所述电子零件55a、56a或UVLED51a等进行冷却。并用所述空气冷却作用以及由第一水套53a及第二水套5 产生的液体冷却作用,借此,可防止由UVLED51a或各驱动基板55、56的温度上升引起的照射强度的下降。另外,可借由从照射口 52a向印刷对象物80吹出的空气流,来防止墨雾经由照射口 5 而附着于UVLED51a的照射面,从而也可防止由墨雾的附着引起的照射强度的下降。此外,由于紫外线照射装置50与墨雾抽吸除去装置60构成(单元化) 为一体,因此,可使将紫外线照射装置50与墨雾抽吸除去装置60安装于三维打印机30时的安装作业(定位等)的效率提高。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墨雾抽吸除去装置60配设在紫外线照射装置50的前方侧,但并不限定于该配置构成,例如也可将墨雾抽吸除去装置60配设在紫外线照射装置50 的左方侧(与喷墨头41相向的一侧)或紫外线照射装置50的右方侧。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也可将紫外线照射装置50的装置外罩58与墨雾抽吸除去装置60的装置外罩61 一体地构成为一个构件。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吸入口 64被设置成与印刷对象物80相向,但优选以可效率良好地对已产生的墨雾进行抽吸的方式来设置吸入口 64。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紫外线照射装置50包括LED台座52以及装置外罩58, 该LED台座52以及装置外罩58将LED基板51 (UVLED51a)及LED驱动基板55、56等的周围予以覆盖,但也可不包括所述装置外罩58等。在此情况下,仍可借由从墨雾抽吸除去装置60喷吹出的空气流来防止墨雾靠近紫外线照射装置50,从而可防止墨雾附着于紫外线照射装置50。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通气口 58a配置在紫外线照射装置50的前方侧,但可适当地改变通气口 58a的配置。例如,若将通气口 58a配置在紫外线照射装置50的上侧,则会形成经由紫外线照射装置50的周围而流向印刷对象物80的气流,可有效率地借由该气流来防止悬浮在印刷对象物80的上方附近的墨雾附着于紫外线照射装置50。
另外,本发明的紫外线照射单元也可采用如下的构成,S卩,与能够相对于印刷对象物而相对移动的移动构件(例如所述实施方式中的托架41)形成单元。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应用了本发明的喷墨打印机的一例,已表示能够对具有三维形状的表面的印刷对象物进行印刷的三维打印机,但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对平面进行印刷的喷墨打印机。
权利要求
1.一种紫外线照射单元,其特征在于搭载于喷墨打印机,且该喷墨打印机是借由使墨水附着于印刷媒体,并且将紫外线照射至所述墨水而使所述墨水固化,借此来对所述印刷媒体进行所需的印刷,该紫外线照射单元包括紫外线照射模块,将紫外线照射至附着于所述印刷媒体的墨水;以及墨雾抽吸除去装置,对悬浮在所述印刷媒体的上方附近的墨雾进行抽吸而除去该墨雾,所述墨雾抽吸除去装置包括空气流路形成构件,形成空气流路,所述空气流路是在一端具有位于所述印刷媒体的上方附近的吸入口,在另一端具有与所述紫外线照射模块相向的排出口 ;送风风扇,位于所述空气流路内而设置于所述空气流路形成构件,且用以使所述空气流路内产生空气流,该空气流从所述吸入口流向所述排出口 ;以及空气过滤器,设置在所述空气流路内的比所述送风风扇更靠上游侧处,且用以将通过所述空气流路的空气中所含的墨雾予以除去,借由所述送风风扇从所述吸入口吸入所述印刷媒体的上方附近的空气,使该空气通过所述空气流路内,并且借由所述空气过滤器来将所述空气中所含的墨雾予以除去,将从所述排出口排出的净化空气喷吹至所述紫外线照射模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紫外线照射单元,其中所述空气流路形成构件的所述排出口,是以与所述紫外线照射模块的相向于所述印刷媒体一侧的相反侧呈相向的方式而构成,从所述排出口排出的净化空气被喷吹至所述紫外线照射模块,并且形成经由所述紫外线照射模块的周围而流向所述印刷媒体的气流。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紫外线照射单元,其中所述墨雾抽吸除去装置包括包覆构件,该包覆构件的一端与所述排出口连通,并且在另一端具有紫外线照射口,且所述包覆构件将所述紫外线照射模块予以覆盖,所述紫外线照射口能够使从所述紫外线照射模块射出的紫外线通过,从所述排出口排出至所述包覆构件内且喷吹至所述紫外线照射模块的净化空气,被从所述紫外线照射口排出至外部。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紫外线照射单元,包括液体冷却装置,该液体冷却装置是与所述紫外线照射模块抵接地设置,且使冷却液在内部循环,用以对所述紫外线照射模块进行冷却。
全文摘要
一种紫外线照射单元(100),其特征在于包括紫外线照射装置(50)以及墨雾抽吸除去装置(60)。该墨雾抽吸除去装置(60)包括形成空气流路的装置外罩(61),空气流路在一端具有位于印刷对象物(80)的上方附近的吸入口(64),在另一端具有与LED驱动基板(55)等相向的通气口(58a);送风风扇(62),用以使所述空气流路内产生空气流,该空气流从吸入口(64)流向通气口(58a);以及空气过滤器(63),用以将通过所述空气流路的空气中所含的墨雾予以除去,借由送风风扇(62)从吸入口(64)吸入印刷对象物(80)的上方附近的空气,借由空气过滤器(63)来将所述空气中所含的墨雾予以除去,将从通气口(58a)排出的净化空气喷吹至LED基板(51)以及LED驱动基板(55)等。
文档编号B41J2/18GK102355998SQ20098015809
公开日2012年2月15日 申请日期2009年3月18日 优先权日2009年3月18日
发明者关亮文, 小野伸幸, 小野泽义己 申请人:株式会社御牧工程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