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陶瓷打印机墨水加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93891阅读:40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陶瓷打印机墨水加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陶瓷打印机领域,更具体的说是一种能够保持墨水打印质量的陶瓷打印机墨水加热系统。
背景技术
陶瓷打印机是一种新型的陶瓷生产设备,通过打印机喷绘的方式,将釉料覆盖到陶瓷基料上,形成所需图案,然后再进行烘烤定型。这种新型的陶瓷生产工艺改变了传统工艺制作过程复杂,花色、图案变化单一的缺陷。墨水在一定温度下能够保持溶液与溶质的稳定,保持溶质的浓度,特别是对于陶瓷打印机的釉料悬浮墨水来说,保持墨水的温度是陶瓷打印机能够稳定高效工作的关键。现有的打印机墨水加热方式有直接加热和在流动过程中加热两种,直接加热是在墨盒下方设置电加热器,通过电加热器对墨盒内的墨水进行加热, 流动过程中加热的方式是通过电加热器或半导体发热片,对在流动过程中的墨水进行加热。直接加热的方式由于热量过于集中,使得墨盒底部墨水温度过高,而上部墨水温度过低,将导致加热不平衡。而且从墨盒流向喷头进行打印,墨水要经过很长的距离和其他设备,这些流动会导致热量损耗,因此需要加热墨水的温度高于打印温度。但加热的温度过高,将会导致釉料墨水中的悬浮剂变质,釉料颗粒便会沉淀、凝结,甚至会堵塞喷头或墨管, 严重影响打印质量,因此在陶瓷打印机中是无法采用直接加热的方式的。为了改变上述加热方式的缺陷,现有技术改进为在流动过程中通过半导体发热片加热的方式。这种方式能够设置在距离喷头很近的位置上,如墨管等,甚至在喷头周围,而且每个发热片的功率都很小,能够精准控制墨水的温度。但这种结构造价很高,每个发热片都要有温控回馈,在陶瓷打印这种灰尘较多的环境下,容易出现故障,由于元器件很多,故障的排除难度很大,用于陶瓷打印机中将会导致故障频频,稳定性很差,大大降低打印机的效率。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设计一种加热效果温和、稳定,维护少的陶瓷打印机墨水加热系统。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陶瓷打印机墨水加热系统,通过墨盒向喷头组供墨打印, 其改良结构在于在墨盒与喷头组之间设有墨水坝,墨水坝内设置有的墨水通道和水浴加热通道,墨水坝上开设有连通墨水通道的墨水接口和连通水浴加热通道的热水接口,墨水接口连接墨盒和喷头,热水接口连接外界热水源。本专利墨水坝采用水浴加热的方式是因为水浴加热稳定且持续,能够保证得到充分的加热。由于悬浮釉料墨水的特点,釉料墨水温度太高会导致悬浮剂变质,太低会导致打印的墨水达不到釉料颗粒浓度要求,水浴加热的方式相对比较温和,控制也简单,只需控制好水的温度即可,加热管道可以灵活设计,相对于传统的加热方式十分适合陶瓷打印机的墨水加热。另外墨水坝设置在墨盒与喷头组之间,缩短了墨水流经的距离,减少了热量损失,所以加热温度无需太高,保证了墨水的质量, 且有利于墨水的回收再利用,降低成本。为了保证墨水从墨水坝流向喷头组打印的时候温度保持恒定,本实用新型将喷头组安装在喷头支架上,喷头支架内设置有绕喷头组的热水通道,喷头支架上设有连通热水通道的加热接口,加热接口连接热水源。通过墨水坝和喷头支架的加热,尽量保持温度控制在45°、8°之间的最佳打印温度。墨水坝和喷头支架可以采用独立热水源或者统一热水源,为了简化结构,一般优选统一热水源。具体的结构是所述热水接口包括热水进口和热水出口,所述加热接口包括加热进口和加热出口,热水进口连接外界热水源,热水出口连接加热进口,外界热水源的热水从加热出口流出。加热出口连接外界热水源,使热水重新加热后再输入墨水坝,形成一个环形加热回路。为了使墨水能够在墨水坝中进行充分的温和预热,本专利将墨水坝制作呈长条形,所述墨水通道和水浴加热通道沿墨水坝长度方向分布,喷头组包括多个并列的喷头,长条形的墨水坝能够保证得到充分的水浴加热。进一步的为了保证预热后的墨水能够快速输送到喷头组,本实用新型的墨水接口包括进墨口和沿墨水坝长度方向相间分布的多个出墨口,进墨口与墨盒连接,出墨口与喷头组的喷头一一对应连接。采用多个出墨口的方式能够保持预热温度的恒定,减少热量散发。为了便于热量的传递,墨水坝和喷头支架为铝材,喷头支架上设置有多个安装喷头的安装座,所述热水通道绕安装座布置。将喷头逐一安装在安装座内,能够使得与热水通道之间具有最大的导热接触面,提高热量传递效率。本实用新型所述水浴加热通道在墨水坝内呈U形结构,所述热水通道在喷头支架内也呈U形结构,结构简单,便于加工,且有利于高效传递热量。本实用新型采用墨水坝的水浴加热方式,加热温和且充分,大大缩短了预热墨水到喷头的距离,保证墨水打印质量且有利于墨水回收。通过喷墨支架的加热,能够精准控制打印温度,进一步提高墨水的打印质量。并通过各种改良结构来优化和保证墨水的温度,简化结构,提高结构稳定,降低维护难度等,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专利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距离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如图1所示的一种陶瓷打印机,包括一级墨盒1、二级墨盒2、墨水坝3、喷头组4、 墨托组5和负压机构(图中未示出),一级墨盒1依次连接二级墨盒2、墨水坝3和喷头组4, 通过泵63向喷头组4供墨,墨托组5移动设置在喷头组4下方并通过负压腔6连接一级墨盒,所述负压机构连接至负压腔6的负压接口 61,在一级墨盒1和二级墨盒2之间、二级墨盒2和墨水坝3之间以及负压腔6和一级墨盒1之间设有过滤器62。所述墨托组5中的每个墨托包括底座52、设置在底座52周围密封缘53和置于底座52内的吸墨片M。釉料墨水在一级墨盒1中通过搅拌装置11搅拌均勻后通过泵63向二级墨盒2补充,墨水在二级墨盒2中通过两组循环泵21进行自循环,然后持续供应至墨水坝3中进行加热,最后从喷头组4喷出进行打印,打印状态时墨托组5停留在喷头组4的一侧,喷头组 4正对传送带7上的陶瓷底板(图中未示出)进行喷墨。结合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在二级墨盒2与喷头组4之间设有墨水坝3,所述墨水坝3呈长条形,墨水坝3内设置有的墨水通道33和水浴加热通道35。墨水坝3的热水接口包括热水进口 32和热水出口 36,喷头支架41的加热接口包括加热进口 411和加热出口 412。热水进口 32连接外界热水源(图中未示出),热水出口 36连接加热进口 411。所述墨水通道33和水浴加热通道35沿墨水坝3长度方向分布,喷头组4包括多个并列安装在喷头支架41上的喷头,喷头支架41内设置有绕喷头组4的热水通道414。墨水坝3和喷头支架41均为铝材,喷头支架41上设置有多个安装喷头的安装座413,所述热水通道414绕安装座413布置。沿墨水坝3长度方向相间分布的多个出墨口 34连通墨水通道33,出墨口 34与喷头组4的喷头一一对应连接。外界热水源的热水从热水进口 32流入,在墨水坝3内形成一个U形回路,回路一侧贴近墨水通道33,对墨水通道33内的墨水进行水浴加热,然后从热水出口 36流出;进入加热进口 411,在喷头支架41内形成一个U形回路,回路环绕安装座413,对喷头组4进行加热,最后从加热出口 412流出,完成整个加热过程。从加热出口 412流出的热水可以回流到外界热水源重新加热,然后再继续进入墨水坝3,作为一种循环利用的导热介质。墨水从二级墨盒2流经墨水坝3到达喷头组4,经过墨水坝3和喷头支架41的预热,能够保持在45°、8°之间的最佳打印温度,保证了墨水喷绘的质量。
权利要求1.一种陶瓷打印机墨水加热系统,通过墨盒向喷头组供墨打印,其特征在于在墨盒与喷头组之间设有墨水坝,墨水坝内设置有的墨水通道和水浴加热通道,墨水坝上开设有连通墨水通道的墨水接口和连通水浴加热通道的热水接口,墨水接口连接墨盒和喷头,热水接口连接外界热水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陶瓷打印机墨水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头组安装在喷头支架上,喷头支架内设置有绕喷头组的热水通道,喷头支架上设有连通热水通道的加热接口,加热接口连接热水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陶瓷打印机墨水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水接口包括热水进口和热水出口,所述加热接口包括加热进口和加热出口,热水进口连接外界热水源,热水出口连接加热进口,外界热水源的热水从加热出口流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陶瓷打印机墨水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加热出口连接外界热水源,形成一个环形加热回路。
5.根据权利要求2、任一项所述的陶瓷打印机墨水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墨水坝呈长条形,所述墨水通道和水浴加热通道沿墨水坝长度方向分布,喷头组包括多个并列的喷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陶瓷打印机墨水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墨水接口包括进墨口和沿墨水坝长度方向相间分布的多个出墨口,进墨口与墨盒连接,出墨口与喷头组的喷头一一对应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陶瓷打印机墨水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墨水坝和喷头支架为铝材,喷头支架上设置有多个安装喷头的安装座,所述热水通道绕安装座布置。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陶瓷打印机墨水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浴加热通道在墨水坝内呈U形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陶瓷打印机墨水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水通道在喷头支架内呈U形结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陶瓷打印机领域,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设计一种加热效果温和、稳定,维护少的陶瓷打印机墨水加热系统。本专利通过墨盒向喷头组供墨打印,其改良结构在于在墨盒与喷头组之间设有墨水坝,墨水坝内设置有的墨水通道和水浴加热通道,墨水坝上开设有连通墨水通道的墨水接口和连通水浴加热通道的热水接口,墨水接口连接墨盒和喷头,热水接口连接外界热水源。本专利墨水坝采用水浴加热的方式是因为水浴加热稳定且持续,能够保证得到充分的加热。
文档编号B41J2/175GK202079913SQ20112021039
公开日2011年12月21日 申请日期2011年6月21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21日
发明者汤振华 申请人:汤振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